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脾养肾食物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补脾养肾食物,第1张

补脾养肾食物

补脾养肾食物,脾虚也会导致肾虚,一般体虚的人脾肾功能都比较弱,而肾不好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调理身体,必须吃一些既补肾又健脾的食物。接下来我给大家分享补脾养肾食物。

补脾养肾食物1

1、黑胡椒

黑胡椒性味辛热,有明显的温补脾肾作用,可以治疗由脾肾虚寒引起的腹泻,平素脾胃虚寒或有因寒证引起的胃痛、腹痛、泄泻等人群可多食。

2、羊肉

众所周知,羊肉是温补良品,性温味甘,入脾、肾、心经,营养丰富,有补气养血、温中暖肾的功效,适宜虚体寒体和脾肾阳虚的人群进食。

3、山药

山药属于一种常见的蔬菜,几乎一年四季都可以在各个地方看见山药的身影,而山药也是强肾必备的食物,因为山药味甘,性平,它能够适于脾虚食少,肾虚梦遗的人群食用,长期食用山药,不仅对胃好,还能够起到补脾养胃、补肾涩精的功效。

4、芡实

芡实性平,味甘涩,有益肾固涩、补脾止泄的双重功效。曾有医学古籍提到:”芡实不特益精,且能涩精补肾,与山药并用,各为末,日日米饭调服。”肾虚脾胃虚的人群常服可增强体质,缓解不适症状。

5、莲子

莲子性平,味甘涩,有养心安神、健脾、补肾、涩精等功效。含有丰富的淀粉、糖类、蛋白质,脂肪含量也较高,并且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钙、磷、铁等,可治脾肾虚引起的失眠,男子梦遗,女子带下。

6、豇豆

又称饭豆、长豆。性平,味甘,能补肾健脾,除脾虚者宜食外,肾虚之人也宜食用,对肾虚消渴、梦遗、白浊,或小便频数,妇女白带,食之最宜。《本草纲目》曾这样记载:“豇豆理中益气,补肾健胃,生精髓。”《四川中药志》也说它能“滋阴补肾,健脾胃,治白带,白浊和肾虚梦遗。”

7、黑豆

黑豆营养丰富,有“豆中之王”、“营养之花”之美称。黑豆有补脾肾、益阴活血、安神明目、利湿通淋、清热解毒的功效,久服黑豆还可防止皮肤产生黑斑,能使皮肤变得细嫩有光泽。

8、羊肉

羊肉性温、味甘。入脾、肾、心经,有补气养血、温中暖肾的功效。羊肉适宜虚体寒体进食,尤其是老年身体虚弱、阳气不足、冬天手足不温、畏寒无力、腰酸阳痿之人,妇女气血两虚、形体消瘦、产后虚弱贫血或奶少、乳汁不下、自汗或虚汗不止等;也适合于脾肾阳虚的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患者食用。

9、鲈鱼

又称花鲈、鲈子鱼。性平,味甘,既能补脾胃,又可补肝肾,益筋骨。《本草经疏》曾有记载:“鲈鱼,味甘淡气平与脾胃适宜。肾主骨,肝主筋,滋味属阴,总归于脏,益二脏之阴气,故能益筋骨。”《嘉枯本草》认为:“鲈鱼,多食宜人,作蚱尤良。”凡肝肾阴虚,或脾虚胃弱者皆宜。

10、栗子

中医认为,栗子性味甘温,入脾、胃、肾经,有养胃健脾、补肾强腰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反胃、腹泻,肾虚造成的腰膝无力等。此外,栗子还能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常吃栗子,可防老抗衰,益寿延年。

补脾养肾食物2

1、板栗

板栗营养丰富,果实中含糖、淀粉、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板栗的药用价值亦颇高。栗子能养胃健脾,壮腰补肾,活血止血。栗子粥、炒板栗都是秋补的`好食品,尤其是栗子粥,老少咸宜,用板栗 50 克,粳米 100 克,煮粥食之,栗子既能与粳米一起健运脾胃,增进食欲,又能补肾强筋骨,尤其适合老年人机能退化所致的胃纳不佳者。

