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九门提督是几品官?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4收藏

清代九门提督是几品官?,第1张

九门提督全称“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从一品。这个官从品级到实权是相当的大的,等于清朝皇家禁军统领。

九门提督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卫戍区司令和北京市公安局局长两个位置的权利之和。

主要负责北京内城九座城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内外的守卫和门禁,还负责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断狱等,实际为清朝皇室禁军的统领,品秩初为正二品,后于嘉庆年间升为从一品。

扩展资料:

清代,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衙门长官简称“步军统领”,俗称“九门提督”。

九门提督统领满、蒙、汉军八旗步兵和京师绿营的马步兵(即“巡捕营”),所部的具体任务是分泛驻守(“泛”指基层的军队编制)、稽查城门、缉捕盗贼、申禁巡夜等。

步军统领创设于清初,后经历了数次变迁。原来只统辖八旗的步兵营,到康熙十三年(1674),始兼提督京城九门事务(原由兵部管理),康熙三十年(1691),又兼管巡捕三营事务,官衔全称遂改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三营统领”。

雍正七年(1729),官署定名为“步军统领衙门”,十二年(1734),在宣武门内京畿道正式建立衙署,九年后迁至北城帽儿胡同,又称“北衙门”(同为负责审案的刑部因设在南城称“南衙门”)。

乾隆四十六年(1781),巡捕增设左、右两营,变成中、南、北、左、右五营,故该衙门的主官改称“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

参考资料:

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

八旗制度是清代独有的一种军事制度,做为满清最重要的一支军事力量,我们对八旗军的各个兵种作一简要介绍。

骁骑营,八旗军兵种之一。即骑兵,又是清代禁卫军之一,是八旗的骨干和精锐,起于皇太极天聪年间所设的阿礼哈超哈营。顺治时成为制度,以骁骑营为八旗都统的直属部队。所辖有马甲、领催(从马甲中挑选,管理册籍和俸饷)、匠役(弓箭、马鞍、铁具等匠工),兵员均从本旗下各个佐领所属人丁中挑选。汉军八旗骁骑营另设有炮甲、藤牌兵和鹿角兵。

前锋营,八旗军兵种之一。起于皇太极所设的噶布什贤超哈营,顺治时成为制度,兵员从满州,蒙古各旗挑选,分为左右两翼,设有统领,参将等官。

护军营,八旗军兵种之一。起于皇太极所设的巴牙喇营,后为八旗禁卫军兵制,上三旗守卫紫禁城,下五旗守卫各王公府邸,雍正时定为禁卫军。兵员从满洲、蒙古旗的各佐领下挑选精锐而成,每旗设有护军统领一人。雍正三年又加设圆明园八旗护军营,驻扎于圆明园周围。

火器营,八旗军兵种之一。康熙三十年设立,为皇帝守卫扈从,设总领大臣管理,特为倚重(嘉庆年间,天理教暴徒攻入紫禁城,至隆宗门遇火器营官兵阻击,后全数歼灭)。全营兵员均专习火枪火炮。士兵由满洲、蒙古旗的各佐领下挑选精锐而成,分有火枪兵和炮甲兵两种。

健锐营,八旗军兵种之一。即云梯兵,乾隆十四年置。兵员由满州各旗中挑选,设统领一人以管理。

虎枪营,八旗军兵种之一。康熙二十年置,专任扈从围猎。设统领大臣一人,由领侍卫内大臣兼任。下辖总领、虎枪长、虎枪副长等职,辖虎枪手六百名。

步军营,八旗兵种之一。即京城卫戍部队,兵员从满洲、蒙古、汉军八旗中挑选,康熙十三年置。兵额二万一千一百五十人。设有步军统领管辖。雍正元年又加设五城巡捕营步兵一万人,为绿营兵抽调而成,也归步军统领管辖。步军统领的全称是提督九门巡捕五营步军统领,通常管辖八旗兵的称统领,管辖绿营步兵的称九门提督,实际上由满人兼任。

