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什么会火?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4收藏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什么会火?,第1张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TV版早前曾在以年轻用户、二次元和ACG文化聚集的弹幕视频站Bilibili(简称“B站”)上获得巨大反响,点击量接近200万,6万多条弹幕,豆瓣评分高达94分,比同为爆款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还要高01分,如今改编成大**上映也备受影迷关注。

巴塞**小编受邀参加了首映式,提前观看了这部备受期待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用轻快的节奏和更加年青的视角来讲述故宫文物修复师们的工作和生活。

总体说来,影片剧情照顾到了没有看过剧版的观众和首次观看纪录片的影迷,影版根据原始素材进行增删和重新剪辑之后,整部**节奏舒缓,镜头语言流畅,让这部耗费七个月剪辑时间的纪录片**也能值回票价。

 

大历史·小工匠

故宫西侧办公区内有几个连在一起的、不起眼的小院子,这里“隐居”着一群身怀绝技的文物修复大师,每日里从事着世界上最昂贵的工作。在清明上河图、马踏飞燕等世界顶级文物见到观众之前,都要经过他们的清洁修复;别人只能远观不可把玩的绝世珍宝,被他们的双手日复一日地摩挲。

故宫文物修缮部就坐落于故宫西侧弘义阁附近

 

无论是儒雅亲切的钟表修复师王津,还是紫禁城里骑车带着爽朗笑容的纪东歌,亦或是从玉器古玩的修复过程中发现和自省的木器组屈峰……他们是最伟大的历史传承者,是一群“修复时间”的匠人,但他们自己却始终认为自己只是单纯的热爱这份工作。

剧版的走红让王师傅成为了一名“网红”

导演在《我在故宫修文物》理真实地记录了故宫里的珍贵文物的修复过程和那群文物修复大师们平凡而伟大的日常生活,片中第一次完整呈现世界顶级的中国文物修复过程和技术,展现文物的原始状态和收藏状态;第一次近距离展现文物修复专家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那些精美绝伦的技艺和传承人之间的信仰,也让观众感动。

即将面临退休的木器组修复师史连仓

如果说剧版钟表修复师王师傅成为了“网红”,而**版里最让人感动的则是木器修复师史连仓,自幼成长于宫墙之内,如今即将面临退休,但他却只是淡然的讲述着,如果故宫需要返聘,自己一定非常愿意。

 

纪录片也能接地气

与传统纪录片给人的刻板严肃的印象不同,《我在故宫修文物》采用一种年轻的视角望进古老故宫深处,通过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庙堂”与“江湖”的互动,近距离展示了稀世珍宝的“复活”技术、文物修复师的日常生活与修身哲学。

 

文物修复技艺的薪火相传,人与物的相互陶冶、丰润与传承,旺盛的生命力与沧桑的历史在这一道宫门内外交汇相融。

太和门前骑单车的纪东歌:上一个这么骑单车的人是溥仪

很多时候我们想象中的“大师”都胡子花白、不食人间烟火,但在**当中的故宫修复大师们,他们嬉笑怒骂,打杏逗猫,也养鸟种花。除去对“大师”神秘的想象,我们透过镜头得以直视他们的眼睛,走近他们真实的生活。

 

导演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自己想要拍摄“一部接地气能打动人心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正是一部这样有温度的纪录片,尽管它是为了故宫90周年院庆而完成摄制,却并非按照往常惯例呈现一个大气磅礴历史悠久的故宫形象。

故宫全景

导演的镜头里,观众不仅可以深入到那些有千百年历史的文物珍宝当中,更是可以再靠近那故宫里的那一片院落,一颗杏树,几只小猫,还有一群性情各不相同被称作“文物医生”的修复师们灵巧且神奇的双手。

幕后阵容强大,与剧版大不同

尽管电视版早已在网络爆红,但对于导演萧寒来说,他对于纪录片的追求远不止于此。从导演萧寒的上一部作品《喜马拉雅天梯》在院线上映开始,他便有一个想法希望国内的纪录片能够真正走入院线,《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爆红让他产生了制作一部大**的想法。

导演萧寒

在**版中,导演对早前拍摄的100多个小时的素材进行了重新筛选剪辑,很多剧版没有出现过的细节被重新收录,为了更好的视听效果,导演带着团队再次返回故宫进行了部分场景的补拍。

 

此外,**版的幕后阵容更佳强大,担任这次**版剪辑指导的,是侯孝贤的御用剪辑师廖庆松,侯导大部分**的剪辑几乎都是由他包办的;音乐人姚谦担任音乐指导和**主题曲的词作人,姚谦还找来民谣歌手陈粒作曲并演唱主题曲,盲人钢琴师黄裕翔任钢琴演奏。**中出现的多段配乐都极具艺术表现力。

主题曲《当我在这里》由陈粒演唱

**版虽然只有86分钟,但幕后制作耗时七个月,导演坦言比剧版制作周期还长。正是这种对艺术精益求精的追求,让**版整体气质、节奏、剪辑和配乐都不同了。此外,**版去掉了之前纪录片里的串联旁白,完全用师傅们的同期声来收录,更震撼也更动人,让影片以全新的气质走上了大银幕。

 

如果说剧版是以人物为主线来驱动故事,像是一篇结构极佳的章回小说,那么**版则更像一篇雅致隽永的散文,驱动故事的主线则变成了人物的情感。

 

在映后访谈时,导演透露,自己制作这部**的最大遗憾的是拍摄时间不够长,他希望能够拍下故宫的春夏秋冬。如果真能像导演所说能在故宫拍12个月,有春夏秋冬,我想整部纪录片大**足以超越一部剧情片,更加完美地打动人心。

第49 集:敦煌

公元1006年,这座戈壁上的城市再次被恐怖所笼罩,位于新疆与中亚的黑汗王朝,占领了于阗王国之后,可能继续向东推进。消息传来,饱受战争劫难的三界寺里的僧人们,意识到又一次大难将至,他们出门逃难。就在逃难之前,他们把所有不便带走的经卷、文书、绣画、法器等全都藏进了这个小小的洞窟中,然后用泥壁封好,绘上壁画,一切显得了无痕迹。三十年过去了,信奉佛教的西夏王朝,最终占领了这座城市。然而,不知是什么原因,这次出门逃难的僧人们再也没有回去,这个藏有经卷文书的神秘洞窟至此变成了尘封千年的秘密。

九百多年过去了,1900年初夏的一天,一个来自湖北的普通老道士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神秘的洞窟。当洞窟中的这些文物宝藏重见天日,丝绸之路上这座几乎被遗忘的历史文化名城,终于告别了千年的沉寂,重新获得了世界的瞩目,它曾经的辉煌,依然渐渐变得清晰而鲜活起来。

“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史记·大宛传》中这段文字,是敦煌这个地名的最早记载。后人解释敦煌的意思,敦,大也,煌,盛也。战国时代,强大的月氏吞并了羌人,秦朝末年,他们又驱走当地的乌孙人,从此,月氏人成为敦煌与河西地区的主人。然而,没有永远的强者,公元前209年,崛起的匈奴击败月氏,成为这里的新主人,并不断侵犯汉朝边境。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刘彻派张骞出使西域,欲联络大月氏合击匈奴,但此时的月氏人乐不思蜀,张骞只好空手而返,张骞却有意外的收获,他将就这次长达13年的出的使见闻,向汉武帝递交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成为汉武帝随后用兵西域,和打通丝绸之路的重要参考。

