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芥入药有什么作用?
荆芥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药物,我们可能在身边就可以看到,因为在农村地区还有很多地方都有野生的荆芥,荆芥有很好的去风寒的作用,所以可以用于治疗风寒感冒,我们日常感冒也可以用荆芥煮水。那么,荆芥入药有什么作用?荆芥有哪些药用功效?
荆芥荆芥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tenuifolia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主产于江苏、浙江、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多为栽培。夏、秋二季花开到顶、穗绿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切段。生用或炒炭用。
药性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效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应用
1外感表证。本品辛散气香,长于发表散风,且微温不烈,药性和缓,为发散风寒药中药性最为平和之品。对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均可广泛使用。用治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者,常与防风、羌活、独活等药同用,如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治疗风热感冒,发热头痛者,每与辛凉解表药银花、连翘、薄荷等配伍,如银翘散(《温病条辨》)。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本品质轻透散,祛风止痒,宣散疹毒。用治表邪外束,麻疹初起、疹出不畅,常与蝉蜕、薄荷、紫草等药同用;若配伍苦参、防风、白蒺藜等药,又治风疹瘙痒。
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本品能祛风解表,透散邪气,宣通壅结而达消疮之功,故可用于疮疡初起而有表证者。偏于风寒者,常配伍羌活、川芎、独活等药;偏于风热者,每与银花、连翘、柴胡等药配伍。
4吐衄下血。本品炒炭,其性味已由辛温变为苦涩平和,长于理血止血,可用于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证。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常配伍生地黄、白茅根、侧柏叶等药;治血热便血、痔血,每与地榆、槐花、黄芩炭等药同用;治妇女崩漏下血,可配伍棕榈炭、莲房炭等固崩止血药。
用法用量煎服,45~9g,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
2《药性论》:“治恶风贼风,口面_邪,遍身顽痹,心虚忘事,益力添精。主辟邪毒气,除劳,治丁肿。”
3《滇南本草》:“荆芥穗,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热痛,消肿,除诸毒,发散疮痈。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风热,通肺气鼻窍塞闭。”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右旋薄荷酮、消旋薄荷酮、胡椒酮及少量右旋柠檬烯。另含荆芥苷、荆芥醇、黄酮类化合物等。
2药理作用:荆芥水煎剂可增强皮肤血液循环,增加汗腺分泌,有微弱解热作用;对金**葡萄球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和人型结核杆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生品不能明显缩短出血时间,而荆芥炭则能使出血时间缩短。荆芥甲醇及醋酸乙酯提取物均有一定的镇痛作用。荆芥对醋酸引起的炎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荆芥穗有明显的抗补体作用。
3临床研究:①治疗小儿外感咳嗽250例,以荆芥、前胡、百部、蝉蜕、桔梗各4g,僵蚕5g,板蓝根12g,苦杏仁、陈皮、甘草各3g为基本方,若风寒咳嗽加防风、紫苏叶各3g,风热咳嗽加金银花10g、薄荷5g,燥热、肺热者不宜用荆芥,结果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新中医,1997,29(6):45)。②辛芷荆防散外敷治疗局限性湿疹。方药组成及使用方法:荆芥、防风、细辛、白芷各等份,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取川椒适量,煎水熏洗患处,继用醋调药末外敷,每日2次,3日为1疗程(河南中医,1990,10(4):24)。③用荆芥、防风、地肤子、蛇床子各10~30g,加水1000ml煎沸10min,滤出药液热敷、坐浴、冲洗,每剂可煎用2次,治疗阴痒患者100例,效果良好(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3,16(3):25)。此外,荆芥还可用治产后血晕、牛皮癣、骨性膝关节炎、扁平疣、破伤风等病。
驱寒药物
1、紫苏
用药部位:叶、茎、子。
功效:味辛,入肺经,香温可散寒,还能通心益脾、发汗祛风、行气止咳,去风寒当然不在话下,尽管单味药功效不是那么好,但对于轻症患者,还算适用。
建议:忌鲤鱼,宜与橘皮同用熬汤,去除风寒,单用能宣通风毒。
2、细辛
用药部位:茎。
功效:辛温散寒,主治风寒引起的咳嗽、头痛、拘挛等症。
建议:该药不可和硝石、藜芦同用;因为味浓性烈,不可多用,少量细辛泡水喝可缓解病情。
3、葱白
用药部位:葱的近根处白色部分。
功效:味辛性热,温宣而发汗,因而外能散风寒,内能痛阳气。
建议:葱白入胃肺经,可行气,会损志伤神,身体虚弱厉害的人审慎食用,单用于风寒感冒时,可以配生姜或是紫苏来熬粥,于病初时,效果最佳。
4、生姜
用药部位:根部,以老姜为佳。
功效:辛温无毒,能散寒发表,止呕去痰,治疗风寒头痛,伤风鼻塞等症。
建议:夜晚不要食用姜来去风寒,秋天也最好少用,因为秋主收而姜主散;不要与黄连、黄芩、夜明砂同用,单用可生食,也可熬生姜汤,以红糖调和。
5、辛夷花
用药部位:花。
功效:辛温轻浮,主治鼻渊鼻塞,对于风寒引起的鼻塞、流鼻涕有很好的效果。
建议:单用来治疗风寒引起的鼻塞、流鼻涕,可将辛夷花研磨成粉末,放置在鼻端,轻轻吸气,症状可以得到缓解。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木兰科翼梗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等的藤茎·《中医大辞典》·血藤 31 血藤的别名 32 来源及产地 33 性味 34 功能主治 35 血藤的用法用量 36 化学成分 37 血藤的药理作用 4 大血藤科植物大血藤的茎藤·《中医大辞典》·血藤 41 血藤的别名 42 来源及产地 43 性味归经 44 功能主治 45 使用注意 46 化学成分 47 血藤的药理作用 5 豆科植物昆明鸡血藤的茎·《中医大辞典》·血藤 51 血藤的别名 52 来源及产地 53 性味 54 功能主治 55 血藤的用法用量 56 化学成分 57 血藤的药理作用 6 木兰科翼梗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的藤茎或根·《辞典》·血藤 61 出处 62 拼音名 63 血藤的别名 64 来源 65 原形态 66 生境分布 67 性状 68 炮制 69 性味 610 功能主治 611 血藤的用法用量 612 注意 613 附方 614 摘录 7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血藤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血藤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血藤 血藤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xuè téng
