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解释下列各种“马”的意思
千里马:
伯乐相马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
马大哈
文字组成词语,像孩子玩的万花筒似的,古往今来变换无穷。古文古语有很多现已淘汰不用了,又不断有新词涌现出来,丰富文字词语典籍。新词“马大哈”即一例。
“马大哈”是指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全无所谓,草率办事之人。我说它是新词,是对香港人而言,它是五十年代,出自由何迟创作,马三立表演的相声《买猴》。
我们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些天生马虎之辈,办什么事都丢三落四,马马虎虎,而且懒于认真检讨自己,常哈哈一笑了之。称此类人“马大哈”,真是贴切、恰当。
那段相声名字为《买猴》,五十年代曾风靡全国。故事说一位干部叫“马大哈”,不负责任马虎出名。他写了个公告,本来要通知“到(天津市)东北角,买猴牌肥皂五十箱”。可是飞笔疾书马虎草率,错写成“到东北买猴儿五十只”了。
结果,马大哈的领导们也是官僚主义,看也不看内容便挥笔批准;马大哈的同事和下属又习惯盲从作风,问也不问纷纷出差执行任务,闹出了令人捧腹不已的大堆知笑话。比如,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去采购猴子;各地虽惊奇天津采购员的离奇“购货单”,仍到处捉拿猴子交货;猴子运回之际,群猴出笼大闹百货公司等。
此相声曾被批判为“反党”,但“马大哈”一词迅速传遍全国。
马屁精
阿谀奉迎的人;拍马者。
马后炮
马后炮 ( mǎ hòu pào )
解 释 象棋术语。比喻事后才采取措施,但已无济于事。
出 处 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三折:“今日军师升帐,大哥须要计较此事,不要做了马后炮,弄的迟了。”
用 法 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比喻不及时的举动
示 例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29回:“人已死了,在这里放那~,可是迟了。”
近义词 事后诸葛亮
--------------------------------------------------------------------------------
在历史上象棋出现的时间可能稍晚,起先人们只下围棋,而不下象棋。据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载:“奕,围棋也。”这就可见围棋出现的时间最早,所以凡是下棋都指的围棋。又据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把围棋说成是尧舜所创造,这当然是荒唐的;但是,张华此书至少可以证明围棋在晋代以前就出现了。其他类似这样的说法还很多。周秦诸子及《山海经》上也都有关于弈棋的记载,大概围棋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很流行,当无疑义。
不过,围棋只有黑白之分,无法运用什么马后炮之类的战法。马后炮只能用于象棋,这也是毫无疑问的。而象棋的出现,据汉代刘向的《说苑》所载,也在战国时代。这是否可信还待考。至于有人说象棋也是创始于舜,那是杜撰。还是刘向说的创于战国时代较有可能性,他说:“雍门周谓孟尝君曰:足下燕居斗象棋,亦斗战之事乎?”又说:“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照这个说法,战国时代已经有了象棋。不过,当时的象棋究竟是什么样子就不得而知了。
根据多数古籍的记载,象棋被公认为北周武帝所创。如明代的杨慎、胡文焕、谢肇淛等人都抱这样的看法。而且北周庚信有《象戏赋》《进象经赋表》两篇作品可以作证。所谓象戏指的就是下象棋的游戏,所谓象经乃是讲解象棋的图经。
有了象棋的以后,马后炮也就出现了。
古代的象棋当然和我们现在的象棋还不一样。按明代胡文焕的《事物纪原》所载:“象棋乃周武帝所造,有日月星辰之象,与今象棋不同。”这里虽然提到日月星辰之象,实际上什么样子还不能确切知道。而明代上距北周,历时太久,传述也未必可靠。倒是宋代司马光的《古局象棋图》颇有参考的价值。此图以战国七雄并峙之局,列为象戏。七国各有一主将、一偏将、一裨将、一行人、一炮、一弓、一弩、二刀、四剑、四骑。这就是说,一盘棋分七个部分,代表七国,下棋的人可以七个,也可以六个、五个、四个、三个、采取合纵连横的方法;每一国有十七个棋子,其中四骑等于四个马,但是只有一个炮。这个炮的行动规律与现在象棋中的炮差不多。图中说明:
“一炮,直行无远近,前隔一棋乃可击物;前无所隔,及隔两棋以上,则不可击。”
这个规定显然与现在象棋中的炮基本相同。至于马的行动规律,图中又说明:
“四骑,曲行四路,谓直一斜三。”
不难设想,有四个马,可以曲行四路,那么,尽管只有一个炮,而马后炮的出现机会一定要比在今日的象棋中更多一些。因此,我们无妨下一个断语,就是说:马后炮是随着古象棋的出现而同时出现的。
但是,在古象棋中出现的马后炮,是很厉害的一着,它往往可以“将死”对方,正如现在象棋中的马后炮也常常是能致对方于死地的绝招一样。这们看来,马后炮原来的涵义是积极的,根本不同于现时人们口头所说的马后炮的那种消极的涵义。
从积极的涵义转为消极的涵义,这个变化太大了。然而,这类事情却也是常有的,岂只马后炮而已哉
马蜂窝
马蜂的巢穴。比喻令人不好对付的人和集体。例:
他这一说可捅了马蜂窝了。
马前卒
释 义 旧时在马前吆喝开路的兵卒差役。现在比喻为人奔走效力的人。
出 处 唐·韩愈《符读书城南》诗:“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
马是象形字。
马这个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最初的甲骨文中,马的形象非常逼真,几乎可以看到马的头部、颈部、身体、四肢和尾巴等各个部分。这种形象非常直观,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它所代表的事物。
在甲骨文之后,金文中的马开始发生变化,虽然整体结构还保留了象形的特点,但是四肢的形象已经变得不太明显,鬃毛和尾巴也变得更加简洁。这种变化反映了文字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简化的趋势。
到了小篆时期,马的形象变得更加规范化和符号化,已经完全看不出马的具体形象了。小篆的马字形变得更加方正,线条也更加流畅和优美。这种变化反映了文字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规范化、符号化的趋势。
最终,到了楷书时期,马的字形已经完全稳定下来,成为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字形。楷书的马字形简洁明了,线条流畅,已经成为了一个完全符号化的文字。
马字成语及解释:
1、马到成功:形容事情能立即成功。这个成语最初出现在元代无名氏的《小尉迟》第二折中:那老尉迟这一去,马到成功。这个成语现在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特别是在祝贺他人成功时,人们常常会说祝你马到成功。
2、马不停蹄:比喻不休息地前进。这个成语最初出现在元代王实甫的《丽春堂》第二折中:赢的他急难措手,打的他马不停蹄。现在,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那些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不顾一切的人们,比如他们马不停蹄地工作,终于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3、一马当先:形容领先,走在最前面。这个成语最初出现在明代施耐庵的《水浒传》第九十六回中:即便勒兵列阵,一马当先,雷震等将簇拥左右。
