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石散在现代叫什么?
寒食散。又称五石更生散或单称散。配剂中有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硫磺等五石,故名。相传其方始于 汉 代,盛行于 魏 晋 。 魏 晋 名士 何晏 裴秀 等都服散,竟成一时风气。吃散之后,一定要散步,大量吃冷东西,喝热酒,穿薄衣服,洗凉水澡。
五石散来历
这种散剂据说是张仲景发明的,张仲景发明这个药方,是给伤寒病人吃的,因为这个散剂性子燥热,对伤寒病人有一些补益。
但是到了魏晋,上流社会的士人没有伤寒,也都都开始吃将起来。此时的配方和张仲景的原始药方已经有了一些调整,但主要成分没有变化。
但是有一样例外,就是喝酒。一定要喝热酒,而且酒还要醇。五石散对酒非常挑剔,不要说甲醇兑的酒,就是一般的劣酒,它也会有激反应反应且还而且服还不能不吃东西,一定要大量进食,“食不厌多”。
五石散还是时装之敌。服药之后,人的皮肤特别敏感,很容易被磨破。新衣服比较硬,所以魏晋名士大多痛恨新衣服,而喜欢穿柔软的破旧的、没有浆洗过的衣衫,一副很艰苦朴素的样子。
五石散,当初被发明出来,并不是为了重振雄风,这是为了治疗当时的伤寒病人,而后来被人发现有特殊功效,而且可以人神清气爽,所以才在贵族与皇室之间流传开来,成为风潮。
所谓五石散,也被叫做五行散或者是寒食散,主要成分有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硫磺以及赤石脂,还有一些辅助使用的药物。传言这个方剂是由张仲景发明的,最早是给伤寒病人使用。这个散剂性子燥热,如若服食的话需要进食寒冷食物或饮酒散热,所以也称为寒食散。
但是到了魏晋时期,上流社会中有一玄学家名为何晏。这个何晏来头可是不小,他是曹丕的妹夫,也是当时魏国的贵族。由他引领的服散风潮,贯穿了整个魏晋时期。何宴这个贵族子弟每日过着声色犬马,放荡不羁的生活,长久如此导致身子亏空。听闻五石散有壮阳之功效。便买来服食,谁知这一吃,便刹不住嘴了。有了何晏的宣传,五石散很快在名士与士大夫之间开始流传。五石散就此风靡开来,魏晋的文人士子争相追捧。
五石散的服食其实非常麻烦,要仔细调理。服散之后不能静卧,必须走路,所以魏晋名人士子是最喜散步又称之为“行散”。而且服散之后身体燥热,只能穿着轻薄衣物吃凉东西,以凉水浇注身体,但有一样东西必须是热的,那就是酒。而且服散会导致皮肤敏感,穿不得发硬的新衣服,或浆洗过的衣服,所以魏晋名士大多都是穿着破衣烂衫。
我们曾经听到过,魏晋明是不拘小节,放浪形骸,衣衫不整,这其实就是服散之后的表现。五石散在服食之后,会让人陷入一种精神恍惚却又愉悦的境界之中。在服散之人的头脑之中,所有一切都不复存在,只剩下自我意识在独自膨胀,而这种感觉正是魏晋名士所追求的。这种迷糊的状态正是造成了不拘小节,放浪形骸的行为。
照这么看来五石散不啻与毒品,许多人为了服食导致倾家荡产,最后还赔上卿卿性命,著名的书圣王羲之就是五石散受害者之一。但可笑的是,晋朝的医生居然说五石散有延年益寿,包治百病之功效。如此言论更加助长了服散的风潮,直到唐代名医孙思邈更换其配方,重新打造为五石更生散之后,五石散才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历史上有名的春药叫做五石散,这种药只有权贵才吃得起。其实五石散最开始研发出来并不是春药,而是一种治疗风寒的药物,只不过后来被何晏这个人改良以后,就变成了春药。何晏这个人本来就非常的喜欢女色,但是年纪轻轻由于太放肆自己的身体,沉迷女色,所以身体就变得有些虚弱。
