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术汤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方出《千金》卷二,名见《女科指掌》卷三:苓术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苓术汤的用法用量 24 各家论述 25 摘录 3 《三因》卷五:苓术汤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苓术汤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三因》卷二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苓术汤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苓术汤 1 拼音
líng shù tāng
2 方出《千金》卷二,名见《女科指掌》卷三:苓术汤21 处方
茯苓4两,白术4两,黄芩3两,旋覆花2两,杏仁3两。
22 功能主治妊娠体肿有水气,心腹急满。
23 苓术汤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6升,煮取2升半,分3服。
24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此方专主肺气不降而喘胀逆满,故用杏仁、旋覆专利膈上之痰气,茯苓、白术专利腹中之水气,黄芩一味专清胎息之热气也。
25 摘录方出《千金》卷二,名见《女科指掌》卷三
3 《三因》卷五:苓术汤31 处方
白茯苓、厚朴(姜汁制,炒)、白术、青皮、干姜(炮)、半夏(汤泡去滑)、草果(去皮)、甘草(炙)各等分。
32 制法上为散。
33 功能主治脾胃感风,飧泄注下,肠鸣腹满,四肢重滞,忽忽善怒,眩晕,或左胁偏疼。
34 苓术汤的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2个,煎7分,去滓,食前服之。
35 摘录《三因》卷五
4 《三因》卷二 41 方名
苓术汤
42 组成附子(炮,去皮脐)、茯苓、白术、干姜(炮)、泽泻、桂心各等分。
43 主治冒暑遭雨,暑湿郁发,四肢不仁,半身不遂,骨节离解,缓弱不收,或入浴晕倒,口眼斜,手足軃曳,皆湿温类也。
44 苓术汤的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食前服。
45 制备方法上为散。
古籍中的苓术汤 《金匮玉函经二注》:[卷十一]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治第十一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甘姜苓术汤方白术(二两)甘草(二两)干姜
《金匮要略心典》:[卷中]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肾受冷湿。著而不去。则为肾著。身重。腰中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卷中]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从腰以下痛重。甘草散方。于本方。加当归。三因。苓术汤。治冒暑遭雨。暑湿郁发。四肢不仁。半身不遂。骨
《女科指掌》:[卷之三胎前门]胎水胎。不治令子手足软短有疾,宜鲤鱼汤或泽泻散,或苓术汤。张仲景曰∶妊胀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卷三]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目录 1 拼音 2 《杨氏家藏方》卷四 21 组成 22 主治 23 石南汤的用法用量 3 《圣济总录》卷一八二 31 组成 32 主治 33 石南汤的用法用量 4 《千金》卷八 41 石南汤的别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石南汤的用法用量 45 各家论述 46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石南汤 1 拼音
shí nán tāng
2 《杨氏家藏方》卷四 21 组成大戟、川乌头(炮,去皮脐)、顽荆叶、草乌头(生,去皮尖)、石南叶、藁本(去土,焙)、杜仲(锉,炒断丝)、川楝子肉、川椒(去目)各等分。
22 主治脚气。
23 石南汤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用1两半,以水5升,煎35沸,乘热熏洗淋渫,拭干。勿令见风。
