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年前的退伍小兵,偶然间发现千年秘密,一个举动为何让他饱受争议?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1收藏

120年前的退伍小兵,偶然间发现千年秘密,一个举动为何让他饱受争议?,第1张

中华文明上下5000年,留下无数灿烂的文物古迹,而随着时间流逝,一些文物下落不明,一些遭破坏,另一些遭到偷盗抢夺,让人痛心不已。特别是近代以来列强侵略中国,就有无数国宝文物被掠夺,至今流落海外,成为屈辱的见证。120年前的一个清朝退伍小兵,偶然间发现千年秘密,结果就上演了国宝流失的痛心一幕。

王圆箓1849年生于湖北麻城,由于家中贫困,年少时的王圆箓只能游历四方讨生活,说白了就是要饭的。光绪初年,王圆箓一路北上到了甘肃肃州(今酒泉),为了填饱肚子,不得已入肃州巡防营从军。

图:王圆箓

王圆箓讨生活时开始接触道教,从军后也没有放弃信仰。王圆箓退伍后,便开始成为一名真正的道士,取道号“法真”,一边传道一边体验风土人情。他一路向西,于1897年来到了甘肃敦煌。

此时的中国正值乱世,普通老百姓都是食不果腹,更没钱供养寺庙了,因此很多寺庙都已破败不堪,僧走庙空。如果说处在乱世还能香火不断地,只能说明那个地方的人太虔诚,敦煌就是这么一个地方。敦煌自古就是佛教重地,虽然如今也已落寞,但传统还是保留着。

王圆箓就来到了敦煌莫高窟一处尚有些香火的寺庙。大家可能会奇怪了,王圆箓不是道士吗?怎么跑寺庙去了。乱世之中,哪还管得了这些,大家都是出家人嘛,能帮一把是一把,于是王圆箓决定留下来传道。

话说,王圆箓的道心还是值得敬佩的,虽然条件比较苦,但他始终不敢忘记心中的大业:建一座道观。建道观那首先就得有钱,那就攒钱吧。王圆箓倒是挺有经营头脑,靠着香火钱,不停的翻新佛像,佛像新了,人流来了,香火钱就逐渐旺起来了,于是他又用这些钱在莫高窟第16窟东侧建起太清宫道观,这真是花佛家的钱,干道家的事。

但是建道观需要很大资金,仅凭香火钱不足以保证工程进度和开支,钱从哪来呢?这可难不倒王圆箓,他从附近村子招了一位打工仔,书生杨河清。冬春季节,敦煌比较冷,烧香拜佛的人就少,王圆箓便令杨河清抄写道经,拿出去售卖。夏秋季节,香火旺盛,杨河清就兼职接待香客,代写醮章。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有工资拿,杨河清倒也很满意。

本来就这样干着挺好,莫高窟也被王圆箓打理得井井有条,大有恢复往日胜景的苗头。想到凭一己之力,一肩挑起佛道两家,将道家事业发扬光大,王圆箓便不由地为自己的天才行为而赞叹。可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这天,一次偶然间的发现,改变了王圆箓的一生。

杨河清如往常一样在洞内一边抄经,一边大口吸着烟斗。抽完后他转身于墙壁上磕烟锅头,墙壁上却传出空洞的声音,像是里面藏有密室。杨河清马上找来王圆箓,两人一商量,开始凿墙破壁。凿开墙壁,果然露出一面小门,打开小门见有一洞,洞中塞满包裹,这一打开不得了,洞中堆满了经卷、印本、画幡、铜佛等,王圆箓打开了尘封千年的时光之门,这就是后来震撼世界的莫高窟藏经洞。

应该说,王圆箓这个人三观还是可以的,至少到目前为止,没做过什么出格的事,即便发现了莫高窟藏经洞,他也没想过要倒卖文物之类的,对于这批国宝的处置,应该说他做了在他那个时代能想到的极限,交给国家保管,幸运的话能得到些赏赐,用来扩大道门事业就更好了。