2、土豆

每 500 克土豆中含天然脂肪 31 克,蛋白质 101 克,淀粉 73 克,粗纤维 35 克,维生素总含量是胡萝卜的 2 倍,西红柿的 4 倍。此外,土豆还含有人体所必需的矿物质,尤以磷、钙、铁十分丰富。祖国医学认为,土豆性平味甘,有补中、益气、和胃、调中、健脾、消肿等功效,常食能强身健体。

3、山药

山药性平,味甘,为中医 “上品” 之药,除了具有补肺、健脾作用外,还能益肾填精。如明 · 李时珍指出:山药 “益肾气,健脾胃。”《本草正》亦载:“山药,能健脾补虚,滋精固肾,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本草经读》还说:“山药,能补肾填精,精足则阴强、目明、耳聪。凡上品之药,法宜久服,多则终身,少则数年,与五谷之养人相佐,以臻寿考。” 所以,凡肾虚之人,宜常食之。

4、豇豆

豇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长豆角。它除了有健脾、和胃的作用外,最重要的是能够补肾。李时珍曾称赞它能够 “理中益气,补肾健胃,和五脏,调营卫,生精髓”。所谓 “营卫”,就是中医所说的营卫二气,调整好了,可充分保证人的睡眠质量。此外,多吃豇豆还能治疗呕吐、打嗝等不适。小孩食积、气胀的时候,用生豇豆适量,细嚼后咽下,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5、牛肚

牛肚性平,味甘,也能补虚养脾胃。历代医家多有论说。《日用本草》就有 “牛肚和中,益脾胃” 的记载。《本草蒙筌》亦称牛肚 “健脾胃”。《本草纲目》还说它能“补中益气,养脾胃。” 所以,凡脾虚之人,或病后脾胃虚羸,宜煨食之。羊肚也有与牛肚同等的功用,脾虚者食之亦宜。

6、鲈鱼

鲈鱼味甘、性平,入肝、脾、肾三经;具有健脾、补气、益肾、安胎、补五脏、益筋骨、和肠胃、化痰止咳之功效。对肝肾不足的人有很好的补益作用;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症、水肿、气血两亏、阳痿、梦遗、胃炎、食欲不振、年老体弱、心脑血管疾病等。

7、黄鳝

黄鳝肉性味甘、温,有补中益血,治虚损之功效,民间用以入药,可治疗虚劳咳嗽、湿热身痒、痔瘘、肠风痔漏、耳聋等症。祖国医学认为,它有补气养血、温阳健脾、滋补肝肾、祛风通络等医疗保健功能。常吃鳝鱼有很强的补益功能,特别对身体虚弱、病后以及产后之人更为明显。它的血还可以治疗口眼歪斜。

补脾养肾食物3

1、芝麻芝

麻是补肾脏的佳品,也是易得的食材之一。具有腰膝酸软、头昏耳鸣的肾虚者可以多多食用。

2、小米

小米能够补益肾气。在很多的古籍中均有记载。而且小米可以生吃补肾。

3、淡菜

就是我们说的贻贝、海虹。贻贝不仅口感甘美,而且有明显的补肾的作用。对于男性有更大的益处。

4、桑椹

桑葚是一种水果,有养发、明目的效果。同时还能补肾固精。

5、芡实

芡实就是我们常见的鸡头米。一般作为粥品的食材,有益肾固涩、补脾止泄的功效。可以常常食用。

6、山药

山药可以作为粥品、小吃食用,还可以炒菜食用。山药不仅可以补肺健脾,还可以滋精固肾。

7、枸杞

枸杞是我们大家普遍知道的补肾益精的佳品。对于中老年人阴虚者极其有利。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健脾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健脾理中汤 1 拼音

