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出自哪部古籍?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别名吕览)吕不韦记述的`一则寓言,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指不会灵活变通之意。
刻舟求剑出自哪部古籍
《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吕氏春秋·察今》吕不韦记述的一则寓言,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指不会灵活变通之意。
代表将20万部中国古籍数字化的目的也是希望能够扩大这些古籍的影响力,在这个快节奏、数字化的时代,代表的想法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尽最大可能保证古籍的继续流传。
古籍中蕴含着很多古时候人们生活智慧的结晶,有的是偏向于人物记述,也有的是偏向于生活技巧等等,种类繁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古籍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推敲的地方,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很多这方面的研究专家、学者想要把古籍发扬光大,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古籍、阅读古籍,但是因为智能手机等科技产品的问世,使得大家更加专注于电子书等的阅读,对于古籍来说就是一个很不好的事情。
也正因为抓住了大家更倾向于阅读电子书的契机,所以代表才会提议将中国古籍进行数字化,一方面这样的做法是在带动着古籍和社会整体趋势靠拢,也是在不断朝着新时代的契机一起进步,虽然是古籍,但是相信随着古籍不断数字化,这些古籍将会成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大阶梯;另一方面数字化后的古籍,同电子书一样,阅读起来更加方便快捷,甚至于在数字化的过程中,可以将古籍中晦涩难懂的部分直接链接白话文的解释,这样一来,阅读古籍不但不用考虑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甚至于连一般都会担心的看不懂问题也有了很好的解决办法,如此可以吸引更多的人阅读古籍,可以说这也是很好的社会现象。
在我看来这个提议是很符合现在社会现象的,同时也能解决社会问题,最重要的是为古籍阅读、流传问题提供了一种不可多得的解决方式,可谓是百利而无一害,当然也很是希望这项提议能够通过。
最早记录海陆变迁思想的古籍是唐朝颜真卿的《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
海陆变迁思想在我国起源较早。周代就有“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认识。
东晋葛洪(283-433)在他所著《神仙传•麻姑传》中,更是借用一位女神麻姑之口说“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即东海由海变为陆地已有三次了。
但在唐代之前,都没有对这一思想进行科学的论证。直到唐代颜真卿才以实际观察到的实物证据对这一思想进行了科学论证。
颜真卿(709-785),是唐代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同时也是一位注意实地考察的学者。他不满足于闭门读书,而是勤于考察,并由此获得了非常宝贵的地理知识。
唐大历六年(771年)夏四月,任抚州刺史的颜真卿在今江西省临川市城县的麻姑山山顶的一座古坛附近,发现了一些夹在岩石中石化的螺蚌壳(即一种化石)。于是他认真分析了这一现象,认为这里原来应是海洋下面的地,后来才变成了陆地,这些螺蚌化石就是海陆变迁、地壳抬升的证据。
此后,他还特地将此事及结论记录在《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颜鲁公文集》卷十三)一文中,并刻石记述这一发现。《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中说:“麻姑自言: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昔会时略半也。岂将复为陵陆乎。……”
又说“高石中犹有螺蚌壳,或以为桑田所变”。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以实际观察到的实物证据,论证海陆变迁思想的地理学事件,标志着我国古代自然地理认识的一大进步。
此后的沈括和朱熹等都继续发展了这一思想。如南宋的朱熹说:“尝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朱子大全•天地》) 欧洲直到达·芬奇(1452-1519)才明确提出这一思想。
扩展资料:
在地球表面某位置发生的由海变为陆或由陆变为海的变化叫做海陆变迁,海陆变迁即洋陆转化。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也称为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
该种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垂直运动,又称为升降运动、造陆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
地壳运动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形成各种构造形态,改变岩层的原始状态,所以有人也把地壳运动称构造运动。按运动规律来讲,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有些升降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一种现象。
