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中国神话最多最原的古籍是什么书,里面能看到什么国?
是山海经
《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是一部充满着神奇色彩的著作,内容无奇不有,无所不包,蕴藏着丰富的地理学、神话学、民俗学、科学史、宗教学、民族学、医学等学科的宝贵资料,它的学术价值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它大量地、有条序地记载了当时中国的自然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的内容,如山系、水文、动物植物、矿藏、国家地理、经济、社会文化风俗等,细心钻研,深入探讨,就不愁没有新发现。
《山经》5篇是为一组,以四方山川为纲,记述内容包括古史、草木、鸟兽、神话、宗教等。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前一节和后一节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使篇节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清楚。
《海经》中的《海外经》5篇是为一组,主要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海内经》5篇为一组,主要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大荒经》4篇为一组,主要记载了与黄帝、女娲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重要神话资料,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海经》以上每组的组织结构,皆自具首尾,前后贯串,有纲有目,除著录地理方位外,还记载远国异人的状貌和风格。第18篇《海内经》是《山海经》地理状况的总结,总结中国境内地理形势分野、山系、水系、开拓区域分布;农作物生产;井的发明;乐器制作;民族迁徙;江域开发以及中国洲土安定发展形成的基本格局。
《山海经》全书记载了约40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位历史人物,400多个神怪畏兽,该书总体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大荒经》由东开始,故有学者认为是南、西、北、东的方位顺序与远古上南下北同,故《大荒经》由东开始,则可能是后人的改动调整),然后向西,再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对古代历史、地理、植物、动物、文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关于《山海经》全书涉及的地域范围及相关物事虚实,历来众说纷纭。很多学者都认为是一次国家地理大普查之后的文献记载,有一些确实能确定下来,比如黄河、渭河、华山等等,地理位置与现实的大体一致。事实上,即是是《五藏山经》,也与整体格局和现实的山川不合,至今为止,尚未有谁能令人信服地将这些山川一一坐实。然而,《五藏山经》所描述的山川有些是存在的,特别是《中山经》里的山,《五藏山经》(即“山经”)本是以一些真实的山川为基础来叙事的,但说到荒远无稽的极地,已是无能为力,只能凭借想象向壁虚构了。
摩柯婆罗多》《 罗摩衍那》
摩诃婆罗多,常被称为摩柯婆罗多,印度古代史诗,和《罗摩衍那》并列为印度两大史诗。《 摩柯婆罗多 》书名的意思是“ 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摩柯婆罗多》现存的本子是在一部史诗的基础上编订而成,其中不但有长篇英雄史诗,而且有大量的传说故事作为插话,还有宗教哲学及法典性质的著作,因此篇幅很长。
摩柯婆罗多是古代印度的一部著作 它讲述了很多关于神的故事,在讲述这些故事的同时, 也将瑜伽的伦理道德融入其中这本书是印度两部长诗之一, 它被印度教奉为无上宝典书中的故事都是以对话的形式讲述出来的, 这是古代很流行的一种形式书中的故事有很多在民间被人们广为传诵, 在讲述与聆听这些故事的时候,我们的心灵将得到净化, 会感觉到宝贵的甜蜜的喜悦
《摩柯婆罗多》据说是印度传说中的大圣人毗(pí)耶娑创作的,反映了古代印度各阶层的生活,被誉为印度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长达20多万行,是荷马史诗的8倍,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在印度一年一度的庙会上,艺人们都要分段朗诵它,听众常常会被感动得流下眼泪。
情节概述
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天上8位神仙兄弟,带着他们美丽的妻子们下到人间游玩。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一只漂亮的母牛带着小牛犊在吃草。母牛有着锦缎般的皮毛和惹人怜爱的姿态。一位妇人被母牛吸引了,她要求神仙们把母牛带走,她的丈夫知道这是极裕仙人的母牛,劝她放弃这个想法,但她执意不从。最后,在众兄弟的帮助下,他们终于偷走了母牛和牛犊。
极裕仙人是位很有法力的大仙。他回来后发现母牛不见了,运用法力很快就知道了谁是偷牛的人。他发出诅咒:8位神仙兄弟都将降到人间做凡人。极裕大仙和诅咒是很灵验的,肯定能变成现实。8位神仙兄弟非常后悔,他们一起向大仙请求宽恕。大仙在他们的恳求下,把诅咒减轻了:7位兄弟都必须到人间走一遭,但偷牛的主谋将留在人世间。
8位神仙兄弟又去求恒河女神做他们的母亲,商量好恒河女神生下前7个孩子都扔入恒河,让他们洗去罪过,重新复活为神。恒河妇神被他们的诚心感动了,她答应他们的请求,便化作一位美貌的女子到人间。她娇美的容颜和婀娜的身姿,使她得到人间国王福身王的爱情。
在结婚前,他们订了一个协议;福身王不许问她的来历,不得干涉她的行为,迷恋中的福身王答应了。他们成亲了,生活幸福美满,每年都生下一个俊美的孩子,但母亲每次都将孩子扔入恒河,然后笑容满面地回到丈夫身边。国王极为震惊,但因婚前有约,只好默默忍受,这样延续了7年,第8年生第八个孩子的时候,福身王忍无可忍,终于要制止妻子了。丈夫违约,大仙的诅咒也实现了。恒河女神向丈夫讲明原委,带走了小儿子。儿子被送到大仙那里,学习各种知识,练就了各种本领,长大后回到福身王身边,成为武、博学、善良的人物。国王立他为太子。
福身王失去爱妻后,十几年都闷闷不乐,也没再娶。有一次,他在河边看到一位大眼细腰,似花似玉,浑身发着异香的渔家女子。他要求这位女子嫁给他。但女子父亲提出的条件是要让他女儿生下的儿子继承王位。福身王已将恒河女天神般的儿子立为太子,无法答应。他又开始郁郁不乐了。太子知道原因后,他向渔父发誓他要放弃太子的地位,并发誓一辈子不结婚,这样来保证渔家女的后代稳坐王位。渔家女终于和福身王结婚了,他们生下花钏和奇武两个儿子。花钏很早就死去了。奇武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持国,一个叫般度。持国是个瞎子,但他有以难敌为首的100个儿子。般度有以坚战为首的5个儿子,但个个武功出众。
