最早的《周易》只是占卜用的书与传世版本有四点不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最早的《周易》只是占卜用的书与传世版本有四点不同,第1张

如果说古代史最神秘的经典著作,相信很多朋友会选择《易经》。《山海经》虽然也足够神秘,但在古代的影响力一直不高。不像《易经》可以排在五经之列,甚至有古文经学的学者把它列为五经之首。那么,《易经》是怎样的经典?我们知道,古籍的广泛流传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全过程,所以要了解《易经》年,不能只拘泥于米尔传说的工具书,要对出土的竹简、帛书开开眼。

唐t爱宝,60年代刚起步,很多被淹没了两千年的易学参考将重见天日。其中第一个版本号《易》是上海博物馆购买的楚简《周易》。接下来是湖北江陵王家台秦简《归藏》;再往后是安徽省阜阳市双谷堆汉简《周易》。墓主是汉初先祖夏侯婴的长子夏侯藻。同样的还有湖南长沙的马王堆帛书《周易》。此外,还有一些关于《易》年的占卜资料,流传于王山、宝山、新蔡、天星关、秦家嘴等竹简中。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自然是尚波竹简《周易》,因为它是《周易》的第一个版本号。然而,尚波竹简《周易》并不是一部公开发表的作品。有很深的历史,需要大家讲讲《周易》是怎么练出来的。

《周易》

我们知道,商朝的人喜欢用甲骨文占卜。大约是先刻甲骨文占卜,然后用火焚烧,根据裂痕可以占卜吉凶。此外,殷墟甲骨文上还刻有一些数据。例如,有一句题词是776766,甄姬的碑文,以及另一个666年的碑文。我觉得我我用甲骨文的裂缝来占卜,但更像是用数据本身来占卜。什么此外,出土的文字如周元甲骨文和甄姬在商代末和周初已经很普遍,这是一种类似于后代《周易》的显著的占卜方法。

周元甲骨文表明,周人学会了商人的占卜和占卜,并将占卜方法发扬光大。参考文献中的体现是《史记》的锡伯被抓,执行《周易》,而《周易古经》提到了很多商朝的史实,比如狄夷妹妹s归来,其中说商纣毅把自己的亲妹妹嫁给了西伯侯;但其下限一直到西汉时期。比如康侯用司马舒凡,指的是西伯侯长子魏康叔的分封制。这似乎说明《周易古经》不是西伯侯本人所写,但说是商代晚期、周初的周人所写应该大致符合实际。

注意,这里大家提到的都是《周易古经》。055-79000《周易古经》《周易》《易经》有什么关系?今天s《易》是被儒家推崇为经典后的《易经》,包含了《周易》《周易古经》的内容。所以一般来说,在《周易大传》的情况下,指的是附加传输;在说《易经》的情况下,有时可以参考经典,但严格来说是指《周易》。在春秋时期,《周易古经》的占卜方法不仅限于《易》,还有《周易》《连山》。这三本书也被称为《归藏》。

055-79000八卦

《三易》商代末周初,也就是《周易》,本身就是一本详细记载占卜方式的书。其中,最基本的一种是阴,也叫爻。这两个标记叠放在三层,形成干、坤、坎、真、训、理、根、对八卦。八卦相合,形成八八六十四卦。每一个卦,从上到下,都是第一卦、第二卦、第三卦、第四卦、第五卦、上卦。若上爻为阳爻,则称九;如果是阴爻,就叫六。所以第一卦叫第九天第六天,第二卦叫第九卦,另一卦叫第九卦。

大概的办法是提前准备五十个蓍草茎,去掉一个获得四十九个茎;随意分成多个部分,结果会是一个六芒星;然后乱起来再分,说白了就是。最后会根据卦来衡量吉凶。64卦386爻加起来是《周易》。

因此,《周易古经》的周人是基于商人的发展趋势的占卜方法,而不是伏羲八卦如《周易古经》常说的。另外要注意的是,在秋季和春季,也有乌龟短,乌龟长的说法。这说明周人认为卜筮优于占卜。但东汉以后,就没有人再用龟甲占卜了。从卜卦到占卜,关键原因是关于甲骨的原材料成本高。