jiàn pí lǐ zhōng tāng

2 处方

人参、白术、白苓、白芍(酒炒)、陈皮、苍术、炮姜、升麻、甘草、肉蔻(煨)、诃子(煨,去核)。

3 功能主治

脏寒泄泻,完谷不化。

4 健脾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5 摘录

《医钞类编》卷十

古籍中的健脾理中汤 《症因脉治》:[卷三肿胀总论]内伤肿症

双弦,乃为木贼。脾虚身肿之治宜温中健脾,用理中汤。实脾利水,用白术散。或脾肾虚寒,当温补天真,

《医学传灯》:[卷上]脾胃

焦水火二气。命门火衰。釜底无薪。其何能熟。古方理中汤八味地黄丸。皆知补火以生土也。至若水亏不能化物

《医学心悟》:[卷三水肿]五皮饮

、黄芩。挟痰者,加半夏、生姜。既消之后,宜用理中汤健脾实胃,或以金匮丸温暖命门,或以六味加牛膝、车

《济阴纲目》:[卷之三赤白带下门]论带久不止当补卫浓脾

用),四君子汤加草果、丁香、木香,以燥水健脾者;或用理中汤加陈皮、半夏,或单半夏丸用芎归汤煎下;或

《景岳全书》:[卷之十七理集·杂证谟饮食门]饮食论列方

目录 1 拼音 2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资生健脾膏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26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资生健脾膏 1 拼音

zī shēng jiàn pí gāo

2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21 方名

资生健脾膏

22 组成

党参2两,于术1两5钱(炒),广砂仁1两(小粒,研),木香1两(研),茯苓2两(研),陈皮1两2钱,柏子仁1两5钱(炒),三仙4两(炒黄),山药1两,紫姜朴1两,小枳实1两2钱(炒,研)炙甘草5钱。

23 主治

脾胃病。

24 资生健脾膏的用法用量

每用4钱,白水冲服。

25 制备方法

上药以水熬透,滤去滓,再熬浓,加炼蜜为膏,瓷罐收盛。

26 各家论述

本方为资生丸加减而得。方以参、术、苓、草、山药甘平补脾元,砂仁、陈皮、紫朴、三仙、枳实辛香调胃气,又以柏子仁润而通之,能补能运,为至和补养之良方。

古籍中的资生健脾膏 《雷公炮制药性解》:[卷六禽兽部]猪肉

肚能扶胃,肺能止嗽;心能定惊;舌能健脾;油可敷疮;脑治头脑鸣,膏能润肺利血脉,解风热。按∶猪肉之甘

《妇科秘书》:伤食论

恶食嗳酸者,食滞之症,即当扶元为主,补气、养血、健脾、助胃,审伤何物,佐以何药。消导则脾气复而转输,

《傅青主女科歌括》:[产后编上卷产后诸症治法]伤食

浓味。如饮食不节,必伤脾胃,治当扶元,温补气血,健脾胃。审伤何物,加以消导诸药。生化汤加神曲、麦芽以

《何氏虚劳心传》:[选方]资生丸

少泻多,用补脾无使有阳旺之害可耳!按∶嘉言论参术膏一方,谓治虚劳药品,功效敏速,莫逾于此,然虚劳症

《家传女科经验摘奇》:产后伤食

可以健脾,益气补血的食物有糯米、苹果、香菇、西洋参和甘草。

1、糯米

糯米是一种温和的滋补品,有补虚、补血、健脾暖胃、止汗等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反胃、食欲减少、泄泻和气虚引起的汗虚、气短无力、妊娠腹坠胀等症。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糯米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及淀粉等,为温补强壮品。其中所含淀粉为支链淀粉,所以在肠胃中难以消化水解。

2、苹果

苹果含有较多的钾,能与人体过剩的钠盐结合,使之排出体外。当人体摄入钠盐过多时,吃些苹果,有利于平衡体内电解质。苹果中含有的磷和铁等元素,易被肠壁吸收,有补脑养血、宁神安眠作用。

3、香菇

中国不少古籍中记载香菇“益气不饥,治风破血和益胃助食”。民间用来助减少痘疮、麻疹的诱发,治头痛、头晕。现代研究证明,香菇多糖可调节人体内有免疫功能的T细胞活性,可降低甲基胆蒽诱发肿瘤的能力。

4、西洋参

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热生津。用于气虚阴亏,内热,咳喘痰血,虚热烦倦,消渴,口燥喉干。用量3~6g。益肺阴,清虚火,生津止渴。治肺虚久嗽,失血,咽干口渴,虚热烦倦。西洋参中的皂甙可以有效增强中枢神经,达到静心凝神、消除疲劳、增强记忆力等作用,可适用于失眠、烦躁、记忆力衰退及老年痴呆等症状。

5、甘草

甘草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前者,常与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后者,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理中丸等。甘草常用来治疗随更年期而来的症状因为甘草里含有甘草素,是一种类似激素的化合物,它有助于平衡女性体内的激素含量。

