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臣徐光启有什么经典的故事
接触西方学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徐光启受聘韶州任教,在韶州首次接触传教士郭居静(LCattaneo)。在郭居静那儿,他第一次见到一幅世界地图,知道在中国之外竟有那么大的一个世界,又第一次听说地球是圆的,有个叫麦哲伦的西洋人乘船绕地球环行了一周。
还第一次听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制造了天文望远镜,能清楚地观测天上星体的运行。所有这些,对他来说,都是闻所未闻的之事。从此,他又开始接触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
为官清廉
徐光启先生为官清廉、生活简朴,这在当时的官宦之家,是难以想象的。徐光启官做得越大,为人处事越低调。徐光启70岁生日时,按习惯,大小官员、亲戚朋友都得送贺礼。
徐光启早已写信叮嘱自己在家乡上海的小辈,所有送来的礼物,一概辞谢不受。就是自己的亲朋好友送来的贺礼,也婉言谢绝。上海的儿孙辈知道老爷子的脾气性格,照办不误。
生活简朴
徐光启早年在翰林院学习的时候,曾有过这样一件轶事,有一天,他早晨起来穿衣服时,发现一条袜带找不着了,他没有惊动同学们,暗自用一根布条替代。
如此一个多月的时间,直到自己的夫人发现,笑着说:“翰林院薪水再少,还不至于添不起一付袜带呀!你这么节俭,别人见了,一定会认为你在装模作样。”徐光启答道:“你呀!你知道世上任何事物,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
我现在什么也不缺,冬衣夏衫,样样俱全,只是少了一条袜带,就当作一个小小的缺陷,我觉得正合适,哪里是在装模作样呢?”徐光启表面看起来有点迂憨,但体会他的内心思想,就会感受到他内在的崇高人格魅力。
扩展资料:
徐光启认为农业为富国之本,正兵为强国之本,所以徐光启一贯重视军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徐光启作为明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而其存世手迹并不多。其中徐光启以飘逸的行书题陆万言《题琴鹤高风诗册》。
徐光启在修改历法的疏奏中,详细论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他一共提出了十个方面(“度数旁通十事”),即:天文历法、水利工程、音律、兵器兵法及军事工程、会计理财、各种建筑工程、机械制造、舆地测量、医药、制造钟漏等计时器。
-徐光启
陈洪绶的“故山秋最好,今日断相思”是什么意思
1、如果单独把故山秋最好,今日断相思这两句拿出来说是隐晦的表达分手的意思。
2、故山秋最好,今日断相思的意思是家乡的秋天很好,今日也是想家的一天。这句诗的作者是明代末年的画家陈洪绶,他创作此诗时,正值山河破碎,朝代更迭。
3、意思是:正值山河破碎,朝代更迭。也表达了诗人忆乡思国的愁绪和国破家亡的悲痛。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可能理解不了这种浩大的哀伤,而这,也不失为一种幸运。原诗如下故山秋最好,今日断相思。但有丹枫处,无非白骨支。
4、故山秋最好今日断相思的意思是自己故乡的景色是如此的美好,只有自己看到这些风景之后,才会让自己心中的那种思念之情全部都斩断。表达了诗人感叹山河破碎,朝代更迭,也表达了诗人忆乡思国的愁绪和国破家亡的悲痛。
陈姓的名人
1、陈庆之(484---539),南朝梁将领。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西南)人。幼从梁武帝(萧衍),颇受信任。陈庆之身体文弱,难开弓弩,但深得军心。梁武帝大通二年(528),魏北海王元颢降梁。武帝令他率七千人送元颢回北方。
2、陈文龙(1232年~1276年),福建兴化(今福建莆田)人,初名子龙,字刚中。度宗为之改名文龙,赐字君贲,号如心,陈俊卿五世从孙,抗元名将,民族英雄。明朝诏封文龙为福州府城隍,福州人称文龙为“尚书公”。
3、陈潢。陈潢(1637—1688),字天一,一作天裔,号省斋。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朝治河名臣。自幼不喜八股文章,年轻时攻读农田水利书籍,并到宁夏、河套等地实地考察,精研治理黄河之学。
4、陈完:春秋时陈国公族,陈厉公妫跃之子,字敬仲(一说敬是谥号);是战国时期田氏齐国的始祖;其后裔中有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田穰苴,孟尝君田文,新朝皇帝王莽等。
5、有陈胜、陈寿、陈霸先、陈子昂、陈友谅等。陈胜陈胜(?—前208),字涉,秦末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市东南,一说今河南省商水县西南)人,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
6、陈伟霆(WilliamChan),1985年11月21日出生于中国香港,祖籍广东省云浮市,华语影视男演员、歌手、主持人,毕业于香港圣若瑟英文学校。2003年,因参加全球华人新秀香港区选拔赛而进入演艺圈。
陈洪绶有哪些生平简介
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浙江诸暨枫桥人,明代杰出画家。他10岁时拜杭州著名画家孙_伙、蓝瑛为师,14岁便小有名气。1646年,他在绍兴云门寺出家,改号为悔迟、悔僧,亦号云门僧,6年后去世于杭州。
陈洪绶生于官宦世家,但从他父亲这一辈开始家道中落,不过陈洪绶从小就展现出了惊人的绘画天赋,他四岁就能在墙上画出一幅九尺高的武圣关公像,家人看了惊叹不已。
陈洪绶生性怪僻,愤世妒俗,身历忧患之时,所交师友多为正义之士。
明朝大臣徐光启有什么经典的故事
本文2023-10-17 01:56:0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9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