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应该如何保存?
古籍善本本身蕴含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价值,因此它是我国民族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应该被好好的珍藏。近年来,对于古籍善本的收藏也成为众藏家非常青睐的一件事情。古籍善本收藏,需要注意一些保存技巧,否则它很容易被破损。一定要注意防潮、防虫、防水等。
收藏古籍善本,藏家要定期翻翻书,让纸张也“透一下气”。特别潮湿的日子,尽量避免打开书柜,古代的纸张一般都是用竹纸或绵纸,并用石灰水打纸浆,造出来的纸吸水性强,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发霉。同时,每年要“晒书”两次。天气干燥,吹西北风时,要打开柜子,让空气流通一下。秋天和冬天最好把古籍善本拿出来“晒”,但不能在烈日下暴晒,而是放在室内通风之处“晒”。
此外,还要增加书的“体味”。在古籍善本附近放芸香草、烟叶、花椒包等,可以起到驱虫的作用,同时也使书的“体味”更浓——书香。但千万不可放樟脑丸,长期则会使纸张的酸性增加,使纸张变得更脆、发黄,是对纸张的破坏。
我不知道对不对,如果不对楼主各位知友多担代。
(1)《周易》
(2)《尚书》
(3)《孙子》
(4)《黄帝内经》
(5)《难经》
(5)《山海 经》
(6)《史记》
(7)《老子》
(8)《诗经》
(9)《离骚》
(10)《尔雅》
(11)《说文解字》
再往下就不知道了。
面对虫害,存入库房的古籍都是经过冰冻房一个礼拜的存放保证杀虫,降低纸张和墨迹的活性。
防灰尘也是很重要的,灰尘里有很多微生物的“食物”
防紫外线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导致古籍褪色,纸张变脆。措施很简单,防紫外线窗帘
补充一点,许多古籍也是保存在古建筑里,古建筑不能迁改,原有环境容易火灾与漏水,这也是很大的危害。譬如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近北海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哪怕国家图书馆新馆新建的库房,也是需要空房下全设备运转半年之久以观测是否存在火灾和漏水的隐患。
国图古籍的库房保存是 16-20度恒温(国外标准是18度),湿度50%,避光,驱虫,防水,保存。
四库全书之类重要古籍,具有其他特定防护措施。
古籍的数字化是保护古籍的最终出路。
请不要小看纸张的保存年限,这玩意在光盘之类发明前,就有“纸寿千年”的说法。所以我们常可在墓中发现不少经卷古籍。
更早的竹简,石刻那比纸张还稳定,这就不用讲了。
当然,对古籍损害更大的其实还是来自人为,因为改朝换代而销毁,或者战乱而佚失,这些古籍则是靠后人抄本,总集等方式存续至今的。当然也有一些古籍则因历史原因,出现在国外。国外从古希腊开始就有专门存放书籍的图书馆
民国时期的1915至1925年,分别由浙籍人士钱恂、张宗祥主 持,先后又有两次集中补抄,共补抄缺书、缺卷244种,重校光绪 补抄本213种。至此,阁书除尚有个别缺卷外,全书基本补齐;总 册数已有36278册,反超出原颁的35990册。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补抄后又购回原抄本,遂一种而有两复本。二是补抄本不少 系依据各名家藏足本为底本,而原四库馆所据者或为残本,或已 经馆臣删节,故卷册数往往补抄多于原抄。如补抄本《尚书要义 》二十卷,四库原本则佚第七至九卷;补抄本《竹岩集》十二卷 ,原四库本仅三卷;等等。三是补抄后重订分合造成卷册差异。 阁书自宣统三年(1911)由浙江省咨议局议决拨归浙江图书 馆,遂迁出重建后的文澜阁,移藏该馆孤山新馆舍。在又过了26 年大致安宁的日子后,阁书又经历了一次巨大的磨难——抗日战 争爆发,阁书被迫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千山万水流亡之旅。 1937年8月4日,阁书被分装140只木箱,连同其它善本书一起 迁离杭州,先后转存于本省之富阳、建德、龙泉等县,又借途福 建、江西、湖南诸省,于1938年4月底运抵贵阳市、密藏北郊地母 洞。1944年12月黔境告急,再转迁重庆市青木关。这一路跋涉, 崇山峻岭复急流险滩,以肩挑手推之原始手段,其艰苦卓绝难以 言表。抗战胜利后,阁书又经50天颠簸,于1946年7月5日返抵杭 州。此次长达8年又11个月的辗转万里的流亡经历虽未给阁书造成 数量上的缺失,但因频繁装运及途中碰撞、水淹等事故,使许多 阁书皮开肉绽,破损严重。故返杭后立即进行了大规模整修,仅 封面就换装了五千余册。 即使在建国后,阁书担惊受怕的日子仍未结束。1969年中苏 边境冲突后,在一片备战声中,阁书又被奉命装箱迁运浙江龙泉 县战备仓库,在山洞里密藏又近7年。虽是有惊无险,终究一波三 折,显现书运多难。 今天的文澜阁《四库全书》与国内现存的其它几部《四库全 书》相比,虽缺少了乾隆原装的名分和贵族气,却也因其历代补 配的“组装”特色而别有所长,以内容论,许多详全之本及未经 删改之本胜于它书;以数量论,多达36917册,足以称冠。作为浙 江图书馆的镇馆之宝,九十年来她也是最亲近平民读者的一部。
古书应该如何保存?
本文2023-10-17 05:11:5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9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