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出土了举世闻名的编钟,但史籍无"曾国"的记载,怎么回事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1收藏

曾侯乙墓出土了举世闻名的编钟,但史籍无

之所以不见“曾国”是因为这个诸侯国历史悠久,对国名的记载用字有变化。还有就是存在一国两名的问题。

从商代的甲骨卜辞到西周、春秋、战国的青铜器铭文中都有“曾国”。而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则没有“曾国”这样一个诸侯国。但是从宋代开始就不断有曾国的青铜器出土,实物的发现又证明有一个“曾国”。

铭文:曾侯谏作宝彝

古籍中的记载有时候是用“缯”代替了“曾”。《史记夏本纪》“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其中提到缯氏,即夏代已有曾国,为姒姓。

商代甲骨卜辞变“缯”为“曾”,记录了商王南伐荆楚的事件。从考古发现来看,湖北叶家山缯国墓出土鼎的铭文有“师作父乙”等。“父乙”、“父癸”是殷商时人对死去父亲的称呼,周人无此习俗。

《汉书·地理志》:“颍川、南阳,本夏禹之国”的记载。秦汉以后学者都将江、淮地区称为“夏人之居也”。而商代的缯国,正是承袭夏代的姒姓缯国而来。叶家山墓群是通过严格等级规划的缯国家族墓地,其埋葬顺序是按照从北到南,由早到晚,夫妇东、西并穴合葬方式进行下葬,大致年代归属周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的西周早期时段。一直到西周末年,缯国尚见于记载。《国语·晋语》记载:“申人、缯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

西周初,武王立国,封南宫适于随国,地点在湖北随州。这是一个姬姓诸侯国。从历次考古发现来看:西周早期的有随州叶家山西周墓,两周之际的有荆门京山县苏家垅曾国墓,春秋早期的有襄阳郭家庙擂鼓墩曾侯墓,还有随州文峰塔发现的春秋时期的曾国,战国时期的有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可以认定的确是一脉相承。 同一墓葬中”曾“与”随“并用,可以确定,曾国即随国。这种一国两种名称在春秋时期也不是孤例。

下图为湖北随州曾侯乙墓

西周分封的这个曾国从西周初期到战国中期,跨越700多年的曾侯墓葬群,分布在湖北省随州、襄阳、荆门等地区,大致就是历史上曾国(随国)所控制的区域。最有名的国君曾侯乙是战国早期随国的国君。曾侯乙葬于公元前433年,距今已有将近2500年的历史。 出土的文物证明,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视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战国初年,其国被楚所灭。

  在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古黄河北岸,有一个叫卫辉市的地方,是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财神之乡。自西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设置汲县,先后为州治、路治、府治和道治,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卫辉市区西南10公里娘娘庙村南200米处,有一个古墓,是战国时期魏国国君墓遗址。不要小看这个古墓遗址,就是在这里,公元三世纪被魏晋时期,在一个盗墓贼的“帮助”下,中国又一个著名的古文化,在这里被发现。

 中国古代有“侍奉死人如同侍奉活人一样”的说法,因此古人,特别是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经常将生前最珍贵的物品殉葬,以便在阴间继续使用和占有。一些王公贵族们更是在年轻时候便开始修建陵墓,堆积财富,以供身后享用。如此“厚葬”,刺激了对以获取墓穴中的稀世宝藏为目的的盗墓贼的贪心,所以,中国的古墓遗址,多数都有被盗的痕迹。当然,这个战国时期魏国国君墓遗址也不例外。

 到了西晋武帝年间,汲郡有个叫不准的人,他是个盗墓贼,在这里盗墓的时候,挖开了这座古墓。在这座墓里发现很多竹简,于是这些盗墓贼就地取材,抽出竹简当火把用来照明。看到墓里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就撤退了。后来有人发现墓被盗,报告官府。官府将墓内及散落地上的竹片收集起来,但只收回了不准盗墓时照明用的一大批竹简。竹简上面写的都是蝌蚪形状的文字,然后装了几大车,运到都城洛阳后,交给西晋朝廷。这批竹简由汲县运到京师洛阳以后,晋武帝命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负责整理。经过苟勖、校书郎傅瓒等人对这批竹简进行系统整理、研究,发现竹简是包括《穆天子传》在内的魏国史书,十分珍贵。后又经卫恒等学者的进一步整理,共整理出古书16种75篇,还有《纪年》13篇。该书原无名字﹐后世以所记史事属于编年体﹐称为《纪年》﹐又以原书为竹简﹐也称为《竹书》﹐一般称为《竹书纪年》。后来,史学家又依出土地,命名这批竹书为《汲冢书》。

