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我眼中的勇士
屠呦呦、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和图灵,入围BBC评选的"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
“在艰难时刻仍然秉持科学理想”
“砥砺前行亦不忘回望过去”
“其成就跨越东西”——BBC对“20世纪最伟大人物”候选人屠呦呦的评价。
因为屠呦呦,青蒿素的发现,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如今,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数据显示,世界上一半的人口都存在患有罹患疟疾的风险之中,其中非洲尤为严重。当时,世界强国美国也曾斥资进行研究,想要攻破这一人类难题,但可惜全都失败了。
美国那么先进的技术都不行,国内的条件就更加艰苦,用着老式设备,我们能有奇迹发生吗?
大家都在质疑时,她,屠呦呦坚定地说: “没有行不行,只有肯不肯坚持的问题。”
带着对科学的信仰,屠呦呦表示愿意牺牲一切个人利益 。当时她是中国中医药研究院带领研究员。开展研究后,她就独自前往河南。分别时女儿们尚小,重逢时大女儿已经不愿意开口叫她妈妈,小女儿也已认不出眼前的母亲。
屠呦呦在一次次试验中不断前行。无论试验结果的好与坏,不断尝试不断前进,是唯一的出路。后来,屠呦呦从中国古籍中受到启发,《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顺着古籍的思路,继续往下走,情况危急之下,甚至不惜以身试药。终于,发现了青蒿素,为全世界带来福音。
屠呦呦,她的事迹值得敬佩。我第一次看到关于她的故事时,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是感动也是激动,试想有几人愿意放弃家庭,三年只见孩子一面,全身心扑在科研上
能做到专心扑在科研上,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想想有多少全职家庭主妇,想想有多少人为了多点时间陪伴家人宁愿选择低工资。就像之前王烁老师提到的,一个班里的同学,学习成绩最好的学霸,将来的发展往往只是中上水平,最有成就的人,往往是班上成绩不怎么样的人。 这种现象不是因为学霸读书读傻了,更不是读书无用,而是学霸们理性选择的结果。学霸会选择稳定,会去平衡工作、生活、娱乐等等。
而那些有大惊喜的人呢?他们往往是因为和命运赌了一把结果,他们选择了风险,选择了挑战,放弃了安稳。
蔡志忠曾经说过:“爬上珠穆朗玛峰顶端的那个人,一定不是身体最强壮的那个,而是那个死都要爬上去的人。 ”在我眼里,屠呦呦就是那个“死都要爬上珠峰的人”,她是个勇士!
屠呦呦在发表诺贝尔奖感言的时候感谢了四个人,其中第二个是一个中国科学家——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葛洪先生。她将自己的研究部分归功于中医,因此弘扬了中医思想。
他是世界预防医学的介导者。
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一生著作宏富,自谓有《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碑颂诗赋》百卷,《军书檄移章表笺记》三十卷,《神仙传》十卷,《隐逸传》十卷;又抄五经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技短杂奇要三百一十卷。另有《金匮药方》百卷,《肘后备急方》四卷。
当年,每每遇到研究困境时,我就一遍又一遍温习中医古籍,正是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给了我灵感和启发,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并最终突破了科研瓶颈。
2015年屠呦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研究原理等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东晋时期葛洪写的《肘后备急方》。
《肘后备急方》,古代中医方剂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8卷,73篇。东晋时期葛洪著。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系作者将其原著《玉函方》(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
“自天地大变,此方湮没几绝,间一存者,以自宝,是岂制方本意。”东晋时期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的自序中如是说。
约1700多年后的2015年12月10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被授予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证书。
屠呦呦在演讲中提及:“ 当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
面对世界性的疟疾难题,流传千载的中国古代医书,给了现代科研人员以关键的启示。
屠呦呦者,中国唯一荣获诺贝尔医学奖之女科学家也。
庚午年冬( 1930年12月30日 ),屠呦呦生于浙江宁波。其时家中已有兄妹四人,呦呦最幼,又是独女,故深得父母之宠爱。
其父屠濂规,喜研中医,后为其舅引荐以入银行供职。其母姚仲千,生于书香门第。其外祖父姚咏白曾任上海法学院、复旦大学教授,其舅姚庆三亦是著名经济学家。
屠呦呦之家学渊源,由此可见一斑。屠濂规为爱女所起“呦呦”一名,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鹿鸣
呦呦 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诗中有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呦呦”二字为其一生相伴之名,而“蒿”字又为其一生钻研之药,得名于此,扬名亦于此,不亦奇哉?!