而何晏这个人本来就懂得一些玄学和医学的知识,因此就自己调配和改良了五石散的配方,所谓的五石散就是里面有五种不同的石灰材料,然后还在其中加了一些其他的成分。这种药物中含有的石硫磺等物质对身体是不好的,服用了这种药物以后,人的身体会变得非常的燥热,而且精神十分的亢奋,根本感觉不到疲惫。
因此何晏就借助这种药物来强身健体,并且让自己有更多的精力可以亲近女色。时间久了关于五石散的药效就传得大家都知道了,而当时男子都是比较好色的,所以说五石散就变得非常的强手。但是这种药物由于对身体不好,吃多了容易上瘾,而且还会变得神志不清,暴躁易怒,于是朝廷就开始禁止服用五石散了。
但是很多的男人为了能够享受春宵,还是会私底下购买五石散。既然朝廷禁止了这种药物,市面上就不太容易买到,如果想要买到五石散,对方要冒着犯罪的风险,自然要价非常的高,所以要不是权贵根本就买不起,寻常百姓家是不可能接触到五石散的。
而且当时有些权贵为了控制和招揽门客,就会使用特殊的手段来控制对方,服用五石散令对方上瘾也是常用的招数。再加上五石散见不得光,因此物以稀为贵,五石散的价格就不断的上涨。
魏晋时期是很多人怀念的一段时期,在这一时期,真名士自风流,他们畅所欲言,他们放浪形骸,竹林七贤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魏晋名士喜欢两样东西:清谈和五石散。
说到五石散,它和近代的鸦片性质相似,都曾是药品,但是配方经过改良之后变成了能让人上瘾的毒品。五石散,顾名思义,由五石构成,据传五石散是张仲景发明的药方,其成分是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石钟乳、礜石。
但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有用五石入药治病的例子,《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齐王侍医遂病,自练五石服之。”而当时的著名医生淳于意告诉这个人“中热不溲者,不可服五石”,不过此人对此不以为然,结果三个月之后,此人疽发而死。当然,这里的五石并没有具体说明指的是哪五石。
其实在更早的时候,五石就已经被用在炼丹中,只是所用到的五石或有不同,这个很可能随着时间的向前推进,人们或许会对成分进行改良,而张仲景则明确记载了关于五石散的药方,准确来说应该是寒食散的药方。张仲景留下这个方子本来是造福于人类,却没有想到,在他死后,五石散成了害人的东西。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样的两个认知,即“是药三分毒”和“以毒攻毒”,任何药物基本都带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在用来治病的时候都会规定剂量和服用方法,这样才能达到治病的目的,而且将对人体的伤害降到最低。一旦超过了剂量,很可能就会对身体造成损伤,严重的甚至可以致命。
五石散这个药方本身也是有毒的,它用于治疗伤寒,而它之所以成为魏晋名士的最爱,得益于一个人的代言。这个人就是曹操的养子兼女婿何晏,何晏在一个很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五石散的特殊功用,他有一个朋友生病需要服用五石散,而正是这个朋友将五石散在使用后的情况告知了何晏,然后何晏就对五石散上了心。
那么,五石散有哪些作用呢?除去它本来的治病功用,还能美容养颜、壮阳、提神等。于是喜好声色的何晏就开始服食五石散,效果是很明显的,这个面如傅粉的名士着实快活了好一段时间,他还亲自为五石散代言,说:“服五石散,非惟治病,亦觉神明开朗”。
