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军事兵法上的历史巨著,兵法奇书之《吴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2收藏

战国时代军事兵法上的历史巨著,兵法奇书之《吴子》,第1张

我国古代的兵法文化非常重要,这些兵法文化到现在依旧值得学习。《吴子》是一部继《孙子》之后的中国古代兵法名著。

《吴子》记载着很多带兵打仗的技巧,古籍记载着它是由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起编写。 这部兵法书在问世之初的地位就与《孙子》相仿,很多人喜欢将它们叫做“孙吴兵法”,这两部兵法书让春秋战国时代的军队管理走向规范化。

《吴子》是吴起在春秋战国时代初期编写的一部兵学名著。吴起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卫国人,他曾经为很多个国家效力。

最早他是在鲁国出名,那时候他成为了鲁国的一名将军,为鲁国打过很多仗,并且取得不错的成绩。后来由于政治的原因他就到魏国担任西河守,从事的还是带兵打仗的事务,最终他在楚国担任了很长时间的令尹。

吴起这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无论去到哪个国家都可以掌军政大权,说白了他就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吴起的 历史 地位可以和媲美商鞅、孙武等人。

在春秋战国时期《吴子》这一兵法书非常出名,大多数君主都要借鉴《吴子》里面的思想。 韩非子也非常欣赏吴起,他在《五蠹》中对吴子的评价非常高,称吴起和孙子为春秋战国时期最优秀的军事家也不为过。司马迁也在《史记》中说过当时大部分军事家都模仿孙子和吴起

由此可见吴起创作的《吴子》得到了很多 历史 名人的认可,它具有非同一般的 历史 地位。 现在存在世界上的《吴子》只剩下六篇,但是这六篇兵书的价值也是无可估量的,里面的道理依然值得我们借鉴。

《图国》是《吴子》中的一个篇章,它主要讲述的是战争的观念,吴起当时的思想就是建议君主对内要用品德征服百姓,对外用武力去防备敌国的攻击。

相对于孙子,吴起主张的是以退为进,他不会像孙子那样激进。 吴起在编写这一篇章的时候总结了历代的战争经验,他觉得君主管理国家要有底线,君主“尚文废武”或者“鲁莽好斗”都会让国家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因此想要管理好一个国家必须要重视政治和军事,这两者缺一不可,吴起一直坚持“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的思想。

吴起的思想在治国方面明显比孙子高明,国家长时间处于战争之中非常不利于国家持续发展,即使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失去的东西往往要比得到的好处少。 吴起对战争的态度就是“常胜者祸,一胜者帝”。 很多君主在阅读《吴子》之后就不再一昧追求发动战争,《吴子》对春秋战国时代的战争格局影响相当大。

吴起认为战争的爆发原因有很多,主要的原因是名利和内乱,他还把战争的性质分为五种,分别为“逆兵”、“强兵”、“义兵”、“暴兵”、“刚兵”。这些词很好地阐述了君主打仗前的心理活动,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军事家喜欢运用这些词。

《料敌》是《吴子》中阐述如何判断敌情的篇章,它记载着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如何制敌的办法。

吴起在《料敌》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军事理论,这一个理论被后世军事家重视,它就是“先战为宝”。 吴起对战争前的准备也有深入研究, 他主张先观察敌国的外围和地形,借此来推测敌国的内部环境;战前必须要了解敌国的真实军事力量,最好就是在敌国虚弱的时候再选择进攻,这样就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

其实吴起想要强调的就是战前要通过观察找出敌国的弱点后才能发起进攻,他在《吴子》中也列举出六个国家的军事情况。

春秋战国时代能对战争概括得如此详细的兵书寥寥无几,时的统治者可以根据这些情况去设定进攻方案。 同时吴起对军队管理及战场临时处置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1《吴子》中的《治兵》和《任将》很好地说明了如何去管理士兵与将领的方法

当时的君主用吴起的办法去管理军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其中有一些方法至今仍然在使用。《治兵》中提出了军队的强度并不在于军队的人数,要想军队变得更强就必须要有合理的管理方式,如果管理军队的方法恰当,那么这支军队的战斗力会上升一个档次。

吴起认为军队一定要保持严格的训练,“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个理论当今也适用,军队时刻都保持着战斗力才能带领国家走向胜利。 吴起在此篇章中介绍了很多军队的训练方法、军队阵型、军队指挥方式等等。