郑炳林:当时汉武帝打匈奴,就是匈奴与羌人结合以后呢,把河西走廊占领以后呢,汉朝政府在与世界接触的这个窗口路线整个堵掉,他没办法,他要跟世界接触,必须把这个匈奴和羌人对他的围堵形成的包围要打破。

公元前121年,雄大才大略的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率领一支远征军西出河西,结果,霍去病击败匈奴,从此,河西纳入汉朝版图。为确保敦煌与河西地区的长治久安,公元前111年,西汉王朝在河西设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进行行政管辖,并大规模移民屯田,敦煌逐渐繁荣起来,从此,有文字记载的敦煌历史正式开始,中西交通的陆路国际通道丝绸之路也得以开通。

郑炳林:敦煌在这个路线上,它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就是你出去不论到哪条线,出了敦煌以后,都得走将近1500里路,因此在敦煌出关的时候,必须经过行资的准备。经过一个月回到敦煌,也得休息,那么就在敦煌地区,这个商业城市就这么形成了,所以敦煌城市的形成。即带着军事性质,又带着商业性质。

东汉末年,中原地区军阀混战,虽然经历了西晋的短暂统一,但很快就是八王之乱,永嘉之乱。接着西晋灭亡,晋室南迁,中原进入十六国时期。敦煌也先后归属于前凉、前秦、后凉、北凉、西凉等五个政权,与战乱频仍的中原地区相比,敦煌社会的总体形势比较稳定,经济持续发展。随着大批中原大族与士人的迁入,文化也逐渐繁荣起来。

儒家经典在在敦煌广为流传,一些大儒如张奂、宋纤、索袭、敦禹、阚裀、刘昞等纷纷隐居于此,聚徒讲学。其中刘昞一生著述甚丰,撰有《略记》八十四卷,《敦煌实录》20卷。张奂之子张芝为著名书法家,擅长草书,被誉为“草圣”,为后来王羲之等书法家开创书风起了先导作用,敦煌已经成为一个人文荟萃之地。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拥有文人和文化的城市,才算是一座真正有内涵的城市,经过四百年积淀,文化敦煌终于呈现在我们面前。但此时的敦煌,仍让人觉得还缺少一样东西。

于是,佛教来了,这正是敦煌一直在默默等待的。大约从公元前260年开始,佛经由天竺僧人带入西域,西域成为佛教的第二故乡,是当时佛法最兴盛的地区。敦煌是佛教传入中原的第一站,佛教传入之初,敦煌就出了不少著名的高僧。魏正始年间(240—249),月氏人竺法护在敦煌出家。晋武帝时,他随师游历西域诸国,带回许多佛经,在敦煌、长安、洛阳等地翻译、传播。因竺法护世居敦煌,人们便称他为“敦煌菩萨”。竺法护的弟子竺法乘也是一带高僧,在敦煌一带的影响甚至超过他的师父。

这是敦煌特有的一种佛教祈福仪式,每年春天,敦煌城里的僧人要在城东这座建于公元386年的白马塔前,举行一场法式活动,为的是纪念著名高僧鸠摩罗什的心爱坐骑驼经白马。

十六国时期,龟兹高僧鸠摩罗什来到中原传授佛学。他骑一匹名叫“天骝”的白马向东而行,行至敦煌,白马突然病倒。相传白马临终之前,当晚托梦于鸠摩罗什,说现已入关,前面就是阳关大道,敦煌是自己的超脱生死之地,今后再也不能陪伴他继续前行,并叮嘱鸠摩罗什一路珍重。说毕,化成一片彩霞升天而去。为了纪念一路与他相依为命的白马,鸠摩罗什化缘建造了这座白马塔。一千多年来,白马塔巍然屹立,成为这座古城悠久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者。

在十六国时期,由于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提倡,中原地区佛教愈加兴盛,越来越多的西域高僧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中原弘扬佛法,敦煌依然是他们进入中原的第一站。敦煌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一刻终于到来,此前几百年的准备仿佛就是为了这一刻的到来。

公元366年,一位名叫乐僔的高僧西行来到敦煌,在城东南鸣沙山东麓,眼前忽然一亮,三危山上出现了万道金光,在金光之中,依稀有千佛化现而出。乐僔坚信这里就是自己寻找的佛国圣地,于是决心留在这里修行,并在三危山上开凿了第一个禅窟。这件事远近传扬,虔诚的善男信女纷纷来到这里朝拜。许多年后,法良禅师从东方来到敦煌,又在旁边开凿了另一个石窟。从此,香火更旺,信佛的人更多,石窟越开越多。于是高僧大德、王公贵族、普通市民各色人等,不论高低贵贱,男女老少,都在三危山上争相开凿大大小小的石窟。他们根据各自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做着不同的功德,一代又一代,莫高窟中积蓄着智慧的结晶,酝酿着博大的佛教文化。

道证:抄写经卷有功德,挖掘开凿洞窟,能够消除我们的烦恼,这本来在经典上面就有记载,这些行为能够增加我们的福慧,这个过程首先就是一个修行的方法。

每天,莫高窟回荡着钟鼓铃铎的清响,成群结队的善男信女身穿华美的服装,手里拿着香炉、花束或者乐器,嘴里念诵着佛号,从一个洞窟到另一个洞窟,顶礼膜拜,喃喃许愿,每一个洞窟里香烟缭绕,每一坐佛像前点着长明灯。

隋朝虽为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但在敦煌佛教传播史上,可以大书特书。因为在短短三十七年中,莫高窟竟留下了94个石窟,平均每年完成两个半以上,有些洞窟规模宏大,绝非一两年可以完成。

雷闻:敦煌的佛教在隋代获得巨大发展,其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整个大的背景,隋代的两代皇帝,就是隋文帝和隋炀帝特别崇佛,这样整个社会上弥漫着一个崇佛的风气。另外一个就是具体敦煌这个地方,它是地处边陲,另外,它是地处中西商路的要道,所以往来的客商其实在一路上并不平安,也面临着很多危险,有人为的,有自然的。所以他们也是需要,到了敦煌以后,祈求佛的保佑。

敦煌城外,漫漫丝绸路,茫茫无人区。敦煌既是起点,同时又是终点。商人行旅由此往西,通过阳关和玉门关就是茫茫戈壁和无尽沙漠。只有两样东西才可能支撑旅人们踏上这条险象环生,甚至完全可能有去无回的险路,那就是:金钱和信仰。敦煌,既是中西商贸的中心,又成为佛教的圣地,其原因正在这里。

公元633年,敦煌正式更名为沙州,随着盛唐的到来,敦煌迎来最为辉煌的时代。大唐王朝如日中天,威加海内,唐太宗被西域各族尊称为天可汗。为控扼西域,保护商路,唐王朝在安西都护府下设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史称安西四镇。

