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文常识
1中国古代的天文知识
天文与农业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是非常发达的,宋代时对一年周期的推算已经精确到了秒。
在中国有的教科书上说古代天文学是为了指导农业生产。为此我请教了做农民的奶奶。
奶奶对一年周期的知识限于农历中闰月的推算,二十四节气的推算。她种地一是随大流,二是参考节气,也就是说误差可能会有半个月之多。
再说天文知识,那就只限于牛郎织女的故事之类了。“农业生产”远远不要中国古代那样发达的天文学。
其实只要参考物候,看一看柳树是否发芽了之类的,就足以定下合适的播种时间。要是青蛙都要死搬太阳历,每年到了时日,不管风霜雨雪都要从冬眠的洞里出来,这些天文青蛙一定活不过一次倒春寒。
中国古代天文学其实是占星术天上的星宿会与地上的皇帝与大臣有对应,行星的运动、彗星等等都预示人间大事。所以讲“天垂象”。
历代明君,看到一定的天象,都会鞠身自省。天文学也就历来受皇家支持,同时受皇家垄断。
二十四史中,许多都专门有天文志,讲的就是天文现象如何预示了人间大事。这里要提一句的是,现代的气象,古代也是属于天文,是令人敬畏的天象的一部份。
现代天文学动辄“宇宙的起源、演化、归宿”,对气象更想要去预测、控制。这也是现代的“探索”与“控制”了。
古人讲“君子畏天”。天文现象只是天给人看的一些信号,人知道自己违背了天意,那就要早早改正才是。
天怎么能去探索呢?更不用说要去控制了。
2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什么呢
天文学是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
中国也是世界上天文学产生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尧舜时期,就设立了天文官。
《春秋》一书中,有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 被认为是世界上对哈雷彗星最早的记录。 战国时期,由甘德、石申撰写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隋唐时期又测得了子午线的长度。不仅如此,中国古代还发明了很多先进的天文仪器,如测量曰影的圭表、西汉落下闳改制的测量天 置的浑仪、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等。
到了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根据记载的天文数据,创出了最完备的《授时历》。
3中国古代的天文知识
天文与农业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是非常发达的,宋代时对一年周期的推算已经精确到了秒。
在中国有的教科书上说古代天文学是为了指导农业生产。为此我请教了做农民的奶奶。
奶奶对一年周期的知识限于农历中闰月的推算,二十四节气的推算。她种地一是随大流,二是参考节气,也就是说误差可能会有半个月之多。
再说天文知识,那就只限于牛郎织女的故事之类了。“农业生产”远远不要中国古代那样发达的天文学。
其实只要参考物候,看一看柳树是否发芽了之类的,就足以定下合适的播种时间。要是青蛙都要死搬太阳历,每年到了时日,不管风霜雨雪都要从冬眠的洞里出来,这些天文青蛙一定活不过一次倒春寒。
中国古代天文学其实是占星术 天上的星宿会与地上的皇帝与大臣有对应,行星的运动、彗星等等都预示人间大事。所以讲“天垂象”。
历代明君,看到一定的天象,都会鞠身自省。天文学也就历来受皇家支持,同时受皇家垄断。
二十四史中,许多都专门有天文志,讲的就是天文现象如何预示了人间大事。这里要提一句的是,现代的气象,古代也是属于天文,是令人敬畏的天象的一部份。
现代天文学动辄“宇宙的起源、演化、归宿”,对气象更想要去预测、控制。这也是现代的“探索”与“控制”了。
古人讲“君子畏天”。天文现象只是天给人看的一些信号,人知道自己违背了天意,那就要早早改正才是。
天怎么能去探索呢?更不用说要去控制了。
4请问,有谁知道古代天文知识
古代天文学认为,可命名的星是320座,其中有星是2500颗,而包括不可命名的那些星数大概是在11520颗左右,后面这个数字不知道如何推断出来。
北斗为天上最尊贵的星,在它的周围划分出三垣:则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而在这个中心辐射出去的就是四象,分为二十八宿。