持国百子和般度五子从小就产生了竞争和矛盾,长大后又开始争夺王位。难敌为了独占江山,经常想谋杀坚战兄弟。有一次他建造了一个涂满树胶的房子,让坚战五兄弟去住,当他们一住进去的时候,又派人去放火,树胶房子最容易着火,一下子就烧得精光。幸好有人报信,坚战兄弟从事先挖好的地道跑走了。
坚战兄弟们逃过了森林。在一次邻国公主招亲大会上,坚战兄弟中的一个人,一箭射中远处旋转的鱼的眼睛,他可以娶美丽的黑公主为妻了。但遵从母亲的旨意,他们五兄弟共同娶了这位妻子。
黑公主的国家势力强大。有了这样的支持,坚战五兄弟又回国了。国王分给他们一半国土,但都是荒凉的土地。难敌又想起一个坏主意,他让般度王兄弟和他玩掷骰子的赌博。条件是输了的一方必须流放12年,第12年还不能被认出来,否则又得增加12年的流放。般度王兄弟被迫无奈答应,结果输了,他们只好到森林中去过流放的生活。第13年时,他们乔装打扮,到一个国家的王宫里干活。等一年过去了,他们派使者回国要求归还他们的一半国土。
难敌拒绝了坚战五兄弟的要求。双方终于爆发战争了。难敌和坚战都联络了许多国家做他们的支持者,当时印度半岛上的国家几乎都参加了这场大战——俱卢大战。
这场大战进行了18天,死伤无数人,难敌的99个兄弟都被杀死了,只有难敌一人逃跑了。他躲进一个湖里,用一根芦管呼吸。但被坚战五兄弟发现了。他们用语言羞辱他,逼得难敌从湖里冒起来,和他们决斗。难敌寡不敌众,也被杀死了。
难敌的战士们决心为难敌报仇,他们夜袭坚战五兄弟的军营,把酣睡的战士都杀死了。幸好五兄弟当时不在,得以逃生。坚战回国做了国王,想到兄弟家族间的残杀给人民带来了那么严重的灾难,他们心里感到很愧疚。不久,他们把王位交给了孙子,带着妻子黑公主到喜马拉雅山去修道了。最后他们都升入天堂。
罗摩衍那和另一部更长的史诗《摩诃婆罗多》是印度文化的基础,对印度文学、宗教的发展有相当大的作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西游记》也受到它的影响。罗摩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甚至相当于耶稣在基督教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罗摩衍那成书不早于公元前300年,第二章到第六章是原作,第一章和第七章可能是后来(不早于公元前200年)补充进去的,原作将罗摩描绘成一位理想的英雄,但后来补充的部分将罗摩说成是毗湿奴的化身,两部分的文笔也不一致。
原书依据吠陀体系推算,罗摩和罗刹魔王罗波那(Ravana)之间的战争发生在距2005年880,147年之前,印度传统的历书都是根据这种推算编制的,但是并不为现代历史学家所接受。
印度传统认为罗摩是毗湿奴的化身,他杀死魔王罗波那,确立了人间的宗教和道德标准,神曾经答应蚁垤,只要山海还存在,人们就仍然需要阅读罗摩衍那。
20世纪70年代大陆梵文学者季羡林、黄宝生翻译《罗摩衍那》,为全世界迄今除英译本之外,仅有的外文全译本。
《罗摩衍那》意思是“罗摩的游行”或“罗摩传”。罗摩是印度古代的传说中人物。后逐渐被神化。
编辑本段作者和成书年代
这部史诗的作者传说是跋弥,或称伐尔弥吉,意译蚁垤。对此学者虽有意见分歧,但统观全书,尽管
罗摩衍那
写成的年代不同,新老成分并有,但基础部分文体大致是统一的。因此很可能有一个作者对全书进行过加工,这个作者就是蚁垤。蚁垤生卒年代不详。按照传说,他原出身婆罗门家庭,因被遗弃,被迫以偷盗为生。传说他静坐修行数年而一动不动,无数蚂蚁在上面筑巢生息,身体成了蚂蚁窝,所以叫做蚁垤。有人说他是古代的仙人,或是金翅鸟的儿子,还有人说是一个语法专家。当神的使者向他讲述了英雄罗摩的故事后,资质平庸蚁垤却无法把它记录下来。直到有一天,他在树林中看见一个猎人射死了一只雄麻鹬,雌麻鹬因惊恐与悲哀惨叫不止,面对此情此景,悲愤不已的蚁垤突然脱口而出合辙押韵的话语,一种优美、和谐的诗体就此神奇的诞生了,这就是被后人称为输洛迦的短颂体,蚁垤正是用这种诗体创作了《罗摩衍那》。现在标明的作者已经笼罩在神话传说的迷雾中,其历史真实性难以考证,他们有可能是这大史诗原始形式的作者,也有可能是在这大史诗形成过程中虚构的作者。
《罗摩衍那》最初只是口头流传,增增删删,因人因地而异。写成以后,仍无定本。大家公认在全书7篇之中,第1、7篇晚出,第2~6篇是全书较原始的部分。因此,这部包括24000颂( 现代精校本为近两万颂)的大史诗绝不会成于一时,它的成书年代约在公元前3、前4世纪至公元2世纪之间。全书7篇按顺序是:《童年篇》、《阿逾陀篇》、《森林篇》、《猴国篇》、《美妙篇》、《战斗篇》和《后篇》。
编辑本段主要情节
史诗以罗摩和妻子悉多的悲欢离合为故事主线,表现了印度古代宫廷内部和列国之间的斗争;因其间穿插了不少神话传说和小故事及描绘自然景色、战斗场面等花费了过多笔墨,故而篇幅宏大。情节大体如下:阿逾陀城国王十车王有3个王后,生有4个儿子,长子罗摩。罗摩通过比武获胜,娶了弥提罗国公主悉多。十车王年迈,决定立罗摩为太子,继承王位。但他的第二个王后吉迦伊受侍女怂恿,竟提出流放罗摩14年和立她的亲生儿子婆罗多为太子的非分要求。由于十车王有诺言在先,必须应允王后的要求。罗摩为使父王不失信义,甘愿流放。悉多为了夫妻之情,十车王的小王后亲生子罗什曼那为了兄弟之谊,都甘愿随同流放。他们3人离开都城不久,十车王即抑郁而死。当时,婆罗多不了解内情,被召回举行父葬和继承王位。他得知真相后,痛斥母亲,举行完父亲葬礼后,亲自去森林寻找罗摩,让他继位。但罗摩坚决不肯,一定要等流放期满再回去。婆罗多只得带回罗摩的鞋子供在王座上,代为摄政。罗摩3人在森林中历尽艰险。楞伽岛十首魔王罗波那劫走悉多,罗摩与猴国结盟,在神猴哈奴曼及猴群相助下,终于战胜魔王,救回悉多。但罗摩怀疑悉多的贞操,使她投火自明。火神从熊熊烈火中托出悉多,证明了她的贞洁。夫妻团圆,流放亦期满。罗摩回国登基为王,阿逾陀城出现太平盛世。但波折又起,罗摩听到民间又传悉多不算贞女,为不违民意,忍痛把怀孕在身的悉多遗弃在恒河岸边。悉多得到蚁垤仙人的救护,住在净修林里,生下一对孪生子。后罗摩举行马祭,蚁垤安排孪生子与罗摩相会,并向罗摩辩明悉多的贞节,但罗摩仍认为无法取信于民。悉多无奈,向大地母亲呼救,说如果自己贞洁无瑕,请大地收容她。顿时大地裂开。悉多纵身投入大地怀抱。最后罗摩兄弟都升入天国,复化为毗湿奴神。
全书写的是罗摩与妻子悉多悲欢离合的故事。篇幅之所以这样大,有两个原因:第一,同印度其他古籍一样,插入了不少的小故事;第二,描绘自然景色、战斗场面等花费了过多的笔墨。
编辑本段分篇概述第一篇《童年篇》
开首是一篇类似楔子的东西,介绍成书经过和全书内容。接着讲本书主要故事。十车王无子,请鹿角仙人举行求子大祭。天神全都来到祭场。他们商议请大神毗湿奴下凡剪除罗刹王罗波那。毗湿奴化身为4,降生为十车王的4个儿子:罗摩、婆罗多、罗什曼那和设睹卢祇那。大梵天为了帮助毗湿奴,要求众神创造猕猴,助罗摩平妖。大仙人众友来到十车王朝廷上请他派罗摩去降魔。罗摩和弟弟罗什曼那随众友出走,剪除了妖魔,来到遮那竭王朝廷上,罗摩拉断神弓,同悉多结婚。悉多是遮那竭王从垄沟里拣起来的女儿。
第二篇《阿逾陀篇》