 《竹书纪年》文字简洁,系编年史,类似于《春秋》,比较真实地记录了魏国史事,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以后,郭璞《穆天子传注》、干宝的'《搜神记》、郦道元的《水经注》、司马贞的《史记索隐》、欧阳询的《艺文类聚》、李善的《文选注》、刘知己的《史通》、李昉的《太平御览》、王存的《元丰九域志》、罗泌的《路史》、胡应麟的《三坟补选》、鲍彪的《战国策注》、顾炎武的《日知缘》以及现代史学家郭沫若在其著作中,都曾引用此书,用其中的史实证明自己的研究成果。

 看来这个魏国国君也是个喜欢读书的主,在自己的墓里,埋了那么多古书。那个叫不准的盗墓贼也是很巧合,偏偏盗开了这座墓,使这部古代著作重见天日,才有了后来《竹书纪年》这个古代文化的发现。遗憾的是,被当火把烧掉了一些,否则,这部古书将更加完整,看来,什么事情也没有完美的。

虽然在古代没有现代这样发达的科技,在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是非常不便利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更能看出古人的聪明,从四大发明的问世开始,促进了全球科技的发展,只是在清朝的时候这种特点没有被更好地利用,不然相信我们的古代发明不止会这一点。虽然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但是在秦朝科技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反观汉朝,不仅比秦朝繁荣而且科技等方面更是有了质的飞跃,考古学家找到汉墓出土2本失传古籍,本本改写世界历史,西方专家:这不可能!

造纸术的出现,让古代人们文化传播越来越方便,因为纸张的出现记载也方便了很多,而这一方法的出现也让考古学家们挖掘到许多古代的记载,有利于研究历史。而古代人们的农用,药用等都有详细的记载,乃至古代数学也让我们再次大开眼界,我国最早关于数学的记载是战国时期的“乘法口诀”,这是我国特有的发现。不仅如此三国时期的《九章算术》也被我们很好地运用到了现在生活中,而还有一本关于算数的古籍,比《九章算术》还要早。

在江陵的张家山中,发现了一个很大的汉墓群,虽然同样是大的古墓,但是这个汉墓群却和其他墓不一样,其他墓中只能挖掘出很多的青铜器,金银珠宝等,但是这个汉墓群却让考古学家们挖掘除了震惊世界的两本珍贵文物,那就是《引书》和《算数书》,详细研究会发现这两本足以改进世界历史。

《引书》是一本养生之书,是道家的养生之道。书中的许多记载都是如何调理身体和健康生活的,而且在里面还记载着下颌关节脱位整复术和叩齿术。这些记载都让我国的医术比西方先进了很多,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国家从古代就有了这些详细的记载,怪不得西方国家不敢承认,直呼:这不可能!

还有一本书《算数书》是记载数学的书,它比出现在三国时期的《九章算术》还要早,甚至要比它早九百年,这本书也改进了世界历史,里面记载了关于数学的其他算法,这是属于炎黄子孙的文明,可见在古代虽然没有其他的辅助,我们的先祖们也会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新的发明。

这两本书的出现,让我们不得不惊叹古代文明的先进,这次的发现也让世界文明史有了新的发展。两本不同领域的书都足以体现了我们的古代文明是比西方还要先进的,虽然他们不同意,但这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之间的对话,很有学习价值。不过,《论语》的另一个版本——齐论语,它失传了两千年,竟被专家在这座古墓中找到,上面写着现代《论语》中见不到的“佚失”内容。您可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小编这就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2011年3月,江西省文物部门突然接到群众举报:“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附近山上有一座古代墓葬,遭到盗掘。”文物工作人员立刻启程,来到观西村,对墓葬周边区域进行了考古调查。当工作人员赶到被盗挖的墓葬,他们也被这座古代墓葬的规模震惊了,工作人员连续挖掘了一个月也没找出墓葬边际,面对着规模宏大的古代墓穴,工作人员赶快和上级报备,这也引起了文物部门的重视。

