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古籍中的典故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3收藏

中药古籍中的典故,第1张

你是否已经初中毕业了还是还没有上初中呢?初中毕业的你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的古诗文吧?你还记得多少呢?在你的脑海中是否还记得《神仙传董奉》《闲坐忆乐天经诗问酒熟未》《孟子梁惠王上》《左传定公三十年》这一系列的文言文呢?你还记得这些文言文里面所讲的一些内容吗?如果你忘记了,那么我们就再来温习一遍吧!而那些还没有上初中的朋友们,你也来先预习一遍吧!

《神仙传董奉》云: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提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典故典制和掌故,《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专》: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医学典故常常困扰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医书常有典故命名者,现将常见的典故收录如下:

《神仙传董奉》云: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提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后世把杏林作为医学或医术之誉称。杏苑与杏林同义,以此命名者有清代张启倬《杏林碎锦》,清代宋钧衡《杏苑丛谭》等。

《神仙传苏仙公》云,苏仙公得道仙去时,谓其母曰: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边橘树,可以代养。井水一升,橘叶一枚,可疗一人。翌年果疫疾,远近求治者悉活。后遂以橘井为良药之典。以此命名者有明代王章祖的《橘井元珠》。

唐刘禹锡《闲坐忆乐天经诗问酒熟未》云:案头开缥帙,肘后检青囊。唯有达生理,应无治老方。后遂将青囊喻医书。以此命名者有明代邵以正的《青囊杂纂》、清代赵濂的《青囊秘效方》。

《孟子梁惠王上》云:无伤也,是乃仁术。孟子所谓的仁,本于孔子爱人之说。后世遂以医术比之仁术。《论语雍也》:知者乐,仁者寿。《汉书董仲舒传》:尧舜行德则民仁寿。此故将仁寿比之医术。以此命名者,如明代张洁的《仁术便览》、清代孟葑的《仁寿镜》。

折肱:喻指良医。《左传定公三十年》曰:三折肱知为良医。《楚辞九章》曰: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乃知其信然。朱熹集注:人九折臂,更历方药,乃成良医,故吾于今,乃知作忠造怨之语,为诚然也。《左传》曰:三折肱为良医。亦此意也。后遂以三折肱、九折臂以喻良医。以此命名者,如明代吴承昊《折肱漫录》。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常谨遇之,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后遂以上池、窥垣以喻医术高明。以此命名者有明代马时可的《上池杂说》,清代陈养晦的《伤寒五法》附《伤寒论》,康熙六年刊本又名《窥垣秘术》。

通过温习以上的这些文言文,你是否想起来了呢?内容一定有所充实吧?好了,如果还没有记住的,快来再和我们一起来复习一遍吧!争取把这些古籍典故全记住哦!

1、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对眼的解剖生理,眼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证候、针刺疗法等已有初步的论述。所载眼部病名有目赤,目痛、目眦疡、目下肿、目不明、目盲、视歧等30余种。

2、大约编著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365味,其中眼科用药已达70余种,可用于治疗胞睑、两眦、白睛、黑睛、瞳神等部疾病,以及一些全身病的眼部证候。而且不少药物至今仍为眼科所常用。

3、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该书在阐述全身性疾病时,涉及到目赤、目黯、目不识人等20佘种眼部病症。但是仲景从整体观念出发,参合全身脉症,辨证沦治,为后世治疗眼病结合全身证候辨证论治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4、隋代,巢元方等著《诸病源候论》,该书在目病诸候一卷内,集中收载三十八候,包括胞睑、两眦、白睛、黑睛、瞳神等部疾病。此外,对于突眼、近视以及一些与全身性疾病相关的眼病也有了记载,而且对症状描述和病源探讨都比前人前进了一步。

5、唐代,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在七窍病一卷首列目病,首次明确地提出了生食五辛、夜读细书等容易引起眼病的19种因素,以及预防眼病的若干注意事项,还首次记述了老人目昏。在眼病的治疗方面,记载了神曲丸等81首内服及外用的药方,并第一次提出了食用牛、羊等动物肝脏的明目作用。此外,还介绍了熏洗、外敷、钩,割等眼病外治法和针灸、按摩疗法。所以,该书对后世眼科发展颇具影响。

