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七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用到中药蛤蟆七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蛤蟆七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蛤蟆七 1 拼音
há má qī
2 注解
蛤蟆七
此药为鸢尾科植物鸢尾(Iris tectorum)的根茎。因其根茎块状,略似蛤蟆,故得此名。又因其多生于湿地、溪沟旁,故又名“冷水七”。
鸢尾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根茎匍匐多节,节间短。叶剑形,基部抱茎,成2列,形如折扇状。花茎与叶同高,单一或2分支,每支有花2—3朵;花蓝紫色,花被6片,筒部纤细,外花被片倒卵形,中央有一行鸡冠状白色带紫纹突起;花柱3叉,裂片呈花瓣状。蒴果长椭圆形。种子圆形,黑色。4—5月开花,7—9月结果。分布于木鱼、松相等地。生长于海拔900—1200米的山坡湿地、沟谷及路旁。
该药具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祛风湿的功效。用于咽喉肿痛、跌打损伤、风湿疼痛、痈疖肿毒、外伤出血等症。
用到中药蛤蟆七的方剂 疔疮锭子草半钱,雄黄半钱,硇砂1钱。制法:上为细末,用活蛤蟆挤出脑髓,和五味酥为锭子,五月五日午时修合。功能
秋用接骨散,生地黄1两,生姜(自然汁)1两。主治:折伤。用法用量:上为末,酒调,外用生癞蛤蟆1个,研如泥敷贴。
辰砂饼拼音:chénshābǐng处方:蛤蟆胆不拘多少。制法:用辰砂和为一块。功能主治:小儿惊风。用法用量
金蟾化管丸渐添,以酒尽为度)。制法:上乳细,用纸包好,取大蛤蟆1个,剖去肠,只留肝肺,将药包入于肚内,以线缝好
鲫鱼膏净巴豆肉6两,蓖麻子肉6两(去壳),香油1斤半,蛤蟆2个(每个含人发1团),活大鲫鱼5条。主治:诸疮
更多用到中药蛤蟆七的方剂用到中药蛤蟆七的中成药 青黛散
》卷三十八之青黛散:方名:青黛散组成:青黛半两,蛤蟆1枚(烧灰),胡桐泪半两,麝香1分,胡黄连半两,
肥儿丸钱,芜荑3钱,胡黄连5钱,芦荟3钱,青黛末3钱,蛤蟆(去足,烧灰)3钱。制法:上锉,一处入铫内,再用
更多用到中药蛤蟆七的中成药古籍中的蛤蟆七 《本草纲目》:[虫部第四十二卷虫之四]蛤蟆
蟆。或作蛤,蛤言其声,集解藏器曰∶《别录》,蛤蟆一名蟾蜍,误矣。蛤蟆、蟾蜍,二物各别。陶氏以蟾蜍
《外科十法》:[外科症治方药杨梅结毒]金蝉脱甲酒治杨梅疮,不拘新久,轻重皆效。好酒五斤,用大蛤蟆一个,浸酒封口。煮香二枝取起。待次日,随量之大小,总
《本草易读》:[本草易读卷八]明月砂四百零五而杀虫。善平痔,尤治疳疮。五疳下痢,炒用半两,干蛤蟆一枚,烧灰为末,绵裹纳下部,日三易。(验方第一。
《本草纲目》:[虫部第四十二卷虫之四]蟾蜍(《别录》下品)释名(音蹙秋)、(癞蛤蟆。时珍曰∶蟾蜍,《说文》作詹诸。云∶其声詹诸,其皮KT,
《外科心法要诀》:[卷十四发无定处(下)]疮口误入毒水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扩展资料:
古籍中关于月亮的成语有许多,这些成语多有着圆满、高洁、光明等寓意。包括有:
1、冰壶秋月冰壶:盛冰的玉壶,比喻洁白;秋月:秋天的月亮,比喻皎洁。比喻品德高尚,心灵纯洁。
2、春花秋月春天的花朵,秋夜的月色。指春天、秋天的美好景象。泛指美好时光。
3、风清月朗微风清爽,月光明亮。形容夜色幽美宜人。
4、清风明月清凉的风,明朗的月。形容自然美景,清幽宁静。也比喻人清雅闲适。
5、花好月圆花开得正好,月亮正圆。比喻美好圆满的家庭生活。
-月亮
