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重天分别住着什么神仙?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3收藏

三十六重天分别住着什么神仙?,第1张

三十六天:

老君化生九炁,是为九天;一天化生三炁,是为三天,何为二十七天,两者合为三十六天。

等级:

三界——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

梵天——四梵天(声闻、缘觉、菩萨、佛)

圣境——三清天(上清、太清、玉清),大罗天(太上老君)

权柄:

昊天金阙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简称玉皇,统领三界六道,职权囊括九重天。

所以说,西方所谓的佛祖,依旧在玉皇之下,但又不绝对受到制衡,拥有部分自由性,类似于听调不听宣的一方诸侯,当然菩萨类似。

至于三清,那就无需多说,天地不灭,三清不显,因为他本身就是老君的化身,而老君却是天地大道的化身。

至于佛教的三十三天,其实是处于同一层天的三十三块区域,而帝释天便是中天之主,号帝释天王,为天人之中最尊贵者,但依旧不入四梵天果位。

另外佛教亦有所谓的二十八天之说,更好喝道教三界二十八等天相合。

诸君要明白,佛教晚入华夏,本身跟脚就不如道教,更何况佛教借鉴了太多道教的思想与形制,这就是主客之别。

佛教所谓的佛亦有“金仙”之称,金仙一般指大罗金仙,然而三清却是混元大罗金仙,老君便是混元一气,故有混元大罗金仙之名,圣人之号。并且圣人是不可能被生灵证就的,修道之人怎能成为道本身呢,就好像人类将生存的过程称之为“生活”,生活的方式与品质就好像修道之法,人类本身能够和生存等同吗?

读书是为了明白道理,但是你就算读完了所有的书,也不可能变成道理本身,却可以超越无数人,看透无数人所看不透之事物。如此,那些看不透者便是三界之内的生灵,而你却是三界之外的生灵,虽然只是精神上的超脱。

——

综上所述,仅为个人观点,难登大雅之堂,恐为贻笑大方,但资笑谈耳!

《道德经》、《道家易》、《太一生水》、《文子》、《庄子》、 《列子》、 《六韬》 、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五行》、《九主》、《明君》、《德圣》)、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物则有形图》、《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易传》、

《击壤歌》、《金人铭》、《巾几铭》、(《语丛四》说之道)、《鬻子》、《鬼谷子》、《恒先》、《彭祖》、《三德》、《用曰》、《伊尹书》、《太公》、《辛甲》、《周训》、《凡物流形》、《尹文子》、《慎子》、《素书》、《孙子兵法》、《守白论》、《鹖冠子》、《尸子》、

《行气玉佩铭》、《关尹子》、《子华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管子》 、《老子指归》、《老子河上公章句》、《衡论》、《世说新语》、《苻子》、《无君论》、《刘子》、《元次山集》、《王无功文集》、《唐玄宗文集》、《天随子》、《宗玄先生文集》、《化书》、

《玄真子》 、《无能子》、《伯牙琴》、《逍遥咏二百首》、《须溪先生全集》、《易龙图序》、《东坡易传》、《道家佚书辑本十七种》、《郁离子》、《庄元臣文集》、《傅山全书》、《老藏(《老子集成》)》、《各道家诸子典籍注疏》、《道藏》等等。

扩展资料: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家

-道德经

我有一个活页笔记本,叫做《故纸堆笔记》,就是对一些古人的资料进行摘录整理,说白了就是一些考证和文章论点的一些证据,简单掺合一些文章的思想,据说这样做也是一种学术研究,虽然我不喜这种所谓的学术,但是倘有人要诘问你问题,不将这些拿些来,确实有底气不足的嫌疑。

在我翻过的古籍中,《史记》、《资治通鉴》、《武经七书》、《韩非子》、《荀子》、《易经》、《道德经》是印象最深的。但要论很精致的背过,感悟,只怕只有千年来一直被人冷落的《黄帝阴符经》了,不是因为它字数少而且从时间上看是道家第一经才去精读,只是为其深邃的智慧所折服。

在我看来,《黄帝阴符经》用词精炼,出语奇特,气魄宏伟,胆略惊人(其中决无忠君思想),言必有据,理必辨证。一般作者难以望其项背。

由于经过诸多名家的铺陈、集注,这本书几乎每句话都能衍演成一篇文章。由于在哲学思想上反对天命观,着重揭示自然和社会发展变革的必然性,讴歌矛盾和斗争,加之又和易经、老子、法家、兵家、阴阳五行等思想有相合相生之处,所以看后常常有“拈花微笑”的心领神悟。