6、王焘著《外台秘要》,在眼疾一卷中引印度《天竺经论眼》。在眼的解剖方面指出:眼乃轻膜裹水,外膜白睛重数有三,黑睛水膜止有一重,不可轻触:眼之黑白分明,肝管无滞,外托三光,内因神识,故有所见。在论述病源方面提出:绿翳青旨(相当于青光眼)之类眼病“皆从内肝管缺,眼孔不通所致”的独到见解。而且指出,该病初发即须速治,病成则不复可疗。在眼病论治方面,谓治脑流青盲眼(相当于白内障)“宜用金篦决,一针之后豁若开云而见白日”。这是中医古籍有关金针拨内障的最早记载。该书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7、《龙树眼论》是我国第一部有影响的眼科专书。可惜原书早巳失传,仅有日本人辑录于朝鲜《医方类聚》的辑本。该书大体可分为总论与各论两部分。总论所述病因病机与《诸病源候论》相似,多主风热;各论所述眼病有30节。书中的眼部解剖名词比以前的文献丰富,如眼睑、眼皮等皆属首见;所涉及的眼部病,已增至60余种。治疗方面,不仅重视药物,还记载有多种手术疗法,如首次提出对胬肉攀睛使用割烙法和对“睑皮里有核(即胞生痰核)”施行手术治疗,而且对“开内障用针法”的叙述也较前人详细。

8、《刘皓眼论准的歌》是晚唐时期著成的另一部眼科专书,又称《刘皓眼论审的歌》(《宋史》)。全书为诗歌体裁,便于记颂。现存《秘传眼科龙木论》中《龙木总论》之“审的歌”,即来自该书。书中所载的“五轮歌”及将72种眼部病证按内、外障分类的方法,对以后的中医眼科影响深远。

9、宋初编成的《太平圣惠方》100卷中,眼科两卷总结了宋以前的眼科成就,并有所发展。将所收载的500多首处方按主治证候分类,而且对每类证候的病因病机都作了扼要的阐述。眼科五轮学说在该书首次见到运用,并以“眼通五脏,气贯五轮”强调了眼与整体的密切关系。书中除对内治和外治的大量记载外,对金针拨障等手术的介绍也比较详细。

10、此后一百多年,又有《圣济总录》,全书200多卷,有论有方。眼科部分在《太平圣惠方》的基础上加以扩充,写成12卷,包括眼病58门,手术2门,记载眼病用方750多首,内容较为丰富。至于眼科用药,见于宋代著名官方药书《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者,就有180多种,其中还吸收了一些外来药物,如没药、龙脑香等。

11、元代危亦林编《世医得效方》,其中眼科一卷,首先重点阐述了五轮八廓学说,其次分别叙述眼科72证的证治,内容简明扼要而实用。

12、由宋元医家辑成的《秘传眼科龙木论》,是一本著名的眼科专书。全书分10卷,卷1—6主要载列眼科“七十二证方论”,每证方论以下附有“审的歌”;卷7为诸家秘要名方;卷8为针灸经;卷9—10为诸方辨论药性。书中主要内容是按内、外障分类记叙72种眼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并介绍了古代金针拨内障以及钩、割、镰、洗等手术方法,对后世很有影响。正文10卷之后,另附有《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其主要部分是“眼科七十二问”,具体内容与前面“七十二证方论”并不相同。此外,它在“五轮”之后,首次较详细地述及眼科“八廓”,虽然八廓不如五轮学说有影响,但是仍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3、《银海精微》为宋以后的人托名孙思邈撰成的眼科专书。该书首先叙述了五轮八廓学说和中医眼科辨证的一些基本理论,接着列叙了80余种眼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并附有眼病简图。此外,还初步介绍了按五轮检查眼病的顺序和方法。此书辨析证情比较明白,内治的不少方药也比较精简实用,外治还采用了点、洗、剧、烙、夹等法,对金针拨障(开金针)的手术方法描述尤详。

