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传递方式有什么?(要写出出自哪一本书)
1,古代:邮驿传递制度,鸿燕传书。
2,现代:电报,网络通讯。
从人类的传播历史来说,人类传播信息方式的演变呈现这样一个脉络:视觉文化、听觉文化(直观的感受、“看的精神”)——概念性文化(“读的精神”)——新的视与听的文化(“新的看的精神”)。
因此,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在将来的某一天,图像信息会占据主流,文学也会退到一种极其边缘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能听能看甚至能触能闻的多媒体艺术。但是,文字是不会像有些人预测的那样,被图像完全取代的,因为文字是积累知识的主要手段,是人类获得抽象思维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人类传播不能缺少的传播媒介。
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
1用候鸟,特别是鸽,雁等作传输工具
2作内馅的方式,如藏在鱼肚,饼类,包子等
3以特殊声音,如钟声,鼓声,鞭炮声等
4以灯光,火光,如孔明灯烽火台等
5还有其他记号,摆设等,如诱敌的记号
现代信息传递的方式:
1有线通讯传输,如电话,传真,电报,电视等
2无线通讯传输,如对讲机,BP机(以淘汰),移动电话,收音机
3数字通讯传输,最熟悉的,连网的电脑,数字电视
4纸张通讯传输,如书信,报纸等
回答者:qizijian - 助理 二级 5-4 21:22
烽火通信
远在周代我国就有了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烽火作为一种原始的声光通信手段,服务于古代军事战争。从边境到国都以及边防线上,每隔一定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内储柴草,当敌人入侵时,便一个接一个地点燃起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烽火,马上派兵相助,抵抗敌人。
西周时期,为了防备敌人入侵,采用“烽隧”作为边防告急的联络信号。在古史书《周礼》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各国从边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离,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台上有桔槔,桔槔头上有装着柴草的笼子,敌人入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警报。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把它举高,靠火光给领台传递信息,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以烟示急,称为“燧”。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又别称狼烟。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燧各地诸侯必须马上带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敌人。由此可见,烽燧制度的实施,意味着早在周时就已出现了庞大而又完善的军事信息联系网络。
不是听说有飞鸽传书吗
--------------------------------------------------------------------------------
要看是干什么用。
传递书信:
一般的平民传递书信,主要靠过路人,僧人,文人等云游的人,这些人捎信,在路途之中可以解决食宿问题,他们也很愿意!
官方主要就是驿站了。
传递军情:
这方面军队一定有专职的人员了,另外还有烽火台,信鸽。
--------------------------------------------------------------------------------
信鸽送信的准确性低,大多是书信,但都要花上以月为单位的长时间,也有通过骑马的100里加急、200里加急、300里加急、、、、、、但要花大钱,一般这种“快递”多用于官场书信。
--------------------------------------------------------------------------------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大约有--
羽檄:插有羽毛的书信,表示战事紧急。
鸡毛信:一般用于民间。
羽书:用于征调军队。
信鸽传书:多用于朝庭、官家、帮派。
传竹筒:官家,民间都用,类似现在的信封。
急脚递:用于传递紧急军事情报之用,俗称“传金牌”。
--------------------------------------------------------------------------------
还有烽火/狼烟等军事上的手段
--------------------------------------------------------------------------------
可以用火把
--------------------------------------------------------------------------------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大约有以下几种:
[1]羽檄:插有羽毛的书信多用于战事紧急。
[2]鸡毛信:一般用于民间。
[3]羽书:用于征调军队。
[4]信鸽传书[所说的飞鸽传书]
[5]快马传书。
[6]传竹筒:官家,民间都用,类似现在的信封。
[7]急脚递:用于传递紧急军事情报之用,俗称“传金牌”。
[8] 烽火/狼烟等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传递方式。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回答者:ab6397518 - 试用期 一级 5-5 13:56
原始人类是通过心灵感应传递信息;现代人通过信件传真无线电话传递或许也有人幸运还保留有心灵感应这一稀有的原始功能
1,古代:邮驿传递制度,鸿燕传书。
2,现代:电报,网络通讯。
从人类的传播历史来说,人类传播信息方式的演变呈现这样一个脉络:视觉文化、听觉文化(直观的感受、“看的精神”)——概念性文化(“读的精神”)——新的视与听的文化(“新的看的精神”)。
因此,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在将来的某一天,图像信息会占据主流,文学也会退到一种极其边缘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能听能看甚至能触能闻的多媒体艺术。但是,文字是不会像有些人预测的那样,被图像完全取代的,因为文字是积累知识的主要手段,是人类获得抽象思维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人类传播不能缺少的传播媒介。
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
1用候鸟,特别是鸽,雁等作传输工具
2作内馅的方式,如藏在鱼肚,饼类,包子等
3以特殊声音,如钟声,鼓声,鞭炮声等
4以灯光,火光,如孔明灯烽火台等
5还有其他记号,摆设等,如诱敌的记号
现代信息传递的方式:
1有线通讯传输,如电话,传真,电报,电视等
2无线通讯传输,如对讲机,BP机(以淘汰),移动电话,收音机
3数字通讯传输,最熟悉的,连网的电脑,数字电视
4纸张通讯传输,如书信,报纸等
远在周代我国就有了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烽火作为一种原始的声光通信手段,服务于古代军事战争。从边境到国都以及边防线上,每隔一定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内储柴草,当敌人入侵时,便一个接一个地点燃起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烽火,马上派兵相助,抵抗敌人。