2 英文参考henry magnoliavine stem or roo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木兰科翼梗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等的藤茎·《中医大辞典》·血藤血藤为中药名,出自《四川中药志》[1]。
31 血藤的别名小血藤、活血藤、黄皮血藤、气藤[1]。
32 来源及产地木兰科植物翼梗五味子Schisandra henryi Clarke或华中五味子S sphenanthera Rehd et wils等的藤茎[1]。前者分布长江以南各地;后者分布山西、陜西、甘肃及华中、西南地区[1]。
33 性味
辛、酸、苦,温[1]。
34 功能主治功在活血行瘀,理气化湿[1]。主治跌打损伤,痨伤吐血,心胃气痛,筋骨肢节酸痛,脚气,痿蹙,月经不调[1]。
35 血藤的用法用量煎服:15~30g[1]。孕妇忌服[1]。
36 化学成分翼梗五味子含翼梗五味子木脂素,果实含五味子酚(Schisanhenol)[1]。
37 药理作用本品可延长小鼠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其中成分对实验性肝损害的小鼠有一定的降低血清转氨酶的作用[1]。
4 大血藤科植物大血藤的茎藤·《中医大辞典》·血藤血藤为中药名,出自《本草图经》,为《浙江中药手册》记载的红藤之别名[1]。
41 血藤的别名血藤、大活血、大血通、血木通[2]。
42 来源及产地大血藤科植物大血藤Sargentodoxa cuneata (Oliv) Rehd et Wils的茎藤[2]。主产湖北、四川、江西、河南、江苏[2]。
43 性味归经苦,平[2]。入肝、大肠经[2]。
44 功能主治功在解毒消痈,活血止痛,祛风除湿,杀虫[2]。
1治肠痈,乳痈,风湿痹痛,四肢酸楚,痢疾,经闭,痛经,钩虫病,蛔虫病[2]。煎服:9~15g[2]。
2治跌打损伤[2]。捣烂,敷伤处[2]。
45 使用注意孕妇慎服[2]。
46 化学成分本品含大黄素、大黄素甲醚、毛柳苷、鹅掌楸苷(Liriodendrin)等[2]。
47 血藤的药理作用本品具有明显提高动物耐缺氧能力,能显著增加心脏正常搏动及颤动的离体豚鼠心脏冠脉流量,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2]。煎剂对金**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卡他球菌,大肠及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2]。
5 豆科植物昆明鸡血藤的茎·《中医大辞典》·血藤血藤为中药名,出自《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植物名实图考》记载的昆明鸡血藤之别名[1]。
51 血藤的别名网络鸡血藤、血藤、蓝藤、土鸡血、松藤、白骨藤、硬壳藤[3]。
52 来源及产地豆科植物昆明鸡血藤Millettiareticulata Benth.的茎[3]。分布长江以南及台湾等地[3]。
53 性味苦、微甘,温,有小毒[3]。
54 功能主治功在养血补虚,活血通经[3]。主治气血虚弱,月经不调,经闭,遗精,盗汗,白带,腰膝酸软,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小儿麻痹后遗症,放射治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3]。
55 血藤的用法用量煎服:9~30g[3]。
56 化学成分茎含7羟基8,4’二甲氧基异黄酮等[3]。
57 血藤的药理作用昆明鸡血藤煎剂或酊剂对子宫有直接的兴奋作用[3]。小剂量能增强子宫节律性收缩,剂量增大或对受孕子宫则较易引起痉挛性收缩[3]。
6 木兰科翼梗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的藤茎或根·《辞典》·血藤 61 出处《四川中药志》
62 拼音名Xuè Ténɡ
63 血藤的别名大血藤(《草木便方》),活血藤(《天宝本草》),黄皮血藤(《四川中药志》),紫金血藤(《重庆草药》),气藤(《贵州草药》),香石藤、铁骨散、小血藤(《云南中草药选》)。
64 来源为木兰科植物翼梗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的藤茎或根。3~6月间,砍取藤茎,锯段晒干。
65 原形态①翼梗五味子,又名:峨嵋五味子。
攀援灌木。当年生幼枝淡绿色,光滑无毛,上被白粉,五棱形,棱上具翅膜;一年以上者紫棕色,略呈方形至圆形,具狭翅或无翅,皮孔淡棕色,显明;芽鳞卵形,宿存于小枝基部。单叶互生,半革质;阔卵形或近于圆形,长9~11厘米,阔5~8厘米,先端尖尾状或短尖尾状,基部楔形或圆形,边缘具稀细齿;上面绿色,被少许白粉,下面淡绿,白粉较浓厚;叶柄红色,被白粉,长25~5厘米。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单生于叶腋间,径约15厘米,白色,花梗细长,长4~5厘米,基部有细小苞片1枚;萼片3,圆形,大小略等,淡绿色或黄绿色;花瓣3,形同萼片;雄蕊多数,花药白色,内向。雌花着生于长约7~8厘米的花梗上;花萼、花瓣与雄花相同;子房光滑无毛,花柱极短。果实圆球形,红色,长4~5毫米,具极短柄;种子棕**,常呈半圆形。花期5~6月。
生于林中或林边。分布四川、湖北、贵州、广西等地。
②华中五味子又名:楔药北五味子。
攀援灌木,长约5米余。小枝圆柱形,红褐色,无毛。叶椭圆形或倒卵形,长6~9厘米,宽3~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下面苍白色,无毛花单生于叶腋,黄绿色,直径约15厘米;雄蕊10~15,花药楔状倒卵形,顶端微凹或平截。果实红色,卵状球形,长6~9毫米。
分布山西、陜西、甘肃、河南、安徽、江西、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地。
本植物的果实作五味子使用,商品称"南五味子",参见"五味子"条。
66 生境分布主产四川、贵州等地。
67 性状干燥藤茎呈圆柱形,粗壮;少有分枝。一般锯成长约30~60厘米的段落,径约2~6厘米不等。表面棕褐色微带**,皮质粗糙,但少里鳞片状者。质坚实,木质性强,切断面皮部呈棕红色或棕紫色,与木心紧密结合,木心坚硬,淡棕红色,有多数排列散乱的细孔。气味微弱。以条大、色红身干、无杂质者为佳。
68 炮制水浸润透,切片,晒干。
69 性味辛酸,温。
①《草木便方》:"温。"
②《四川中药志》:"性温,味微麻酸涩苦,无毒。"
③《重庆草药》:"辛,温,无毒。"
610 功能主治养血消瘀,理气化湿。治痨伤吐血,肢节酸疼,心胃气痛,脚气痿痹,月经不调,跌打损伤。
①《草木便方》:"入血分,破瘀生新。疗损伤积血,止痰血,鼻衄,臌胀,金疮。"
②《分类草药性》:"治一切跌打损伤,筋骨疼痛,吐血;通气,又治恶毒。"
③《贵州民间方药集》:"舒筋活络,通经破瘀。治跌打损伤,风湿麻木,调月经。"
④《贵州民间药物》:"治心气痛。"
⑤《四川中药志》:"通经活血,强筋壮骨。治五痨七伤,跌打损伤,风湿血痹,筋骨肢节酸痛及脚气,痿躄。"
⑥《贵州草药》:"除湿,理气止痛。治胃气痛。"
611 血藤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或浸酒。
612 注意《四川中药志》:"血虚气弱的孕妇忌服。"
