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西游记中唐僧有其原型,那么孙悟空、猪八戒有原型吗?
孙悟空和猪八戒都有原型,孙悟空的原型是释悟空,而猪八戒的原型是朱士行。小说《西游记》把猪八戒和孙悟空分别以一只猪和一只猴子的形态展现在观众的面前,本来就是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逗乐大家。
在孙悟空学艺拜师菩提祖师那一段,他的师父给孙悟空取法号孙悟空,就是希望孙悟空四大皆空。通过修心来领悟达到一种无欲无求的的境界,所以给悟空取的法号是有讲究的:
悟空则来源于《般若心经》中的名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悟空”就是“悟道”,“空”就是“道”,“道”即是“空”。
孙悟空的原型释悟空京兆云阳人,从小都非常有修养,还非常的聪颖。起初的释悟空本是仕途之人,在与佛结缘后便拜入佛教门下。给自己取法号“法界”,之后便放下一切尘缘琐事潜心修行,周游世界拜访各地的寺庙佛缘,研习佛法等等。
猪八戒的原型朱士行曹魏时期时期的人物,由于小说《西游记》是写于明朝所以要避讳皇家“朱”姓,后来灵机一动谐音“猪”。猪八戒的形象本来就是好吃懒做,所以既可以表现的幽默诙谐,又可以避开“朱”氏姓氏,可谓是一举两得。小说都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都是其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悟。
古代没有像孙悟空和猪八戒一样真实的人存在,能够写出这么优秀的作品。也即是以作者本人或者是作者身边的人为原型创作的。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25岁的和尚玄奘天竺(印度)徒步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
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也正是在中国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西游记》的创作。
扩展资料:
相关延伸: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该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明代社会现实。
《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
鸦片战争以后,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被译为西文,《西游记》渐渐传入欧美,被译为英、法、德、意、西、手语、世(世界语)、斯(斯瓦西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语言。
孙悟空由开天辟地以来的仙石孕育而生,因带领群猴进入水帘洞而成为众猴之王,号称为 “美猴王”。后来在西牛贺洲拜菩提祖师为师学艺,得名孙悟空,学会地煞七十二变 、筋斗云等高超的法术。
神通初成的孙悟空先后大闹地府与天宫,后被天界招安,封为弼马温。因感觉职位低而返回花果山自封为齐天大圣并迫使天庭承认该封号。因醉酒闹天宫,搅乱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偷吃太上老君的金丹,炼成了金刚之躯,阴差阳错间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炼就火眼金睛。之后大闹天宫,十万天兵天将对其围剿亦不能将其打败,后来在与如来佛祖的斗法中失利,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悔过自新。
后来,孙悟空经观音菩萨点化,被唐僧救出,法号行者,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在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后,最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
扩展资料
孙悟空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人物之一,出自四大名著之《西游记》。祖籍东胜神州,由开天辟地以来的仙石孕育而生,因带领群猴进入水帘洞而成为众猴之王,尊为 “美猴王”。后经千山万水拜须菩提祖师为师学艺,得名孙悟空,学会地煞数七十二变、筋斗云、长生不老等高超的法术。
孙悟空生性聪明、活泼、忠诚、嫉恶如仇,在民间文化中代表了机智、勇敢。自唐代出现西游传说,一直延续至明清,明代出现这些传说的集大成本《西游记》。孙悟空在历代的这些民间神话里,被中国人奉为神明。
中国人对于孙悟空这个形象的情感,源自于对《西游记》文本的热爱。文字的描写,自然可以让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形象跃然纸上,但从戏剧到**,观众还是希望看到具象化的神话形象。从文本中走出来的孙悟空,最早应该是在京剧的舞台上。京剧的表演者们开创了“猴戏”的表演风格,惟妙惟肖,精彩传神,奠定了近百年来孙悟空形象的基础,日后,无论是**还是电视,孙悟空的形象一直难脱京剧表演的根。