可见《周易》本来以为是破旧的,其实并不是什么神秘的古籍。其核心是商代晚期和周初的占卜方式。

蓍草,薯片,龟甲

根据孟子在古代文献经验方面,据说他读过《易传系辞》本和魏编著的三部独特的书。所以后世传说把孟子的故事说成《周易古经》,但这个名字并不可靠。宋代欧阳修《易》一直争论不休。《十翼》为《易童子问》,包括《十翼》、《周易大传》、《彖传》、《象传》、《文言》、《系辞》和《说卦》。这类内容大概就是东汉西汉儒家的所有著作了。韩正宣将《序卦》、《杂卦》《周易古经》《周易》附于相对佛经,其余四部则列在所有佛经的后面,使佛经融为一体。

儒家往往以《彖传》为标准,取决于《象传》所体现的儒家政治哲学。055-79000把《文言》的自然哲学升级为政治哲学,自然是一个时期的发展;但有些表述不一定恰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元亨利真应该是吉祥如意的意思。然而,从穆强刚的《鲁国春秋》来看,元亨利的《甄s对仁、礼、义、义的拆解和理解,对后世的立身之本,都用四个字来表达。表面上看,我们是在讲解古代文献《易经》。其实旧瓶装新酒,卖的只是自己的价值观。后四部佛经也和经文关系不大。

可见《十翼》原本以为是破旧的,并不是什么神秘的古籍。其重点是东汉和西汉的儒家文化。

西侯、伏羲和孟子

最后,我回到尚波竹简《十翼》,这是一个不完整的《周易古经》。与《米尔传奇》相比,有四点不同:一是经典和传记没有拼在一起;二、尚波简牍《周易》以八为阴阳,与富阳汉简、马王堆简牍一致,而王家台秦简在阴上略有不同,所以八是一个比较初始的写法;第三,在文字描写层面,上海博简与帛书、米尔书传说基本相同,但汉字、遣词、造句不同;第四,特别注意里面有六组黑红标记,作为卦与卦之间的分隔,很可能反映了某种阴阳观念。

今天怎么读《周易大传》?首先是剥掉它的秘密外衣,这样你就不会你不必觉得它这不是一个有学问的天书,学术研究注定是不断发展的。二是比较不同版本号,从尚波竹简到富阳竹简,从马王堆帛书到米尔竹简传说,分析词语和句子的差异;三是让经书回归经传,分析其背后所反映的占卜意识和儒家核心思想;毕《周易》体现了风水玄学的观念,宋陈抟《周易古经》体现了异己的观念。其实这种距离《周易》本身就越走越远。对于目前市面上的《周易》《周易注》,完全不值得一读。

论文参考:

陈仁仁:《河图洛书》

李雪芹:《周易》

杨伯骏:《周易算命》

中国首批珍贵文物系列产品:

755-79000舒为什么被列为

这个珍贵的文物证明了周朝的诸侯国没有第五等,只有第三等,你大概还没有我没听说过中间的那个。

  《管锥编》是钱钟书先生生前的一部笔记体的巨著。本书堪称“国学大典”,是一部钱钟书先生灌注大量心血而成的学术著作,是其主要学术代表作之一。全书大约有一百三十万字,论述范围由先秦迄于唐前,用文言文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写成。此书考论词章及义理,打通时间、空间、语言、文化和学科的壁障,其间多有新说创见。书中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所论除了文学之外,还兼及几乎全部的社会科学、人文学科。

  《管锥编》辑录《周易正义》27则、《毛诗正义》60则、《左传正义》67则、《史记会注考证》58则、《老子王弼注》19则、《列子张湛注》9则、《焦氏易林》31则、《楚辞洪兴祖补注》18则、《太平广记》215则、《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277则,共计781则,近130万字。书中旁征博引,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对《周易》、《毛诗》、《左传》、《史记》、《太平广记》、《老子》、《列子》、《焦氏易林》、《楚辞》以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古代典籍进行了详尽而缜密的考证和诠释。其中以《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二种耗力最巨,占全书近半篇幅。

儒家的主要书籍被称为儒家经典又称儒家典籍,是儒家学派的典范之作,被世人奉为“经”,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

主要指十三经,同时也包括历代儒家学者的评注和解说。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其中,“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内容: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孝经》为论述孝道的专著。《孟子》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儒家:

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

儒家原先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使儒家受到重创。而后[1] 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思想实施钳制,使儒家重新兴起。

“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需要区分开来。

儒家是中国古代自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虽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但也只是诸子百家之一,与其它诸子百家一样地位本无所谓主从关系。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中国人代代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中国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已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与专制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到现在还是华人的主流思想。