《阴符经》,初称《阴符》、《黄帝天机之书》,道藏本称为《黄帝阴符经集注》。旧题黄帝撰。(1)

又据记载:苏秦游说诸侯不成,乃发奋矢志,连夜发陈 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日夜揣摩,至于引锥刺股,终佩六国相印(2)。《太公阴符之谋》即指太公等人注疏的《阴符经注》。《阴符经》是黄帝奠定雏形的(即原文461字)。伊尹(辅夏灭商的政治家、军事家)、太公(辅周灭商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即姜太公吕尚)、范蠡(战国时越国大夫)、广成子(上古空同氏部落首领,居于崆峒山石室中)、老子、孙子、鬼谷子、张良、以及诸葛亮、李荃(唐)、夏元鼎(宋)都先后为《阴符经》作注。可见此书成书极早,确实有极高的道家和兵家价值,不是轻易能否定的。

唐代的著名学者李荃,将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9字,名为“神仙抱一之道”。这一部分,在我的理解:道(自然、社会的规律)、心(思维、与自然社会规律的紧密性)、术(办法、谋略)结合,可以成为“圣人”。这个圣人,可能是得道高人,也可能是实现什么成王图霸的基业,不过据历代军事家、谋略家的注疏,似乎后者的可能性最大。第二部分101字,名为“富国安民之法”。这一部分,在我的理解:天地人是三盗,既然是三盗,“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天地人也是相生相害的。只要发现了一事物转化为其他事物或者转化为其他结果的枢纽(机),那么“君子”可自得其乐,“小人”会身亡。第三部分231字,名为“强兵战胜之术”。这一部分,在我的理解:生死恩害等辨证的东西(阴阳五行)弄熟了,就是胜利之本。所以“阴阳相胜之术,昭昭进乎象矣。”

《黄帝阴符经》的核心思想,唐代学者李荃说的最为公允,他说:“阴,暗也;符,合也。天机暗合于行事之机,故曰阴符。”(3)这本书的开篇之初,就指出“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观李筌简介,观察。执,掌握。尽,完。全句是说李筌简介,观察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变化运转规律,掌握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变化运转规律,就把(道)的使命概括尽了。但历代军事家、谋略家的解释不太一样,君主、将相必须精心观察天道,进而准确掌握自然法则,使自己制定政治、军事谋略相暗合,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运天下于掌上, 应万变于无穷。这种世俗化的解释,就使得《黄帝阴符经》蒙上了太多的军事哲学思想,所以在解读这本书时,我更倾向于前一种解释,也许那个才是道家的真谛:巨匠在限制中才能表现自己,规律只会给能者以自由。

姜太公吕尚在解释“天有五贼”时说:“圣人为之‘五贼’,天下谓之‘五得’。”贼,被解释为一种破坏力量,失去;得,就成了一种建设力量,得到。具体的讲,贼命、贼时、贼物、贼功、贼神(4),反过来五得就是得命、得时、得物、得功、得神。得失可以互相转化,若能利用这种得失转化,就能成就他的事业。这是军事家。谋略家的思想了,倘从道家思想来看,这五贼的描述,其实就是阴阳五行相生相推相克之道。特别是全书结束的时候,有这样的话更证明了道家的解释:“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进乎象矣。”

其他的思想,被军事家、谋略家们引申得极为刻毒,但从道家的观点来看,又是符合道家精神和体现人类智慧的说法。读者可自己去读、去悟。

著者,先贤强调的是暗合天机,而今日研读此书,我们要让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伟大的历史潮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注释:

1,又说《轩辕黄帝阴符经注疏》,亦称《黄帝天机经》。后夏元鼎撰写《阴符经讲义》四卷,收入四库全书,称李荃撰写原文。

2,《战国策·秦策》

3,李荃《黄帝阴符经疏》

4,《太公阴符之谋》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

楼主发言:4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答:元始天尊到底是居于36层天还是35层天呢?三清之玉清元始天尊(天宝君)居35层天玉清境清微天,浮黎元始天尊(玉帝)居36层天大罗天。三清天(33天太清境大赤天、34天上清境禹余天、35天太清境大赤天)原来是从大罗天划出来,所以也属大罗天的一部分,但如果说要严格清晰地分别称呼,则最高天是36天大罗天,三清天933、34、35天)在大罗天(36天)下面。