目录 1 拼音 2 蛤蟆草的别名 3 来源 4 性味 5 功能主治 6 蛤蟆草的用法用量 7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蛤蟆草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蛤蟆草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蛤蟆草 1 拼音
há má cǎo
2 蛤蟆草的别名细叠子草
3 来源紫草科斑种草属植物斑种草Bothriospermum chinense (Turcz) Bunge,以全草入药。夏季采集,去净泥土,晒干。
4 性味微苦,凉。
5 功能主治解毒消肿,利湿止痒。用于痔疮, 肿痛,湿疹。
6 蛤蟆草的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
7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用到中药蛤蟆草的方剂 止痒汤
皮胶125g,白矾(研末)31g,硫黄31g,蛤蟆草31g。主治:皮肤瘙痒症。用法用量:上药放入砂
稀痘蛤蟆方ddot;痘疹》卷十四:方名:稀痘蛤蟆方组成:大蛤蟆1只。功效:预防痘疹。用法用量:8月取大蛤蟆,去
秘传神应散gsǎn《松崖医径》卷下:方名:秘传神应散组成:蛤蟆1只(小者,背绿眼光者是用),明矾2钱,小红枣2
快痘丹拼音:kuàidòudān处方:鲜蛤蟆1个(酥炙,为末,听用),麻黄3两(熬成膏子)。制法:上为丸,
观音露方辑要》引杨季明方《医林绳墨大全》卷九:组成:小蛤蟆骨、皮消4两。主治:诸般恶毒疮疽。用法用量:遇肿
更多用到中药蛤蟆草的方剂用到中药蛤蟆草的中成药 青黛散
》卷三十八之青黛散:方名:青黛散组成:青黛半两,蛤蟆1枚(烧灰),胡桐泪半两,麝香1分,胡黄连半两,
肥儿丸钱,芜荑3钱,胡黄连5钱,芦荟3钱,青黛末3钱,蛤蟆(去足,烧灰)3钱。制法:上锉,一处入铫内,再用
更多用到中药蛤蟆草的中成药古籍中的蛤蟆草 《奇效良方》:[卷之五十四疮疡门(附论)]疮科通治方
笃者,服此发汗疮起。火麻头(火日采)木贼(去节)蛤蟆草头小草乌头桦皮节(酥炙)麻黄(去根节)苍耳头(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车前蜜一合,和煎一沸,分二服。(崔氏方)湿气腰痛∶蛤蟆草(连根)七科,葱白(连须)七科,枣七枚,煮酒一
《本草纲目》:[主治第三卷百病主治药]腰痛肤子(积年腰痛时发,为末,酒服,日五、六次。)蛤蟆草(湿气腰痛,同葱、枣煮酒常服。)牵牛子(除湿热
《本草纲目》:[虫部第四十二卷虫之四]蛤蟆蟆。或作蛤,蛤言其声,集解藏器曰∶《别录》,蛤蟆一名蟾蜍,误矣。蛤蟆、蟾蜍,二物各别。陶氏以蟾蜍
《本草纲目》:[虫部第四十二卷虫之四]蟾蜍3、佛教中玉兔捣药的传说。
唐朝,汉传佛教将印度的兔子传说,加入中土情感后,揉合为中国兔子成道的传说。《大唐西域记》第7卷载:,在森林里,住着兔子、狐狸和猴子三个好朋友。由于当时适逢战乱,民不聊生,很多人没有东西吃。有一天,它们在门口发现一位因饥饿而昏倒的老公公。为救活老公公,它们分头出去找食物。但未能找到食物,兔子为了解除大家的饥饿,便自愿牺牲自己。当兔子跳入热锅的一刹那,突然有一双温暖的大手,将兔子从滚烫的锅子捞出来。原来,兔子的善心,感动了玉皇大帝,将兔子解救出来,并且封他为“玉兔”,在月亮里陪伴月神娘娘嫦娥,让大家时时感念兔子的慈悲心胸。
三)嫦娥——月宫的主人。
1、嫦娥为羲和的演化。
羲和浴月神话表明,常羲是最早的月亮女神,随着民间传说的不断丰富,其地位逐渐为嫦娥所替代。
有关嫦娥的最早传说,载于《吕氏春秋·勿躬》:“羲和作占日,尚仪作占月。”清毕玩注说:“尚仪即常仪”。 在这里,羲和变成了尚仪或常仪。
《文选·月赋》李善注引《归藏》云:“昔常娥以不死之药奔月。“古音意“娥”与羲、仪通用。曹植《辩道论》:“素女嫦娥不若椒房之丽也。“常娥作嫦娥,是偏旁类化的结果。后世典籍通用作“嫦娥”。
在这里,需要补充的是,《吴越春秋·越王阴谋外传》载:“立东郊以祭阳,名曰东皇公,立西郊以祭阴,名西王母。”春秋战国时期,君王和民间祭祀的的日、月神,竟然是东皇公、西王母!