主要讲十车王的宫廷斗争。十车王年迈,决定立罗摩为太子,继承王位。小后吉迦伊玩弄手段,胁迫十车王把罗摩流放,让自己的儿子婆罗多即王位。罗摩是孝子,坚决执行父王的命令。悉多是贤妻,一定要陪罗摩流放。罗什曼那是好弟弟,执意陪侍兄嫂。于是 3人辞别父母,出发到森林中去,流放14年。波罗多也是好弟弟,无论如何不愿登上王位。他率领大军到森林里去,劝罗摩回国。罗摩不肯,把自己的一双鞋交给婆罗多,作为替身。婆罗多捧双鞋回国,代罗摩摄政。
第三篇《森林篇》
描绘罗摩等 3人在林中的生活。林子里到处是罗刹。他们行凶吃人,搅得大家惶惶不安。居住在林中的人们恳请罗摩除怪安民。楞伽城十首罗刹王罗波那的妹妹首哩薄那迦来到林中,爱上了罗摩。罗摩把她转介绍给罗什曼那。罗什曼那一怒割掉了她的鼻子和耳朵。她先求救于弟弟伽罗。随后又逃往楞伽城,怂恿罗波那来劫走悉多。罗波那命令小妖化作金鹿,引开罗摩,乘机劫走悉多。罗摩兄弟在林中到处寻找悉多踪迹,遍询树木、小河、山丘、野兽,没有得到确切的答复。他们俩后来遇到了金翅鸟王,才得知悉多下落:她已经被魔王罗波那劫至楞伽城。金翅鸟王力劝罗摩与猴王联盟,共同营救悉多。
第四篇《猴国篇》
主要讲罗摩与猴王结盟的故事。罗摩同罗什曼那来到般波湖。烂漫的春光逗引起罗摩思妻之情。他们兄弟俩在这里碰到神猴哈奴曼,并在哈奴曼力劝之下同猴王须羯哩婆结盟,互相约定:罗摩助猴王杀死其兄波林,夺回王位;猴王则帮助罗摩寻找妻子。正在此时,波林来同猴王搏斗。罗摩隐身树后,用暗箭射死波林。接着就给猴王举行灌顶(加冕)礼。但猴王复国以后,沉湎于酒色之中。罗什曼那骂上门来,他才翻然憬悟,立即派出猴兵猴将,到大地各处搜寻悉多踪迹。哈奴曼被派往南方,他在途中遇到金翅鸟王的弟弟僧婆底。僧婆底告诉他亲眼看到罗波那把悉多劫往楞伽城,罗摩于是率猴兵来到海边。他派哈奴曼过海去侦察。哈奴曼一跃过海。
第五篇《美妙篇》
哈奴曼跳过大海以后,来到楞伽城。他变成一只猫,潜入城内,到处探视。最后来到王宫的御花园,发现了被魔王囚禁的悉多,并亲眼看到悉多坚贞不屈、抗拒魔王引诱的情景。他乘看守悉多的罗刹女离开的时机走到她跟前,把罗摩的表记交给她。为了想试一试魔王的威力,他大闹楞伽城。最后他被魔王擒住,尾巴被系上了燃烧着的东西。他伺机逃脱,所到之处,烈炎随之,火烧了楞伽城,然后纵身跳过大海,向罗摩复命。
第六篇《战斗篇》
是全书最长的一篇,描绘罗摩率猴兵与魔兵搏斗的情景。听说罗摩率领猴子大军来到大海对岸,魔王罗波那就召开军事会议。他弟弟维毗沙那主张交出悉多,与罗摩和好。魔王大怒,把他赶走。他过海投奔罗摩。罗摩得海神之助,派那罗跨海造桥。猴子大军渡海,把楞伽城团团围住。接着就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搏斗。罗摩兄弟都受了重伤。神猴哈奴曼奉派到北方神山吉罗娑山去采集仙草,给罗摩兄弟治伤。但是仙草却隐藏了起来。哈奴曼于是把整座吉罗娑山托在手中,来到两军阵前,用仙草治愈了罗摩兄弟的伤,又把神山托回原处。最后罗波那和几个儿子都阵亡了。罗摩立维毗沙那为楞伽王。悉多投火自明,夫妻团圆。此时14年流放期满,罗摩得胜回国。
罗摩衍那
第七篇《后篇》
是全书最后一篇,从内容上看是后加的。这一篇结构庞杂,约略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追述罗刹的来源和罗波那与哈奴曼的历史,美化神猴;二是讲罗摩与悉多的第二次离合。在这里,罗摩从一个被迫害的受难者一变而为封建专制暴君。他怀疑悉多不贞,命罗什曼那将怀孕的悉多遗弃于野林中。蚁垤仙人收养了她。她生了两个儿子。蚁垤写成《罗摩衍那》,教二子演唱。后来到了罗摩朝廷上,觐父认子。蚁垤把悉多领来,证明了她的贞操。罗摩仍不相信,悉多呼救于地母,大地开裂,她一跃而入。最后是全家在天堂重聚。
全部史诗除这个主干故事以外,还插入不少小故事、神话和传说。
编辑本段思想内容
一千多年以来,对于史诗的主干故事有各种解释。印度教徒认为罗摩是神,因而把史诗看成是圣书
罗摩衍那
。西方学者认为该史诗影射的是农业技术从印度北方传向南方的过程,因为悉多的原意是田地里的垄沟,象征农业技术。还有人认为它是一部战胜艰苦和强暴的英雄颂歌。十车王宫廷上出现了矛盾,庆祝罗摩灌顶为太子的喜庆场面一变而为悲叹离别的情景。解决矛盾的途径只有自我牺牲,于是罗摩等3人甘心流放。作者通过这一宫廷阴谋的描绘,宣扬了一整套君臣、父子的伦理教条。在对与猴国结盟、灭魔复国、夫妻团圆的描写中,作者歌颂了罗摩这个英雄。他的理想是家族和好,政权安定;他支持正义的战争,也考虑奴隶社会中平民的利益。另外也有人说,史诗产生于印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书中所宣扬的已是封建道德教条。罗摩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他恃以为生的是农业;而罗波那则代表没落奴隶主,他以吃肉为生,进行游牧活动。从民族矛盾来看,罗摩皮肤是黑色的,是原始印度人的代表;而罗波那虽然名义上是一个罗刹,实际上是婆罗门,是外来的雅利安人的代表。整个史诗歌颂的是新兴地主阶级,且通过大力宣扬一夫一妻制,强调女子的贞节,表现了作者对王位继承的纯洁性的关心。
《山海经》中的“不周山”指的是昆仑山西北部的帕米尔。
不周山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名,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意思是在西北海以外,大荒的一个角落,有座山断裂而合不拢,名叫不周山,有两头**的野兽守护着它。
楚国大诗人屈原在他的不朽著作《离骚》中就有“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意思是经过不周山向左转去啊,我的目的地已指定西海。
同期成书的《淮南子·天文训》则对不周山之“不周”,作了更为神奇的描述:“昔共工与颛琐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意思是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首领,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据王逸注《离骚》,高周注《淮南子·道原训》均考不周山在昆仑山西北。这个不周山即今日昆仑山西北部的帕米尔。
扩展资料:
“不周山”相关故事: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之后,水神共工一向与火神祝融不合,他向火神发动进攻。担当先锋的大将相柳、浮游,猛扑火神祝融氏居住的光明宫,把光明宫四周长年不熄的神火弄灭了。大地顿时一片漆黑。火神祝融驾着遍身冒着烈焰的火龙出来迎战。
所到之处,云雾廓清,雨水齐收;黑暗悄悄退去,大地重现光明。水神共工恼羞成怒,命令相柳和浮游将三江五海的水汲上来,往祝融他们那里倾去。刹时间长空中浊浪飞泻,黑涛翻腾,白云被淹没,神火又被浇熄了。
可是大水一退,神火又烧了起来,加上祝融请来风神帮忙,风助火威,火乘风势,炽炽烈烈地直扑共工。共工他们想留住大水来御火,可是水泻千里,哪里留得住。火焰又长舌般地卷来,共工他们被烧得焦头烂额,东倒西歪。共工率领水军且战且退,逃回大海。
