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紫堇简介
《全国中草药汇编》:紫堇拼音名ZǐJǐn别名蝎子花、断肠草[贵州]来源**科紫堇属植物紫堇CorydalisedulisMaxim,以根或全草入药。根于秋季采挖,洗净晒干;夏季采集全草,晒干或鲜用。性味苦、涩,凉。有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中暑头痛,腹痛,尿桶,肺结核咯血;外用治化脓性中耳炎,脱肛,疮疡肿毒,蛇咬伤。用法用量2~3钱。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或干品煎水洗患处。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紫堇出处出自《本草图经》。1《本草图经》:紫董生江南吴兴郡,淮南名楚葵,宜春郡名蜀董,豫章郡名苔菜,晋陵郡名水卜菜。2《纲目》:苏颂之说,出于唐玄宗《天宝单方》中,不具紫堇形状。今按《轩辕述宝藏论》云:赤芹即紫芹也,生水滨,叶形如赤芍药,青色,长三寸许,叶上黄斑,味苦涩。又《土宿真君本草》云:赤芹,生阴崖陂泽近水石间,状类赤芍药,其叶深绿,而背甚赤,茎叶似荞麦,花红可爱,结实亦如貔荞麦拼音名ZǐJǐn英文名HerbofCommonCorydalis别名野花生、断肠草、蝎子花、麦黄草、闷头花、山黄连、水黄连、羊不吃。来源药材基源:为**科植物紫堇的全草或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rydalisedulisMaxim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挖,除去杂质,洗净,阴干或鲜用。原形态紫董一年生草本,高1030cm,无毛。主根细长。茎直立,单一,自下部起分枝。基生叶,有长柄;叶片轮廓卵形至三角形,长39cm,二至三回羽状全裂,一回裂片57枚,有短柄,二或三回裂片轮廓倒卵形,近无柄,末回裂片狭卵形,先端钝,下面灰绿色。总状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长310cm,疏着花58朵,苞片狭卵形至披针形,长153mm,先端尖,全缘或疏生小齿;萼片小,膜质;花冠淡粉紫红色,长1518mm,距约占外轮上花瓣全长1/3,末端略向下弯;子房条形,柱头2裂。蒴果条形,长253
详见百科词条:紫堇 [ 最后修订于2009/12/8 1:15:30 共138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一、目录版本学考察
《本草原始》约成书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为李中立亲手书画而成。据王玠[1]等人考证,史书上记载的《本草原始》及其版本有:明殷仲春《医藏书目·普醒函》最早著录《本草原始》谓“八卷”。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杞县志》谓“《本草原始》十二卷”。清《郑堂读书记》谓“清乾隆甲戊(1754年)存诚堂重刊袖珍本,为十二卷。”《中国医学书目》录有道光友于堂本。孙殿起《贩书偶记》及《续编》各著录了一个清刊本。王重民介绍了《本草原始》明万历间刻本的内容及版本。龙伯坚介绍了《本草原始》国内的八个明清刊本。由于《本草原始》成书后不久传入日本。日本《聿修堂书目》中介绍了二个明清刻本(二十卷)及“八卷李氏手书本”。《东京大学综合图书馆古医学书目录》介绍了一个清刊本。《杏雨书屋藏书目录》著录了七个刊本(十二卷本)及一卷《本草原始药品图》手抄本。英国博物院还藏有一部残本,仅存8、9两卷。
除此之外,《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收录了《本草原始》初刊本,但为残卷。《中国医籍通考》[2]罗列了《本草原始》的20个版本。《中国中医古籍总目》[3]列有《本草原始》的26个版本及馆藏情况,该书对《本草原始》的版本情况介绍得最为详细。二、中国中医科学院所藏永怀堂研究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上标出中国中医科学院藏有该刻本2种,均只注明为“明崇祯11年戊寅(1638)永怀堂刻本”。笔者对这两种刻本进行了考察。经查,见两种共同之处为:均十二卷,半叶九行,分大小字,大字单行,行23字,小字双行,行22字,白口,左右双边。进一步仔细比对发现:其中一种书首题有“姚鹤汀,静斋补增,遗德堂藏”,且书的边栏较另一种略宽1~2mm。更为重要的区别有两处,一为该书卷八正题下著“吴郡葛鼐端调甫校订”,且卷内药物正文文字为版刻印刷,另一种书卷八正题下著“金溪周亮登元龙甫校订”,且卷内药物从“丹砂”到“朴硝”这一部分文字为手写,虽然文字内容完全一致;二为遗德堂藏本较另一种增添了姚鹤汀对原文的注释,并每卷卷末补充了部分药物(手写),以及部分彩绘药图。
经分析,笔者认为此两种书应为同一版的不同时间的印刷产品,遗德堂所藏《本草原始》印刷在前,而另一种印刷在后,理由有三:其一,遗德堂所藏本字迹较另一本字迹印刷清晰。其二,另一种整部书边栏均较遗德堂所藏本边栏窄1~2mm,这可能是由于木板经过长期的存放,干燥变形,刻板变小所致。其三,两书除卷八外,其余各卷卷名下均题“吴郡葛鼐端调甫校订”,且文字均为雕版印刷而非手写。遗德堂所藏本“卷八”保持了这一风格,而另一种“卷八”处修改了校订者,而且用手写文字,想必是由于刊印时“卷八”部分样板丢失或年久受到毁坏,临时选用人手誊写并校对而成。