在各地出土的大量汉代砖画像,也证明西王母为当时广受膜拜的月神。因此可以推断,后世的月神嫦娥,当由常羲、尚仪、西王母逐步演变而来,走过了生月、占月、奔月的路程。嫦娥奔月神话在民间普遍流行,当在东汉以后。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部分汉代画像中,出现了我国古代的两位主神,伏羲双手捧日或一手举日、一手持规;女娲双手捧月或一手举月、一手持矩,二神呈交尾状,暗喻着天地、日月、阴阳和谐等崇拜象征。画中的女娲图形,就是民间俗称的“女娲捧月”。
2、嫦娥奔月及其结果。
有关嫦娥奔月的神话,主要有三种传说:
(1)窃药奔月说。
现已佚亡,但资料为各古文献普遍引用的先秦古籍《归藏》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西汉《淮南子·览冥训》记载了嫦娥奔月的神话:“嫦娥窃以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据此可知,嫦娥是独自偷吃了不死之药,来到月宫的。其背叛后羿的行为,为后人所痛恨,所以将她丑化成月宫里的瘌蛤蟆。
(2)求筮占卜奔月说:
东汉张衡《灵宪》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窃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此说增加了求巫内容,故事情节也有了新的发展。在获得吉祥卦辞后,嫦娥托身月宫,不过结果未变,还是成了瘌蛤蟆。
(3)其他说法。
屈原的《楚辞·天问》中,载有后羿射伤水神河伯眼睛,夺其妻洛神为家室的疑问,民间据此推断嫦娥与后羿感情发生裂痕,负气奔月;
《孟子·离娄下》和《吴越春秋》及鲁迅的《故事新编》都记载了逢蒙拜羿学射的传说,民间流传逢蒙欲抢走不死药,嫦娥情急之下,吞药而奔月的传说。
但此两说均属牵强附会,很不可信,列出让诸君一娱。
战国末期到西汉初期,求仙思想在民间开始流行,到东汉道教创立后,达到鼎盛。嫦娥奔月的神话,在先秦仅见于《地藏》,多载于汉代典籍中,故事情节也得到大量补充,其隐含着的食不死药、飞天为仙的早期方术思想,终为后期的道家所利用,而大放异彩。
因此,嫦娥奔月是神话转化为仙话的重要标志。
话说中秋(四)
四、中秋节与中国月亮神话体系。
神话是人类在原始时期普遍诞生的精神现象,反映了原始时期人类征服自然的现实和早期朴素的想象力、概括力。令人惊讶的是,在中国上古“天地分离”与“大洪水”时代的神话中,有关太阳和天的记载很多,但有关月亮的记载却很少。直至较晚的三皇五帝时代,才出现了月亮神话的记载。
成书于先秦时期的《山海经》,共有18卷,保存神话故事100多个,是古文献中集大成的百科奇书,也是现存保留古代神话最多的典籍,为中国神话的滥觞!
常羲浴月——中国最早的月亮神话,就源于《山海经》。由此产生的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玉兔捣药、蟾蜍蚀月、吴刚伐桂等神话和传说,构成与丰富了中国月亮神话体系。由于诸多因素,美丽动人的月亮神话最终走向了仙话,走进了中秋节……
(一) 帝俊,月亮神话传说中的第一个神秘人物。
帝俊,又称帝喾,是殷商人敬奉的东方上帝,殷民族的始祖契和周民族的始祖后稷都是他的儿子。作为著名的上古五帝之一,记载帝俊的文献资料却极少,而且相当混乱,神秘色彩浓厚。如帝喾和舜有时是同一个人,而舜又是尧的女婿等等。
帝俊有三个妻子,都很有名:
第一个叫娥皇,生了一个国家,名三身国,人民都姓姚,长着一个头,三个身子。
第二个叫羲和,是太阳的女神,生下了十个太阳儿子。在东南海外的甘渊,羲和经常用清冽的泉水,给她的儿子洗澡,使他们一个个容光焕发、精神饱满。太阳妈妈安排孩子轮流值班,每天备好由六条无角的龙驾驭的车子,伴送孩子前去工作。
第三个妻子叫常羲,是著名的月亮女神,生下了十二个美丽的月亮女儿。在西方的郊外,常羲唱着歌儿,为美丽的女儿们洗澡,使她们更加妩媚动人。①
帝俊的两位妻子,竟然是中国神话里的日、月女神,可见帝俊之伟大。常羲浴月也成为中国上古神话中第一个美丽动人的月亮神话。
(二)后羿,月亮神话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后羿,又称夷羿。古代传说中善射的英雄。尧帝时和夏代太康时都有羿,但《天问》、《左传》、《淮南子》等古文献记载的事迹,常常相互混淆。专家考证认为,后羿是古代集善射者故事于一身的代表人物。其最主要的传奇载于西汉时期的《淮南子·本经训》:
唐尧时期,羲和的孩子们渐渐变得调皮任性起来,不听妈妈劝阻,天天出来嘻戏游荡,以此为乐。虽然世界比原来更加明亮,然而酷热把土地烤焦,万物干枯殆尽,人民又饥又饿,热得昏迷不醒。一些怪禽猛兽,也趁机出来残害人民。