613 附方①治痨伤吐血,喉头发痒,腰痛:大血藤一两,龙胆草五钱,血胆三钱。泡开水服。
②治贫血:大血藤一两,小血藤三钱,金樱根一两,黄精四钱,石豇豆五钱。煎水服。妇女加天青地白草一两,白指甲花三钱;男性加左转藤四钱。
③治吐血,筋骨疼痛,跌打损伤:大血藤一两,小血藤一两,杜仲一两,木瓜一两,五加皮一两,鸡矢藤根一两。泡酒服。(①方以下出《重庆草药》)。
④治风湿关节痛:气藤二两。煎水服。(《贵州草药》)
⑤治神经衰弱,胃痛:香石藤根二至三钱。煎服。(《云南中草药选》)
614 摘录《辞典》
7方剂是理、法、方、药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辩证方法基础上选药配伍组成的,所以,首先要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才能准确而缜密的遣药用方。
从祖国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来看,治法是在积累了相当医疗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是后于方药的一种理论。但是当治法已由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之后,就成为指导遣药组方和运用成方的指导原则。例如一个感冒病人,经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确定为外感风寒表实证时,根据表证当用汗法,寒者热之的原则,决定用辛温解表法治疗,并且按法选用相应的有效成方,或自行选药组成辛温解表剂,如法煎服,便能汗出表解,邪去人安。否则,治法与辩证不符,组方与治法脱节,必然治疗无效,甚至反使病情恶化。,由此可见,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所以我们常说“方以药成”,却又首先是“方从法出,法随证之”,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为用,密不可分的。 方剂的组成不是单纯药物的堆积,而是有一定的原则和规律。古人用“君、臣、佐、使”四个部分加以概括,用以说明药物配伍的主从关系。一个疗效确实的方剂,必须是针对性强,组方严谨、方义明确、重点突出、少而精悍。现将“君、臣、佐、使”的含义分述如下:
1.君药 是针对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一般效力较强,药量较大。
2.臣药 是指方中能够协助和加强主药作用的药物。
3.佐药 是指方中另一种性质的辅药。它又分:
(1)正佐:协助主药治疗兼证。
(2)反佐:对主药起抑制作用,减轻或消除主药的副作用。
4.使药有两种意义
(1)引经药,既能引方中诸药至病所的药物。
(2)调和药,既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例如一病人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痛、脉浮紧。其辩证是风寒表实证。择用麻黄汤治疗,方中之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以除其病因(风寒)而治主证为主药;桂枝,辛甘温,温经解肌,协助麻黄增强发汗解表之功,为辅药;杏仁,甘苦温,助麻黄宣肺平喘,以治咳喘之兼证为佐药;甘草,甘温,调和诸药为使药。
简单的方剂,除了主药外,其它成分不一定都具备。如芍药甘草汤,只有主、辅药;左金丸,只有主药黄连和佐药吴茱萸;独参汤,只有主药人参,复杂的方剂主药可有两味或两味以上,辅、佐、使药也可有两味或多味。 剂型是根据临床使用中草药治疗各种疾病的需要,将药物制成一定大小或不同形的制剂,中草药剂型很多,并随着中西医结合的不断发展,中草药的剂型日益增多,传统的剂型在质量上、工艺上也有很多改革,现将常用剂型介绍如下:
1.汤剂 把药物配齐后,用水或黄酒,或水酒各半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时间,然后去渣取汁,称为汤剂,一般作内服用,如麻黄汤、归脾汤等。汤剂优点是吸收快,疗效快,而且便于加减使用,能较全面地照顾到每一个病人或各种病证的特殊性,是中医临床最广泛使用的一种剂型。
2.散剂 是将药物研碎,成为均匀混合的干燥粉末,有内服与外用两种。内服散剂末细量少者,可直接冲服,如七厘散;亦有粗末,临用时加水煮沸取汁服的,如香苏散。外用散剂一般作外敷、掺散疮面,或患病部位,如生肌散、金黄散;亦有作点眼、吹喉外用的,如冰硼散。散剂有制作简便,便于服用携带,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不易变质等优点。
3.丸剂 是将药物研成细末,以蜜、水或米糊、面糊、酒、醋、药汁等作为赋型剂制成的圆形固体剂型。丸剂吸收缓慢,药力持久,而且体积小,服用、携带、贮存都比较方便,也是一种常用的剂型。一般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如归脾丸、人参养荣丸等;亦有用于急症,如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等。临床常用的丸剂有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等数种。
4.片剂 将中药加工或提练后与辅料混合,压制成圆片状剂型。片剂用量准确,体积小。味很苦的,具恶臭的药物经压片后再包糖衣,使之易于吞服;如需在肠道中起作用或遇胃酸易被破坏的药物,则可包肠溶片,使之在肠道中崩解。片剂应用较广,如银翘解毒片、桑菊感冒片等。
5.冲剂 是将中药提练成稠膏,加入部分药粉或糖粉制成颗粒散剂干燥而成。用开水冲服,甚为方便。由于含糖较多,小儿易于接受。
6.膏剂 将药物煎煮取汁浓缩成半固体叫膏剂。有内服及外用两种,内服的如雪梨膏等;外用的如风湿膏、狗皮膏药等。
7.丹剂 一般是指含有汞,硫磺等矿物,经过加热升华提练而成的一种化合制剂。具有剂量小、作用大、含矿物质之特点。此剂多外用,如红升丹、白降丹等。此外,习惯上把某些较贵重的药品或有特殊功效的药物剂型叫作丹,如至宝丹、紫雪丹等。所以,丹剂并非是一种固定的剂型。
8.针剂 是根据中草药有效成分不同,用不同方法提取、精制配成灭菌溶液供皮下、穴位、肌肉、静脉等注射用的一种剂型。具有作用迅速等优点。故对急症或口服药有困难患者尤为适宜。针剂是今后需大力研制的一种剂型,以适应中医急症之需要。
9.酒剂 俗称药酒。是将药物浸泡入酒中,经过一时间后,去渣取汁供内服或外用。 中药煎服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其疗效,因此,必须了解中药的煎服方法。
1.煎药方法
(1)煎药器具;以砂锅、搪瓷皿为好,忌用铁器,以免发生化学反应。
(2)煎药用水量;根据药物体积而定,一般以水浸过药面为度。
(3)注意事项
①煎药之前,将药用冷水浸泡一段时间,使药物充分湿润,以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②一般药物均可同煎。煮沸后即改为文火。再煎15-20分钟。煎药时防止药汁外溢及过快熬干。煎药时不宜频频打开锅盖,以尽量减少易挥发成分的丢失。如为味厚的滋补药品,如熟地、首乌等,煎煮时间宜稍长,使有效成分更多地被煎出;清热、解表、芳香类药物煎时宜稍短。以免有效成分损失或药性改变。
③有些药物煎法特殊(处方必须注明),现介绍如下:
先煎:贝壳类、矿石类药物,因质坚而难煎出味,应打碎先煎,煮沸10-20分钟后,再下其它药。如龟板、鳖甲、代赭石、石决明、生牡蛎、生龙骨、生石膏等;芦根、茅根、夏枯草、竹茹等,宜先煎取汁,用其汁代水煎其它药。
后下:气味芳香的药,借其挥发油取效的,宜在一般药物即将煎好时下,煎四、五分钟即可,以防其有效成分走散。如薄荷、砂仁等。
包煎:为防止煎后药混浊或减少对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要用薄布将药包好,再放入内煎煮。如赤石脂、滑石、旋复花等。