王圆箓首先报告了官府,他挑选了一些经卷,步行50里,跑到敦煌县城找到县令严泽,希望能够引起这位县太爷的注意。但这严泽就是个庸人,认为这不过是一些发黄的旧纸罢了,没什么稀罕的,便把王圆箓打发走了。

王圆箓不死心,又精挑了两箱经书,赶着毛驴跋涉800多里找到安肃道台廷栋,廷栋看了经书后更奇葩,他认为经书上的字还没他的字好,没收藏价值,也把王圆箓打发了。

就这样,王圆箓三番两次碰壁,经书保管没有得到任何回应。1902年,王宗翰上任敦煌新县令,此人不但是为官清明,造福一方,而且对文物是颇有眼光,认为这是一批难得的国宝,于是又通知了时任甘肃学政的叶昌炽。叶昌炽虽然还算有心,也当回事了,但如果运送这批国宝,至少要五六千两银子,根本拿不出来。无奈之下,两人商量,将藏经洞暂时封存,命王圆箓看守。

后面的事就是悲剧了。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来到敦煌考察,当他得知敦煌发现了大量经书后,大为惊喜,于是找到王圆箓,最终以200两白银买走了写卷、印本、古籍24箱,佛画、织绣品等5箱珍宝。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从此震撼世界,斯坦因因这批经书而在西方名声大噪,他也被西方誉为国际敦煌学的开山鼻祖之一。腐败无能的清廷这才得知藏经洞,然而朝廷的动作还是慢的可怕。

此后,从1908年到1914年,6年间,法国人、俄国人、日本人纷纷到来,又从敦煌藏经阁掠走了上万件经书、佛像等国宝,1914年斯坦因又来了,这次他又骗走经卷570余件当清廷终于下定决心将文物运往京城保管时,沿途又遭各级截留,最终只剩下1万多件,而流失的大多为珍品。

很多人会问了,这个王圆箓前面看着还行,后面又怎么会轻易的把上万件国宝卖给外国人了呢?其实有3个原因:

其一、王圆箓对清廷和各级官吏已经失去了耐心,虽然还有王宗翰等人识货,但经书终归还是被搁置,似乎没人放在心上。

其二、王圆箓也需要钱来建道观,对那个时候的他来说,是没有文物保护的概念的,因此在钱面前,他终究还是妥协了。

其三、斯坦因这个人比较滑头,因为他对玄奘取经比较熟悉,因而编造了一套谎话,宣称自己是玄奘的忠实粉丝,这些经书由他带走,会得到更好的研究,把王圆箓感动的一把辛酸一把泪。

3个原因最终导致了王圆箓看守藏经洞期间,大量国宝流失。王圆箓的这个举动,也让他后半生饱受争议,至今人们提起王圆箓,仍然将他视作国宝流失的罪魁祸首。对于王圆箓的所作所为,大家有何看法?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元狩三年),中国的汉武帝派使节前往亚历山大。根据中国历史记载,亚历山大是中国所了解的第一个非洲的地名,中国的古书上称之为“黎轩”。汉武帝这项举动被历史学界认为是中国历史外交的进步和突破。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元狩三年),汉武帝在济南郡之历城、东平陵设冶铁官吏。此前汉武帝鉴于一些商人冶铁致富,遂将冶铁业收归官营,并在产铁处设铁官,可见当时冶铁业之盛。

公元前120年,举行雅典的大酒神节最后一届。原因是希腊的戏剧中心移到了亚历山大里亚城,至此古希腊悲剧的历史终结。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元狩三年),由汉武帝的近臣、亲信组成的最高决策机构“中朝”,举行了一次国策论证会,年龄32岁的桑弘羊,极力倡议推行盐铁专卖政策,但贤良文学和各种守旧、反对派势力坚决反对,结果展开了一场盐铁大辩论。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元狩三年),李广率四千骑兵出右北平。配合张骞出征匈奴。兵进数百里,突然被匈奴左贤王率四万骑兵包围,汉兵死伤过半,箭矢也快用完了。李广令士兵们引弓不发,他自己以大黄弓连续射杀匈奴裨将多人。匈奴兵将不敢妄动,后来汉军主力赶到,李广军得以解出重围。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元狩三年),中国历史资料记载,桑弘羊开始追随汉武帝。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元狩三年),西汉在鄂尔多斯地区形成了一个中国移民区。

