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的经济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2收藏

台山的经济,第1张

台山市已具备了资源、侨乡、环境、后发四大优势,初步形成了大交通、大能源、大港口、大资源、大旅游、大商贸、大养殖的发展格局。随着CEPA、“9+2”泛珠三角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港珠澳大桥的规划建设,“接轨大特区,融入珠三角”已成为台山市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台山市认真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农业稳市、商旅旺市、强镇富市”五大发展战略,增创资源、侨乡、环境、后发新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着力发展工业经济、民营经济、镇级经济、园区经济、海洋经济、旅游经济等特色经济。

改革开放以后,台山市工业已形成了以机械、铝材、电子电器、纺织、医药、建材、食品、五金、化工、制衣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农业初步建立了优质水稻、海水养殖、淡水养殖、花生、甘蔗、蔬菜、禽畜、水果、花卉、林木等十大生产基地。

2012年,台山市经济实力稳步提升,预计全年完成生产总值30585亿元,同比增长1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61亿元,增长132%。台山市县城经济综合发展力位居广东省第9名。

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19亿元,同比增长8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33亿元,增长15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74亿元,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67亿元,增长101%;社会消费零售总额1653亿元,增长124%;外贸出口总额14亿美元,增长83%。 台山是农业大市,资源丰富,再发展潜力很大。现有耕地80万亩,山地240万亩,滩涂40万亩。台山气候温和,物产丰饶,是全国商品粮基地之一。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三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初步形成了水稻、水产、果蔬、畜牧四大支柱产业和水稻、海水养殖、淡水养殖、水果、蔬菜、花生、花卉、甘蔗、林木、禽畜十大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台山农业生产正朝着优质化、基地化、商品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耕作制度

20世纪50年代前,种植制度以一熟或两熟为主,三熟面积不大。低朗田、低围田、高亢田种植一造(单造),秋、冬闲田。1955年,推行“挣稿改翻耕”,分插早晚两造,冬种番薯,一年三熟制,即稻(早稻)、稻(晚稻)、薯(番薯),1956年曾改为稻、稻、麦。1958年,大炼钢铁,冬种小麦停顿。1975年至1977年,推广种植中造水稻,改三熟制为稻、稻、稻。1977年,种植中造水稻9869亩。因连作水稻,地力用多养少,用养失调,产量不高,收益不大。又改作绿肥、稻、稻为主的种植制度。1979年,农村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联产到户,种植制度向立体农业发展,除了保证粮食种植面积外,大种经济作物,发展商品生产,提高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品种改良

建国前,台山民间流传“耕田勤换种”的农谚,农民十分注重选换优良品种,从外地引进早(晚)稻新兴白、福建占、罗定占、增城占及香薯、白种木薯等。

建国后,农业部门积极引进粮食作物优良品种。县农科所、乡村农科站建立种子基地,组织农户串换和更新种子。60年代后,贯彻“自选、自留、自繁、自用,辅以国家调剂”的方针。县供销社成立种子经理部,统一收购和供应种子。

水稻品种

50年代,早稻推广南特16号、广场7号、广场13号、白壳矮;晚稻有塘埔矮、晚白占、白壳仔等。

60年代,推广矮秆良种。早稻有矮脚南特、广场矮、珍珠矮、广矮6号等;晚稻以塘埔矮、溪南矮、石脚矮、木泉矮为主。这些品种具有矮秆、耐肥、抗倒伏和高产的特点。

“文化大革命”期间,科研部门瘫痪,农科人员下放干校,引进的水稻良种不多,水稻选种、留种制度混乱。主要当家品种有科情3号、江矮早、江南矮、饶平矮、秋长3号和木泉选等。

70年代中后期,引进水稻良种逐年增多,计有广6矮、广解9号、红梅早、南科选、南京11号、科2、科6、科9、窄叶青、开珍3号、新4、晚占、包选2、包胎矮、平朝9、朝阳矮、大良矮、南早32、科矮早、科广10、古巴266、桂朝1号、桂朝13号、矮优2、黄占矮、朝灵11、南包、苍城矮、中包6、青工矮等。

80年代初,全县水稻种子基本实现良种化。早稻有玻惠占、龙单占、青油、桂朝4、桂朝7、汕优2、汕优6、汕优36、青优早等;晚稻有新油占、惠优占、玉所包、桂汕矮、青华矮、晚华矮、汕优等。

1985年,全县水稻优良品种面积9642万亩,占全年种植面积的68%。

杂粮品种

台山种植的杂粮主要有番薯、木薯和玉米。番薯有红肉薯、白肉薯、牛角薯、香薯。50年代曾引进洲府薯、雷州薯、挣破垄薯、萝卜薯和不论春薯。雷州薯产量高,但味淡,农民多用作养猪饲料。木薯主要是白木薯,有毒素,需浸水才能煮食。开放改革后,引进海南木薯种,高产,淀粉丰富。玉米当家品种有黄籽包、白籽包和苞萝粟。60年代引进糯米包、满蒲金和金皇后等。

粮食产量

清末民初,台山的水稻产量很低,土质较好的全年亩产150公斤,土质一般的全年亩产100公斤,低朗田和沙质浅脚田全年亩产只有50—60公斤。《新宁县志》载:“岁入粮食,仅支半年”。

