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骨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狗骨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狗骨 21 拼音名 22 狗骨的别名 23 来源 24 性状 25 性味 26 功能主治 27 狗骨的用法用量 28 摘录 3 《中华本草》:狗骨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英文名 34 来源 35 原形态 36 生境分布 37 性状 38 化学成份 39 炮制 310 性味 311 归经 312 功能主治 313 狗骨的用法用量 314 各家论述 315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狗骨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狗骨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狗骨 1 拼音

gǒu gǔ

2 《全国中草药汇编》:狗骨

21 拼音名

Gǒu Gǔ

22 狗骨的别名

犬骨

23 来源

犬科动物犬Canis familiaris L的骨骼。药用以四肢骨为佳,四季可收,悬挂当风处晾干。

24 性状

质坚实,不甚沉重,白色或微**(久置或受热后则显油浸色),断面不平整,骨髓不明显。

25 性味

辛、咸,温。

26 功能主治

祛风湿,强筋骨。用于风湿关节痛,腰腿酸软。

27 狗骨的用法用量

散剂2~3钱;酒剂1~2两。

28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狗骨

31 出处

出自《名医别录》。

32 拼音名

Gǒu Gǔ

33 英文名

Dog's Bone

34 来源

药材基源:犬科动物狗的骨骼。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nis familiaris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宰杀后,剖开,剔去骨骼上的筋骨,将骨挂于通风处晾干,不可曝晒。

35 原形态

家狗,狗是家畜之一。体形大小毛色因品种不同而异一般的狗,体格匀称。鼻吻部较长,眼呈卵圆形,两耳或坚或垂。四肢科研矫健,前肢5趾,后肢4趾。具爪,但爪不能伸缩。尾呈环形或镰刀形。狗为肉食性动物,因长期驯化的结果,已变为杂食性动物,其嗅觉与听觉都很灵敏,记忆力很强,奔跑迅速。

36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狗的繁殖每年12次,仔数因品种而有所不同。一般23只,多至12只。

资源分布:全国各地均有饲养。

37 性状

性状鉴别,全身骨骼约300块,其中头骨46块脊柱5053块,肋骨和胸骨27块,附肢骨骼176块。狗的头骨近似长卵形(品种不同均有差异)多为扁骨,其牙齿为42枚;枕骨1块,蝶状。狗的脊柱由5053块椎骨组成,除荐骨由3块荐椎愈合成1块骨外,其余脊椎均是分开的,颈柱7块,环椎无椎体和棘突。枢椎椎体最长,棘突机时扁而高,呈长薄板状。胸椎13块,椎体半圆形,各胸椎体近相等,椎体前端略凸,后端凹陷,最后胸椎棘突稍向前倾。腰椎7块,椎体上下明显扁,荐骨3块,骨体短宽近方形。尾椎由2023块尾椎骨组成,前6个尾椎有完整椎弓,以后渐消失。肋骨13对,其中真肋9对,假肋4对,肋骨体窄而厚,弯度很大。胸骨8块,第1胸骨节最长,前端略钝圆,最后1节前阔后窄。肩胛骨长椭圆形,两侧肩胛骨呈V字形排列。肱骨为稍螺旋形扭转的长骨,骨体两侧稍扁。前臂由桡骨的尺骨组成,两骨的上端和下端紧密联接,两骨之间很窄的肌间隙。桡骨向后压扁,体部有两个弯曲,上端较小,有桡骨头呈不规则形,下端粗大,为不整齐四边形。尺骨比桡骨长,上端较粗大,下端渐细小。腕骨7块,掌骨5块,指骨也为5列,除第1指骨有两个骨节外,其他4指骨均由3个骨节组成。髂骨1对,髂骨包括髂骨、耻骨和坐骨,均尾于扁骨。股骨呈圆柱形,两髁较粗大,前后面扁平,上端有球面状肌骨头,两髁之间为一滑车面。小腿骨包括胫骨、腓骨和髌骨。胫、腓两骨与股骨近于等长,胫骨较粗大,与腓骨相平行,其上部骨体与胫骨之间有间隙,而下部骨体扁平,密集胫骨。后足骨包括附骨、跖骨和趾骨。跗骨7枚,排成2列。跖骨与趾骨在排列上与前足的掌骨、指骨相似,趾骨多为4列,第1趾骨缺少。狗骨的骨质坚实,不甚沉重,白色或微黄白色。断面不平坦,骨腔内网状髓质不明显,骨质显油润。火烧有腥臭味。

38 化学成份

化学组成,因骨的种类等而有差异新鲜的骨约含:水分50%,脂肪16%,骨胶原(collagen)12%,无机物22%,无机物中大约一半以上是磷酸钙(calcium phosphate),次之是碳酸钙(calcium carbonate)(约10%)和磷酸镁(magnesium phosphate)(约2%);又氟化钙(calcium fluoride)含率虽低,但仍是骨的重要成分。