14、金元时代,医学流派主要以刘完素、张从正、李呆、朱震亨四大家为代表。刘完素强调火热为病的学说。在眼科方面,他认为眼目赤肿翳膜皆属于热,主张降心火,滋肾水,用药偏重寒凉。张从正继承刘氏主火之说,并有所发展。在眼科方面,他认为目不因火则不病,能治火者一句可了,治病主张以祛邪为主,善用攻下法。李呆提倡内伤学说。在眼科方面,他认为脾虚影响五脏六腑的精气不能上贯于目,则目不明,因而治眼病要理脾胃,养气血才是正理。朱震亨认为相火为元气之贼,阴虚则火动,治病重用滋阴降火之法。在眼科方面,他认为眼病不外虚实二因,眼目昏花属肾水亏虚,眼目肿痛属肝经风热,内治虚者宜滋肾阴,实者当散风热,虚实相兼者则散热滋阴。以上四家学说虽各有所长,但也离不开辨证论治的原则,后人合理运用,进一步丰富了眼科的理论和实践。

15、跨元、明两代的眼科名医倪维德著《原机启微》一书。其上卷按病因将眼病分为18类,理论联系实际,详细分析病机,辨证论治;下卷论方剂配伍,后附治疗眼病40余方,并有方义说明。这是阐述理论比较系统的一本眼科专书。

16、清朝年间,中医眼科要以山东博兴眼科名医魏儒正为代表,其著作的《眼科集要》共分四部详细记录叙述中医眼科对于各类疑难眼病的详细辩证技巧及论症法则,内容精简实用,并配以绘图加以说明,内治以脏腑经络调理为主、外治以熏、洗、点、拨为主,是一部综合性的理论解释、实用技术较强的一部眼科专著。

17、清末民初,魏氏中医眼科第二代传人魏纯讷子承父业,17岁便从父学医。由于父亲的身教言传,五、六年时间即掌握了诊治眼病的技能,并能把祖传验方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取得显著疗效,声誉渐高。

魏纯讷常说:“学贵博而能长,未有不博而能长者也。”他认为,眼虽是局部器官,但和五脏六腑紧密相关。眼科是在内科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打好内科基础,是学好眼科的根基。所以,他不但主攻眼科专著,而且精心研读《内经》、《伤寒》、《金匮》、《温病》等医著。因而眼科、内科俱佳。

魏纯讷行医40余载,对中医眼科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的医学遗产,把宝贵的临床经验留给后人,他将平时收集的200余例疑难病例整理成《眼科临症录》,对病因、病机、辩证论证、治则、方药等都做了详细记录。他为了将自己的临床经验与父亲毕生的经验融为一体,50余岁时,着手对《眼科集要》重新整理,暂定名《重定眼科集要》。手续未完,在日军扫荡中不幸失落。1949年春,魏纯讷因病与世长辞,终年69岁。

18、建国初期,魏氏中医眼科第三代传人魏士臣原滨州市博兴县人民医院眼科专家。从事中医眼科临床工作50余年,他不但对中医眼科有深厚的造诣,而且对中医内科妇科儿科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所以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较高的声誉。任县历届政协常委,1—9届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两次出席省和地区召开的眼科学术交流会,曾被邀请去滨州医学院中医班进行中医眼科学讲座。一九八五年十月出席省政协召开的各界人士交流大会。1967-1969年利用三年时间将平时积累的经验及秘方编撰而成《中医眼科集腋》一书流传于后。《中医眼科集腋》是一部中医眼科学著作,对于以后的中医眼科学发展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中医是恒古流传下来的一种智慧,很多情况下,我们去看病时都会选择中医,中医中药采用的治疗方法分为两种,分别是内服和外用,不管是内服还是外用都有一定的讲究,那么,中药外敷是如何起到作用的呢?它可以渗透进去吗?