民国中期,侨眷子弟,仰仗侨汇,懒于耕作,地力渐薄,加上民间往往因山坟、水圳争执,酿成械斗,农业生产遭受破坏日益严重,粮食作物(包括杂粮,下同)种植面积减少,单位面积产量逐年下降。民国21年(1932)为正常年景,平均亩产为100公斤。

民国32年(1943)遭逢大旱,粮食作物产量平均亩产15公斤至20公斤。

民国38年(1949),粮食作物总产14986920吨,亩产92公斤。

建国后,大力兴修水利,改革耕作制度和推广先进科学技术,粮食生产逐年发展,单位面积产量大为提高。1952年,台山由缺粮县变为粮食自给县,1953年粮食总产量1984234吨。1963年,粮食总产量2711616吨,平均亩产从1949年92公斤提高到147公斤。

1964年至1976年,粮食总产量徘徊在25万吨至33万吨之间,平均亩产在137公斤至185公斤之间。

1979年至1983年是建国后粮食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1979年,粮食总产量36437175吨,平均亩产192公斤,1983年粮食总产量4148939吨,平均亩产268公斤,开创台山县粮食总产超40万吨的历史。 在清光绪年间,白沙煤矿已使用机器采煤。民国初期,又陆续兴办一些机械、半机械工厂和作坊,手工业生产也有所发展。日军入侵台山期间,工业、手工业受到严重摧残。抗日战争胜利后,工业恢复缓慢。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原口径,下同)仅44061万元。

建国初期,着手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1954年,全县有工业企业1329户,其中国营8户,公私合营5户,合作社营76户,私营18户,个体手工业1222户,工业总产值100158万元。

1956年,全县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建立起手工业社114个。糖饼厂、食品厂、烟丝厂、皮革厂及各区(镇)粮食加工厂等相继建成投产,工业总产值2238万元。

1958年,县水泥厂和白沙区水泥厂投产,结束了水泥靠进口的历史,此外,还建成瓷厂、盐场和机械厂。

60年代,对全县工业进行调整,并新建了磷肥厂、农药厂、斗山糖厂、氮肥厂等一批颇有规模的国营工业,这个时期,生产稳步增长,196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6277万元。

70年代,集体工业发展较快,二轻工业部门投放较大的资金,对二轻企业刊发改造,使自行车零件厂、金属厂、服装厂、木器厂、水步农用厂、公益五金轧钢厂、冲蒌机械厂等合作工厂和一批手工业合作社更新了设备,扩大了规模,提高了生产能力。1970年,二轻工业总产值只有913万元,至1979年发展为197993万元。1970—197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03147万元。

80年代,台山工业有新的发展,主要行业有:建材、燃料、化工、电器、电子、机械、制糖、制盐、造纸、医药、陶瓷、服装、食品、塑料、金饰、工艺品等。在这些行业中,家用电器工业发展最快,有生产家用电器产品的工厂9家,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四成多。建材工业,办起6家糖厂(后调整转产2家),日榨蔗量3200吨。制盐业,兴建盐场2个,年产原盐4196吨,产值63万元。医药工业也在兴起,已兴办3家制药厂,生产医药产品70余种,产值达6000万元。服装加工企业40家,职工4700余人,年加工服装500万件。

建国后,台山工业产值从1950年至1976年,用了25年时间,上了第一个亿元(原口径,下同);1976年至1981年,用了6年时间,上了第二个亿元;1982年至1984年,用了3年时间,上了第三个亿元。198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68223亿元,工业产值第一次超农业产值。

改革开放以来,台山工业不断发展,群龙崛起。国有集体、外资、私营、个体工业并驾齐驱。初步形成了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纺织制衣、医药食品、化工塑料、建材等行业,共有80大类产品,1500多个品种。工业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增效益,产品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1年,台山市工业已形成了以机械、电子电器、纺织、医药、建筑材料、食品、五金、化工、制衣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品达1000多种,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台山是全国科技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一,广东省科技实力强县(市)之一。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9万人,有省、市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0家、民营科技企业19家,高新技术产品涉及光电一体化、生物工程、新材料、电子信息、微电子、家电、机械等技术领域共43个品种。“九五”期间,全市获县(市)以上科技进步奖的科技成果102项;推广科技成果27项;组织实施国家、省级的科技计划项目23项,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公告的专利申请142项。工业、农业、海洋经济实现了从资源型、粗放型到科技型、集约型转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开创了台山科技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局面。

如果你来广东省江门市,你一定要去参观这里的寺庙。至于去哪一家,今天边肖就给大家推荐一下。毕竟江门市区的寺庙也不少。下面分享一下江门十大名刹的排名。让我们来看看!

1、广东省新会圭峰山玉台寺

鱼台寺,位于广东新会北郊龟峰山山腰,始建于汉代。它是广东四大佛教寺庙之一。它在日本入侵后被毁,并于1986年修复。现在,佛寺金碧辉煌,香火鼎盛,历久弥新。鱼台寺还有广东省重点保护文物,现存唯一的明代雍和宫和白石塔。光绪十年(1884年)重修知县彭军谷,建有大雄宝殿、洁白如玉、七级宝塔、圭峰阁、千手殿、余旭阁、文昌宫、真仁殿、玉虚宫、天地寺、朱天寺、水月宫、石笋寺、琼花洞、漱玉池、观山阁等建筑。