何晏的代言要比现在的流量明星代言还要强悍,很快五石散就在上层社会流传开来,五石散成了贵族和名士的标配。并且还有人将五石散的配方做了改良,以达到更好的使用效果。当然无论怎么改,也改变不了它有毒的事实,因为一旦食用一定的量之后就会上瘾并且致幻。
经常服食五石散则整个人很飘忽,放浪形骸,又必须发散体内的热量,而且五石散要用酒服食,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的魏晋时期的人喜欢袒露胸膛、果体狂奔。人们对五石散形成依赖后就由不得自己了,在飘起来的同时,身体也很快就垮了。
当时很多人死在了五石散上,魏晋时期的著名医学家皇甫谧对服食五石散的人做了很多记录,并且他本人也服食五石散,还因此致病,《晋书·皇甫谧传》中记载,晋武帝想让皇甫谧入朝为官,而皇甫谧上书拒绝了,其中他写到:
“又服寒食药,违错节度,辛苦茶毒,于今七年。隆冬裸袒食冰,当暑烦闷,加之咳逆,或若温虐,或类伤寒,浮气流肿,四肢酸重。”
即便是身为医生的皇甫谧也对已经成瘾的自己无能为力,甚至一度还想自杀。而在他的医书中,他还将当时很多服食五石散的人的情况记载了下来,其中有很多人为此失去了性命。因此,后来的药王孙思邈看到了五石散的巨大危害,他在晚年的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写道:
“有进饵者,无不发背解体,而取颠覆。余自有识性以来,亲见朝野仕人遭者不一,所以宁食野葛,不服五石,明其有大大猛毒,不可不慎也。有识者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久留也。”
任何一个药方,如果能够治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即便是孙思邈也不能将其随意废止,因此他先是改良了五石散的药方,使其治病所达到的功效相同,而又对人体没有那么多的损伤,确切来说没有原本的毒性。
新的五石散药方出来以后,孙思邈才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叮嘱后人遇到原先的药方要即刻焚烧毁掉,让它不能再流传于世,以杜绝五石散的继续扩散,这自然是大功一件,这正是孙思邈医德的最好体现。
不过可能是新的药方还没有打开知名度而原先的五石散又流传太广,隋唐时期依旧有服食五石散的人,虽然服食五石散的人少了,但仍旧还是存在的,即便到了中晚唐时期,也还是有人在治病之外服食五石散。好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五石散的毒性有了认识,再加上医生们的奔走。五石散最终还是被历史所抛弃,成为一个过去时。
根据国家卫健委2019年发布的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可知,2017年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为767岁,2018年为770岁,并且预计2030年中国人均寿命将达到79岁(2010年为73岁)。由此可见,咱中国人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国家医疗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杜甫曾在诗中写道:“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是能达到70岁高龄的人,从古以来就不多见,可见在当时的年代,70岁及以上的人少之又少,但少不代表没有,唐代赫赫有名的“药王”孙思邈,就活到了142岁。
当年药王在去世前反复叮嘱自己的弟子们:这张药方千万不能留在世上。后来这张药方毁了吗?上面到底写了什么?