郝春文:在安西都护府和安西四镇设立之前,一旦西域被少数民族政权控制,敦煌就变成边缘前线了,现在有了安西四镇和安西都护府,这样敦煌就变成了后方了,所以在唐前期,安西都护府存在的时期,敦煌它的安全就有了保障。

据唐人杜佑的《通典》记载,天宝年间,敦煌有人口6395户,32234人,茫茫戈壁滩上的敦煌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唐代近三百年间,人们在莫高窟开窟279个,为历朝历代最多,至此,三危山莫高窟南区崖面上,大小石窟群密如蜂窝,已很难再找到开窟之所。这里,终于成为拥有一千多个石窟的佛教圣地,故又称千佛洞。莫高窟现存洞窟870余个,其中保存较好的492个洞窟内,共存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2415身,规模宏大的莫高窟不仅蕴藏着丰富的艺术珍品,而且包含了中古中国,以及西域的传统文化艺术。由于其壁画及彩塑艺术的宏富辉煌和内容博大精深,因此得到世界艺术画廊、墙壁上的博物馆,实际艺术宝库等称誉。

赵声良:汉唐是中国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了,那么,唐代的东西在哪找,在内地已经没有了,就在敦煌。所以敦煌的东西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代表中国美术史一个重要的方面。

172窟是盛唐时期经变画中杰出的代表作品,这个洞窟南北两壁的主要内容是《观无量寿经变》,北壁经变画中以西方净土为主,以佛为中心,这是三维复原后效果,四周绘有场面宏大的寺院建筑群,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体俊美,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宏伟壮观的楼台亭阁,耸立在碧波荡漾的七宝莲池中,这是唐代壁画中表现建筑群的典型代表作。

赵声良:顺便说一句,这个壁画不光是建筑画的好,人物也画的非常好,那个佛和菩萨画的非常精彩,尤其是前面那些供养菩萨,小的菩萨,各种各样的姿态,有的人好像在沉思的状态,有的人好像在听佛说法,一种喜悦的状态,有的人好像在动作想去看看跳舞的状态,每个人都画得非常生动,它把一个佛国世界展示得非常美妙。天上还有飞天,飞来飞去,这个时候你看那个飞天化的很小,远远地看着,好像从建筑后面就飞过来了,在亭台楼阁的背后,我们还发现,从那个房子后面还发现有一点点山水景色,这样的话,它就有深度了,这是一个很真实的空间。这幅画当中有气、有气势,然后画一个人是有精神神韵,这才是一个艺术追求的一个最终的目标。而不是说它那个细微的地方是不是很像,中国画历来讲究追求,就是艺术真实。

第96窟始建于延载二年(695),主尊为倚坐弥勒大佛,高达355米,据说莫高窟第一坐佛也是依照武则天的形象而塑造。在窟中,抬头欣赏这尊弥勒大佛的丰姿时,许多人都会想起那位以弥勒自居,在许多方面做出辉煌成就的一代女皇武则天。第130窟还有一尊高达27米的“南大像”,走进这个深深的洞窟,仰视这尊雄浑饱满、雍容庄重的弥勒大像,让人感受到来自盛唐穿越千载的那种自信而从容的时代精神:盛唐气象。

赵声良:其实我们要想,古代人的信佛,他进到里面他要拜佛,他是处在一个比较矮的位置,仰起头看这个佛像,那个时候感觉这个佛,那个眼睛往下视,那种慈悲的感觉,你受到关爱这样一种感觉。所以现在我们欣赏敦煌艺术,还是应该想,还是应该体验,体会那个宗教的情怀。如果没哟宗教情怀的话,我们很难体会敦煌最美的地方。

在隋唐的三百多年间,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彩塑,在华夏大地上,扮演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大智大慧的佛法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相遇后,逐渐实现了自己的完美蜕变。

杜永卫在莫高窟从事临摹复制彩塑造像已有二十多年,他一直在潜心研究失传的敦煌彩塑技艺,一百多年,许多艺术家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敦煌彩塑,他们都在试图破解盛唐时代彩塑技艺的密码。敦煌目前尚存彩塑三千多身,这些彩塑经千年不裂,历千年色彩鲜艳,技艺之精,为世界所罕见。在杜永卫看来,他的方法和理念更接近于古人。

杜永卫:古人他们就利用这个矿物质颜料,都是来自于这种自然的这种天然颜料,他结合得是那么天人合一,那么自然,做像的时候他们就怀着一种虔诚,一种敬畏,一种慈悲,这种心理去做,他才能做出好的佛像来。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河西防御空虚,吐蕃趁机出兵占领凉州,之后甘、肃二州相继沦陷。公元786年,敦煌为吐蕃政权所占领,吐蕃遵守勿徙他境的盟约,敦煌避免了人口的大规模流失。吐蕃当时的赞普是赤松德赞,他大力弘扬佛法,敦煌正是他所要保护的一座佛教圣城。他在敦煌继续开窟建寺,使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

158窟是开凿于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一个典型洞窟,在佛坛之上,一座长达156米的涅槃佛像静静地躺在那里。“涅槃”是指灵魂脱离肉体,进入不生不灭的佛教最高境界。这尊佛右胁而卧,神态安详,唇含笑意,没有世人临终的苦痛,表现了“寂灭为乐”的涅槃世界。

与此涅槃像相呼应,洞窟南、西、北壁的壁画描绘的是弟子与世俗人物的举哀图,表现了他们得知佛陀入灭后极度悲恸的场景。引人瞩目的是,在北壁各国王子举哀图中,就有吐蕃赞普的形象,他的旁边,则是一位汉装的帝王像。在他们身边,还有13位中亚或西域的国王,采取了割耳剺面、刺心剖腹等惨烈的哀悼方式。

但吐蕃奴隶主统治的主旋律,终归野蛮残暴,敦煌人民为此忍受了近70年苦难。于是,公元848年,敦煌人张议潮带领人民揭竿而起,赶走吐蕃奴隶主,收复瓜州、沙州等地,赶走吐蕃后,张议潮多次派人赴长安联络,渴望重新回到中原政权的怀抱。从画面可看出,当时敦煌及河西各族人民欢庆光复的盛况。敦煌虽然再度回到了唐朝的怀抱,但此时的唐王朝却已经走向衰落,这昭示着敦煌接下来的坎坷命运。

公元1006年,位于新疆与中亚的黑汗王朝占领了于阗王国之后,继续向西推进,消息很快传到敦煌。三界寺中一群惶恐不安的和尚,将花费多年心血积累下来的大量经卷、文书和绢画藏进了那个神秘的洞窟。这就是我们本集开头所看到的那一幕。外面的世界从不停止喧嚣,唯有那个幽暗洞穴里的经卷文物,在岁月的长河里冬眠不醒。

公元1036年,西夏占领瓜、沙二州,沙州(敦煌)自此归西夏政权统治前后长达191年,这是敦煌自建立郡县以来,由少数民族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

1524至1714年的近二百年间,敦煌一直处于动荡之中,先后被吐鲁番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使敦煌绵延千年的汉唐文化传统因失去传承而销声匿迹,流行一千多年的佛教绝迹,被佛教徒视为圣地的莫高窟,不断遭到人为破坏,昔日繁荣的莫高窟变得满目疮痍。