在省市和国家文物部门的配合之下,他们在这里耗费了5年多,一共勘探约100万平方米,发掘约1万平方米,找到了数不尽的珍贵文物。其中,“刘贺”字样的私印、头箱、部分玉件、敷面等表层文物,还有尸体口中发现玉琀,都确认了墓主的身份——海昏侯刘贺。从墓中成套出土的有编钟、编磬、琴、瑟、排箫、伎乐俑;竹简、木牍以及有文字的漆笥、耳杯等数以千计;五铢钱10余吨近400万枚;青铜雁鱼灯、青铜火锅上的花纹惟妙惟肖;青铜镜上镶嵌着玛瑙、绿松石和宝石……都是汉代考古的文物珍品。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不是昂贵的金银珠宝,而是失踪了两千年的古籍——《齐论语》。在出土的大量竹简中,专家经过整理,整理出《齐论语》的大部分内容,着实令人惊讶。什么是齐论语?为什么它可以引起真么多人的关注?其实《论语》分三种,在西汉时期,《论语》分为《鲁论》、《齐论》、《古论》三个版本。其中,《齐论》相比其他版本,更加重要,因为它多了《问王》《知道》两篇,所以《齐论语》的失踪也更加令人心痛。而在海昏侯墓出土的篇首简,正面写有着:“智道”,背面书写着“孔子智道”等24字,这种书写格式,正是《论语》各篇的命名规则。

当专家整理完《齐论语》后,也把上面的内容公布了出来。只见《论语·知道》篇首章简文,一共24个字,上面的内容是:“子智道之昜也。昜昜云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翻译过来也就是,孔子认为“道”很宽广光明,可以说好几天,孔子说,道的美,无法阻挡。

这个“道”是什么?其实了解孔子、老子的人都知道,在孔子和老子心目中,道都是至高的原则或真理。而孔子认为,“崇仁尚义”就是道。这几个字看起来简单,仔细理解起来可以引申出很多意思,“道”并不是简单的做个“善人”或做个“好人”,而是了解万事万物的根本,了解人、了解社会、了解自然,再尊重包容其中的根本。所以孔子说,“道”的美就在其中。这篇文章其实还有很多种翻译,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孔子用仅仅24个字,就讲出了如此深奥的人生意义,真是令人钦佩。

问王篇写的是: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子张曰:“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翻译过来就是,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有仁心的人。”子张又问:“请问是哪五种?”孔子回答:“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会遭受侮辱。”这篇文章的内容很实在,也很实用,自古以来,做人的道理就在这里了,不得不说,孔子真是人生导师。

当然了,找到了《齐论语》,这是件大好事。齐论语不仅丰富文化的宝库,而且还让论语的宝库,得到了完善,它为我们后人提供了更多价值。

真心希望随着时代的发展,考古工作可以进行的更加完善,帮助我们找到更多像《齐论语》一样重要的古书,带给我们更多的学习机会。

银雀山汉墓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市区银雀山西南麓,是全国规模较大的古代墓群之一,以西汉墓葬为主,兼有战国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墓葬群。该墓葬群于1964年被发现,1972年至1986年先后发掘一百余座墓葬,大多是西汉前期墓葬。

银雀山汉墓出土有竹简、漆木器、陶器、铜器和钱币等,以竹简最为珍贵。考古人员在古墓群发现的大量竹简,其中有中国古代四大兵法《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和《墨子》《管子》《晏子春秋》《相狗经》《曹氏阴阳》等先秦古籍。尤其是失传1700多年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同时出土震惊海内外,《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历谱。

银雀山汉墓群出土的这批珍贵竹简为研究中国先秦和汉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文学、音训、简册、历法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文献资料。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兵书有4000多部,而产生于2500年前的《孙子兵法》被世界公认为最出色的一部,然而,它的作者是谁,学者们争吵了一千多年。汉墓中出土失传1700多年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解开了历史上孙子和孙膑是否一人、其兵书是一部还是两部的千古之谜。汉简出土名扬四海,震惊中外,甚至与“马王堆”“兵马俑”齐名,被列为“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但银雀山汉墓竹简所载史实与传世史籍有不同之处,如《史记·孙武吴起列传》记载齐魏桂陵之役比较详细,但根本未提及庞涓。至十三年之后马陵之役,方谓庞涓自杀,魏惠王的太子申被俘。简本《孙膑兵法·禽庞涓》谓孙膑擒庞涓于桂陵,与《史记》显然矛盾。从已有材料来看,孙膑擒庞涓确有可能在桂陵而不在马陵。