屠呦呦自孩提始,即酷爱阅读。其家楼顶有一阁间,既为父亲书房,亦是屠呦呦之儿时乐园。每每父亲埋首于书房工作,屠呦呦便静坐一旁翻阅父亲收藏之中医药书籍。因书中配有诸多插画,小小屠呦呦看得津津有味,手不释卷。屠呦呦于医药学之最早启蒙恐始于此。
屠呦呦,五岁入幼儿园,六岁读初小,十一岁读高小,十三岁读初中,十五岁转学至宁波私立甬江女中。
十六岁,因染肺结核被迫休学。两年后,病情好转即以同等学力入宁波私立效实中学高中部就读。此次患病之痛苦,医药之神奇,加上幼时之医药启蒙,促使屠呦呦对医药学产生浓厚兴趣。
三年高中顺利毕业,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药学系,主修生药学专业。大学四年,屠呦呦学习刻苦,成绩优良,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产生极大极浓之兴趣。
据屠呦呦昔日师生透露,少年时期之屠呦呦并非学霸,及至高中其学业成绩亦仅列中上,唯生物成绩较好。由此可知,年少时所培养之兴趣乃屠呦呦之最好老师,而坚韧不拔之志方为屠呦呦终成大器之关键。
1955年,屠呦呦(25岁)大学毕业,入中医研究院,做中药研究。此时,越南正与美国开战,许多越南士兵为蚊虫叮咬,患疟疾,行动不便,战力严重受损。越南总理求救于中国,盼能解其困。
1969年,屠呦呦(39岁)以中医研究院科研组组长身份加入“523”军事科研项目,此项目之任务为研制抗疟药。屠呦呦与同事查阅大量药方,找出诸多抗疟中草药或方剂,编写《抗疟单验方集》,对200余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失败380余次,不断总结改进提取方法。
1971年,屠呦呦(41岁)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启发,降低提取温度,由乙醇提取改为乙醚提取,结果发现,乙醚提取法所得提取物对于鼠疟和猴疟抑制率均达到100%。
1975年,屠呦呦(45岁)终弄清青蒿素之分子结构。同年,越战毕,523项目随之毕。三年后,相关部门认定青蒿素之研制成功乃是我国科技工作者之集体荣誉。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于北京召开国际青蒿素会议,屠呦呦(51岁)上台作报告。自此,青蒿素为天下知。
1990年,瑞士诺华公司以青蒿素为基础,制成复方药物,成为疟疾标准治疗方案,并推至全球。据世卫组织统计,自2000年起,全球疟疾发病率下降37%;疟疾患者死亡率下降60%,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150万人因为青蒿素疗法避免死亡。
2007年,美国两博士受邀来中国参加疟疾学术讨论会,会间问:“青蒿素之发现者为谁?” 众人面面相觑,会场鸦雀无声。其后两博士四处搜寻与青蒿素发现有关之原始文件,终获真相。
此时屠呦呦方才浮出水面。
2011年,屠呦呦(81岁)获美国拉斯克奖,此奖为美国最具声望之生物医学奖,亦是诺贝尔奖之“风向标”。
2015年,屠呦呦(85岁)终获诺贝尔医学奖。屠呦呦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之华人科学家,亦是首位获得诺贝尔奖之中国本土科学家。
最后,分享下屠呦呦先生于诺贝尔颁奖礼上之获奖感言:
孔子曰:“观其言,察其行,知其底,方识其人。”
屠呦呦先生,将毕生精力奉献于医药事业,看淡个人荣辱得失,而心系人类健康安危。
虽淡泊,却精彩!