他满以为祝融遇到大水,肯定会知难而退。因此立在水宫,得意起来。不料祝融这次下了必胜的决心,他全速追击。火龙所到之处,海水不由滚滚向两旁翻转,让开了一条大路。祝融直逼水宫,水神共工他们只好硬着头皮出来迎战。代表光明的火神祝融获得了全胜。
浮游活活气死,相柳逃之夭夭,共工心力交瘁,无法再战,狼狈地向天边逃去。共工一直逃到不周山,回头一看,追兵已近。共工又羞又愤,就一头向山腰撞去,“哗啦啦”一声巨响,不周山竟给共工撞折了。不周山一倒,大灾难降临了。
原来不周山是根撑天的大柱,柱子一断,半边天空就坍塌下来,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顿时天河倾泻,洪水泛滥。著名的“水火不相容”典故即源于这场大战。
-共工怒触不周山
-不周山
就算你没读过《山海经》,你也一定听说过。《山海经》的创作背景在先秦时期,但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据说《山海经》的作者不止一个,很多人都参与了它的创作。毕竟《山海经》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尤其是里面的想象力简直突破天际,就像是把每个人脑子里想象的一切都组合在了一起。今天我给大家讲解一下《山海经》的历史真相,包括它的内容是什么意思。《山海经》不仅是一本荒诞的书,更是一部百科全书。
一个
对现实的一些不理解和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加上时代赋予的想象力,成就了《山海经》年的辉煌神话空间,也给《山海经》年的古代奇书起了个好名字。
从山的浩瀚和海的浩瀚神秘,各种神奇浪漫的传说带领我们穿越时空。“通过对天、地、日、月、山、水的记载”,我们可以用其中蕴含的精神“与对方进行远距离交流,获得讯息”。
这里的山,自然的钟,物的宝。
如西海鹊山顶附近的大摇大摆山,盛产月桂和黄金。山上长着一种叫珠玉的草,长得像韭菜,像绿花。吃了它可以让你不饿。
还有一种木头叫密骨长在山上,黑得像山谷,可以戴着不迷路。
在山上,还有一种白耳朵的动物,它像人一样仰面行走,奔跑。吃了它就能擅长跑步了。
喜鹊山的另一个分支——鸡尾山的尾部,犹如蹲伏在东海之中。上面有很多石头,水从里面流出来,向南流入水中。这座山盛产白玉。
从方耀到鸡尾山,共有90座山,总长2950里。这里有神奇的国度,奇异的民族,有青色伦潭丰富的物产,还有这里海上仙山的信仰和崇拜。
“无肠之国”、“奢靡之国”、“成人之国”、“书生之国”等国家,把《山海经》寄托在对人性善恶的理解和认知上,并在此基础上启发未来《镜花缘》批判人生和人性。
《羽人之国》和《永生之国》的记载表明,《山海经》年时代的人们向往翱翔天际,长生不老。
这样的幻想和追求,在星天为干妃起舞、精卫捧木入海、夸父逐日等神奇传说中也有所蕴含。
这里也有帝国血统和各种发明的记载。如发明琴、弦乐器的黄帝炎龙,始播百谷的后稷,始为“地祖”的君叔,始为乔姓“百桥”的义君等,其谱系都一一列举。
所有的记载,正如西汉刘欣在《上〈山海经〉表》年所说:“五方之山各隔,八方之海各隔。一切珍宝珍奇之物,皆生于异地,地、水、草木、禽兽、虫类,向真之地深藏,四海之外,绝对境界之国,各色人等。”天文、地理、历史发展、物产风俗、科技、医药等。都参与其中。
2
另外,这本精彩的书,就像里面记录的离奇内容一样,本身就相当令人费解。是谁干的,目的是什么,几千年来都没有定论。
至于是什么时候完成的,《四库全书总目》说:“书中秦汉的齐、长沙、虞、下隽肃等名字,从来不作三代以上,几乎都是周秦时人的描述,后世不同者必从中受益。”
的推断真的很准。秦朝这个时期确实是《四库全书总目》诞生的温床。这一时期,从有孔子推崇的周礼的大周朝,到周乐的崩溃,周朝名存实亡,学术衰落,流派众多,有九家、十家
是一部以古地理为整体结构的综合性世界通史著作,记录了距今约8000年至4000年前中国古代图腾社会的珍贵史料。它是中国古代巫术的经典历史,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有地理志、方志、民族志、民俗。
是一本记录了古代中华民族地理大发现的书。记录了那个时代以中国为中心,涉及亚、美、非、欧、欧四大洲、五洋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记录了中华文明和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以及中华先民开拓东南亚、中亚、南亚、西亚、东北非、澳洲、美洲的极其艰辛的历程。
是中国最早的图文并茂的经典。可惜山海经的古画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里。而曾经存在的《山海经》古画,以及出土的《山海经》年同一年代的文物上的图画,开创了中国叙事传统的先河。描述了近百个古代国家,这些国家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或采集、渔猎、或畜牧、或农耕,以农业、畜牧业、或农牧为主导的国家。
,书迷。古代说《山海经》的作者是大禹和伯夷,大禹是治理水土的一代圣王,伯夷是当时的资源大臣。现代学者大多认为《山海经》不是一个人写的,也不是一时写的。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或秦汉时期,也有人认为其材料源于禹时代。
至于《山海经》的作者,众说纷纭。他们要么是楚人,要么是中原人,要么是“海外人”。其中“中原人”的观点是指周人、齐人、楚人。而“海外人”则涉及古印度人、埃及人、巴比伦人等。
这本书的书名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山海经》:“高达《山海经》,《山海经》,全是妖怪,我不敢言。”这说明司马迁读《山海经》。可惜他不明白《山海经》年“妖怪”的内涵是古代社会的部落图腾,所以不敢说话。
很显然,在司马迁之前,《山海经》这个称号应该早就存在了;在此之前,虽然没有《山海经》的标题,但是《山海经》的文献应该早就有了。
其实《史记大宛传》是《禹本纪》的文字描述。《山海经》曾经投在九鼎上,也因为九鼎的消失而丢失。之后,《山海经》或其部分内容可能会重新绘制在楚先王及其大臣的庙宇中,以及汉宫的墙壁上。
晋代学者郭璞和陶渊明都看过山海经,他们的描述说明是插画。南梁画家张僧繇、宋代画家舒雅先后画了十卷山海经,均已失传。
清代学者吴仁琛的《山海经》和王龙的《山海经》各画了数百幅插图,只有妖魔鬼怪、人神形象,而没有山水周围的美景。
三
在中国古代,大约从7000年到4000年前,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地理调查工程一直在进行。或许不难解释,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西亚文明和美洲印第安文明都有共同的相似之处,尤其是在图腾崇拜和天文历法方面。这些古人可能是带着神圣使命从中国来探索地球的“天文地理”部落。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收藏了7000年前古人制作的澳大利亚拟人化陶头。头看起来像一个正在思考的老人,所以澳大利亚在《山海经》年被称为“陋居国”。