明王朝西部边陲是肃州以西70里外的嘉峪关,敦煌被弃至关外,从此失去屏蔽河西的重要作用,而联络古丝绸之路的交通干线,也不再经过敦煌,而该走嘉峪关直通哈密之路,交通枢纽地位的丧失,使敦煌从此失去了它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715年,康熙派军队大举西征,收复敦煌。之后大量移民至敦煌屯田,社会经济开始恢复,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得以重现。清雍正元年(1723),“复立沙州所,三年,旋升所为卫”。从此,清王朝恢复了对敦煌的统治。清政府广移民,修县城,兴文教,敦煌政治经济文化从此得到重建与发展,佛教开始复兴。但汉唐时代的文化辉煌一去不返,敦煌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败的命运。就在清王朝走向穷途末路之时,丝绸之路已成为历史,敦煌也逐渐为人们所遗忘。但时间的脚步不会为敦煌的衰败而停止。

公元1900年初夏,敦煌天气渐热,莫高窟里却仍旧荒凉破败得让人揪心。这位来自湖北的莫高窟看守人——道士王圆箓开始忙碌起来。农历5月26日这天,王道士清沙工作进行到第16窟时,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神秘的洞窟,正是这次偶然的发现,将沉睡将近九百年的一批长眠者唤醒过来。

这就是今天编号为第17窟的藏经洞,藏经洞里有从公元4世纪末到11世纪初的各种历史文献与文书,数量总计五万多卷,其中百分之九十为佛教典籍,但也有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道教典籍、官方与私人文书、档案、以及曲谱、舞谱等,在文字上,除了主体的汉文部分之外,数量最多的是古藏文文献,其次是回鹘文、于阗文、粟特文,以及少量的梵文文献。一批价值连城,非常罕见的珍贵文物,如堪称国宝的绢画,麻布画、木版画,经文、佛像等珍贵文物,满满地堆积在这个见方3米的洞窟里。

沙武田:我们知道正史,二十五史,那记载的都是帝王将相的历史,那是政治史,但是,藏经洞,记载的那就是老百姓的历史,这是非常珍贵,为什么敦煌资料这么珍贵,就是因为它这样的第一信、第一手原始资料,还有一个,它记载正史里面的所不计的一些内容。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珍藏的从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部分遗书中,有大量的敦煌手抄经卷。李际宁是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的研究员,今天,他为我们打开了一幅一千多年前珍贵的手写经卷。

李际宁:这是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南北朝北魏延昌二年写的,写着延昌二年四月十七日敦煌镇,管经生令狐礼太抄写的,当时由官方聘用的一些写经生,专门来抄书,在那个时期抄的经,我们可以看到,带有很强的浓郁的隶书风格,那么我们现在在敦煌遗书里见到了大量的、这样失传的典籍。

令人遗憾的是,20世纪初,这批刚出土的珍贵的文物和文化遗产,随即遭到西方列强的疯狂劫掠。公元1907年5月,英籍匈牙利探险家斯坦因在莫高窟见到了王道士,他自称大唐高僧玄奘的忠实信徒,沿着他的足迹前来朝拜。头脑简单的王道士深为感动,同意将文书和经卷以极低的价钱卖给他,16个月之后,装满写本的24口箱子及五个装满绢、纸绘画艺术品的箱子,在夕阳的余晖下被运离了敦煌。

随后到来的法国汉学家伯希,夜以继日地把剩下的所有写本都翻检了一遍,最后仅花五百两银子,就骗走了极具价值的七千多件藏经洞经卷文书和古画。美国人华尔纳、俄国人奥登堡、日本大谷光瑞闻风而至,他们或揭走壁画,或掠走文物。敦煌藏经洞所拥有的五万多卷价值连城的文物,经过西方列强的一再盗劫,劫余的被清政府运至北京,入藏京师图书馆。

一番劫掠之后,敦煌藏经洞的文物散落于世界十多个国家。有人这样说:藏经洞文物藏于英国者最多,藏于法国者最精,藏于俄国者最杂,藏于日本者最隐秘,藏于中国者最散乱。

目前大约有16000多件敦煌遗书主要珍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这其实这是冰山一角。

李际宁:这件金刚经是武则天仪凤元年,为她父母祈福抄写的,所以用上好的纸张,著名的书手,这件宫廷抄写的金刚经,这纸非常的细腻,我们在这个高倍放大镜底下看这个纸张,这个纤维打的非常地细,表明处理得非常光滑。

藏经洞的发现震惊了世界,从此,国际上多了一门显学:敦煌学。敦煌学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以及敦煌史地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在法国、英国、俄罗斯、美国及日本的学者,对敦煌文献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一百年来,中国同样涌现出许多敦煌学研究者,他们怀着民族文化与文物被劫掠的耻辱感与愤激情怀,对敦煌的历史文化进行潜心研究,取得了一批又一批让世界瞩目的研究成果。

柴剑虹:敦煌学的形成造就了一大批热爱敦煌文化,热爱我们文化遗产的这么一大批人,自觉地、有牺牲精神地去保护莫高窟,保护敦煌这些文化瑰宝,我们最典型的就像常书鸿先生,守在莫高窟,去保护莫高窟,一干就是几十年,还有一代一代的敦煌人,以常书鸿为代表的,后来由段文杰院长,现在有范锦诗院长。所以,我认为他们的一种精神就是热爱文化,保护文化遗产,献身文化传承的事业,这点对我们今天是非常重要的。

郝春文:我们经过老中青三代学者的努力,我们已经改变了,就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这个面貌已经彻底改变了,现在我们的口号是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世界。

虽然敦煌藏经洞多数文物流失国外,但敦煌在中国,敦煌历史文化的根在中国。三危山上的莫高窟已静立一千多年,它脚下的大泉早已干涸,再也照不出伟大佛教艺术的溢彩流光。然而,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所蕴涵的文化宝藏,都在记录着我们沧桑而辉煌的历史,记录着我们祖先无穷的智慧和伟大的信仰。

敦煌文化的高峰已经不再,汉唐时代的辉煌不会重现,但敦煌的历史还要写下去,对于中华儿女来说,继承它博大的精神内涵最为重要,敦煌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毫无疑问,敦煌是我们的文化血脉,敦煌就是我们自己。

疫情反复,推荐就地过年,假期漫长,外出风险加大,还好有一些宝藏纪录片给我们的生活留下来充实和快乐的机会,下面这些和博物馆有关的纪录片,都是超级宝藏,赶快 下来,慢慢看吧,假期最爽的不就是喝快乐水,吃炸鸡薯条然后在沙发上躺着看片吗?

「国外篇」

01

博物馆里的秘密

推荐: BBC鸿篇巨制。为什么梵蒂冈的杰作被涂鸦所覆盖?卢浮宫如何保护名画《蒙娜丽莎》?为什么拿破仑请人作了一幅满是谎言的画像?

