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又叫《诗三百》,先秦时称《诗》,还有没有其他名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1收藏

《诗经》又叫《诗三百》,先秦时称《诗》,还有没有其他名字?,第1张

  《诗经》又称《诗》,《诗三百》,《毛诗》,《三百篇》。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周时称“”或“诗三百”,成书于东周时期。《诗经》中诗歌的来源一部分来源于搜集的民间诗歌,一部分来源于公卿献诗。

诗经》从内容上分可分为风雅颂。风为十五国风,雅为大雅小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之别。思想上既有着怨刺思想也有着爱恋思想以及战争、祖先崇拜、礼乐等思想。艺术手法则使用赋比兴,同时也具有想象思维与一些叙事艺术的特点。在形式上多双声叠韵与重章叠句,一唱三叹。《诗经》一书的版本在汉代有齐鲁韩三家“”以及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诗”(简称毛诗),后毛诗逐渐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古代最通行的《诗经》本子。

诗经》的影响极为深远,其礼乐、怨刺思想以及艺术上的赋比兴对中国政治与文学皆有着巨大的影响。而在中国以外,日本文学就吸收了诸多《诗经》的思想与艺术特色。20世纪以后,欧美对于《诗经》的研究也逐渐

兴盛起来。

诗经》成书于东周时期。周时礼乐文明发达,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被认为与政教相通。在当时可以被歌唱出来的《诗经》自然也就受到重视。而同时,周代又存在着采诗制度,使得当时的贵族也可以搜集到来自民间的诗歌。要之,这一制度的存在使得各地的民歌可以被收集起来有了制度保障。这为《诗经》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成书背景

1、时代背景

《诗经》成书于东周时期。周时礼乐文明发达,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被认为与政教相通。在当时可以被歌唱出来的《诗经》自然也就受到重视。而同时,周代又存在着采诗制度,使得当时的贵族也可以搜集到来自民间的诗歌。要之,这一制度的存在使得各地的民歌可以被收集起来有了制度保障。这为《诗经》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2、生态背景

《诗经》成书年代的生态背景同样值得关注。《诗经》一书成书年代的自然地理环境已经与当今的自然地理环境大不相同。那时的黄河流域有着充沛的雨水,造就了许多隰(xí)地,沙区与岛屿众多,还生长着众多亚热带植物,生物多样性丰富。当时的居民农业、渔业、狩猎并举,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环境中,不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当时的大自然,也从大自然中获得源源不断的素材。

成书过程

历史上关于《诗经》最初的成书过程众说纷纭。主要的说法有“采诗说”“献诗说”与“孔子删诗说”。

”是上古时代的一种制度,到周代还有采诗官,他们被称为“行人”“道人”或“轩车使者”,专门负责到民间采集民歌民谣,然后上报朝廷,目的是便于朝廷了解民情,以便察看朝政的正误得失。一般认为《国风》中的诗,由采诗制度采诗而来。

献诗说”的意思是让各级官员,上到上层官僚下至地方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

而“孔子删诗说”则是认为当今流传下来的《诗经》305篇是由孔子编订的。然而《左传》记载了在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的时候,鲁国乐师演奏《诗经》的事迹,顺序与今本《诗经》大体相同。那时孔子才八岁,所以“孔子删诗说”不准。

诗经》一书中较早的篇目应当产生于西周初年。据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显示,周公旦在庆功宴会上即席所作的《蟋蟀》一诗,内容与现存《诗经》中的《蟋蟀》一篇有着巨大的相似性。根据黄效老师在论文中的推测,二者为源与流的关系《诗经》晚期的作品应成于春秋时期中叶。具体为何作品,至今仍众说纷纭。根据郑玄《诗谱序》介绍,应是《株林》(公元598年);王夫之认为是《无衣》(公元506年);而梁启超则认为最晚作品应为《燕燕》一诗(公元558年)不论哪种说法,《诗经》成书的跨度也都长达500年之久。

1、《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产生地域以 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 陕西、 甘肃、 山西、 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2、《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 南陔、 白华、华黍、由康、崇伍、 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3、《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 尹吉甫采集、 孔子编订。

4、《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5、《诗经》在内容上分为《 风》、《 雅》、《 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 小雅》和《 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 周颂》、《 鲁颂》和《 商颂》。

6、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 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 孟子、 荀子、 墨子、 庄子、 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因为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

1《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2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诗经》又叫《诗三百》,先秦时称《诗》,还有没有其他名字?

  《诗经》又称《诗》,《诗三百》,《毛诗》,《三百篇》。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前6...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