人间的灾难惊动了天帝常俊,他招来善于射箭的天神——后羿,赐予一张红色的弓和一袋白色的箭,吩咐他象征性地惩罚一下那些调皮的孩子,然后命令后羿带着妻子嫦娥前去人间,协助尧解除人民的苦难。
后羿来到人间,被骄横太阳的暴行所震怒。当他登上昆仑山,弯弓搭箭时,全然忘记了帝俊的嘱托。那一支支利箭,愤怒地射向太阳;每射落一个太阳,天上就掉下数不清的金色毛羽,一只只的三足乌鸦纷纷坠落。当后羿要射落最后一个太阳时,尧想起太阳对人民的好处,就派人从箭袋里偷走了一支箭,从此天上就留下了一个太阳。这就是著名的古代神话——后羿射日。②
虽然后羿为人民立了很多大功,但射落九日,触怒天帝,其神籍被革除是不可避免的,作为妻子的嫦娥,当然也要被株连,从此长留人间。望着思念天神生活,终日悲伤哭泣的妻子,后羿鼓起勇气,登上了艰难险阻的昆仑山瑶池,在求得掌管生死大权的西王母的同情后,得到了“两人吃之,可以长生不老;一人吃之,可以升天成神”的不死之药。后羿回来后,将不死之药交由嫦娥保管。
至此,后羿的故事基本结束,当然有关他的传说还有很多,在此不再展开。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作为奔月传说的当事人之一,后羿在嫦娥奔月神话中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也是古代神话里继盘古、女娲之后,可歌可泣的天地英雄。盘古、女娲的英雄事迹,都是在孤独、寂寞中完成的,悲怆而苍凉;与他们相比,后羿的故事尽管也有悲哀成份,但他是幸运的,他不是孤独的出现,也不是在孤独中完成了丰功伟绩。在他的传奇里,融入了心爱的女人,还有浪漫的爱情!
(三)嫦娥——月宫的主人。
1、嫦娥为羲和的演化。
羲和浴月神话表明,常羲是最早的月亮女神,随着民间传说的不断丰富,其地位逐渐为嫦娥所替代。
有关嫦娥的最早传说,载于《吕氏春秋·勿躬》:“羲和作占日,尚仪作占月。”清毕玩注说:“尚仪即常仪”。 在这里,羲和变成了尚仪或常仪。
《文选·月赋》李善注引《归藏》云:“昔常娥以不死之药奔月。“古音意“娥”与羲、仪通用。曹植《辩道论》:“素女嫦娥不若椒房之丽也。“常娥作嫦娥,是偏旁类化的结果。后世典籍通用作“嫦娥”。
在这里,需要补充的是,《吴越春秋·越王阴谋外传》载:“立东郊以祭阳,名曰东皇公,立西郊以祭阴,名西王母。”春秋战国时期,君王和民间祭祀的的日、月神,竟然是东皇公、西王母!
在各地出土的大量汉代砖画像,也证明西王母为当时广受膜拜的月神。因此可以推断,后世的月神嫦娥,当由常羲、尚仪、西王母逐步演变而来,走过了生月、占月、奔月的路程。嫦娥奔月神话在民间普遍流行,当在东汉以后。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部分汉代画像中,出现了我国古代的两位主神,伏羲双手捧日或一手举日、一手持规;女娲双手捧月或一手举月、一手持矩,二神呈交尾状,暗喻着天地、日月、阴阳和谐等崇拜象征。画中的女娲图形,就是民间俗称的“女娲捧月”。
2、嫦娥奔月及其结果。
有关嫦娥奔月的神话,主要有三种传说:
(1)窃药奔月说。
现已佚亡,但资料为各古文献普遍引用的先秦古籍《归藏》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西汉《淮南子·览冥训》记载了嫦娥奔月的神话:“嫦娥窃以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据此可知,嫦娥是独自偷吃了不死之药,来到月宫的。其背叛后羿的行为,为后人所痛恨,所以将她丑化成月宫里的瘌蛤蟆。
(2)求筮占卜奔月说:
东汉张衡《灵宪》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窃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此说增加了求巫内容,故事情节也有了新的发展。在获得吉祥卦辞后,嫦娥托身月宫,不过结果未变,还是成了瘌蛤蟆。
(3)其他说法。
屈原的《楚辞·天问》中,载有后羿射伤水神河伯眼睛,夺其妻洛神为家室的疑问,民间据此推断嫦娥与后羿感情发生裂痕,负气奔月;
《孟子·离娄下》和《吴越春秋》及鲁迅的《故事新编》都记载了逢蒙拜羿学射的传说,民间流传逢蒙欲抢走不死药,嫦娥情急之下,吞药而奔月的传说。
但此两说均属牵强附会,很不可信,列出让诸君一娱。
战国末期到西汉初期,求仙思想在民间开始流行,到东汉道教创立后,达到鼎盛。嫦娥奔月的神话,在先秦仅见于《地藏》,多载于汉代典籍中,故事情节也得到大量补充,其隐含着的食不死药、飞天为仙的早期方术思想,终为后期的道家所利用,而大放异彩。
因此,嫦娥奔月是神话转化为仙话的重要标志。
(四)蟾蜍——月宫主人的化身。
《归藏》、《淮南子·览冥训》等文献,记载着蟾蜍不仅是嫦娥的变化,还是月精。蟾蜍蕴涵的文化内涵有哪些?
