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圣人孔子的著作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2收藏

古圣人孔子的著作有哪些,第1张

《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春秋》。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弟子:子贡、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 曾参 、子夏、子张

孔子简介 孔子(前五五一 -- 前四七九) 名丘、字仲尼

鲁国曲阜人。 他是中国儒家学说的创始者

也是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在先秦时代已是显学

到汉武帝后

这个学派更取得思想界独尊的地位。 中国几千年来思想文化的传统都是和孔子的学说分不开。 孔子的精神方向及学说主张 a 孔子的伦理 1 仁与忠恕 伦理思想是孔子思想中最核心的部份。其思想核心 -- 「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中心。 冯 友兰指出「仁」是「人文性情之真的及合礼的流露」。在孔子心目中

「仁」是作为统摄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

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仁」是以个人为基本

而爱人之道就是要拾己及人。 孔子心目中的「仁」

涵盖性很大

包括「孝」、「忠」、「勇」、「礼」及「五德」(则恭、宽、 信、敏、惠)。 「忠、恕」二道便是实践仁的方法。「忠」

即尽己(尽个人的责任)及敬事(专注修养自身)

如 此便能「用其力于仁」。至于「恕」即「推己及人」

消极意义是个人应该「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积极意义则在于「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2 仁与礼 人要达到「仁」的境界

就需要「礼」。孔子的「礼」指「秩序」。孔子主张以「礼」来规范人的行为

提但君臣、父子、朋友、夫妇、长幼等五伦之教。为维持社会秩序

孔子又指出

礼必须合乎「仁」、否则便流于形式化

有违礼的原意。 3 仁与义 孔人明言

人的内心是存养著「仁」的

若人不能分辨是非

陷于罪恶

便提出「义」。「义」

即一切符合「仁」的行为的路向

即指「是非黑白」。但孔子口中的「义」与「不义」是应该与不应该问题

客观的现实

却直接令人随波逐流做孔子不得不承认在人的一生中

存著超越人力所能控制的命。 4 义命分立 孔子对于客观的限制

态度绝不消极

反而提出「义命分立」

坚决不受「命」的约束。孔子认为

重建周代的礼法制度(即「道」是合乎「义」的事

属「应该要做的事」

但这任务的成功与否

则是「客观事实」

并非主观努力可以改变。人所能负责的

只在价值是非

不是成败问题。 孔子「义命分立」的中心就见于「君子之仕也

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

己知之矣」数句

意则纵使知道「道」最终可能是「不行」

但我们还是要尽力合乎「仁义」之道。 故孔子再三调人不应受「命」(命运、天命)的限制

应「行其义」、不应着眼于「成败」。 a 孔子的宗教思想 1 敬鬼神而远之

祭神如神也 孔子平时很少谈论「鬼神」

<<述而>>篇就记载说:「子不语: 怪、力、乱、神」孔子主张祭祀

是对鬼神表示诚敬的意思

至于鬼神是否存在

则可以不问。所以他认为鬼神应当「敬而之」

民事应当放在神事的前面

而鬼神和死的道理

可以不必细加研究。 孔子对于祭祀

亦只调人在祭祀中的作用。如<<论语、八佰篇>>说:「祭如在

祭神如神在。吾不如祭、如不祭」调祭祀的作用是「崇德报功

慎终追远」。「祭」是人的行为

不必在意是否真正的「神」存在。 a 孔子的政治理论 1 重建周礼法度

法先王 孔子指出政治上亦须有合礼的行为

否则天下便不能治平。他说:「周监于二代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他力倡复古

以达玫天下为公的秩序

又主张「法先王」

希望天下能恢复尧、舜、汤、文、武、周公时代的旧观。 2 正名 「正名」是和「礼治」相应的。「正名」意即上起天子、下至平民

都应安守本份

名实相副。所以各人要各守自己职责

不能僭越

因此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以求各本其名

各尽其责。<<论语˙子路篇>>说:「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

事不成则礼乐不与

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

刑法不中 无所措手足。」由于除去「实」

则无「名」可言

故名必务实。因此「正名」是重建社会秩序的重要一环。 3 德治与仁政 孔子提出「德治」来治国

他说:「苟正其身矣

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以及「正其身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可见孔子主张道德文治