3 《圣济总录》卷一八二 31 组成石南叶1把,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半两。
32 主治
小儿风疹。
33 石南汤的用法用量以水2盏,煎取1盏半,去滓,下消石,白矾各半两,搅令消,以绵温涂于疹处,干即易。
4 《千金》卷八 41 石南汤的别名石南根饮子
42 组成石南1两,干姜1两,黄芩1两,细辛1两,人参1两,桂心1两半,麻黄1两半,当归1两半,芎藭1两半,干地黄18铢,甘草2两,食茱萸30铢。
43 主治六十四种风,注走入皮肤中,如虫行,腰脊强直,五缓六急,手足拘挛;隐疹搔之作疮;风尸身痒,卒风面目肿起,手不至头,口噤不能言。
44 石南汤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6升,酒3升,煮取3升,分3次服。大汗勿怪。
45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此首取石南胜阴复阳,专治风痹痿弱;麻、桂、细辛祛风散邪;姜、萸、参、草实脾杜湿;藭、归、地黄养血荣筋;黄芩一味开发郁闭之风热,风能胜湿,当无大筋软短。小筋弛长之患矣。
46 附注石南根饮子(《准绳·疡医》卷五引《神巧万全方》)。
古籍中的石南汤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五]瘾疹。余一切如治丹方法。俗呼为风屎,亦名风尸。盛者石南汤主之。石南汤(《神巧方》亦名石南根饮子)治风瘾
《外台秘要》:[卷第十五]风身体如虫行方四首热并。故游奕遍体。状如虫行。(出第二卷中)千金石南汤。疗六十四种风。* 液。走人皮肤中如虫行。腰
《普济方》:[卷一百十五诸风门]诸风杂治水石为衣。每服十(三)丸。生姜汤下。不拘时候。石南汤(出千金方)治六十四种风。走注入皮肤中如虫行。
《仲景伤寒补亡论》:[卷十四]发斑十三条中烦闷。不入食。二三日。服解毒药。去毒尽乃安。石南汤、元参升麻汤。正解此毒。诸家论斑毒疮疹皆为一类
《普济方》:[卷二百四十六脚气门]香港脚杂治膏药淋渫等目录 1 拼音 2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麻黄羌活汤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麻黄羌活汤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保命集》卷中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麻黄羌活汤的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36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麻黄羌活汤 1 拼音
má huáng qiāng huó tāng
2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麻黄羌活汤21 处方
麻黄(去节)羌活 防风 甘草(炙)各15克
22 制法上为粗末。
23 功能主治治寒疟。头痛项强,脉浮,恶风无汗者。
24 麻黄羌活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5克,用水230毫升,煎至160毫升,温服。
25 摘录《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
3 《保命集》卷中 31 方名
麻黄羌活汤
32 组成麻黄(去节)半两,羌活半两,防风半两,甘草(炙)半两。
33 主治寒疟。先寒后热,寒多热少,身无汗。
34 麻黄羌活汤的用法用量每服半两,以水1盏半,煎至1盏,温服。
35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36 各家论述《杏苑》:《经》云:风寒外袭,治以辛温,汗之则愈。故用麻黄辛温发表,羌活、防风等散风,佐以甘草缓中和药。
古籍中的麻黄羌活汤 《医宗金鉴》:[卷五疟疾门]寒疟风疟于寒后伤于风,寒多热少身无汗者,谓之寒疟,以麻黄羌活汤主之,先热后寒者,因先伤于风,后伤于寒,热多
《幼科心法要诀》:[卷四疟疾门]寒疟风疟,后伤于风,寒多热少,身无汗者,谓之寒疟,以麻黄羌活汤主之。先热后寒者,因先伤于风,后伤于寒,热多
《医宗金鉴》:[卷四医宗金鉴四十一卷]疟疾治法寒少热平者,倍桂枝汤汗之,热多者,更加石膏麻黄羌活汤 桂枝羌活汤 麻黄羌活加半夏汤 白虎汤 白虎
《杂病心法要诀》:[卷四]疟疾治法寒少热平者,倍桂枝汤汗之,热多者,更加石膏。麻黄羌活汤桂枝羌活汤麻黄羌活加半夏汤白虎汤白虎桂枝汤柴
《幼科指南》:疟疾门目录 1 拼音 2 茵陈四逆汤的别名 3 处方 4 功能主治 5 茵陈四逆汤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7 《伤寒微旨论》卷下 71 方名 72 茵陈四逆汤的别名 73 组成 74 主治 75 茵陈四逆汤的用法用量 76 制备方法 77 各家论述 78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茵陈四逆汤 1 拼音