另外,道经中其实有两个元始(盘古)、元始天王、两个元始天尊,一个是化天地山川的元始天王、元始天尊--盘古--玉清元始天尊(天宝君);另一个为玉清元始天尊之父的元始天王、元始天尊--浮黎元始天尊(玉帝)!既然道经中有两个元始,那么,看到经文中有“元始”或“元始天尊”,不一定就是说是三清之首的“玉清元始天尊”,也可能是玉帝,研究时要根据上下文意才能分清。因为上帝也可以称“元始”,也是“大天尊”。《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经法卷一》即曰:“元始上帝即非元始天尊也。夫上帝高尊亦位齐元始,始故得称焉。是知元始之号,非一尊之称。”

《上清太上开天龙蹻经》卷二:“至道玉帝,功备十方,应以仙教,号为元始天尊。”卷四说:“生天元始,是称天尊,无上法王,号为玉帝”

《道德真经三解》:“故浮黎元始天尊,不知其几千万劫,方至三清。浮黎元始天尊,即道,生太极也。下至玉清元始天尊,三万二千四百年,道生一也又一万八百年,至上清灵宝天尊,一生二也又一万八百年,至太清道德天尊,二生三也太清道德天尊与无上元君同时授先天大道,三生万物也”

《紫微玄都雷霆玉经》:“昔在劫初,玉清神母元君,是浮黎元始天尊之后,长子为玉清元始天尊,其第九子位为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长生大帝,”

既然有两个元始天尊,那么居36天大罗天的“元始天尊“,究竟是三清之首”玉清元始天尊“(天宝君),还是”浮黎元始天尊“(玉帝)呢?我们再查看相关经文就知道了:

《云笈七签》:”三清之上即是大罗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天宝君治在玉清境,清微天也。灵宝君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也。 神宝君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

《上清灵宝大法》卷二二云:“三尊之号在经中只称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其别号曰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以三境之名而称则曰玉清、上清、太清。以三洞之书而名则曰洞真、洞玄、洞神。” 注:经文中“元始天尊”即“玉清元始天尊”。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内义卷之二:“玄元始三炁化生三宝君,各居一天。”

《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圣迹》云:“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灵宝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极目,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天之上也。”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大罗之天,在众天之上;紫微之宫,处乎玉清之上,大罗之天上有玉京之山,山有七宝玄台,台在七宝城,城中有玉清之殿,高上玉皇治乎其中也。玉帝讳廊奕,治玉京玄台之中玉京山在诸境之上,故曰上京。山有玉城,城中有台号曰萧台。城阙山林郁然罗布,皆高上玉皇所理之处也。”

《皇经集注》:“仰启三清境,无上三境尊;仰启大罗天,无上玄穹主。玉帝所居,为三千大千世界天宗,永无退转,至高无比,故云大罗;”“九天之上谓之大罗,玉京金阙云层峨峨。中有天帝仁慈惠和是号玉皇”

《辩伪录·卷第一》:“使大罗玉帝魂惊于九天之中,元始天尊胆落于三清之上”

道教青林道人《给佛教徒的一封公信》中关于玉帝所居处的描述:“玉皇不居住于三界内的任何一天,反而潜默于“太上弥罗无上天”即天穹之极处(简称:大罗天),也是出三界生死之无上净域,故而至尊至贵,三界二十八天是有生有死之处,而以上的四种民天、三清圣境以及最高的“弥罗天”是生死不相干的清虚道境、无上净界,玉皇悠然于无上天,岂是生死所干的三界天主能比拟?“

《酉阳杂俎》卷二:“三清上曰大罗,又有九天、波利等九名。”

由上引文献资料可知,《云笈七签》中的“天宝君”即《上清灵宝大法》卷二二所描述的三宝君中的三清之首玉清元始天尊,再对比《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皇经集注》、《辩伪录·卷第一》等经文知,这个居于大罗天的“元始天尊”即玉皇,也就是说是浮黎元始天尊,而非玉清元始天尊。

综上论述可知:三十六天中圣境四天各位神仙的居处:

大罗天(太上弥罗无上天) 玉皇大帝 (道、元始、浮黎元始天尊)三十六天 --弥罗天(无上天)

