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雀山墓出土失传千年古籍,却为何令专家兴奋不起来?
银雀山汉墓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市区银雀山西南麓,是全国规模较大的古代墓群之一,以西汉墓葬为主,兼有战国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墓葬群。该墓葬群于1964年被发现,1972年至1986年先后发掘一百余座墓葬,大多是西汉前期墓葬。
银雀山汉墓出土有竹简、漆木器、陶器、铜器和钱币等,以竹简最为珍贵。考古人员在古墓群发现的大量竹简,其中有中国古代四大兵法《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和《墨子》《管子》《晏子春秋》《相狗经》《曹氏阴阳》等先秦古籍。尤其是失传1700多年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同时出土震惊海内外,《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历谱。
银雀山汉墓群出土的这批珍贵竹简为研究中国先秦和汉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文学、音训、简册、历法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文献资料。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兵书有4000多部,而产生于2500年前的《孙子兵法》被世界公认为最出色的一部,然而,它的作者是谁,学者们争吵了一千多年。汉墓中出土失传1700多年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解开了历史上孙子和孙膑是否一人、其兵书是一部还是两部的千古之谜。汉简出土名扬四海,震惊中外,甚至与“马王堆”“兵马俑”齐名,被列为“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但银雀山汉墓竹简所载史实与传世史籍有不同之处,如《史记·孙武吴起列传》记载齐魏桂陵之役比较详细,但根本未提及庞涓。至十三年之后马陵之役,方谓庞涓自杀,魏惠王的太子申被俘。简本《孙膑兵法·禽庞涓》谓孙膑擒庞涓于桂陵,与《史记》显然矛盾。从已有材料来看,孙膑擒庞涓确有可能在桂陵而不在马陵。
银雀山还有紧挨旁边的金雀山就是谜团组成。原来山体均呈红色,旧时总称赤石山,赤石山什么时候才开满金雀花和银雀花?为什么近在咫尺的两座小山岗却有两种相近的植物开着不同颜色的花朵?金雀和银雀花遍布大半个中国,为什么临沂唯独在这两座山岗上才能看到?是人为栽种,还是天然形成?
“金雀花”和“银雀花”,除了颜色有区别(金雀花和银雀花初开时都是**,但后期金雀花呈现红色,而银雀花则逐渐褪色成白色)外,形状也有差异(金雀花和银雀花从正面看都呈中轴线对称形,金雀花在中轴线上有一条凹陷槽线,而银雀花则无),它们都像一只只振翅飞翔的小雀。
发现的一号墓和二号墓,墓主人到底姓啥名谁?他们是夫妻,还是相差百年素昧平生的陌路?一号墓的主人为什么要以兵法殉葬?二号墓主人为什么要把《汉元光元年历谱》竹简带进阴间?《汉元光元年历谱》是我国考古史上发现的最早、也是最完整的古代年历,所记的朔晦干支,订正了自宋《资治通鉴目录》以来有关诸书的错误,难道他或者她和历法有什么瓜葛因由?
在那个时代考古发掘,出土的竹简自然会受到损坏,据说损坏的数量很是可观,这是时代造成的先天不良,不能怪罪在任何一个人的头上,但有一个问题也随之提出,既然损坏了那么多竹简,《孙子兵法》就仅仅只有短短的十三篇?
金雀山和银雀山是巨大的汉墓群,他们的主人是谁?他们为后世留下了什么?结合我们本地出土的众多的汉画像石,在汉代时,我们这里该是怎样的一番胜景?