善扑营,八旗兵种之一。设总统大臣、左右翼翼长等官管辖。兵员由满洲、蒙古八旗中挑选勇士组成,专门练习摔交技艺。担任皇家扈从侍卫。

神机营,八旗兵种之一。即火枪兵。咸丰十一年置。选满洲、蒙古、汉军八旗中前锋、护军、步军、火器、健锐各营的精锐组成,守卫紫禁城及皇家三海,并扈从皇帝巡行。

养育兵,八旗兵种之一。即八旗的预备役部队。清朝统一全国后,八旗兵额有定,而旗人人口日增。顺治十七年,从满、蒙、汉各旗中,挑选年满十六岁的精壮四千八百人,训练技艺,战时补充各营,叫养育兵。乾隆时定制二万人。清代八旗军定额兵员为二十万人。

说到清朝时期的大臣,小编反正看得是很多很多的,是真的多,以至于小编完全就不知道这些官职都是啥样的,谁大谁小就更加不知道了,这还真的是非常大的难题了,但是这些并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需要的做的其实就是要给大家一个一个来解决了,话说这个叫九门提督和领侍卫内大臣是经常性出现在电视剧里面的,那么有的人问了,这两个官职好像都一样啊,都是一品啊,那么谁的权利更大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些事情继续再分析揭秘看看吧!

清朝的领侍卫内大臣是正一品,负责紫禁城皇族安全,有兵力3000人左右。

清朝京城九门提督是从一品,负责北京市安全,管的兵力三至五万,各个时期兵力人数有差异。

另有丰台大营,有蒙古八旗骑兵3万至5万。清初5万蒙古八旗骑兵,清末只有3万蒙古八旗骑兵守国都了。丰台大营,由丰台提督管理,从一品。

领侍卫内大臣一般都有兼职。

领待卫内大臣、京城九门提督、丰台大营提督,都由皇帝直管,皇帝任免和指挥调动军队。

保定还设有直隶总督,手下有10万军队,有八旗兵,包括满族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还有绿营兵,就是汉兵。

李鸿章当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时,还管有北洋水师即北洋舰队,水师提督丁汝昌,驻山东威海刘公岛水师提督衙门。

袁世凯当直隶总督时,编练有北洋陆军新军6镇(镇就是师),满员十万人,袁世凯吃空饷,实有七万人。全部用洋枪洋炮火器,战斗力全国第一。而武汉湖广总督张之洞练了二镇两万湖北新军,都用汉阳造步枪和马克沁机枪,还有炮队马队。张之洞在湖北还建有兵工厂和铁厂,制铁轨,造枪炮,还办了新式学堂,办了煤矿,还上折子要清朝取消了科举制度,还要在全国练36镇陆军新军。最后因清朝灭亡,没练够。当时叫洋务运动,现在叫改革开放,一个意思。张之洞还说,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清朝总督为正二品。加尚书衔,为从一品。加大学士衔,为正一品。满清实行文武分治真主政体,只有满族皇室后代才可封王,蒙古王爷因是皇帝外戚,皇帝娶妻大部分娶蒙古王爷女儿(公主),所以蒙古王爷世袭罔替。

汉族外姓,最高只能封一品侯,如曾国藩被封一品侯、两江总督、大学士、太师太傅。汉人不许封王。这是因为清初封了吴三桂三个汉姓三藩王,皆想当万岁,都反了,康熙费很大劲才平定,康熙就定了大清祖训,汉人最高只能封一品侯,不能封王,封王必反,废了异姓王混世魔制。

清朝总督管几省或一省军务,下设各省提督和水师提督。清朝23省都设有巡抚管一省民政和财政。这叫文武分治。

清朝总督有:

直隶总督:(驻保定),管理河北省、内蒙部分军务,代管山东、河南军务。道员以下官员和游击将军以下将领,总督可直接任免。道员和游击将军以上,由皇帝(通过军机处)任免。