1、蟾蜍为仙虫,而非自然界的瘌蛤蟆。
《淮南子·精神训》云:“日中有踆乌,而月中有蟾蜍。日月失其行,薄蚀无光。“高诱注:“蟾蜍,虾蟆。”月中的蟾蜍,如果是自然界中的瘌蛤蟆,是不能使月亮无光的。
《太平御览》卷四引《春秋演孔图》云:“蟾蜍,月精也。”《灵宪》云:“月者,阴精之宗,积而成兽,象兔蛤焉,阴之精。”精即精灵、神灵之义,月亮积聚阴精成为兽,即兔子与蛤蟆。照此说法,蟾蜍应是一种人格神的物化形式。
然而,月中蟾蜍的形状到底是什么样的?清翟灏《通俗篇》云:“‘三脚虾蟆跳上天’……因有‘三脚虾蟆无处寻’之谚。”清东轩主人《述异记》云:“古谓蟾三足,窟月而居,为仙虫。”
后世的传说,终于揭开了蟾蜍神秘的面纱,蟾蜍原来是三只脚的仙虫,名为“三足蟾”,还可以从地上跳到天上!
2、蟾蜍食月的传说。
在汉代,人们掌握了月亮阴晴圆缺的规律,如西汉《周髀算经》云:“日兆月,月光乃生,故成明月。”张衡的《论衡、灵宪》云:“故月光生日之所照魄(亏缺),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把月相盈亏的道理说得很清楚。
但此前的古人,认为月亮的盈缺是蟾蜍吃月的缘故,古籍里也就有了“蟾蜍食月”的传说,如《淮南子·说林训》云:“月照天下,蚀于詹诸。”高注:“詹诸,月中虾蟆,食月,故曰食于詹诸。”月盈、月亏是蟾蜍吃月的结果,来自古人对月亮模糊隐影的丰富想象力。
3、民间与蟾蜍有关的其他传说。
由于蟾蜍是月中仙虫,渐为民间追捧,传说也越来越离奇:(1)蟾蜍为长生不老的仙药,如《玄中记》载:“千岁蟾蜍,头生角,得而食之,寿千岁。”蟾药成为皇帝难求的仙家奇品。(2)三足蟾为财富之兆,传说得之则发财致富。《列仙全传》记载了刘海用铜钱钓三脚金蟾的故事,民间俗称“刘海戏金蟾”,其素材为后世文学和地方戏剧大量采用,影响较大。
(五)玉兔——仙家的代言人。
玉兔,中秋美好的象征。月兔的记载,最早见于屈原的《楚辞·天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意思是说:月亮你有何种功德,圆缺周始竟然长生不老?你清清静静,为什么肚中还养了一只兔子?
资料表明,最迟在战国末期就有了月中玉兔的传说。按照东汉文献《灵宪》的说法,月精却是以兔子和蟾蜍的形态存在,如何解释两者之间的关系?