儒家对中国科技以及世界文明的贡献特别巨大。据《世界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记载,16世纪以前,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约有300项,其中175项是中国人发明的。正是这些重大的发明(包括发现),使中国的农耕、纺织、冶金、手工制造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而儒家也留下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科学著作如《考工记》、《天工开物》等等。这些都和因动漫小说而名声大噪的墨家没有任何关系。所以不要提到中国古代就是科技落后、八国联军或是动漫中异常火爆而现实中早已秦汉绝迹的墨家,这不符合历史史实。

楼主的联山写错了吧?应该是连山易

找到一篇文章,希望对你有用

《连山》《归藏》名称由来考

--------------------------------------------------------------------------------

作者:王宁

《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自汉代以来倍受重视,被尊为“群经之首”。根据《周礼·春官·大卜》云:“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此说自汉代以来,不知倾倒了多少痴迷的文人,虽然他们大多数没见过《连山》、《归藏》为何物,却纷纷凭猜想立说(这看看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归藏》后的《附诸家论说》就可明白),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如杜预《左传注》中所云:“《连山》,伏羲;《归藏》,黄帝”。另一种说法如《周礼•春官•大卜》贾疏所说:“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宋代朱震《汉上易传》则综合此二说云:“《山海经》曰:‘伏羲氏得《河图》,夏后氏因之曰《连山》;黄帝氏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但是今本《山海经》中无此文,此文句与其经文不类,疑系误记或伪托。这些说法都是凭空猜测,良不足据,因为《连山》、《归藏》二书名在秦汉以前是否存在,尚是一大疑问。

《连山》、《归藏》二书名,最早见于《周礼》,在刘歆“发现”《周礼》之前的众多先秦及秦汉古籍中从无提及。《周礼》这书很早就有人怀疑是汉代刘歆造的伪书,郭沫若云:“原来《归藏》之名,仅见于《周礼》的《春官•大卜》,与《连山》、《周易》共合为所谓‘《三易》’,但《汉书·艺文志》中并没有《连山》和《归藏》的著录,我疑是和《周礼》一样,乃刘歆所伪托的东西,不过那伪托品没有流传便化为了乌有。”[1]

刘歆把秦汉以前的一些古书或资料拿来经过重新编辑,删改增损,作成了《周礼》,虽然不能说里面的内容全是他伪造的(实际上里面大部分的内容还是先秦传下来的古代材料),但其中肯定有他伪托虚造的成分。笔者认为,《连山》、《归藏》在汉代的刘歆以前根本没有这两个书名,其名目正是刘歆自己拟造出来的。但也并不是毫无根据,其根据就是当时还流传着的一些古《易》书残篇和《山海经》。

一、关于《连山》的问题

《连山》这书在历史上有好几部,比如梁元帝有《连山》三十卷,隋代的刘炫也伪造过《连山》,宋代出现的《古三坟书》里的《山坟》也称作《连山》,这些都是后出之书,可以不论。但是,在这些《连山》之前,的确还曾经存在过一部《连山》,因为晋代的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两次引用过它:

1、《连山易》曰:“禹取涂山之子,名曰攸女,生余。”(《太平御览》卷一百三十五引《帝王世纪》引)

2、《连山易》曰:“鲧封于崇。”(《史记·夏本纪》索隐引皇甫谧曰引)

由此可以知道,在晋代还有一部叫做《连山》的书在流传,而且这部书所载的故事和夏代有很大的关系。关于这部《连山》的征引,我们能知道的最早者就是晋代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在此以前的书里我们就找不到了,汉代人的著作里当然更找不到。

北魏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引用了两条《连山》文字,兹录于下:

1、《连山易》曰“有崇伯鲧伏于羽山之野。”(《淮水注》引)

2、《连山亦(易)》曰“启筮亭(享)启筮神于大陵之上。”(《颍水注》引)

其中第二条的文字是有讹误的,孙诒让云:

“此文‘连山亦曰启筮亭’七字有误。考《御览》八十二引《归藏易》云:‘昔夏后启筮享神于大陵而上钧台,枚占皋陶曰不吉’(《初学记》二十四亦引其略),此文疑当作‘《连山易》曰: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盖《连山》、《归藏》两《易》皆有此文,抑或本出《归藏》,郦氏误忆为《连山》,皆未可知。今本‘连山亦’,‘亦’即‘易’之误(易、亦音相近);‘启筮亭’三字又涉下‘启筮享’三字而衍(亭、享形相近),文字传讹,构虚成实,遂若此。”[2]