现在,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那些在某个领域或者某个方面走在最前面的人或者事物,比如在这个新兴领域,他们一马当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带“马”字的成语有:
一、秣马利兵 [ mò mǎ lì bīng ]1 解释:喂饱战马,磨快兵器。谓做好作战准备。
2 出自:《左传·成公十六年》:“蒐乘补卒,秣马利兵,修陈固列,蓐食申祷,明日复战。”亦作“ 秣马厉兵 ”。《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三年》:“然後深沟高垒,秣马厉兵,为战守之备。”
二、一马当先 [ yī mǎ dāng xiān ]1 解释: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
2 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六回:“即便勒兵列阵,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
3 示例:李自成看见敌人增加了援军,士气复振,就赶快把人马整顿一下,由他~,继续猛冲猛攻。 ◎姚雪垠《李自成》
三、戎马倥偬 [ róng mǎ kǒng zǒng ]1 解释:戎马:本指战马,借指军事;倥偬:繁忙。形容军务繁忙。
2 出自:明·卢象升《与豫抚某书》:“戎马倥偬之场,屡荷足下训诲指提。”
3 示例:然而于~,大势已烈,只手难撑,不得不以一死报国家。 ◎清·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
四、招兵买马 [ zhāo bīng mǎi mǎ ]1 解释:旧时指组织或扩充武装力量。后比喻组织或扩充人力。
2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于是遂起军往汝南驻扎,招兵买马,徐图征进。”
3 示例:我们人手不足,需要~了。
五、千兵万马 [ qiān bīng wàn mǎ ]1 解释:犹千军万马。
2 出自:《南史·陈庆之传》:“先是洛阳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明·陈继儒《珍珠船》卷四:“李翰言文章,当如千兵万马而无人声。”
3 示例:不怕将勇兵强,唯这萨头陀妖法,虽有~,也抵当不住。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三回
1、马又念:驭[yù],有驾驶马车的意思,如驾驭;还有统率、控制的意思。
2、古籍解释:
(1)又《天官·大宰》以八柄诏王驭羣臣,以八统诏王驭万民。
(2)又《夏官·大驭》掌驭玉路以祀及犯軷。《注》大驭,驭之最尊者。軷,祭行道之神也。通作御。
(3)又《地官·保氏》五驭。《注》一鸣和鸾,二逐水曲,三过君表,四舞交衢,五逐禽左。《正韵》诗书皆作御。御与驭,义同者不得重押,义异者非。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在马夫手里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之间,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能按照适当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1 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在马夫的手中,不能展现才能。 辱:辱没,受屈辱。 祇 :同“只”,只是。
3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间。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骈死:并列而死。
4 一食(shí):吃一顿。
5一石(dàn):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书·律历志上》
6 食:同“饲”,喂养。
7 故:因此
8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9 于:在。
10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马夫
11 槽枥:喂牲口用的槽。 枥:马棚、马厩
12 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以:凭借 称:著称
13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14一食:吃一顿。食,吃。
15 或:有时,或许
16 能:可以
17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8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9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20 其:指千里马,代词。
21 是:这样,指示代词。
22 能:才能。
23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24 且:犹,尚且。 25 欲:想要。 26 等:等同,一样。 27 不可得:做不到。 28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9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30 策之:鞭打马。策:马鞭子,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 31 之:代词,指千里马。 32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用) 33 道:正确的方法。 34 食之:食,通“饲”,喂。 35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6 材:通“ 才 ”,才能。 37 鸣:马叫, 38 奴隶人之手:马夫的手中,之:的 39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40 临:面对 41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42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43 其(2):恐怕,表肯定语气。 44 邪:通“ 耶 ”,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45 知:懂得。 46 美:才能,长处。
编辑本段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 见 ” 通“ 现 ”,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 材 ” 通 “ 才 ”,才能。 (3)其真无马邪: “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 (4)祗:通“只”。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力气大小,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
人在衣裳马在鞍:
衣服对人的装饰作用很重要,就像马鞍对马的装饰作用一样重要。
风马牛不相及:
本指齐楚相去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请解释下列各种“马”的意思
本文2023-10-17 01:23:3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9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