陕西省西北大学文物陈列室,陈列着五千年前古人制作的南部非洲拟人化地图,即著名的“陶祖”“七星”小陶。陶器高59厘米,陶器的轮廓与南非现代地图的轮廓完全一致。剑桥商务英语
甘肃省博物馆收藏有5000年历史的刻有南美拟人化地图的陶瓶,瓶头刻有一个长发男子的头像。所以南美在《山海经》年被称为“长毛男”。
城头山城市文化群石家河文化期出土的泥塑动物中,澳大利亚的袋鼠和南极洲的企鹅栩栩如生,而在世界其他地方,知道澳大利亚和南极洲是最近的事情,这也从一个史实上证明了中国的祖先在古代确实知道澳大利亚和南极洲,说明这些古史是真实可信的。
古代历史学家邵的研究:《山海经》人有一个还在中国,其余的在太平洋彼岸的美洲。6,000至5,000年前,来自夸父、少昊和颛顼的人们大规模地向美洲移民。夸父民族记载在《山海图》,,《山海图》,《山海图》,《山海图》
这些记载表明,六千年前蚩尤战败后,夸父从太行山、华山、河套阴山地区、贝加尔湖地区、库页岛、查嘎半岛、东北亚、北极、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中美洲和南美洲撤退。商周时期的宇易、宇易,南北朝时期的夸夷、达汗国家,以及今天美洲的爱斯基摩人、阿留申人、查文人,都是夸父人及其后裔。
如果你仔细读经文,你会发现中国古人对北方和东方的情况描述得很具体,描述得很清楚,但对南方和西方却含糊不清。这说明古代中国人对东北亚、北美以及以黑龙江流域为重心的东部沿海比较熟悉。
这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
第一,从末次冰期到3000年前,古代中国人主要从陆地白令桥和北太平洋大陆附近的岛屿向东北亚和美洲大陆迁徙;
第二,肯定是有人从美国回国了,不停地向过去传递信息,这样才得以传播。
《山海经广注》年和《山海经存》年的黑赤之国和凿之国是墨西哥和西卡利,在古代是黑和墨的代名词。墨即墨齿,切齿即无齿。是指拔掉上下门牙,或重新修饰假牙,也称缺牙、坏牙、口中有石球磨牙。是东夷鸟的崇拜习俗。牙齿或黑齿因嚼槟榔而变黑。这是江苏大汶口居民的习俗。是我国彝族、越族、濮人的习俗。其后裔有台湾高山族、南岛语族印尼人、美拉尼西亚人、密克罗尼西亚人、波利尼西亚人、美洲印第安人,尤其是中南美洲的印第安人。这个古老的习俗一直保持至今。
山经、海经、大荒经的区别是:《山海经》侧重山川、河流、矿产、奇珍异宝;,《山海经》侧重民族风俗和当地情况。是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华人种族居住区,是中华民族的居住区。也可以看做是“皇族”的居住区。所谓“四海之内,岂是皇家之地”?《山海经》的原意大概是这样的。和《东山经》是中华民族各分支的生活区。因远离主要民族聚居地而称之为海外,因同宗而称之为海外。因为这些地区大多荒无人烟,人烟稀少,又是新开发的地区,所以被称为“大荒原”。这些中国宗族,远赴美洲、东南亚、澳洲、印度半岛、东北非洲、西亚建立国家,就成了“宗族”,古代称之为“国方”,所谓“引土之客,非王侯乎”?所以,无论山经、海外经、大荒经,所有的记载都是古代中华民族先民生活和活动的地区。
从世界上几个古文明的诞生时间和文明核心来看,大致在七六千年前,一个华夏祖先从云贵高原南下到中南半鸟再到东北非洲,另一个从中亚沙漠到西亚。这两条线产生了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亚述文明。去美洲的人通过白令大陆桥、大陆架、海中岛屿迁徙;或者海水上涨复活后,沿着北太平洋的黑潮海流和南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海流漂洋过海,产生了美洲灿烂的印第安文明。所有这些古老的文明都有一个根源,那就是古老的中华文明。
山海经就算大家没看过肯定也会听说过,山海经的创作背景是在先秦时期,但是具体的时间已经无从考证了,据说山海经的作者也不止一位有很多人都参与到了其中的创作。毕竟山海经的内容非常丰富,特别是其中的想象力简直突破天际,很像是把大家脑中想象出的东西都结合到了一起。今天就为大家讲解一下山海经的历史真相,包括其中的内容到底是有什么寓意,山海经也不仅是一本荒诞奇书,也更是一本百科全书。
1
对现实的某些不解以及对未来美好的渴求,加之时代给予作者的想像力,成就了《山海经》灿烂的神话空间,也赋予了《山海经》千古奇书的美名。
从大山的宽广厚重、大海的博大神秘,种种神奇与浪漫的传说,引领着我们穿梭时空,透过关于天地、日月、山川的记载,与其中蕴涵的精神遥相往来,心领神会。
这里的山,自然所钟,物华天宝。
如靠近西海之上鹊山之首的招摇山,多桂,多金玉。山上生长着一种叫祝余的草,状如韭而青华,吃了它可以达到不饥。
山上还生长着一种叫迷谷的木,状如谷而黑理,佩戴着它可以不迷路。
山上还产一种状如禺而白耳,伏着行走像人一样奔跑的叫 的兽,吃了它可擅长奔跑。
鹊山的另一支脉箕尾山的尾则如蹲在东海中一样,其上多沙石,水从此流出,向南流注于 水,山中多产白玉。
从招摇山到箕尾山,共计九十座山,二千九百五十里。这里的海上仙山,有神奇的国度、奇异的人民与富饶的物产,也有信仰与崇拜。
像无肠国、奢比国、大人国、君子国等均寄予了《山海经》对人性善恶的理解与认知,启示了日后的《镜花缘》在此基础上妙笔生花,批判人生与人性。
身长而有羽毛的羽民的国度以及可永生的长生国的记载,则寄托了《山海经》时代的人们对飞翔天空的渴望,对长生不老的向往。
(《山海经》中一种叫类的怪兽被认为是非洲斑髭狗)
诸如此类的幻想与追求,还蕴涵在诸如刑天舞干戚、精卫衔木填海、夸父逐日等神奇传说中。
这里还记载有帝王世系,各种发明。诸如黄帝的谱系以及发明琴瑟的晏龙、始播百谷的后稷、始作牛耕为田祖的叔均、始为巧 号百巧的义均,均详列其中。
所有一切的记载,正如西汉刘歆在《上〈山海经〉表》中所论: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举凡天文地理、历史发展、物产风俗、科学技术、医学等,无不涉及。
2
此外,这部奇书,亦正如其所记载的光怪陆离的内容一样,其本身也颇费解。何人所作,主旨何在,千年来未有定说。
至于成于何时,《四库全书总目》称:观书中夏后启、周文王及秦汉长沙、象郡、余、下隽宿地名,断不作于三代以上,殆周秦间人所述,而后来好异者又附益之。
《四库全书总目》的推论确实精到。周秦这个时期,确乎是诞生《山海经》的温床。这个时期从拥有孔子所推崇的周礼的泱泱周王朝,到周礼崩周乐坏,周王朝名存实亡,以致学术下移,学派纷呈,有九流十家之多。《山海经》复杂的海内海外见闻,其间的山川道里、动植方物、风土人情、人神世系等,均表现出当时的世间百象。
《山海经》是一部以古代地理为整体结构、记载了距今约八千年至四千年以中国上古图腾社会珍贵史料为主体的跨洲跨洋的综合性世界通史著作,集地理志、方物志(矿产、动植物)、民族志、民俗志于一身,是中华上古经典巫傩史,又是上古百科全书。
《山海经》是一部记录上古中华民族地理大发现的著作,它记述着远古以中华为本土为中心的远涉亚美非欧四洲五大洋的那个时代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它记述着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的起源发展,记述中华先祖开拓东南亚、中亚南亚、西亚、东北非、澳洲、美洲的无比艰辛的历程。
