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坐拥天下,为何他却喜欢在别人的作品上写写画画?
因为乾隆非常喜欢这些作品,所以才会在这些作品上写写画画的。乾隆是一个非常自信的帝王,他认为自己学富五车富有四海,这些作品现在都是他的,他想在上面写什么就写什么。自己作为一个完美的君王在这些作品上,写诗画画不算辱没了这些作品,反而是给这些作品的荣幸。
很多人提起乾隆都说乾隆是一个文艺青年,他特别喜欢写诗,一生写了三万多首诗,放到现在也是一个顶级大文豪了。他的产量非常高,平均是一天一首,难怪有很多人吐槽他的诗虽然多,但是质量不怎么样。
总感觉乾隆写诗就好像在记录生活一样,老婆死了写一首诗,朋友去世写一首诗,心情好点再写一首。难怪产量这么高,乾隆他就好像是在发朋友圈一样,有什么事都要发表一下自己的心情,只是相比而言方法比较高端。可惜的是乾隆的诗并不能给人一种惊艳的感觉,很少有人能背得出他的诗。
乾隆除了爱写诗还特别热衷于在别人的作品上写字盖章。他这一生拥有非常多的印章,难怪爱在别人的作品上盖章,不然这些印章就白刻了。最夸张的是在王献之的(中秋贴)上盖了80多个印章,王献之知道了估计会想这幸好是我的作品,要是我老爸的你还不得疯了。之后对“书圣”王羲之的作品更加夸张,不仅盖满了印章还在上面写了个“神”字。乾隆这是想跟书圣比一下书法,还是在夸他写得好啊。
这是古代书法作品能流传到现在的见证。每一枚印章就是一个收藏过这幅作品的收藏者 ,而钤盖印章的收藏者大都有史可查,这是我们现在判断古代书法作品真伪的重要手段之一(不谈做假);同时也证明其流传有序。这些印章的钤盖,与书法作品相映成辉,更增加了其欣赏性。 印章最初是信物,起印证作用,宋、元以后,被文人墨客用在书法绘画的作品上,形成了书、印相映成趣,并流传至今。因此,绝大部分印章都是宋、元以后钤盖的。不是作品作者一人而为。
乾隆皇帝不仅在清朝历史上,甚至在整个古代史上,都是一位很特别的帝王,他是一个特别成功的宣传家,将自己包装宣传的非常成功,比如他的十全武功,比如他的那些兴趣、爱好,他试图向世人展示他是一个文武双全的、近乎完美的帝王,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乾隆皇帝自然也不例外,所以他炫耀的那些东西在世人看来就有些好笑的成分在里面。
所谓的十全武功,在这里就不多赘述了,相信很多人都了解其中究竟是怎么回事,这里就简单说一下他的那些兴趣、爱好。乾隆皇帝的兴趣、爱好有很多,比如收集古玩字画,比如喜欢在古籍字画上盖章题字,比如他喜欢写诗。
乾隆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一年有365天,一百年就是36500天,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一天写一首诗,需要写一百多年,但我们知道能活一百年的人都是人瑞,那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乾隆皇帝去世的时候是89岁,当然这个年龄算是很高寿了。但就每天写一首来算,理想状态下,乾隆一生能写三万余首,但这是理想状态,实际上根本达不到这个程度,毕竟首先需要排除的就是乾隆的童年期。
乾隆皇帝25岁即位,估计在此之前,他写的诗是很少的,在诗词上的爱好,应该是在做皇帝的时候培养的,如果算从25岁开始写,一生写了60余年,要每天写两首诗才能达到一生四万余首这个数量。
平均每天写两首诗,想想也能知道诗的质量如何,这里并不是质疑乾隆皇帝的文学水平,而是诗歌这种东西,每一个字都需要细细推敲、打磨的,只有这样才可能打磨出一首好诗,当然李白那样的天才不在此列。就比如贾岛在创作《题李凝幽居》的时候,就“僧敲月下门”一句反复琢磨,始终不能确定用“敲”还是“推”,最终在偶遇韩愈的时候,贾岛表达了自己的困惑,韩愈说“敲”字最传神,于是就有了著名的“僧敲月下门”。
由此可见,所谓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也并不是真的就脱口而出好诗词,而是需要长时间词句上打磨,下苦功,终有一天,才可能做到妙手偶得,说白了也是天才和汗水的结合体。
再来说乾隆作诗,乾隆作为一国之君,自然没有那么多时间泡在爱好上,即便他喜欢卖弄自己的学识,但也只能在治国之余。虽然现在看来,所谓的“康乾盛世”有很多的假象,但是乾隆皇帝本人确实是一个勤政的皇帝,在政事上并不懈怠,这就决定了他在业余爱好上的时间有限,再分到各种爱好上,那么就大打折扣了。
由此可知,乾隆皇帝花在作诗上的时间必然不长,可能略一沉思,一首诗就出来了,诗的内容不过就是四五二十个字或者四七二十八个字,再取个题目,甚至未必会考虑对仗、押韵什么的事情,想必按照乾隆皇帝的性格,他的诗自然是比较工整的,是符合诗的要求的。