屠呦呦,女药师也,宁波人,庚午年(1930)生,兄妹五,其名或自《诗经》,有句曰“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其终生遂与蒿为缘。
屠药师长成,美而慧,入京师修药学,无所闻名。己酉年(1969),交趾战酣,安南战士死疟疾者众,虐疾能耐药,军医束手而已。
安南乃北求药,时吾国亦纷纷,药师中长者皆废,少壮则不识药理。乃组“523”,研秘方,屠药师为主持。药师与其徒属力研久之,罔效,乃阅古籍,至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知葛真人以青蒿为汁,能制虐。屠药师悟,提纯青蒿,初则粗提,后以乙醚为介,得青蒿素,制虐,施于病患,无不效。
壬子年(1972),药师宣其方,天下始知此药。其时,吾国不知专利为何物,故利虽及众生,然名不及屠药师与其众属。
后六年,吾国始纳为专利,然署名乃众徒,孰为专利主,茫然哉。
其药行于天下,然争扰者众。癸丑年(1973),云南得黄蒿素,山东得黄花蒿素,皆曰青蒿素。其效胜前,滇与鲁皆曰:吾省所炼药,其法有异,非屠药师之方也。
有识者曰:非屠氏药不及滇、鲁也,乃材有异也,屠氏炼药于北,北材不如南材,故前后参差。若曰专利,则归屠氏。
药师院有尊上者,曰饶毅,饶药师曰:屠氏尝匿药材与方,秘之,不示于吾辈,焉知真伪。然,以近岁见在论文言,其专利属屠药师,无疑也。
又有药师曰钟裕容,提纯第一人也,其在屠氏组,故专利归之亦可。
屠药师为人,强梁者也,不言功,亦不言他人功。甲申年(2004年),暹逻国以美刀五万奖屠氏组,众皆曰:以其半与酉阳某学堂。屠药师曰:可,然得以吾名。乃不果。
辛卯年(2011),获拉斯克奖,天下曰:屠药师去诺贝尔奖近矣。
屠药师曰:非吾之功也,乃吾国与众人之力也。然众人之惑不已,或曰:此药乃以国之力,众人之力成之,屠氏独揽,非宜哉。拉斯克组委则曰:此奖,非奖众人之力,乃奖屠药师初时之见也。
屠药师得奖,言不及奖,兢兢如初,或问之,则答曰:吾岂有言,所言者,在吾文章。
乙未年(2015年),十一长假,国人纷纷往东瀛问鼎镬,东京新史记 屠呦呦列传人满,吾国义士惑之,又粤南风起,拔木,伤者众。上下惶然间,十月五日,冰雪国传好音:屠药师得诺奖矣。九州皆振奋。
太史刘曰:屠药师获诺奖事,虽有疑,然于中华,喜多于忧也。国之起,GDP乃一指标,诺奖亦一指标也。凡强国,得诺奖亦多,曰美、曰俄、曰英法德日,皆得奖多而国强也。吾国前岁管公莫言问鼎,然文学少公论,多随意,故其力不如科学奖;今又获科学奖,则证吾国渐强于力也。吾国不愁商贾,但愁科研,李公走,诺奖至,岂偶然哉
或曰:此不过西方欲顾我,赐之以全脸面。此言又非,他人欲与我脸面,我得先有脸面,不然,欲与脸面而不得。彼贴金于我,我亦得先有贴金之质。
又,药在吾国,有中西之分,争之若仇寇。吾同学圈修医药者众,闲时蔼然为友,每至中西医,则操戈而向,不能容于言语间,至有退群拉黑者。
然屠药师得方于吾国古籍,吾国之医,亦非谬哉。医理一事,纯科学也,救人也,能济世人,无分中西,夫科学者,以实效为尊,不得以妄执为念,宜哉。诺奖委员之尊上,以奖与吾国古方,有用意乎
人物春秋屠呦呦的中学时代
近日,诺奖获得者中学母校——宁波效实中学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并披露了一些珍贵的史料。
屠呦呦高中时班主任叶建之先生,同时担任她们班的数学课老师。当年效实中学叶建之先生与蔡曾祜先生的数学教学水平高,被宁波百姓尊称为“蔡代数”和“叶几何”。
在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前,屠呦呦在国内的知名度并不高。在贴上屠呦呦中学母校的标签之前,浙江省宁波市具有百年历史的效实中学根本无缘国内牛中学排行榜。最近,社会舆论发生了180度的大逆转。
一个名叫“假装在纽约”的网友在微博说,效实中学最牛的地方不光是培养了中国本土第一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屠呦呦,15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院士,而且是一所从不补课,不让学生穿校服的中学。
效实中学牛的底气来自哪里,会像社交媒体传播得那么神秘吗中国青年报记者探访了诺奖获得者屠呦呦的中学母校,并采访了现任校长周千红。
适人适地适时的法宝百年不弃
据介绍,效实中学至今有103年,由中国早期物理学家何育杰等一批当时的科学家,以及宁波当地实业家与教育家联手创办。创校之初就提出了教育之事,贵有适性,与人适意志,与地适风尚,与时适际遇的教育理念。
现任校长周千红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效实中学最宝贵的就是一任又一任校长对适人适地适时等教育理念的坚守与传承,百年不弃。屠呦呦1930年11月出生在宁波市,1948年2月以同等学力的身份进入效实中学读高中一年级,家住在宁波市开明街508号,1950年3月转学进入宁波中学读高三。
据从宁波市档案馆等处查证相关史料,在高中一年级班上有51名学生,到高中二年级下半学期班上学生减少至36名,屠呦呦的语文平均成绩7125分;英语平均成绩715分;数学平均成绩70分;生物平均成绩805分;化学平均成绩675分。1951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1955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中医研究院(现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记者注)工作至今。