39 炮制

取狗骨用温水洗净泥土,闷润,刮净残余筋肉,晾干,砸成小块。

310 性味

味甘;咸;性温

311 归经

脾;肝;肾经

312 功能主治

补肾暗无天日骨;祛风止痛;止血止痢;敛疮生肌;。主内湿关节疼痛;腰腿无力;四肢麻木;崩漏带下;久痢不止;外伤出血;小儿解颅;痈肿疮瘘;冻疮

313 狗骨的用法用量

内服:浸酒或烧存性研末,每次153g 。外用:适量,煅黄研末调敷。

314 各家论述

1《名医别录》:烧灰疗下利,生肌。

2陶弘景:烧屑疗诸疮痿及妒乳痈肿。

3《本草拾遗》:煎为粥,热补,令妇人有子。

4《蜀本草》:主补虚,小儿惊厥,止下利。

5《本草纲目》:烧灰,米饮日服,治休息久痢;猪脂调,敷鼻中疮。

6《四川中药志》:治风湿关节痛,冷骨风痛,腰腿无力及四肢麻木。

315 摘录

《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狗骨的方剂 杜仲壮骨胶囊

6g附片324g大血藤54g威灵仙486g寻骨风81g黄芪81g防风486g制法:以上二十三

浸酒

日后开取。《御药院方》卷一:方名:浸酒组成:虎胫骨8两(炙令黄,捶碎如棋子),丹参1大两,天麻1大

蠲脊散

紫金皮、天灯心、酒坛根、马蹄香、马蹄金、紫背草、狗骨根、地前根、山苏木、白马骨、铁马鞭、臭木待根。功

钓钩藤散

处方:钓钩藤、伸筋藤、石南藤、羊带归根、天灯心、狗骨子根、珍珠帘根、豨莶草根。功能主治:马(疒其)肿

杜仲壮骨丸

铁锁三七木瓜狗骨胶细辛续断石楠藤川芎附片*羊藿当归黄芪大血藤秦艽防风威灵仙独活豹骨寻骨风性状:本品

更多用到中药狗骨的方剂

用到中药狗骨的中成药 杜仲壮骨胶囊

6g附片324g大血藤54g威灵仙486g寻骨风81g黄芪81g防风486g制法:以上二十三

杜仲壮骨丸

铁锁三七木瓜狗骨胶细辛续断石楠藤川芎附片*羊藿当归黄芪大血藤秦艽防风威灵仙独活豹骨寻骨风性状:本品

风湿福音丸

瓜15g牛膝15g榛蘑1500g制马钱子100g狗骨胶15g蜈蚣15g甘草15g乌梢蛇50g制法:以

中风再造丸

40g全蝎5g僵蚕(炒)10g穿山甲(烫)20g狗骨(制)30g苏合香5g冰片35g水牛角(浓缩粉

通络活血丸

飞)3224g细辛1180g甘草(炙)4826g狗骨(炙)2206g当归3750g姜黄3750g人参

更多用到中药狗骨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狗骨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五]流注

方治马创人,此药退创。老公须(根)毛里金钗(根)狗骨子(根)大叶毛吹曲上浸酒暖服,不可煎。续骨散治接

《本草衍义》:[卷十六]犬胆

三日后,以炭火炙令**,又入汁蘸,候汁尽为度,其狗骨已酥脆,捣令极细。后入诸药)肉苁蓉(去沙,薄切,

《普济方》:[卷二百八十七痈疽门]附骨疽

)治附骨疽肿痛有脓。久而不瘥。天灵盖(一两烧灰)狗骨头(半两烧灰)麝香(一钱细研)黄连(一分去须)黄

《证类本草》:[卷第十七]牡狗

主寒热,小儿惊痫。陶隐居云∶白狗、乌狗入药用。白狗骨烧屑,疗诸疮及妒乳痈肿,黄狗肉大补虚不及牡者。牡

《济阴纲目》:[卷之三赤白带下门]治带下滑脱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股胫疽 1 拼音

gǔ jìng jū

2 注解

股胫疽 病名。疽之发于股部外侧者。《灵枢·痈疽》:“发于股胫,名曰股胫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根据下文“发于股阴,名曰赤施,”股胫当系股阳,股胫疽即股阳疽。证治参见附骨疽。

古籍中的股胫疽 《医经原旨》:[卷六疾病第十四]痈疽

,俱折数类此。,音陵。、翘同。)发于股胫,名曰股胫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

《内经知要》:[卷下]三、病能

汗,汗出至足乃透,已者,愈也)。发于股胫,名曰股胫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六·寒热]痈疽

称曰股也。平按∶《灵枢》、《甲乙》作胫,脱疽作股胫疽。《甲乙》变下有色字,搏骨作内薄于骨急治之。)