另外,古人把 突然出现的星空异象或是流星、彗星 叫作客星,一般分为五类,《黄帝占》中称:“客星者,周伯、老子、王蓬絮、国皇、温星,凡五星皆客星也。”区分五种客星的标准是:“客星出,大而色黄,煌煌然”,称作周伯星;“客星出,明大,色白,淳淳然”,称作老子星;“客星出,状如粉絮,拂拂然”,称作王蓬絮星;“客星出而大,其色黄白,望之上有芒角”,称作国皇星;“客星出,色白而大,状如风动摇”,称作温星。
客星中分妖星、瑞星二种,常见的妖星多命名为彗、孛(光芒四出者);瑞星多是前五种,也有其他命名。三垣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每垣都是一个比较大的天区,内含若干(小)星官(或称为星座),据《清会典》所载,甘氏、石氏、巫氏的划分互有不同。各垣都有东、西两藩的星,左右环列,其形如墙垣,故曰为“垣”。
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居于北天中央,所以又称中宫,或紫微宫。紫微宫即皇宫的意思,各星多数以官名命名。
它以北极为中枢,东、西两藩共十五颗星。两弓相合,环抱成垣。
整个紫微垣据宋皇佑年间的观测记录,共合37个星座,附座 2个,正星163颗,增星181颗。它的天区大致相当于现今国际通用的小熊、大熊、天龙、猎犬、牧夫、武仙、仙王、仙后、英仙、鹿豹等星座。
中国古代多以皇家贵胄命名,如:天皇大帝、太子、太尊。太微垣是三垣的上垣,位居于紫微垣之下的东北方,北斗之南。
约占天区63度范围,以五帝座为中枢,共含20个星座,正星78颗,增星100颗。它包含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
太微即 的意思, 中国古代多以大臣官职命名,如:三公、九卿、虎贲、从官、幸臣等。天市垣是三垣的下垣,位居紫微垣之下的东南方向,约占天空的57度范围,大致相当于武仙、巨蛇、蛇夫等国际通用星座的一部分,包含19个星官(座),正星87颗,增星173颗。
它以帝座为中枢,成屏藩之状。天市即集贸市场,《晋书·天文志》中云:“天子率诸侯幸都市也。”
故星名多用货物、星具,经营内容的市场命名,如,《晋书·天文志》云:帝座“立伺阴阳也”,斛和斗“立量者也”,斛用以量固体,斗则用以量液体,列肆“立宝玉之货”,是专营宝玉的市场,车肆“主众货之区”,是商品市场,市楼“市府也,主市价、律度、金钱、珠玉”等。中国古代多以市井商贾命名,如:斗、斛、肆、楼等 四象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星空中每方的七个星宿联系起来,想象成四种动物的形象,叫做四象。
东方名苍龙,北方名玄武(龟),西方名白虎,南方名朱雀。以东方苍龙为例,把角宿到箕宿用虚线联系起来正像一条龙的形象,角宿是龙角,亢宿是颈,氐房像龙身,心宿是心脏,尾宿是龙尾。
又如南方朱雀,其中柳宿为喙,星宿是鸟颈,张宿为嗉,轸宿为羽翮(he何)。外国古代把一些星的结合体叫做星座,把星座也想象成各种动物的形象,如天鹅座、猎犬座、狮子座等。
东方苍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五纬行星古称为“纬”,也叫纬星。这是与恒星相对而言的,恒星相对位置不变,称为经星。
古人实际观测到的行星有五个: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这五大行星总名五纬。
《史记·天官书》:“水、火、金、木、填(zhen,镇)星,此五星者,天之五佐,为纬,见(xian,现)伏有时,所过行赢缩有度。” 金星:五纬之一,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行星,古称明星,因为它在行星中最为明亮。
又因其光呈银白色,故又称太白。金星在黎明时(日出前)出现在东方,叫启明;黄昏时(日没后)出现在西方,叫长庚。
《诗经·小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宋朱熹《集传》:“启明、长庚皆金星也。”
木星:五纬之一,古称岁星,或径称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日行一周,每一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并用此方法以纪年。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岁在星纪。”晋杜预《注》:“岁,岁星也。”
水星:五纬之一,别名辰星。古人把水星看作行星之长。