-孙悟空 (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主角)
历史上应该是有原型的。
历史上孙悟空的原型应该叫车奉朝,这个人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追溯到祖先,他应该是鲜卑族拓跋氏的后裔。
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学习武术,尽管车奉朝刚开始是一个无名小卒,但后来却在军旅中打出了一片天。
他精通武艺,骁勇善战,擅长使用一杆齐眉棍。
孙悟空用的重达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
棍也是和尚们特别喜欢用的武器之一,当时的少林棍僧更是闻名的存在。
还有一个原型就是石磐陀了,当时玄奘在敦煌的寺院前徘徊为面前的大沙漠犯愁,这时候一个西域人跑来礼拜,自称石磐陀,愿意受戒拜玄奘为师,并说作向导,护送玄奘过关。
但仅仅三天就多次想要杀害师傅,后来被玄奘赶走了。
这是一个与玄奘相伴仅仅三天的所谓徒弟,而且一看就是反派,不太可能是孙悟空的原型。
还有《太平广记》卷四六七引《戎幕闲谈》中有无支祁的传说。
元代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中,出现了孙悟空的样子且有“无支祁是他姊妹”这样的话。
可见孙悟空的形象,是借鉴了无支祁。
无支祁是中国神话中的水怪。
他的形状像猿猴,塌鼻子,白头青身,凸额头,火眼金睛。
他的头颈有百尺,力气超过了九头大象。
无支祁的故事,流传八百年以后,吴承恩才加工整理《西游记》,象《太平广记》这样的大书,喜采民间传说的吴承恩,肯定会读,宋元以来,禹伏无支祁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吴承恩的《西游记》问世以后,无支祁的形象,逐渐为孙悟空替代。
而孙悟空原型的争论,全部只是著书中其作家的理解和猜测。
至今并没有确凿的证据。
因为吴承恩先生早已故去了,他可以说是孙悟空的父亲。
其著书的艰辛是你我所能想象的到的。
花果山是作者看破世俗心中向往的居所。
孙悟空是我们中国人原创的本土神话人物。
孙悟空无疑是只各种本土思想结合的本土猴。
文:路迅(作者原创授权)
在佛教众多佛祖中,以三位最为尊贵,他们分别是过去佛燃灯上古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即《西游记》中的如来佛祖)、未来佛弥勒佛。
历史上的玄奘,因为官方的不允许,取经是偷渡的(因此常受到通缉)。当他来到边境瓜洲时,见到了一座寺庙,里面敬的是弥勒佛。玄奘十分虔诚地日日前去礼佛,希望弥勒佛显灵能帮自己一把。
在玄奘虔诚礼佛期间,庙里一个胡僧达摩(此达摩非彼达摩)在夜里做梦,竟然梦到一位长得十分白净(小鲜肉)的汉族僧人端坐在莲花上,腾空一路向西翩然而去。
梦醒后的第二天,达摩大师再也坐不住了,他知道这是佛祖的暗示,自己必须做点儿什么。瓜洲的寺庙并不大,所以达摩大师想找一位新来的汉族高僧是十分容易的。见到玄奘法师的时候,达摩十分兴奋,因为他发现玄奘的长相正是自己梦中所见之人。
达摩大师一脸兴奋的对玄奘报告了自己梦中所见所闻,玄奘虽然内心十分激动,表面上却故作镇定。在系统的唯物主义理论诞生的一千多年前,玄奘法师已经开始选择其中部分内容教导开化他人了。
玄奘镇静的告诉达摩,梦由心生,梦中所见都是虚妄不实的,你不要再说了。
送走了一脸黑线的达摩大师,玄奘内心一阵窃喜,他知道弥勒佛祖显灵了。为了表示自己对弥勒佛祖的感激之情,玄奘再次来到佛像前开始新一轮的虔诚祈请。
这一次弥勒佛祖被玄奘的虔诚打动,真正开始显灵了。玄奘正虔诚礼拜的时候,弥勒佛祖冥冥之中将一个胡人送到了他的身边。此人看到玄奘在礼佛,就主动走向前绕着玄奘走了三圈。要说明的是,这个胡人并不是脑子有毛病喜欢围着别人转圈,这种行为是印度特有的礼节,也是对三宝(佛、法、僧)最为恭敬的礼节。
玄奘经过交谈得知,这位胡人名叫石槃陀,之所以一上来就围绕自己转三圈,其实是因为石槃陀也是虔诚的佛教信徒,他希望玄奘能够为自己受戒进而使他成为佛门居士。
孤身一人出门在外,有个徒弟鞍前马后伺候着那也是极好的。当石槃陀成为石居士后,他欢天喜地的跑出了寺庙,不一会儿又跑了回来,石槃陀带回来很多饼和果子供养玄奘法师。
玄奘看到石槃陀十分恭敬,又一心向善,非常欣慰,他把自己西行之事直言不讳的对石槃陀说明。
不得不说玄奘这种行为是十分冒险的,对于一个刚刚认识几个小时的人来说,把如此机密大事直言相告,如果石槃陀不是一个靠谱的人,那么玄奘很有可能立刻就常伴佛祖了。
要知道,唐朝政府对待偷渡之人是非常严厉的,一旦抓住必定是死罪,即使协助偷渡的人也同罪论处。
石槃陀听了师父的大愿十分感动,立刻答应玄奘要护送他渡过五烽出关。
值得一提的是,有研究者说,明朝吴承恩的大作《西游记》中主人公孙悟空的历史原型就是石槃陀,他们的理由是胡人茂盛的毛发看起来更像一只猴子。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研究者提出这个论断的主要依据还是真实历史上石槃陀后来的表现和孙悟空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当然,这是后话。
都知道西游记中唐僧有其原型,那么孙悟空、猪八戒有原型吗?
本文2023-10-17 07:51:3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0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