《灵枢识》:[卷六]痈疽篇第八十一

。故张志以为菱。然据外台马注为是。发于股胫名曰股胫疽(止)三十日死矣巢源。上胫字作阳股。胫疽、作兑

《疡医大全》:[卷五]痈疽论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火针烙法 31 原理 32 烙法的适应证 33 用法 34 注意事项 4 烙铁烙法 41 原理 42 烙法的适应证 43 用法 44 注意事项 5 烙法在中医眼科的应用 附: 1 古籍中的烙法 1 拼音

lào fǎ

2 概述

烙法是把火针和烙器在火上加热后,进行手术操作的一种治疗方法。

烙法分两种,一种是火针烙法,另一种是烙铁烙法,其适应证与用法均不相同。

3 火针烙法

火针烙法古称燔针淬刺,是指将针具烧红后 患部的治疗方法。分粗针与细针两种,粗针用以刺脓,细针用以消散。细针应用时将针烧红后对准患部速刺速出,目前对瘰疬之病偶而用之,至于其他外科疾病则很少应用,故这里仅介绍粗针烙法。

粗针形如细筷,由铁或铜制成,长约18—210n,针头尖细而圆,针柄较粗,或圆或方。

31 原理

火针烙法是借着灼烙的作用来代替开刀,从而达到脓肿溃破引流,并能防止出血的目的。

32 烙法的适应证

粗针烙法适用于附骨疽、流痰等肉厚脓深的阴证,脓熟未溃,或虽溃而疮口过小,脓出不畅者。

33 用法

使用时将针头蘸麻油在炭火或酒精灯上烧红,在脓腔低处向上方斜人烙之,脓随之流出。需要疮口开大,可在拔针时向上一拖,取斜出方向;需要疮口开小,可在拔针时取直出方向。一烙不透,可以再烙,烙后可插入药线,使疮口一时不致粘合,便于引流排脓。

至于进针宜深宜浅等,具体要求与切开法相同。

34 注意事项

红肿掀痛的阳毒小疮,用之反增肿痛,加深溃烂;筋骨关节之处,用之恐焦筋灼骨,导致残废;胸肋、腰、腹等部位,不可深刺,否则易伤及内膜;头面为诸阳之会,而且皮肉较薄,也应禁用。

4 烙铁烙法

烙铁古代用银制品,现改用铁或铜制品,其头如半粒蚕豆大小,上有一柄,它主要利用器械烧灼病变处,既可以止血,又能烫治病根。目前以电灼器代替火烙。

41 原理

烙铁烙法主要利用器械烧灼病变处,既可以止血,又能烫治病根。

42 烙法的适应证

烙铁烙法适用于创伤脉络裂断出血,以及赘疣、息肉突出等。

43 用法

先在患处作局部浸润麻醉后,用烙器烧赤烙之。如脉络裂断,可向出血点烧灼;如赘疣、息肉等,可用剪刀齐根剪除后再烙。

44 注意事项

使用时避免让患者看见,以免引起精神紧张,发生晕厥。血瘤、巖肿等病,禁用烙灼。

5 烙法在中医眼科的应用

烙法为眼科外治方法。用于“残风溃弦疮烂,湿热久不愈”及胬肉攀睛割治后之根部,烙之则易愈且不复发。使用方法:使用时将烙烧热适度,以细棉揩试后,烙患处三五度。

古籍中的烙法 《疡医大全》:[卷八]论针烙法

常医疗之得痊者,幸矣。(《十书》)蒋示吉曰∶又有烙法,脓已成而皮浓肉深难溃,若不用针烙,使腐肉挟毒热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一十三]熨烙

度,脓水自绝。治热病后失明,或生白膜极浓者,烧针烙法。上取平头针,可翳大小者,烧赤,当翳中烙之,须轻

《普济方》:[卷八十六眼目门]熨烙

再过。以两手中指。口唾之二七。相摩拭。熨目佳。针烙法(出圣济总录)治热病后失明。或生白翳极浓者。上方

《医学纲目》:[卷之十八·心小肠部痈疽]溃疡

脓,如针刺无脓,是气伏也,不可用针烙。〔丹〕或问烙法如何?曰∶脓或汪洋欲出,奈何皮浓肉深难穴者,既前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溃疡]取脓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颏骨 1 拼音

kē gǔ

2 注解

颏骨 骨名。指下颌骨体。

古籍中的颏骨 《普济方》:[卷三百九折伤门]接骨手法

下颏骨脱落法令人低坐。用一手帕裹两手大拇指。插于病患口里。内外捏定大斗根。往左右上下摇动。令散缺盆骨

《疡医大全》:[卷十三正面耳颏部]颊车痈门主论

,颏下防成漏疮,不可轻忽。窦汉卿曰∶颊疽皆出于附骨,亦名附骨疽。若不速治,渐锉其骨,久则成漏。难愈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二十五兽部下品]毛虫