其说甚是。马国翰把这条文字辑入《连山》是对的,但是没有注明出处,其所本者即此。马辑文作“阳文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 “阳文”二字乃衍文。郦道元的时候《归藏》已经在社会上流传很久了,他无由把《归藏》误为《连山》,唯一的可能就是《连山》中的部分内容和文字与出土的《归藏》相同,那么说明其作者在制作这部《连山》的时候,也使用了当时还有所存留的《归藏》残篇。

所以,这本《连山》当是郭沫若所说的“乃刘歆伪托的东西”,或者是刘歆以后的东汉人伪托的东西,桓谭《新论》曰:“《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又说“《连山》藏于兰台”,应当是确有其事的,说明东汉的时候的确有部《连山》,但并没有象郭老说的那样“没有流传”,而是有流传,只是流传不广,桓谭看到了,把它写进了《新论》,皇甫谧看到了,在《帝王世纪》中引用了,北魏的郦道元也看到了,在《水经注》里也引用了,后来就逐渐式微,终于佚失不传,否则用不着梁元帝再来作一部《连山》,更用不着隋代的刘炫再来伪造了。

二、关于《归藏》(晋代出土的《易繇阴阳卦》)

晋代汲冢中出土的古易书《易繇阴阳卦》,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归藏》(实际上这个问题较复杂,以后拟另文详之)。

郭沫若认为汲冢出土的《易繇阴阳卦》和《周易》一样,是孔子以后、战国初年楚国人的作品,与《周易》产生于同一人之手,即同为駻臂子弓所作,而《易繇阴阳卦》产生略早,是一部货真价实的古《易》,是荀朂等人在整理汲冢竹书的时候把它命名为《归藏》的[3]。郭老的这些观点中有许多可商榷之处,但是他认为现在我们所说的《归藏》就是《易繇阴阳卦》、是楚国人的作品,应该是不易之论。只是这本出土文献的《归藏》到了宋代也佚失了,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内容,就只有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和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上古三代文》中的辑本了。从这两个辑本可以知道,这本《归藏》有《初经》、《六十四卦经》、《齐母经》、《郑母经》、《启筮经》、《本蓍篇》等篇目,卷帙应该是不小的。

就其逸文来看,《归藏》的用途与《周易》一样,其《初经》和《六十四卦》的形式和《周易》基本上一样,就是爻辞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郑母经》和《启筮经》(也称《启筮篇》,或简称《启筮》)中所载的都是神话或历史传说中的古人占筮的占例,其形式是卦名+昔者某人筮某事+而枚占(或作枚筮)于某人+某人占之曰吉(或不吉)+爻辞,如:

[师曰]:昔者穆王天子筮西出于征,[而枚筮之于禺强,禺强占之曰]:“不吉。龙降于天,而道里修远。飞而冲天,苍苍其羽。”

明夷曰:昔者夏后启筮乘飞龙而登于天,而枚占于皋陶,陶曰:“吉。[吉而必同,与神交通。以身为帝,以王四乡]。”

可注意的是,其内容和风格与之同时代的《山海经》惊人地相似,因此,它出土之后就引起许多人的兴趣,比如薛贞为它作了注,郭璞在《山海经注》中也经常引到它。其一部分内容与《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相关联,如《西次三经》曰:“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郭璞注:“此亦神名,名之为钟山之子耳,其类皆见《归藏》,《启筮》曰:‘丽山之子,青羽人面马身’,似此状也。”

其大部分内容与《海经》和《大荒经》相似,如:

夏后启筮:御飞龙登于天,吉。(《海外西经》郭注引《归藏·郑母经》)

昔者羿善射,彃十日,果彃之。(《海外东经》郭注引《归藏·郑母经》)

空桑之苍苍,八极之极张,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职出入,以为晦明。(《大荒南经》郭注引《归藏·启筮》)

羽民之状,鸟喙赤目而白首。(《海外南经》郭注引《归藏·启筮》)

滔滔洪水,无所止极。伯鲧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海内经》郭注引《归藏·启筮》)