两江总督:(驻南京,清时叫江宁),管江苏、江西、安徽三省军务。

闽浙总督:(驻福州),管福建、浙江、台湾三省军务。

湖广总督:(驻武汉),管湖北、湖南两省军务。

两广总督:(驻广州),管广东、广西和南海诸岛军务。

云贵总督:(驻昆明),管云南、贵州军务。

四川总督:(驻成都),管四川一省军务。

陕甘总督:(驻兰州),管新疆、甘肃、陕西军务,代管山西军务。

这就是清朝全部总督府的设置情况。

清朝在东北满族龙兴之地,在沈阳(当时叫盛京,后改叫奉天)设盛京将军,在黑龙江设黑龙江将军,管东北军务。清末设东三省总督一名,管东北军务。

清朝还设有漕运总督,主管漕运粮政。

还有河道总督,主管全国各大河修河防洪,疏通运河。

总督正二品,加大学士衔,正一品,加尚书衔,从一品。称本部堂,尊称中堂大人。因清朝六部(吏、户、刑、工、兵、礼),各部都设二尚书:满汉尚书各一人,从一品。总督加大学士衔,正一品。大学士总督坐大堂中央,两边坐满汉尚书(部长)。下面坐左右侍郎(副部长)和属官。中堂又被称为相,如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加一品大学士,称中堂大人,又称李相。

清朝康熙之前,大权在六部尚书组成的内阁,还有王爷任内阁首辅,协助皇上处理国政。

雍正后,在御书房旁设军机处临时机构,给皇帝当参谋。后来,军机处成了常设机构,军机大臣协助皇上处理国事,六部尚书内阁被架空。六部尚书只有加军机大臣、军机章京、军机处行走衔,才有实权,因为各省一切奏折,皇帝下达的圣旨,都要经过军机处。(但皇帝密旨和督抚密折除外)。清朝军机处领班的叫首席军机大臣。

明朝立储制度,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就是不立贤。这造成了:一,皇长子生下来就被立为太子,并指定太监看管小太子,这使太子大伴即看管太监多被小皇帝重用,引起太监干政乱国,如明朝大太监刘瑾、王振、魏忠贤都是太子看管太监即太子大伴,后被重用,引起太监干政乱国。

二,立嫡立长不立贤,使明朝皇帝大多治国无能,而且短寿,如朱由校才活了27岁。就像立长不立贤的晋朝一样,长子司马衷是个傻子也立为帝,最后贾后乱国,司马氏子弟藩王又封土太大,护兵太多(司马氏各藩王都有3万以上王府护兵),最后八王之乱起,司马氏自相残杀,西晋大乱,北方少数民族兴起,攻灭西晋,屠杀汉人,黄河以北汉人集体南逃。

清朝立储为立贤不立长,不管嫡不嫡,长不长,只立皇帝儿子中最有才能的当太子。所以清朝皇长子多被杀或终身圈禁,防其对新皇帝不利。如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被杀,皇太极的长子豪格被摄政王多尔衮和孝庄太后杀害。康熙的皇长子(大阿哥)和诸皇子,多被雍正帝害死。等等。

这立贤不立长,使清朝皇帝大多治国能力较强,而且长寿,如乾隆爷活了89岁。而且立贤不立长,最后清朝发展到老皇帝把立储遗旨放在皇宫正大光明匾后,这使得太子没有太监看管,所以清朝太监干政较少。

慈禧太后因是女人垂帘听政,所以才重用大太监李莲英的。

但乾隆爷自大狂,搞了闭关锁国祖制,只许广州一口通关,即只许在广州一个城市和洋人做生意,而且只许政府和洋人做生意。还要求不许学外国的科技,说洋人*巧之术无用,把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说成是*巧洋技,禁止学习传播。还不许引进洋枪洋炮。

清朝乾隆爷搞的闭关锁国祖制,一直执行到道光咸丰朝,使大清国力降低,国家军备落后,最后清军拿冷兵器的铁片刀和弓箭,和洋人的洋枪洋炮火器、坚船利炮打,清军惨败,清朝签割地赔款条约。

最后引起了洪秀全、孙中山起义,武昌起义,清朝被推翻。

清朝兵力如下:

努尔哈赤建后金,存在20年,建满族八旗兵,各旗平均一万人,共8万八旗兵。八旗兵战时为兵,平时为民。

皇太极改国号大金为大清,清朝存在276年,统治全国267年。皇太极征服了朝鲜半岛、蒙古北元。

皇太极将八旗兵(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和镶黄、镶白、镶红、镶蓝,三镶旗都镶红边,只有镶红旗镶白边)扩大为:

满族八旗:兵力8万,都是骑兵

蒙古八旗:兵力8万,都是骑兵

汉军八旗:兵力8万,主力步兵。清朝汉人入八旗旗籍,就像现在入党。

皇太极之后的清国皇帝,都拥八旗兵24万。

所以摄政王多尔衮当年入关夺取中原天下时,八旗兵是24万。加上吴三桂的关宁铁骑5万投降清国,清军总兵力达29万。在山海关一片石全歼了李自成的15万农民军(主力为步兵)。