无毒胎生塔剌不花主野鸡疮煮食之宜人○头骨去下颏肉令齿全活小儿无睡悬之头边即令得睡(今补)名土拨

《饮膳正要》:[卷第三兽品]塔剌不花

难克化,微动气。皮作番皮,不湿透,甚暖。头骨去下颏肉,令齿全,治小儿无睡,悬之头边,即令得睡。《饮

《奇效良方》:[卷之五十四疮疡门(附论)]疮科通治方

目录 1 拼音 2 《类证活人书》卷十七:附子防风散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附子防风散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活人书》卷十七 31 附子防风散的别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附子防风散的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36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附子防风散 1 拼音

fù zǐ fáng fēng sǎn

2 《类证活人书》卷十七:附子防风散

21 处方

白术30克 白茯苓23克 柴胡45克(去苗)五味子30克 干姜23克(炮裂,切)甘草23克(炙微赤,切)附子23克(炮裂,去皮、脐)桂心15克 防风23克(去芦头)

22 制法

上药捣碎,研为粗末。

23 功能主治

治伤寒阴痉,闭目合面,手足厥逆,筋脉拘急,汗出不止。

24 附子防风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9克,以水150毫升,人生姜4片,煎至9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25 摘录

《类证活人书》卷十七

3 《活人书》卷十七 31 附子防风散的别名

防子防风汤

32 组成

白术1两,白茯苓3分,柴胡1两半(去苗),五味子1两,干姜3分(炮裂,切),甘草3分(炙微赤,切),附子3分(炮裂,去皮脐),桂心半两,防风3分(去芦头)。

33 主治

伤寒阴痓,闭目合面,手足厥逆,筋脉拘急,汗出不止。

34 附子防风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盏,加生姜4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36 附注

防子防风汤(《医统》卷十四)。《得效》有川芎三分。

古籍中的附子防风散 《普济方》:[卷三百十八妇人诸疾门]伤寒

甘草〔各两半(半两)〕上咀。每服五钱。水二盏附子防风散(出大全良方)治伤寒阴痉。手足厥冷。闭目合面

《本草简要方》:[卷之三草部二]附子乌头天雄侧子(一类而四名)

分。食远服。治附骨疽在腿里侧属足太阴脾经者。附子防风散。附子防风甘草茯苓干姜各七钱五分。柴胡一两五

《类证活人书》:卷第六

柔。附术散、(杂五八)桂心白术汤、(杂五九)附子防风散、(杂六十)八物白术散、(杂六一)桂枝煮散。

《仲景伤寒补亡论》:[卷十七]痉二十六条

。乃之正病也。朱氏又曰。术附散、桂心白术汤、附子防风散、八味白术散、桂枝煮散。可选而用之。其感疾既

《医门法律》:[卷四热湿暑三气门]三气门方

目录 1 拼音 2 疔疮呼脓膏的别名 3 处方 4 功能主治 5 疔疮呼脓膏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疔疮呼脓膏 1 拼音

dīng chuāng hū nóng gāo

2 疔疮呼脓膏的别名

绿云膏、千捶膏

3 处方

麻油3两(以萆麻子49粒置麻油内,拈楝,去萆麻子),松脂8钱(即葱煮松),樟脑5钱,猪胆汁(大)3个,铜绿1两。

4 功能主治

疔疮,蟮拱头。

5 疔疮呼脓膏的用法用量

将松脂先置铜勺内,放火炉上熔化,乃下麻油、胆汁、铜绿熬匀,捣1000余下,2钱烘烊,倾入各药,用板搅之,愈搅药色愈绿。

6 摘录

《顾氏医径》卷六

古籍中的疔疮呼脓膏 《医方集宜》:[卷之十外科]治法

凡疔疮初见急宜针刺出血将蟾酥丸或回生锭子从针孔中入上以膏药贴之用水沉膏一疔疮初起痛痒异常速宜用药发汗

《外科精义》:[卷上]论疔疮肿

夫疔疮者,以其疮形如丁盖之状者是也。古方论之,凡有十种,华元化载之五色疔,《方》说疔疮有十三种,以至

《医心方》:[卷第十六]治犯疔疮方第二

二、三服。并单饮冷汁一、二盏弥佳。《医门方》疗犯疔肿欲死者方∶捣菊叶取汁服之,冬月取根,神验。《录验

《宋本备急灸法》:[诸发等证]附骨疽

黄帝、岐伯、孙真人治附骨疽亦如治疔疮法灸之。其附骨疽者,无故附骨而成脓,故名之。多发于四肢大节筋间,

《疡医大全》:[卷十二颧脸部]鼻疔门主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