另外还有一些,不一一备举,此可见其内容与《山海经》是共通着的,充满了神秘浪漫的神话色彩,有许多古代神话传说赖以保存,是一部杂取神话传说和历史古史作成的一部风格独特的易学著作。

《易繇阴阳卦》或《归藏》在《汉书·艺文志》中都没有著录,《隋书·经籍志》曰:“《归藏》汉初已亡,晋《中经》有之,唯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此书汉代时已经有所散佚,连本来的名字也失掉了,但不是只字全无,因为秦火不焚卜筮之书,一些此类的古易书还是流传下来了,它们因为不像《周易》那样被儒家尊为经典(大概就是因为它们“唯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没有受到重视,在无人传授整理的情况下,逐渐散佚,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内容在社会上流传,如:

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明),毋惊毋恐,后其大昌。”姮娥遂讬身于月,是为蟾蜍。(汉·张衡《灵宪》)

昔夏后启筮,乘龙以登于天,占于皋陶,皋陶[占之]曰:“吉而必同,与神交通,以身为帝,以王四乡。”(《太平御览》卷八十二引《史记》。今本《史记》无此文)

《灵宪》中的文字,严可均将它辑入《归藏》,并注云:“当是《归藏》之文”,今神话学家袁珂认为“严可均此举此论,可谓是巨眼卓识”[4];《史记》中的文字,袁珂也认为“此所谓《史记》者,或亦《归藏》旧文”[5]。由此二节文字的文例和内容来看,与《归藏》之《郑母经》、《启筮经》的形式内容完全相同,必是《归藏》(《易繇阴阳卦》)的旧文无疑,说明至少汉代还有其内容在社会上流传,但没有人称引说有《归藏》之书,张衡的《灵宪》虽然用其文,可是也没有说出自《归藏》,说明当时书名已经佚失,人们已经不大知道这些内容出自什么书了。因此,此书后来在汲冢出土后,在《晋书·束皙传》中还称之为《易繇阴阳卦》,到了《隋书·经籍志》中就称之为《归藏》了,可见是其古名失传,名称无定,《归藏》只不过是荀朂等人在整理汲冢书时根据《周礼》等前人的说法,赋予《易繇阴阳卦》的拟名而已。

三、关于《山海经》的相关问题

上面说过,晋代出土的《归藏》在内容上和《山海经》颇有渊源,而《山海经》到底是一部怎样的书,历来就争论无定,但它和古代的巫术有关是公认的,特别是它的《山经》部分。在巫术之中,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占卜,二是祭祀,这两项在《山经》中都有。

首先说占卜。古人占卜的方式很多,除了用甲骨、蓍策占卜之外,还有观象占断吉凶的。比较有名的是流传很盛的星占,是根据天上的星象来占卜的,如:

辰星犯鬼,大臣诛,国有忧。(《黄帝星占》)

辰守奎,多水灾,亦为旱。(《巫咸星占》)

《山经》中也有一些与此形式相类似的占卜之文,但不是根据星象,而是根据一些奇鸟怪兽和神灵来占卜,如:

太华之山……有蛇焉,名曰肥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西山经》)

小次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厌,见则大兵。(《西次二经》)

凡东次三经之首……其神状皆人身而羊角,……是神也,见则风雨水为败。(《东次三经》)

这种根据动物、神灵占卜吉凶休咎的内容,在《山经》里比比皆是,而在《海经》中则几乎没有,我们能找到的只有两条:

有轩辕之国,江山之南栖为吉。(《大荒西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去痓。“南极果,北不成,去痓果。”(《大荒南经》)

第一条带有占卜的性质,后一条的最后三句应该是在巫术中使用的咒语,意义不明。从这一点上来看,《山经》和后面的《海经》似乎不是一种风格的古书,这一点有待以后深入研究。

《山经》在每一经之后都带有各山系神灵的祭祀方法,记载得十分详细,祭名、用牲之法都一一列出,如:

凡鹊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糈用稌米,一璧,稻米,白菅为席。(《南山经》)

可知《山经》部分是一部用以记录占卜、祭祀等巫术的著作,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山海经》是“古之巫书”,从内容上讲,《山经》当之矣,而《海经》则未也;然从著作者来讲,其书都是楚国的巫史所作,则又可言其为“巫书”也。那么,《易》也是古之巫书,二者可算是同一类著作,而且它和东汉后流传的《连山》、《归藏》在内容上相关联,因此,刘歆从《山海经》中取法为古《易》命名,是不足怪的。