《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一》记载:
予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尧殛鲧于羽山,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
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之类,悉是浊流。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此理必然。
释义:我奉命出使河北察访,沿着太行山北行,山崖的岩石间往往夹杂着螺蚌壳及像鸟卵的石子(鹅卵石),横亘在石壁上像带子。这里应是昔日的海滨,东距大海已有近千里。所谓大陆,看来都是由重浊的泥沙积淀而成的。古史记载尧杀鲧于羽山,旧说羽山在东海中,而如今却在陆地上。
凡黄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等河流,全都是混浊的水流。关陕以西,水在低于地面的峡谷中流动,最深处不下百余尺,所携带的泥沙每年向东流,都成为造大陆的泥土,大陆由此造成也就是必然之理。
-海陆变迁
出处:《史记》卷92《淮阴侯列传》2629页:“对曰:‘秦之纲(网上总绳)绝(断)而维(系物大绳)弛(松)(纲、维:此比喻国家法度),山东(指战国时当时六国领土都在崤山、函谷关以东)大扰,异姓(指与秦不同姓之各路武装势力)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说到爆米花,小编觉得真的是再也熟悉不过的零食,平常我们去**院必点的一个零食,可是现在的爆米花真的是毫无生机,用的是较为现今的加工工具,做出来的爆米花真的失去了原有的灵魂,这是一道美食在传承中最受忌讳的发展,而我们作为爆米花的忠实粉丝真的应该认真的学习一下爆米花的真谛,要了解爆米花,你首先要来到北方,在北方中原,曾经有着爆米花的灵魂,当然也是存在的有遗迹的。
想了解爆米花为什么要来到北方呢?“爆米花”中虽然有“米”这个字,但是爆米花的原料可不是南方的米,而是北方的玉米,众所周知北方是玉米的盛产地,这里由玉米做成的美食是各种各样,爆米花就是其中的一种,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当地人都是靠农业为生的,当然也是以玉米粮食作物为主,有的家中有磨,有的家庭便没有,当地的劳动人民便有了对玉米的研究,在一次,一户人家用干锅炒时,发现有的玉米颗粒炸开了,品尝了一下,与其他的进行了对比一下,口感是很好的,玉米的香气完全的渗透了出来。
爆米花的发明,在那时候已经是老幼皆宜的美食了,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的发明了一种锅,这种锅很特别,在农村讲这那就是锅,这种锅由机头螺镟,大弯头,小弯头,机盖和摇手组成,这种叫“锅”的锅不是家家户户都会去准备的,基本上几个生产队会有一个,如今就是很多80后儿时的回忆了。
将机盖打开,讲玉米倒入锅仓中,放入家中存放的白糖,扣上压力杆,架在火炉上,用的燃料也基本上是煤炭,任何一个步骤都是很接地气的,而摇手旁边的气压表就是指示,当达到一定的气压值,师傅就会利索地将锅取下,嫁到铁桶那里,一根铁钢接上压力杆,一只脚踩在锅皮上,一只手用力推下拉力杆,“嘭”的一生,一锅爆米花炸裂开来,热腾腾的爆米花,在空气中弥漫着玉米的香气。
传统的爆米花,给我们的感觉不仅仅的是美味,而是现在无法挽回的童年,每至玉米晒干之后,都会有崩爆米花的师傅来到村里,这是那时候最经济的零食,当村头那三声炮响起来,村里面的人就会陆陆续续拿着玉米围到这锅炉旁,说说笑笑,听着一声声炮响,显得也是格外的喜庆,这为八零后的童年增添很多韵味。
而现在的爆米花,都是为了快捷,味道是好了很多,但是那种感觉是没有了,现在的爆米花用的玉米去掉了玉米皮,显得精致了很多,可能也就是一个时代一个味道,那时的味道没有如今的香甜,但那时的爆米花更是充满了乐趣,一个乡村零食的历史,人与人之间拉近了感情,谁家加工了,都会毫不吝啬的拿出来分享,乡村之间的情感在每件事情上做的都像是在分享一般。
北方乡村的人们就是这样,像这时代忘不了的美食一样,虽然简单,处处存在着感情,村上人从来不和老师傅讨价还价,老师傅在村上中午还能混上一碗饭吃,讨一口水喝,老师傅来到村里,村里的孩子都有一种留下老师傅感觉,感觉留下崩爆米花的师傅,以后就不愁吃到这零食了,在北方,很多人的童年中都有那么些忘不了的景点美食
此句出自西汉刘向编著的《说苑·指武》。原文是:
成刑之徒不可更已!子不如敦处而笃行之,楚国无贵于举贤
大致翻译是:已经受了刑罚的人,是无法改变的(这句是在比喻已形成的灾难局势,是无法改变的)。您不如用敦爱的方法与人相处,并且真心实意地去做事(做一些仁慈的事),在我们楚国,最好的办法就是能举荐任用那些贤能人才。
这句话发生的背景是在吴起(战国著名的军事家)从魏国流亡到楚国之后,受到楚悼王重用,开始大力推行变革措施。这些措施直接触犯了楚国贵族集团利益,于是双方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吴起被迫去拜访贵族中一个很有名望的屈公(名字叫屈宜臼。从姓氏看属于楚的王族,应该和伟大诗人屈原是亲戚关系)。向屈公讨教,自己该如何做,才能缓和与贵族之间的矛盾,消除自己面临的灾祸。而屈公在话里话外都强烈反对吴起的任何变革,说这种变革会带来巨大的灾祸。当吴起最终询问如何能消除灾祸。屈公就回答了上述这段话。
其实屈公的话十分明显了,就是让吴起要敦爱(那些贵族),真心实意做一些(对贵族们)仁慈的事情,最好能大力任用贵族人才(所谓的贤才)。最终目的是让吴起放弃变革,不要损害楚国贵族利益,要投靠到贵族旗下,依靠那些贵族人物来当政。
当然,最终就是个悲剧,吴起并没有放弃自己道路,在楚王去世后,他迅速就被楚国旧贵族们给杀害了,而他在楚国实行的变法也半途而废。楚国从此再也不是秦国对手,直至最终灭亡。
刻舟求剑出自哪部古籍?
本文2023-10-17 08:01:0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0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