认为统治者应「正己然后正人」

以德治民

达到「为政以德」的地步。 孔子还把「仁」扩充到政治

要求君主爱民

施行仁政。因此孔子反对战争

刑罚。他认为天下有道

就无须以律法治国

苦统治者「修己治人」

以身作则

教导人民

国家便会大治。 a 孔子的教育观 1 有教无类 孔子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

而要一视同仁

开平民教育之先河。 2 因材施教 孔子的教育方法

是「因材施教」合乎现代调「适应个性」和「注意启发」的教育原理。 3 学思并重 在治学态度上

孔子主张学思并重

认为「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又注重技艺教育

以六艺教导学生。 4 均衡发展 对于学术的传授

孔子教以「文、行、忠、信」四目

并以「诗、书、礼、乐」教弟子

故孔子文教

可谓重视德、智、体、群、美五育的均衡发展。 孔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a) 政治方面 孔子主张「正名」

调君臣父子

各本其名

各尽其首

则天下可大治。后来汉儒董仲舒藉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观念提出的「三纲五常」

促使汉武独尊儒术

更大力提倡政权超然于人民之上

「五伦」成为中国历代的社会传统。 b 伦理思想方面 孔子以仁孝治国

忠恕待人的主张

一直影响中国自汉以后的政治设施和个人修养

而且 了后来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学说

故孟子及其后中国思想的方向

可说大受孔子影响。 c 教育方面 孔子以没落贵族身份「修德讲学」

首创私人讲学的先河

又将以往只可得于庙堂的知识

转化成人类社会共享的学术遗产

首开学术平民化的风气。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对普及教育贡献至大。而孔子的「因材施教」及「学思并重」的教学方法

对后世的教育工作影响亦极深远

故被尊为「万世师表」。 d 文化方面 孔子曾整理<<六经>>(诗、乐、礼、书、易、春秋)

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有很大的贡献。孔子又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授弟子

目的为培养成完全的人格。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生于西元前五五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冬,卒于西元前四七九年(鲁哀公十六年)夏二月十一日

活了73岁

弟子不下三千是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之父亲名叫叔梁纥,在鲁国出任陬邑大夫,七十二岁时娶了十八岁的颜征在,并生下了孔子。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去世,颜氏移居鲁都阙里。在艰难困苦的成长环境中

参考: 孔子读本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子姓孔氏[1],名丘,字仲尼,鲁(今山东曲阜)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自汉代起中华文化中的主流学说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及朝鲜等周边国家有深远的影响,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 家世与生平孔子是鲁国人,其先祖乃宋国贵族,为商人后裔。如果把传说与信史结合起来,子姓孔氏有着显赫的世系。传说中的五帝时代,有娀氏之简狄生契。契的后裔汤建立了商王朝。周灭商后,封纣的庶兄微子启于宋。微子启传位于其弟微仲。微仲后四世弗父何让国于弟,为宋卿。弗父何后四世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遂为孔氏。孔父嘉后三世防叔奔鲁。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名纥字叔梁)。

参考: knowledgeyahoo/question/qid=7007043002319

9dog/7000 有好多关于孔子的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子姓[1]孔氏,名丘,字仲尼,鲁(今中国山东曲阜)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孔子又与耶稣、释迦牟尼和苏格拉底并称世界四大圣哲。