另外,二十八宿中室宿的一、二两颗大星,即飞马座的α、β两星也称水,那是恒星。 火星:五纬之一,别名荧惑。
因其时隐时现,出入无常,令人迷惑,故名荧惑。古人认为荧惑是执法星,以之兆兵象。
火星出则有兵(战争),入则兵散。《史记·天官书》:“火犯守角,则有战。”
唐司马贞《索隐》引韦昭:“火,荧惑也。”(角,角宿)另外,恒星中的大火,即心宿二也称火。
《诗经·幽风·七月》:“七月流火。”《毛传》:“火,大火也。”
清陈奂《诗毛氏传疏》:“火,东方心星,亦曰大火。”也就是天蝎座的α星。
土星:五纬之一,古名填(zhen)星或镇星,又名地侯。土星约二十八年行一周天,与二十八宿数目相等,一年行经一宿,犹如坐镇,故名镇星。
七曜(七跃)日、月和金、木、水、火、土。
5请问,有谁知道古代天文知识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天空当中有三个大的星系。
在黄河上游有一个星系叫“紫微垣”。在东南边,长江中下游平原一直到广东、广西这一带,这里的星系叫“天市垣”。
往西南方的上空,这个星系叫“太微垣”。“垣”就是指的一个星系,一个范围的意思。
“紫微垣”又称“紫微宫”,古人认为紫微宫是天帝居住的地方。“紫微垣”当中有一颗最亮的星,就是北极星。
天帝就好比是北极星,光芒万丈,三桓均环绕北极星。古人把天空中的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并称为“七政”。
物理中讲参照物,比如你们看见我在动,是因为你们都没有动,故以自己为参照物看见我在动。类似的,古人要比较日、月及五星的运动,需确定参照物,于是先后选择了二十八组星座作为坐标,就是我们古代说的二十八星宿。
什么叫星宿?一颗星叫星,几颗星组合在一起就叫星宿。古人又将二十八星宿按东、南、西、北划分为四个区域,一区七星宿,在东方的七星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西方的七星宿叫奎、娄、胃、昴、毕、觜、参;南边的是井、鬼、柳、星、张、翼、轸;北方叫斗、牛、女、虚、危、室、壁。
这里我再展开讲一些古代文化中的常识。按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家的学说,太阳从东方升起,“向阳花木早逢春”,东边的花木最早接受到阳光,东方春天来得最早,树木也生长得最早,所以东方属木。
南方呢?因为太阳由东而南,南方最接近赤道,南方是最热的,南方属火。西方离太阳远,太阳从西方落下,秋天就到来了,万物凋零,落叶就像被刀光剑影所砍,所以西方属金。
到了北方,太阳落山了,四季循环到冬天,天地寒冷,用水来代表冰冷的世界,所以北方是属水的。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中央属土。
而木是青色,火是红色,金是白色,水是黑色,土是**,这就是五行配五色。再看天上,东方的七星宿构成了一个龙的图案,东方属木,青色,所以叫青龙。
西方的星宿构成了一个老虎的图案,西方属金,金是白色,所以是白虎。南方的星宿构成了一个鸟的图案,南方属火,火是红色,因而称为朱雀。
北方的星宿构成一个龟和一条蛇缠到一起的图案,北方属水,是黑色,玄就是黑色的意思,因而称为玄武。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就构成了天空中的四象。
大家读中国古代的作品时就会经常接触到这些东西。唐朝的宫殿,南边的宫门叫什么呢?叫朱雀门。
北边宫殿的门,就叫玄武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围绕着中间这颗北极星。
而北极星居紫微宫,中国古代的帝王根据这个结构来修建自己的都城和宫殿,所以中国古代建筑有一个特点叫做“象天设都”。我们的都城都是比配天上的紫微宫来修建的。
秦始皇的咸阳宫、阿房宫,汉朝的未央宫,唐朝的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以及明朝的紫禁城都是如此。为什么叫紫禁城呢?“紫”就是比配天上的紫微宫,“禁”就是禁地。
第25集 - 司马信如愿回到现代
播出日期: 20120810 (五)
孙权等看见曹操的船以铁链及木板连接,心裏暗喜。风云突变,刮起大风,诸葛亮从未见过这种天象。司马信看见眼前景象,与他当日被卷入时光隧道时相似,感到兴奋,相信回家有望。但周瑜对骤变的风云却甚为担心。
司马信说此天象是鬼哭神号,曹操因不熟水性的士兵在连环船上再无晕船浪,个个精神抖擞,把之视为吉兆,并嚷着歼灭东吴,席卷江夏的口号。假意投靠的黄盖在载满火油的船上,把船驶向曹操,并等候周瑜的指示把船点火撞向曹船。