中药外敷是如何起到作用的?它可以渗透进去吗?

中药外敷主要是通过皮肤来吸收起到作用的,药物会通过皮肤慢慢的渗透进入到体内,然后慢慢的被身体吸收,最后随着血液的运行,逐渐的运送到病所处,发挥药理功效,其实中药外敷的原理特别的简单,就是用于调节机体的各个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中药外敷注意事项有哪些?

一、中药外敷由于是通过皮肤进行吸收而得到的效果,所以在选择中药外敷时,如果有皮肤破损时,应禁止使用刺激性的药物。敷药时要对患处进行局部的清理,应对敷药部位进行消毒,敷完药后要做好固定包扎,以免药物流散别处影响功效。

二、中药外敷时需要根据医生的方法正确的使用,该敷什么部位就敷什么部位,不能乱敷,以免达不到治疗的效果。外敷药一定不能内服,因为有很多的外敷药有毒性,服用后可能会引起中毒。

三、外敷药时一定要留意自己的皮肤,如果是过敏体质的人外敷时,如出现有皮肤红肿发痒等不适症状时,必须要停止使用。外敷中药的时间不宜过长,应该控制在20分钟左右,药物中含有刺激皮肤的物质,时间过长反而会导致皮肤出现不适症状。

中药外敷水要注意饮食调理,饮食尽量以清淡为主,多喝水,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敷药时尽量的不要洗澡,以免影响到药效的发挥,中药相对西药副作用较小,对治疗疾病也有很大的疗效,只要大家正确使用就能够发挥它的功效,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药外敷一般祛湿止痛,活血化瘀为多,这些中药需要一个载体,中医方剂中讲的即是“君臣佐使”中的佐药和使药,佐药中属于佐助药,也就是配合君药和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症的药,使药中引经药,引领方中诸药到达病所,中药一般把芳香走窜的辛温药物做成外敷膏剂或散剂,利用其辛温走散之力透达肌理来温阳散寒,散结消肿或祛风除湿,举例说明如乳香、没药、麝香在我们医院天灸时作为引药和其他药物研末贴敷,又如白芥子、皂荚都有皮肤发泡的作用,药理研究就是里面的白芥子油和皂苷能刺激皮肤,引起充血水肿发泡,所以这些药物均要少量应用,因用量过大会造成不良反应甚至中毒,我有一同事麝香问一下就流鼻血了,阴虚阳亢患者建议少用这类温阳药物,这下说明白了吧。

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连接藏腑,沟通内外,贯通全身的通道。穴位是气血输注与骨肉相交的部位。经络和穴位同属一个系统,在生理、病理和治疗方面密切相关。中药敷在穴位上,借助穴位将药液渗透到皮肤中,再通过经络的作用来调节脏腑、气血的功能,激发人体内部的抗病能力,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中药外敷穴位疗法是指选取传统中药研究结束后,用各种辅料调成膏状,外敷于部分穴位,以达到治疗效果,称为中药外敷穴位疗法,它是中医治疗方法之一。中药外敷的穴位疗法具有方法简单、省药、疗效好、使用安全、不伤脏腑等优点。

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连接藏腑、沟通内外、贯通全身的通道。穴位是气血输注与骨肉相交的部位。经络和穴位同属一个系统,在生理、病理和治疗方面密切相关。中药敷在穴位上,借助穴位将药物渗透到皮肤中,再通过经络的作用来调节脏腑、气血的功能,激发人体内部的抗病能力,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药物选择与配制:根据症候分化的要求,选择适合病情需要的中药,加入适量赋形剂制成膏状或半固体状,制成直径约3厘米、厚05厘米的圆形药饼,外敷于穴位。穴位的选择:根据臧否器官和经络的症候分化和治疗理论,选择合适的穴位。常用的穴位有。杜氏经脉的百会、大椎;任脉的神阙、膻中;足少阴肾经的涌泉;正穴o。 禁忌症。皮肤过敏的人。

