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图书的分类“四部”通指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3收藏

古代图书的分类“四部”通指什么?,第1张

我国古代图书分为四部,四部的名称和顺序是在《隋书·经籍志》中最后确定下来的。四部是哪四部,怎样划分的呢?

经部:指儒家学说。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从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远在四千多年前,中国即有历史的记录。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都属于这一类。司马迁的《史记》为中国正史的开始,以后几乎每朝一史,共有二十四史。此外古史、野史、法典、地志、职官、政书、时令等,凡记事的书籍均归入史部。

子部:指记录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春秋战国之际,学者辈出,百家争鸣,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天文学、农学十分发达。每家著书一种,后人因为次于经书而成一家之言,所以称为子书。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

集部:凡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均归入此类。属于一人专有的称为别集,汇选若干人的作品称为总集,有关诗的集子称为诗集

西汉末年,刘向父子奉命校理群书,撰为《七略》,将典籍分为六大类。

此后,到魏晋时期,由郑默的《魏中经簿》到荀勖的《晋中经簿》,开始“分为四部,总括群书”(《隋书经籍志》),所分的四部名为甲乙丙丁,分别对应《七略》各部分,其内容则很像后世的经、史、子、集四部。东晋的李充编成《四部书目》,“因荀勖旧簿四部之法,而换其乙丙之书”(阮孝绪《七录序》),一举奠定了四部分类法按经、史、子、集为序的体例。 再往后虽有王俭的《七志》和阮孝绪的《七录》的异军突起,但唐朝初年编撰《隋书,经籍志》,仍走的是四分法道路,影响所及,也使四分法成了日后图书分类的主流。 直到清乾隆敕修《四库全书总目》,集四分法之大成,类目空前细密,分合也更趋合理,时至今日,对我们编制古籍书目依然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不过《四库全书总目》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四部分类法也受到了质疑和挑战。到了清同治年间,张之洞为诸生好学者编《书目答问》,认为“丛书最便学者”,“其中经史子集皆有,势难隶于四部,故别为类”,在四部之外另立丛书部,于是形成了一种新的五部分类法。

一、古书籍的收藏

古书籍的收藏要点:一是足本,没有删节和缺卷;二是精本,精校精注,错误极少;三是旧本、旧刻或旧抄,即传世很久的木刻本、传抄本和线装书。或者说:一是年代久远而具有文物性;二是印刷插图精美而具有艺术性;三是书籍内容具有学术资料性。# &

二、古籍书的种类

原稿、旧抄本、原刻本、精刻本、初印本以及各类活字印刷本等版本。古籍字体精美,如精写本,精刻本、各种套印本、红印本、拱花等。名家稿本、精校本以及在某一学术领域有独到见解或较为少见的稿本、写本、批校本、过录本等。古书籍大致可分为12个种类:

1、竹简:在纸张发明之前,用笔写或用刀刻在竹片上的文字,然后以绳串起成卷的书。

2、唐写经:唐时的木刻技术还刚起步,故留传下的大多为手抄佛经。

 3、线装古书:一般多是自宋至民国的木刻本,亦有稿本、抄本、石印本,其中宋元版、明椠、清前三朝刻本及多色套印本、多插图本、活字本、红印本、蓝印本等版本。

 4、木刻印版:刻版以枣木为优,版面磨损少,未变形、开裂的较好。

5、碑帖:通常有钟鼎拓片、瓦当拓片、崖刻及秦、汉、魏、唐、宋、元、明、清的拓本,等原刻的早期拓本。民国时的珂罗版中之精品亦可。

6、诰命、圣旨:诰命、圣旨一类的文牍,其间不少资料可作为史学家的研究依据。

 7、信札:名人间往来的书信,既是书法艺术,又可从中发掘出鲜为人知的史料。

 8、印谱:古今篆刻名家的手打印鉴册页,有边款拓印的较好。

 9、老期刊:自晚清至1949年9月间的期刊、杂志的统称。 

10、旧平装:在1949年10月1日前,除线装书外,无论精装和平装的洋装书,一概属旧平装范畴。从性质上讲,新文学版本,老区版本、重庆桂林版本、汪伪版本等;从形式上讲,毛边本、土纸本、道林纸精印本、伪装本、编号本、签名本等。