孔明起坛 借用东风
但大风突然停止,东吴无法用火攻,即使放火,曹船不会有大损失,东吴军反会大败,孙权即令人请诸葛亮来,并严斥周瑜。孙权把计画告知诸葛亮,请诸葛亮献策,周瑜眼见东吴军即将败阵,愿意以死谢罪。孙权举剑欲杀周瑜,诸葛亮阻止。诸葛亮想起西域典籍中记载的天文异象,相信东风会再起,便向孙权表示自己愿意损寿,起坛借东风。
东风果然再起,孙权称赞诸葛亮是今次战事的真英雄。黄盖把燃点了火油的船冲向曹操,火烧连环船。曹军溃不成军,孙权下令乘胜追击。刘备亦下令挥军渡江,追杀曹操。
再见家人 相拥而哭
曹操逃亡,更用韩良身体挡箭。司马信到处找桑柔,虽然找到,却与曹操撞个正着,曹操誓要杀司马信,危急关头,范根放箭救了司马信。司马信看见蓝光再现,对桑柔表示走进蓝光便可「回乡」,并拉着桑柔走进去,可是桑柔的手握不稳,她在地上目睹司马信在强光中消失。
司马信醒来,发现自己处身香港,非常开心,但他不见桑柔,到处找她,不久又晕倒。他再次醒来时,眼前出现的是他的父母弟妹,一家人不禁相拥而哭。
再回三国 机会极低
司马信从书籍、互联网等途径寻找桑柔的资料,却甚麼都找不到。司马信见曹大威博士,问曹博士他能否再次回到三国,曹博士谓若再遇五百年一次的超级台风,加上特定环境,时光隧道再开是有可能的,但机会极低。
司马信向妹妹讲述他与桑柔的故事,後悔自己没有珍惜桑柔及向她说喜欢她。司马信的做人态度完全改变,不但努力替父打理茶餐厅,还把港男十八式的内容改为积极正面的新港男十八式。他看到刮台风的消息,便走到龙鼓滩,希望再遇蓝光返回三国。
未见桑柔 当众痛哭
十五年後,司马信已成为一上市公司主席,他在集团旗下的快餐店推行港男十八式急口令送大礼游戏大受欢迎,司马信闲来经常留意天气情况,冀望有一天时光隧道再开。
司马信在互联网看到有人上载九天玄女的片段,发觉片段内的古代人像桑柔,便到现场找她,却只揭穿一个骗局,他控制不了失望的情绪,当众哭了出来。
蓝光再现 心脏病发
司马信回到现代已经三十年,被证实患上心脏病,但他仍爱吃腿治、看桑柔的画像及留意天文现象。五百年一遇的台风鲸鱼袭港,天文台挂起十号风球,司马信立即上山,他果然看见蓝光,他正向蓝光跑去时,突然心脏病发剧痛起来……
7月23日,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天问一号”探测器,乘坐着长征五号火箭,飞往火星。太阳系八大行星中,火星和地球相邻,两颗星球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昼夜长短几乎相同,季节变化相似。火星上的重力是地球的2/5,大气稀薄,95%都是二氧化碳,也有少量氧气水汽。人类可以改造环境,在上面居住。
古人把火星称为“荧惑”,预示着战争和灾难。有个成语叫“荧惑守心”,古籍中常有记载,它指的是一种罕见的天文现象,火星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角速度不同,有时出现超车,从地球上看,火星转到天蝎座附近时,一会儿出现逆行,一会儿出现顺行,古人认为这是不祥之兆,预示着皇帝驾崩,丞相下台。《史记•秦始皇本纪》里有一句话:“三十六年,荧惑守心”。始皇帝去世前,出现了“荧惑守心”的天文异象。
火星为什么引起人类 探索 的好奇心?乔凡尼•斯基亚帕雷利(Giovanni Virginio Schiaparelli),意大利天文学家,一生都在观测太阳系内各种天体。1877年,他在望远镜里发现,火星表面有很多“线性沟槽”,这些沟槽很可能是火星人建造的运河,灌溉农田。如何验证猜测,靠望远镜还不够,发射一个探测器,抵近观察,最可信。
探测火星的方式与月球类似,分为五个环节,第一步,环绕,探测器绕着火星转,拍照。第二步,着陆,探测器登陆火星。第三步,巡视,火星车登陆,四处查看。第四、第五就比较难了,先是从火星上弄一些岩石、土壤回来研究,最后载人登陆。探月过程中,五种方式都用过,也都成功了。但火星离我们太远,地球上发射探测器,六个月才能达到火星。想要再飞回来,燃料不够,难度太大,目前没有哪个国家能做到。
“天问一号”将一口气完成环绕、着陆、巡视,这在航天史上还是首次。这是中国人的创举,要克服很多挑战。首先,探测器携带的燃料有限,飞行路线需要精确设计。其次,接近火星后,能否被火星捕获,进入预定轨道,难度大,弄不好就擦肩而过。探测任务最大的挑战是着陆,探测器速度从每秒48千米,降到0,需要七分钟,这期间无线电指令传输有延迟,无法准确操控。另外,天气也会给登陆造成影响,如果遭遇火星风暴,可能导致任务失败。克服这些困难后,“天问一号”就踏上巡视火星的旅程,上面搭载的科学仪器,将探测火星地形地貌、土壤成分等。