西周时期,为了防备敌人入侵,采用“烽隧”作为边防告急的联络信号。在古史书《周礼》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各国从边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离,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台上有桔槔,桔槔头上有装着柴草的笼子,敌人入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警报。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把它举高,靠火光给领台传递信息,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以烟示急,称为“燧”。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又别称狼烟。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燧各地诸侯必须马上带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敌人。由此可见,烽燧制度的实施,意味着早在周时就已出现了庞大而又完善的军事信息联系网络。
不是听说有飞鸽传书吗
--------------------------------------------------------------------------------
要看是干什么用。
传递书信:
一般的平民传递书信,主要靠过路人,僧人,文人等云游的人,这些人捎信,在路途之中可以解决食宿问题,他们也很愿意!
官方主要就是驿站了。
传递军情:
这方面军队一定有专职的人员了,另外还有烽火台,信鸽。
--------------------------------------------------------------------------------
信鸽送信的准确性低,大多是书信,但都要花上以月为单位的长时间,也有通过骑马的100里加急、200里加急、300里加急、、、、、、但要花大钱,一般这种“快递”多用于官场书信。
--------------------------------------------------------------------------------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大约有--
羽檄:插有羽毛的书信,表示战事紧急。
鸡毛信:一般用于民间。
羽书:用于征调军队。
信鸽传书:多用于朝庭、官家、帮派。
传竹筒:官家,民间都用,类似现在的信封。
急脚递:用于传递紧急军事情报之用,俗称“传金牌”。
--------------------------------------------------------------------------------
还有烽火/狼烟等军事上的手段
--------------------------------------------------------------------------------
可以用火把
--------------------------------------------------------------------------------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大约有以下几种:
[1]羽檄:插有羽毛的书信多用于战事紧急。
[2]鸡毛信:一般用于民间。
[3]羽书:用于征调军队。
[4]信鸽传书[所说的飞鸽传书]
[5]快马传书。
[6]传竹筒:官家,民间都用,类似现在的信封。
[7]急脚递:用于传递紧急军事情报之用,俗称“传金牌”。
[8] 烽火/狼烟等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传递方式。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回答者:匿名 5-7 20:06
1,古代:邮驿传递制度,鸿燕传书。
2,现代:电报,网络通讯。
从人类的传播历史来说,人类传播信息方式的演变呈现这样一个脉络:视觉文化、听觉文化(直观的感受、“看的精神”)——概念性文化(“读的精神”)——新的视与听的文化(“新的看的精神”)。
因此,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在将来的某一天,图像信息会占据主流,文学也会退到一种极其边缘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能听能看甚至能触能闻的多媒体艺术。但是,文字是不会像有些人预测的那样,被图像完全取代的,因为文字是积累知识的主要手段,是人类获得抽象思维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人类传播不能缺少的传播媒介。
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
1用候鸟,特别是鸽,雁等作传输工具
2作内馅的方式,如藏在鱼肚,饼类,包子等
3以特殊声音,如钟声,鼓声,鞭炮声等
4以灯光,火光,如孔明灯烽火台等
5还有其他记号,摆设等,如诱敌的记号
现代信息传递的方式:
1有线通讯传输,如电话,传真,电报,电视等
2无线通讯传输,如对讲机,BP机(以淘汰),移动电话,收音机
3数字通讯传输,最熟悉的,连网的电脑,数字电视
4纸张通讯传输,如书信,报纸等
回答者:qizijian - 助理 二级 5-4 21:22
烽火通信
远在周代我国就有了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烽火作为一种原始的声光通信手段,服务于古代军事战争。从边境到国都以及边防线上,每隔一定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内储柴草,当敌人入侵时,便一个接一个地点燃起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烽火,马上派兵相助,抵抗敌人。
西周时期,为了防备敌人入侵,采用“烽隧”作为边防告急的联络信号。在古史书《周礼》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各国从边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离,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台上有桔槔,桔槔头上有装着柴草的笼子,敌人入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警报。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把它举高,靠火光给领台传递信息,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以烟示急,称为“燧”。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又别称狼烟。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燧各地诸侯必须马上带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敌人。由此可见,烽燧制度的实施,意味着早在周时就已出现了庞大而又完善的军事信息联系网络。
不是听说有飞鸽传书吗
--------------------------------------------------------------------------------
要看是干什么用。
传递书信:
一般的平民传递书信,主要靠过路人,僧人,文人等云游的人,这些人捎信,在路途之中可以解决食宿问题,他们也很愿意!