2、江门市外海茶庵寺

茶庵是江门市郊区的著名景点,位于江海区外海镇五马归草脚下,距市区约10公里。这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在茶庵前不远处,矗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牌坊,牌坊上刻着“朱晓明洞”四个大字。原来,‘朱明洞’是罗浮山的一个著名景点。人们认为这个地方可以与罗浮山的“朱明洞”相媲美,它有自己安静优雅的特点,所以它被称为“朱晓明洞”。牌坊背面镌刻着“佛国”四个大字。游客来到这里,感觉步入了宁静的佛界。

3、江门市叱石观音寺

赤石坎农吉位于蓬江区杜阮镇赤石风景区,赤石山是龟峰山绿屏向东北延伸的一个分支。据史料记载,赤石山景观始建于明末,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是“岭南百景”之一,也是难得的融儒释道于一体的奇观。景区内山势雄伟,生机勃勃,寺庙楼阁依山而建,树木成行,流水淙淙,青山绿水,生机盎然,故“呜呜石松涛”被誉为江门八景之一。同时,景区内还有“一石变羊”、“北岩岩”、“太子阁”、“黄公附属寺”等人文景观,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4、江门市雪峰寺

雪峰古寺是广东省江门市有记载的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为贯彻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满足周边地区佛教信众的宗教需求,经充分论证准备并报省宗教局批准,江门市政府在白水带景区牛峰山南麓(龙光塔下)沿山梁划出约七公顷土地,计划投资一亿元将雪峰寺建成岭南地区最大的佛教寺庙,并聘请石明生大师负责雪峰寺的筹建工作。

5、大雁山海会寺

海会寺位于大雁山风景区一个名为“百鸟归巢”的山谷中。寺庙四周山峦叠嶂,飞槽斗拱,上下错落有致,殿堂楼阁雄伟壮观。现存建筑有十天王殿、大门、客堂、斋堂、僧舍、游乐池、安福殿、观音殿、藏经阁等。庙里供奉的是尼古姆和罗汉的金姿。慧思寺现为释渐禅师住持,师敦宣法师掌管。每天早上,钟和鼓在寺庙里响起,白凡不断地出现在现场。这里是佛教活动场所,香火旺盛,前来拜佛祈福的信众男女络绎不绝。

6、开平市宝国寺

国保寺位于广东开平市,是一座有800年历史的著名寺庙。长期以来,该寺香火鼎盛,信众众多,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重建工作附后

7、台山市广海灵湖寺

令狐寺位于广海城东门外500米香山。它是泰山最古老的寺庙。据清朝《新宁县志》年的记载,“令狐寺矗立在广海城朝阳门(东门)外,是泰山最早的古寺。”山前积水如湖,名曰圣庙。因为那里有龙庙,后人根据刘禹锡的名言“水不深则有龙”,将庙改为菱湖,庙也因此得名。

8、台山市石花山西严寺

石花山西岩寺是台山市一座古老的佛教寺庙,距今已有369年的历史。西燕寺始建于明朝崇祯十二年[公元1640年]。庙建在台城西郊[今西延路],路名以西延路命名。当时建有大雄宝殿和祖师殿。康熙二十二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建设,用大悲殿扩建了寺庙。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时任县令的于仲仁在山新华侨的帮助下进行市政建设。西延寺从台城西的西延路迁到泰山八景之首的石花山。据新宁县志及现有关于西延寺的史料记载,原西延寺弘光寺被称为五邑最好的寺庙。

9、台山市古兜山北峰寺

北风寺位于九思镇北风山。它属于佛教。据《新宁县志》年记载,北峰寺九峰观音寺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后废弃,清雍正年间重建。有280多年的历史,是佛教传入泰山的古刹。北峰寺占地6380平方米,建筑面积870多平方米。北峰寺是明代的寺庙,也是清代重建的文化古迹。2001年5月,市民族宗教事务部门同意修复北峰寺。它于2006年3月注册为宗教活动场所。

10、江门市外海清莲庵

外海青莲寺位于江门市江海区外海街道沙金横社区塘边坊街13号。始建于清代的联安,是当时海上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它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1985年实行宗教政策后,青莲寺得到恢复,2004年1月被批准为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

台山可以带走的特产有鸡心黄皮、台山火龙果、台山桂圆、台山西瓜、广海咸鱼、台山紫菜、麦香风鳝、台山大米、台山白云茶、鸡爪芋头、台山虾酱、客家米橙、祁县老蜂酒。

台山特产一:铜鼓紫菜

紫菜是台山著名的特产之一。根据《新宁县志》的文章,“紫菜生于大海中的岩石上,呈蓝色。如果是干的,会是紫色的。生产铜鼓特别好。”铜鼓紫菜不是铜鼓村出产的,而是铜鼓地区的居民在海边的大石头上采集的。地名大排质量最好。铜鼓紫菜又大又厚,嚼起来又香又脆。

台山特产二:台山龙眼

台山龙眼是广东台山的特产水果。台山地理环境优越,临海,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非常适合龙眼的生长。所产龙眼小而圆,肉嫩,汁甜,味美,营养丰富,还可制成桂圆干。

台山特产三:台山大米

台山大米是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的特产。台山市种植水稻历史悠久。自隋代以来,泰山就有农耕活动的记载。长期以来,人们开发田埂,修筑地基,筑堤来种植水稻。生产出来的大米香甜软糯不腻,用其制作的台山米粉更加鲜美香甜,是具有台山特色的特产。