《博物馆的秘密》摄制组前往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去寻找展品背后的故事。耳熟能详或是迷雾重重,这些故事都充斥着诡秘与迷人的色彩。从蒙娜丽莎、西斯廷教堂和图坦卡蒙国王的黄金面具,再到英国自然 历史 博物馆神秘的“坦克室”,充满了我们已知的和未知的惊人真相。纪录片共分三季共介绍22个博物馆。

02

博物馆匠人

推荐: 这是一群精益求精的艺术家,也是一群追求完美复原的 历史 迷。创意艺术团队为博物馆重制各种各样奇异的展品,不论是能够射击的古老滑膛枪,还是泰坦尼克号上美妙绝伦的大阶梯,博物馆提出的要求他们总能够实现。一次次的复原过程,也是一次次感受过去、走回 历史 的过程。这里有汗水,有欢乐,也有对 历史 执着复原的精神,和对品质锲而不舍的追求,一切尽在《博物馆匠人》。

03 大英博物馆

推荐: 由全球两大知名电视台NHK BBC合作纪录片《大英博物馆》共6集。纪录片,介绍了大英博物馆收藏但还未公开的珍贵文物,涉及古代埃及、古代希腊等内容,每一集都用翔实的史料颠覆你以往的认知,带你接近 历史 的真相。

04

看不见的古代城市

推荐: 纪录片中, 历史 学家迈克尔·斯科特利用最新的3D扫描技术和虚拟现实 探索 现代城市中暗藏的玄机,揭开了三座古代城市尘封的秘密。在开罗,迈克尔 探索 了在萨卡拉建造的第一座金字塔的内部,挖掘它对吉萨大金字塔有何启发; 在雅典,他揭开了雅典卫城寺庙的秘密,并在地下看到了为世界上第一个民主国家带来财富的银矿;在伊斯坦布尔,他翻开了从希腊人,罗马人到奥斯曼帝国的 历史 层层,将圣索菲亚大教堂仔细剖析。看不见的城市的扫描团队帮助我们,以前所未有的视角观察古代的建筑,还原了最真实的 历史 。

05

知名画作解析

从卡拉瓦乔到波提且利,本片介绍了伟大画家的知名画作,揭示了他们不仅是美术的创作大师,也是他们所在时代的 历史 叙述者。主持人揭开 历史 上最著名的一些画作背后隐藏的有关爱情、政治、激情的讯息。

06

卢浮宫之旅

推荐: 看懂卢浮宫的必修课。全篇分为3集,分别是皇室之梦的宫殿、巴黎现代艺术之都、神话背后三个部分,其中最值得看的,是法国人用他们自己的视角概览了卢浮宫的几个重要场馆和艺术品,特别是17、18世纪法国油画部分,画中带入了卢浮宫本身的创建 历史 ,用一代代法国国王的生平轶事来展现这种 历史 变迁感。

07 奇趣美术馆

推荐: 这部小众纪录片,用喜剧演员演出了名画中的情景,在 搞笑 的台词和表演下,让严肃的名画变得可爱幽默。在一本正经的吐槽中,顺便暗搓搓的向你安利作品和作者的信息,潜移默化就学到了不少小知识,每集虽然只有2分钟,但是颇受大家的喜爱。

08

国家美术馆

推荐: 深度凝视跨越时空的画作。

09 世界美术馆纪行

推荐: 一口气走遍世界最有名的13家美术馆

「国内篇」

10

此画怎讲

推荐: 中国首部 名画真人番 ,选材于 14幅中国美术史上巅峰地位的知名人物画 ,用画中人物的口吻,为我们普及名画鉴赏知识,让看似高深的中国古画与大家亲近起来。简单来说,就是让 “古画活过来” 。 此片脑洞大开,极其好磕,5分钟一集,目前放出了30集,让你忍不住一口气刷完……

11 考古公开课

推荐: 《考古公开课》聚焦20世纪中国考古学成立以来的国内若干重大考古发现、遗迹遗存以及众多精 美文 物,通过对考古学知识的普及性介绍、对遗迹遗存的还原性阐释,以及对精 美文 物的深度解读,利用考古学、文博学、人类学以及 历史 学等多学科交叉,搭建一个国家级权威考古知识普及平台。

12 考古探秘

推荐: 《考古探秘》纪录片共15集,首次为你揭开十三陵地宫秘密中的秘密,带你一睹千年古墓的绝伦至宝,让你看到上千块散落的玉片,如何连缀成绚丽的玉衣,请你一起探寻人像彩陶壶留下的神秘符号,告诉你项羽火烧阿房宫的终极真相……这里似乎没有惊心动魄的冒险,但小心翼翼的呵护,会让你惊叹考古人挖过的墓、走过的路、见过的人,他们清淡甚或枯燥的日常,在发现与际遇中学问大长。

13

中国考古古墓探秘

推荐: 《中国考古古墓探密》通过考古探求中国古老文明之谜,揭开迷惑人类千古谜题。该片共34集,每集不长,但却能直接让我们看到考古工作者的工作日常,可以直观看到考古现场,和我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14

国家宝藏

推荐: 《国家宝藏》每季共选博物馆的27件文物的梳理与总结。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与 历史 ,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在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唤起大众对文物保护、文明守护的重视。

15 如果国宝会说话

推荐: 用100件国宝述说中国古人的创造力,美哭了又接地气的海报,文物萌萌哒,海报用第一人称口吻表达文物最精彩的亮点和特征,让人记忆深刻。在去年更新的第三季中,更是以特效和设计惊艳众人,有一集靠5分钟封神了,一定别错过。

16 国脉——中国国家博物馆100年

推荐: 《国脉——中国国家博物馆100年》大型纪录片不仅聚焦了国家博物馆的百年历程,更是对 历史 上的三次文物大征集、两大基本陈列从无到有、基础工程的创新开 拓、令人瞩目的“两馆合并”以及改扩建工程建设和国际文化交流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讲述,并首次披露和呈现了众多难得一见的国之瑰宝,记录下为国博奉 献一生的国博人和走在 科技 前沿的博物馆文物保护与水陆空三栖考古项目等内容。全片以 历史 进程为脉络,分为《殿堂》、《陈列》、《聚宝》、《扛鼎》、《大 美》和《公器》6集,每集时长50分钟。

17

我在故宫修文物

我在故宫600年

推荐: 《我在故宫修文物》曾经火极一时,重点纪录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宝镶嵌、宫廷织绣等领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在2020年最后一天,它的姊妹篇《我在故宫600年》悄然上线,只用3集,讲述故宫的传奇,更将背后默默付出的故宫匠人的故事娓娓道来。

18 故宫100

推荐: 本片通过100集每集6分钟的短纪录片节目,讲述一百座建筑的命运,呈现故宫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通过一百个空间故事,建构一个故宫的全息建筑影像系统,以既富现代感又多样的方法,把紫禁城建筑的功能、意象及美学价值演绎,进而推中国文化中的普遍意义,面向世界,令观众产生共鸣。

19 炮火下的国宝

本片展现了抗战期间中国珍贵古籍的坎坷命运,讲述先贤前辈抢救保护古籍的艰辛故事,赞美他们守护文明的抗争精神。这是一个“不一样的抗战故事”,对传承发展中华民族文化事业、涵养 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实现整个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具有重要意义。

20 台北故宫

推荐: 《台北故宫》呈现和深度解读藏于台北故宫的珍贵文物,并向人们揭示当年那次史无前例的文物大迁徙的真实过程。台北故宫珍藏的六十五万件传世珍宝,绝大多数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

