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舌强简介
舌强为舌象。又称为舌本强、舌蹇。指舌体强硬僵直,活动不灵,屈伸不便,或不能转动,使谈吐不利,言语不清的舌象。外感热病常见于热入心包,内伤杂病多见于中风症。亦可由热盛伤津或痰浊壅阻所致。《诸病源候论·风舌强不得语候》:“今心脾二脏受风邪,故舌强不得语也。”《医林绳墨》卷七:“涎痰壅盛,则舌强而难吞。”《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源流》:“痰迷而舌强者,宜防己、僵蚕、木通、菖蒲、竹沥、山栀、南星、半夏、荆芥、陈皮。亦有中风病而舌强、舌卷、不能言者,宜大秦艽汤,若天热加知母五分。”参见中风:中风(zhòng众)为病名。1中风又名卒中。指卒暴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言语謇涩的病证。出《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中风的病因,历代医书论述不同。《医略十三篇》卷一以北宋前皆宗《灵》、《素》作外风论治;刘河间谓中风非外中于风,是由将息失宜,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东垣以中风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丹溪谓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王安道则谓刘、李、朱三说是以类中风之病视为中风而立论,殊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辨证可分中络、中经、中腑与中脏。《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对猝然昏仆,不省人事者,又有闭证和脱证之分。本病可见于脑血管意外及中毒性脑病等。2中风指外感风邪的病证。是太阳表证之一。《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
详见百科词条:舌强 [ 最后修订于2016/3/29 14:46:44 共66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关于中风 5 参考资料 附: 1 中经中风相关药物 2 古籍中的中经中风 3 治疗中经中风的穴位 4 治疗中经中风的方剂 5 治疗中经中风的中成药 1 拼音
zhōng jīng zhòng fēng
2 英文参考apoplexy involving channel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中经中风(apoplexy involving channel[1])是指邪在于经,较中络略重的中风轻证[2]。属中经络。
中风·中经络(apoplexy involving channel and collateral[1])是指病在经络,以口眼斜,肌肤麻木,半身不遂,言语不利,一般无神志改变为主要表现的中风轻证[2]。分中络、中经[2]。
4 关于中风中风(zhòng众)(apoplexy[1][3])为病名[4]。又称卒中[4][5]。出《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是指以突然昏扑,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的疾病[1][3]。因本病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名之[6]。
中风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7]。患者表现为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㖞僻不遂为主症[6]。中风患者多在中年以上[7]。发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7]。
中风属于脑血管病范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病[7]。
针灸对中风疗效满意,近年研究证实针灸不仅擅治中风后遗症,且在急性期也有卓效。中风急性期,出现高热、神昏、心肺衰竭及消化道大出血者,应进行综合治疗,及时抢救。[7]
详见中风条。
5脑血管意外即急性脑血管疾病。急性脑血管疾病为病症名。又称脑血管意外、卒中或中风。指一组突然起病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性的疾病。本病可分为出血性与缺血性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者主晏包括脑血栓杉成和脑栓塞。