参考资料来源:--西洋参

参考资料来源:--甘草

参考资料来源:--香菇

参考资料来源:--苹果

参考资料来源:--糯米

目录 1 拼音 2 《保婴撮要》卷十三:加味归脾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加味归脾汤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正体类要》卷下:加味归脾汤 31 处方 32 功能主治 33 加味归脾汤的用法用量 34 摘录 4 《正体类要》卷下:加味归脾汤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摘录 5 《重订通俗伤寒论》:加味归脾汤 51 处方 52 功能主治 53 摘录 6 《疫疹一得》卷下:加味归脾汤 61 处方 62 功能主治 63 摘录 7 《一盘珠》卷五:加味归脾汤 71 处方 72 功能主治 73 摘录 8 《金鉴》卷四十九:加味归脾汤 81 处方 82 功能主治 83 加味归脾汤的用法用量 84 摘录 9 《金鉴》卷四十九:加味归脾汤 91 处方 92 功能主治 93 加味归脾汤的用法用量 94 摘录 10 《金鉴》卷四十八 101 组成 102 主治 11 《口齿类要》 111 组成 112 主治 113 加味归脾汤的用法用量 12 《医部全录》卷三九九引《薛氏医案》 121 组成 122 功效 123 主治 124 加味归脾汤的用法用量 13 《盘珠集》卷上 131 组成 132 主治 133 附注 14 《叶氏女科》卷二 141 组成 142 主治 143 加味归脾汤的用法用量 15 《医宗必读》卷八 151 组成 152 主治 153 加味归脾汤的用法用量 16 《保婴撮要》卷三 161 组成 162 主治 163 加味归脾汤的用法用量 164 加味归脾汤的临床应用 附: 1 古籍中的加味归脾汤 1 拼音