2《任将》与《治兵》不同,《任将》讲究的是如何选择将领和管理将领

吴起认为选择将领要看的是“智”而不是“武”, 士兵已经有“武”了,他们只是缺少一个能指挥他们的人,因此将领的“智”非常重要。如果将领是个只有“武”莽夫,那么吃败仗的几率非常大。

吴起在《任将》中讲述了很多对将领的要求,希望君主能按照这样的标准去选择带兵的将领。而且他也从中说明了一些如何看破敌国将领的方法,《吴子》的这两章内容让春秋战国时代挑选人才的制度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英勇善战不再是评选将领的唯一条件。

3《应变》篇讲述的是吴起处理战场上突发情况的办法

吴起在此篇章中强烈要求军队中所有士兵都必须听从将领的命令,只有士兵听从命令才可以更好地应对突发情况,一支纪律散漫的军队遇到突发情况就自乱阵脚,那么只有吃败仗的份。 士兵服从将领的命令非常重要,听从指挥的士兵在战场上有无敌之姿,绝对没有攻不下的堡垒。

吴起认为在战场上遇到敌军人数多于我方人数的情况,第一时间要稳住军心,然后指挥军队把敌军拉扯到容易撤退的地段或者险要地势, 我国近代的游击战也是采用《吴子》里面以寡敌众的办法

遇到了在险要地势防守的敌军,不能鲁莽发起进攻,要慢慢将敌军拉扯出来,如果敌军继续选择防守,那么就要放弃这一次进攻的机会。《吴子》中还讲述了在各种地势中应该如何作战,这部兵书在冷兵器时代有如此高的地位也是有原因的,它已经将冷兵器时代的各种作战方案罗列出来了。

吴起对士兵与将领的奖罚制度非常重视,所以他在《吴子》中编写了《励士》,他认为适当的奖励可以调动军队的积极性。 如果军队里面设立了奖罚制度,君主可以达到那种发布命令军队欢喜,发起冲锋军队乐于冲锋陷阵,士兵将领也愿意用生命去守护君主。

《吴子》整部兵法书主要论述了很多军事思想: “对内要以品德折服将领,对外不要经常采取主动进攻,应该时常政治军队防备敌国入侵”;“只要把军队治理好就可以获胜,在敌国面前要建立威信,威信可以让军队不战而胜”;“在发动战争之前要了解敌国的虚实”;“君主要看清楚局势才能下达命令”。

这些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非常珍贵的,很多君主都要向吴起请教。

《吴子》中提出“四和”是君主治理国家和军队的根本 :君主的意志要与国内人民一致(国和);打仗时军队的阵型和气势不能乱(阵和);军队内部的管理要有条理,不能出现内部分裂(军和);打仗时行动要有条理,出兵迅速(站和)。

要做到“四和”也有很多必要条件 :君主要用道义去教育人民;以道理去折服人民;君主还要以身作则。 这说明了国家的繁荣和君主的言行息息相关,从那时候起君主就变得注意自己的言行,后世的君主也会借鉴《吴子》里的“四和”。

在《图国》中,吴起强调了“武备”,这两个字里面所包含的意义对君主来说非常重要,它包含了进攻以及防守 。其实这两个字的侧重点是抵御外敌入侵,国家的军队要随时准备着才能做到有备无患的境界,进攻的前提也是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

春秋战国时期大部分的君主都是认为人多力量大,所以他们会选择强征民兵, 吴起就在《吴子》中提到军队的强度不在于人数,而在于治理方法。

吴起对将领的选择也有和君主不同的见解,服从君主命令的优先考虑,那些难以管理的就算有能力也不能选择。《吴子》中多处以君主角度出发,因此《吴子》中的思想被广大君主认可。

《吴子》总结了很多治理国家和军队的方法,吴起的思想比当时的大部分军事家都要超前。 《吴子》中分析了各种战斗地形,提出了根据地形变化而变换阵型的说法,这无疑是给春秋战国时代的君主和将领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虽然《吴子》之前的兵法书也对此有介绍, 但是《吴子》对战争分析的精细程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只有《孙子》能与它一比。《吴子》中大量的军事理论和实战结合在一起,然后对这些战争加以分析,《吴子》的结论不止改变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战局,其中有很多军事道理到现在还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春秋》

《战国策》

《史记》

兵法::