官方主要就是驿站了。
传递军情:
这方面军队一定有专职的人员了,另外还有烽火台,信鸽。
--------------------------------------------------------------------------------
信鸽送信的准确性低,大多是书信,但都要花上以月为单位的长时间,也有通过骑马的100里加急、200里加急、300里加急、、、、、、但要花大钱,一般这种“快递”多用于官场书信。
--------------------------------------------------------------------------------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大约有--
羽檄:插有羽毛的书信,表示战事紧急。
鸡毛信:一般用于民间。
羽书:用于征调军队。
信鸽传书:多用于朝庭、官家、帮派。
传竹筒:官家,民间都用,类似现在的信封。
急脚递:用于传递紧急军事情报之用,俗称“传金牌”。
还有烽火/狼烟等军事上的手段
可以用火把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大约有以下几种:
[1]羽檄:插有羽毛的书信多用于战事紧急。
[2]鸡毛信:一般用于民间。
[3]羽书:用于征调军队。
[4]信鸽传书[所说的飞鸽传书]
[5]快马传书。
[6]传竹筒:官家,民间都用,类似现在的信封。
[7]急脚递:用于传递紧急军事情报之用,俗称“传金牌”。
[8] 烽火/狼烟等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传递方式。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回答者:ab6397518 - 试用期 一级 5-5 13:56
原始人类是通过心灵感应传递信息;现代人通过信件传真无线电话传递或许也有人幸运还保留有心灵感应这一稀有的原始功能
1,古代:邮驿传递制度,鸿燕传书。
2,现代:电报,网络通讯。
从人类的传播历史来说,人类传播信息方式的演变呈现这样一个脉络:视觉文化、听觉文化(直观的感受、“看的精神”)——概念性文化(“读的精神”)——新的视与听的文化(“新的看的精神”)。
因此,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在将来的某一天,图像信息会占据主流,文学也会退到一种极其边缘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能听能看甚至能触能闻的多媒体艺术。但是,文字是不会像有些人预测的那样,被图像完全取代的,因为文字是积累知识的主要手段,是人类获得抽象思维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人类传播不能缺少的传播媒介。
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
1用候鸟,特别是鸽,雁等作传输工具
2作内馅的方式,如藏在鱼肚,饼类,包子等
3以特殊声音,如钟声,鼓声,鞭炮声等
4以灯光,火光,如孔明灯烽火台等
5还有其他记号,摆设等,如诱敌的记号
现代信息传递的方式:
1有线通讯传输,如电话,传真,电报,电视等
2无线通讯传输,如对讲机,BP机(以淘汰),移动电话,收音机
3数字通讯传输,最熟悉的,连网的电脑,数字电视
4纸张通讯传输,如书信,报纸等
远在周代我国就有了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烽火作为一种原始的声光通信手段,服务于古代军事战争。从边境到国都以及边防线上,每隔一定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内储柴草,当敌人入侵时,便一个接一个地点燃起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烽火,马上派兵相助,抵抗敌人。
西周时期,为了防备敌人入侵,采用“烽隧”作为边防告急的联络信号。在古史书《周礼》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各国从边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离,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台上有桔槔,桔槔头上有装着柴草的笼子,敌人入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警报。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把它举高,靠火光给领台传递信息,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以烟示急,称为“燧”。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又别称狼烟。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燧各地诸侯必须马上带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敌人。由此可见,烽燧制度的实施,意味着早在周时就已出现了庞大而又完善的军事信息联系网络。
不是听说有飞鸽传书吗
要看是干什么用。
传递书信:
一般的平民传递书信,主要靠过路人,僧人,文人等云游的人,这些人捎信,在路途之中可以解决食宿问题,他们也很愿意!