1960年,苏联第一个发射火星探测器。到今年6月底,所有国家的探测活动加起来,共44次,成功的很少,大部分都失败了。美苏冷战期间,发生了激烈的“火星争夺赛”,1971年5月,短短三十天里,双方接连五次发射。NASA的“水手9号”,后发先至,成为人类第一个火星环绕器。注意啊,是第一个“环绕器”,1964年,美国“水手4号”,也曾到达火星,擦肩而过,没有绕着火星转,不算环绕。前面说了苏联最先发射探测器,怎么美国成第一了?发射,并不代表成功,整个60年代,苏联的火星任务都失败了。
但这不代表苏联的 科技 不行。金星,地球的近邻,表面温度500℃,大气压是地球的90倍,天上还经常下硫酸,真实的人间炼狱。美国、欧洲、日本,只敢环绕探测,一旦登陆,高压环境瞬间将探测器压扁。有一个国家例外,它就是苏联,1970年,“金星7号”成功着陆,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坚持工作了23分钟。后来登陆的“金星8号”,不但化验了土壤,还电视转播了金星表面的太阳光和云层。
目前,成功登陆火星的探测器有8个:海盗1号、海盗2号、探路者,机遇号、勇气号、凤凰号、好奇号、洞察号,均为美国制造。俄罗斯、欧盟都尝试过登陆,结果都失败了。火星与地球之间的往返信号传输,至少6分钟,时延太长,指令无法及时发送,别人把你家水晶推了,你还在打野。另外,探测器着陆的时候,一个不小心就是自由落体。怎么做,才能安全落地?三大法宝,反冲火箭、气囊、空中吊车。
第一种方式最简单。1976年,NASA发射的海盗1号、海盗2号,采用了反冲火箭。探测器在火星轨道飞行一段时间后,进入火星大气层,打开降落伞,快要落地的时候,启动反冲火箭,稳稳落下。“气囊”怎么登陆呢?它包裹着火星车,在离地几十米的地方充气,着陆的时候,反复弹跳,实现缓冲。最黑 科技 的是“空中吊车”,火箭飞行器吊着探测器,安全落地,之后切断吊绳飞离。2012年,NASA首次采用这种方法,把900多公斤的“好奇号”,送到火星地表。
发射火星探测器,最关键的是什么?大推力火箭发动机。德国的V-2火箭发动机,是美苏航天技术的鼻祖,没有它,加加林上不了太空,阿姆斯特朗也登不上月球。二战还没结束,美苏两国就开始制定计划,如何第一时间抢夺德国火箭技术和专家。精明的美国人,一攻入德国,马上搜集技术图纸和科学家,只给苏联人留下火箭零部件。
为了尽快复原V-2火箭,苏联人想到了一个巧妙的点子——“面包换技术”。虽然美国带走了重要的火箭设计师,但火箭工厂的工人还在,他们有丰富的制造经验。战争刚结束,粮食紧缺,给这些人发食物,重新招回工厂,帮助复原V-2火箭发动机。后来,美国土星五号的F-1发动机,苏联能源号的RD-170发动机,都是V-2的徒子徒孙。
冷战期间,美苏 科技 争霸,航天技术突飞猛进。在意识形态的刺激下,两国人民像打了鸡血似的,支持政府大力投资火箭、研发飞船。1966年,NASA的预算,甚至占到联邦政府总预算5%,这非常高了。当时,阿波罗飞船、土星五号火箭,已经非常成熟,如果美国一直不计成本的投资,真有可能在70年代完成载人登陆火星。可惜尼克松上台后,面临巨额政府赤字,只能削减航天预算。为了向苏联人彰显美国制度的优越性,勒紧裤腰带搞航天是应该,如今登月目标实现了,没必要打肿脸充胖子。
NASA预算削减,经费支出仍排名全球第一。2020年,特朗普拨款210亿美元,超过其他国家航天预算总和。中国的预算仅是美国十分之一,有人还觉得“劳民伤财,登月无用”。航天技术已经深入到生活方方面面,GPS、喷气式客机、遥感探矿技术被广泛应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开始航天 探索 ,当时,国内的原材料、半导体、仪器仪表行业几乎空白,航天项目推动了这些产业的发展。中国航天 科技 集团曾有过统计,国内研发的1000多种新材料,80%是在太空 探索 项目中研制的,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经应用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美国 科技 霸主地位怎么获得的?一个简单的例子,商业化GPS,为全球提供定位服务,收割利润,再去支持技术研发,这是一个完美的循环。中国大力发展航天 探索 ,是必须要做的事。
从苏联、到美国、再到欧洲,通往火星的旅程,轮到中国上车了。50多年的 探索 ,火星只聆听过英语的问候,而且都来自美国。但在2021年,它将迎来一位会说中文的新伙伴,天问一号。虽然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条路不好走,但中国人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2000多年前,怎么知道月亮不发光?古人对月亮的认知超乎想象