三 玉清境清微天 元始天尊(天宝君、盘古、玉清元始天尊) 三十五天 --玉清天

清 上清境禹馀天 灵宝天尊(灵宝君、太上道君、通天教主) 三十四天 --上清天

境 太清境大赤天 道德天尊(神宝君、太上老君、老子) 三十三天 --太清天

关于道教神仙排位的书籍主要是《道藏》和《碧洞真经》等,其中《道藏》记载了道教的三个聚宝盆,即鼎宝、戒宝、真宝,以及十大神仙和八大仙王等。而《碧洞真经》中则详细记录了971位神仙的名字、籍贯、住处、功德、事迹等等。这些书籍中的神仙排位,通常按照修行的级别、道行的深浅以及对人类的贡献等方面进行划分。拓展内容:道教的神仙排位是道教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了许多著名的神仙,例如王母娘娘、三清大帝、东皇太一、南极仙翁、西王母、北斗星君、哪吒、吕洞宾等。不同道派对于神仙的排位也有所区别,但基本上都包括了道家的三清、五方、十八罗汉、四值功德天等。通常,神仙的排位越高,修行的道行越深,对人类的贡献也就越大。同时,不同的神仙也有着不同的职责和作用,例如王母娘娘主管天宫、三清大帝主宰三界等等。这些神仙的形象和故事也成为了道教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道教经书的内容包罗万象,不仅记录了道教的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方术、斋醮科仪,还保留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医药学、养生学、化学、音乐、地理等多种学科的珍贵资料。道教经书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宝库。

主要经典

《道德经》、《 南华真经 》、《文始真经 》、《冲虚真经》、《通玄真经》 、《度人妙经 》、《阴符经》 、《清静经 》、《西升经》、 《心印经 》、《黄庭外景经 》、《黄庭内景经 》、《玉皇经》 、《玉枢经 》、《三官经》 、《北斗经 》、《周易参同契 》、《悟真篇 》、《太上老君内观经 》、《洞玄灵宝定观经 》、《太上感应篇》、 《文昌帝君阴骘文 》、《坐忘论 》、《化书 》、《重阳立教十五论》 、《龙门心法 》

常诵经典

玄门日诵早坛功课经:经前诸韵赞、八大神咒、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太上洞玄灵宝升玄消灾护命妙经、太上灵宝天尊说禳灾度厄真经、高上玉皇心印妙经、诸真宝诰、中堂赞及邱祖忏文等、小赞及结经谒等

玄门日诵晚坛功课经:经前诸韵赞、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救苦拔罪妙经、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真经、太上道君说解冤拔罪妙经、诸真宝诰、中堂赞及报恩宝诰等、小赞及结经偈等

道藏

道藏,指道教书籍的总称,包括周秦以下道家子书及六朝以来道教经典。它是道教经籍的总集,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经典编排起来的大型道教丛书。

不同版本

《北齐道藏》

大规模编藏道书始于北周。周武帝时,“以沙门邪滥,大革其讹”,召道士王延至京,为置通道观(即唐玄都观前身),并精选道士八人,与延共弘玄旨。北周天和五年(570)玄都观道士所上《玄都经目》,增入诸子论,共6363卷,较诸陆修静所搜集者已大大有增加。建德年间,周武帝敕置通道观,令道士王延“校三洞经图,缄藏于观内。延作《珠囊》七卷,凡经传疏论八千三十卷,奏贮于通道观”。

《开元道藏》

皇帝因尊奉道教教主李耳为其远祖,故而重视道经编纂工作。唐高宗时期,曾有《一切道经》行世。开元(713—741)年间,唐玄宗派遣使者搜访道经,唐开元年间,玄宗诏令发使搜访道经,亲加寻阅。期间玄宗著《琼纲经 目》,凡七千三百卷。后唐玄宗又亲自主持编修《玉讳别目》,记传疏论相兼,九千余卷。’’天宝七载(748)诏令传写,以广流布。名《开元道藏》。唐玄宗支持编撰的这两部道藏达到了历代整理道书的高峰。

《宝文统录》

唐安史之乱时,两京所藏道书多遭焚毁,以后诸帝又陆续派人搜寻整理。大历年间,又及7000卷。嗣经唐末五代之乱,道教经籍赖杜光庭、暨齐物、梁文矩诸人的搜集贮藏,才使六朝道书十存四三。宋朝开国后,又大力搜集道书和编纂道藏。宋太宗尝求得道经7000余卷,命散骑常侍徐铉、知制诰王禹偁校正,删去重复,得3737卷。北宋大中祥符初年,真宗诏令道士修校,命宰臣王钦若总领,在徐、王校订的基础上,加以增补,共4359卷。较徐铉等所校订的道藏,增加622卷,并撰成篇目上进,赐名《宝文统录》。