四、《连山》《归藏》——刘歆的拟造

刘歆曾经校订过《山海经》,不知道为什么,他对这部书十分推崇,他在校上《山海经》时,专门写了一篇很长的《上山海经表》,是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在《表》大肆渲染《山海经》是“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他对《山海经》了解得很深,所以他对《山海经》与《归藏》等古《易》书在内容和风格上的关联应该是很清楚的,他在《表》的最后也说:“朝士由是多奇《山海经》者,文学大儒皆读学,以为奇可以考祯祥变怪之物,见远国异人之谣俗,故《易》曰:‘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博物之君子,其可不惑焉”,本来“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是《系辞》说《周易》的,刘歆却拿来说《山海经》,可见在他心目中《山海经》是可以和《周易》等量齐观的书。

前面说过,《易繇阴阳卦》在汉代名目内容大多都佚失,只剩下一些残篇零简,刘歆博览群书,肯定见到了这些残文,以他的学识,必知此乃一部失传的古《易》,因为里面也有六十四卦(所以他在后来重新造《连山》的时候把这些内容都用上了)。他作《周礼》的时候,《春官·大卜》里有“掌三兆之法”,这大约是真正的古传,以此推之,占筮的《易》书也当不止一种。而他正知道除了《周易》之外至少还有一部古《易》,但苦于不知其名,无法致用。恰巧,这本古《易》中的内容与《山海经》的内容极相似。于是,刘歆就照猫画虎,根据《山海经》虚拟出两个古《易》书的名字。

他先根据《山海经》的第一部分《山经》即《五藏山经》拟出来个“连山”的名目,因为《五藏山经》共记载了五千三百七十山,的确是一山连一山、山山不断的样子,是一部真正的《连山》,这个很直接,也很直观,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然后根据后面的《海经》拟出了个“归藏”的名字。因为《海经》记述的是“四海之内”和“地之所载”的内容,而且其中的《海外经》又叫做《大荒经》[6],大荒就是大地。首先说“海”,《庄子·秋水》曰:“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其性属水,水在《周易》中属于坎卦,《说卦》云:“坎者,水也,……万物之所归也。”从中取了个“归”字;再说“地”或“大荒”(就是大地),在《周易》中属于坤卦,《说卦》云:“乾以君之,坤以藏之”,从中取了个“藏”字,二者合一,就有了《归藏》这个名目了。

这样,《连山》、《归藏》再加上固有的《周易》,可以和“三兆”相对举的所谓“三易”即告齐备。刘歆把这虚拟的名目写入了亦被尊为经的《周礼》,害得后世多少学者煞费苦心地去研究解释,实际上是在捕风捉影,免不了又凭想象去臆测虚造。虽然后来刘歆之徒又掇拾古《易》及古书之文(包括《易繇阴阳卦》的残篇)伪造了《连山》、《归藏》两部易书,但是在社会上流传不广,识者甚少,仍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此后又出现了好几部《连山》,都是后人所造,不足道了。只是在晋代的时候,汲冢中出土了《易繇阴阳卦》,荀朂等人根据前人的论说并加上自己的想象将它拟名为《归藏》,算是与刘歆的想法不谋而合,这也是我们现在能够知道的、除了《周易》之外唯一一部真正的古代《易》书。

总之,《连山》、《归藏》这两个书名是刘歆根据《山海经》和易理虚拟出来的,在刘歆表彰《周礼》以前无有也。

注 释:

[1][3]《郭沫若全集》历史编1《青铜时代·〈周易〉之制作时代》第389页、第389-392页 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

[2]孙诒让《札迻》卷三第104页 齐鲁书社1989年7月

[4]袁珂《中国神话传说》第41页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9月

[5]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启”条,第211页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6月

[6]顾颉刚云:“《海经》又可分为两组,一组为《海外四经》与《海内四经》,一组为《大荒四经》与《海内经》。这两组记载是大略相同的,它们共就一种图画作为说明书,所以可以说是一件东西的两本记载。”见《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第32页 中华书局1988年11月

(原刊于《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1年第5期,此次网上首发有改动)

连山易详细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460130htmlwtp=tt

归藏详细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40212html

《易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用来占筮的书,一般称为《周易》。在《左传》中已有《周易》的记载,如《左传