1、月亮里的兔和蟾蜍。
古人对兔和蟾蜍的看法,一直争无定论:
按照阴阳学说的观点,兔和蟾蜍是代表着阴和阳的两种神物:《艺文类聚》卷一引《五经通义》云:“月中有兔与蟾蜍何?月,阴也;蟾蜍,阳也,而与兔并,明阴系阳也。”
全盘否定之说:王充《论衡·说日篇》云:“儒者曰:‘月中有兔、蟾蜍。’夫月者,水也,水中有生物,非兔、蟾蜍也……岂反螺与蚌耶”王充认为相比兔、蟾蜍而言,水中的螺、蚌更有资格居于月中,实际上否定了月中蟾蜍和兔之说。
直至民国时期,此争论才有了定论:闻一多先生的《天问释天》,列举11条理由证明:蟾蜍的蜍与兔,古音相通,月兔亦由蟾蜍衍化而来。蟾兔原是一物两名,成为两种不同物名,系后人以讹传讹。此说为众多学者认同。
有关兔和蟾蜍的争议,似乎可以结束了。但1978年,湖北随县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漆衣箱箱盖上,描绘着月亮,月亮里的动物头如虎、身、尾如兔,此文物距今2400多年。专家考证为,系月中阴影从虎变为兔的过渡形式。另《左传宣公四年》中载,楚人称虎为於(wu)菟(tu),顾菟是其同音词。月中之物,楚人认为是虎。此资料验证了屈原《天问》中的“顾菟”为兔,但楚地区的崇拜物不能代表其他地区。如西汉马王堆1号坑出土的帛画中,月亮中就有玉兔、蟾蜍图案。
2、玉兔是嫦娥的化身,捣制仙药为主要任务。
晋代傅玄《拟天问》说:“月中何有?白兔捣药。” 李商隐的诗说:“嫦娥捣药无穷已,玉女投壶未肯休。” 陈陶诗说:“孀居应寂寞,捣药青冥愁。”
在此,白兔成了嫦娥的化身。原来民间流传的嫦娥变成癞蛤蟆之说,逐步退位和消失,这是民间原谅嫦娥私奔的结果。
宋人编撰的《乐府诗集》中,载东汉《相和歌辞·董逃行》:“采取神药若木端,白兔长跪捣药虾蟆丸。”《相和歌辞·董逃行》说:“奉上陛下一玉拌,服此药可得神仙。” 这里所说的采于若木端而捣制的神药——虾蟆丸,不是普通的神药,而是长生不老之药。玉免捣药的传说即来源于此。
在道教中,玉兔常常与金乌相对,表示金丹修炼的阴阳协调。
3、佛教中玉兔捣药的传说。
唐朝,汉传佛教将印度的兔子传说,加入中土情感后,揉合为中国兔子成道的传说。《大唐西域记》第7卷载:,在森林里,住着兔子、狐狸和猴子三个好朋友。由于当时适逢战乱,民不聊生,很多人没有东西吃。有一天,它们在门口发现一位因饥饿而昏倒的老公公。为救活老公公,它们分头出去找食物。但未能找到食物,兔子为了解除大家的饥饿,便自愿牺牲自己。当兔子跳入热锅的一刹那,突然有一双温暖的大手,将兔子从滚烫的锅子捞出来。原来,兔子的善心,感动了玉皇大帝,将兔子解救出来,并且封他为“玉兔”,在月亮里陪伴月神娘娘嫦娥,让大家时时感念兔子的慈悲心胸。
4、旧时的中秋宠物——兔儿爷。
随着中秋节俗在民间的流行,玉兔也成为民间的膜拜神灵,形象更加生动。晚清人称玉兔像为“兔儿爷”;民国《万全县志》载,“本世纪初,民间祭月称为“供兔儿爷”。
兔儿爷的质料为泥胎,身高从二、三寸至三、四尺不等;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谑亦谐。有曲为证"莫提旧债万愁删,忘却时光心自闲。瞥眼忽惊佳节近,满街挣摆兔儿山"。过中秋,家里摆个兔爷像,再配个兔儿奶奶,确实很有节庆气氛。兔儿爷被“请”回家,只能在中秋节祭祀一天,八月十六就成为孩子们手中的玩具。
(六)吴刚伐桂——悲壮的殉道者。
中国月亮神话传说体系的最后形成,以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记载的吴刚伐桂传说的出现作为标志:
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生长着繁茂的桂树,有五百多丈高。下有一人,经常砍伐它。但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倒。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③
常羲浴月神话、羿神话、嫦娥奔月神话、玉兔捣药和吴刚伐桂传说,一同构成了中国完整的月亮神话系统。整个月亮神话体系看似无绪,其实内部联系密切,演变的脉络清晰可寻。
吴刚伐桂的传说出现最晚,但来源却很古老,隐含着的道家思想也最深,实为月亮神话体系的仙话总结。
1、吴刚伐桂的原型。
托名汉人东方朔所撰,实为南北朝人所著的《神异经·东荒经》载:“东方荒外有豫章焉。此树主九州。其高千丈,围百尺,本上三百丈,本如有条枝,敷张如帐。上有玄狐黑猿,枝主一州,南北并列,面向西南。有九方士操斧伐之,以占九州吉凶,斫之复生,其州有福。创者,州伯有病。积岁不复者,其州灭之。”
九个方士,拿着斧子,砍伐预示着天下吉凶的巨树,吴刚伐桂的情节与此何其相似。只是将伐木为占,改为砍“斫之复生”的桂树,无名号的九方士变为学仙者吴刚,两个传说为道家不死神话的一脉相承。
2、吴刚的来历。
“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 这是《酉阳杂俎·天咫》中,对吴刚的介绍,内容含糊不清,令人疑惑。产生的新问题是,吴刚到底犯了什么过错,才受到如此残酷的惩罚?