另炖或另煎;某些贵重药,以保存其有效成分,可另炖或另煎。如人参(隔水炖3小时);羚羊角、犀角切成薄片另煎2小时取汁服,或水磨汁或成细末调服。
溶化(烊化):胶质、粘性大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蜂蜜、饴糖等,应先单独加温溶化,再加入去渣之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拌搅,使之溶化,以免同煎时粘锅煮焦,影响药效。
冲服:散剂、丹剂、小丸、自然药汁、芳香或贵重药物,以冲服为宜。如牛黄、麝香、沉香末、肉桂末、田三七、紫雪丹、六神丸等。
2.服药方法
(1)服药次数 汤剂,一般每日一剂,煎两次取汁,分2-3次服。病情重或老年、儿童酌情增减。
(2)服药时间 饮前约1小时服为宜;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滋补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急病不拘时间服;慢性病应定时服。
(3)服药温度 以温服为宜。但热证者可冷服;寒证者可热服;发汗药宜趁热顿服,服后加盖衣被,以利发汗;服药易吐者,可先服姜汁,再服药。不能口服者,可鼻饲或灌肠。
对于男性缩阴的症状很多人喜欢用偏方治疗,其实中药治疗缩阴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中药方一方药:党参3g,漂白术3g、陈橘皮2g、法半夏2g、上肉桂15g、墨附片15g,建干姜15g、北五味1g、炙甘草1g、老生姜1片。
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1剂两次。
功效:方中附子、干姜、肉桂辛热驱寒,党参、漂白术、陈橘皮温补中焦以助阳气,对于治疗男性缩阴有很好的疗效。
中药方二
方药:吴茱萸、小茴香各30g
用法:上药捣烂,米酒渣调之热敷少腹部,每日换药1次,调治1周。
功效:此方可以治疗肾阳亏虚,寒凝肝脉之缩阴。
方药三
方药:柴胡15g,木香15g,青皮15g,吴茱萸15g,官桂15g,葫芦巴15g,荔枝核15g。
功效:此方药用水煎服,主要用于治疗寒滞肝脉引起的缩阴之症。
中药方四
方药:野党参3钱、干姜2钱、白术3钱、炙甘草2钱、熟附片1钱、*羊藿3钱。
用法:开水煎服
功效:党参、干姜可以温中补气;白术可以健脾益气、燥溼利水、止汗、安胎。此方药对于治疗男性缩阴有很好的疗效。
对于男性缩阴的症状很多人喜欢用偏方治疗,其实中药治疗缩阴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中药方五-回阳汤方药:附子30克,肉桂20克,人参、干姜、吴茱萸各15克,白术、小茴香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方中附子先煎,余药后下。另食生葱白500克,局部热敷。30天为1个疗程。
功效:功可温肾暖肝,回阳散寒。主治缩阴症。
中药方六--加味吴茱萸汤
方药:吴茱萸、党参、泽泻各12克,盐小茴香、乌药、生姜各10克,大枣 3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忌食生冷之品。15天为1个疗程。
功效:功可温化寒溼。主治急性缩阴症。
中药方六-加味肾气丸
方药:附片(先久煎)、泽泻、山茱萸、淮山药各12克,熟地18克,肉桂8克,茯苓、杭巴戟、肉苁蓉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30 天为1个疗程。
功效:功可扶元固本,温肾壮阳。主治缩阴症。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雀目的病因分类 41 高风雀目内障 42 肝虚雀目内障 5 雀目的治疗 51 高风雀目内障 511 脾肾阳虚 5111 症状 512 肾阳不足 5121 症状 5122 证候分析 5123 治法 5124 方药治疗 513 肝肾阴虚 5131 症状 5132 证候分析 5133 治法 5134 方药治疗 514 脾气虚弱 5141 症状 5142 证候分析 5143 治法 5144 方药治疗 515 气滞血瘀 5151 症状 516 针灸疗法 5161 体针 5162 穴位注射疗法 5163 头针疗法 52 肝虚雀目内障 521 肝血虚证 5211 症状 5212 证候分析 5213 治法 5214 饮食疗法 52141 推荐食材 52142 推荐食疗方 522 脾失健运证 53 治疗雀目的中药 54 治疗雀目的方剂 55 治疗雀目的穴位 56 雀目的艾灸治疗 6 雀目患者饮食建议 7 雀目患者饮食禁忌 8 文献摘要 9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雀目的穴位 2 治疗雀目的方剂 3 治疗雀目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雀目 5 雀目相关药物 1 拼音
què mù
2 英文参考night blindness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infantile night blindnes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liverdeficiency sparrow ey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雀目为病证名[1]。指夜间视物不清的一类病证。又名雀盲、雀目内障(《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雀目昏睛(佚名《眼科统秘》)、黄昏不见(《银海精微》)、鸡蒙眼(银海精微》)、鸡盲(《证治准绳·杂病》)、阴风障(清·郑学礼《目科正宗》)、阳衰不能抗阴之病(明·倪维德《原机启微》)、鸡摸眼[1][2]。夜盲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可侵犯双眼[3]。
雀目即西医的夜盲[1]。可见于今之视网膜色素变性、维生素甲缺乏症等[1]。
《诸病源候论》卷廿八:“人有昼而睛明,至暝则不见物,世谓之雀目,言其如雀鸟暝,便无所见也。”
《杂病源流犀烛》卷廿二:“雀目者,日落即不见物也。”
清·黄庭镜《目经大成》:“此证世呼鸡盲,一名雀目……,至晚不见,晓则复明。”
4 雀目的病因分类雀目有先天、后天两类:先天者称高风雀目内障,后天者称肝虚雀目内障。
41 高风雀目内障高风雀目内障(见于《秘传眼科龙木论》)又称高风雀目(《世医得效方》卷十六)、高风内障(《张氏医通》卷八)、高风障症。多为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精血不能上荣所致[4][1]。眼外观正常,初起仅于黑夜或暗处视物不清,日久则白昼视力减退,视野缩窄,甚者可成青盲,或“经年瞳子如金色,名曰黄风”(即黄风内障,为高风雀目内障失治所致[5]。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4]。成人阳虚的高风雀目内障只能视上方之物,两旁看不清楚,日久失治,容易变成青盲[6]。高风雀目内障类似今之视网膜色素变性[4]。
42 肝虚雀目内障肝虚雀目内障(见于《秘传眼科龙木论》)又称肝虚雀目(《世医得效方》卷十六)。多因后天失养,脾失健运所致,为疳疾上目的早期病证[1]。小儿多患(名小儿雀目)。“肝虚血少……小儿因疳得之”(《世医得效方》卷十六)。以肝虚为主要病机[6]。症初起,入暮则视物不清,天晓复明,眼干涩羞明,频频眨动[7]。失治可致黑睛萎软糜烂,甚则溃破而成蟹睛,常导致失明[7]。肝虚雀目内障相当于今之维生素甲缺乏性眼病[7]。
小儿雀目(见明·张三锡《医学准纲六要》)多“因疳得之”(《世医得效方》),以肝虚为主要病机,故又有“肝虚雀目内障”之称[6]。小儿雀目只能视直下之物,且多痒多涩,预后多良好[6]。