清朝攻灭李闯、张献忠和南明政权后,清国又把投降的汉军,组成汉营,分守各省兵营,有百万之众,打绿旗,称绿营兵。

清朝的八旗兵24万,分守北京周围和各省八旗兵营。由于有将领吃空饷,八旗兵满额24万,实际只有225万人。

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卫戍区司令部司令,同时担任一定的治安职责,所以也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职位有关系。

在编制上来讲,九门提督是一个正二品,在清朝的时候主要是由皇亲贵族或者是皇帝亲信担任,因为他的作用十分重要,主要是负责京城的守卫。九门提督里的九门指的就是进出紫禁城的九个大门。他们主要是把守这些城门,而且他们除了保卫京城的安定之外,还有着巡查甚至保甲等一类的职责。

清朝入关之后,仿照明朝的形式,开始加强对京师的保卫,到了康熙三十年,九门提督的职责则进一步扩大,除了保卫安全之外,还增加了对京城秩序的管理,比如说像开设赌场,开设妓院等,都要经过他们的批准。

另外,九门提督的衙门还有了司法部门的职能。所以说,九门提督的职权进一步扩大,作用也越来越大,成为当时的一个肥差,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来做到这个位置的。

作为清朝的重要衙门,九门提督的办公地点一般会设立在内务府周边。而到了1924年,步兵统领衙门就正式被撤销,结束了它的使命。

扩展资料

“九门提督”是中国清朝时期的驻京武官,正式官衔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设立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九门九门当然是与九个门有关了。

也就是北京内城九座城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

九门提督就是负责这九个门的守卫,还负责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断狱等,实际为清朝皇室禁军的统领,初设立时品秩为“正二品”,后升了半格为“从一品”。

九门提督一职由于关乎京师防务,所以自设立以后主要由满族大臣担任。清代历史上担任过九门提督比较有名的有:“隆科多,福隆安,和坤,定亲王绵恩,穆彰阿,郑亲王端华,以及清朝末年的荣禄,庄亲王载勋,肃亲王善耆,大学士那桐,贝勒毓朗,民政副大臣乌珍。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设立安民公所,维持治安。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前的最后一任步军统领是慈禧太后亲信荣禄。

1901年清廷仿效联军方式,设“善后协巡营”,后来改名“巡警总厅”,替代原步军统领衙门的巡捕营。

1902年,肃亲王善耆任步军统领,支持军警分离的改革。

1905年清廷正式创设巡警部,并开办现代警察学校,培养警察人才。自此,军警编制分离,现代警察制度初步创立。

参考资料:

——九门提督

清代京畿军事力量由内侍卫大臣(内卫),步兵统领衙门(城防)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两营提督(军事主要力量),统领,而步兵统领衙门主管巡城御史衙门(街道治安)和北京城的城防因为清代的时候步兵统领衙门管到北京城的九个城门,所以有了九门提督的称号放到现在可以叫:北京卫戍区司令吧!至于官衔的话,可能不大,但职务非常的重要因为清代的地方上有督抚,督抚是二品,而正式的提督是从一品,但却要受督抚的管辖,可能是古代文人正统的缘故吧!因此地方上的提督相当于现在的一个省军区司令吧所以参照九门提督的话,估计也就是个中将军衔吧

在了解九门提督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清代北京城的构成。

清代,北京城分宫城、皇城、内城、外城。

宫城。宫城就是我们熟知的“紫禁城”,它位于内城中部偏南地区,周长6里,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60米,面积072平方千米,为南北向的长方形。宫城置八门,南为天安门、端门、午门、左掖门、右掖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神武门。同时,清代在宫城四周还建有护城河,宽52米,时人称“御河”。

皇城。皇城在宫城之外,周长18里,南北长275千米,东西宽25千米,面积687平方千米。皇城置六门,东为东安门,南为大清门,北为北安门,西为西安门。

内城。内城在皇城之外,将宫城、皇城包围在内,周长45里,东西长665千米,南北宽535千米,面积3557平方千米。内城置九门,南为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东南为朝阳门,北为东直门,西南为阜成门,北为西直门,北东为安定门,西为德胜门。