记得小时候,家里有很多破旧的书柜,柜子里有诸如《汤头歌》、《康熙字典》零散的散页,以及民国时期的小学课本。我很喜欢读书,虽然这些书或者被老鼠咬了,或者一翻就会有碎纸掉下来,放学以后没事儿的时候,还是喜欢去翻一翻。
古籍和真实的历史,常常让我们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读这些书,有两个事情特别令我惊奇,一个是民国时期的小学课本里面居然讲到了八、九十年代以后才开始普及的暖气,以及暖气的原理等等。还有一个则是《康熙字典》月部,对于月亮的记载,“月体无光,待日照而光生,半照即为弦,全照乃成望。”
这段话的意思,对于我们来说,很容易就能看懂。简单来说就是,月亮不发光,太阳照了之后才生出光来,照一半是弦月,照全了,就是望月(满月)。
开始的时候,我还想着原来在康熙年间,人们就已经知道月亮不发光,反射的是太阳光了,真了不起。等后来再大一点,学到历史课本,才知道这样的记载是在《左传》里,而《左传》则是2000多年前先秦时期一本重要的历史书。也就是说,我们的祖先,至少在两千多年前,可能就知道月亮不发光,反射的是太阳光。
虽然,这段文字,是唐朝儒学经学方面非常厉害的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里对《左传》的注解和梳理。而且,早在《易经》的小畜卦里,就有“月几望”的说法了。显然,孔颖达的注解和梳理,并非自己的独创,而是来源于更多的先秦古籍。那么,在古籍的记载中,人们最早是什么时候知道月亮不发光的?又是如何确认的?
先秦古籍中对于月光的相关解释,彰显古人智慧我们都知道,《周髀算经》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数学专著,同时也是伟大的天文学著作,成书于大约公元前1世纪,书中的部分内容,比如第一部分的商高问答,甚至可能作于公元前1000多年前。
《周髀算经》这本书,在唐朝的时候,曾经作为国子监的算数教材来使用,可以想象,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此书曾经起到过的重要知识传播意义和作用。
《周髀算经》中,对于月光的论述
我们小时候学的勾股定理,同样也是来自这本书。书中推衍的四分历,一年有365天又四分之一,应该说在历法上至今适用,平年365天,闰年366天,4年一闰。更令人称奇的是,在《周髀算经》中,还有寒暑五带的知识,说北极夏天仍然有冰,在中衡地区冬天有不死之草。
读这本书,不得不赞叹我国早在先秦时期的各种成就,可谓非常了不起。这些论述,与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可以说是相差无几的,而且这些论述显然并非偶然与巧合,而是源自古人的知识积累与观测。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在这本下卷的开头,对于月光的描述:
日者,阳之精,譬犹火光。月者,阴之精,譬犹水光。月含景,故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明尽,月禀日光而成形兆,故云日兆月也,月光乃出,故成明月。
大意是说,日光如火,月光如水,月亮上面有景致(影子),因此月亮的光源自太阳光的反射,冲着太阳的一面是亮的,背着太阳的一面是暗的,太阳光的照射产生了月光,成为明月。
从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人们通过对月亮的观测,“月含景”,对着太阳的一面是亮的,已经确认了月光的来源是太阳。这样的论述简洁有力,寥寥数笔,就将这件事论述得非常清楚。而且,这仅仅是有文字记录的历史,在遥远的上古时期,也许人们已经有了月光来自太阳光的认知也说不好。
而且,正是基于这样的事实(月光是反射太阳光),到东汉时期我国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张衡,解释了月食产生的原因。
如今我们对于流星的出现会感觉是一种好运,大家都会在看到流星后许愿,觉得这样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其实流星也只是一种很常见的天文现象,不过在古代的时候可能就完全不是这样了。毕竟古代没有那么多的科学理论,一切的自然现象都会迷信话,认为是不好的东西可能会遭天谴。那古代人看到流星后会有什么反应呢?流星在古代又有着怎样的寓意呢?