yīn chén sì nì tāng
2 茵陈四逆汤的别名茵陈附子干姜甘草汤(《医门法律》卷六),茵陈姜附汤(《类证治裁》卷四)。
3 处方干姜45克 甘草(炙)60克 附子(炮)1枚(去皮,破8片)茵陈180克
4 功能主治治黄疸阴证。皮肤凉又烦热,欲卧水中,喘呕,脉沉细迟无力而发黄者。
5 茵陈四逆汤的用法用量上锉。每服酌量多少,水煎,凉服。
6 摘录
《卫生宝鉴·补遗》
7 《伤寒微旨论》卷下 71 方名
茵陈四逆汤
72 茵陈四逆汤的别名加味姜附汤、茵陈附子干姜甘草汤、茵陈姜附汤
73 组成甘草2两,茵陈蒿2两,干姜1两半,附子1个(破8片)。
74 主治阴黄。病人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出。阴黄。皮肤凉又烦热,欲卧水中,喘呕,脉沉细迟无力;皮肤冷,心下硬,按之痛,身体重,背恶寒,目不欲开,懒言语,自汗,小便利,大便了而不了,脉紧细而发黄。
75 茵陈四逆汤的用法用量水4升,煮取2升,去滓放温,作4服。
76 制备方法上为末。
77 各家论述《医方考》:此阴证发黄也。阴寒盛于下,则戴阳于上,故上体见阳证, 见阴证;阴盛于下,故见阴脉之沉迟,兼阴证之四逆;阳戴于上,故见阳证之发黄,上体之自汗也。茵陈,治黄之要药,故无分寒热而用之;附子、干姜、炙甘草,回阳之要品也,故有阴寒即用之。然必冷服者,恐姜、附发于上焦阳盛之区,而下部阴寒之分反不及也。
78 附注加味姜附汤(《寿世保远》卷三)、茵陈附子干姜甘草汤(《医门法律》卷六)、茵陈姜附汤(《类证治裁》卷四)。
古籍中的茵陈四逆汤 《医宗金鉴》:[卷五黄疸门]阴黄,温脾去黄,以理中汤加茵陈主之,温肾去黄,以茵陈四逆汤主之。(茵陈理中汤)方见不乳(茵陈四逆汤)附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十四伤寒药方]诸方目钱)猪苓(七分)滑石当归(各二钱)第一百五、茵陈四逆汤阴黄,四肢厥冷。茵陈(一钱)甘草附子(一钱)
《卫生宝鉴》:[补遗外感伤寒等证]阴证。欲卧水中。喘呕。脉沉细迟无力而发黄者。治用茵陈四逆汤。干姜(一两半)甘草(炙。二两)附子(炮。一
《幼科心法要诀》:[卷五黄胆门]阴黄。温脾去黄,以理中汤加茵陈主之;温肾去黄,以茵陈四逆汤主之。茵陈理中汤(方见理中汤加茵陈)茵陈四逆
《症因脉治》:[卷三黄胆论]内伤黄胆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方之五淋散 31 方一 311 处方 312 炮制 313 功能主治 314 五淋散的用法用量 32 方二 321 组成 322 制法 323 五淋散的用法用量 324 功能主治 4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续添诸局经验秘方)之五淋散 41 组成 42 主治 43 五淋散的用法用量 44 制备方法 45 各家论述 5 《血证论》卷八方之五淋散 51 组成 52 功效主治 6 《脉因证治》卷二方之五淋散 61 组成 62 主治 63 加减 7 《普济方》卷三八八方之五淋散 71 组成 72 主治 73 五淋散的用法用量 8 《奇效良方》卷六十四方之五淋散 81 组成 82 主治 83 五淋散的用法用量 84 制备方法 9 《良朋汇集》卷二方之五淋散 91 组成 92 主治 93 五淋散的用法用量 94 制备方法 10 《仁斋直指方论》卷十六方之五淋散 101 组成 102 主治 103 五淋散的用法用量 104 制备方法 11 《丹台玉案》卷五方之五淋散 111 组成 112 主治 113 五淋散的用法用量 12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五淋散 1 拼音
wǔ lín sǎn
2 概述五淋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首。
3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方之五淋散 31 方一 311 处方赤茯苓六两,当归、生甘草各五两,赤芍药、栀子仁各二十两[1]。
赤茯苓180克 当归(去芦)甘草<生用)各150克 赤芍药(去芦,锉)山栀子仁各600克
312 炮制上药为细末[1]。
313 功能主治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方之五淋散主治肾气不足,膀胱有热,水道不通,淋沥不宣,脐腹急痛,发作有时,劳倦即发,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或淋沥如膏,或热淋尿血[1]。