纪录片从《国宝迁台》开始讲述,《北沟烟雨》回忆了文物十五年间安放台中深山,随即从后续集数介绍台北故宫藏的青铜器、瓷器、书画、古籍、珍玩,最后一集《承古开今》总结了台北故宫以高 科技 手段让人们能通过更多途径领略文物。

21

国宝档案

推荐: 《国宝档案》栏目每期节目将介绍一个具体的国宝文物,这些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和传统文化的历代传世国宝文物,既有受到政府保护收藏在祖国大陆各个博物馆中的,也有收藏于民间被国人精心呵护的;既有因 历史 原因东渡海峡存于宝岛台湾的,也有历尽磨难流失海外漂泊他乡的……

22

海上丝绸之路

推荐: 《海上丝绸之路》全片分为7集,每集50分钟,从航运、物产、贸易、 科技 、文化、民心和梦想等丰富多元的层面,不仅回溯海上丝绸之路曾经的辉煌与文明,更注重凸显当今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风貌与成就。

23

新丝绸之路

推荐: 《新丝绸之路》不再是丝绸古道沿线的纪实报道,而是选择了丝路沿线的楼兰古城遗址、和田、敦煌等10处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地点进行深度挖掘报道,每个地点各自成章。

摄制组在陕西、甘肃、内蒙古、新疆和青海等地奔波数万公里,走访了瑞典、英国、俄国、德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的博物馆,获得了当年西方探险家的日记和路线图等珍贵资料,拍摄了一些从未公开过的文物及许多新的考古发现。

24

敦煌画派

推荐: 《敦煌画派》从敦煌博大精深的美术遗存和 历史 传承入手,甄选了莫高窟横跨10个朝代的经典壁画和雕塑精品,由中外一流的敦煌学者和美术家作权威解析,高度提炼和归纳了敦煌艺术精神,为敦煌画派立言立论,为中国美术在21世纪的创新发展 探索 新路,呼唤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25

敦煌

推荐: 十集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敦煌》纪录片向世人展现敦煌二十四座以往从未对外开放过的珍贵洞窟,极富 历史 意义及美学价值。

26

圆明园

推荐: 本片采用线性叙事,用“他言”的方式讲述了圆明园的建筑 历史 与遭际命运,并真实地再现了圆明园以及潜藏在它背后的人物和 历史 的沧桑巨变。

27

河西走廊

推荐: 《河西走廊》以位于中国西部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的黄金段——河西走廊为讲述对象,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多角度呈现了从汉代开始直至今天,河西走廊及其连接的中国西部的 历史 ,以及它对中国 历史 和文明进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28

金城兰州

推荐: 纪录片《金城兰州》是一部反映“一带一路”的电视纪录片。全片共分《渡口》《枢纽》《重镇》《明珠》四集,从 历史 、地理、经济、政治等多个角度,系统讲述金城兰州两千多年的城市发展史,凸显兰州对于西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军事、地理、政治上的战略意义和在经济文化发展中起到的支撑、辐射作用。

《金城兰州》以艺术的手法和现代 科技 相结合,很厚重地把兰州展示了出来,展示了一个伴河而生的兰州、丝绸古道的兰州、西部重镇的兰州和生机勃勃的兰州。

29

东方帝王谷

推荐: 帝王谷是埃及著名的 旅游 景点之一,位于卢克索西岸,埋葬着古埃及第17王朝到第20王朝60多位法老。

而该纪录片是讲述中国陕西一个更宏大的“帝王谷”。正如当地民间流传的顺口溜所说,“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那里见证了十多个朝代的更迭,拥有72座宏伟的帝王陵,其中包括著名的周武王陵和秦始皇陵。

30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

推荐: 《故宫》《台北故宫》姊妹篇,纪录片源于卢浮宫在故宫午门举办“拿破仑大展”。这不仅是一次展览,它实际开启了一扇大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门。将两座博物院放在一个片子中,通过它们馆藏的文物对比整个中西文明。

31 我从汉朝来

推荐: 《我从汉朝来》以汉画像石为主题线索,在中国大地上拍摄了一百多处 历史 遗迹,以及鲜活的现实情境、人物故事。

32

中国古代玉文化

推荐: 该片由央视出品,讲述中国五千年玉文化的渊源,让您从全面角度发解玉器。分《美丽的石头》《神奇的技艺》《神密的巫术》《神圣的王权》《庄严的礼仪》《不朽人祈愿》《世俗的趣味》共7集。

33

瓷路

推荐: 《瓷路》聚焦中国陶瓷文化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从9世纪的大唐帝国到19世纪的鸦片战争,从中亚到罗马,从世界重要沿海口岸到欧洲各大首都, 历史 上重要的地标和时间点都被中国陶瓷的故事所标注。

在这贯穿全球的瓷器之路上充满了创业、探险、财富、战争和沉船的重大事件。《瓷路》是一部与瓷器有关的真实故事,而中国,则是这一切故事的起点。

34

China·瓷

英国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博特博物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瓷之韵”展览,展出中国历代出口陶瓷、欧洲仿制中国陶瓷以及英国收藏的中国陶瓷精品。

以此次展览为契机,央视纪录频道首次联合这三家博物馆,共同摄制的2集纪录片《China·瓷》。《China·瓷》讲述了数百年前,尤其是明清时期中国外销瓷与整个世界接触和互相影响的故事,通过这部纪录片,观众可以看到瓷器融入西方的 社会 生活、艺术宗教、政治经济的 历史 轨迹。

35

帝陵

推荐: 纪录片《帝陵》是通过手工制作实物角色模型和场景模型的制作方法、结合中国传统壁画的表现风格、开发利用“数字多空间要素定点跟踪融合匹配技术”拍摄的编年体动画记录片,形式新颖,别开生面,为影视记录片模式创新揭开新的一页。

36 神密的西夏

推荐: 有一个民族灭而不亡,他们尊白为美,视死为荣。有一个王朝神秘莫测,他们雄霸一时,威震四方。这个民族叫党项,这个王朝就是西夏。电视纪录片《神秘的西夏》以 历史 记载和考古取证为依据,通过对世界唯一性的西夏文明的 探索 ,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党项族的源起,全面地展示了西夏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方面的辉煌成就和西夏研究的最新成果。《神秘的西夏》共有10集,每集50分钟,是通过电视纪录片的形式对西夏文化 最全面、最综合的一次展现。

37

大明宫

推荐: 大明宫是大唐帝国的王宫。它既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为宏大、规制最为严整、规划最具特色的宫殿群;也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交融点和对外传播的动力中心。公元896年,大明宫毁于兵火。

纪录片《大明宫》由著名导演金铁木执导,他引领国内顶尖摄影、美工、电脑特效制作团队,让一千余年前中国 历史 上最繁华荣光的时期——盛唐,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影像呈现于观众面前。

「特别推荐篇」

38 中国的宝藏

推荐: BBC和CCTV也强强联手,制作了一部给外国人看的《中国的宝藏》。这里的每一集,呈现的是「现代中国生活」的一个侧面——家族、艺术、都会、制造、 科技 、饮食。每一集都以文物为穿引,寻找着现代中国的古代痕迹。