不知何时起,饱腹之余,我们远古的祖先在夜晚的篝火旁,开始了仰望天际,思索未知的历程;这是个美丽的偶然。
透过观察星空,人类逐步理解星体的运行法则,掌握规律。就民生价值而言,日月星辰轨道的偏移,透露了时节的更替,物候的递嬗,与农业的兴起紧密相关;另一方面,天空中偶尔令人出乎意料的一些迹象,或许暗示了某种吉凶灾变的可能性,对古人来说,这也是关系到身家性命的一件事,不可不多加留心。
在〈甲古文中的古代流星雨〉这篇文章中我曾提到,彗星近地运行后所遗留的大量星尘穿过大气层,进而形成了流星雨,一场绚丽的天文奇观由此产生,并保留在古人的文字记录中。除此之外,还有些有意思的材料值得补充。 正如前人早已意识到的,有一种天体的性质无异于流星,却又特立独行,运行更加规律,那就是耀眼的彗星。它们早已见于各类文献且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在古籍中,彗星通常被称为星孛、蓬星、长星或简称「彗」。它的出现往往被负责的史官详加记录下来,《春秋经文公十四年》曾记载:「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从现代的科学知识了解,这是哈雷彗星在中国被目击的最早记录,时值公元前613年。而对这件事,周国的内史叔服做出观察,见于战国时期成书的《左传》,他判断:「不出七年,宋、齐、晋之君皆将死乱。」则隐隐透露出禨祥灾异的思想。
在民间,彗星则多被称为「扫帚星」、「扫把星」,这是因为当条件允许时,人们仅凭肉眼即可观察到彗星的彗发、彗尾,其型态与扫帚相当近似。《左传》中又有这样的记载:「且天之有彗也,以除秽也。」(昭公二十六年),把污秽扫尽,这就在意义上联系起扫帚的扫除功能了。这里可以介绍一条材料,成书于战国晚期的马王堆帛书《天文气象杂占》是一部卜筮之书,其中附有当时人描绘彗星的手绘图,非常罕见,如下图所示:
这几幅图画清楚地描绘出古人对彗星型态的观察,各种型态也象征了随之而来不同的灾异,例如左边第二星的说解:「是帚彗,有内兵,年大孰。」
说的是出现了这个扫帚星,当年农获将丰收,然而会有内乱。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彗尾的部份大多雷同,确实相当近似以竹草编扎而成的扫帚形象,事实上,这种形象就是古人造「彗」字的象形根源。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彗」字,是北京大学的唐兰先生所考证出来的,如下图所示:
这个字从甲骨文演变到楷书的过程还是比较清楚的,没有太多问题,又可在两之间加上小点,作或,表示出尘埃之形。甲骨文「雪」字结构上是由「雨」所构成,是个形声字,有人说表示的是如羽毛般落下的概念,其实这是把「彗」跟「羽」字弄混了,古人造「羽」字所根据的物象是鸟或虫类的羽翅之形,羽字早在商代便已被人们拿来假借作同音的翌日之「翌」。至于本来是象蔧草束扎之形,合并两
而成彗,所以彗和帚在意义上可以相通,古书里头常说「拥彗前驱」,指的就是恭敬地为贵人扫地前行之意。甚至严格来看,两者字形来源也是一致的,帚字作
或,所从的上部和是同一物,其实就是古人打扫环境所使用的蔧草,这种材料往往可由其他各式木枝、粗草所取代,端视生活环境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今日我们仍常挂嘴边损人的「扫把星」一词,其实具有非常久远的使用历史,这个俗语的文化源头可以一路上推到商代。
到了魏晋南北朝之后,中国人对彗星的认识已经颇为深入,这从《晋书天文志》「彗星无光,傅日而为光。故夕见则东指,晨见则西指。在日南北皆随日光而指,顿挫其芒,或长或短。」的记载可略见一斑。
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未见「彗」在商代卜辞中用作天体彗星的例子,大都假借为人名,因此很可惜尚未能得知商代人对彗星的吉凶观。
不过,它倒是另有一种引伸为治愈疾病动词的用法,颇值得注意。西汉扬雄撰写的《方言》便提到「彗」与「愈」「瘳」等词都表示疾病的痊愈,同时在古代文献中「彗」也确实存在表示「治愈」的用法。而甲骨文中有如下的辞例:
旬有咎。王疾首,中日
壬子卜,贞:雍目有
其实也都是关于疾病痊愈与否的卜问,上辞是说:「卜兆显示,接下来的十天会有祸患。果然王头痛,到了中午就平复了。」下一条则卜问:「雍这个人的眼疾,将会治好了吧」至于为什么「彗」具有这类的用法呢