5 雀目的治疗 51 高风雀目内障高风雀目内障治宜温补肾阳,滋养肝肾,补益气血,用右归丸或补中益气汤酌加夜明砂、苍术、鲜猪肝等,亦可用针灸疗法[4][1]。
511 脾肾阳虚高风雀目·脾肾阳虚证(highwindsparrow eye with spleenkidney yang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脾肾阳虚,以夜盲,视野缩小,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耳鸣耳聋,阳痿早泄,女子月经不调,量少色淡,舌质淡,苔薄,脉细无力为常见症的高风雀目证候[8]。
5111 症状夜盲,视野缩小,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耳鸣耳聋,阳痿早泄,女子月经不调,量少色淡,舌质淡,苔薄,脉细无力[8]。
512 肾阳不足 5121 症状夜盲和视野日渐缩窄,形寒肢冷,腰膝痰软,舌淡脉沉[9]。
5122 证候分析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温煦失职,生化不力,气虚血少,不荣于目,且阳衰不能抗阴,神光衰微,故夜盲而昼明,视野日窄。阳虚阴盛者血凝脉涩,瘀阻不通,致目窍萎闭而失明。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肢体,故形寒肢冷。腰为肾之府,命门火衰,下元衰惫,则腰膝酸软。舌淡脉沉为阳虚阴盛之象。[9]
5123 治法温补肾阳[9]。
5124 方药治疗可用右归丸[备注]右归丸(《景岳全书》):熟地、山茱萸、淮山药、当归、肉桂、枸杞、鹿角胶、菟丝子、制附子、杜仲。加减治疗:原方温补肾阳,益精养血,用于本证,宜加川芎、牛膝,以助肉桂、当归温阳活血通络。[9]
513 肝肾阴虚高风雀目·肝肾阴虚证(highwind sparrow eye with liverkidney yin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肝肾阴虚,以夜盲,视野缩小,眼干涩,头晕耳鸣,失眠梦扰,口干,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为常见症的高风雀目证候[8]。
5131 症状夜盲,视野缩小,且眼内干涩不适,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口干,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9][8]。
5132 证候分析肝肾阴虚,精亏血少,不濡目窍,目络枯涩,玄府渐闭,则眼罹本症。头晕耳鸣,失眠多梦,皆由肝肾阴亏,虚火上扰清窍及心神不宁所致。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9]
5133 治法滋养肝肾[9]。
5134 方药治疗可用明目地黄丸[备注]明目地黄丸(《审视瑶函》):熟地黄、生地黄、山萸肉、淮山药、泽泻、茯神、牡丹皮、柴胡、当归、五味子。加减治疗:原方滋养肝肾,益精明目,用于眼底血管变细或色素堆积,视网膜颜色污秽者,宜加丹参、牛膝、夜明砂、毛冬青之类活血化瘀,通络消滞。虚热重者,酌加知母、黄柏。[9]
514 脾气虚弱高风雀目·脾气虚证(highwindsparrow eye with spleen qi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脾虚气弱,以夜盲,视野缩小,面乏华泽,肢体乏力,纳食不馨,口淡无味,视物疲劳,不能久视,或有便溏泄泻,舌质淡,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为常见症的高风雀目证候[8]。
5141 症状夜盲,视野缩小,面白神疲,肢体乏力,纳食不馨,口淡无味,视物疲劳,不能久视,或有便溏泄泻,舌质淡,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9][8]。
5142 证候分析脾胃虚弱,受纳、运化失职,脏腑精气不足,清阳不升,目失濡养,且气虚血滞,脉道不利,眼络枯涩,遂致眼部诸症。脾虚气血生化不足,不荣头面则面白,无以养神故神疲。脾胃失于健运则食少、苔白。精气不足以充养四肢肌肉,故乏力。脉弱乃气虚血少所致。[9]
5143 治法补脾益气[9]。
5144 方药治疗可用补中益气汤[备注]补中益气汤(《东垣十书》):黄芪、炙甘草、党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加减治疗:本方主要作用为补中益气升阳。因气虚血滞,脉道不利,故选加丹参、三七、川芎活血通络。[9]
515 气滞血瘀高风雀目·气滞血瘀证(highwindsparrow eye with pattern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是指气滞血瘀,以夜盲,视野狭窄,视力模糊,病程日久,视神经 色呈蜡黄,视网膜血管纤细,脉络膜血管硬化,舌质暗,苔薄,脉细为常见症的高风雀目证候[8]。
5151 症状夜盲,视野狭窄,视力模糊,病程日久,视神经 色呈蜡黄,视网膜血管纤细,脉络膜血管硬化,舌质暗,苔薄,脉细[8]。
516 针灸疗法 5161 体针取穴:睛明、球后、上明、太阳、风池、养老、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足光明、三阴交等[10]。
刺灸法:每次局部取1~2穴,远端配用2穴,每日针1次,10次为一个疗程。久病阳虚者,远端穴位可施灸法,或针灸并用。[10]
5162 穴位注射疗法取上述体针腧穴,用复方丹参注射液作穴位注射。每次局部选1穴,远端配1~2穴,每穴注入药液05 ml左右,每日或间日1次,一般5~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3~5日。[10]
5163 头针疗法取视区(在枕外粗隆突水平线上,旁开枕外粗隆1cm,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之4cm长直线即是),每日或间日针1次,10~15次为一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3~5d。[10]
52 肝虚雀目内障肝虚雀目内障治宜健脾益气,杀虫消疳,用肥儿丸或猪肝散加减[1][7]。并可用鲜猪肝入药或食用[1]。
小儿雀目治宜补肝养血,用石决明、苍术为末,以猪肝披开,入药末在内扎定,沙锅煮熟以气熏目,待冷,食肝饮汁(《龙木论》方)[6]。
521 肝血虚证肝虚雀目·肝血虚证(liverdeficiency sparrow eye with liver blood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肝血不足,以在暗处或黄昏后视物不清,双眼干涩刺痒,或干涩难忍,目札羞明,白睛干燥无华为常见症的肝虚雀目证候[8]。
5211 症状暗适应能力下降,重者暗光下不能看清物体,俗称“雀目眼”。更严重者结膜干燥,儿童可现结膜皱褶。皮肤干燥、脱屑、粗糙。舌红少津苔薄,脉细。[3]
5212 证候分析肝血不足,目失濡养[3]。
5213 治法滋养肝肾,益津明目[3]。
5214 饮食疗法 52141 推荐食材推荐食用动物肝、蛋黄、乳类、坚果类、胡萝卜、夜明砂、谷精草、枸杞子等食材[3]。
52142 推荐食疗方1谷精草夜明砂蒸鸡肝(《中华养生药膳大全》):鸡肝1副(连肫同用)。将鸡肝、肫去污膜,洗净,与谷精草15g、夜明砂10g同入碗内,加少量水,隔水蒸熟。食肝喝汤,每日1次。[3]
2.猪肝羹:猪肝150g(细切,去筋膜),鸡蛋1只、豉汁适量,葱白1茎(去须,切片)。将猪肝和葱白与豉汁煮成羹状,九成熟时,打入鸡蛋,即可食用。[3]