敷贴后,如皮肤有瘙痒至灼热感,则在不待泡的情况下取出。每隔一天敷一次,共3-4次。膻中穴属任脉,是支气管的分布区,经过药物宣散而发挥治疗作用。日本的支气管哮喘病患者,采用 "低频干扰白露法",即在患者的胸前和背部分别放置电极,然后通以低频电流,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地锦草,很容易跟马齿苋混淆,此二味中药皆是乡村田野间常见的植物,且外形有些许相近,功效也类似,因此容易被混淆;地锦草,是大戟科植物地锦的干燥全草,在我国绝大部分的地区均有生长,尤其以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为主。一般在夏季、秋季的时候采收,除去多余的杂质,洗干净,晒干后,切段,生用。

地锦草,味辛,性平,无明显的寒温偏向。归肝经、大肠经,其主要的功效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地锦草能够治疗热毒泻痢,因为地锦草能够清热解毒,主入大肠经,因此擅长清解大肠阳明之热毒,故此常应用来治疗湿热、热毒所致的泻痢不止,甚至是血痢、便血等疾病。古籍记载,取地锦草研成粉末,以米汤送服,可以很好的治疗湿热泻痢。

地锦草,还有凉血的功效,因此能够治疗血热出血之症。凉血以止血,凉血的同时并不会致使血脉淤阻,地锦草同时还能活血散瘀,避免了凉血留淤的弊端。因此临床上经常用来治疗多种内外出血的疾病。治疗女性月经崩漏时,可去地锦草研成粉末,姜酒调服。如果是治疗外伤出血,则取新鲜的地锦草捣烂,外敷于患处。

地锦草清热解毒,尤其以清解湿热为其特长,清湿热,利湿退黄,能够治疗湿热型黄疸,取地锦草单味药煎服,用来治疗湿热黄疸、小便不利,也可以与茵陈、栀子、黄柏等清热利湿药同用。

另外,地锦草还能治疗毒蛇咬伤,其能够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因此对于毒蛇咬伤等疾病,也有疗效,应急处理时,可去地锦草新鲜植被捣烂,敷在伤口处,化解毒液、消肿止痛。

喜欢中医的小伙伴们,别忘了点点关注、转发,有感兴趣的话题可以评论留言,或者私信我。

  中药敷贴对慢性肾病干预治疗的临床观察 

  谭远忠,徐 奔,李希平

  (湖北省恩施州中心医院,湖北 恩施 445000)

  关键词:慢性肾病;干预治疗;中西医结合疗法;中药敷贴  

  中图分类号:R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704(2009)02-0040-02

  当肾小球肾炎、隐匿性肾炎、肾盂肾炎、lgA肾病、肾病综合征、过敏性紫癜肾炎、狼疮性肾炎、痛风性肾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迁延难愈,发病时间超过三个月,病人尿液和相关的血液指标出现异常,肾脏病理学、影像学发现异常,或肾脏的肾小球有效滤过率低于60%,统称为“慢性肾病”。如未能及时有效救治,导致病情恶化进展,随病程迁延,慢性肾病患者将发展成为慢性肾功能不全、肾衰竭,最终形成尿毒症。治疗中一般予以有效干预控制,阻止其进一步恶化进展[1]。穴位敷贴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疗法,以传统经络学说和中药外敷为基础,由于其简、便、验、廉、安全适应性广等特点,内病外治,在慢性肾病治疗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我科经过多年临床摸索,以自拟中药敷贴干预治疗慢性肾病,疗效颇佳。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观察60例,均为2007年5月~2008年5月恩施州中心医院中医部肾病内科门诊及住院的慢性肾病患者(其中门诊病例48例,住院病例12例),随机分为加用中药敷贴组30例,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30例。根据中医辨证分型,两组均为肾阳虚型,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本病的诊断标准[2]。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辨证分型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予以优质限量蛋白、低脂、低磷饮食,补充必需氨基酸(肾必安)等支持疗法;并予以改善微循环、减轻肾负荷等治疗;有高血压、水肿、感染、电解质紊乱及原发疾病者给与减降压、利尿、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针对原发病治疗等对症处理,观察期间不使用其他任何中药制剂。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中药敷贴(生大黄、仙灵脾、细辛、桃仁、红花、芫花碾末,姜汁调匀制成),每次2~4贴,辨证取穴(肾俞、次髎、命门、关元、复溜等)敷贴。