jiā wèi guī pí tāng

2 《保婴撮要》卷十三:加味归脾汤

21 处方

人参 黄耆(炒)茯神(去木)各60克 甘草(炒)白术(炒)各30克 木香15克 远志(去心)酸枣仁 龙眼肉 当归 牡丹皮 山栀(炒)各3克

22 功能主治

治小儿因乳母忧思郁怒,胸胁作痛,或肝脾经分患疮疡;或寒热惊悸无寐,或便血盗汗,疮口不敛。

23 加味归脾汤的用法用量

上药水煎,乳母服,儿亦服之。

24 摘录

《保婴撮要》卷十三

3 《正体类要》卷下:加味归脾汤

31 处方

当归3克,茯苓3克,白术3克,炙黄芪3克,龙眼肉3克,远志3克,炒酸枣仁3克,木香15克,炙甘草09克,人参3克,柴胡2克,山栀2克。

32 功能主治

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兼清肝热。主气血虚弱,心脾郁结。

33 加味归脾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34 摘录

《正体类要》卷下

4 《正体类要》卷下:加味归脾汤

41 处方

归脾汤加柴胡、山栀。

42 功能主治

妇人血虚,心脾郁结,经闭发热,产门不闭,及乳巖初起;脾经血虚发热;因肝脾二脏郁怒,气血亏损者,伴有内热,夜热,五心发热,肢体倦瘦,月经不调。

43 摘录

《正体类要》卷下

5 《重订通俗伤寒论》:加味归脾汤

51 处方

潞党参3钱,炙黄耆3钱,生晒术3钱,茯神3钱,归身3钱,枣仁2钱,远志2钱,阿胶1钱,焦山栀1钱,丹皮1钱,清炙草5分,广木香5分,龙眼肉5枚。

52 功能主治

补脾养阴。主夹血伤寒后期,出血已止,阴液亏虚者。

53 摘录

《重订通俗伤寒论》

6 《疫疹一得》卷下:加味归脾汤

61 处方

人参1钱,黄耆1钱半(炒),白术1钱(炒),茯神3钱,枣仁2钱(炒),远志1钱半(炒),甘草5分,当归1钱半,麻黄根2钱,牡蛎3钱,红枣3枚,浮麦3钱。

62 功能主治

自汗,盗汗。

63 摘录

《疫疹一得》卷下

7 《一盘珠》卷五:加味归脾汤

71 处方

人参、黄耆、当归、白术、枣仁、志肉、茯神、甘草、川郁金、香附、木香、牛膝。

72 功能主治

脱疽脾虚,兼郁火下注,饮食减少。

73 摘录

《一盘珠》卷五

8 《金鉴》卷四十九:加味归脾汤

81 处方

归脾汤加伏龙肝。

82 功能主治

妇人心、脾伤损,每交接辄出血者。

83 加味归脾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84 摘录

《金鉴》卷四十九

9 《金鉴》卷四十九:加味归脾汤

91 处方

归脾汤加辰砂、琥珀末。

92 功能主治

妇人七情内伤,心脾亏损,神无所护,致夜梦鬼交,独笑独悲。

93 加味归脾汤的用法用量

上将归脾汤水煎,调辰砂、斛珀末服之。

94 摘录

《金鉴》卷四十九

10 《金鉴》卷四十八 101 组成

归脾汤加朱砂、龙齿。

102 主治

妇人产后,忧愁思虑伤心脾,惊悸恍惚者。

11 《口齿类要》 111 组成

归脾汤加柴胡、丹皮、山栀。

112 主治

思虑动脾火,元气损伤,体倦发热,饮食不思,失血牙痛,思虑之过,血伤火动,口舌生疮。

113 加味归脾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2 《医部全录》卷三九九引《薛氏医案》 121 组成

白术(炒)1钱,人参1钱,茯苓1钱,柴胡5分,川芎5分,山栀(炒)5分,芍药(炒)5分,甘草(炒)5分,熟地黄8两,当归8两。

122 功效

内消乳巖。

123 主治

妇人乳巖初起。

124 加味归脾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3 《盘珠集》卷上 131 组成

人参、白术(炒)、茯神(去皮木)、当归(去尾)、枣仁(去壳,炒)、莲肉(去心)、黄耆(蜜炙)、远志、木香。

132 主治

子肿,血少气滞者。

133 附注

远志辛散而上升,不宜多用,四五分足矣。

14 《叶氏女科》卷二 141 组成

人参2钱,黄耆2钱,白术(蜜炙)2钱,茯苓2钱,枣仁2钱,远志(制)1钱,当归1钱,柴胡8分,山栀仁8分,枳壳(麸炒)8分,木香(不见火)5分,炙甘草5分。

142 主治

子悬。妊娠45月,因脾郁而致胎气不和,逆上心胸,胀满疼痛不安者。

143 加味归脾汤的用法用量

加龙眼肉7枚,水2钟,煎7分,空腹服。

15 《医宗必读》卷八 151 组成

人参1钱半,炙黄耆1钱半,白术1钱半,当归1钱半,茯苓1钱半,酸枣仁1钱半,远志肉8分,木香5分,甘草(炙)5分,龙眼肉2钱,大枣2枚,煨姜3片,菖蒲8分,桂心5分。

152 主治

虚寒心悸而痛。

153 加味归脾汤的用法用量

水2钟,煎1钟,食后服。

16 《保婴撮要》卷三 161 组成

人参1钱,黄耆1钱,茯神(去木)1钱,甘草1钱,白术(炒)1钱,木香5分,远志(去心)1钱,酸枣仁1钱,龙眼肉1钱,当归1钱,牡丹皮1钱,山栀(炒)1钱。

162 主治

乳母忧思伤脾,以致小儿血虚发热,腹痛发抽,怔忡失眠,自汗盗汗,口舌生疮;及妊娠吐衄;因乳母郁怒积热,婴儿腹痛发搐者;小儿因乳母忧思郁怒,胸胁作痛,或肝脾经分患疮疡之证,或寒热惊悸无寐,或便血盗汗,口疮不敛。

163 加味归脾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婴儿为患者,令子母俱服之。

164 加味归脾汤的临床应用

1内钓:一小儿因乳母怀抱郁结,腹痛发搐,久而不愈,用加味归脾汤加漏芦,母子并服渐愈。

2胁痈:一小儿4岁,胁间漫肿1块,甚痛,色如故,服流气败毒等药,加寒热作呕,食少作泻,此禀肝脾气滞之症,元气复伤而甚耳。乃择乳母气血壮盛者,与加味归脾汤、加味逍遥散服之,儿饮其乳半载而消。