孙思邈,出生于公元541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虽然众人皆知他是“药王”,却少有人知孙思邈从小就体弱多病,家里为了给他治病续命,几乎倾尽家产,可以说孙思邈是“泡在药罐子里”长大的。
人们常说,“久病成良医”,这句话用在孙思邈身上最合适不过,从小聪慧过人的孙思邈对不同医生给他开的药方特别感兴趣,经常询问他们这些药的药效、药性,然后默默记下来,他很感谢救治他的医生们,于是他自小立志从医。
18岁时,孙思邈感觉自己学有所成,于是开始为乡亲们治一些简单的病,等到20岁的时候,孙思邈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圣童”,帮助了无数患病老百姓,孙思邈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等到杨坚执掌朝政,他想要邀请孙思邈担任国子博士(通常是教授国子学生学业,并且当祭典顾问),但一心救人的孙思邈根本无意仕途,果断拒绝,继续行医救人。然而后来战乱频发,孙思邈不得不躲进了太白山中,在这里潜心钻研医术,整理多年来收集到的民间药方,写下了医学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就在此时,孙思邈无意中得到了一张“五石散”的药方,通过他的研究和调制,孙思邈顺利制成了五石散,并且用于给患伤寒的病人治病,效果颇佳,但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不少病人对五石散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五石散。
五石散,又名“寒食散”,可以用于治疗五脏不调、心腹烦闷等症状。由于制做“寒食散”的主要矿石有5种颜色(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所以才有了“五石散”的名字。
其实它的出现算是一个“意外”,而且起初也并不是治病用的。那时候大家痴迷于炼丹,想要炼出“长生不死之药”,结果炼出了“寒食散”,吃下去以后人会产生幻觉(有点像毒品),疯疯癫癫。
由于吃下“寒食散”的人通常是富家子弟,或是文人,所以他们“疯癫”起来显得“高深莫测”,普通老百姓看了还以为他们在进行创作,十分厉害的样子,便追捧他们,于是越来越多文人墨客加入吸食寒食散的行列,并宣扬寒食散可以“延年益寿”。当然了,我们现在都知道,寒食散不但不能让人延年益寿,还会让人提前去见阎王老爷。
寒食散除了有“致幻”效果,还会让服用者身体“忽冷忽热”,热的时候拼命找凉的东西吃,冷的时候拼命喝热水,不久之后,身体就会垮掉,但由于吃了寒食散会上瘾,于是病人好了一点又继续吃,反复下去,导致死亡。
孙思邈很快就发现了五石散的可怕之处,立马停止使用它,并且叮嘱服用过的病人们多多躺着,不要四处走动,不然药效会发挥得更快,同时孙思邈到处告诉大家五石散的害处,并且毁掉它的详细药方,告诫徒弟们不可再碰。
经过后人的不断努力,五石散的详细配方已经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了。
话说当年,孙思邈外出行医,自己病倒了。孙思邈得了什么病呢。其实是得到了丹毒。当时唐代很多人都想长生不老,很多医生都在那里炼一硝二磺三木炭,拼在一起吃。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是这样记载的:人们都说了服了五石散可以长生不老,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应该统统烧掉。我就配过这个药,吃了之后,这个脑袋大了,左额生丹毒,长了一个大包。
当时,孙思邈走到四川云阳,早上起来一个大包,到了晚上都是大包。当时云阳县令是他的朋友,请了好多医生看,没看好。后来自己给自己开了一个药方,就好了。后来,他写《备急千金要方》时说:石在身中,万事休泰。
意思是你要是吃了石头,一万年都好不了。泰是好的意思。后来又说:宁食野葛,不食五石。有识者遇此方则须焚之,勿久留也。
当然,孙思邈的话有的人没听。比如李世民想长生不老,就吃了这个药方,不到五十岁就死了。雍正帝还开了一个炼丹厂,自己吃死了,又送给李卫吃,三年后,李卫也死了。因此,孙思邈教焚毁五石散,其实是对人民负责。可惜,后世的皇帝不少不听话。大致就是孙思邈晚年得到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残本,看到了五石散的配方,自己亲自配好以后尝试服下,结果要了老命了,吃了以后脑袋肿起来大包。
他的朋友给孙思邈找了不少的医生都束手无策,还是他本人自己开了个药方吃了以后,才好转起来。因此孙思邈在医书中记录“宁食野葛,不食五石”。
晚年孙思邈对五石散的配方进行过改进,尤其是对古方之中,有一味要名叫“礜石”,在古代这是做砒霜的原料,而我们现在也清楚,砒霜是一种含砷的化合物,有剧毒,因此就拿掉了这味药,改成了较为温和的石硫磺。
但这玩意被改了以后也不能说是无害,虽然被记录在药方之中,但是孙思邈晚年左思右想,始终拿不定注意要不要毁掉,虽然孙思邈晚年确实是留下了不要留着五石散的药方,但很显然,并没有毁去,因为到了唐晚期以后,还有不少的文人雅士服食五石散。
五石散在现代叫什么?
本文2023-10-17 08:14:2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0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