官方主要就是驿站了。
传递军情:
这方面军队一定有专职的人员了,另外还有烽火台,信鸽。
信鸽送信的准确性低,大多是书信,但都要花上以月为单位的长时间,也有通过骑马的100里加急、200里加急、300里加急、、、、、、但要花大钱,一般这种“快递”多用于官场书信。
--------------------------------------------------------------------------------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大约有--
羽檄:插有羽毛的书信,表示战事紧急。
鸡毛信:一般用于民间。
羽书:用于征调军队。
信鸽传书:多用于朝庭、官家、帮派。
传竹筒:官家,民间都用,类似现在的信封。
急脚递:用于传递紧急军事情报之用,俗称“传金牌”。
还有烽火/狼烟等军事上的手段
可以用火把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大约有以下几种:
[1]羽檄:插有羽毛的书信多用于战事紧急。
[2]鸡毛信:一般用于民间。
[3]羽书:用于征调军队。
[4]信鸽传书[所说的飞鸽传书]
[5]快马传书。
[6]传竹筒:官家,民间都用,类似现在的信封。
[7]急脚递:用于传递紧急军事情报之用,俗称“传金牌”。
[8] 烽火/狼烟等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传递方式。
回答者:匿名 5-8 19:52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中国信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秦汉时期,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特别是汉代,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收发这些文书都要登记,注明时间,以明责任。
隋唐时期,驿传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30里设一驿站。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
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达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见,唐朝邮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
还有比较常用的就是飞鸽传书!打仗时 军队用狼烟来告诉友军敌人进攻了!
~~~~~~~~~~~~~~~~~~~~~~~~~~~~~~~~~~~~~~~~~~~~~~~~~~~~~~
国内不少企业存在着越级指挥,越级汇报的问题,由此带来管理秩序的混乱。这些企业的老总也不认为如此就好,但不这样又担心企业失控。500强都是世界大公司,那么大的管理规模,他们是如何做到既放权又能使各级管理阶层得到有效的控制。我在微软,戴尔,沃尔玛等跨国公司了解到,他们的办法之一是严格遵循逐级指挥的传统管理原则,同时,实施突破上下层级隔阂的信息开放方式。
“越级指挥和越级汇报”之所以带来管理混乱问题,主要是因为把企业的指令性信息与非指令性信息混淆在同一个沟通途径中所致。我们只要将两类信息区分开来,分别在两种沟通途径中处理,即按照逐级指挥,信息开放的原则与办法,以上问题就迎刃而解。
“逐级指挥,信息开放”的第一个原则是涉及到各级职权范围内的指令性信息,任何上级都不能越级,必须逐级下达;第二个原则是对于非指令性信息,上级可以越过任何中间级别,通过任何途径,去了解他想要了解的信息,任何下级,可以越过任何一级中间级别,向更高的上级反映他想反映的问题。如果涉及到具体工作,而不是反映违规问题问题,在越级之前,应该先向直接上级汇报,或者在越级汇报的同时,也呈报给直接上级。
任何一级领导都须练成这么一种素养,在越级了解情况,或者下下级越级汇报时,询问和了解情况是可以的,但不要现场发号指令,要忍耐,要通过指挥层级体系解决问题。
为什么要信息开放呢上级决策需要的大量信息来自下面,而在现实中传递过程存在“信息贪污”各级干部在向上级汇报时难免会报喜不报忧下面出了问题容易被层层下级有意无意隐藏起来。逐级指挥方式也存在“副作用”即各级干部层层“贪污”上级的信息和指令这些信息和指令被一些人理解成一种权利的来源会按对自己有利与不利有必要和不必要的理解分成下达和不下达两个部分。这种信息“贪污”会引起决策失误决策延误和管理失控。今天的知识经济还要求企业向知识型企业转变知识型企业的一个特点就是拥有大量知识型自治型的员工。只有使下级获得的信息与上级的信息接近对称即使把最高管理者或高一级管理层的战略意图思维方式理念使命策略作风及上级掌握的外部信息更多的传达下去才能有利于员工掌握更多必要的知识独立高效的开展工作。
这个沟通管理体系由五部分组成:第一个是建立“逐级指挥信息开放”的文化也就是一套相适应的原理价值理念宗旨原则使各级干部形成一致的观念和认同;第二是要建立一个指挥线路图标明哪一级管哪一级让每个下级都知道他的上级是谁在这个体系中要求一个下级应该只有一个上级并要求在组织结构和职务说明书上有体现;第三是建立指令与汇报制度。第四要建立向上级开放的信息制度,向上级信息开放的形式有很多,如召开员工大会,干部扩大会议,发电子邮件,微软的比尔盖茨就经常给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干部员工发信,把他的想法,意图,要求传递给他们,与他们保持紧密的沟通。其他的还有调查,例行审计,报刊,文件,个人沟通,走访,等等多种方式。第五要建立一个通道,如总裁电子信箱,约见领导,申诉委员会,公开网站,员工建议研究委员会等,让员工可以把他们发现的问题,工作建议,抱怨及受的委屈,不公正的待遇,能够反映到更高一级那里。
回答者:郭梓豪火锅 - 试用期 一级 5-8 20:03
那就是速度不同啊!!!!古代慢现代快嘛!!