·

襄公九年》:“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左传

·

昭公七年》:“孔成子以《周易》筮之。”说明《周易》最晚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了。目前,对《周易》成书的时代,学术界尚有争论,但西周前期却为大多数所接受。

至于《周易》的“周”字,历来说法颇多,如,有人认为:周是“易道周普无所不备”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周易是指的周朝。周朝为一般人所接受,很多人都以为《周易》的“周”字就是年代的意思。

而《周易》的“易”字解释则更为纷繁。

一说:“易之为字,从日从月,阴阳具矣。”“易者,日月也。”“晶月为易,刚柔相当。”

生活告诉我,“当遇到一扇被锁着的门,我们不应该只盯着锁头看。因为如果钥匙插在锁头上,门就相当于开着的,之所以打不开,是因为开那个锁的钥匙在别的地方”。理解《周易》,我认为也是这样,如果一直在《周易》的算法里打转,只会把自己绕进去,只有跳出来,看其同时代的著作,看其发展脉络才能捕捉到些许要领。作为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关键著作,《左传》就是一把很有参考价值的钥匙,透过其记录的事件,我们可以一窥周代上流社会的主流观念。幸运的是这其中也包含了许多算卦实例,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则就是僖公十五年·史苏预测韩原之战。下面我将围绕这件事,先略述事件发生的背景和过程,然后对史苏的占卜结果做解析,最后交代该事件的后续结果及关于《周易》的些许思考。

鲁僖公十五年(前645年)发生了春秋史上的一件大事——秦晋韩原之战。战争是这样的: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在晋国公子夷吾(晋惠公)遭遇国内困境时资助其逃离其国,在其称侯机会来临时帮助其回国继位,在晋惠公当政面临饥荒时慷慨捐粮。但是晋惠公却屡次背信弃义,说好割让封地转眼不认人,在秦国遭遇饥荒的时候拒绝施以援手。在这种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情况下,秦国悍然发动侵略战争,誓要给晋惠公些颜色瞧瞧,晋国于是不得不奋起反抗、保家卫国。在晋国国内同仇敌忾的气氛中,有些人的观点显得很异类,就比如晋国大夫庆郑和郑简就认为晋惠公引来战争完全就是作死的结果,是失道寡助的结果。果不其然,得道多助的秦穆公虽遭遇险情,但最终仍然把晋惠公给抓了起来,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巧的是被俘的晋惠公竟然和先前呛他的大夫郑简关在了一起,晋惠公触景生情,埋怨其父亲道 “先君若从史苏之占,吾不及此夫。” 韩简顺口就又回呛了一句 “龟,像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像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先君之败德,乃可数乎?史苏是占,勿从何益?《诗》曰:『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僔沓背憎,职竞由人。』” 这里就引出来来了我们这个算卦实例中的超级大神史苏——苏史官。这个苏史官曾经在晋献公要把女儿伯姬嫁给秦穆公的时候给算过一卦,用得是《周易》传统的蓍草算法,算出的结果叫“归妹之睽”。

“归妹之睽”根据朱熹的术语解释就相当于,先得到的本卦是第五十四卦归妹卦,然后归妹的第六爻从阳爻变成了阴爻,于是变卦就成了第三十八卦睽卦。在《左传》里《周易》占卜的结果基本上都是以“某某卦之某某卦”来解释的,不过遗憾的是《左传》只记载结论,未曾记载过卦是怎么得到的。回到《易经》我们可以找到“归妹之睽”对应的爻辞: “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 这句话的意思应当是“女子抱着箩筐,但是筐里空空如也;男子杀了羊,但是白刀子进仍白刀子出,没有血流出来。没有什么好处利益。” 因此,从这里可以看出晋献公嫁女是带不来什么好处的。这个卦根据课上的知识,我只能解读到这里,但《周易》大师苏史官就不一样了,他说了一段让我拜服的预测,不但说了整体上的吉凶,还准确地指出了未来发生在晋国的一桩桩大事及时间。