39 故宫新事

推荐: 这部纪录片不再展现故宫全貌,而是聚焦于2016的“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让这座古老宫殿内凝滞了百年的时间再次流动了起来。十八座古老建筑,两千余件稀世文物,这样一处梁宇繁杂的宫殿,将如何在故宫匠人们的手中复旧如初。

40 从长安到罗马

推荐: 这部纪录片采用“双城记”平行视角,走进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对中意两国的经贸、文化、 社会 、音乐、美术、建筑、城市等进行思考,深入西安和罗马两个城市,带领观众一同感受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明带给心灵和思想的强烈冲击。

一,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

古墓、珠宝、古尸、陪葬 ,神秘的面纱背后是璀璨的古代文明。。。。。。

1、《复活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

本书真实地再现了千古一帝秦始皇陵八千个兵马俑发现,发

掘的详细经过。。。。。。

2、《寻找北京人:“北京人”头盖骨失踪之谜》

1929年,北京周口店发掘出来的“中国北京猿人”轰动了当时的世界,被誉为“整个地球人类的震撼!”然而。。。。。。

3、《岭南震撼:南越王墓发现之谜》

本书用纪实文学的形式,叙述了南越王墓发现、发掘那曲折而动人的经过,也充分展现了南越王国风起云涌、大喜大悲的历史画面。

4、《日暮东陵:清东陵地宫珍宝被盗之谜》

1928年7月,流氓军阀孙殿英率部,以剿匪及军事演习为名,荷枪实弹进入东陵,用七天七夜的时间,打开乾隆、慈禧两座地宫,劈棺抛尸,将价值连城的旷世珍宝洗劫一空,酿成了中外文明史上惊天动地的大案。 。。。。。。

5、《风雪定陵:地下玄宫洞开之谜》

这是一部全景式、多侧面反映新中国以科学考古手段发掘第一座帝王墓葬--明定陵的长篇纪实文学。

6、《万世法门:法门寺地宫佛骨再世之谜(修订本)》

位于陕西扶风县的千年古刹法门寺宝塔,在一个风雨之夜突然崩塌,考古人员无意间在塔下发现了秘密玄宫,这便是埋葬着释迦牟尼佛指舍利和大唐帝国无数珍宝并已消失了一千多年的法门寺地宫。本书从不同侧面,披露这座迷宫的发现、发掘经过,以及佛祖真身舍利东来中国的秘密过程,为中国历史及世界佛教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空间。

二,《天国的灵光:佛像》

本书是走进珍宝世界系列图中的一册,全书以大量精美的照片介绍了汉、十六国时期至元、明、清代2000多年间的丰富多彩,造型各异的佛像,每件佛像均有详细的文字介绍及多篇局部放大照片,便对读者的欣赏。全书印刷精美,图文并茂,既具收藏性又具有知识性及鉴欣赏性,是文物爱好者的重要参考工具书。

三,《唐李宪墓发掘报告(精)》

本书是关于李宪夫妇葬墓的发掘报告。本书记录了该墓的墓葬形制、葬具、墓内装饰壁画以及种类繁多的随葬品,其中有陶瓷器、铜、银、玉、玻璃料器等妈妈,这些都为唐代的社会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四,《徐州狮子山楚王陵--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

序 我们的心愿引子壹 汉兵马俑坑的发现贰 发掘清理兵马俑叁 寻找兵马俑陪葬坑的主墓肆 陵墓的初探、试掘到正式批准发掘伍 内外墓道发掘告捷陆 会战主墓室柒 清理的珍贵文物捌 解答楚王陵墓的两个问题后记

五,《中国(世界)历史未解之谜》&《中国(世界)考古未解之谜》

六,《帝国的辉煌》

本书是关于秦始皇兵马俑及秦文化的考古科普图书。秦始皇陵与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大众介绍了秦国历史以及秦所创造的

七,《定格历史(隐藏于古墓中的奥秘)》

八,《满城汉墓--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

满城汉墓的发现,揭示了西汉时期诸侯王的墓葬结构和埋葬制度,为研究汉代冶炼、铸造、漆器、纺织等手工业和工艺美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满城汉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刘胜墓全长约52米,最宽处约38米,最高处约7米,由墓道、车马房、库房、前堂和后室组成,窦绾墓和刘胜墓的形制大体相同。两墓的墓室庞大,随葬品豪华奢侈,共出土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丝织品等遗物1万余件,其中包括"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著名器物。

九,《走进古蜀都邑金沙村:考古工作都手记》

继发现震惊世界的三星堆遗址之后本书纪之初,在成都平原又传来了令人再次震惊的考古大发现:一个沉睡了3000多年的古蜀国邑遗址,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骇然现世……考古工作者将此遗址命名为“金沙村遗址”。

本书作者亲自参与了金沙村遗址的发掘工作,他们以如花的妙笔,将田野考古和丰富的知识以及科学求实的态度融为一体,撰写了这本书。 作者将带你一起穿越数千年时光隧道,走进古蜀都金沙村,去体会古蜀人的社会生活

十,《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

本书集中展示了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问世30余年来的研究成果。

十一,《西藏考古与艺术》

找寻失落的文化——西部西藏前佛教时期重要考古遗迹调查报告(1992-2002)札达盆地岩画的发现及对西藏岩画的几点认识丁冬:西藏西部一处前佛教时期居住遗址的发 西藏西部陶器制作工艺的观察和初步研究 De-ga gyu-tshal(榆林窟)之会盟寺的比定图像拉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松赞干布塑像的再观察

十二,《北京原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大发现》

周口店北京直立人(俗称“北京人”)遗址发掘与研究,是世界古人类研究史上的里程碑,也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重大事件之一。此遗址被列入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中国境内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眼前的这本小册子,作者尽力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现与研究这一段牵涉众多学科和专业性很强的历史,融会了国内外相关的重要考古发现,写成一本雅俗共赏的书

十三,《考古人类学随笔--张光直作品系列--张光直作品系列》

这是考古学家张光直教授的随笔集,收录其80及90年代所写书序、讲演稿、报刊文字及访谈记录。内容涉及考古人类学研究理论与发展,学者介绍,学界轶闻掌故、考古时事及对学术的前瞻。以随笔的形式,读者不仅可了解张光直学术上的直知灼见,于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位诙谐、宽容、乐观、热富有社会使命感的尊长。这是“张光直作品系列”中的一本。

十四,《秦公帝王陵》

本书是一部全面研究秦公、秦王和秦帝陵墓的专著。作者通过实地考察,获取了充足、完备、翔实的一手资料,详细介绍了秦陵四大陵区即西垂陵区、雍城陵区、栎阳陵区和咸阳陵区的陵墓、陵园、陵寝建筑、陪葬墓、陪葬坑等情况。特别是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秦始皇陵,其规模之大在世界帝王陵中也属罕见。秦始皇皇陵的考古发现,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成为世界认识中国古代灿烂辉煌文明的重要窗口。

十五,《趣味考古》

本书包括趣探事源,趣谈考古,趣觅古迹,趣话文物几个篇幅,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考古文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探究了考古中的来龙去脉之谜。