回答者:623877242 - 试用期 一级 5-8 21:22
不错
回答者:黑影武士 - 试用期 一级 5-8 22:23
现代:
信息管理是人类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社会活动。简单地说,信息管理就是人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的管理。对于上述定义,我们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信息管理的对象是信息资源和信息活
回答者:☆小孬孬★ - 试用期 一级 5-12 11:18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中国信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秦汉时期,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特别是汉代,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收发这些文书都要登记,注明时间,以明责任。
隋唐时期,驿传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30里设一驿站。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
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达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见,唐朝邮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
时代
信息传递的方式
评 价
远古
口耳相传或借助器物
信息传递速度慢、不精确。
古代
靠驿差长途跋涉
信息传递速度慢、信息形式单一。
近代
依靠交通工具的邮政系统
信息传递速度相对快一些、距离远相对就慢、且费用高。
现代
电报、电话
速度快、信息单一文字。
西藏的气候特点非常的奇特,它是午前下雨午后天就开始变晴。午后再晚一些去的话,那里的天气又会变得阳光灿烂啦!看思金拉措最美丽的湖景,那需要依托阳光的照耀跟蓝天白云的映寸。
8月28日,拉萨布达拉旅游文化集团旗下思金拉措景区直通车正式开通。
该直通车每日上午9点整自布宫广场白塔处集合发车,前往市内扎基寺参观游览,随后前往墨竹工卡县思金拉措,15点20分左右再起程返回拉萨市区。
思金拉措景区直通车票价200元/人,包含往返车费、景区门票、午餐、应急医药箱、矿泉水等。为让游客畅游雪顿节,8月30日至9月5日期间,思金拉措直通车票价优惠至68元/人。
思金拉措,位于墨竹工卡县日多乡东南、山南地区桑日县增期乡以北,海拔4500米,藏语意为具有威力的神湖,其地形犹如聚宝盘,四周群峰簇拥。
自驾前往的,可以推荐一个路线。
山南2日游(8:00—19:00)
拉萨——桑耶沙丘——桑耶寺——达古峡谷——亲猴台——拉姆拉措——加查——贡德林草原——野生马鹿观景区——思金拉措——甘丹寺——拉萨。
思金拉措,当地藏民认为是财主百龙之王居住的神湖。位于墨竹工卡县日多乡东南、山南地区桑日县增期乡以北,距林拉公路约6公里,距墨竹工卡县城66公里,距拉萨市区124公里,海拔4500米,地形犹如聚宝盘,四周群峰簇拥。
思金拉措,位于桑日县与墨竹工卡县日多乡交界处,距川藏公路(
318国道)约6公里,距拉萨市区约124公里,海拔4500米。四周小湖泊星罗棋布,每个湖泊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和历史渊源,还有显灵的传说。
据藏文古籍《五部遗教》记录,思金拉措犹如聚宝盆,用金银财宝向四周供奉曼陀罗。撒满整个雪域山川,并用各种珍贵药材及树木、鲜花、野生动物将其点缀。
提高审计成果质量水平,是当前审计工作的重要任务。审计成果质量、水平一般体现在审计查证、定性、处理是否准确、适当,能否得到有效落实,审计报告、审计信息综合分析、建议水平能否为领导决策提供有用信息。因此,做好审计信息工作,提高质量层次,十分重要。
近年来,审计机关信息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一点不可抹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概括起来讲,一是视审计信息为副产品,领导重视不够,没有和审计工作一起研究、一起布置、一起检查;二是审计人员宏观意识欠缺,审计查证工作或者局限于就账论账、或者查证不深不透,使审计信息缺少宏观背景、关键细节不透,影响了信息质量;三是审计人员普遍乐于审计、疏于撰写信息,不愿写的思想还比较严重;四是审计人员在撰写信息素质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写不了、写不好的问题比较普遍;五是处室和信息职能部门工作抓得还不得力,信息采用渠道过窄、不够畅通,还存在用不上的情况。六是简报信息职能部门力量偏少,人员素质、我整合能力及服务亟待改进提高。
对此,我们要认真分析,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改进。
第一,要转变观念,着力提高审计成果意识。审计信息质量不高,表面上看是拟稿人个人素质的事,其实质是审计工作因循原来片面追求查错纠弊、"盲人摸象"的审计模式,不能适应当前审计工作已进入提高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新阶段的要求。突出表现为审计成果意识不强,认识迟缓、行动滞后、节奏拖拉。因此,首先要转变观念,破除 "就会计论审计"、"就账论账"的"老套路",破除"审计简报是副产品"的"旧观念",在认真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指导方针的基础上,增强宏观意识和理性思维,牢固树立"没有高质量成果的审计是无效劳动"、"审计成果质量至上"观念。领导要首先带头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以此带动全体审计人员努力提高审计成果意识,使每项审计都力求多出成果、出大成果。