后世之人,发挥丰富的想象力,牵强附会,根据《山海经·海内经》中的有关资料,经过加工,终于作出了圆满解释,也创造了新的传说:吴刚原名吴权,是西河人。炎帝的孙子伯陵,趁吴刚离家三年,学习仙道的时机,与吴刚妻子私通,还生下三个儿子,名叫鼓、延、殳。④
吴刚学仙回来,得知真情,一怒之下,杀死伯陵。愤怒的炎帝,将吴刚发配到月宫,命令他砍伐不死的桂树,作为永无休止的惩罚,以发泄心中的怒气。
吴刚的妻子对丈夫的遭遇很内疚,让三个儿子到月宫里陪伴父亲,一个变成了蟾蜍,一个变成了玉兔,还有一个不详。
民间传说,八月十五日这天,既是月神娘娘的生日,也是吴刚一年中仅有的休息日。
李白诗云“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千百年来,寂寞的广寒宫,孤独的砍树人,默默述说着悲凉的故事……
3、月中的桂树及其传说。
宋代杨万里的赞桂花诗云:“不是人间种,疑是月里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桂花以其特有的芳馨,为世人所喜爱。吴刚砍伐的桂树,更是仙家奇珍。
(1)月中桂树的真相。
根据《淮南子》等书记载,中国民间曾流行着“月中有仙人桂树”的传说,并推断月亮出生的时候,状如仙人的脚,渐渐长大成形,桂树也和月亮一起长大。
《神异经》里高千丈的“主九州”之树,在生性豁达浪漫的唐朝人眼中,变成高达五百丈的桂树,虽然个头矮了一半,但“斫之,树创随合”的仙灵之气,大大胜过前者。考其来源,在东汉砖画像中,桂枝已经成为仙家装饰,增添仙界灵气;它出自《山海经·海内西经》:“开明北有不死树。”因此,吴刚砍伐的桂树,其实就是不死树。
(2)“月落桂子”的传说。
民间流传的月落桂子之说,载于宋王象之《地纪胜》:“月桂峰,在(杭州)武林山。(僧)遵式《月桂峰诗序》云:‘想象中桂子,常坠此峰,生成大木,其花白,其实丹。’”
吴刚伐桂的传说,使月宫充满了仙家灵气,也为道家的不死思想作了全面诠释,吃不死药而奔月的嫦娥、捣仙药的玉兔、延年益寿的蟾药、仙人吴刚,无一不与神仙有着密切关系。
(七)月亮神话体系的文化内涵。
在月亮神话体系中,被称为神话的只有两个,即羲和浴月与嫦娥奔月,其他的只是传说,它们一同构成了中国的月亮神话体系。
羲和浴月神话保留了古代神话的质朴,清新而自然;其他的神话传说人为雕琢痕迹明显,充溢着道教仙气。
嫦娥神话,是对月亮阴晴圆缺现象的解释,也是古人“月亮不死、死则又育”观点的再现。如月盈代表着生,月亏代表着死,死而复生,代表着生命的轮回;桂树创而随愈,嫦娥和吴刚由人间迁往异境——月宫,成为仙人,玉兔和仙药,蟾的冬眠春苏,都是“不死”的象征。
吴刚伐桂传说的出现,表明月神已由原始的自然崇拜神,演化为道教色彩浓厚的神仙,月宫也成为天地之间的第三界,即仙界惩罚过错的流放地。因此,嫦娥奔月神话,能在口头和艺术上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不是偶然的。她是中国神话被仙话的最早标志之一,也因中秋节习俗的流行而大放光明。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月神总是以一个纯洁完美、柔情万千的女子形象出现,这是阴柔美学发展的产物,也是世人追求温馨和柔美的结果,其根源来自原始时期的女性崇拜,在今天,表现为对母爱的向往、怀念与眷恋……
看吧,皎洁的月亮,已经升起;迷人的中秋,即将来临;且听秋风吟,且举金玉樽:“月到中秋分外明”……
(完)
引注:
①《山海经·大荒南经》:“有人三身,帝俊妻生此三身之国,姓姚” ;《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以外,甘水之间,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②《山海经·海内经》:“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 ;《楚辞·天问》王逸注:“羿仰射九日,中其九日,日中九鸟皆死,堕其羽翼。”;《淮南子·本经训》:“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乃使羿,……上射十日。”高诱注:“十日并出,羿射去九。”
③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载:“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桂。”
④《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通)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