银雀山还有紧挨旁边的金雀山就是谜团组成。原来山体均呈红色,旧时总称赤石山,赤石山什么时候才开满金雀花和银雀花?为什么近在咫尺的两座小山岗却有两种相近的植物开着不同颜色的花朵?金雀和银雀花遍布大半个中国,为什么临沂唯独在这两座山岗上才能看到?是人为栽种,还是天然形成?

“金雀花”和“银雀花”,除了颜色有区别(金雀花和银雀花初开时都是**,但后期金雀花呈现红色,而银雀花则逐渐褪色成白色)外,形状也有差异(金雀花和银雀花从正面看都呈中轴线对称形,金雀花在中轴线上有一条凹陷槽线,而银雀花则无),它们都像一只只振翅飞翔的小雀。

发现的一号墓和二号墓,墓主人到底姓啥名谁?他们是夫妻,还是相差百年素昧平生的陌路?一号墓的主人为什么要以兵法殉葬?二号墓主人为什么要把《汉元光元年历谱》竹简带进阴间?《汉元光元年历谱》是我国考古史上发现的最早、也是最完整的古代年历,所记的朔晦干支,订正了自宋《资治通鉴目录》以来有关诸书的错误,难道他或者她和历法有什么瓜葛因由?

在那个时代考古发掘,出土的竹简自然会受到损坏,据说损坏的数量很是可观,这是时代造成的先天不良,不能怪罪在任何一个人的头上,但有一个问题也随之提出,既然损坏了那么多竹简,《孙子兵法》就仅仅只有短短的十三篇?

金雀山和银雀山是巨大的汉墓群,他们的主人是谁?他们为后世留下了什么?结合我们本地出土的众多的汉画像石,在汉代时,我们这里该是怎样的一番胜景?

到底是谁第一个发现了银雀山汉墓中的竹简?这个问题在竹简问世的前30年就不是什么谜,但随着人们对竹简汉墓的重视,特别是随着一些当事人的离去,原本清晰的历史现场变得扑朔迷离。

而在一号墓出土的两个耳杯底部刻有隶书“司马”二字,刻工较粗,据考古人员分析,应该为墓主人的姓氏,而非官衔。因为按照一般习惯,不会把官衔随意刻在器物上。但是从墓葬出土的大批兵书来看,可以肯定墓主人是一位关心兵法或与军事有关的人物。二号墓出土的陶罐肩部刻有“召氏十斗”四个字,“召氏”或是墓主人姓氏,但从1951年湖南长沙西汉刘骄墓出土署有“杨主家般”四字漆盘的情况看来,也可能是赠送人的姓氏。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墓葬距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的“焚书”,不算太远,而这座墓的随葬器物里,竟这么集中地保存下来了一批先秦典籍,却唯独不见儒家经典残简断片,难道这仅仅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吗?秦始皇所焚的究竟是些什么书?这些竹简,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个问题。

上个世纪70年代初的一天,山东临沂军分区下达了一项紧急命令,命令一个班的兵力荷枪实弹向城内的一座小山上集结。

要知道,在和平年代,军队出动,一定是发生了大事。

原来,1972年4月10日这天,山东临沂卫生局的工作人员正在古城城南两座低矮的小山上进行基本建设。然而,建筑工人的镐头刨开了覆盖着山体的那些草根盘结的土石时,大概在距离地表动土2米左右时,工人们惊奇发现,他们的镐头之下再也不是乱石了,而是一座古墓。

经专家勘查后,证实这是一处规模很大的汉代墓葬群,随之,考古人员对其开展了挖掘,发现了两座墓葬,这就是银雀山西汉一号墓和二号墓。

两座汉墓出土竹简7500多枚,在考古挖掘中实属罕见。更令人兴奋的是,随着技术处理,将竹简上的泥污清理干净后,那些遗落在竹简上的墨色文字,抄录的内容竟然是大批的先秦典籍。其中一号墓竹简内容有《孙子兵法》十三篇和孙子佚文五篇,《孙膑兵法》十四篇,《守法守令》等十三篇等一批珍贵古籍。

熟悉兵法的人知道,这次出土还使得一个千古谜案得以攻破。曾经有个困扰中国历史学家的一个千年谜团,那就是《孙子兵法》里的孙子,究竟和孙膑是不是一个人?