314 五淋散的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煎,空腹服[1]。
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服。
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20毫升,空腹时服。
32 方二 321 组成木通、滑石、炙甘草各六两,炒栀子仁十四两,赤芍药、茯苓(去皮)各半斤,淡竹叶四两,茵陈二两[1]。
322 制法上药为细末[1]
323 五淋散的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煎,空腹服[1]。
324 功能主治《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方之五淋散主治肾气不足,膀胱有热,水道不通,淋沥不宣,脐腹急痛,发作有时,劳倦即发,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或淋沥如膏,或热淋尿血[1]。
4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续添诸局经验秘方)之五淋散 41 组成木通(去节)6两,滑石6两,甘草(炙)6两,山栀仁(炒)14两,赤芍药半斤,茯苓(去皮)半斤,淡竹叶4两,山茵陈(去根,晒干)2两。
42 主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续添诸局经验秘方)之五淋散主治肾气不足,膀胱有热,水道不通,淋沥不宣,出少起多,脐腹急痛,蓄作有时,劳倦即发,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或冷淋如膏,或热淋便血。
43 五淋散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煎至8分,空心服。
44 制备方法上为末。
45 各家论述《医略六书》:热结膀胱,气化有伤而溺窍不利,故茎痛溺赤,淋沥不止焉。茵陈清湿热以治淋,滑石通窍门以利溲,生草泻火缓茎中之痛,木通降火利小肠之水,山栀清三焦之热,赤芍利膀胱之血,赤苓渗血分之湿以清水府,竹叶清膈上之热以快水道也。为散,灯心汤下,使热结顿开,则膀胱无不化之气,而水府无不清之液,何患淋沥不快,涩痛不痊哉。此通利之剂,为淋沥涩痛之专方。
5 《血证论》卷八方之五淋散 51 组成山栀子3钱,车前子3钱,当归尾3钱,甘草1钱。
52 功效主治《血证论》卷八方之五淋散功在清心平肝利水。主治心遗热于小肠,结而为淋。
6 《脉因证治》卷二方之五淋散 61 组成牛膝根、葵子、滑石、瞿麦。
62 主治《脉因证治》卷二方之五淋散主治五淋。
63 加减冷淋,加附子;热淋,加黄芩;血淋,加栀子;膏淋,加秋石、石韦;气淋,小腹满闭,加沉香、木香。
7 《普济方》卷三八八方之五淋散 71 组成赤茯苓、赤芍药、山栀子、生甘草、当归、黄芩、车前子、淡竹叶、灯心、木通、滑石、葵子、葶苈(炒)各等分。
72 主治《普济方》卷三八八方之五淋散主治五淋。
73 五淋散的用法用量上为末,灯心、葱白煎,或入生车前草,擂水调五苓散服,或调消石末服。血淋,白茅根、灯心煎;气淋,小肠胀满,尿后有余沥,木通煎服;热淋,便赤而淋沥,脐下痛,新水调下,或黄芩汤下;石淋,茎内痛,尿涩有沙石,令人闷绝,消石(隔纸炒焦,研末),用葵子煎汤下。
8 《奇效良方》卷六十四方之五淋散 81 组成赤茯苓6钱,赤芍药2钱,当归(去芦)2钱,甘草(生用)2钱。
82 主治《奇效良方》卷六十四方之五淋散主治小儿肾气不足,膀胱有热,水道不通,淋沥不出,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或冷淋如膏,或热淋便血。
83 五淋散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煎至6分,空心服。
84 制备方法上锉碎。
9 《良朋汇集》卷二方之五淋散 91 组成赤茯苓6钱,当归5钱,生地1钱,泽泻1钱,条苓1钱,生甘草5钱,木通5钱,赤芍药1两,车前子1两,滑石1两,山栀1两。
92 主治《良朋汇集》卷二方之五淋散主治肺气不足,膀胱有热,水道不通,淋沥不出,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或冷淋如膏,或热淋尿血。
93 五淋散的用法用量水2钟,煎8分,空心服。滓再煎服。
94 制备方法上锉散,作5剂。
10 《仁斋直指方论》卷十六方之五淋散 101 组成赤茯苓3分,赤芍药3分,山栀仁3分,生甘草3分,当归2分,黄芩2分。
102 主治《仁斋直指方论》卷十六方之五淋散主治诸淋,孕妇热结膀胱,小便淋沥。
103 五淋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半,水1盏,煎至8分,空腹服,或以五苓散和之,用竹园麦门冬草、葱头、灯心煎汤调下。