公元前120年写成的《圣经》中《旧约》部分的《德训篇》。

公元前120年,万神殿(Pantheon)建立。万神殿是一座为敬献所有神灵而建造的大型神殿,被誉为“所有古迹中最完美的一座”。殿门采用希腊式神殿的门形设计,前殿是罗马圆穹形的式样,其园顶的开洞采光设计巧妙地令室内产生巨大的空间感,一直至20世纪初仍是举世无双的设计。

公元前120年,罗马政府开始实行以极低的价格将小麦售予穷人的政策。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元狩三年),汉武帝筑沃野县城(乌海市海勃湾区北新地古城)。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元狩三年),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扬州)。

成都是个好地方,有很多的好景点可以去玩,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些成都必去的十大景点。

1、四川都江堰风景区 世界遗产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水利风景区文物保护单位

都江堰景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都江堰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公园路

2、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国家级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4A景区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和清嘉庆十六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杜甫草堂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规模大、保存完好、知名度高且具有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年游客量达百万余人次。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

3、成都市西岭雪山景区 国家风景名胜区4A景区

西岭雪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境内,距成都仅110公里,乘车25小时可抵达。景区总面积483平方公里,海拔从1260米—5364米不等。属世界自然遗产,是大熊猫栖息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景区内最高峰大雪塘海拔5364米,终年积雪不化,为成都第一峰,唐代大诗人杜甫盛赞此景写下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千古《绝句》,西岭雪山也因此而得名。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西岭镇

4、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国家级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4A景区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位于成都武侯区武侯祠大街231号,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它是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三国遗迹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之美誉。成都武侯祠是西晋末年为纪念诸葛亮而建,初与刘备的昭烈庙相邻,明初武侯祠并于昭烈庙,故大门横额书“汉昭烈庙”,后来祭祀诸葛亮的武侯祠并入汉昭烈庙;1984年,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2008年,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231号

5、成都锦里

锦里,传说中离浪漫最近的地方,是成都知名的商业步行街,它以明末清初川西民居作外衣,以三国文化与成都民俗作内涵,被称为“成都版清明上河图”和“西蜀第一街”。锦里古街占地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余平方米,街道全长550米;街内由一大片清末建筑风格的仿古建筑组成,蜿蜒曲折的院落、街巷与水岸、湖泊、荷塘、石桥相呼应,主题会所、主题餐饮、主题商店坐落其中,水波灯影,别有一番意境。下面小编从锦里景点、美食、以及周边景区等方面为你介绍成都锦里古街旅游攻略。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231号附1号

6、刘氏庄园旅游区 文物保护单位4A景区

刘氏庄园博物馆,建立于1958年10月,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金桂街15号,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之一。博物馆占地7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1055平方米,其建筑、馆藏、泥塑、遗存是认识和研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四川军阀史、民俗学、近代民居建筑的重要实物。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

7、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4A景区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外北熊猫大道1375号,基地占地面积1000亩。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世界著名的大熊猫迁地保护基地、科研繁育基地、公众教育基地和教育旅游基地,是我国集大熊猫科研繁育、保护教育、教育旅游、熊猫文化建设为一体的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研究机构。基地作为“大熊猫迁地保护生态示范工程”,以保护和繁育大熊猫、小熊猫等中国特有濒危野生动物而闻名于世。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熊猫大道1375号

8、成都宽窄巷子景区 示范步行街2A景区

宽窄巷子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长顺街附近,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平行排列组成,全为青黛砖瓦的仿古四合院落,这里也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道,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宽窄巷子先后获2009年“中国特色商业步行街”、四川省历史文化名街、2011年成都新十景等称号。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长顺上街宽窄巷子