十六,《考古的故事:中国卷·彩图版》

本书作为“彩色人文故事”系列丛书的一种,力图通过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中国考古。编者在参考大量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并结合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考古者、考古过程、考古等多种角度来探索中国古代文明,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真切感受到考古探索过程中难以言表的身心体验。

十七,世界伟大考古纪实系列报导

1:众神的宫殿

作者:理查德·艾尔曼

1999年3月3日,人类考古史上最重大的一次发现正通过卫星向全球现场直播……著名预言家凯西在上个世纪曾说,20世纪末,人们将开启狮身人面像隐藏了数千年的“档案馆”,以揭开人类起源与智慧之谜。而埃及古老的谚语则告知我们:每当世纪交替之时,神秘的金字塔或通往远古的墓道就会被发现,从而找到一段人类失去的历史。

2:废墟的真相

作者:吕贝克·斯特夫

你即将看到:考古史上最为动人心弦的篇章——14个失落的城市在百余年间相继被发现,它们无疑是人类文明的最早胚胎,有的甚至可以追溯到人类的黎明时期。14个城市,14个扑朔迷离的故事,每一次发现都是考古史上最为动人心弦的一章,它们共同奏响了史前文明的挽歌。本书几乎囊括了自考古学诞生以来所有伟大的考古发现,可以说是一把打开远古、通向未来的钥匙……

3:水晶头骨之迷

作者:凯瑞·路易斯·托马斯

克利斯·马顿

美洲土著人世代流传着一个故事:祖先留下了十三个水晶头骨,当地球文明达到极致时,它们会重新出现,并揭示出人类过去和末来的秘密……

九十年代,英国的两个电视制片人果然在中美丛林的古庙废墟中,找到了一个精美绝伦的水晶头骨,他们追踪调查,终于发现十三个水晶头骨已全部现世,每一个头骨都来历不凡且具有不可理喻的一些灵异表现。 这一发现和金字塔上的狮身人面像一样神秘莫测,引起全球考古学界的一场激烈论战……

本书是关于这一发现探索过程的真实全纪录,作者摄制的同名电视纪录片已在英国BBC及欧美各大电视网播映,引起举世瞩目。

4:破译圣经

作者:苏拉米·莫莱

从《创世纪》到《启示录》,笼罩着令人炫目的神秘光环,上帝从天国来到人间,又从人间回到天国,在这一过程中,他不仅将天国的幻象多次投印到人间的大地上,而且还将其深深地投印在地球先民的脑海里,成为人类文明的集体记忆:从“大西洲”到“太平洲”;从《神秘埃及》到巴比伦泥版;从漫天烈火的所多玛到惊天动地的通古斯;从密咒遍布的帕姆帕沙漠到丛林深处的卓尔金星……

在这本书中,穿过历史的迷瘴,我们将通过《圣经》与那些上帝的羔羊进行对话,从亚当到基督,从但丁到诺查丹玛斯……他们将讲述天国的神圣,他们还将述说天国的神秘。

5:人是太空人的后代

作者:葛瑞姆·汉卡克

人类的起源的说法可以说是众说纷纭, 葛瑞姆·汉卡克以他自己的角度和眼光去看待这个问题, 并写了人是太空人的后代此书, 从中以他自己的带有一些超意识的眼光去探讨了这个问题, 您不妨在读了此书之后, 与作者一起去回味这份独特的滋味!

有,《中国通史》专门有一集,这是解说词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这是《诗经》“商颂”中的一首诗,名为《玄鸟》,记录的是商族人的始祖——契的传奇出生。传说上古黄河下游夷人部落里一个叫简狄的女子,在黄河边吞食燕子蛋,生下一个男孩,这就是契。契于是成为传说中商族的始祖。

这个黄河流域的上古部落从此登上人类历史的舞台,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开创了一个让世界震惊的青铜时代,商朝历史从此开始。

本集片名:殷商兴亡

解说

蔺窑村,位于河南省偃师县东的山化乡。在蔺窑村村北,耸立着一座高大的陵墓,三千多年前,一位仁德君王就被安葬在这里。这位君王,就是以“成汤革命”著称的商代开国之君──成汤。

由于商朝年代久远,商人的起源已不可考, “玄鸟生商”只是个充满神话色彩的美丽传说。

当契还是传说的时候,夏朝的历史正如日中天。但自从孔甲当王,便不理朝政,迷信鬼神,专事打猎玩乐,致人民怨恨,诸侯反叛。各诸侯国中,商的势力逐渐壮大,到汤继位商侯,正逢夏桀暴虐无道天怒人怨之时。汤正是选择了这个有利时机,开始作灭夏的准备。

改朝换代谈何容易?不仅要有杰出的头领,还要有得力的辅佐。辅佐及时出现了:一个是仲虺,一个是伊尹。

解说

这里是位于河南省开封市杞县的空桑村,相传空桑村就是伊尹的故里。由于年代久远,伊尹的出生地已十分渺茫。其中一种说法就是,伊尹出生在杞县的空桑村。

相传伊尹出生于奴隶家庭,其父亲是奴隶主的家用奴隶厨师,母亲是居于伊水之上采桑养蚕的奴隶。伊尹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他的志向,就是消灭暴虐无道的夏桀,救人民于水火。他先是听说有莘国不错,便来到有莘国国君身边,当了一名做饭的厨子。有莘国国君很快发现伊尹很有才华,就让他担任管理膳食的头目。但有莘国实在太小了,而且他与夏桀同姓,伊尹便趁着有莘国与商汤联姻的机会,以陪嫁奴隶的身份来到商汤的身边,继续做商汤的厨子。商汤很快发现伊尹是个难得的人才,便破格任命他为右相。于是,伊尹和左相仲虺联手辅佐商汤。在两人的策动下,一些诸侯先后叛夏而归商。

采访朱凤瀚:北京大学 教授

这都带有故事传说的一定的色彩。但是伊尹这个人是确实有的,在甲骨文中,后来还对他,尽管伊尹不是商人的贵族,但是对于商王朝兴起的时候有功的这些旧臣,商人还是给他们祭祀,甚至给他们很隆重的待遇,说明伊尹在商人的这个现实生活中和宗教观中,伊尹是很神圣的,原因大概就在于他确实用他的政治才华,帮助商汤灭了夏,这是有他的重要的历史功绩。

解说

离叛者越来越多。但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死心踏地追随夏王朝的诸侯、方国还有不少,尤其是东部地区的豕韦、顾、昆吾这三个夏属国,势力不小,与商国接近。于是商汤决定剪除夏桀的这三个羽翼。

商汤就在准备东征豕韦时,夏桀得知他一直在扩大自己的势力,便找了个借口召商汤入朝,却下令将商汤囚禁在夏台的重泉即地下水牢里。

仲虺和伊尹得知君主被囚禁,搜集了许多珍宝、玩器和美女献给夏桀,请求释放汤。夏桀是个贪财好色之徒,看见这么多好东西,加上考虑不想引起商族人的不满,便只好将商汤释放。

商汤死里逃生,更加坚定了他灭夏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什么会火?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TV版早前曾在以年轻用户、二次元和ACG文化聚集的弹幕视频站Bilibili(简称“B站”)上获得巨大反响,点击量接近200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