到底是谁第一个发现了银雀山汉墓中的竹简?这个问题在竹简问世的前30年就不是什么谜,但随着人们对竹简汉墓的重视,特别是随着一些当事人的离去,原本清晰的历史现场变得扑朔迷离。
而在一号墓出土的两个耳杯底部刻有隶书“司马”二字,刻工较粗,据考古人员分析,应该为墓主人的姓氏,而非官衔。因为按照一般习惯,不会把官衔随意刻在器物上。但是从墓葬出土的大批兵书来看,可以肯定墓主人是一位关心兵法或与军事有关的人物。二号墓出土的陶罐肩部刻有“召氏十斗”四个字,“召氏”或是墓主人姓氏,但从1951年湖南长沙西汉刘骄墓出土署有“杨主家般”四字漆盘的情况看来,也可能是赠送人的姓氏。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墓葬距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的“焚书”,不算太远,而这座墓的随葬器物里,竟这么集中地保存下来了一批先秦典籍,却唯独不见儒家经典残简断片,难道这仅仅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吗?秦始皇所焚的究竟是些什么书?这些竹简,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个问题。
1、《论语》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
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中庸》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小戴礼记》第三十一篇,作者现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由儒家学者在战国写成。
宋朝学者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中道及常理”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
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等。
3、《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
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
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8],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
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
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
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在临沂。
5、《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
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 、《离骚》 、《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在2200年前,世界上的很多地方还非常的原始,文明非常的落后,甚至有些位置根本就不存在文明。但是这个时候的我国已经是进入到了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所说我国历史上的秦朝国运非常的短暂,但是却留下了不少的历史遗迹。就不如说秦长城、灵渠等等。根据这么多年的考古研究,似乎关于秦朝的以及多半都处于陕西一带。可事实真的如此吗?2002年湖南的一次考古挖掘使得世人改变了这个想法。
在大家的印象里,提到秦朝,就能想到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秦始皇的暴政,暴虐成性,还有人会认为秦朝的历史文物都应该在陕西附近,因为陕西的咸阳是秦朝的都城。可是在湖南的一个古井中却出土了36万枚竹简,它改变了史记的秦朝三十六县制,可能是三十七县,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2002年,湖南省龙山县发现了文物,正好当地也要修建水库,正好请了工作人员进行实地考察。当考古的工作人员实地勘测后,初步认定为,当地存在着一座战国末到汉代早期的古墓,随着研究工作的进行,专家们惊喜的发现,这座古墓居然是一座秦代古墓,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这让研究人员们欣喜如狂,这座古墓可能会揭开秦朝历史的部分神秘的面纱。
果不其然,在古墓中出土了一批又一批的珍贵的竹简,共计36万多枚,文字多达20多万。更让人感到惊讶的是,竹简上记载的,是一个名叫洞庭的郡县,这是在《史记》的秦朝三十六郡中不曾记载的。而里面记载的内容大多是秦代时期的失传古籍。,多记载都与史书中记载的不一致,毫不夸张的说,这些竹简很有可能揭开许多历史之谜,很多史书中关于秦朝历史的记载也要改写,甚至还会颠覆人们对秦始皇的印象。
最今世界感到惊讶的是这竹简竟然记载了九九乘法口诀。这在西方学术界可是抛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在此之前,西方学者们一直认为九九乘法口诀是由中东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而我们国家的研究学者则坚持认为九九乘法口诀是我们的古人发明的,双方的学者也因此争论不休。这次竹简的出土,这些清清楚楚的黑字竹简证实了中国的古人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熟悉掌握了九九乘法口诀,让西方学者在这样的铁证面前无法抵赖。
典籍里的中国之《尚书》
《尚书》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相传或为孔子晚年整理编篆。《书》乃上古之书,上古史书。书百篇,选了数年,书百篇,为何而选,书百篇,何为精髓?
上古先贤的言行记载在《书》里,让后世读《书》而知先贤治政治本,读书而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
《尚书》流传了两千多年,不论是尧舜禹上古德政,鼎定九州,还是夏商周,民望兴替,礼德治邦。都在讲述着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构建古老文明的知识体系!