第二,要加强学习研究,增强全局观念,提高宏观意识。当前,审计信息质量不高,突出表现在:片面揭露问题的多,孤立就事论事的多,拘泥于数据罗列的多,局部、枝节上的事多,从机制、体制上查找根源、建言献策的少,居于全局高度、深入综合分析的少,解剖麻雀、典型分析力度好的少,抛开单纯业务观点、着力为领导宏观决策提供有价值信息的少。究其原因,一是学习研究不刻苦,对国家宏观政策及其走向了解、掌握程度不够;二是过于因循原有审计观念,"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观念不强;三是工作深度、力度不够,审计查证、分析等功夫不到家。为此,要在审计机关形成注重学习研究的浓厚气氛。领导首先要带头加强学习,自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运用科学的、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系统的、历史的、实践的理论指导审计实践。其次,要有效组织全体审计人员,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通过审计查证和调查研究的办法,提出问题,确立目标,抓住主要矛盾,深剖细析, 既要了解大局中总体的、全面的、真实的情况,又要掌握其中的重点、难点、焦点、热点、亮点、盲点;既着眼于发现问题、查深查透事实,又着眼于解决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目的性、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
第三,要调整工作布局,做到超前安排。审计信息要从审计机关审前调查、审前培训、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开始,就围绕审计目标、审计重点,制定审计信息目标、选定审计信息题目,开展有针对的培训,做到统一谋划在前,安排布置在前。审计全过程都要围绕重点选题,真下功夫,下真功夫,既全面掌握基本数据、背景情况,又突出重点、深入剖析、突出典型事例,还要养成及时采写、上报审计信息的好习惯,努力提高审计简报的时效性。特别是审计实施后期,要善于利用掌握情况全面、占用资料充分的优势,统一协调整合审计机关的有效信息资源,集中集体智慧,加强综合分析提炼;要善于剖开现象看本质,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里及表"的分析提炼,提高审计信息质量, 为提交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奠定基础。领导应超前谋划、统筹安排、科学分工、精心实施、严格把关,要把审计的全过程变成撰写审计信息、提升审计成果质量的过程。同时,要做好上下联系沟通,扩大审计信息的采用渠道。全体审计人员必须清楚地看到,审计查证水平提高,工作高度、深度、力度到位,是提升审计信息质量的基础。审计不能查深查透、定性事是而非、分析就事论事,审计信息质量必然不高。而站位高、选位好、切入准、分析透、建议实、能为领导宏观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审计信息,是审计质量高、审计效能发挥好的重要表现。因此,从工作布局上,既要抓好审计查证工作,又要抓好综合分析及信息撰写工作,二者是"水"与"船"的关系,不可偏废。
第四,强化责任意识,提高审计简报采编全过程的质量。审计人员撰写审计简报要围绕审计目标,就一个主题,深入综合分析,加强归纳提炼,做到突出重点,把握"五度",即高度、角度、深度、力度、精度,做到站位要高,选题要好,立意要新,事实要信,内容要精,定性要准,分析要透,建议要实,文理要明,表述要当,撰写要快。业务处长要认真负责,严格把关,严把"十个要素"。即事实的表述上要检查"时间(时段)、地点(空间、区域)、人物(责任主体)、起因(背景)、经过(全过程客观描述)、结果(主客观多重结果、后果、影响、危害、社会反映)"六个要素;问题定性处理要对"是什么(性质)、怎么样(情节)、为什么(原因)、怎么办(建议)"四个要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同时,要注意整合处内资源,避免重复编报审计信息。信息职能部门要在严格审核、提高效率的同时,加大我力度,重点把好"表述关",做到"坚决不使一份高质量的审计简报在自己手里夭折,也坚决不放过一份无价值的审计简报"。对于审计人员提交的要素严重不全、没有修改价值的审计信息,要予以退稿并定期通报。
第五,要改进服务,提高服务水平。信息部门要做好服务,为信息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当前,重点要做好六项工作:一要规范审核程序,提高审核效率。二要加强学习研究,及时编发审计信息编写指南。三要深入一线,主动参与审计信息前期采写。四要利用一切机会,积极开展审计信息专题培训,培养审计信息骨干队伍。五要加强对外联系,及时了解上级关于信息编写要求、重点、方向,争取指导,帮助解决本单位信息突出问题,及时反馈审计信息采用情况,及时通报,推动信息工作。六要积极争取单位领导支持,经常性地研究总结审计信息质量工作,并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1 工作简报的写法
工作简报的写法
简报是用以汇报工作、交流经验、沟通情况、传递信息、指导工作的一种专用文体。像“工作通讯”、“情况反映”、“工作动态”等都属于简报之列。
简报的种类很多,从内容上讲,有综合性简报、典型经验性简报、动态性简报、反馈性简报和会议简报等等。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简报,其写作方法基本相同,既可以采用新闻稿的写作方法,又可以按照公文的有关写作要求编写,还要兼收并蓄,将两者融为一体,形成简报的独有风格。