原来,《汉书·艺文志》中有《吴孙子》(孙武)八十二篇、图九卷,《齐孙子》(孙殡)八十九篇、图四卷。《隋书·经籍志》中,《齐孙子》不见著录,自此以后,关于孙武和孙殡是一人还是两人,《孙子兵法》是谁所著以及《孙殡兵法》是否确有其书等一直是历代纠结不清的问题。

但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阖闾曰: 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 又载:“孙武即死,后百余岁有孙殡。殡生于阿鄄之间,殡亦武之后世孙也…… 世传其兵法。”由此可见,孙武、孙殡并非一人,他们相差百余岁,各侍其主,并各有兵法传世。

银雀山汉墓《孙子兵法》和《孙殡兵法》同时挖掘出土,使失传了近两千年的《孙膑兵法》重见光明。

历代谜案,一朝得释。

古人自古便追求长生之术,因此一直有寻仙药的说法,这在许多古籍中也都有记载,但一直没有被证明,而在最近,我国考古学家就从一座西汉古墓中,确认了古籍中仙药的存在,并且一时没忍住,打开了它,古籍中的记载成了现实。

根据相关媒体报道,这是在洛阳的一座西汉古墓中出土的,当时被装在青铜器内,颜色看起来呈现出金**,起先考古学家还以为这是古代的一种酒,而在古墓中出土酒是常有的事,但是在经过对液体进行取样检测后,这居然是一瓶保存了2000年的仙药。

据洛阳市考古研究员介绍,这是一座距今大约2000多年的西汉古墓,这是一座西汉空心砖券大墓,当时是在洛阳闹市区施工时被发现的,当时发现这瓶液体的时候,考古人员就有预感这不是普通的液体,所以一时没忍住,就打开了它,随即就将其送到了北京做详细鉴定。

根据鉴定结果,这瓶药水的主要成分为硝石和明矾,而在中国西汉古籍《三十六水法》中也有记载,古人会使用硝石和明矾石来制作药物,并且认为饮用它就可以成仙,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在陵墓中出土实物,此墓的主人可能是一个县令或者郡守。

古人其他的仙药

我们知道,长生不老是古代权贵孜孜不倦的追求,在古代仙药比比皆是,而排名第一的绝对是五石散了。那么为什么五石散会被称为仙药?古代排名第一的仙药五石散是什么成分?中毒太深虽说是仙药,不过五石散可不是吃了就能我欲成仙快乐齐天的良药,而是一味治疗伤寒的方子,也就是治感冒的。五石散是我国古代名医张仲景发明的,因为是由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礜石、赤石脂五味石药成分合成的,因此被称为五石散。

这副方子本是治疗伤寒病人的,因为副作用太大,食用后的病人会感到浑身燥热,需要不断运动来散热,可怕的是,如果药性难以散发,病人可能会五毒攻心而死。换句话说,五石散是用来治疗伤寒的中药药方,但是五石散绝对不是良药一副。需要依靠五石散治疗的病人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嘱咐,否则会发生残疾等不良反应甚至致命。五石散自研制以来就一直用以医用,直到魏晋南北朝广为流传,作为仙药,这就要说到魏时的古人何晏。

何晏以好色闻名,偶然一次服用了五石散后觉得神清气爽,力大无穷,何晏因此吃上了瘾,长期服用后发现皮肤变的白皙了,五石散价格不菲,贵族见状,纷纷效仿,吸食五石散一时成了时髦的事,就这样持续了几百年直到唐朝名医孙思邈发现五石散的弊端,他认为张仲景方子中礜石这一味药吃多了会使人产生慢性中毒的症状,于是将礜石一方改为了无毒的石硫磺。

要知道在魏晋南北朝因为食用五石散中毒而死的人比比皆是,而到了唐朝人们使用孙思邈的方子后死的人数确实少了,不过迷恋五石散的人却越来越多,你问小编这些人为什么明知有毒还要吸食?小编只能说:因为中毒太深。这类能产生耐药性的药物只要沾染上就很难戒掉,而且它们的隐形危害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它不仅侵害我们的身体,还腐蚀我们的心灵,各位小伙伴们,千万要洁身自好,珍爱生命,远离这类邪药。