《大宋天宫宝藏》

由于《宝文统录》的纲条与《琼纲》、《玉纬》之目参差不同,王钦若、戚纶等又推荐张君房主持再次校修。依三洞纲条,四部录略,品详科格,商较异同,以铨次之成藏,共4565卷;函目起《千字文》天字,终于宫字,得466函,题曰《大宋天宫宝藏》。至天禧三年(1019)春,写录成七藏。

《政和万寿道藏》

北宋崇宁年间徽宗诏令搜访天下道教遗书,就书艺局令道士校订。至崇宁、大观年间,又增至5387卷。政和中刊藏典,又两诏郡国搜访道门遗书,所获甚夥,乃设经局,敕道士元妙宗、王道坚详加校订,送龙图阁直学士中大夫福州郡守黄裳役工镂板。事毕,进经板于东京(今河南开封),共540函,5481卷,名曰《政和万寿道藏》。道书雕板,始于五代,而全藏刊板,则始于此。

《大金玄都宝藏》

《政和万寿道藏》经板,历经靖康之乱,至金已残缺不全。金大定四年(1164),世宗诏以南京(即宋东京,今河南开封)道藏经板付中都十方大天长观(旧址在今北京白云观西)。金明昌元年(1190),提点冲和大师孙明道,据以补缀完成,印经一藏。后孙明道奉诏,分遣黄冠访遗经于天下,募工鸠材,不二年,镂椠具完,共得遗经1074卷,补板者21000余册,积83198册。孙明道于是倡诸道侣,依三洞四辅,品详科格,商校异同,加以诠次,勒成一藏,共6455卷,题曰《大金玄都宝藏》。泰和二年(1202),天长观毁于火,经板亦被焚。

《玄都宝藏》

元初,道士宋德方倡刊道经,令其弟子秦志安于平阳玄都观总领其事。至乃马真后称制第三年(1244),全藏刊竣,凡7800余卷,亦称《玄都宝藏》。经板即存于平阳玄都观。定宗时,移贮新建之平阳永乐镇纯阳万寿宫。由于参加校定者皆全真道道士,故此藏中全真道著作颇多。元宪宗和元世祖时,道教因在僧道辩论《老子化胡经》中失败,佛教徒奏请“自道德经外,宜悉焚去”,至元十八年(1281),诏令除《道德经》外,其余道书和道经印板尽行烧毁。其中道家哲学义理精华,帝王崇道记和道士与佛教论战之书,这些书经此焚经之后大部分不存。自晋唐宋以来历代隐士与道士精心积累保存的大批珍贵典籍、道书,都因此次“至元焚经之祸;而致缺佚。而留下来的多是带有佛教色彩的经书。可知那批典籍之特色与珍贵。据考证,现存《正统道藏》所收《道藏阙经目录》中著录的许多道书,就是在元代焚经后缺佚的。元朝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是道教文献与中华文化遭受了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从此记录历代佛道论战的典籍也只剩佛教单方面的记录诉述。也是导致后世道教术多学少的原因。直到敦煌出土《道教诠理答难》才得窥见佛道论战真貌。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云:“今本《阙经目录》,即明正统刊藏时校《元藏》所阙之目录。”粗略统计,共阙794种2500卷,相当于半部明《正统道藏》被烧毁。自此形成了如明《笠翁对韵》中所说的“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的现象。

《正统道藏》

明成祖即位(1403)之初,敕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编修道藏。永乐四、五年间,又一再催办。永乐八年,张宇初去世,诏令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继续主持编修。直到正统九年(1444),始行刊板,英宗又诏令道士邵以正督校,增所未备。次年刊板事竣,名曰《正统道藏》。

在明朝时,虽然道教已经逐渐失去了在社会和政府中的主导地位,势力开始衰落,但是,在对道教的宗教经典进行整理和修订方面,明朝却是一个最重要的时期。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最完整、规模最大的道藏,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在以前的朝代,也曾经编写过几次道藏,但由于历史原因,它们都先后失传了。所以到了15世纪初,明朝的永乐皇帝下令重新编写道藏。从1406-1445年,经过几十年的时间,经历了几位皇帝,终于完成了明朝时期的第一部道藏,这就是《正统道藏》。共有5305卷,480函。过了150多年后,万历皇帝再次下令编写道藏,在以前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少内容,这就是《万历续道藏》。