外城。外城在内城的南面,东西长795千米,南北宽31千米,面积2449平方千米。外城置七门,南为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东为广渠门、东便门,西为广安门、西便门。

清时,宫城为清朝皇帝、太后、妃子居住地;皇城为亲王、郡王、贝勒、公主等宗室、觉罗的居住地;内城主要是八旗旗人的居住地,当然,部分汉族官员也被允许居住在内城中;外城就是汉族百姓和官员的居住地,清后期,随着外城越来越繁华,部分旗人也迁移到此地。

在了解清代北京城的构成后,我们再来说说九门提督的职责。

九门提督全称是“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亦称“步军统领”,它始于顺治年间,最初只统辖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的步兵营,为正二品。康熙十三年(1674年),为加强京城内城的防务,康熙遂将原属兵部管辖的内城九门事务划归步军统领管辖,故步军统领又称“九门提督”。

自“步军统领”提督九门事务后,除正阳门不派兵驻守外,其余八门由八旗步军按方位驻守,其中镶黄旗驻安定门,正黄旗驻德胜门,正白旗驻东直门,镶白旗驻朝阳门,正红旗驻西直门,镶红旗驻阜成门,正蓝旗驻崇文门,镶蓝旗驻宣武门。

康熙三十年(1691年)二月,“步军统领”的职权被进一步扩大。自康熙十三年,内城九门的管辖权被康熙从兵部的手中剥离出后,北京内外城十七门就由步军统领衙门、兵部督捕衙门这两个不同的衙门负责管辖,由此,康熙认为“内外责任各殊,不相统摄,遇有盗案,反难查缉”为由,就是内外城属不同衙门管理,这不利于朝廷对于内外城治安的管理。

如此,在康熙三十年,康熙又将外城巡捕三营,即中、南、北三营划归步军统领管辖,而自巡捕三营归步军统领管辖后,中、南、北三营各设参将一人、游击一人,中营驻崇文门外抽分厂(今健康里),南营驻海甸(今海淀),北营驻宣武门外斜街。此外,为了让步军统领可以更加方便的管理内外城的治安,及防务工作,原属督捕、都察院、五城所管外臣事宜,也一并交与其管理。

至此,步军统领的职权不仅包含内城九门的守卫和门禁,还包括了外城的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断狱。此后步军统领的印信也变为了“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三营统领”。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为了让步军统领可以更加全面的负责内外城的治安保卫工作,遂决定“增京师步军统领巡捕左、右两营,合南、北、中为五营,按京城南、北、左、右分设四营,以合方位”,乾隆在南、北、中三营的基础上增设左、右两营,变成中、南、北、左、右五营,此后其印信也就变成“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

此后,巡捕五营分布于外城和四郊(不同于步军营是由满洲、蒙古、汉军八旗抽调组成,巡捕五营则是由绿营兵丁抽调组成)。中营驻扎于圆明园一带,下辖五汛(每汛有官兵370至580人),由从二品副将总领,因“圆明园为圣驾驻跸之处” ,所以中营就是巡捕五营之首,地位相对其他四营要高上许多;南营驻防外城及南郊,下辖六汛,由正三品参将总领,从三品游击佐领;北营驻防北郊,左9营驻防东郊,右营驻防西郊,这三营都下辖四汛,都由正三品参将总领,从三品游击佐领。

嘉庆四年(1799年),步军统领的地位被进一步提高,其官阶被升为从一品。但是,在其地位被提高的同时,其权力却被分割了许多。自乾隆四十六年,步军统领所辖的巡捕三营被扩编为五营后,其所能统领的兵士就高达三万余人,这等兵力放在京城绝对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同时,步军统领还总辖内外城一切事务,上至防务,下至缉捕,可以说只要是发现在内外城的事情,九门提督都有权管理。由此,可想而知,一旦步兵统领有异心,这对于皇帝来说绝对是一个不小的威胁。