  台城是个镇。

  台城镇位于广东省台山市,为该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华侨文化氛围浓厚,其中西合璧的骑楼洋楼建筑遍布城乡 ,是岭南地区骑楼建筑最为密集的地区,台城作为县治已有510年历史,明朝弘治十二年(1499年)被定为新宁县县城,时称“新宁城”或“宁城”。据明嘉靖《新宁县志》记载,设县次年,县署、学宫便相继建成,县城初具规模,范围包括台城环城西路、台城环城北路和环城南路所组成的三角形地带。1914年,新宁县易名为“台山县”,县城俗称“台城”。1924年~1929年间,台城掀起了第一次大规模近代化建设高潮,300多幢骑楼商铺经统一规划后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形成了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风貌。这样的建筑格局,得益于台山华侨从国外源源不断寄回的丰厚侨汇,以及新宁铁路强大的运输力量。

  台山市台城街道地理坐标为东经11280219度,北纬2224747度,位于台山市的北部,是台山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台山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交通的枢纽。东与四九镇毗邻,西与白沙镇接壤,南与三合、冲萎镇相连,北与水步镇相接。总面积1597平方公里,总人口176万人,53026户,城镇居民人口132万人,农村人口44万人。有耕地面积23409亩,其中水田15803亩,旱地7606亩,淡水养殖面积7415亩,种水果面积3321亩。新台高速公路、西部沿海高速公路贯越镇境,陆路可直达港澳,往广州、珠海仅需15小时左右的车程,水路有直航香港口岸的公益港码头。水电充裕,学校、银行、宾馆、酒店、食街、超级商场、通讯、医院、农贸市场等生活设施配套完善,镇内物品丰富,商业繁荣,购销两旺,全镇工商户达到6500户。

  辖11个城市社区、26个农村社区:富城社区、东云社区、环南社区、南塘社区、园田社区、上朗社区、合新社区、新桥社区、桥湖社区、仓下社区、凤凰社区、石花社区、沙坑社区、北坑社区、东坑社区、板岗社区、河北社区、南坑社区、安步社区、大亨社区、长岭社区、香雁湖社区、廛溪社区、礼边社区、横湖社区、泡步社区、筋坑社区、朱洞社区、水南社区、岭背社区、平岗社区、淡村社区、罗洞社区、桂水社区、圆山社区、白水社区、三社社区,下设43个居民小组,514条自然村。旧称“新宁城”,建于1499年(明弘治十三年)。1938年新宁城改称为县城镇。建国后改名为台城镇。2001年9月,台城镇与原附城镇合并,组建成新台城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富城大道3号。2006年,撤销台城镇,设立台城街道办事处,8月11日挂牌成立。

1、拥有亚热带南国风光的海宴蓬莱仙岛;2、建造在驿道边上的一座寺庙——青云寺;3、海宴镇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廓峰楼;4、廓峰山上发现的明代时刻题词;5、由三块巨石相倚而成的巫公岩。

一、海宴蓬莱仙岛

海宴镇蓬岛位于海宴镇东南沿海,靠近广东西部沿海高速公路,与上下川岛隔海相望。这里风景秀丽、碧海蓝天、奇石林立,近5公里长的沙滩色泽润白,沙质细嫩、金黄无瑕,平坦柔软,宽度达100米,还有100多米宽的马尾松绿化带。树影婆娑,涛声拍岸,一派亚热带南国风光。主要景点有:天然海滩、天然石室、仙石奇洞、石安古奇榕树、石刻巨书、晚归渔舟。

二、青云古寺

僧人将驿道铺砌成石路之外,还在驿道边上盖了一座寺,名曰:青云寺。

道光年间编纂的《新宁县志》记载:青云寺是康熙十五年,僧怀止创建;废后,雍正年间新宁知县王暠重修;到乾隆十年又重修过。后来由于历久不修,到清朝末年,寺僧又因米贵而去,无人主持,遂而倒塌。有关记载古寺的碑记已寻不到,只从乱草丛中,找到了一对花岗岩石凿成的断联云:“青山环绕三摩地,云路长通万福门。”

三、廓峰楼

廓峰楼是海宴的标志,由当地实业家赵善来先生倡议建造,并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建成。廓峰楼除具备防御盗贼的功能外,还在夜间闪灯,为夜行船只指明方向。原先的廓峰楼于1974年不幸发生火灾,荡然无存。后来,侨胞赵新明先生继承其父赵善来遗志,积极倡议重建廓峰楼。1989年春,一座七层六角廓峰楼又巍然矗立在廓峰山上。

四、明代石刻题词

明代堪舆国师徐东风在海宴寻龙点穴时,也曾留下石刻题词:“海柱”和“任凭风浪起,此地永无忧”。石刻的发现地就是海宴的廓峰山,也是曾经海宴中学的所在地,而廓峰山上还有一座廓峰楼。

五、宋代古迹巫公岩

巫公岩之地,古称西岩,是海宴镇沙栏的景观,在白饭迳口。巫公岩由三块巨石相倚而成。洞高5米、宽6米、深3米。岩洞上盖刻“巫公岩”三字,字径015米,字的四周刻有方框,字横书在方框内。洞右侧一块横卧巨石上刻有《西岩行》(共308字)和《西岩诗》(共56字)两首诗,字迹清楚。《西岩行》、《西岩诗》为岫云书镌。