杨树达先生早已指出,这是因为「彗」为打扫用的竹帚,职司清扫污秽,古人将之引申出「去除」之义,用在占卜疾病上,就表达去除病痛(治愈)之义了。我们认为他的说法是十分具有说服力的。
古人对异常星体的兴趣尚不仅于此,除此之外,在甲骨文中又有这样的记载:
辛未,有埴新星。
这是一条记载应验现象的「验辞」,在这版牛骨的正面,商王问了这一旬(十日之内)的吉凶,卜兆所显示的可能不太好,果然,在后来的「辛未」这一天发生了「有埴新星」这样的异象。「埴」(
,象敲击插土中的锥子)上古可读为「异」,表示「奇特、怪异」;这条验辞指的就是在辛未这天,天空中出现了奇异的、从未见过的新星,或许预兆了某种祸患即将来临。
我们现在知道,早在商代,专门负责观测天象的史官业已存在,许多记录了夜半凌晨时分天象的卜辞证实了这一点。
试想,在长期观测天象的史官眼中,天体星辰的正常布局与运行对他们而言再熟悉不过,符合时令节气的天文预示了人间的和谐。此时,一颗「不守规矩」的新星横空出世,扰乱了常规,观测者想必受到很大的震撼,「这究竟是吉是凶」
他们做如是想,忧心忡忡,在卜辞中的体现,便往往将此类异象作为反映占卜结果的证明,例如占卜一旬之吉凶,商王亲自观卜,得出「有咎」(将有祸害)的结论,果然,后来发生的天文异象证明了商王的「睿智」判断。
这种「异星」乃相对于习见的星辰而言,所以称为「新」(
,象以斧斤劈柴取薪)。有时也会在「新」之后加上形容词「大」,直接称作「大星」,例如下面的例子:
…大星出…南。
「大」字前面有残缺,此辞可能表示南方天空出现了前所未见的大星。这种新星的出现位置往往可透过相对其他星宿来了解,例如下面这条辞例:
…七日己巳,夕向〔庚午〕…有新大星并火…
说的是在占卜过后的第七天己巳日,当晚与庚午日交界的半夜时分,天空出现了耀眼新星,位置正好邻近(
,象两人肩并肩并立)着大火星,也就是现代所称的心宿二,天蝎座α。由于商人观察大火的运行作为制定历法的参考,任何有关于主要星宿的变异都将引起注意,因此,此类特异的天文奇观正反映着占卜的某种不吉,这其实与后世所谓「客星见于房」、「荧惑守心」等认识是十分类似的。
关于天空中出现的异象,除了星体之外,还有日、月食的发生,同样给古人带来深深的困惑。目前所知,商代人们尚不具有预测日月食的能力,因此每当日月非时而亏,尤其是天地为之变色的日食降临,给商人带来的震撼恐怕相当巨大。
可惜的是,我们目前仍未发现记有确切日食记录的卜辞,曾有些学者透过解读某些残断的卜辞以及运用现代天文学知识,试图找出商代日食的发生时段,最后皆因文本的不足,以及超过3000年的自转岁差等因素无法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算是件憾事。
目前我们可以掌握的有甲骨文中五次月食记录,可以下面这条卜辞作为例子:
癸未卜争贞:旬无忧三日乙酉夕,月有食,闻。八月。
所卜问的是,在癸未日这天接下来的一旬十天,不会发生祸事吧
然而后来所应验的,是在三天后的乙酉日夜晚发生了「月有食」一事。甲骨文的「食」作
等形,可能表现出以口就食或加盖于盘簋上的意涵,古人应该就是认为日月被某种东西所吞噬了,至于是不是「天狗」那就另当别论。某些学者认为,这条卜辞最后的「闻」(
)字假借为上古同音的「昏」,表示因月食导致月光泯灭,天地昏暗之意。
由此可见,商代人确实将月食当作一种令人担心害怕的现象来看待,偶然观测到便慎重地加以记录,一方面也显示出当时天文学推谱知识的局限性。值得一提的是「闻」这个字的结构,它又写作
,仔细看看他伸手在口边,夸张耳朵及嘴巴的模样,将一个人「听闻」的情态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是不是十分符合这个字所想表达的原意呢
总而言之,对古人而言,头顶上本应遵循规律运行的天体,突然发生不可预测的异变,无论怎么想都是件可怕的事,到底是自己做了什麽才导致变化的发生呢
商王或许会这么地问着吧,想知道答案,便透过占卜去试图窥探这些未知。而如此的疑惧,这样的质问,至今仍在这片土地上延续呢喃,3000多年的余波依旧未曾停歇。
古代天文常识
本文2023-10-17 02:53:0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9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