古籍中的加味归脾汤 《续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卷三十三(外科)]癖

热体倦,饮食少思,此肝火内动,脾胃受伤也。用加味归脾汤、柴胡清肝散而安。一妇人拗中肿胀,小腹作痛,

《明医杂着》:[卷之四]风症

晡热,食少,体倦。余以郁火伤脾,血燥生风,用加味归脾汤加丹皮、山栀二十余剂,形体渐健,饮食渐加;又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四下部(十四)]便毒

,脉洪数而虚,左关尤甚,属肝脾郁结之证也,用加味归脾汤,肝火退而脾土健,间以逍遥散下芦荟丸而愈。一

《证治准绳·女科》:[卷之二杂症门上]中风

思,月经不止,此木盛克土,而脾不能摄血也,用加味归脾汤为主,佐以加味逍遥散调补肝脾之气,清和肝脾之

《女科证治准绳》:[卷之二杂症门上]中风

在古代生活条件有限,平民百姓的生活还停留在温饱的阶段,所以“ 养生 ”一词主要停留在“帝王将相”或者“达官贵族”的阶层。而时至今日生活条件日益提升,人们越来越注重 健康 ,所以“ 养生 ”一词和我们普通老百姓也息息相关。

而 养生 的目的主要是两种,一是为了延年益寿;二是调整亚 健康 状态的预防。然而有一小部分人对 养生 的理解却进入了误区,认为“气血”最重要,这句话源自“男子以气为本,女子以血为本”,其实不仅如此。

在传统 养生 的基本理论中有句话叫做“以五脏为中心”,认为五脏是根基,气血虽然重要,能支撑整体的 健康 状态,但气血也是五脏的外在表现,五脏正常运转则气血充足,五脏失调则气血的运行就会出现偏差。

而五脏之中的脾胃被认为是“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是非常重要的脏腑,这其中的“后天”是与“先天”相对应,认为“先天”源自于父母,再往后的 健康 状态与脾胃息息相关,因为在 养生 的过程中很多人“内行人”更注重脾胃的调养。

养脾胃就不得不提到白术,古人说它有八大 养生 益处,其中六项是有益于脾胃, 养生 有益脾胃被比喻为脾胃的“卫士”,既养脾胃又提高抵抗力,古籍《本草通玄》更是誉为“补脾胃之药,无出其右者”。“右”在古代是最大的意思,通俗点说就是白术养脾胃没有比它更好的。

植物白术属于菊科植物,入药部分是根茎,通常认为以“于术”这个品种为最佳。白术入药在最早的儒家经典书籍《尔雅》中就有“术”、“山蓟”的记载;《神农本草经》把它列为上品,并有记载有“轻身延年”的 养生 之功;《别录》对它 养生 益处的记载是“消痰水,利要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后来唐代的《药性论》提出“开胃,驻颜去”。

至今认为描述最确切的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元素提出白术有八大 养生 益处,“温中(脾胃),一也;去脾胃中湿,二也;除胃中热,三也;强脾胃,进饮食,四也;和胃生津液,五也;止肌热,六也;四肢困倦,嗜卧,目不能开,不思饮食,七也;止渴,八也”。

这句话明确了白术的用处,它四气属温,五味属苦、甘,善于燥湿,与脾“喜燥而恶湿”的特点相结合,可以标本兼顾的调养脾胃,因此在《本草求真》中有“脾脏第一要药”的美誉,综合来说,白术 养生 有5大益处。

1白术 养生 调养脾胃之气。

脾胃的“气”可以说是它正常工作的“动力”,脾胃气虚不仅影响本身,还会减弱它“气血化生之源”化生气血的动力,因此常会表现出脾胃的运化功能减弱,容易出现体倦乏力、食欲不佳、大便不成形或经常拉肚子等亚 健康 状态。

白术善于补气健脾,孙思邈曾在《千金方》中记载单用白术熬制后调养脾胃气虚的记载;还有白术与人参一同煎煮或泡水喝的方法;还有一种著名的搭配方式,古籍中以“四君子”为名,就是白术与人参、茯苓、灸甘草这四者。