3.仙人羊肝羹(《养老奉亲书》):枸杞根50g洗净,放入砂锅,加水,煎煮3次,取汁约2000mL备用。羊肝1具,羊肉100g,洗净,去筋膜,剁成细茸,倒入砂锅,加入备好的枸杞根水煮沸,煮至肝熟肉烂,下水淀粉调匀成羹,再下葱白、盐、味精等调味。饮汤吃肉食肝,每日1剂,分3次空腹食用。[3]
522 脾失健运证肝虚雀目·脾失健运证(liverdeficiency sparrow eye with pattern of spleen failing to transport)是指脾失健运,以羞明不适,频频眨目,暗处或夜视不明,白睛干燥,全身兼见精神萎靡,面黄肌瘦,身软乏力,口淡纳呆,小便清长,大便溏薄为常见症的肝虚雀目证候[8]。
53 治疗雀目的中药早在公元7世纪,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中就有猪肝治疗雀目的记载[1]。
牛肝:为牛科动物黄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或水牛Bubalu ubalis L.的肝。甘,平。补肝,养血,明目。治虚劳羸瘦,血虚萎黄,青盲,雀目。内服:煮食或入丸、散服。本品每100g含水分69g,蛋白质189g,碳水化合物9g,脂肪26g,灰分09g,钙13mg,磷240mg,铁9mg,维生素B1039mg、维生素B223mg,尼克酸162mg,维生素C 18mg,维生素A 18300U。还含各种酶、磷脂、胆甾醇、肝糖原等。P292
羊肝:为牛科动物山羊Capra hircus L.或绵羊Ovis aries L.的肝。甘、苦,凉。入肝经。养血、补肝,明目。治血虚萎黄羸瘦,肝虚目暗昏花,雀目,青盲,障翳。煮食,30~60g;或入丸、散。每100g的含蛋白质185g,脂肪72g,碳水化物4g,钙9mg,磷414mg,铁66mg,维生素B1042mg,尼克酸357mg,维生素C 189mg,维生素A 29900IU。P705
夜明砂:又名蝙蝠屎、天鼠屎。为蝙蝠科动物蝙蝠Vespertilio superansThomas或大耳蝠Plecotus auritus L等的干燥粪便。主产浙江、江西、广西、河南、甘肃、辽宁等地。辛,寒。入肝经。清肝明目,散瘀消积。治肝热目赤,白睛溢血,青盲,雀目,白内障,角膜云翳,疳积,瘰疬,疟疾,跌打损伤。内服:煎汤,3~9g,包煎;或研末服,1~3g。孕妇慎用。本品含尿素、尿酸、胆甾醇及微量维生素A等。P1104
空青:又名青油羽、杨梅青。为碳酸盐类矿物蓝铜矿的矿石。产于铜矿氧化带中。味甘、酸,性寒。有小毒。归肝经。凉肝清热,明目去翳,活血利窍。治青盲、雀目、翳膜内障,赤眼肿痛。亦治中风口眼㖞斜,肢体麻木不仁,头风,耳聋。外用:点眼,研细水飞。内服:研末吞,03~1g。主含堿式碳酸铜[2CuCO3·Cu(OH)2]。1131
胡萝卜:又名黄萝卜、胡芦菔。为伞形科植物胡萝卜Daucus carota L.var.sativa DC的根。全国各地均有栽培。甘、辛,平。入脾、肝、肺经。健脾和中,滋阴明目,化痰止咳,清热解毒。1脾虚食少,体虚乏力,脘腹疼痛,泄泻,痢疾,视物昏花,雀目,咳喘,百日咳,咽喉肿痛,麻疹,煎汤,30~120g,或生食,或捣汁服。2治水痘,疖肿,汤火伤,痔疮,脱肛。煮熟捣敷,或切片烧热敷。根含α、β、γ、ε胡萝卜素,番茄烃、伞形花内酯、咖啡酸、绿原酸,维生素B1、B2,挥发油等。油中含蒎烯、樟烯等。本品对兔、狗有降血糖作用。1203
绣球防风:又名绣球草、蜜蜂草。为唇形科植物绣球防风Leucas ciliata Benth.的全草。分布西南及广西。苦、辛,凉。入肝经。行气散瘀,明目退翳,解毒消肿。①治肝气郁结,血瘀经闭,小儿雀目,青盲翳障。煎服:9~30g。②治痈疽肿毒,皮疹,癣疮,疥癞。捣敷或煎水洗。1519
鲤鱼胆:为鲤鱼科动物鲤鱼Cyprinus carpio L的胆囊。苦,寒。入肝经。清热,消肿,明目,散翳。1治咽痛,喉痹。内服:和药作丸。2治目赤肿痛,青盲,雀目,翳障,取汁点涂;滴耳治慢性中耳炎。本品含胆汁酸、胆汁色素、脂类、鲤胆醇(Cypinol)、别鹅去氧胆酸等。1936
54 治疗雀目的方剂夜明丸:《证治准绳·类方》第七册方。夜明砂、木贼、防风、田螺壳、青木香、细辛各等分。为末,取猪肝煮烂,用药末,于净砂盆内与药末研极匀,和成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汤或酒送下。治雀目青盲。P1103
五福化毒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方。炒桔梗、玄参各六两,青黛、牙硝、人参各二两,茯苓(去皮)五两,炒甘草一两半,麝香半钱,金箔、银箔各八片。前八味,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二丸,金、银箔为衣,每服一丸,薄荷水化下;疱疹后,余毒上攻口齿,涎血臭气,以生地黄自然汁化一丸,鸡翎扫在口内;热疳肌肉黄瘦,夜盲雀目,陈粟米泔水化下,食后、临卧服。治小儿蕴积热毒,惊惕狂躁,颊赤咽干,口舌生疮,夜卧不宁,谵语烦渴,头面身体多生疮疖。P239
补肝散:《备急千金要方》卷六方。青羊肝(去上膜薄切,以新瓦炭火上炙令极干汁尽)一具,决明子半升,蓼子(炒令香)一合。为末,每服一至三方寸匕,食后粥饮调下,日二次。治雀目。936
泻肝汤:《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二方。黄芩、防风、芍药、桔梗、芒硝、大黄各二两。为末,每服半钱,水煎,去渣,食前服。治肝虚雀目内障。1120
雀目泻肝汤:《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卷七十七方。芒硝、大黄、白芍药、桔梗各一钱,黄芩、防风各二钱。为粗末,水煎服,功能清热泻火,凉肝明目。治雀目内障。1572
泻肝散:《银海精微》卷下方。防风、黄芩、桔梗、芍药、炒大黄。加芒硝半字,水煎,睡前服。治肝虚雀目,以防变成内障。1120
复明散:《小儿卫生总微论》卷十八方。苍术(米泔浸)二两,谷精草一两,地肤子、决明子、黄芩各半两。为细末,每服一钱,加荆芥少许,水煎,食后服。功能清肝明目。治小儿雀目。1250
洗肝散:《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卷七十七方。车前子、黄芩、玄参各一钱,柴胡一钱五分,细辛五分,茺蔚子二钱。为粗末,加黑豆二十一粒,水煎,去黑豆,空腹服。治雀目内障。1330
通脾泻胃汤:《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卷七十七方。知母、大黄、茺蔚子、栀子、玄参、防风各一钱,黄芩一钱五分,石膏二钱。为粗末,水煎,食后服。治黄风,症见初病雀目,日久瞳仁变**,甚则如金色,属实证者。1515
猪肝散:《银海精微》卷上方。又名退翳散。蛤粉、谷精草、夜明砂。为细末,用猪肝二两,切开,掺药于内,以麻扎定,水煮,待冷,将肝同药细嚼,用煮肝原汁送下。治雀目。1608
煮肝散:《儒门事亲》卷十二方。夜明砂、蛤粉、谷精草各一两。为末,每服一至二钱,用猪肝一片,掺药在内,扎定,米泔水煮肝熟,取出肝,倾碗内熏眼;肝分三次嚼吃,肝汤送服,日三次。治小儿疳眼,翳膜羞明不见物;亦治大人雀目。1672
55 治疗雀目的穴位凤眼:为经外奇穴。《肘后备急方》:“卒吐逆……又方:灸两手大拇指内边爪后第一文头各一壮。”后《太平圣惠方》、《针灸集成》等均有记载,并谓治小儿雀目,目生白翳,指不能屈伸等。《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以大指甲后约1寸,内侧横纹尖端列作奇穴,名凤眼。主治一切目疾。直刺02寸。艾炷灸1~3壮。P359
行间:为经穴名。代号LR2。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厥阴肝经。荥(火)穴。位于足背第一趾蹼缘中点上05寸;或于第一、二趾间的趾缝端取穴。布有来自腓深神经的趾背神经,足背静脉网及第一趾背动、静脉。主治头痛,眩晕,青盲,雀目,目赤肿痛,失眠,癫痫,瘈疭,小儿惊风,胸胁痛,口眼㖞斜,遗尿,癃闭,疝气,遗精,月经过多,干湿脚气,以及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P674