印象最深的便是先贤伏生护书传书的传奇经历,让我们后世的读书人无不为其动容。后人这样评价伏生: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中国文化就是这样,不绝如缕,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都应该思考一下何为中国。正如蒙曼老师所讲:禹划九州是中国,尧舜禹、汤文武、孔夫子、浮生是中国,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敦睦九族、协和万邦是中国,有典籍才有中国🇨🇳。
如今我们需要立时代的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鉴古知今,学史明智,丰富而又珍贵的典籍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品读,也应该与世界分享,让我们从典籍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经典语录: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夏书·五子之歌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尚书·周书·周官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尚书·虞书·大禹谟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虞书·大禹谟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 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 协和万邦 ——尚书·虞书·尧典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尚书·周书·泰誓中
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尚书·禹贡
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尚书·周书·牧誓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尚书·周书·多士
“文明的回响:来自阿富汗的古代珍宝”展览在成都落幕,很多网友惊呼:阿富汗送文物来中国避难,中国人的反应暖了全世界。
其实,这批来自阿富汗的珍贵文物此前相继在这批文物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敦煌研究院等地展出过,皆受到中国观众的广泛欢迎,尤其因其古朴而绚烂的形质、辉煌而璀璨的色彩令人百看不厌,流连忘返。报称,我国各大博物馆轮流对这批文物进行巡展,也是以这种别样的方式帮助他国保护重要文物。
因为,中国网友们说了,我们是十分喜爱这些文物,它们太漂亮了,但是等它们的祖国“局势好了”,我们就把它们“再还回去”。一句话,一种态度,展现了涵容的大度与雪中送炭的道义。
其中有一件文物,引起了专家的兴趣。
为什么呢?
这件阿富汗文物是一件黄金佩饰,出土于蒂拉丘地,距今两千年前。阿富汗人为之取名“君主与龙”,然而,专家对此进行研究,发现上面那只动物根本不是龙,而是我国《山海经》里面的一只怪兽。
它的名字叫“应龙”。
我国的先秦古籍《山海经大荒东经》里这样描述:“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由此可见应龙之凶,而《大荒北经》同时也写到了“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可知应龙最后居于南方,导致南方比北方多雨的天气。那么,这种龙长得有什么特点呢?南朝梁国太子萧统所编《昭明文选》中提到:“天有九龙,应龙有翼”,也就是说,应龙是长着翅膀、会飞,能够呼唤风雨的凶恶的龙,本居天上,却杀了蚩尤与夸父,不得再回天庭,转居南方。
对比可见,阿富汗出土的近两千年前的配饰上,应龙形制基本吻合我们典籍中所描绘的样态,只是由黄金与宝石打造得更为美丽耀眼,作了工艺上的处理,如龙翼、龙尾的美化。
有人提出质疑,为什么是中国的怪兽应龙,而不是西方的dragon龙呢?
西方的龙不是也有翅膀么?
恩,但翅膀不是一种翅膀,西方龙的翅膀是形似蝙蝠翼的巨翼,而中国应龙的翅膀是这种飞鸟翼的小翼。
完了么?
还没有。专家还有一个更重大的发现!
“君主和龙”,龙不是龙,君主也不是君主。
这个文物上的人像,其实并非人间君主,而很有可能是中国神话里的西王母。
这也是《山海经》里面记载的:“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这幅图也是蓬头散发,戴着帽子,更重要的是,它跟四川出土的一个西汉文物很像。
注意看,这是成都青白江区汉墓出土“西王母与杂技”摇钱树拓片。
也是一个王者形象,身边有两条龙状动物,是不是很像?而且都有摇钱树的寓意。
所以,阿富汗这个文物应命名为“西王母御双应龙金佩”,比较感动的是,两个文物一个来到一个产自成都、成都,当然,具体还需要继续研究。
阿富汗的惊艳文物,我们终将友善地轮展后,交还到它们祖国的手中,而这段由“西王母御龙”等中国风图案而遍受关注的交流佳话,也会一直伴随在龙的传说里,企待着真正世界和平的到来。
银雀山墓出土失传千年古籍,却为何令专家兴奋不起来?
本文2023-10-17 07:53:1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0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