孙子兵法 作者:孙武

《孙子兵法》共13篇,是现存我国最早的一部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作者孙武,春秋末期齐国人,生卒年不详。他受吴王阖闾重用,在吴国为将,辅助吴治军强国,为吴王的霸业作出了贡献。

《孙子兵法

吴子 作者:吴起

《吴子》是一部与《孙子兵法》齐名的古代着名兵书,据说是战国时着名兵家吴起所作。

吴起,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381年,卫国左氏邑(现在山东曹县)人,是战国时期着名的军事家、法家。最初在鲁国做将

三略 作者:黄石公

(旧题)黄石公

鬼谷子 作者:鬼谷子

鬼谷先生是先秦诸子之一,本书是其后学者根据其言论整理而成。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主要讲谋略的理论。《鬼谷子》不是一部等闲之作,它曾对社会尤其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理论起过重要的指导

司马法 作者:司马穰苴

《司马法》是我国古代一部着名的兵书。相传是姜子牙所写,但到了战国时已经散失。

根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司马穰

尉缭子 作者:尉缭

《尉缭子》,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列《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科举必读的兵学教材。关于该书的真伪、作者、成书年代和书的归类,历来争议颇多,至到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尉缭子》

孙膑兵法 作者:孙膑

《孙膑兵法》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兵书,也是《孙子兵法》后“孙子学派”的又一力作。《孙膑兵法》古称《齐孙子》,作者为孙膑,传说他是孙武的后代,在战国时期生于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阳谷、鄄城一带),曾和庞

将苑 作者:诸葛亮

《将苑》又称《诸葛亮将苑》、《武侯将苑》、《心书》、《武侯心书》、《新书》、《武侯新书》等,它与《便宜十六策》均传为诸葛亮所撰。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

百战奇略 作者:刘基

《百战奇略》》(原名《百战奇法》)总结了前人的战争经验,是中国古代享誉很高的一部著名军事理论书籍在中国军事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这本书依据现代通行的文体,平实浅显地对它进行翻译,古代著名兵书,随即为

握奇经 作者:风后

握奇经,旧题风后撰。风后,黄帝时人。经汉班固、清纪昀等考证,此经为唐以后好事者所做,托为风后。全经384字。字字不离奇正。

何博士备论 作者:何去非

《何博士备论》为宋代重要兵书,原为28篇,今有27篇,分别论及先秦至唐代重大军事事件和军事人物,多有卓识,论理雄辩,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三十六计 作者:佚名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

守城录 作者:陈规

中国宋代城邑防御的专著。南宋初陈规、汤□撰。陈规(1072~1141)字元则,密州安丘(今属山东)人,先后任安陆令、知德安府、知顺昌府、枢密院直学士及知庐州兼淮西安抚使等职,在德安、顺昌时以善于守

孙子略解 作者:曹操

《孙子略解》(即《孙子注》),开创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的先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其“兵以义动”的战争观,因事设奇、任势制胜的“诡诈论”,注重后勤保障和加强水军建设的远见,颇受后世推重

兵制 作者:佚名

暂缺简介

太白阴经 作者:李筌

全名《神机制敌太白阴经》。中国古代重要兵书。唐代宗时河东节度使都虞候李筌撰。李里籍未详,《集仙传》道其仕至荆南节度副使、仙州刺史等。全书10卷。现存《墨海金壶》、平津馆影宋抄本等。

该书内容

历代兵制 作者:陈傅良

陈傅良撰。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南宋温州瑞安(今属浙江省)人。少为文自成一家,后拜郑伯熊、薛季宣为师,共开永嘉学派先声。乾道(1165—1173)登进士甲科。光宗时为起居舍

乾坤大略 作者:王余佑

《乾坤大略》是一部专讲战略的兵书。从先秦至清代现存的兵书共有二千一百五十余部,其中以兵法和兵略两类最受世人注重。兵法类阐述用兵理论,以理论水平见长;兵略类记述用兵史实,以切合实用见长。兵略类中,专

墨子城守各篇简注 作者:岑仲勉撰

暂缺简介

六韬 作者:姜子牙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或《太公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隋书经籍志》注云:“周文王师姜望撰。”姜望,又称吕望,字子牙(一说字尚),俗称姜太公、姜子牙,为西周开国功臣、齐国始祖。历史上,对