《山海经》又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有图有文的经典,可惜的是,山海经的古图,在历史的烟尘中佚亡不存了。但曾经存在过的山海经古图,以及与《山海经》同时代的出土文物上的图画,开中国有图有文的叙事传统的先河。《山海经》记述了近百个古国,它们分别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或采集、或渔猎、或畜牧、或农耕,而以农业、畜牧业或农业兼畜牧业的古国占主导地位。
《山海经》成书之迷。自古相传《山海经》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大禹是治服水土的一代圣王,伯益是当时的资源大臣。近代多数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也不是作于一时,其成书年代或谓在春秋战国时期,或谓在秦汉之际,亦有相信其资料源于帝禹时代者。
至于《山海经》的作者更是众说纷纭,或谓楚人,或谓中原人,或谓海外人士。其中中原人士之说观点,一说为周人,一说为齐人,一说为楚人;而海外人士则涉及古印度人、埃及人和巴比伦人等等。
《山海经》一书的书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大宛传》: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这表明司马迁读过《山海经》,遗憾的是他没有读懂《山海经》怪物的内涵为古社会之部落图腾而不敢言也。
显然,在司马迁之前,《山海经》的书名应当早已有之;而在更早之前,虽然还没有《山海经》的书名,但是《山海经》的文献资料应当早就有之。
其实,《山海经》是《山海图》的文字说明,《山海图》曾被铸在九鼎上,由于九鼎失踪《山海图》亦失传。此后,《山海图》或其部分内容可能被重新绘制在楚先王及其公卿的庙堂内及汉宫室的墙壁上。
晋代学者郭璞、陶渊明曾见到山海经图,从其记述可知属于插图性质。南朝梁代画家张僧繇、宋代画家舒雅先后绘有山海经图十卷,又均失传。
清代学者吴任臣的《山海经广注》、汪绂的《山海经存》各绘有数百幅插图,仅有怪兽人神形象,而无了山川环秀景。
3
在中华上古时代,从距今约七八千年至距今四千年的禹帝时代,这个人类有史以来最早的伟大的地理勘察工程一直在进行,这也许就不难解释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西亚(包括两河流域)文明和美洲印弟安文明都有着共同的相似,特别是在图腾崇拜、天文历法方面。这些古人可能就是从中华本土带着神圣使命去勘察地球的天文地理部落。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收藏着七千年前的古人制的澳大利亚拟人化陶头像,该头像象一个正在思考的老伯,故《山海经》中称澳大利亚为伯虑国。
陕西省西北大学的文物陈列室里陈列着五千年前的古人制的南部非洲拟人化地图,即那个被称为陶祖,又称为且形器的有名小陶器。该陶器高五点九厘米,陶器的轮廓与现代绘制的南非地图轮廓完全吻合。因该地图《山海经》称非洲为离·耳国。
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着五千年前的刻着拟人化南美洲地图头像的陶瓶,瓶头刻着一个披着长发的人头像,故《山海经》中称南美洲为披发人。
城头山城市文化群的石家河文化时期(距今约5000年)出土的泥塑动物中,出现的澳洲袋鼠和南极洲的企鹅栩栩如生,而在世界上的其它地区,知道澳洲和南极洲,还是近代的事,这也从一个史实应证了中华先祖的确在上古时代就已认识了澳洲和南极洲,可见这些上古史的真实可信。
古史学家韶华子研考:《东山经》之一部尚在中国本土,《海外东经》、《大荒东经》则在太平洋彼岸之美洲,距今六千年至五千年前夸父族人、少昊族人,颛顼族人等曾大规模迁徙美洲。夸父族集中记载于《西次三经》、(崇吾山)、《中次五经》(夸父山)、《大荒西经》(桃山、于土山)、《大荒北经》(大人国、大泽贝加尔湖、成都载天山、夸父世系、夸父蚩尤联军战黄帝、夸父逐日、槃木千里)、《海外北经》(夸父与日与逐走,博父国、寻木、龟踵国)、《海外东经》(大人国)。
这些记载,说明夸父在六千年前炎黄蚩尤败后,自太行山、华山败退河套阴山地区、贝加尔湖地区、库页岛、察加半岛、东北亚、北极区、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中美洲、南美洲。夏商周时的于夷、雩夷、夸夷、南北朝时的大汉国,以及今日的爱斯基摩人、阿留申人、美洲的查文人,都是夸父族人及其裔民。
细读经文,详其文义,可以看出,古中华人对北部与东部的情形了得很具体,叙述明确,而对南方和西方就较为模糊,不大清晰。这说明,古中华人对以黑龙江流域为重心的东北亚地区、北美洲以及东部沿海是熟悉的。
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
一是古中华人在最后一个冰河期至距今三千年间,主要是从陆路白令陆桥和北太平洋靠近大陆的岛屿迁徙到东北亚和美洲大陆的;
二是必定又有人从美洲返回中华本土,不断向故上传递信息,才得以流传的。
《大荒东经》和《海外东经》中的黑齿国、凿齿国,就是墨西哥,墨西卡利,古代黑、墨同音同义。墨西就是墨齿,凿齿就是没(音末)齿,指拔除上下门齿,或再饰假牙(俗谓獠牙)又称缺齿、损齿,口含石球磨牙,是东夷鸟崇拜风俗。墨齿或黑齿是嚼食槟榔把牙齿染黑。这都是江苏大汶口居民的习俗,是中华夷、越、濮人习俗,其裔民台湾高山族人和太平洋南岛语系的印度尼西亚人,美拉尼西亚人,密克罗尼西亚人、波利尼西亚人,美洲印第安人中特别是中南美洲印第安人,至今保持这一古老风俗。
山经与海经、大荒经的区别是:《山经》侧重山川矿产、奇珍瑰宝;《海经》、《荒经》侧重国风异事、风土人情。《海内经》所载是以华夏族为体的中华人种的聚居区,是中华民族主体的生活区,也可看着是王族聚居区,所谓四海之内,莫非王土,《海内经》的本意大约是这个意思。《海外经》和《大荒经》,便是中华民族的分支的生活区,因远离民族主体的聚居地,故称海外,因同祖同源,故海内海外而称之,因这些地区大都荒无人烟,地广人稀,属于新开辟的地区,故以大荒称之。这些到美洲、东南亚澳洲、印度半岛、东北非西亚开拓建国的中华支族便成为属族,古称之为方国,所谓率土之宾,莫非王臣。因此,不论山经、海内海外经、大荒经,所记述的均是古中华民族的祖先生活、括动的区域。
从世界几大文明古国诞生时间、文明的内核看,大体在七到六千年间中华先祖一支从云贵高原南下进入中南半鸟进而东北非,一支从中亚越大漠进入西亚,这两线产生了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亚述等文明。去美洲的则通过白令陆桥和大陆架及海中岛屿迁徙;或在海水上涨回潮后,沿北太平洋黑潮洋流和南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洋流远渡重洋,产生了光辉灿烂的美洲印弟安文明。这些古文明都有一个根,就是上古中华文明。
被誉为上古奇书的《山海经》究竟讲了些什么?