“中学时代的学习成绩并不影响屠呦呦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效实中学现任校长认为,“忠信笃敬”的校训对这友及其一生坚持对青蒿素的科研产生了重要影响,即研究科学第一在尽心与忠心;第二在真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第三在专一,不见异思迁,作缀无常;第四在虚心,不骄人自满等。
“教育最重要的是适人,按教育规律办事,按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办事。”这位诺奖获得者母校的校长说,无论教学改革刮东风,还是刮西风,效实中学就是巍然不动,坚守自己的教育理念与做法。
周末不补课承受巨大社会压力
每年高考结束后,宁波社交媒体上都会掀起一场有关效实中学与省内另一所牛中学的辩论潮。尤其是近两年,该校在高考中冒尖的学生很少,一本录取率别说与浙江牛高中比,就与宁波市内的一些其他省重点中学相比,也未必占先,于是有一些学生家长与网友对效实中学的教育理念提出质疑。
今年7月2日,当地论坛上一篇《效实,你该醒醒了》的网络文章被广泛转发、关注,其矛头指向效实中学以素质教育为名“散养”学生,在高考竞争中越来越退步。文章说,学生到学校就是学习,如果连基本知识都学得与别人的差距越来越大,就有理由怀疑你的教育是不是失败了。
据周千红校长透露,他当时正应复旦大学邀请在上海出席该校学生本科毕业的典礼,效实中学老师把相关网络文章发来阅读以后,决定连夜起草与修改,并在7月4日上午以校领导班子集中创作的形式回应说,不就是双休日不补课吗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周千红还说,该校不但是一所从不补课的中学,而且还是一所升旗唱校歌的学校,一所书桌上没有大堆大堆复习资料的学校,一所每年要回答学生几百项建议、意见的学校。
以升旗仪式为例,效实中学认为“言忠信,行笃敬。效实储能齐努力,破壁出飞龙”的校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与梦想。有关学生书桌上没有大堆复习资料的情况,甚至引起了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的关注。
2011年12月,刘希平厅长来该校检查工作,走进高一年级课堂,发现学生课桌上没有大堆复习资料;来到高二年级教室还是如此;到了高三年级教室同样没有出现其他学校高三年级教室课桌上大堆大堆复习资料的现象。刘厅长有感而发地说,100年来效实中学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不为外界所动,难能可贵。
发放“绿卡”“蓝卡”,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走起来
不光学生课业负担轻,而且效实中学从来不补课的做法也获得了绝大多数家长的认同。周校长引用学校百年来的教育理念说,学生中考填报志愿时就有思想准备,若有不适合效实中学文化的学生,可以选择到适合的学校去。
双休日不补课不等于对学生放任不管。相反,该校实施“新老三抓”。“老三抓”为七天抓五天,五天抓白天,白天抓课堂;一周七天其中两天由学生自由支配,五天以白天上课为主,晚上不上课由学生自主学习;白天重点提高课堂效率;“新三抓”为抓紧、抓实,抓得。
有的家长就提出,一周七天你们抓五天就把学生放掉了,学生有学习愿望或遇到困难怎么办还有的家长就表示,孩子学习上的知识“吃不饱”。这些问题迫使该校推出“点点就灵”的网络答疑系统与“绿卡”“蓝卡”跨班学习制。
在白天、晚上或周末、节假日,学生学习上有任何问题,可以在学校电脑开放平台上提问与选择老师回答,相关老师的手机就会收到问题提示并答复,这个“点点就灵”的答疑系统不是点对点的回复提问学生,而是一个班级甚至整个年级的学生都可以共享此问题的破解思路、方法与答案。
为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吃得饱”,效实中学对年级综合成绩排名前30名的学生发放“绿卡”,给予单科成绩年级排名前30名的学生“蓝卡”,分别允许持“绿卡”同学在校内自由选课学习,“蓝卡”学生则在学科内自由选择学习。用一定的自由度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周校长指出,当下中国教育就是太少的适性,太多的迫性。每次大的教育改革都要问一问,我们这么做,遵循了教育规律与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没有从这所既培养了诺奖获得者屠呦呦,又走出了1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中学可以发现,学生在校期间能快乐学习,内心充满阳光,毕业以后母校对其一生的影响会很大,校友为国家与民族以及人类事业贡献度也相应会更大。
屠呦呦——我眼中的勇士
本文2023-10-17 06:20:0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0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