睛明:亦作精明。《东垣十书·诸脉目论》:“是故瞳子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故阴阳合德而为睛明也。”详精明条。2经穴名,代号 BL1。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精明。别名泪孔。属足太阳膀胱经。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阳蹻之会。位于目内眦之内上方01寸处(《中国针灸学概要》)。布有滑车上、下神经,深层为动眼神经和眼神经;并有内眦动、静脉通过,深层上方有眼动、静脉本干。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胬肉攀睛,内外翳障,雀目,青盲,夜盲,色盲,近视,以及急、慢性结膜炎,泪囊炎,角膜炎,电光性眼炎,视神经炎等。直刺,将眼球轻轻推向外侧固定,沿目眶边缘缓缓刺入03~05寸。1834
鬼当:为经外奇穴。《针灸集成》:“手大指甲后第一节横纹头白肉际,兼肝俞各灸一壮,治大人小儿雀目。”近代《中国针灸学》列作奇穴,名鬼当。位于手拇指尺侧,当指关节横纹头赤白肉际。主治小儿肠胃病,结膜炎,角膜白翳。直刺01~02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1266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56 雀目的艾灸治疗取穴:手大指甲后1寸内廉横纹头白肉际处[11]。
灸法:采用艾炷灸法,每次灸1壮,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11]。
6 雀目患者饮食建议雀目(夜盲)患者宜多食补肾填精、养肝明目之品,多食含锌、铜、维生素A较多的食物,如动物肝、蛋黄、枸杞子、胡萝等[3]。
7 雀目患者饮食禁忌雀目(夜盲)患者忌食辛辣、辛热等蒯激之物,如辣椒、胡椒、花椒、芥末等,忌烟、酒[3]。
8 文献摘要《银海精微》:“人之两目,至日落西之时,渐渐不见,亦系内障,俗谓之鸡蒙眼也。”
《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暮暗朝明与雀同”
《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黄风者,初病雀目,日久瞳变**,甚而如金”
明·倪维德《原机启微》:“人有昼视通明,夜视罔见,虽有火光月色终不能睹物者何也?答曰:此阳衰不能抗阴之病,谚所谓雀盲者也。”由于白昼阳盛,虽阳衰亦能明视,夜则阴盛,故阳气虚衰不能抗阴而夜视罔见[12]。
清·郑学礼《目科正宗》卷六:“此症世呼鸡盲,一名雀目。本科曰阴风障,至晚不见,晓则复明”(清·郑学礼《目科正宗》卷六)。详雀目条。P745
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世呼鸡盲,一名雀目,……至晚不见,晓则复明。”
9方证的科学内涵
评价一门医学理论是否科学,主要看其理论是否能正确指导临床,是否疗效确切,而经方、《伤寒》的科学性为世界共认,应当指出的是,其中的方证是决定疗效的关键。有人怀疑中医不科学,经方的方证不过是经验之方而已,不具科学性,其主要原因是对中医,尤其是经方发展史缺乏认识,对经方理论缺乏认识,这里首先要解读方证的科学内涵。
1.方证本八纲之理:方证体现了八纲辨证,从《本经》和《汤液》及《伤寒》看,可知经方的每一方证,不同于一般的方剂,它既代表了该方药物的组成,亦包括了该方的适应证候。更值得注意的是,标明方药功用性能者为「本草石之寒温」,即以八纲为基础理论,标明证候特点者为「量疾病的浅深」,亦以八纲为理论。经方实践者通过临床反复观察,把有效方证记录下来,每一个方证都是经过几代、几十代反复实践、反复验证取得的经验总结,其科学性通过了历史的考验。可知方证之方,是经历史考验之方,证是经历史考证之证,方证既涵方药,亦涵相适应的证,既有理,亦有法,故吉益东洞在《方极》自序中云:「夫仲景之为方也有法,方证相对也。」对「法」的概念,胡希恕先生解释到:「所谓法者,别阴阳、明六经、辨证辨脉、适宜的制裁方药之谓」。由此可知方证对应本身即是特有的理论,且有深刻的科学内涵。这里说明了方证即涵方证对应、方证相应、方证相对之理。这里顺便要提到的是,有人看到吉益东洞在《方极》提出方证相对,因谓方证相对是吉益东洞首先提出;又有人谓孙思邈先提出……这亦是对方证的认识不清所致,我们已知方证的起源为神农时代,自然可知,方证相对即始于神农时代。同时还要注意的是,有些人,凡谓中医理论,必以五行六气、经络脏腑等笼罩贯穿,《伤寒》、日本的方证对应派无是说,因谓「没有理论」;或见《伤寒》有六经名,则认为其理论来自于《内经》……这主要是不懂得中医有不同的学术派系,经方之祖为八纲,以五行六气解《伤寒》,恰是杨绍伊所称「不数伊尹而数岐黄,何异家乘不系祖祢而谱牒东邻也」,造成误解的原因不止一端,但最主要是对方证认识不足。
2.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学习《伤寒》的主要功夫,重在掌握各个方证,后世许多经方家对此皆有论述,如陈修园在《长沙方歌括》指出:「大抵入手功夫,即以伊圣之方为据,有此病,必用此方……论中桂枝证、麻黄证、柴胡证、承气证等以方名证,明明提出大眼目。」因此,辨方证是六经辨证、八纲辨证的继续,是更具体、更进一步的辨证,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在于辨方证是否正确。方证相应是临床治病取效的前提,故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把辨方证称之为最高一层、最精尖辨证,把辨方证称之为辨证的尖端,并指出家传秘方亦属辨方证,谓:「众所周知,农村常有以家藏秘方专治某病者,虽于辨证论治毫无所知,但于其秘方的应用,确心中有数(掌握适应证)因而往往有验。不过读者于此必须注意,凡是有验方剂,无论用者知与不知,若分析其主治(即方证),则均属六经八纲的细目,这是可以断言的。」
辨方证的科学性、学术价值,不但为遵用方证理论者所证实,而且也为不遵用其理论者所反证。如日本的「小柴胡汤副作用死亡事件」,震惊日本,耐人寻味,汉方研究者栗岛行春指出:「让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患者长期服用小柴胡汤,发生间质性肺炎、死亡,是由一个追求名利的医师发表论文开始的……是不学习中医理论,只用西医的病名来决定处方的结果,是研究失败的根本,而把责任诿过于小柴胡汤有副作用,是错上加错。」更强调了「让没有了小柴胡汤方证的患者,长期服用小柴胡汤」是造成间质性肺炎的根本原因。《伤寒》是中医经方辨证论治体系,更讲求辨方证,全书主要讲辨方证,第317条方后附:「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这是后人的注释,是对方证的认知。论中对小柴胡汤的用法有明确说明: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早已明确指出,没有小柴胡汤方证就不能服用该方药。 「小柴胡汤副作用死亡事件」的发生,主要原因是不辨方证,以血的教训说明了辨方证的重要性、科学性。
方证对应不是对号入座
方证对应不是简单的对号入座,有人谓:「方证对应即对号入座」,即只根据《伤寒论》原文机械低级套用,这都是未读或未读懂《伤寒论》实质所致。实际《伤寒论》398条、112方证,加上《金匮要略》约合260余方证,都是在讲方证对应之道。它不但包含了方药与证对应,还内涵了药量与病情对应,还内涵了煎服法与病情对应。
药与证对应:仲景书的特点是以方名证,如桂枝汤加减的方证有36个,其他方证用桂枝者40个,书中不用「桂枝汤加减」,而特各起方名,意在方证对应。