《山海经》非常神秘,因为很难理解,增加了大量奇怪的东西,它更令人尴尬。如果摇动神秘的未知叙述,什么样的工作是《山海经》?如果您没有将其视为一个神话书,那么《山海经》不会失去更优秀的地理写作,也可能是我国最早的工作。
现在,历史普遍认为,《山海经》的《山经》是最早的关于战国的时代,地理意义也是最大的。 《山经》共有五卷26卷,西南和玉溪市中心,在中国录得26个上市山脉。它主要反映了对中国三个方面的地理理解:
古人对中国的地理理解。
很难想象人们没有卫星,没有谷歌地图,如何了解我国广泛的地理范围。在《山经》的范围内,浙江东部舟山群岛,西到南达海南,南达海南,北内蒙古高原尹山。这基本上是中国布局的领域。这可能比当时已知的九州大得多。
2,古人对“山”和“水”的认识
从《山经》起,可以发现古人的山脉的概念初步了解。他们将把一些独立的山脉联系在一起,并认为他们是山地群体,这是山脉的萌芽。与此同时,还有深入了解水系统。在描述河流时,不仅指示了每条河流的折氧,流量方向,还可以解释他们的交叉路口,有些人甚至可以解释次级支流的情况。
3,了解矿产资源
《山经》所涉及的矿产资源仅有超过170个地点。金牌,红金,青铜,黄铜,铁,锡等中有一个记录,包括哪些地方的矿产资源。我谈到了我神秘未知的是什么? 《山海经》是什么?
当然,我们对《山海经》感兴趣,往往是因为神秘的未知部分,完全作为一个地理图,显然无聊。作为一个古老的地理预言,其理解现在并不富裕,似乎现在没有太多使用我们。《佛国记》过于简单粗暴。我们现在有更多对印度的理解,并发现《大唐西域记》仍然很简单,并且有很多错误。
《山海经》是一本什么样性质的书?
西汉刘秀(歆)最早认定它是一部地理书,他在其《上山海经表》云:“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王尧臣《崇文总目》、尤袤《遂初唐书目》等把《山海经》放入地理类,显然是把它作为“地理书”来看待。
谭其骧:“《五藏山经》在《山海经》全书各部分中最为平实雅正,尽管免不了杂有一些传闻、神话,基本上是一部反映当时真实知识的地理书。但是,由于书中所载山川大部分不见于汉晋以来记载,难以指实其地理位置,所以《山经》的地域范围有多大,它的四方极远处各达到了什么地方,是一个长期以来古今中外学者都没有能够予以解决的问题。”
既然是“一部反映当时真实知识的地理书”,为何“书中所载山川大部分不见于汉晋以来记载,难以指实其地理位置”。
《汉书·艺文志》把它放入数术略形法家中,与《宫宅地形》、《相人》、《相宝剑》、《相六畜》等书列在一起,显然是把它作为“形法家书”来看待。《汉书·艺文志》云:“形发者,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及其声气贵贱吉凶。”说到底,形法家书把《山海经》看是一部看风水的书。
明代的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认为《山海经》是“古今语怪之祖”。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中述山水,多参以神怪。……核实定名,实则小说之最古耳。”《山海经》归为为异闻之属,把它放在小说家类。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山海经》今所传本十八卷,记海内外山川神祗异物及祭祀所宜,以为禹、益作者固非,而谓因《楚辞》而造者亦未是;所载祠神之物多用糈(精米),与巫术合,盖古之巫书也,然秦汉人亦有增益。”
袁珂在《山海经校注·序》说:“《山海经》匪特史地之权舆,亦神话之渊府”。
在当代,有许多学者认为是一本上古世界大观,记载了中国上古图腾社会珍贵史料的综合性通史著作。
当你看到我解读《山海经》内容后,你就会发现研究《山海经》是一本什么样性质的书是最没有意义也最没有前途的一件傻事;你就会明白为何西汉刘秀把它看为是“地理书”,《汉书•艺文志》把它放入数术略形法家中(他们这样做,都是有道理的,也可以说都是对的);你也能明白《山海经》中记述的山川为何“难以指实其地理位置”,你会知道把游魂灵怪看成神话是一件多么可笑之事。
古之为书,有图有说。《山海经》是述图之作,不容置疑。对山海经图的介绍,以清代注家毕沅和郝懿行的论述最详。
毕沅在《〈山海经〉古今本篇目考》云:
沅曰:《山海经》有古图,有汉所传图,有梁张僧繇等图。十三篇中《海外•海内经》所说之图,当是禹鼎也;《大荒经》已(以)下五篇所说之图,当是汉时所传之图也,以其图有成汤、有王亥仆牛等知之,又微与古异也。据《艺文志》,《山海经》在形法家,本刘向《七略》以有图,故在形法家。又郭璞注中有云:“图亦作牛形”,又云“亦在畏兽画中”。又郭璞、张骏有图赞。陶潜诗亦云:“流观《山海图》”。
郝懿行在《山海经笺疏叙》中说:
古之为书,有图有说,《周官》地图,各有掌故,是其证已。《后汉书•王景传》云:“赐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是汉世《禹贡》尚有图也。郭注此经,而云:“图亦作牛形”,又云:“在畏兽画中”;陶徵士读是经,诗亦云:“流观《山海图》”,是晋代此经尚有图也。《中兴书目》云:“《山海经图》十卷,本梁张僧繇画,咸平二年校理舒雅重绘为十卷,……”是其图画已异郭、陶所见。今所见图复与繇、雅有异,良不足据。然郭所见图,即已非古,古图当有山川道里。今考郭所标出,但有畏兽仙人,而于山川脉络,即不能案图 会意,是知郭亦未见古图也。今《禹贡》及《山海图》遂绝迹,不复可得。
毕沅、郝懿行告诉我们山海经图有诸多版本,《禹贡》及《山海图》已绝迹,南朝画家张僧繇绘有十卷《山海经图》,到了北宋年间,舒雅重绘,也为十卷,这些图本也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
毕沅、郝懿行没看过《山海经图》,这是肯定的。既然没看过,他们也就不了解《山海经图》形貌和功用。他们会不知道“禹鼎图”是什么;会不了解郭璞注所讲的:“图亦作牛形”,又云“亦在畏兽画中”之意。会不理解为何陶渊明要“流观《山海图》”,而不是“遍看”或“全观”;会弄不清楚张僧繇绘的十卷《山海经图》,是总图还是各个部分的分解图。毕沅、郝懿行的东拉西扯对山海经图没多大建设性意义,只会让后来研究者多走弯路。
《山海经图》究竟是怎样的图呢?