坎坷的身世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时期的鲁国。他三岁时,父亲便去世了,跟母亲过著孤苦的日子。 矢志学习 孔子十五岁就立志学习,先后做过吹鼓手、仓库和牧场管理员。他还专程到周天子的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学习「周礼」,又拜见了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孔子三十五岁时为避乱去了齐国,听了 「韶乐」之后,完全浸*在至善至美的音乐境界中,竟然三个月吃不出肉味。 孔子的成就 孔子回到鲁国后,当了短暂的大官,先后出任小司空(掌管工程)及司寇(掌管刑法),创造了明显的政绩。孔子五十多岁后周游列国十四年,到处鼓吹周礼。晚年专门收徒讲学,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其中有七十多名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孔子在教学的同时,也专心著书立说,编修及整理了《诗》、《书》、《礼》、《乐》、《周易》、《春秋》等书。直至七十三岁逝世。后人为了纪念他,更为他修建了孔庙、孔府、孔林建筑群。

参考: chiculture/03010301a01/0301a01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子姓[1]孔氏,名丘,字仲尼,鲁(今中国山东曲阜)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孔子又与耶稣、释迦牟尼和苏格拉底并称世界四大圣哲。 《论语》是什么书 孔子生前没有写过著作,只是在他逝世后,他的学生才把他的言行和教诲辑录成《论语》一书。2

500多年来,《论语》中很多言论已经成为我们熟悉的格言或成语,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就连一些旅游区所用的欢迎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也出自《论语》一书呢! 坎坷的身世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时期的鲁国。他三岁时,父亲便去世了,跟母亲过著孤苦的日子。 矢志学习 孔子十五岁就立志学习,先后做过吹鼓手、仓库和牧场管理员。他还专程到周天子的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学习「周礼」,又拜见了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孔子三十五岁时为避乱去了齐国,听了 「韶乐」之后,完全浸*在至善至美的音乐境界中,竟然三个月吃不出肉味。 

参考: Wikipedia chiculture/12011201d31/1201d31 chiculture/03010301a01/0301a01

孔子生平简介 2007-10-3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卒于公元前四七九年。是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原是商纣王庶兄微子启之后,宋国贵族。六世祖孔父嘉因内乱被杀,其子逃亡到鲁国,从此子孙后代以孔为姓。孔子之父亲名叫叔梁纥,在鲁国出任陬邑大夫,七十二岁时娶了十八岁的颜征在,并生下了孔子。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去世,颜氏移居鲁都阙里。在艰难困苦的成长环境中,孔子以「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精神,汲汲于追求知识。他学无常师,好古敏求,不耻下问。大约三十岁左右,孔子已经学有所成;「礼、乐、射、御、书、数」六项技能,样样精通。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强调「礼」制,倡导「中庸」。从青年时起创办私学,成为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因而后人尊其为「万世师表」和「至圣先师」。孔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虽屡受挫折却始终不渝。晚年整理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重要文献典籍,使中国古代文化得以流传,光照千古。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保存于《论语》中。 2008-02-14 13:00:04 补充: 如果要最最精简,只参考第一段便可以了。其余的你认为有需要才加上也可以。

参考: takungpao/news/07/10/03/GW-803816

1、孔子晚年致力教育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后人合称之为《六经》。

孔子所作的《春秋》是一部蕴涵着作者深刻政治思想的政治学著作,这是从先秦孟、荀到两汉马、班诸家一致的看法。两汉以后,今文经学衰微,学者多受古文经学门户之见的影响,开始视《春秋》为历史学著作,并由此引发了长期以来聚讼纷纭的《春秋》性质之争。

2、相传孔子作有《去鲁歌》《蟪蛄歌》《龟山操》《盘操》《猗兰操》《将归操》《获麟歌》等诗歌。这些诗歌多载于《乐府诗集》,可信度不高。

孔子主要成就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为基础,以立人极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孔子

古人认为孔子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

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这六本也就是后世所谓的“六经”,除去《乐经》,其余五本也称“五经”

孔子主要代表作是:《春秋》、《论语》。

1、《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2、《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扩展资料

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孔子

  孔子是儒家代表人,孔子的思想也在他的著作中有所体现,那孔子的著作有哪些下面是我为你搜集孔子的著作,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的著作