明朝的这两部道藏,共有510函,5485卷。《正统道藏》按三洞四辅十二部分类,各部收书共一千四百三十种。计洞真部三 百一十六种;洞玄部三百零三种;洞神部三百六十四种;太玄部一百一十七种;太平部 六十六种; 太清部二十四种;正一部二百四十种。但《正统道藏》分部十分淆乱,如《道德经》等道家道论当入《道藏》首列,而今《度人经》误入《道藏》首列;《上清经》 当入洞真部,而今大都误入正一部; 《度人经》诸家注当入洞玄部,而今误入洞真部;道家诸子注疏当入太玄部,而亦误入洞真部。如此之例甚多。故上列各部收书数,实已不能反映其各部书的真实数字; 而上列收书之种数,也只是约数。其中不少类书,只算一种,实际包含多种,如《修真 十书》收有南宗诸传人之诗文集《金丹大成集》《上清集》《玉隆集》《武夷集》等十 种以上;《云笈七箓》为《大宋天宫宝藏》之辑要书,或节录,或取全文,收书之多更 不胜枚举。因此实际收书之种数比上列数字为多。参加纂修的道士,除张宇初、张宇清、邵以正等人外,可考者,永乐时有涂省躬,正统时有喻道纯、汤希文。现存《正统道藏》3部半一部存于北京市图书馆;另一部于南阳市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仅存半部。还有青岛市博物馆收藏的万历年间刊《道藏》。

《万历续道藏》

编纂《正统道藏》时,因搜访不周,缺漏甚多,万历三十五年(1607),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奉旨校刊“续道藏”,亦以《千字文》为函次,自杜字至缨字。凡32函,180卷,名为《万历续道藏》。

涵芬楼影印本

正、续道藏经板传至清代,日有缺损。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遂全部被毁。明清两代,颁赐各宫观的道藏虽多,但以屡经兵燹,存者甚少。1923年10月至1926年4月,商务印书馆以涵芬楼名义,据北京白云观所藏正、续道藏影印,缩改为石印六开小本。每梵本二页并为一页,凡1120册。但白云观所藏道藏虽曾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由王廷弼助资修补,但仍有残缺。全藏目录,见所收《道藏经目录》4卷。该馆复就全书中抽选170种,别印《道藏举要》398册。明季有《道藏目录详注》2种,各4卷,分别为白云霁、李杰所编。均略有题解。白编“详注”收入《四库全书》。

《道藏辑要》

清康熙年间,彭定求收道书200多种,编成《道藏辑要》,按二十八宿字号,分为28集,共200余册。道教重要经典,历代祖师、真人著作,科仪戒律,碑传谱记,悉有收录,实为道藏之节本,其中还有明版道藏之外的晚出道书。嘉庆年间,蒋元廷编有《道藏辑要目录》 1卷。光绪三十二年(1906)因原版《道藏辑要》已经罕见,成都二仙庵道院又将其重刊,并新增贺龙骧所编《道藏辑要子目》 5卷,另刻有《道藏辑要续编》及《女丹合编》并行于世。此外,还有闵一得编《道藏续编》第1集,萧天石萧公编《道藏精华》,均对正续道藏有所增补。《道藏精华》,选录道家道教典籍之古本、孤本、钞本秘籍,共达八百余种,注释集解者,则达千余家。其搜罗之广博、内容之精湛、版本之名贵、选刊之谨严,堪称四绝。由于道藏卷帙浩繁,检索甚为不便。1953年7月,翁独健根据《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以及《道藏阙经目录》、《道藏辑要》的内容编撰《道藏子目引得》一书,内分“分类引得”、“经名引得”、“撰人引得”、“史传引得”4部分,为检索道藏较好的工具书。1949年,陈国符撰《道藏源流考》(1963年增订再版),对于三洞四辅经之渊源及传授、历代道书目及道藏之纂修与镂板,多有所考述。

三十六重天分别住着什么神仙?

三十六天:老君化生九炁,是为九天;一天化生三炁,是为三天,何为二十七天,两者合为三十六天。等级:三界——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