陶渊明十三首《读山海经》诗,从空间分析,很明显是对一幅图不同地方的描述。“流观《山海图》”中的“流观”可以解释为依照图中的方位观看。
西晋左思《吴都赋》云:“名载于《山经》,形镂于夏鼎”。宋欧阳修《读山海经图》:“夏鼎象九州,山经有遗载。空蒙大荒中,杳霭群山会。炎海积歊蒸,阴幽异明晦。奔趋各异种,倏忽俄万态。群伦固殊禀,至理宁一概。骇者自云惊,生兮孰知怪。未能识造化,但大披图绘。不有万物殊,岂知方舆大。”
“名载于《山经》,形镂于夏鼎”意为:吴都名称落在《山经》位置中,形状是夏鼎一部分。“夏鼎象九州,山经有遗载”意为:图中形状如夏鼎的部分表征九州,夏鼎位置包含在《山经》之中(遗:余,留;《论贵粟疏》:“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空蒙大荒中,杳霭群山会。炎海积歊蒸,阴幽异明晦。奔趋各异种,倏忽俄万态。”描述的是山海经图中的“空蒙的大荒、杳霭的群山、歊蒸的炎海、明晦的阴幽、奔趋的异种”等等的景象。“群伦固殊禀,至理宁一概。骇者自云惊,生兮孰知怪。未能识造化,但大披图绘。不有万物殊,岂知方舆大”是欧阳修为一幅山海经图表现出“万物殊”、“方舆大”的慨叹。
曾昭燏等在所著《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一书中说:“沂南画像石中有神话人物、奇禽异兽的计有三十一幅,……纪录神话人物禽兽的书,以《山海经》为最完备。此经原亦有图。……我们揣测《山海经》原图,有一部分亦为大幅图画或雕刻,有类于今日所见画像石,故经文常云:某某国在某某国东,某某国在某某国北,某人方作某事,似专为纪述图画而成文者。”
历史学家吕子方在《读<山海经>杂记》中指出:“屈原宗庙里壁画故事的脚本就是《山海经》,而且主要是《大荒经》。这不仅因为《天问》的内容许多取材于《山海经》,更重要的是,他看了描绘《山海经》的壁画故事才写出了这篇著名作品来的。”
历史学家蒙文通认为《山海经》部分是巴蜀的作品,《山海经图》也和巴蜀所传壁画有关:“《山海经》古当有图,……《山海经》的这个图,其起源应当是很古的。《天问》之书既是据壁画而作,则《山海经》之图与经其情况当亦如是。且《天问》所述古事十分之九都见于《大荒经》中,可能楚人祠庙壁画就是这部分《山海经》的图。至于《天问》与《大荒经》的出入之处,这应当是楚人所传壁画与巴蜀所传壁画的差异。《后汉书•笮都夷传》说:‘郡尉府舍,皆有雕饰,画山灵海神,奇禽异兽’,《山海经》部分为巴、蜀之书,此笮都图画可能即《山海经图》之传于汉代的巴蜀者。《华阳国志》说:‘诸葛亮乃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也可能部分是沿袭《山海经图》而来。《天问》是始于天地日月,笮都图画也是始于天地、日月,应当不是偶然的。…但是,《山海经》的这部古图,却早已散失,现在流传的图,是后人所画。”
《山海经图》就是一幅表现天道人事的图画,里面介绍方舆,山灵海神,奇禽异兽,九州的形状有如夏鼎,位于山经中,游魂灵怪,触象而构。
《山海经图》佚失了吗?当你看到我解读《山海经》内容后,你就会知道,原来郡尉府舍、山野石壁、祖庙神祠壁画真的就是《山海经图》或者是《山海经图》的部分。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
如今啊,研究《山海经》的队伍已遍布祖国的四面八方,东西南北中,探讨《山海经》这部古籍的奥秘,已成为一件轰动世界的伟业;如今啊,法国、日本、美国的学者也已参加这一伟业,《山海经》的问题已成一世界性课题。有人说《山海经》记载了美洲的一些特有的动植物和矿物,有人说《山海经》怪人可能来自希腊,有人说《山海经》是印度人写的,有人说《山海经》为阿刺伯半岛之地理书,古巴比伦人所作。……。
破解不破解《山海经》已经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拥有一部破解不了的古代典籍。
如果阅读量到10万的话,将为你揭晓山海经所谓神灵的来龙去脉,构建山海经结构图,展现真正的《山海经图》,绝无虚言。
现存的《山海经》是原版吗最早的《山海经》有哪些内容!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山海经》是一部志怪类型的古籍,展现了古人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很多人都对《山海经》里的各种神兽感到好奇,很多影视创作也会借鉴《山海经》中的内容。不过现存的《山海经》并非是最早的版本,我们现在看到的也是后人杜撰出来的,和战国时期的版本并不相同。其实《山海经》并非由一人完成,而是 了多人的文稿才凑成这本奇书。那最早一版的内容又会是什么样呢
《山海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珍品,自战国至汉初成书至今,公认是一部奇书。
说《山海经》是一部奇书,在于在三万一千字的篇幅里,记载了约四十个方国,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条水道,一百多个历史人物,四百多神怪畏兽。
《山海经》集地理志、方物志(矿产、动植物)、民族志、民俗志于一身,既是一部巫书,又保存了中华民族大量的原始神话。因为它开中国有图有文的叙事传统的先河,它的奇谲多姿,形象地反映在山海经图中。
古代印刷没有现在这么方便,但大多有图有文,《山海经》也不例外。一千五百多年前,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有“流观山海图”的诗句,晋郭璞曾作《山海经》图赞,在给《山海经》作注时又有“图亦作牛形,在畏兽画中,今图作赤鸟”的文字,可知晋代《山海经》尚有图。
而且,在《山海经》的经文中,一些表示方位、人物动作的记叙,明显可以看出是对图象的说明。如《大
保存中国神话最多最原的古籍是什么书,里面能看到什么国?
本文2023-10-17 06:52:4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0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