唐李问对 作者:阮逸

《唐李问对》一作《李卫公问对》,是《唐太宗与李靖问对》一书的简称。全书因以李世民与李靖一问一答的形式写成而得名。

自《唐李问对》一书行世以来,历代学者就普遍认为此书是北宋仁宗时(1023—1

翠微北征录 作者:(宋)华岳撰

《翠微先生北征录》又称《华岳翠微先生北征录》、《翠微北征录》,宋代兵书。但是《宋史·艺文志》、省府县忐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都未著录,直到清代黄虞稷等编《宋史·艺文志补》、《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

投笔肤谈 作者:(明)何守法撰

《投笔肤谈》成书于明末,是一部颇有影响的古代军事理论著作。

粤稽古兵法有一百八十二家。汉张良、韩信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后至宋元丰年间,国子司业朱服奏校,其他尽屏去,止存七家之书。国初因之

言兵事疏 作者:(汉)晁错

暂缺简介

虎钤经 作者:(宋)许洞著

《虎钤经》是中国宋代著名兵书。“虎”为“虎符”,即“兵符”,“钤”即“锁钥”,《虎钤经》即为开启兵符锁钥之书,掌兵权者应备之经。许洞撰。共二十卷、二百一十论。该书始撰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

武经总要 作者:(宋)曾公亮 丁度

《武经总要》是北宋封建王朝用国家力量来编辑的一部大型综合性兵书,也是我国第一部官修兵书。它对于军事组织、军事制度。用兵选将、步骑训练、行军宿营、古今阵法、战略战术、武器装备的制造和使用、军事地理、

十七史百将传 作者:(宋)张预

《十七史百将传》是一部中国古代的名将的传记。

《十七史百将传》又称《百将传》、《正百将传》,是北宋东光(今河北省东光县)人张预(字公立)用了数年时间编写的。,他从十七史中选出一百位名将编写他

练兵实纪 作者:(明)戚继光撰

《练兵实纪》是明代杰出的民族英雄和著名军事家戚继光撰写的一部重要兵书,是戚继光蓟镇练兵实践经验的总结。

武侯八阵兵法辑略 作者:

作者:(清)汪宗沂写的一本有关诸葛孔明八阵行军作战的古书,分序、正文、后序三部分,比较有参考价值。

翠微先生北征录 作者:华岳

《翠微先生北征录》又称《华岳翠微先生北征录》、《翠微北征录》,宋代兵书。但是《宋史·艺文志》、省府县忐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都未著录,直到清代黄虞稷等编《宋史·艺文志补》、《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

道家::

抱朴子内篇 作者:葛洪

《抱朴子内篇》是魏晋神仙道教的代表作,也是集魏晋道教理论、方术之大成的重要典籍。晋葛洪著。葛号抱朴子,因以名书。西晋光熙元年(306),葛洪避兵南土,羁留广州,开始着手写作《抱朴子》,于东晋建武元

素书 作者:黄石公

本书是对中国古代帝王将相谋臣取得天下、巩固政权、发展建设国家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反映在思想、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的主张上,也是针砭封建王朝的统治术、用人术、领兵术、理财术的一部书。

历代崇道记 作者:杜光庭

暂缺简介

通玄真经 作者:(唐)徐灵府注

《通玄真经》即《文子》。唐玄宗崇道,於天宝元年(742)封文子为「通玄真人」,尊称其书为《通玄真经》。刘向《七略》存《文子》九篇,《汉书。艺文志》录九卷。梁阮孝绪《七录》作十卷,《隋书。经籍志》和

太平经合校 作者:王明编

今人王明以《正统道藏》本《太平经》残卷为底本,辑录《太平经钞》《太平经圣君秘旨》及其他二十六种书之引文,编成《太平经合校》,大体上恢复了《太平经》十部,一百七十卷的面貌。

列子 作者:列御寇

《列子》又称《冲虚真经》。道家著作,八卷,相传为列子所撰,约成书于晋太康二年后。列子,名御寇,战国时代郑国人,主张空、静、无为,独立处世,善于修身养性。《列子》内容形式多为民间传说、寓言故事和神话

庄子 作者:庄周

《庄子》是庄子学派的著述总集,道家的重要典籍。现存《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是庄周弟子及后学所作。