药量与病情对应:对方证对应的理解,还要认识到,不仅是药味与症状相应,还包含了药量与病情的严格对应。近日治愈一则痹证值得深思:患者刘某,男,65 岁,2010年11月13日初诊:双膝关节痛,左膝为重,无四逆,口中和,无汗出,多年耳鸣,大便日2行,苔白根腻,脉细弦。六经辨证为少阴太阴合病,辨方证为桂枝加苓术附汤方证,初诊川附子用10克,服一周未见变化,二诊川附子用15克,服一周仍未见变化;三诊增川附子18克、四诊增川附子为25克,皆无明显变化,当五诊川附子用30克时,则关节痛全然消失。
类似治验在临床屡见不鲜,实际历代前辈有深刻体会,此在《伤寒论》亦有详细说明。如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的药味组成是相同的,但却称谓两个不同的方名,这是因其适应证的不同,(见第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用药:甘草(炙),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用药:甘草(炙),二两,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大者一枚)。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的药味组成是相同的,但通脉四逆汤比四逆汤病情更重,即更虚寒,故附子、干姜用量皆大。
煎服法与病情对应:《伤寒》有很多煎服法说明,体现了方证对应丰富的科学内涵,如桂枝汤的煎服法:「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如此详细的煎服法在告诉我们什么呢?很显然是在标明,临床根据症状辨明了桂枝汤方证,但适应的剂量必须恰到好处,服多服少都不能愈病,《伤寒》中有多条论述,如20 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更值得注意的是,论中的桂枝加桂汤方证、桂枝去芍药汤方证、桂枝加芍药汤方证、桂枝麻黄各半汤方证……都是在反复讲述方与证对应,方证对应不仅指方药的组成,更强调药量与病情的对应。
由于经方的方证来自临床实践,不论是经方派,还是时方派,都注重其应用和研究,对其认识也就不断深化,逐渐认识到方证的科学性。如沈自尹认为:「从广义上说,以汤方辨证亦属辨证范围,故称之为方剂辨证……,以药物的系统──方,来调节病理的系统──证,寻找方剂效应值的一体化,就是方剂辨证的涵义所在……一定意义上说,它可概括整个辨证施治的内容。」这里很清楚地指出了,辨方证不是简单的对号入座,而是更详细、更具体、更全面的辨证论治。不少人认识到了辨方证的重要意义,中药治病,不在用药味多少、药量轻重,而在方证相适应、对应。如何天麟说:「在临证处方时,一般认为对『症』下药疗效较好,实际亦不尽然。笔者曾治一女孩,因感寒而发热喘咳,脉浮,苔白,初投小青龙汤加杏仁两剂,热平,咳减,但喘仍作,小便甚少。二诊见原方已效,乃加茯苓利水,服后病不减而尿仍少。三诊,前方去麻黄续服,喘咳止,小便亦畅;岳美中治一妇女,慢性肾炎,血尿、尿频、腰痛,投猪苓汤三剂而愈。月余,病又复发,因虑其虚,增入山药一味,病反转重,复用猪苓汤原方而效。后病再复发,又增海金沙一味,竟又不效,再用猪苓汤原方而效。于此获得更大启发,正如《沈括良方·自序》所说:药之单用为易知,药之复用为难知。世之处方者,以一药为不足,又以众药益之,殊不知药之有相使者、相反者,有相合而性易者,可知方有常方,法无常法,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执一法不如守一方」。是说辨方证一定要准确,加减用药也要像桂枝加桂汤那样要对证,而不是对症、对病。
我国历来重视方剂和其适应证的研究,后世方如潮涌出现,皆是证明,如《千金要方》、《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等等,其内容主要是讲方证。《伤寒》因不但有方证经验,而且还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在国内外广为传播,尤其对日本汉方医学影响深远。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决策者要取消汉方医,当时身为西医的汤本求真先生,眼看着亲生女儿因腹泻用西药治疗无效被夺去生命,因之悲愤感慨不已,敢冒天下大之不韪转而发奋学习经方(初读《医界铁椎》),临床应用效如桴鼓,并结合临床体验,著成了《皇汉医学》,于是又使日本的汉方医学重振旗鼓,使方证对应派成为日本的主流派。也有人从临床和实验室探讨了方证对应关系。如伊籐嘉纪通过五苓散方证的研究认为:五苓散方证的病理状态,是渗透压调节点的降低,其利尿作用是通过调整调节点来恢复水液代谢正常的。给正常人和动物服五苓散看不到利尿现象,如让人和动物出大量汗,造成津伤表虚出现五苓散方证后,再给服五苓散,则看到明显的利尿作用。因而,认为五苓散与五苓散方证之间,存在着特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夜关门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夜关门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生境分布 27 化学成份 28 夜关门的药理作用 29 性味 210 归经 211 功能主治 212 夜关门的用法用量 213 附方 214 夜关门的临床应用 21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夜关门 1 拼音
yè guān mén
2 《辞典》:夜关门21 出处
《分类草药性》
22 拼音名Yè Guān Mén
23 夜关门的别名茾、马帚(《尔雅》),三叶草(《滇南本草》),封草(《质问本草》),菌串子(《分类草药性》),野鸡草、白马鞭、赵公鞭、野辟汗草、铁线八草(《国产牧草植物》),蛇倒退、蛇退草(《贵州民间方药集》),千里光、胡蝇翼、半天雷、狐貍咀、蝗虫串、闭门草、暗草(《福建民间草药》),公母草、铁马鞭(《江西民间草药》),退烧草、小种夜关门、蛇脱壳、一枝箭、一炷香(《贵州民间药物》),胡流串,千里及(《闽南民间草药》),蛇垮皮(《四川中药志》),风交尾、化食草(《湖南药物志》),白关门草、光门竹、夜合草(《闽东本
24 来源
为豆科植物截叶铁扫帚的全草或带根全草。9~10月采收,鲜用或晒干用。
25 原形态截叶铁扫帚,又名:绢毛胡枝子、小叶胡枝子。
直立小灌木,高达1米。枝细长,薄被微柔毛。3出复叶互生,密集,叶柄极短,长不及2毫米;小叶极小,线状楔形,长4~10毫米,先端钝或截形,有小锐尖,在中部以下渐狭,上面通常近秃净,下面被灰色丝毛。花1~4朵生于叶腋,具极短的柄;小苞片卵形;萼长3~4毫米,深5裂,裂片线状锥尖,被柔毛;花冠蝶形,黄白色,有紫斑,生于下部花束的,常无花瓣;旗瓣椭圆形,有爪,龙骨瓣不甚弯曲;雄蕊10,2体;雌蕊1,子房上位,花柱内曲,柱头小,顶生。荚果细小,无柄,长约3毫米,薄被丝毛。花期6~9月。果期10月。
26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荒地或路边。分布东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福建、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27 化学成份含蒎立醇、黄酮类、酚性成分、鞣质以及β谷甾醇。
28 药理作用①止咳作用
小鼠口服煎剂及从夜关门中分离出的咳宁醇05克生药、"707"(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5毫克或"607"(主要是酚性物质,也有少量黄酮类和酸性物质)10毫克,均有显著的止咳作用(氨水喷雾引咳法)。作用强度约与每鼠服可待因2毫克相当
荆芥入药有什么作用?
本文2023-10-17 02:15:4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9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