在巫公岩南边大石刻有“洞天”二字,左旁大石有“岫云书”三字。     

岫云即巫岫云,字正得,海宴通亨村人,曾任南宋州级官吏。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攻陷临安,恭帝投降。元兵入侵广东时,巫岫云逃回故乡隐居,常游白饭迳口西岩,刻下这两首诗。以后,这个地方也被称为“巫公岩”。巫公岩周围还有石刻“回顾”、“渐入”、“眠云”、“泽有”、“自酌”、“棋局”等字。

这石刻,反映出宋末元兵入侵广东的史实,是台山最古老的石刻,距今已有680年。 

水步(四九)香薯

是一种略带粉红色双层薄皮,黄肉白糖心而可以抵饥的番薯。虽然台山各地都有出产,但以水步地区附过所出产的最为著名,其肉略具**,煮熟之后,白心松化而香甜,焗干之后,香气四溢,和普通番薯有别,故名香薯。在日军沦陷时,粮食极度缺乏,幸赖它救活了不少邑人,当时实在可以称之为“养人的无价之宝”。

北坑草席

是台城附近北坑盘屋地方的特产。这地区的人,多数是姓盘的人聚族而居。每年秋分至晚造收割前的空闲时间,勤劳的人家,多数兼织草席以为副业。织好之后,挑往集市或过村售卖,顽皮的儿童见他们到来,玩笑之为“盘古皇卖席”。北坑草席所用的草是当地的特产,圆身而细软耐用,因其内中空有如灯芯草,所以夏天可以隔热,冬天加床垫,穷人则加糯稻草,又可以贮热。一般人认为它也是台山的一种宝。

北峰山上白云茶

台山白云茶,主要产于北峰山,以长于终年白云缭绕的山高处得名;《新宁县志》说“白云茶产于狮子头、瓶山顶者为上,性最凉,能解积热;不可过饮。”大概由于白云茶常受云雾滋润,其性确较寒凉。用以泡茶,质滑味香,生津止渴,提神醒脑而解疲;且放置十日不馊。所谓不可过饮,就是如果饮之太多,轻则兴奋失眠,重则伤及脾胃。但如用之得法,却能收药效。据《百峰山草药》介绍,用干白云茶叶三至五钱,以水煎服,可治风热感冒、痰多气喘、头痛、昏睡、烦渴等病。民间还有一方:干白云茶叶一两,配以蜜糖一斤,密封于瓶内三几个月,即成医治红白痢症的特效药。这样蜜泡过的白云茶渣,炖烂敷医红眼病,不少回乡侨,也访买一些带到海外备用。

远近驰名的台山西瓜

最近几年,台山西瓜以产品大宗、上市早、瓜质好、品种优良而远近驰名,在港澳市场占有一定的位置。早在五月上旬,别地的西瓜还躺在瓜床待熟,台山西瓜已经抢先在市场露面了。经过几年选留提纯复壮优良西瓜品种,确定了“新青”“加宝”两个瓜种作为当家种。“新青”瓜体圆溜,“加宝”呈椭圆状,但都具有皮薄、肉红、清甜、少核等优良特点。这两种瓜,产量高,亩产一般三千斤;四九南村、坂潭,附城北坑、南乐等地种植的,亩产高达五千多斤。一个瓜最大重达二十四斤,一般的十七八斤。

漫步斛街话菜花

据说,都斛椰菜花,由旅美华侨引入,已有百多年历史了。它虽不是都斛始产,却是都斛盛产,且比别地菜花著名。这是因为都斛西北有高山所挡,冬季气候温和,东南临南海,冲积土层肥松,因此椰菜花有生长快上市早的优势。椰菜花分秋冬两季植,冬植为主。都斛菜花,以花大如盆,色白似玉,味甜脆口而获得盛名。厨师常用猪肝、肉片、香芹烩炒都斛菜花,端到席上,好看又好吃。有人这样赞美都斛菜花:远观如白菊,近看似珊瑚,味鲜甜夹脆,形美入画谱。一位香港回乡同胞对亲人说,在港难食家乡菜花,只有在名牌酒家间或有幸尝试,但价钱昂贵。他回来一次就买上十斤八斤,吃个痛快。有些香港同胞向有关部门建议,为免鱼目混珠,出口都斛菜花要标名。后凡出口都斛菜花,都标明“台山都斛一级菜花”。

潮境萝卜

每年岁暮时节,萝卜大量上市。一提起吃萝卜,人们不禁想起我市萝卜的名产地潮境。潮境萝卜和牛膜又结下了不解之缘。牛膜煲萝卜,外加点辣椒酱,吃后齿犹留芬,引人垂涎欲滴。为什么潮境萝卜比其他地方的萝卜胜一筹呢?它的特点是什么?原来整个潮境地区的土地都是半泥沙质的,最适宜于种植这一类作物。但出类拔萃的还是潮境圩边的众享番头朗(土名)产品。这一带的土地尽是乌泥黑沙的半潮田,又有一条水质特别好的陈坑分支流经这里,因此长出的萝卜特别光滑、圆大、幼嫩、清甜,没有硬性。