庄子名周,战国中期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

关尹子 作者:尹喜

又名《文始经》《关令子》,全名《文始真经。仿佛《老予》、《庄子》、《列》一样,《关尹子》也是以作者而命名的。

不过,“关尹子”只是以官代名而已。关是指老子出函关的关,守关的人叫做关令尹,名字

文子 作者:辛銒

《文子》,唐以后又称《通玄真经》,是一部重要的道家著作。

老子想尔注 作者:张道陵

张道陵的《老子想尔注》以《道经》为后,创五斗米道,将老子奉为“太上老君”,为道教教祖,是为早期道教经典。

老子集注 作者:落花散人

普遍认为《老子》是一部晦涩的书。

理解这部困难的书的最好就是“逐字逐句”地去读它。也就是说,从基础的基础作起。

人们指责,这种或许是愚蠢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简直就是在开玩笑。因为年代久远

僧宝传 作者:释惠洪

《僧宝传》三十卷,成书于宣和六年(1124),可说是惠洪禅学的代表之作,书中辑录唐末以来禅门各家宗师“斩然绝出者”八十一人,记录其平生简历,参学行事始末,机缘语句和思想言论,各为一转,传末附以简短

庄子·内篇 作者:庄周

春秋战国时期,风云际会,既出现了一些所谓的“乱臣贼子”,也诞生了诸多影响深远的文化巨人,庄子乃其中之一。作为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内的一颗璀璨的巨星,庄子及其所著《庄子》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

老子道德经校释 作者:老子

暂缺简介

道德经(老子) 作者:老子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五千文》。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吕觉不二篇》汉高诱注释老子去国西游,函谷关尹喜请为著《上至经》五千言,即此书。旧题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将

黄帝阴符经 作者:黄帝

《黄帝阴符经》又称《阴符经》。旧题黄帝撰。学者都认为是后人伪托,有人说是战国时的苏秦,有人说是北魏的寇谦之,也有人说是唐朝的李荃;成书年代也莫衷一是,暂时都无法取得比较统一的意见。

《阴符经

金人铭 作者:黄帝

暂缺简介

无能子 作者:(唐)不著撰人

不著撰人名氏。序称光启三年天子在褒,则唐僖宗时人也。《崇文总目》列之於道家。晁公武《读书志》云,书三十篇,明老、庄自然之旨。今考其书,实三十四篇,与序所言篇数合。而卷上注阙第六篇,卷中注阙第五篇,

神仙传 作者:(晋)葛洪撰

晋葛洪撰。是书据洪自序,盖於《抱朴子。内篇》既成之后,因其弟子滕升问仙人有无而作。所录凡八十四人。序称秦大夫阮仓所记凡数百人,刘向所撰又七十一人。今复抄集古之仙者见於仙经服食方百家之书,先师所说,

抱朴子外篇 作者:(晋)葛洪撰

晋葛洪撰。洪有《肘后备急方》,已著录。是书乃其乞为句漏令后,退居罗浮山时所作。抱朴子者,洪所自号,因以名书也。自序谓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隋志》载内篇二十一卷,音一卷,入道家;外篇三十卷,入杂

亢仓子 作者:(唐)王士源撰

旧本题庚桑楚撰,唐柳宗元尝辨其伪。晁公武《读书志》曰:案唐天宝元年诏号亢桑子为《洞灵真经》,然求之不获。襄阳处士王士元谓庄子作庚桑子,太史公、列子作《亢仓子》,其实一也。取诸子文义类者补其亡。今此

云笈七签 作者:(宋)张君房纂辑

本书是宋真宗时张君房编辑的一部大型道教类书。道教称书箱为“云笈”,分道书为“三洞四辅”七部,故是书题名《云笈七签》,即掇取云笈七部精英之意。本书是一部概论性的道教著作,对道教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道

列仙传 作者:(汉)刘向著

旧本题汉刘向撰。纪古来仙人自赤松子至元俗凡七十一人,人系以赞,篇末又为总赞一首。其体全仿《列女传》。陈振孙《书录解题》谓不类西汉文字,必非向撰。黄伯思《东观馀论》谓是书虽非向笔,而事详语约,词旨明

老子道德经(英译本)Lao Tze 作者:李耳

LaoTze

庄子集释 作者:郭庆藩

庄子者,姓庄,名周,(太史公云:字子休)。梁国蒙县人也。六国时,为漆园吏,与魏惠王、齐宣王、楚威王同时,齐楚当聘以为相,不应。时人皆尚游说,庄生独高尚其事,优游自得,依老氏之旨,著书十余万言,以逍

庄子集解 作者:王先谦

王先谦(1842-1917)清末学者。湖南长沙人。字益吾,号葵园。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城南书院院长。在任组织学人,集体从事古籍文献的编校刊印工作。曾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并编有