史苏占之曰:「不吉。其繇曰:『士刲羊,亦无亡也。女承筐,亦无贶也。西邻责言,不可偿也。《归妹》之《睽》,犹无相也。』《震》之《离》,亦《离》之《震》,为雷为火。为嬴败姬,车说问其輹,火焚其旗,不利行师,败于宗丘。《归妹》《睽》孤,寇张之弧,侄其从姑,六年其逋,逃归其国,而弃其家,明年其死于高梁之虚。」 首先,苏史官下了结论“不吉”,也就是此次嫁女儿对晋国是一件不吉利的事情。然后展开论述,男人杀羊,不见血光,女人抱筐,筐内光光,喻指徒劳无功。“西邻责言”也就是秦国有责难,晋国“不可偿”,爻词里也没提及相似意向,不知道史苏是如何引申出来的。“归妹之睽”,如果字面意思理解的话还可以指嫁女儿导致分离,这个分离可能是就是女儿与父母分离,也可能是秦晋两国相分离,而且“犹无相”即“没有能帮上忙的”,这两句带上前边两句很可能都是史苏的个人发挥。“震卦变离卦,也就是离卦变震卦,又是雷,又是火”。如果从内外卦的角度看,归妹卦是“兑下震上”,睽卦是“兑下离上”,归妹的第六爻发生了从阴到阳的变化,也就意味着震卦变成了离卦,从这里或可理解《震》之《离》,但是不清楚为什么也相当于《离》之《震》。不过发挥想象力,可以描绘出一片水泽之乡正在经受电闪雷鸣,火光熊熊的画面。“为赢败姬”是说姓赢的即秦国打败了姓姬的晋国,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但是这一句话与前一句话存在逻辑上的脱节,不清楚为什么视觉化的战争场面就意味着秦国将打败晋国。“车说问其輹”,意思应该是说车坏了,“车”很可能是从“震”引申过来的,因为古代的车走起来隆隆地响,这样引申似乎有些道理。“火焚其旗”,大火把军旗都烧掉了。“不利行师”,不利于兴施讨伐,动兵打仗。“败于宗丘”,这个宗丘,翻阅别人的解释,有人说宗丘便是“韩原之战”的韩原的别称。有学者认为这里之所以言“宗丘”而非“韩原”是为了押韵需要,传统的算卦便巫术,诗歌的起源也是巫术用语,只有押韵才便于人记忆。当然我真正感到惊奇的是,如果说前边的“西邻”“为赢为姬”是发挥出来的,这一句里史苏直接发挥出来了战争的地点“宗丘”还是让我觉得很“玄学”,当然后边神奇的还有很多

如果翻阅《左传》后续的内容,我们知道秦穆公把晋惠公给放了,但是要求晋惠公的大儿子太子圉来做人质,太子圉十一岁开始当人质,十六岁的那年得到风声知道自己的父亲晋惠公时日不多了,于是就从秦国抛下了自己的妻子秦国公主怀赢逃到了晋国,十七岁那年果然其父去世其继位称晋怀公。不过当年与其父夷吾一起竞争王位的公子重耳还留放在外,虽然晋怀公下令凡流浪在外的重耳追随者回国不杀的命令,但是这时秦国又出手资助重耳回到晋国,重耳凭借自己的声望和秦国的资助赶跑了太子圉,太子圉没逃多远就在高粱,今山西临汾附近被结束了生命。重耳继位后称晋文帝,就是另外一位春秋五霸。回到史苏卜辞的后半段,“《归妹》《睽》孤,寇张之弧”,是说《归妹》嫁女,《睽》离单孤,敌人的木弓将要张舒。“侄其从姑,六年其逋,逃归其国,而弃其家”这里指的就是太子圉在秦国跟着他的姑姑秦穆公的妻子伯姬生活,六年之后,抛弃了自己的妻子,逃回了自己的国家。“明年其死于高梁之虚”,第二年就死到了高粱这个地方。

看完史苏的占卜结果和后续的事件发展,我真的怀疑史苏会不会穿越。在学习《周易》之前,我曾读到过韩原之战这一段,但是当时并没看懂其中的意思,上了一学期《周易》课再读这部分,我感到很惊异,史苏预言的内容已经超越了逻辑推断的极限,因此他一定达到了上通天地之灵的境界。如果说没有十年功夫,是没办法通过《周易》预测吉凶的话,像史苏这样既准确预测了事件的吉凶,还准确地说出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不知要耗费多少年的修炼。虽然《周易》的价值绝不仅是占卜,其背后蕴含的深刻哲理,其代表的人生密码,可以赐予我们更多的智慧,但是最易让我们感到震撼的仍是记录在典籍如《左传》中的算卦实例,他们或真或假,或对或错,但正是这些让枯燥的《易经》学习多了诸多趣味。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