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也,命也,慎始,善终”这话出自哪里?
时也命也,善始慎终,尽人事听天命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晚年所说。记载在《中庸》。
孔子晚年三句话对后人的影响:一:时也,命也(时机决定命运)。二:慎始,善终(选对了就要坚持下去)。三:尽人事,听天命(你只管努力去做事,其他的交给老天爷)。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做好一件事,不做不会怎么样,但做了会很不一样!
扩展资料:
1时也,命也。
意思是时势,时局,更是一个人的命数。
意思相近的句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战国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时势造英雄。——出自佚名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睛。——出自唐代杜甫 《蜀相》
2慎始,善终。
意思要谨慎的选择,思考,调查,再去选择是不是开始。既然开始了,就要好好的完成,不能虎头蛇尾。
意思相近的句子: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出自西周佚名《诗经》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难已矣。——出自西汉《礼记•中庸》
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出自战国《韩非子•喻老》
3尽人事,听天命
意思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事情做好,剩下的就交给天命。
意思相近的句子: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出自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出自明代佚名《增广贤文》
听天由命尽人事。——出自明代李汝珍•《镜花缘》
孔子,春秋后期鲁国人。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申时(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即庚戌年戊子月庚子日甲申时)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孔子不仅开创了儒学,也确实开创了易学。
关于儒学与易学的关系,马王堆帛书易《要》篇说“得一易以群毕”,意为“《诗》、《书》、《礼》、《乐》的精华都浓缩在《周易》的损益之道里”了,《易经》自然成为“群经之首”。
《童子问易》还提出易经揭示了事物构成的阴阳本质,研究对象涵盖天极、地极、人极三极,即三极之道,采用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适时之变的方法论。
整个《易传》(“十翼”)就是孔子定制的与天地宇宙同形同构的太极——乾坤模型(“《易》与天地准”),用乾坤的开合启闭来揭示宇宙运行的节律和运行机制,故能“弥纶”天、地、人三极之道。所谓“极”就是“原(源)”,这样《易经》便又成了大道之原(原)。
-中庸
《增广贤文》、《三字经》、《三十六计》、《诫外甥书》、《诫子书》、《诗》《书》
《礼》《仪》《春秋》《论语》
《诗经》《孙子兵法》《36计》《吕氏春秋》《齐民要术》《神农百草》
《本草纲目》、《竹书纪年》《左传》还有《史记》
喻世明言、三言:醒世恒言、三言:警世通言、东周列国志(1)、东周列国志(2)、三国演义(1)、三国演义(2)、封神演义(1)、封神演义(2)、儒林外史、二拍:二刻拍案警奇、二拍:初刻拍案警骑、官场现形记(1)、官场现形记(2)、水浒传(1)、水浒传(2)、红楼梦(1)、红楼梦(2)
1、《论语》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
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中庸》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小戴礼记》第三十一篇,作者现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由儒家学者在战国写成。
宋朝学者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中道及常理”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
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等。
3、《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
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
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8],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
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
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
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在临沂。
5、《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
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 、《离骚》 、《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时也,命也,慎始,善终”这话出自哪里?
本文2023-10-17 02:23:5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9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