11、画报:民国画报、民国时期的**、时事、漫画、突发事件、民俗风情、名胜古迹等大型画册。

12、契约:1949年以前的地契、房契、卖身契和其他买卖合用,具历史意义及名人的契约等。

三、古书籍的标准

1、文献价值 古书籍描记载的史料非常丰富,是研究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第一手材料,因此古籍的价值首先体现于它的文献价值。

2、版本价值 古籍的版本种类很多,一般来说,稿本(者的原稿)、旧抄本、原刻本、精刻本、初印本以及各类活字印刷本等版本较好。

3、艺术价值 有些古籍字体雕刻精美,刷水平较高,如精写本、精刻本、各种套印本、红印本、拱花等。

4、学术价值 如名家稿本、精校本以及在某一学术领域有独到见或较为少见的本、写本、批校本、过录本等,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5、文物价值有些古书,抄写或刻印本年代久远,流传又较少,如宋版书,无论从纸质墨迹、印刷技能、装帧水平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四、古书籍的鉴定

1、纸张做旧:纸张是文字的载体,没有纸张就没有书籍,因此判断古书籍的真伪,首先要看纸张是否古旧。所以制作古书籍伪本必须将纸做旧。将纸做旧有两类:一类是“染纸”,包括用糖水,或用栗子壳本水,或用茶水,或用其他方法等将纸染成黄褐色,也有用烟水熏黄的,以求使纸显旧色;第二类是用“旧纸新”如果作伪者存有古纸,就可在纸上面新印古书内容,然后订成“古书籍”,这种作伪方法尽管较少,但却使人很难从纸上辨别其为赝本。

2、伪造序跋:一些重复刻印本上,除保留有原书的序跋外,又增刻新有序跋,叙述重印的原因,序跋后还著有姓名、年月等。这些都表明了书籍的真实年代。作伪者往往裁掉对其作伪利的序跋,或涂改其中的年代,也有重新伪造对其作伪有利的序跋。

3、伪造名人题跋,藏章印记。

4、伪造牌记:保旧牌记,挖掉复刻牌记,或挖补,涂改复刻牌记的年代。

5、裁截目录:将原目录裁去部分或全部,使人不知收全该书究竟有多少卷,以便用残本充当全本。

6、利用著录书:有些著录书的记载是错误的,作伪者便故意以此为据来兜售自己制作的伪本。

总之,古书籍作伪的手法多种多样,有时只采用一两种,有时则可能是各种手法混合应用。在实际辨别时,应该运用自己掌握的学识和有关资料进行全面考察被鉴定的古书籍,注意去伪取真,使到所购古书籍物有所值。

《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分、,又称“四库”。部下有类,类下有属。全书共4部44类66属。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史部收录史书;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四库全书》的分类法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图书分类法之一。

经部:《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孝经》、《尔雅》、《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史部:《国语》、《史记》、《汉书》、《晋书》、《宋书》、《梁书》、《陈书》、《魏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史通》、《战国策》、《后汉书》、《三国志》、《南齐书》、《北齐书》、《旧唐书》、《新唐书》、《列女传》、《越绝书》、《水经注》、《岛夷志略》、《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吴越春秋》、《风俗通义》、《华阳国志》、《建康实录》、《贞观政要》、《资治通鉴》、《天工开物》、《东周列国志》。