每一个时代的产生,都着无法替代的意义和无法摆脱的自然规律。拥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更是以其无法磨灭的历史记忆,向世人展示着古人的智慧与才华。曾经有这样一个朝代,它不过短短的维持了十几年便从历史的洪流中消失了,有人指责它的法度过于苛刻与残暴,可是直到一座湖北古墓的发掘,为我们敲开秦国的历史之门提供了依据,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度的王朝。

2000年前古籍问世湖北

1975年12月,湖北云梦县的睡虎地一段的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竹简,这些竹简长宽大致相同,短一点的231厘米,长一些的278厘米,宽度也大约在05厘米到08厘米之间。

在这些竹简中,分别用墨书秦隶记录着战国晚期到秦始皇时期的很多重要内容,如法律方面、文书方面、医学方面,以及占书方面等,更有从篆书到隶书转变的各阶段情况的记录。

可以说这些竹简的出土,对于后人研究秦朝的政治状态、法律基础、经济活动、文化生活、医疗水平,包括书法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更提供了详实佐证,更为后人揭开“暴君”秦始皇的统治找到了答案。由于这些竹简的出土地是在睡虎地带,所以称睡虎地秦墓竹简,或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等。

揭秘秦律一角

在睡虎地秦墓中,有一位经历过秦始皇亲政到统一六国的整个过程的墓主人“喜”。

喜,出生于公元前262年。17岁那年他在秦国服徭役,后来发展的不错,做过很多与刑法相关的低级官吏,如安陆御史、令史、鄢令史等。他也曾三次从军,大大小小参加了多场战斗,并到了秦国的多个郡县,最后在任上离世。

由于工作关系,在喜的墓葬中发现了1155枚竹简,竹简上记录着秦朝时期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内容,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别是:《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

反驳“暴政”之论

虽然“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出土的法律并不完整,很多都类似于个人笔记,比如以问答形式解释法律和法律程序。但从这些并不完整的记录中也可以看出,秦朝法律似乎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恐怖。竹简中提到了死刑,但次数并不多。

熟悉秦朝历史的人应该知道,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的起因是延误了征召入伍时间,按律当斩,所以两人决定破罐子破摔,揭竿而起。可是“睡虎地秦墓竹简”却明确写着:

“御中发征,乏弗行,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其得,及诣。水雨,除兴”

这段话的意思大致为:拒绝服兵役,罚二副甲胄;延误三至五日,警告;延误六至十日,罚一副盾牌;延误十天以上,罚二副甲胄;如果因雨水等不可抗力因素,免于处罚。谁说要砍头呢?

除此之外,一些历史资料上说秦国法律规定偷东西就要被砍手,但从“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内容来看,这种描述并不客观。竹简中写明了偷盗行为会视情节轻重给予不同的处罚。其中最轻微的偷盗行为只处罚30天劳役,只有偷盗金额特别巨大的情况下(660钱以上)才会被处以刑或刑。

通过这些详实而细致的竹简,与各种资料对比来看,可以知道秦始皇并非是一位残酷的暴君,秦律也并没有过于残暴,甚至与当时周边国家比起来也不算严苛。如此看来,终于还了一代君王的“清白”。

结语

睡虎地秦墓竹简的问世,不仅是一段历史的揭示,更是对一个朝代过往认知的修正。它让几千年后的子孙,更加了解秦朝并非用刑无度,而是定罪量刑的开端,它帮助我们修正了漫漫历史洪流中被掩藏起来的真相与事实。“功过自有后人评”,在尘封着历史的片片竹间中,我们走进了秦王的时代,和那个虽战火连天,但条分缕析充满智慧的时代。也让我们在历史中,汲取了更多现代人的生存的智慧,和莫失莫忘民族之魂的重要启迪。

曾侯乙墓出土了举世闻名的编钟,但史籍无"曾国"的记载,怎么回事呢?

之所以不见“曾国”是因为这个诸侯国历史悠久,对国名的记载用字有变化。还有就是存在一国两名的问题。从商代的甲骨卜辞到西周、春秋、战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