 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 家和 政治 家集大成者,是儒家学派思想的始祖。他把一生全投入到教育事业上,促使鲁国 文化 达到了巅峰。其主要著作为《春秋》,《诗》《书》《礼》《乐》《易》。

 孔子出生在礼崩乐坏的鲁国,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从小勤奋好学,拜读多位名师门下,自身的学习勤奋加上后来的身体力行,周游列国,给他收获了不少知识、文化思想。感悟到各国的 民俗 风气,礼乐文化及政治制度,为他的著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期,孔子就著作了《春秋》,编写《诗》《书》,修订《礼》《乐》,序《易》。关于孔子著作的关系,在学术界有两种分歧。一方认为,他的著作都是与他有关系的;另一方则认为,除了《春秋》外,《诗》《书》《礼》《乐》《易》都与他没有关系。究竟哪一方的见解才是正确的,还值得我们深究。不管孔子与著作是否存在关系,但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孔子开创了私人学习风气,跟随他学习游历的学生不可胜数。流传至今最著名的儒家思想代表作《论语》,虽然由有他的学生整理出来,不是他本人的著作。但却与孔子本身有极大的关系。《论语》中包含这孔子的生平言行,小小的言语行为里蕴含无限的大智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论语》也不乏是孔子身体力行的著作。

孔子简介

 孔子,春秋时期人,以子为姓,氏为孔,名为丘,字仲尼。他出生在如今的山东曲阜,而原籍则在现今的河南商丘。孔子之名不论是在 历史 上还是现在都被人们广为熟知,他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曾跟随老子学习,学成后带领着一些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晚年时孔子修订了《诗》《书》等六经。据传,孔子门下有三千弟子,其中德才兼备的人有七十二个。在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以及他弟子的弟子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语行为和思想记录下来,并整理成册,命名为《论语》,此书后来成为了儒家的经典典籍。

 孔子作为一个思想家,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大。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礼”和“仁”,他主张道德上的仁爱思想、政治上的礼治思想,并且崇尚世界大同, 天下 为公。不仅是道德与政治方面,孔子还提出了不少其他方面的思想。例如他提出了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和富民思想;因材施教、不耻下问的教育思想;重视实事求是的史学思想等。从孔子的各种思想中就可以看出,他并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同时还是政治、教育等其他方面的大家。

 孔子一生成就无数,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都备受世人的赞美和传颂。后人也利用了建孔庙、建祠堂、拍**等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个伟大的人,使他的 事迹 得以一直被流传。

孔子的道德思想

 孔子一生的道德思想主张主要体现在两个核心观点学说上,即“仁、礼”,行仁德遵礼教就是孔子完整的道德学说体系。孔子的道德学说主张“性善论”,也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在“阴阳之道,继者善也,成者性也”的基础上,在天道和地道之间,主张人道行中庸之道。

 孔子的“仁”主要是针对人道思想精神,孔子的“礼”主要是体现在礼制教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秩序和制度。人类社会是由千千万万个不同的个体组合而成,人道主义思想不管在什么时代都不会过时,它是人类社会永恒的秩序;制度则是社会长久稳定的基础,没有一个适宜的制度社会就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动态不安,这不符合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利益。孔子的“仁、礼”思想体现了古代思想家对人类社会政治制度的研究精华。

 孔子道德思想中的最高成就就是“大同”思想,所谓的“大同世界”。在孔子想象中的这个世界,人们不止爱自己,爱自己的妻子儿女,兄妹父母,家庭朋友。而且还爱世上的每一个人,关心所有的人。天下的每一个人,不管是身强体壮,还是老幼残废,都能得到同样的关爱和幸福。社会上没有罪恶,只有幸福美满。人人友爱,天下为公。

1 中国历史人物孔子简介

2 圣人孔子的简介资料大全

3 有关于人文的科技知识

4 关于孔子的生平简介

5 孔子的个人修养的句子

孔子的著作有《六经》,《春秋》等等。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8年4月11日)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古圣人孔子的著作有哪些

《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春秋》。《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一本记录孔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