塔脚生菜

享有盛名的塔脚生菜原出名于台城城西富国庄和长盛两村村前的三分多的土地上。居住在这里的农民,祖祖辈辈经过长期经营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生菜经验。“塔脚生菜”发展到三十多亩,统称为“塔脚生菜”塔脚生菜与众有何不同呢?它具有清甜、爽脆的特点,稍一不慎掉在地上,就象摔碎了一支玻璃灯筒一样,故人们又称之曰“玻璃生菜”。据此间的老菜农说:两村周围都是一大片沙质半潮田,生菜的种植方法很讲究,每年阴历九月初九日前后的一个星期内播种,约一个月后便有菜苗移植了;行距约丁方一尺左右,种下一星期后应薄施人尿一次,以后每星期薄而匀施人尿二次,一般不采用化肥,因恐成熟后易于霉烂。另外,要勤浇水,水要清而不浑,土质忌咸,否则,尽管菜身壮大,也免不了味道苦涩。如果气温暖和,六十天左右可结苞,赶在大年初一上市。

仑定荔枝

仑定,在海宴街之北二公里。这里土质肥沃,环境得天独厚,荔枝果场分布在村的西边、东边、桥头、佛山等处,共有七百亩地。仑定荔枝的主要品种有芝麻荔和黑叶荔两种,尤以芝麻荔最为出名。芝麻荔果形似小柿,皮色红中带绿,肉厚且脆,饱水清甜,因其核小似芝麻,故名。仑定芝麻不但好吃,而且早熟,它比广东地区的荔枝提早两个季节上市,每年农历四月下旬开绐收果,五月底便收完。黑叶荔有生火补气之功,香味适口,可称佳品。

广海区边芥兰

台山有名的广海特产“区边芥兰”,十月中旬开绐陆续上市,满足市场需要。区边芥兰以空心质脆,叶嫩味甜获得盛誉。多年来,不少到广海来的外客都循誉要求用区边芥兰下菜,以尝新鲜。区边一土名叫水井东的田垌,所产芥兰最具特色。水井东北靠区边村,南临莲塘村,东接广海城边,形成小盆地,入冬气候较温和。加上土质肥沃,壤土下水源丰富,十分适宜芥兰生长。老菜农们说“芥兰要‘水肥足,杂灰嫩,霜雾薄,质脆甜’,水井东是名产地。”随手可折,豪无纤丝牵连。

海宴连藕

赏连花固然致趣,吃莲藕更别有风味。海宴出产的莲藕,又肥又大,最大的一株可达五六斤重;尤以三沙、三安等地出产的最佳。这些地方出产的莲藕不但肥大,而且淀粉含量特别多。煲熟的莲藕,松得裂开,一啖入口,似吃槟榔芋那样松,而且莲香味浓;用来煲汤,清甜而有粉腻;削成薄片,以猪肉或牛肉片炒之,脆口无渣,是夏季的上等菜。台山人暑天用冬瓜红豆煲连藕汤,搞一两片嫩莲叶加入,汤味带莲香,还能消暑除烦。挖藕时将莲叶摘下晒干,可作包装材料,广州等地还用来包荷叶粽子哩。

西栅西洋菜的由来

西洋菜,味美可口,煲炒俱佳,人多喜爱。每当朔风初起,气候干燥,则以煲汤更宜。有钱人家投以鸭肾、蚝豉、虾米或猪骨,清淡人家只落一些番薯或清煲,各俱风味,均奏清热润肺之效。西洋菜在我市已比比皆是,唯是斗山西栅的为最佳。究其原因,除土肥水美外,应数培植技术最为重要。十九世纪末,一小贩往来各地。一次,在都斛见一位归侨栽有野菜两盆,问之,说由外洋带回,叫西洋菜,可食用,并得一捆带回,植于菜园,早晚淋水,生势不错。一日,他偶把此菜老茎弃于水沟,几天后,发现老茎均发出新芽。为好奇心驱使,他试将老茎植于垄沟水中,结果,发现水育比旱育的生长快,菜质好,自此,西洋菜便在西栅落户,由旱育改水育。后又经当地农民多方探索,栽培技术不断创新。西栅西洋菜,便为我市远近皆知的土特产,尤以石巷村生产的为最佳。

冲蒌乌豆

时届冬令,台山人喜欢用乌豆配以猪肺、蜜枣、楷杷叶、沙参、北合、陈皮、羌片煲汤。这种乌豆汤清润肺腑,化痰止咳。因此,乌豆是台山人爱食的一种豆类。它多产于海宴、沙栏、四九、冲蒌等地,尤以冲蒌产的为最佳,冲蒌乌豆是我市的著名特产。乌豆又名黑豆,豆身如墨,一般分两种。一种是豆身扁平,黑皮面带有一些灰白,豆背上有凹迹,人称之为“牛脚迹”,这种乌豆是正种乌豆,它在农历八月收获,故又称“八月豆”;另一种豆身圆溜溜的,豆背上没有凹迹,全年可种两三造,人称之为“三造收”,效用不如前一种好。

鸡爪芋

鸡爪芋是台山的土特产之一,多产于四九、水步等地。清光绪十九年修的《新宁县志》已有记载,可见其在台山已有较长历史了。鸡爪芋,顾名思义,其形似鸡爪:一个芋头,周围有弯长的芋仔,一般重量有二至四斤。鸡爪芋是生长期较长的作物,农历正月,农户便把鸡爪仔种下田里,年底才收获。鸡爪芋虽不可口,但对健身治病,效果很好,故有“本地人参”之称。其性微温,味微甘,有小毒。有的人食后喉咙痒,有的人则没有这种感觉。据一些有名的老中医介绍,常食鸡爪芋可使人开胃健脾,对盗汗、习惯性便秘、胃下垂、慢性肝炎、腰痛等病患者和体弱身衰,病后欠补的人,长期食鸡爪芋有一定疗效。无病食之,也能增强身体抵抗力,补气补血;有病食之能促进身体新陈代谢,为辅助治疗疾病的佳品;其叶和茎,洗净晒干备下,煎服可解劳倦,消食滞饱胀。