如此,嘉庆为了分割步军统领那过重的权力,于是就以“步军统领为九门管钥,统辖京营,总司缉捕,一人独理,不特事权过重,兼恐稽查难周。自应另设佐理之员,以资分任”为由,增设左、右翼总兵各一人,其中左翼总兵节制南营、左营,右翼总兵节制北营、右营,以此来分割其兵权。而后,嘉庆还赋予了左、右翼总兵“遇有一切公务,与步军统领同堂坐办”的权力。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国联军撤出北京后,“自交还地面,警察事宜俱归步军衙门,内设警务处,指挥巡捕”,这时步军统领的职权进一步被扩大。但是到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随着“内外城巡警总厅”的成立,原属步军统领的缉捕权被划归巡警总厅。自此,直到清亡,步军统领职权都未有变化。

综上所述,清代步军统领职权主要有:

一、负责京师内外城的防务。清代,内外十六门的守卫和门禁都有步军统领负责,时内城九门、外城七门,都由步军统领衙门的官兵负责驻守稽查,其十六门的钥匙也由步军统领衙门负责管理。每晚关闭城门后,钥匙需上缴步军统领衙门,至黎明城门需再次开启方可拿回,在此之前不得私自拿回去开启城门。

当然,若是有大臣奉旨出城的,守卫十六门的官员就需先验查大内所发放的阳文合符,查明无误后,就需驰报步军统领,步军统领得知后,就会将阴文合符交于此官员,然后官员在得到阴文合符后,就需将阴文合符与阳文合府进行合并,合并无误后,此官员就可以从步军统领衙门拿到开此城门的钥匙,最后开门放行。而后,在第二天,步军统领还必须向皇帝奏明详情,告知开城门的时间和缘由。

二、执行朝廷所下达的各种禁令。当时,若清廷下达对于京城内外城的相关禁令时,负责执行的就是步军统领。比如当时清廷曾下达禁止在内城开设戏园,同时不允许旗人及官员进入戏园,此时负责捉拿违规的旗人,及检查内城有无戏园的,就是步军统领。

再如,当时清廷还下达官员不得出入妓院等场所的禁令,“至官员等闻竟有不修边幅、狎比优伶者,甘近下流……着步军统领衙门严拿究办,立即奏闻,从重惩治,以肃禁令而端风俗” ,此时步军统领就有下令兵士捉拿这些违法乱纪的官员的职责。

此外,清时还有着官民住房、坐车、服饰不能违例僭用,不准囤积米石,不准在内城燃放起火,不准在皇城大作鼓吹等等各种禁令,而对于违反这些禁令的官民,步军统领亦有下令即行严拿的职责。

三、编查保甲。所谓“保甲”就是一种带有军事管理的户籍管理制度,始于秦。清朝建立后,清廷亦在全国推行保甲制度,当然在嘉庆之前,京师并未推行保甲的编查。但也正因清代的京师未推行保甲,致使嘉庆年间出现“京城内外,窃案繁多,甚至皇城内有贼犯拒捕伤人之事”,而当犯人被缉拿时,他们的回答居然是“外省居民散处编设保甲,稽查较严,不似城内人居稠密,易于藏匿”。

此后,再加上“汉唐宋明未有之事”天理教攻入紫禁城事情的出现,嘉庆皇帝不得已只能是下令京师也实行保甲制,下诏:“京师即行编查保甲,以为亡羊补牢之举”,此后“皇城、内外城以及城外关厢等处,应各按步军统领、五城御史、顺天府所管地段,酌派官员,实力编查保甲,凡官民住宅、大小铺户、庙宇园馆,各具花名册结存查”。即使偏僻空旷之所,亦“必须严饬官弁实力搜查,不使匪徒藏匿””,自此步军统领即被赋予编查保甲之责。

四、审理案件。步军统领拥有审理案件之权,这早在康熙时期就被赋予。康熙十三年(1674年),康熙下诏:“审理八旗、三营拿获违禁、犯法、奸匪、逃盗一应案件,审系轻罪,步军统领衙门自行完结,徒罪以上,录供送刑部定拟”,若是步军营、巡防营拿获的犯人,只要是轻刑犯,步军统领可自行结案,徒刑以上则交由刑部审理。

乾隆七年(1742年),乾隆下诏:“八旗满、蒙、汉军正身犯奸案件,流罪以下,步军统领审理,以清字文案自行完结,其因奸罪至死者,步军统领会同三法司满堂官审明拟定,用清字俱奏”,即八旗满、蒙、汉军有违法乱纪者,流刑以下的,步军统领可自行审理,而若是死刑案件,则需会同三法司满官一起审理。