如果是脾胃的气滞伴有消化不佳则适合白术搭档枳实;如果是脾虚伴有腹部胀的人适宜用白术搭档白术;如果是脾虚伴有经常腹泻的人 养生 适宜用白术搭档肉桂、丁香;如果是小孩子脾虚经常流口水,可以单用白术捣碎后与糖水蒸汁喝;如果是小孩子脾虚不喜欢吃饭,用白术搭档扁豆、砂仁、鸡内金可以健脾胃、消食。

2白术 养生 暖脾胃。

脾胃有“寒气”的人多数是“虚寒”,即使是受凉后腹部难受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外部的“寒气”与内部的“虚寒”相结合,如果没有“虚寒”则这种“受寒”的情况也不易发生。而用白术 养生 可以暖脾胃,如果与人参、干姜、灸甘草则温脾胃更佳;如果是脾肾两个脏腑同时“虚寒”,则用白术与人参、木香、柯子更佳。

3白术 养生 可改善便秘。

脾胃的运化减弱也会容易出现便秘,而白芷益气健脾,脾胃之气旺盛则肠胃运行通畅、肠胃动力更足。再因为在古籍《本草正义》中记载“白术多脂,虽燥而能润肠”,所以能改善脾胃虚弱的便秘,单用泡水喝即可,也可以煮水喝。

4白术 养生 除脾胃湿气。

白术能补气健脾,脾胃强盛则湿气自去,再者白术又能燥湿利水, 养生 很适合用以祛除脾胃湿气,在《伤寒论》中记载白术与茯苓、泽泻搭档除湿气;《伤寒论》还记载如果是脾、肾两个脏腑的阳气不足而湿气重的人可用白术与附子、茯苓、生姜、芍药做搭档;如果是脾气虚弱伴有湿气的人可用白术与人参、茯苓、薏苡仁、砂仁搭档。

除此之外,白术增强脾胃则更加强“卫气”,从而提升抵抗力。白术的药用价值也很高,比如止虚汗、从根源祛除痰湿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白术用量一般不宜过多,用6至12克便可,此外因为白术燥湿所以阴虚而燥的人、气滞而胀闷的人最好不要用它 养生 。

另外告诉大家一个小秘诀,白术根据不同的“炮制”手法可分为生白术、土炒白术以及麸炒白术,生白术的挥发油含量高,“燥”的特点也比较突出,所以 养生 更适宜健脾燥湿;土炒白术的挥发油较少且颜色深,补脾益肠胃的 养生 之功更甚;麸炒白术相比更为缓和,泡水喝更适合单纯想健脾 养生 的人。

脾肾双补丸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主要成分为人参、黄芪、党参、白术等中药。该药品以补益脾胃和肾气为主要功效,适用于身体虚弱、气短乏力、食欲不振、腰酸腿软等症状的调理。

从中医理论角度来看,脾肾双补丸属于“益气固本”类中药。人体的“脾胃”和“肾气”是身体内部最为重要的两个系统。脾胃负责消化吸收营养物质,肾气则掌管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如果这两个系统出现了问题,就会导致身体虚弱、少气乏力等症状。

脾肾双补丸的主要组成成分——人参、黄芪、党参、白术等,都具有明显的益气固本作用。其中人参具有补气和健脾作用,白术则能够增加胃肠道蠕动,促进食物消化和吸收。同时还含有其他多种中药成分,如熟地黄、山药等,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疲劳能力。

脾肾双补丸的用途较为广泛,主要适用于虚弱体质、气短乏力、食欲不振、腰酸腿软等症状的治疗。该药品还可以用于产后调理、手术后恢复、长期服药或化疗后身体虚弱等多种情况下的调理。

需要注意的是,脾肾双补丸并非“万能丹”,并不能完全替代现代医学。在使用该药品时,应遵循医嘱,不宜过量使用。对于存在明显病因和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并接受规范治疗。