但是也仅此而已,至于具体的内容,我们可以自行想象一下,就好比是打油诗,意境什么的是不怎么考虑的,有些甚至是根本看不懂的,反正只要乾隆觉得好就是真的好,但是乾隆写的这四万多首诗也并不是都一言难尽,要知道其中有一首是入了小学语文课本的,那就是著名的《飞雪》,是这么写的: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是不是朗朗上口?是不是浅显易懂?是不是好诗?当然是的。这首诗估计没花几分钟的时间,天空中飘起了雪花,乾隆皇帝在百忙之中看着天空,突然灵光咋现,然后低头一挥而就,于是就有了这首写进小学语文课本的诗,这是乾隆的幸运,写了那么多诗,终于凭借才华而不是自己的权势被后世认可了。
很多人觉得乾隆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只有一首诗入选小学语文课本,未免太过难看,其实不然,有些诗人终其一生也没有写出一首打动后人的诗,尽管这些人写的诗没有乾隆多,但也是花费了时间的,也是一张张草稿纸扔掉了的,从这里来说,乾隆的诗能有一首被后世认可已经算是幸运了,毕竟是认可了,让这个爱好不至于只是被笑话。
况且小学语文课本统共才收录多少首诗?不过六、七十首,最多不过八十余首。历史上的诗人有多少?喜欢写诗的业余诗人又有多少?就更不用说古代的浩瀚诗海了,有多少诗被写出来?但是不管这些数量是怎样的,小学语文课本就收录那么些诗歌,乾隆到底有一首入选了,在这件事上,我们不能只看到四万分之一,还应该看到那个一。
都说乾隆皇帝是印章狂魔,任何字画凡是到了他的手上,基本都会留下一个专属标记。实际上,乾隆不仅对字画下手,汉代的陶器他也没放过。当时曾有人把一个东汉时期的绿釉陶壶献给乾隆皇帝,结果乾隆皇帝非要在绿釉陶壶上刻一首自己的诗。文物不都应该好好保护么,乾隆皇帝这样做算不算是破坏文物呢?实际上,就算乾隆破坏文物也没人敢指责他,反正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也都算是珍贵的古董了。
说起乾隆皇帝,人们总不禁有一番感慨,他可称为作是皇帝界的一股泥石流,他不仅爱旅游,爱写诗,爱把妹,而且,还爱在字画上盖章。据说,仅王献之的《中秋贴》,上面总共写了不过三十余字,却被乾隆皇帝一口气盖了八十多个印章。不仅如此,乾隆皇帝还把毁坏文物的魔手,伸到了别的文物上。可是,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件文物被乾隆破坏之后,却摇身一变,成了真正的国宝。这是一件什么样的文物,乾隆又对它做了什么呢?
这件文物是件汉代陶器,因为陶器表面施有一层绿釉,因此被称为绿釉壶。传世的绿釉隐壶,本身就是件比较珍贵的文物。我国的釉陶出现的年代较早,源头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中期。在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北方中原地区,但是釉陶的流行时期却很短,尤其到了战国中期以后,因为战争的破坏,釉陶的生产基本上已经停顿。直到汉朝建立以后,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缓冲和修整,釉陶才重新发展起来。
绿釉陶壶就是釉陶涅槃重生时期的典型作品。它的器型造型端庄,大气,线条简洁,没有什么复杂的结构,而只强调实用性。绿釉陶壶表面的装饰花纹多样,生动活泼,比例协调,更有意思的是,绿釉陶壶的胎体却是淡淡的浅红色。
不得不承认,乾隆皇帝很识货,根据宫廷档案的记载,乾隆皇帝一生,收藏的古瓷器共有十几件,而绿釉陶壶就是其中一件。当年,有人在土里挖出了这件绿釉陶壶,并把它献给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十分喜欢这件汉代的文物,并把它收入自己的宝藏之列。
乾隆为了表达对这件文物的喜爱之情,他还写了一首诗:
有虞合土贵质淳,冬官埏埴司陶人。不鬲不甗见此尊,入土出土几千春。斓斑青绿周身皴,光匪外发内蕴真。乍视夏鼎商彝存,抚之体轻坚逾珉。其响清越如泗滨,乃悟陶器成神甄。苦窳髺垦非所论,燥湿弗受剥弗损。使我慕古轻华珍,穆然若见封垂伦。
这首诗里,记述了绿釉陶壶的发现过程,表达了乾隆皇帝对陶壶优美的赞诵。可是乾隆不是普通人,他绝对不走寻常路,如果仅仅是写一首赞美诗,那绝对不符合乾隆皇帝的性格。他接下来魔性大发竟让善刻隶书的工匠,将这首长诗刻在了绿釉陶壶的壶肩部。
关于乾隆皇帝对绿釉陶壶的刻字加料,多年来,一直是众说纷纭。有的说乾隆皇帝有在书画上乱盖章的前科,这一回他老人家又把魔手伸到了陶器身上,是对文物的破坏,是怙恶不悛,是屡教不改,更是不可原谅。也有的说,这首诗的文学价值不一般,隶书刻写的很精美,陡增这件陶器端庄的美感,以及雍容的风度。所以,乾隆皇帝的这一作法,等于干了一件画龙点晴的好事。
今天,不管乾隆皇帝的做法是破坏,还是创造,反正这件汉代的绿釉壶成了国宝,乾隆真是魔性皇帝,莫非他那小手会点石成金吗?
君王坐拥天下,为何他却喜欢在别人的作品上写写画画?
本文2023-10-17 01:08:2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9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