三、《本草原始》初刊本与永怀堂本之比较
笔者将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作者亲手书画初刊本(以下简称“初刊本”)与明崇祯十一年(1638)永怀堂刻本的进行了比较,发现两版本间主要有以下不同:
(一)体例不同
1序文的不同
初刊本原有序文两篇,分别为罗文英所著的“《本草原始》叙”以及马应龙所著的“《本草原始》序”。
而永怀堂刻本仅见序文一篇,即为葛鼐所著的“合刻李正宇先生《本草原始》戚南塘大将军《纪效新书》序”。该序文题名告诉我们永怀堂本的《本草原始》是与戚南塘大将军的《纪效新书》合刻在一起的。
戚南塘大将军就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戚继光,号南塘。《纪效新书》是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战争期间练兵和治军经验的总结。为什么葛鼐要把看似毫不相干的两本书(《本草原始》与《纪效新书》)合刻在一起呢?关于这一点葛鼐在序文中交代的很明确:“兵药一也。此言驱患苦而活人其功同也。”“兵乎,药乎,岂特一之而,且贯之矣。”由此可见,葛鼐认为用药治病与用兵打仗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驱人患苦,而且二者为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方式也很相似,都要凭借物品,治病用的是药物,打仗用的是士兵及兵器。《江浙藏书家史略》载:“葛鼐,字端调,昆山人,太常卿锡璠子,崇祯举人。锡璠有八子,皆好学……鼐益购所未备书,所藏达三万卷。”[4]葛鼐为大藏书家,因此,推断葛鼐藏有《本草原始》与《纪效新书》,并将二书合刻在一起,并不为怪。
2大小字
初刊本每条药物的“原始”内容(包括药物产地、形态、释名等)均为大字,而药物的气味、主治、采摘、修治、附方等均为小字。而永怀堂本每条药物的主治为大字,其余项均为小字。
(二)药物文字的比较
1药物数量的增减
初刊本共载药物502条。永怀堂本载药499条,与初刊本比较缺失药物4味,补入药物1味,分别为:
缺失药物分别为卷之二缺失“艾”一药,卷之三缺失“狼毒”一药,卷之十一缺失“蜣螂”及“蚱蝉”二药。增补药物为卷之四补入“儿茶”一药。
2药物顺序的调整
永怀堂本与初刊本在部分药物的排列顺序上也有不同,经比对共有三处:
其一,永怀堂本卷之六“堇堇菜”条药物排在“兔儿酸”条药物之前,初刊本于此相反。
其二,永怀堂本卷八“礞石、花乳石、不灰木、炉甘石、蓬砂、鹅管石、蛇含石、姜石“8条药物排在“雨水、露水、腊雪、夏冰、千里水、逆流水、井华水、新汲水、地浆、热汤、浆水、无根水、半天河”13条药物之前,而初刊本于此相反。
其三,永怀堂本卷八“梁上尘、百草霜、墨”3条药物排在“半天河”条后,初刊本此3条药物排在礞石条药物后,花乳石条药物前。
3药物正文内容的变化
经校对发现,初刊本与永怀堂本在药物正文内容上出入很大,几乎每个药物条的内容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存在一个药物条中有超过20字以上的内容增补或删除或修改这样情况的药物条数共有109条。
(三)药图的比较
初刊本共收录药图417条。而永怀堂本收录药图424条,比初刊本多出7条药图,多出来的这7条药图均来自该书第八卷。除此之外,两本尚有17条药图存在不一致之处。
(四)分析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永怀堂本《本草原始》较《本草原始》的初刊本无论从药物正文内容、药材图以及书籍的体例上都做了很大的改动,这些改动应为葛鼐重刊该书时所为。改动中增补了很多内容,以该书第8卷为最,而增补的内容经比较发现主要引自《本草纲目》及《证类本草》。
葛鼐在校勘中改正了初刊本一些文字和内容上的错误,如将千里水、东流水的内容从“逆流水”条中分出另立“千里水、东流水、甘烂水”条并将其移入,等。但由于校勘不够认真,也带来了更大的疏漏,如卷三遗漏了狼毒条,并将狼毒条正文中部分内容移至“豨莶”条正文中,药图上将“豨莶”药材图画成了“狼毒”药材图;“藿香”条药材图有明显的错误;半夏药材图“脐”给遗失了,等等。
在体例上李中立之所以将论述药物“原始”内容(包括药物的产地、形态以及释名)用大字书写,乃别有用心,是想强调该书是为了推究药物之原始而作。而葛鼐不明缘由,将这部分大字统统改为小字,并按照本草书籍编写的惯例将药物的“主治”内容改为大字,这也似乎有悖于李中立的初衷。
既然葛鼐对于《本草原始》的改动如此之大,那么是否应该将葛鼐所勘订的此书看为另一部本草著作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虽然葛鼐重刊的《本草原始》较初刊本有了很大的改动,但仍将该书命名为《本草原始》,并且在书中指明了该书的作者雍丘李中立,而自己只是校订者。另外,从总体上来说改本还是保持了初刊本的原始风貌,改动的内容对于全书内容来说也只是一小部分,所以仍应看作是原书的一个版本,而不是新的本草著作。
古籍中的紫堇简介
本文2023-10-17 07:28:0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0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