9、成都市石象湖旅游区 4A景区

石象湖生态风景区,位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成都市蒲江县境内,在成雅高速公路86公里处,因湖区古刹石象寺而得名。景区主要有石象寺,紫燕岩、水鸟湾、茯苓湾、珠岛、青龙岛、弓沟、娃娃沟、二龙戏珠等景点。石象湖生态风景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大面积的生态园区成为动物、植物共生存的天堂,是都市人寻觅的一片修养身心的净土,也是万亩生态园区的发展中心。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成雅高速公路86公里出口处

10、成都市桃花故里旅游景区 4A景区

桃花故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成都市龙泉驿区龙泉山脉中西部山泉镇。桃花故里以川西坝子种桃第一人晋希天故居—桃源村为核心景区向四周辐射、延伸,形成了面积约45平方公里的景区面积。景区以桃花品种多、花期长、密度高而闻名全国,每逢阳春三月,这里的桃花万树竞放、灿若云霞,十分壮观。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

以后就是关于成都必去的十大景点了,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看。

据全国古籍普查工作的统计,我国现存成书于1912年以前的古籍约20万种。

清朝乾隆时候官修的《四库全书》,是一部规模宏大的丛书,基本上包括了乾隆以前我国古代的重要著作,所著录的书籍(连同未收入《四库全书》的存目)共10254种。

印刷术的起源

印章在先秦时就有,一般只有几个字,表示姓名,官职或机构。印文均刻成反体,有阴文、阳文之别。在纸没有出现之前,公文或书信都写在简牍上,写好之后,用绳扎好,在结扎处放粘性泥封结,将印章盖在泥上,称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这是当时保密的一种手段。纸张出现之后,泥封演变为纸封,在几张公文纸的接缝处或公文纸袋的封口处盖印。据记载在北齐时(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于公文纸盖印的印章作得很大,很像一块小小的雕刻版了。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时期的铜印。

晋代著名炼丹家葛洪(公元284~363年)在他著的《抱朴子》中提到道家那时已用了四寸见方(135×135)有120个字的大木印了。这已经是一块小型的雕版了。

佛教徒为了使佛经更加生动,常把佛像印在佛经的卷首,这种手工木印比手绘省事得多。

碑石拓印技术对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很有启发作用。刻石的发明,历史很早。初唐在今陕西凤翔发现了十个石鼓,它是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秦国的石刻。秦始皇出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东汉以后,石碑盛行。汉灵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议朝廷,在太学门前树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部儒家经典的石碑,共209万字,分刻于46块石碑上每碑高175、宽90、厚20厘米,容字5000,碑的正反面皆刻字。历时8年,全部刻成。成为当时读书人的经典。很多人争相抄写。后来特别是魏晋六朝时,有人趁看管不严或无人看管时,用纸将经文拓印下来,自用或出售。结果使其广为流传。

古人发现在石碑上盖一张微微湿润的纸,用软槌轻打,使纸陷入碑面文字凹下处,待纸干后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在纸上轻轻拍打,纸面上就会留下黑地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样的字迹。这样的方法比手抄简便、可靠。于是拓印就出现了。

拓片是印刷技术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印染技术对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印染是在木板上刻出花纹图案,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国的印花板有凸纹板和镂空板两种。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公元前165年左右)出土的两件印花纱就是用凸纹板印的。这种技术可能早于秦汉,而上溯至战国。纸发明后,这种技术就可能用于印刷方面,只要把布改成纸,把染料改成墨,印出来的东西,就成为雕版印刷品了。在敦煌石室中就有唐代凸板和镂空板纸印的佛像。

印章、拓印、印染技术三者相互启发,相互融合,再加上我国人民的经验和智慧,雕版印刷技术就应运而生了。

120年前的退伍小兵,偶然间发现千年秘密,一个举动为何让他饱受争议?

中华文明上下5000年,留下无数灿烂的文物古迹,而随着时间流逝,一些文物下落不明,一些遭破坏,另一些遭到偷盗抢夺,让人痛心不已。特别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