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进一步规定:“五城及提督衙门审理案件,除笞杖等轻罪,仍照例自行完结。若词讼内所控情节,介在疑似及关系罪名出入,非笞杖所能完结者,俱送刑部审拟,不得率行自结。如有例应送部之案,不行送部者,将承审官交部议处”,即执行笞杖等轻罪的犯人,步军统领仍可自行决定,其余案件,哪怕是疑似案件,也需交刑部审理。自此,若是步军统领衙门捉拿的罪行,只要是笞杖这等轻罪的,步军统领可自行审理,而其余案件则需交刑部负责审理,或会同三法司满官一起审理。

五、发信号炮。顺治十年(1653年),为加强京城的治安,同时加快京城发生动乱时,周边部队的集合速度,清廷就在白塔山(今北海公园琼华岛)和内城九门各设置信炮五门、号杆五枝、龙旗五个、灯笼五个。同时,为加强对于这些信炮的管理,清廷在内城九门的城楼上都设有金牌谕,上书“奉旨放炮”、“发信炮金牌”字样,并存于大内。

此后,若京城发生暴乱、敌情、火灾等紧急情况,官员就可凭金牌奉旨放炮,而后,官兵闻炮声后,就可立即分区集合待命,等候皇帝的诏令。乾隆八年(1743年),白塔山和内城九门信炮及其管理系统划归步军统领管辖。

综上所述,可以说步军统领所承担的任务是非常重要的,他关系着京师的安全和政局的稳定,如雍正时期,若不是雍正收买了九门提督隆科多,他恐怕就不能那么顺利的继承皇位。而正是因他所掌控的职权实在是很重要,由此自步军统领出现时,非皇帝亲信大臣,是绝对不能,也不会担任的。

清代护军统领属正二品。

清军的军队主力是八旗军,八旗部队各设有护军统领,掌管本旗军政事务。按清制规定,护军营人员都由八旗满洲和蒙古兵的精锐者充当,每旗设护军统领一人。上三旗守禁门,下五旗守王公府门。守卫宫城的八旗兵为护军,设军统领。

满清帝国的京师北京设有步军统领,掌管京师卫戍门禁与满人事务,相当于历代王朝的京都禁卫军,由于其全称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后来也称“九门提督”。

这九门是清代京城的九大城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除了在京城交通要道上严加把守外,九门提督及其手下部队还负责巡夜、救火、禁令、缉捕、断狱等。

由于九门提督的显赫地位和重要地位,其品秩为正二品,清代中期升为从一品。咸丰时期,由于八旗绿营已经丧失战斗力,无力应对迅速崛起的太平天国起义,各地方上开始团练募兵积极“剿匪”。

地方上自编自练的民团中就有统领一职,有些民团中是每营一名。清末朝廷编练的新式陆军,其中一协之长官亦称为统领。

扩展资料:

清朝的九门提督与明代九门提督不同:

明代也有个九门提督,不过这时的九门提督是叫“提督九门内官”,由宦官担任,一开始的九门提督主要肩负看守皇城宫苑的职责,其后逐渐奉守京城之门,开始干预“外事”。明朝的九门提督因位高权重,所以大多由地位显要的太监担任。

清朝的“九门提督”虽是沿袭明朝而来,但是二者却有着天壤之别。明朝的九门提督属于内监衙门,没有官阶,清朝的步军统领一职大都由满洲亲信王大臣担任,为正二品。相比于明朝,清朝的九门提督职责范围也扩大了许多,光是统领的步兵营人数最多时达到了3万多。

清朝步军统领衙门的办公地点也几经变化,在其初设时,并没有专门的办公地点,雍正年间才将宣武门内京哉道胡同内务府官房作为步军衙门的正式办公处。乾隆年间,在军机大臣傅恒的建议下,步军统领衙门又迁到了帽儿胡同。

作为清朝的重要衙门,九门提督的存在与清朝的命运息息相关。1906年清朝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创建了近代的警察机构,将步军统领的一部分职权移至内外城巡警总厅,1924年步军统领衙门正式被撤销。

—护军统领

清代九门提督是几品官?

九门提督全称“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从一品。这个官从品级到实权是相当的大的,等于清朝皇家禁军统领。九门提督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卫...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