104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11 《丹台玉案》卷五方之五淋散 111 组成当归2钱,小蓟2钱,赤芍2钱,山栀仁(炒黑)2钱,赤茯苓2钱,甘草8分,灯心30茎。
112 主治《丹台玉案》卷五方之五淋散主治肾气不足,膀胱有热,水道不通,淋沥不断,或尿如豆汁,或出砂石,或下膏糊,或便鲜血。
113 五淋散的用法用量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越婢加术汤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6 《金匮》卷中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越婢加术汤的用法用量 65 各家论述 7 《金鉴》卷四十一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附: 1 古籍中的越婢加术汤 1 拼音
yuè bì jiā shù tāng
2 处方麻黄12克 石膏25克 生姜9克 甘草6克 白术12克 大枣15枚
3 功能主治疏风泄热,发汗利水。治皮水,一身面目悉肿,发热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沉者。(水肿)
4 越婢加术汤的用法用量上药六味,以水12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温服。
5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6 《金匮》卷中 61 方名
越婢加术汤
62 组成麻黄6两,石膏半斤,生姜3两,大枣15枚,甘草2两,白术4两。
63 主治里水。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
64 越婢加术汤的用法用量上以水6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升,分温3服。
65 各家论述《金匮要略方义》:本方乃越婢汤加白术而成。白术乃脾家正药,健脾化湿是其专长,与麻黄相伍,能外散内利,祛一身皮里之水。本方治证,乃脾气素虚,湿从内生复感外风,风水相搏,发为水肿之病。方以越婢汤发散其表,白术治其里,使风邪从皮毛而散,水湿从小便而利。二者配合,表里双解,表和里通,诸症得除。
7 《金鉴》卷四十一 71 方名越婢加术汤
72 组成越婢汤加苍术。
73 主治溢饮有热者。
古籍中的越婢加术汤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论七首、脉证五条、方九首唯其为顽痹耶。诸注无明解者何。又案金鉴以下条越婢加术汤主之六字。移本条发汗即愈之下云。以上四证。皆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卷四]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五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按“越婢加术汤主之”七字,当在后“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卷八正误存疑篇]正误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按“越婢加术汤主之”七字,当在后“
《医宗金鉴》:[卷三藏府经络先后第一]水气病第十五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按「越婢加术汤主之」七字,当在后
《高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第十四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各家论述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解郁清肝汤 1 拼音
jiě yù qīng gān tāng
2 处方柴胡6g,酒黄芩9g,香附9g,青皮3g,银花12g,青黛06g,赤芍9g,牡丹皮9g。
3 功能主治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主风轮激开。因怒气伤肝,气血挟郁火冲逆于上,目珠胀痛,白睛赤丝紫胀,风轮泛高,青睛表层骤起裂痕,且兼胸满胁痛,脉弦有力者。
4 各家论述方中柴胡、香附、青皮疏肝理气,酒黄芩、青黛、柴胡清解肝中之郁火,赤芍、牡丹皮清肝经血热,银花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则有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之功。