子部:儒家:《荀子》、《说苑》、《帝范》、《政训》、《潜书》、《新序》、《盐铁论》、《潜夫论》、《近思录》、《郁离子》、《传习录》、《呻吟语》、《孔子家语》、《温公家范》、《袁氏世范》。兵家:《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孙膑兵法》、《六韬》、《三略》、《握奇经》、《素书》、《将苑》、《李卫公问对》、《虎钤经》、《守城录》、《练兵实纪》、《纪效新书》、《何博士备论》。法家:《管子》、《商君书》、《韩非子》、农家:《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医家:《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黄帝八十一难经》、《洗冤集录》。数理天文类:《周髀算经》。

集部:《楚辞》、《诗品》、《曲品》、《南戏》、《花间集》、《柳永词》、《晏殊词》、《东坡词》、《秦观词》、《放翁词》、《姜夔词》。

我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法,简称四分法,其四大基本部类为“经、史、子、集”,清代《四库全书》即以此分类编纂。 

古代的四部分类法,经历了一个提出、完善和定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约从西汉开始,经历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隋唐,有千年左右的时间。

探讨图书分类法的最早著作出现于西汉。汉成帝命刘向等人总校群书。刘向去世后,汉哀帝又令时为骑都尉的刘歆继承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

西汉著名史学家班固在其所著《汉书·艺文志》中所采用的图书分类法与刘歆的《七略》基本相同,共有“六略”。

三国时出现“四部”之名,但其确切的含义并非后来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

著名史学家周予同先生认为,汉、魏时人一般将“五经”之外的《乐》《论语》《孝经》《小学》称为“四部”。

西晋初年,秘书监荀勖将当时的图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这是我国历史上开始出现的真正的图书四部分类法。

荀勖历曹魏和西晋,自幼聪明好学。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秘书监荀勖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清朝著名史学家钱大昕充分肯定荀勖四部分类法,认为“四部之分,实始于此。”

东晋李充任著作郎时,图书典籍十分混乱。他整理图书,删去烦重,又按类划分,将图书分为四类,“以甲、乙为次,自尔因循,无所变革。”

钱大昕认为,自此而后,“‘经’‘史’‘子’‘集’之次始定。”

自隋唐起,图书四部分类法基本定型,成为人们遵循的最基本的图书分类法。

《隋书·经籍志》将当时的图书按照“经”“史”“子”“集”分类。后来由于“子部”图书较少,人们又常将“释”“道”“方技”之类书籍并入该部。

清朝乾隆年间,组织编成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因书的内容按“经”“史”“子”“集”四部划分,又是所载内容空前的一部图书,故定名《四库全书》。这是我国历史上图书四部分类法的代表之作。

《书目答问》是张之洞撰写的一本举要性目承书。《书目答问》一书,是作者因诸生不知“应读何书”及“书以何本为善”而为其开列的学习经史词章考据诸学指示门径的导读目录(一说系张委托缪荃孙代撰)。收录者多为重要书籍,所选版本亦从当时习见者中取其不缺少误者为主,而不追求所谓的宋椠元刊。

全书共5卷,收书2200余种。所收图书都经过精心选择,较注重收录清后期的学术著作和科技图书。按经、史、子、集、丛书5部分类编排,大类之下再设小类,同类书按时代先后排列。著录书名、作者姓名(当世作者只记“今人”)、版本等。版本以当世习见为主。重要图书还撰有按语,指明阅读方法。书后附《别录》和《清朝著述诸家姓名略》。

按内容划分:小说;儿童读物;非小说类;专业书;工具书;手册;书目;剧本;报告;日记;书集;摄影绘画集。

书籍(英文:Book;拼音:shūjí;注音:ㄕㄨㄐㄧ_)是指装订成册的图书和文字,在狭义上的理解是带有文字和图像、纸张的集合。中国古代纸张推广前,书籍多用以火焙干的竹子编成。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_蔡邕_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古代图书的分类“四部”通指什么?

我国古代图书分为四部,四部的名称和顺序是在《隋书·经籍志》中最后确定下来的。四部是哪四部,怎样划分的呢? 经部:指儒家学说。儒家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