山稔

山稔,在台山只叫作稔(学名岗稔)。这可能因为它不仅山岗上有,而且坑底溪旁、河滩甚至水田边,到处都有它的踪迹;只是山岗上特多。山稔全身是宝。它不但果子可食,而且枝叶可做柴,头可烧炭;将其根、果、叶采集,洗净切片晒干,还可做药,服之可收敛止泻,祛风活络,有补血安神之功。鲜稔叶嚼烂能止血,且能促使伤口愈合;其味有点苦涩甘凉,又可止渴。有些地方还用稔子酿酒。

“珍香”大米

“珍香”系列大米其特点是:米粒细小、口感香滑,软而不腻,深受顾客欢迎。

“珍香”系列大米产自素有“广东第一田”之称的台山二十万亩水稻连片高产指挥示范田,经广东省粮食科学研究所鉴定为无污染大米,是台山粮食购销总公司精心配制、利用先进技术加工而成的拳头产品。投产当年,“珍香”系列大米就被授予“放心米”称号(编号:第02020082号)和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标志编号:LB-03-0212191207A),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珍香”在得到国家有关部门认可的同时,也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销量与日俱增,单在广州就已成功进入了二大超级市场(好又多、胜任)二十多个分销点,目前“珍香”已逐步走上正轨,其销售网点遍布珠江三角洲,并已初步打入香港市场。

“珍香”大米现已上市的都是丝苗米系列,品种有五个(一、二、三、四、五星),与此同时,“珍香”已开始筹备创建新的大米系列——珍香精品米,以求不断完善自己,更好更快地向中国名牌迈进。

冲蒌白岗凉粉草

凉粉是台山人清热解暑的食物,用凉粉草制作。这种食物煮成糊状,冷却成糕,色泽乌黑,味甘甜,凉沁脾,食后周身舒畅。

凉粉草是草本植物,40年代时由信宜引入冲蒌白岗。每年清明种植,农历六月收割。制法是:洗净凉粉草,放入清水,加入少许食用枧水,慢火熬至草烂出胶。把胶水倒出,清除草渣,再放入锅中煮沸,加入适量粘米粉或木薯粉煮成浆,倒出用盆装好,冷却后即成。凉粉草性凉,有清热解毒作用,对高血压、糖尿、肌肉及关节酸痛有一定疗效。

冲蒌冬瓜

冬瓜是冲蒌土特产之一,春秋两季均可种植,是夏秋季供应商品蔬菜之一。品种有黑皮冬瓜和灰皮冬瓜两类,它根系发达,植株生势强,产量高一般亩产万斤左右,高产的达17~2万斤。冲蒌冬瓜肉厚,品质优,味清甜。老嫩瓜均可食用,除适用焖、炒、炖、做汤,还可晒干、制冰肉凉果,瓜顶芽做菜是茶楼上等菜。瓜仁还可入药,瓜皮晒干也可入药和拌红豆煲汤可解暑。煲糖水可解皮肤湿疹等,故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冲蒌冬瓜产品已畅销湖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甘肃、四川、山东、河南、福建等省,及北京、上海、武汉、兰州、天津、广州、深圳、珠海等市。

2002年,冲蒌镇的蔬菜经省有关部门检测和审定,已获得了广东省农业厅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以冲蒌镇为中心的“黑皮冬瓜生产技术规程”已由江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为江门市地方标准,以及省市有关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技术规程。目前,正在申办“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镇”及冲蒌“朝中黑皮冬瓜”商标。

斗洞茨菰

斗洞茨菰盛产于大江斗洞村。其柄粗短、肉质饱满而特别松甜,大者可重达200克,适于炒和焖,是春节佳肴。五十年代中期几近绝种,1961年始再度发展,种植约300亩。

斗山茭笋

茭笋,属禾本科,外貌与禾苗相似,故又名禾笋。茭笋和禾苗的分别是:茭笋的叶比稻叶长宽而肥厚,而且长势葱茂。台山南部地区有大量出产,以斗山为最多,而以六村所产为最佳。

茭笋适宜在塘涌泽沿生长。每年仲春时节,将去年留下的枯稿分成小棵,植于有水的洼地,即可生长,终年不需施肥。夏末时茭笋就茂绿如茵,再用稀泥在干枝间泼下,使其留有空隙,便可大量发芽。中秋时节便似雨后春笋般丛生了,这时即可收获。

茭笋有煎、炒、滚汤三种吃法。煎时先将茭笋纵剖为二,再用刀在剖面上划一深痕,略分开,在里面填入鲭浆(鱼肉与猪肉混合捣成的浆状物),用油煎香,打个糊献(普通话叫“勾芡”)即成。也可用猪肉或虾肉伴炒、滚汤。

石坂潭番薯

番薯在台山处处皆有,但以四九镇石坂潭番薯最为著名。其品种有三:

1、香薯。是最佳品种,熟如蛋黄,含淀粉质高于其他番薯。其味香甜、松化可口、胜似栗肉。

2、金江雪。是耐寒高产品种,在零度的冰冷天气中也不致冻死。一般亩产750公斤至1吨,有的高达15至2吨。薯块含糖份很高,又称为“白皮香薯”。

3、挣爆垅。是早熟高产品种,一般种下80天可收获,不及香薯适口。

广海咸鱼

是台山广海的特产,“广海咸鱼”的腌制方法独特,历史久远。其方法是把白花、黄花等名贵鲜鱼插入生盐堆里腌制,鱼头向下,鱼尾向上。适时取出后,鱼身硬直、干爽,鱼肉结实、鲜明。食用时,把咸鱼切成小片,放在碟上,再铺些半肥瘦花肉和姜丝、葱花,然后淋上花生油,放在镬里蒸(或饭面焗)十五分钟即熟。当你揭开镬盖时,特殊的咸鱼香味即时散发四周。闻之,顿觉胃口大开;观之,油黄肉白,色泽清鲜;食之,霉香带甜,咸淡适口,确有特别的风味。

台山紫菜

台山人逢年过节或有喜庆,肴菜中多有紫菜一味。紫菜加瘦肉、虾米,滚以上汤,很是可口。紫菜,是台山著名的土特产之一。据《新宁县志》物产篇中记载:“紫菜,生大海中礁石,正青色,取而干之,则紫色,产铜鼓者尤佳。”铜鼓紫菜,并非产自铜鼓村,而是铜鼓一带的居民到附近海面的大礁石上采集回来的,以地名大排出产的品质最好。铜鼓紫菜大片而且厚身,嘴嚼起来,味鲜美又脆口。铜鼓紫菜有这样好的特色,同附近的自然环境很有关系。紫菜这种海生植物,属红藻类,依附在礁石中生长。它有一种很怪的脾性,风浪越大的地方,长得越多越茂盛,而铜鼓附近海面,风浪特大,为这里特产紫菜创造了优越的自然条件。我市出产紫菜的地区还有上川岛。川岛居民称东面海为上海,这边风浪较大,出产的紫菜又多又好,桅夹、鸟猪岛附近石排上生长的紫菜,质地并不比铜鼓紫菜逊色多少。

蚝,是我市有着悠久历史的著名海产品。我市海岸线长,有广阔的海涂供蚝生长。但蚝的生长特别,要在海水和淡水交界的地方,才容易繁殖和长肥。我市那扶联和,深井康华,地处北海湾尾端,水质较淡,利于繁殖蚝苗;北海湾中部的北陡沙头涌和汶村的茭勒、五乡,崖门口的赤溪曹冲等地,宜于幼蚝的成长,是良好的天然蚝场。按照性质特点,蚝可分两种:一种叫黄蚝,也称野生蚝;另一种是白蚝,是人工养殖的。这两种蚝的肉质无大的分别,只是蚝壳一种带黄,一种较白;膘期也不一样,黄蚝在农历五月最肥。这段时间,赤溪、广海一事的群众,到海边石排上采得的黄蚝,个大肉肥,十分可口。白蚝则过了冬至以后才进入膘期。人工繁殖的蚝,一般都在冬至过后才收获。但不论黄蚝、白蚝,都有一个共同特性,蚝肥则有粉(即蚝肚里的分泌物),反而不好吃,味中带酸。白蚝一般养殖四五年便可收获。收获时,采蚝拿着小铁锥,把蚝从依附石上敲下来,然后用小铁锥把蚝壳撬开,取出蚝肉,就是鲜蚝。鲜蚝煮熟晒干,便成蚝豉。煮蚝的水经熬过浓缩,就是蚝油

麦巷风鳝

风鳝是大江镇麦巷村委会瓦窑湾独有的特产。风鳝状如白鳝,一般身长40厘米左右,重约600克。头部若有两耳,遍体肥润,脊部呈银灰色,腹部是白色。烹调方法是:用油炸香后,以猪骨、花生、眉豆配合焖食。其汁呈乳白色,鲜美清香。

每年冬季,当北风呼啸、天阴地暗、江水激浪之时,风鳝就会成绻滚球而出。当地群众就在潭江中设缯捕捉,每次水头约可捕获500公斤。

下川虾糕

下川岛,屹立南海、宛若明珠。海湾优良、风光绮丽、土地肥沃、果木繁茂;渔场宽广、资源丰饶。全岛总面积为986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3298公里,自然港湾15处,岛周围港湾盛产苗虾,年产量达3500多吨,是全省最大的苗虾生产基地。

苗虾(又名银虾),可直接作养殖饲料,也可将鲜虾加工成虾糕,或晒成虾干。虾干加工成虾粉是精饲料的主要成份。

下川虾糕历史悠久,制作精良,味鲜可口,驰名中外。内销本省各地,东北,内蒙,黑龙江;外销香港、澳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

虾糕营养价值颇高,可单独蒸食,也可作烹饪调味品。单独蒸食时将适量虾糕放在碟上,再铺些半肥瘦花肉和姜丝、葱花蒸熟,就美味可口,香味扑鼻。虾糕焖猪脚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先将适量虾糕用油泡过后再放猪脚加水焖熟,闻之香味四溢,食之脆口香甜,引人食欲。虾糕也是烹饪瓜菜的调味佳品。

台山的经济

台山市已具备了资源、侨乡、环境、后发四大优势,初步形成了大交通、大能源、大港口、大资源、大旅游、大商贸、大养殖的发展格局。随着CE...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