列子集释 作者:杨伯峻

杨伯峻(1909~1992)语言学家。原名杨德崇,湖南省长沙市人。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历任中学教员、冯玉祥将军研究室成员、广东中山大学讲师、湖南《民主报》社社长、湖南省政治协商会议秘

帛书《黄帝四经》 作者:

《黄帝四经》是1973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中抄在《老子》乙本卷前的四篇古佚书(《经法》《经》《称》《道原》)的合称。唐兰先生认为这四篇古佚书从内容上看是一部书,从思想方法上说,大体上是继

《孙子兵法》的意义,不仅仅是一部军事著作,它更代表着炎黄子孙的智慧、思想、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根基、源泉。

国人尊孙子为“兵圣”,而以色列当代战略学者Martin van Creveld(克里费德)之言可以代表国外的总评:“所有战争研究著作中,《孙子》the best(最佳),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则只能屈居second best(第二)。”

在现代,孙子兵法的作用远远不再局限于一本军事著作的范畴,它还被广泛运用于政治斗争、商业竞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我们办起事来多几分智慧,少走些弯路。

扩展资料:

1、《孙子兵法》是中国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

《孙子兵法》曾被誉为“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遗孙子”。它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中。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时期伟大军事家孙武,大约成书于2500年前的春秋末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比欧洲克劳塞维茨(Clausewitz)写的《战争论》(On War)早2300年。

2、《孙子兵法》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书中探讨了与战争有关的一系列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如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胜败、利害等。

《孙子兵法》正是在研究这种种矛盾及其转化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其战争的战略和战术的。这当中体现的辩证思想,在中国辩证思维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孙子兵法》谈兵论战,集“韬略”、“诡道”之大成,被历代军事家广为援用,《孙子兵法》缜密的军事、哲学思想体系,深远的哲理、变化无穷的战略战术,常读常新的探讨韵味,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也拥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

—《孙子兵法》

以下是最有可能获得《孙子兵法》的现代版本,这里仅收入较为权威和影响较大的版本供参考:

1《吴孙子发微》中华书局1997年6月这是我所见到的底本采用《魏武帝注孙子》的唯一版本,思想与学术均值得仔细研读,系中华书局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之一。

2《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文物出版社1976年(普及本)

3《银雀山汉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85年(精装本),战士出版社曾经翻印普及本,在旧书市场容易获得。精装本较普及本内容丰富,比较罕见,两大传世版本均用此书校勘。

4《十一家注孙子》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排印本(中华点校本)《十一家注孙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排印本(重印)是十一家注本体系的标准经典底本,值得收藏。

5《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中华书局1999年3月第1版杨炳安收入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极具学术价值。作者是研究《孙子》的元老,著述颇多,但拘泥于十一家注体系和明清以来的旧说,且在集校方面过于繁琐。

6《孙子集校》中华书局1959年杨炳安

7《孙子会笺》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杨炳安

8《孙子兵法新注》中华书局1977年1月第1版

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孙子》注释小组译,采用十一家注本,是十分好的入门版本,多次再版,最新版也被收入中华书局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

9《孙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郭化若撰,原名《孙子今译》,1962年此书附于《十一家注孙子》后,197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1984年再版,1995年第7次印刷。郭化若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兵团政委等职,在军内和军事理论界地位很高,见解独到,虽采用十一家注底本但不局限于版本之分。

10《孙子兵法概论》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1月6版陶汉章

陶汉章1955年授少将军衔,长期从事军事理论研究,此书是结合刘伯承担任军事学院院长期间的阐述和自己的研究体会所编写,论述透彻,战例翔实,深入浅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孙子军事理论学习书籍。1985年第一版,多次再版,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11《白话孙子兵法》岳麓书社2001年10月第1版黄朴民

作者是原中国军事科学院博士,曾多次参与《孙子》和《武经七书》的编译工作。

12《武经七书注释》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中国军事史》编写组译,采用宋本武经底本,考古、文献、资料丰富,注释详细,可帮助读者更深入形象地理解原文。

13《武经七书直解》岳麓书社1992年6月

明代刘寅的《武经七书直解》在校勘和注解上很有特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又不乏精辟见解,在《武经》诸多注本中得以流行,并多为翻刻。此书以明代刊刻本为底本,并校勘了其中的误刻。