  两组均以15天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有统计疗效。

  23 观察指标与方法

  计分法评价中医证候学指标(症状、舌相、脉象等)治疗前后各记录一次;积分法评价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常规、肾功能、肾小球过滤率,治疗前后各检查一次。并观察有无过敏及未预料的毒副反应,记录症状、概率、持续时间并分析原因,处理措施。

  3 治疗结果

  31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标准[3]

祛斑中医秘方外敷绝方

你知道有哪些是祛斑中医秘方外敷绝方吗?我们在医学上是有分中医和西医的,每种对于治疗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每一种都有自己的特征。当你如果要去祛斑的话,可以试试中医。下面是我为大家分享关于祛斑中医秘方外敷绝方。

祛斑中医秘方外敷绝方1

1、益母草敷面

益母草能调节气血,促进新陈代谢,加速色斑的排除。取适量的益母草,捣碎出汁液,每天早晚涂抹在长斑的皮肤上,可以有效淡化已经生成的色斑,减少日晒对皮肤的`损伤,每次敷5分钟左右,祛斑效果也十分显著。

2、五白中药面膜

将中药白附子、白芨、白敛、白茯苓、密陀僧、白石脂研磨成粉末,然后用淀粉和牛奶制成丸子,每天晚上用温水调和成糊状敷面,15分钟后用清水洗净,这个祛斑小秘方也能让你快速祛斑。

3、冬瓜仁蜂蜜面膜

冬瓜仁内含脂肪油酸、瓜胺酸等成分,有淡斑的功效。蜂蜜能让面膜的效果更好。将冬瓜子仁后磨成细粉,加入适量蜂蜜混合成粘稠的膏状。每晚睡觉前涂在斑点上,第二天早晨洗净。敷三个星期后,斑点会逐渐变淡,治疗时要注意防晒。

4、黄芩祛斑喷雾

黄芩能够有效抑制黑色素,还能消炎杀菌,将其熬制稀释后制成喷雾可以防晒祛斑。做法是将1两黄岑和5钱苦参研磨成粉末状,然后放入水中用大火煲煮15分钟,放凉之后取液体放入喷雾瓶中,随时随地都可使用,还能用黄苓水敷面。

祛斑中医秘方外敷绝方2

内服也可以祛斑

1、阿胶核桃仁滋养粉

阿胶能增强骨髓造血功能、补血、增强人体免疫力,核桃仁具有固肾抗衰、润肤、延缓衰老等作用。准备材料阿胶150g,核桃仁100g,将上述2味药材研为末,混匀,早晚空腹各服1匙,坚持服用色斑会减淡,气色也更加红润。但脾胃虚弱及阴虚火旺者不宜服用本品。

2、莲子龙眼汤

准备莲子、芡实各30g,薏苡仁50g,龙眼肉8g,蜂蜜适量。将以上五种食材洗净,加500ml水煮开后放入蜂蜜即可食用。这个中药祛斑秘方能补脾助运化,刺激皮肤细胞生长、促进新陈代谢,可使粗糙、黝黑的皮肤逐步变得美白、细腻,可以经常服用。

3、苹果鸡蛋羹祛斑

取苹果150g,鸡蛋2个,白糖25g,香菜10g,将苹果削去皮切成小方丁,净锅放清水750g上火,放入苹果丁、白糖,开锅后勾入水淀粉,淋入鸡蛋液烧沸,出锅盛汤盆内即成。这个方子可利尿减肥,滋润肌肤,对防止皮肤干燥、干裂有很好作用。

中药古籍中的典故

你是否已经初中毕业了还是还没有上初中呢?初中毕业的你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的古诗文吧?你还记得多少呢?在你的脑海中是否还记得《神仙传董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