第一节 材料要典型
简报的主要作用是反映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沟通信息,交流经验,促进工作开展等等。简报的作用,决定了在选材上一定要典型,也就是政策性要强,问题较为突出,经验值得推广,能够服务工作中心。
一、政策性要强
简报要体现并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要为政策的贯彻落实服务,这是收集编写简报的基本要求。但所选取的材料必须真实,不能为了政策的需要而虚构编造,歪曲事实真相。
各级金融部门每天都发生着许许多多的事情,对这些近来发生的金融事实,并非都能够编写成简报,需要严格筛选。在选择的标准上,从大的方面来讲要符合、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从微观上讲应当有利于金融工作的开展,要体现领导机关的意图。
金融简报取材的政策性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选取的材料中所蕴含的主题,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东西;其次是材料所蕴含的主题,能够反映出近期某项金融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及正确程度,对工作有指导作用。
当然,不能为了突出某项政策及改革方案的正确性,就对工作成绩人为拔高,或者盲目改变某些成绩取得的原因,不应当无原则地迎合领导和上级。
二、问题较为突出
上级行及时了解金融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可以对某些政策措施加以调整完善,避免政策失误;基层单位及时了解金融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可以有的放矢,克服工作中的盲目性。同时,编写简报应当实事求是,要对本部分的工作情况作全面而准确地反映,有喜报喜,有忧报忧。可是,不少单位的简报,经验多、成绩多、问题少、教训少,每年即便出上一两期反映问题的简报,也是羞羞答答,不痛不痒,触及不到问题的实质。这样,领导及有关部门得到的信息就有要能片面、失真,容易导致决策失误。
反映问题的简报应当反映出问题的实际情况,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只有如此,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吸取教训,促进工作。
金融简报所反映的问题起码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金融政策、措施与实际工作有何不适应。各个时期的金融政策、措施,在贯彻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将这些问题及时地反映出来,能够实现下情上达,使有关政策、措施更加完善。二是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将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及时反映出来,既要实现下情上达,又能使有关方面吸取教训,及时发现及早解决。三是一些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常常因其弱小而被表面现象所掩盖。越是如此,越应该主动去发现、去整理,加以研究分析,为领导决策服务。
2 工作简报的写法
三、经验值得推广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运用简报总结、推广经验非常重要。经验值得推广,是指经验典型、突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政策性和指导性,对工作有推动作用。无论是创造出来的新经验,还是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的经验,都应当反映出产生经验的背景条件和工作成绩,绝不能只讲成绩,不谈经验,要突出经验。介绍的经验不仅要先进、具体,值得学习、借鉴,而且必须服务于工作中心,对当前的工作有推动作用。
第二节 内容要集中
简报所编发的内容,应当集中突出,只有内容集中才能突出中心,否则多个中心,像工作总结一样,将会影响简报作用的发挥。
一、提倡一事一报
简报应当主题集中,一事一报。否则若内容过于分散,简报就显得没有分量。可是初学编写简报的同志容易忽视这一点,常常将简报写成大块头的工作总结,面面俱到,缺乏个性。
一事一报,是指对一些动态事实一一编发,将某一问题说清写透,不应当把动态性的东西,东拼西凑硬写成经验性简报。有些材料,若硬是拉长,写工作背景、工作过程、经验措施、工作成效,就会将一些新情况、新经验、新风尚掩盖在文字堆中,起不到简报的作用。
二、 主要内容应当说清说透
编写简报要考虑反映什么问题,提出哪些建议,介绍哪些经验,达到什么目的。这实质上就是简报的主题。一 篇简报只能有一个主题,要围绕主题安排材料,一切材料都要为主题服务。凡是与主题关系紧密的材料为主要材料,即主要内容,否则为非主要内容。简报的主要内容,在数量上要充足,要有广度,在质量上要以一当十,富有深度。
第三节 格式要规范
简报的格式较为规范,大体上可分为报头、正文和报尾三个部分。
一、报头需规范
报头多在简报第一页上方的位置,“简报”“银行简报”“金融工作动态”“情况反映”“工作通讯”等几个醒目的大字居中布局。“简报”或“动态”下面是简报的编号,第期。简报的编号多为一年一编,也有统编下来的。在期数下面左侧顶格是简报的主办单位,右边是简报印发的日期。主办单位名称和日期下面划一条横线。横线上面的部分统称为简报的报头,横线下面刊登文章。
二、写法灵活随便