5 摘录《张皆春眼科证治》
古籍中的解郁清肝汤 《外科正宗》:[卷之四杂疮毒门]胁痈第五十一
,肥胖内实者鲜此症。初起宜栀子清肝汤、柴胡清肝汤解郁泻火。已成者,托里消毒散加青皮、香附;脓已成者即
《外科心法要诀》:[卷七肋部]胁痈,腥臭脓者逆。痈疽二证,初肿时俱宜急服柴胡清肝汤解郁泻火;如已成者,服托里透脓汤;脓熟胀痛,俱用卧针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肋部]胁痈(附:疽),腥臭脓者逆。痈疽二证,初肿时俱宜急服柴胡清肝汤解郁泻火;如已成者,服托里透脓汤;脓熟胀痛,俱用卧针
《疡科心得集》:[卷中]辨胁痈肋痈论生之;若肥胖内实者,鲜此证也。初起,宜栀子清肝汤解郁泻火;已成,四妙汤加青皮、香附;脓成者,即针之,
《外科正宗》:[卷之二上部疽毒门]鬓疽论第二十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炮制 4 功能主治 5 至圣丹的用法用量 6 注意 7 摘录 8 《家庭治病新书》 81 组成 82 主治 83 制备方法 9 《纲目拾遗》卷五 91 组成 92 主治 93 至圣丹的用法用量 94 制备方法 95 用药禁忌 96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至圣丹 1 拼音
zhì shèng dān
2 处方熊胆(用温水化入药)、芦荟(研)、腻粉(同水银研)、朱砂(干飞),各一分;麝香(研)半分,蟾酥(研者酒浸一宿)、龙脑(研)、铅霜(研),各一字;雄黄(研飞)、青黛(研)、胡黄连(末),各半两;白附子(炮)二钱,水银一钱(与腻粉同研不见米星)。
3 炮制上为末,入研药匀,用熬过渍猪胆汁浸,蒸饼为圆,如黄米大。
4 功能主治治一切惊风天吊,目睛上视,手足搐搦,状候多端。
此药退惊治风,化虫杀疳,除百病,进乳食。
5 至圣丹的用法用量
用药一圆,用温水化,滴鼻中令喷嚏三、五次,更用薄荷汤下二圆即愈。
如久患五疳,腹胀头大,四肢瘦小,好吃泥土,不思奶食,爱咬指甲,时眉毛,头发稀疏,肚上青筋,及久患泻痢,并用米饮下二圆。
如久患疳蛔咬心,发歇疼痛,并用苦楝子煎汤下二圆。
如鼻下赤烂,口齿疳虫,并口疮等,用儿所吃奶汁研二圆,涂在患处。
疳眼雀目,用白羊子肝一枚,以竹刀子批开,入药二圆在内,以麻缕缠定,用淘米泔煮熟,空心食之,仍令乳母。
若隔三、两日进一服,永无百病,不染横夭之疾,凡有患与服,必见功效。
6 注意常忌毒鱼、大蒜、鸡、鸭、猪肉等。
7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 《家庭治病新书》 81 组成
全蝎16只,蝉退1钱,天麻1钱,制白附子1钱,辰砂1钱,僵蚕1钱,制南星1钱,麝香5分,防风2钱。
82 主治小儿吐泻或久痢后,胃虚脾慢,四肢口鼻气冷,沉困不醒者。
83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蜜为丸,金箔为衣。
9 《纲目拾遗》卷五 91 组成鸦胆子。
92 主治冷痢久泻,百方无验者。
93 至圣丹的用法用量35岁儿20余粒,10余岁者30多粒,大人则49粒,取大圆肉包之,小儿1包3粒,大人1包7粒,紧包,空腹吞下,以饭食压之,使其下行。
94 制备方法用小铁锤轻敲其壳,壳破肉出,其大如米,敲碎者不用,专取全仁用之。
95 用药禁忌服时忌荤酒3日,戒鸭肉1月。
96 各家论述虚人冷积致痢,其积日久,渐至下坠,竟至大肠下口直肠上 界之处,有小曲折隐匿于此,为肠秽最深之处,药所不到之地。证则乍轻乍重,或愈或发,便则乍红乍白,或硬或溏,总无一定,任是神丹,分毫无济,盖积不在腹内,而在大肠之下,诸药至此,性力已过,尽成粃糠,安能去此沉匿之积?所以冷痢,有至35年十数年不愈者,由此故也。古方用巴豆为丸下之者,第恐久病人虚,未敢轻用;今以至捷至稳鸦胆子一味治之,更借此圆肉包裹,可以直至大肠之下也。
古籍中的至圣丹 《石室秘录》:[卷二(乐集)]开治法钱,白术五钱,半夏二钱,治之自安。(〔批〕开闭至圣丹。)此开治之一法也。张公曰∶论奇而方妙。中风之
《石室秘录》:[卷一(礼集)]偏治法一两,肉桂一钱,良姜一钱,水煎服。(〔批〕定痛至圣丹)。此寒邪犯包络之方如此。更有热邪来犯包络奈何
《石室秘录》:[卷一(礼集)]外治法必须用一两,其余疮口,量大小用之。(〔批〕阴阳至圣丹。雷公曰∶何论之妙而方之奇也。)末药方∶人参一
《幼幼集成》:[卷三]痢疾证治止,名休息痢,切不可止涩,和中丸最妙。后有集成至圣丹,专治久痢,百不失一。有泄泻变痢者,有痢变泄泻
《慈幼便览》:痢疾苓术汤简介
本文2023-10-17 02:08:1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9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