14《孙子校释》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6月第一版

《孙子兵法大全》系列丛书,吴九龙主编,郭化若等任顾问,杨炳安、吴如嵩、穆志超、黄朴民合编,此书分外文版和无外文版。

15《武经七书》国防大学出版社(毛元佑、黄朴民编)。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现存最早、最杰出的军事著作,是孙武离开齐国到吴国之初隐居在都城姑苏时写出的。《孙子兵法》亦称《吴孙子》、《孙子》、《孙武子》等,全书十三篇,虽只有5900字左右,却是一部论述军事领域内部联系和规律的兵学杰作。据现存文献资料记载,《孙子》一书最早见于《史记》载述。《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这样写到,吴王阖闾对孙武说:“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见《孙子兵法》在孙武觐见吴王阖闾时就是一部独立的军事著作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还写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也就是说《孙子兵法》早在战国中晚期,已广泛流传于天下。然而,古书之流传主要是靠传抄,在传抄的过程中,可能改变古书原有的面貌,尤其若是传抄者本人加入个人的意见,更可能使原书内容遭受改变而失去其完整性。《孙子兵法》存在着甚多作者与内容上的疑问,可能就是因为传抄上的因素所致。

古书传抄错误或书缺简脱在所难免,为求其保存上的完整,历来皆有古籍的整编工作。西汉对于兵法文献的整理,根据《汉书•艺文志•兵书略》的记载,曾经有三次。第一次是在西汉初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这三十五部也就是当时官方的兵书精华,但不知《孙子兵法》是否被选入其中,不过以韩信用兵常以《孙子兵法》为活用准则,盖可推断当在其中。第二次整理是在汉武帝时候,“军政杨仆捃摭遗逸,纪奏兵录”。第三次兵书整理为孝成帝时代。当时实施全国性的大规模图书搜集工作,由光禄大夫刘向统领校雠整编。在兵书方面则由步兵校尉任宏负责,整理后之兵书归入于《七略》之中。西汉三次兵书整理后,《孙子兵法》在兵学中的地位得以确立。此次整理,“任宏论次兵书为四种”,兵书被区分为兵权谋、兵形式、兵阴阳、兵技巧等四类,而《孙子兵法》则列权谋类之首。后《七略》失传,一些基本的内容由班固《汉书•艺文志》保存下来。不过《汉书•艺文志》所录《孙子兵法》为八十二篇,清朝学者毕以珣在《孙子叙录》中指出了篇章骤增的原因,认为其余六十九篇都是孙武的佚文,是孙武及其弟子在十三篇的基础上不断增添所致。

东汉末年,曹操等人开始为《孙子兵法》作注。曹操《孙子注》,其自序中称“略解”,是现存世的《孙子兵法》最早注本,除了首先注释之功,曹操对《孙子兵法》的贡献还有两点,其一是独尊《孙子兵法》,认为此书是所有兵书中写的最好的一部,进一步确立了《孙子兵法》的地位。其二是恢复了十三篇原型,把汉以来很庞大的八十五篇《孙子兵法》作了区分,只为十三篇作注,而将十三篇之外的内容另编为《续孙子兵法》二卷。曹操的注释简明切要,具有很高的军事学术价值,问世后即备受人们的称誉推崇。曹操之后,注家纷起,各呈异态,一直到宋代,流传下来的著名注者有十家。注本的大量出现促进了《孙子兵法》的广泛传播,在流传过程中又形成了不同的版本体系。宋代时期《孙子兵法》的主要传本为《武经七书》与《十家注孙子》两大系统。到明代,则以《武经七书》本为主流。到了清代,孙星衍从《道藏》中抄出《十家注》本,并对其做了一番认真细致的校订考辨,使之名声鹊起,一举打破了自宋以来主要以武经本流传的局面。孙校《孙子十家注》也因此而成为近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同时也是最实用的《孙子兵法》读本。

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简本《孙子兵法》,系迄今为止发现的《孙子兵法》最早的手抄本。据专家考证,比《史记》的成书至少要早数十年以上。 它使我们注意到:(1)今本与简本除去个别句子的顺序变易和字词增减外,二者是大体一致的。(2)宋以前的古书引文虽经节引、改易、增删而不尽可据,但仍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古本原貌,要比今本更接近于简本。(3)宋以来的各种版本虽间有差异,但与简本相比,这些差异却显得微不足道,其中不少都是因翻刻、重刻而造成新的讹误。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