简报所反映的内容多种多样,其写法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简报的题目和正文是不可缺少的。
简报的题目同新闻的标题一样重要,是文章的眼睛,需要精心制作。简报的题目必须反映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表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简报的题目还需要精练,不落俗套,能够吸引读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正文是简报的主体,可分为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
开头部分类似于消息的导语,但在写法上又与导语稍有区别。消息的导语在注重直接点题的同时,强调生动形象,而简报的开头特别注重直接点题。同消息的导语一样,简报的开头最好能够反映出简报所述问题的中心思想。也就是说,要尽可能运用简洁的语言将简报所要反映的核心内容放在开头部分,及早告诉给大家。因此,开头必须简短。
主体部分是简报的重头“戏”。在此部分要用典型事实富有逻辑性地将文章的主要内容说清说透。其写法同新闻的主体部分的写法大同小异。只是消息
3 回复:工作简报的写法
的主体部分不宜采用“一二三四”并列几项措施经验的写法,而简报在此方面较为灵活随便,既可以采用新闻稿的写作方法,也可以参照公文或行务信息的写法,分会条分项布局结构。主体部分的写法,应视简报的具体内容而定,哪种写法有利于表现主题、突出主题、深化主题就采用哪种方式。
结尾是文章的结束部分,可以只有一两句话,给人以希望或引起人们的深思,也可以省去不写。
三、报尾不可遗漏
报尾部分位于简报最后一页的最下方,在一黑线下面或两条平行黑线内注意本期发送的范围,包括某些单位和领导同志。简报亦应当有主题词,但无文种词。有些简报的最后还注明印发份数、编审、责任编辑等。
第四节 按语要精练
简报的按语是简报的编者围绕所编发的稿子,提出看法,表明态度,或提供背景材料,让读者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简报的按语分编者按和编后两种。无论是编者按还是编后,都应当简洁、精练,以事实说话,要讲究艺术,切忌以领导者自居,居高临下,更不能以势压人、以教要压人。
一、编者按
编者按属评论性文章,是编者代表简报的主办机关对一些重要事实表明态度、看法,或介绍有关情况。编者按,同其他文章相比,较为正规,不能随便发言表态,并且要精、要简,不能拖泥带水。
编者按可长可短,长可达几百个字,短可以只有一句话十几个字。编者按无论长短,其功能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根据上级有关精神或当前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对有关重要事实表明态度和看法,明确提倡什么,否定什么,哪些经验值得推广,哪些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注意,对工作有明显的指导意义。二是对简报中文章的背景、有关情况加以交代,或对某些问题作补充性说明。
简报编者按的功能和写法,同新闻编者按的功能和写法基本相同。
比如,《青岛锻压机械厂牢牢占领市场》这篇稿子的编者按有三个自然段。第一段:“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必须改革,不革除原有体制的弊端,不转换经营机制,‘搞活’就是一句空话。但是,只看到自己的短处和弊端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就会丧失信心,甚至把企业干部职工的心气弄散。”本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表明了对问题的看法。第二段:“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四个优势,并非青岛锻压机械厂一家独有。仔细分析,大中型企业的优势还远不止这些。只不过在原有体制的束缚下,这些优势得不到发挥,以致于使一些人忘掉了这些优势。”本段进一步分析问题,指出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优势所在。第三段:“在市场竞争中,拥有这些优势,是极为有利的因素。国有大中型企业只要认真贯彻执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除弊兴利,扬长避短,就会出现更多的像青岛锻压机械厂这样的厂家,在市场竞争中牢牢占领市场,重新焕发生机。”本段得出了解决问题的总答案,催人奋进,给人以信心和希望。这篇编者按虚实结合,说事明理,指出了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认识问题,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指导意义。
编者按大多放在文前,也可放在文中。编者按没有题目,在其开头用比正文稍大一点的字“按语”、“编者按”或“编者按语”加以显示。
二、编后
简报的编者,在编完一篇文章之后,感到有话可讲,就可以将其整理成文,形成编后。编者按较为正规,不可盲目使用,而编后相比之下则较为随便,有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之意。编后可单独成篇,放在文章之后,可有题目,也可以不要题目。尽管编后较为灵活、随便,但也要有的放矢,旗帜鲜明,要善于分析问题,阐述道理,要善于谋篇布局,创新求精。
现代信息传递方式有什么?(要写出出自哪一本书)
本文2023-10-17 01:28:1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9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