主要
参考资料:
1、团圆饼与月亮节(萧放)
2、《山海经校注》(袁珂,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3、《中国古代神话》(袁珂,2004年华夏出版社)
4、《诸神的起源》(何新,2002年时事出版社)
5、《中国民神66,燕人,1990年三联书店》
呵呵没事慢慢看吧
参考资料:
过去曾有一种解释,认为把嫦娥变成丑陋无比的癞蛤蟆,是因为她背叛了丈夫,所以遭了天谴,从而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摧残。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嫦娥的态度,慢慢发生着转变,时常顾影自怜的文人们,对嫦娥更多的表现出怜悯和同情。
人们也觉得蟾蜍的丑陋形象,与皎洁的明月实在不相协调。于是,在民间,又将嫦娥恢复成亭亭玉立的美女模样,还把“嫦娥化蟾”故事抹去,用另一只可爱的玉兔来陪伴她。显然,美女加玉兔,这才更加符合人们对月亮的美好想象。
嫦娥奔月故事版本
1、抛夫独吞版
嫦娥知道丈夫大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了不死之药,就生了服药成仙之心。有一天,就趁着大羿不注意,偷吃了不死药,然后就飞到月宫。
2、后羿赠药版
据古籍《墉城集仙录》记载:“吴姮娥,羿妻也,羿司射卫黄帝之宫,入宫得琼药之丹以与姮娥,服,飞入月宫,为月中之官。
3、拯救黎民版
羿是远古时期有穷国的国王,力大无穷,勇武善射,但性格暴戾,滥施苛政,弄得民不聊生。羿想长生不老,他于是从王母娘娘那里拿来了可以成仙得道的灵药。美丽善良的妻子嫦娥得知此事,为使百姓免受羿长期的残暴统治,就偷偷把仙药吃了,化作仙女飘向月宫,成了月宫中的神女。
古籍上的三大长生不老药,白纸黑字,为什么从未被人成功配制?
长生不死,一直以来是很多人都在追求的,或者说是全人类都在追求的一个美好的目标。而这一点在古代的帝王身上可以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了,尤其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为了让自己的千秋大业能够永远的流传下去,他痴迷于长生不死药的寻找,炼制。甚至不惜派遣徐福出海寻药,不过最后的结局也是很明显的。秦始皇并没有成功,甚至在巡游的半途就因病去世,而秦朝而因为胡亥的昏庸二世而亡,成了一个短命的王朝。
也许正是因为秦始皇满世界都没找到长生不死药的原因,所以我们后世人总认为长生不死的仙药是非常的神秘的。但是事实上,在葛洪的《抱朴子》中其实早已经记录了不少的长生不死药的配方。所以就这个方面来看,似乎也不是那么的神秘呀,毕竟方子都有了,对照着配制不就结了。不过看完药方后,想来会有重新的认识呢。因为,真的不好弄啊!
第一种:肉芝
我们先来看一下第一种仙药的秘方吧。这个方子是相当的简单了,就一个原材料,那就是肉芝。不过难就难在肉芝的身上了。传说中,如果你走在深山老林中,遇到有七八寸长的小人坐着车子,骑着马经过你的身边的话。那么,同志,你撞大运了,因为你遇到了千年难见的肉芝啊。这种时候,就应该小心翼翼的从后面跟上去,然后一把抓住。抓住后也不用做什么处理,直接生吃就行,吃了后就可以羽化登仙了。不过讲真,这样真的很残忍啊,小人的模样,怎么下得了口啊!
第二种:蟾蜍与蝙蝠
第二种比起肉芝的话,从模样上来说,虽然丑了点,但是好歹心理压力小一点。不过这种药也不好找啊。因为虽然原材料不过是蟾蜍和蝙蝠,看似不难寻。但是一旦加上了年份的话,那就稀少的不行了。毕竟一万年的蟾蜍和一千年的蝙蝠,那还是动物吗?妥妥的妖精啊,对比起战斗力的话,普通人类恐怕是不行的。
第三种:风生兽
最后一种要说的就是一种叫做风生兽的神奇生物了,传说中这是一种浑身青色,外形像豹子却只有狸猫大小的野兽。而且这货可以说是打不死的典型啊,想要捕获他,还有着一整套的流程。首先要用大网去捕捉他们,捉到以后,必须先用几车的柴火去烧他,烧完以后得拿刀死命的砍他的头,砍完以后他看起来是死了。但是也绝不能放松,因为这不过是假死,这个时候必须要赶紧拿石头上生长的菖蒲去塞他的鼻孔。做完这些,他才是真的死透了。待他死后,要取出他的脑髓,然后和上菊花,定时定量的吃上十斤,那么就可以活上五百岁啊!
以上就是《抱朴子》中记载的三个长生不死药的配方,一溜看下来,也算是彻底的明白了难处在哪里。这些原材料,简直是难找到爆炸啊,而且就算这些药不难找,恐怕一般人也不忍心下手什么的吧,毕竟看起来有些残忍啊。不过当长生不死摆在眼前,想来也是一个很难的选择题啊!(来自网络,侵删)
本文2023-08-03 17:52:4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