脾肾双补丸是一种传统中药治疗虚弱体质等多种情况的有效方剂。在使用时应注意遵循医嘱,并结合饮食和运动等多种方式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目录 1 拼音 2 《医学集成》卷二:健脾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摘录 3 《圣济总录》卷七十四:健脾汤 31 健脾汤的别名 32 处方 33 制法 34 功能主治 35 健脾汤的用法用量 36 摘录 4 《老中医临床经验选编》:健脾汤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健脾汤的用法用量 44 摘录 5 《胎产秘书》卷上:健脾汤 51 处方 52 功能主治 53 健脾汤的用法用量 54 摘录 6 《傅青主女科》卷下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健脾汤的用法用量 7 《何氏济生论》卷五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健脾汤的用法用量 8 《幼科直言》卷五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健脾汤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健脾汤 1 拼音

jiàn pí tāng

2 《医学集成》卷二:健脾汤

21 处方

条参、北耆、焦术、茯苓、枣仁、砂仁、白蔻、桂圆、煨姜。

22 功能主治

脾虚噎膈。

23 摘录

《医学集成》卷二

3 《圣济总录》卷七十四:健脾汤

31 健脾汤的别名

乌头建脾散、建脾散

32 处方

乌头(炮裂,去皮脐)3分,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分,甘草(炙,锉)1分,干姜(炮)1分。

33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

34 功能主治

胃虚泄泻,老人冷泻。

35 健脾汤的用法用量

乌头建脾散(《鸡峰》卷十二)、建脾散(《鸡峰》卷十四)。

36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4 《老中医临床经验选编》:健脾汤

41 处方

党参9g,白术9g,茯苓9g,半夏9g,陈皮6g,黄连3g,吴茱萸3g,白芍15g,甘草3g,瓦楞子12g。

42 功能主治

健脾和胃,缓急止痛,降逆止呕。主脾胃虚弱,中脘疼痛,呕恶泛酸,精神疲乏,纳食减少,脉濡细或虚而无力;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慢性胃炎等偏于脾胃虚寒者。

43 健脾汤的用法用量

脾虚不能运化,加炒麦芽、炒谷芽各12g,肉桂15~3g;脾虚湿盛,加苍术、厚朴各9g;脾虚不能统血,加当归、黄耆、阿胶、仙鹤草;肝胃不和,胃气上逆,加旋覆花、代赭石。

44 摘录

《老中医临床经验选编》

5 《胎产秘书》卷上:健脾汤

51 处方

人参1钱,白术1钱,当归1钱,茯苓1钱,白芍1钱,神曲1钱,川芎7分,陈皮5分,炙甘草5分,砂仁5分,腹皮5分。

52 功能主治

妇人产后臌胀,误用消导药。

53 健脾汤的用法用量

伤食,加麦芽5分;伤冷物腹大痛,加茱萸1钱。

54 摘录

《胎产秘书》卷上

6 《傅青主女科》卷下 61 方名

健脾汤

62 组成

人参3钱,白术3钱,当归3钱,白茯苓1钱,白芍1钱,神曲1钱,吴萸1钱,大腹皮4分,陈皮4分,砂仁5分,麦芽5分。

63 主治

妇人伤食,误服消导药成胀,或胁下积块。

64 健脾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7 《何氏济生论》卷五 71 方名

健脾汤

72 组成

人参2钱5分,茯神2钱5分,龙眼肉2钱5分,黄耆2钱5分,枣仁(炒,研)2钱5分,白术2钱5分,木香5分,炙甘草5分。

73 主治

健忘。

74 健脾汤的用法用量

生姜、大枣为引,水煎服。

8 《幼科直言》卷五 81 方名

健脾汤

82 组成

广藿香、白芍(炒)、白术(炒)、白茯苓、苡仁、陈皮、甘草、车前子。

83 主治

小儿病后失调,元气有亏,脾虚作肿。

84 健脾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古籍中的健脾汤 《医学传灯》:[卷下]癫狂

热未净者。宜用柴胡芍药汤。如脉来沉细。宜用六君健脾汤。狂病原属实热。脉宜洪大有力。沉细则危。法当禁

《杂病广要》:[内因类]胀满

。小便短涩,其病胶固,难以治疗,用半补半泻之法,健脾顺水宽中为主,不可过用猛烈,反伤脾胃,病再复胀,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九章·伤寒夹证]第九节·夹胀伤寒

》所谓足太阴虚则膨胀也。治宜温养阳气。初用参术健脾汤(太子参、生于术、浙茯苓、姜半夏、广皮、川朴各

《医宗己任编》:[卷七西塘感症(中)]感症变病

。本方倍白术。气虚。脉缓弱体倦。加人参。或参术健脾汤。伤寒发汗不彻。有留热。身面皆黄。多热。期年不

《傅青主女科歌括》:[产后编下卷]膨胀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