详见百科词条:脑血管意外 [ 最后修订于2015/6/26 13:56:27 共12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患者的家属是玉衡公益班的学员,所有来学习李氏砭法的“同学们”都有一个初心和使命,就是要为家庭健康的保驾护航。2018年7月份,她刚上完一次课回家以后就看见家里的老母亲中风,然后马上送到医院。母亲生病了,但是上天送了您一份美好的礼物“李氏砭法”。
中风,中医病名,有外风和内风之分,外风因感受外邪(风邪)所致,在《伤寒论》名曰中风(亦称桂枝汤证);内风属内伤病证,又称脑卒中,卒中等。现代一般称中风,多指内伤病证的类中风,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之特点的疾病。《黄帝内经》对中风已有不少记载,当时在认识上以症状为主,描述为“偏枯”、“仆击”等。至汉代《金匮要略》始定名为中风,将喁僻不遂、不识人、舌强难言等症统一于一个疾病。
历代医家对中风的认识:
东汉·张仲景认为“络脉空虚”,风邪人中是本病发生的主因,并以邪中深浅、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
金元张元素认为病因是热,他说:“风本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刘河间则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属“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
王清任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
主诉:2018年7月份突发中风,现在情况:1,脑脑梗塞后遗症,大面积脑梗死
2,高血压三级。
3,冠心病,特发性心房纤颤。
4,肺部感染。
5,颅内多发缺血灶,
6,抑郁症
医院检查结果:
1、颈椎错位:根据李氏砭法核心基础理论八大理论的脊柱中心错位理论,针对脑梗,李道政老师说过: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颈椎。
2、肝阳上亢,脉络痹阻。
1.心经、心包经、肺经、稳定心肺功能,三焦经、极泉穴刮到,力求出痧、手上指甲刮透(先刮手三阴经预防心包积液和稳定上焦功能)
2.房颤刮通里、神门。
3.头部刮+推拿;推山根(鼻根推到上星)分阴阳(沿眉毛向两侧推)揉太阳----扫耳廓(大鱼际从太阳穴划至肩膀)----扫头两侧(五指梳耳上划至风府)----拍囟门(轻拍)
4.百会穴、四神聪、风池、风府、天柱,颈椎、颈动脉(颈根部重要,根据脊柱错位论)、脖子,督脉、膀胱经刮至长强穴、背部、腰椎刮透。
5.肺肝脾肾全部刮到。
6.胸腺刮到云门、中府,两肋刮到中脘、鸠尾穴。
7.胃经、胆经刮到。
8.每天膝盖以下排毒,公孙、太白、申脉、照海、太溪、复溜补气。
总共刮痧15次。
第一次痧像图如下↓(2018年10月7日)
第二次痧像图如下↓(2018年10月13日)
第三次痧像图如下↓(2018年10月20日)
病情记录:
第5次刮痧最大的惊喜是:原本左脚是一点力气都没有的,今天老奶奶左脚突然能往上抬起来了。在场的家属们和我都高兴坏了,老奶奶会心一笑。在下一次刮痧之前已经吵着想来继续刮痧。到目前为止,精神状态好很多。
第14次'刮痧:患病以来,以前在刮痧过程中从来不交谈的,今天可以在刮痧过程中正常的沟通说话,聊一些家常事,还跟家属发脾气。说明老奶奶气血在恢复了,心情也放开了。
看见老奶奶坚持半年刮痧以后成功摘掉胃管,可以正常的吃东西了。当时还跟老奶奶说开玩笑了一句:阿姨,快过年了,我不想你看到家里人在吃东西,而你在流口水。哈哈哈(ಡωಡ)hiahiahia
头发已经开始长黑发了。↓
愿岁月的阳光沐浴您的慈祥,愿生命的年轮筑牢您的健康,愿美好的日子徜徉您的心房
病情总结(改善):
①精神面貌每次刮痧后都比上次可观,脸色红润很多。
②胃口改善,摘除胃管后饮食量增大
③睡眠质量好,每晚能准时入睡,比刮痧前能多睡2个小时左右。
④左脚肢体能自行抬起。
⑤语言表达能力有提升,可以正常和刮痧师沟通
注:遇到中风,请不要慌张恐惧!第一时间,十宣+耳尖放血!然后,用虎符铜砭按照上述方案步骤刮痧! (愿更多人,掌握此方法,能用以守护自己、亲人、朋友,身体安康!)
对于风,雅,颂的解释有种种说法,一般认为是按照音乐来划分的,因为《诗经》的诗篇当初都是乐歌,由于曲调的特点不同,划分三类,后乐谱失传,仅留歌词,我们今天看到的不过是一部乐曲歌词的底本。
风,地方乐调,这一部分共选了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乐调,称十五国风,共160篇,内容都是民歌,这十五国风是:周南(今陕西,河南之间),召南(今河南,湖北之间),邺,镛,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 其中周南、召南产生于汉水和长江中游,其余为黄河中下游。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周室东迁以后到春秋中叶的作者,大部分是民歌。
“雅”诗就是西周王畿的乐调。王畿,都城地区,就是渭水流域地区,雅诗就是这一地区的乐调,之所以如此,有两种解释:1,雅,同“夏”,周称西周的王畿为“夏”雅乐就是“夏乐”,夏乐就是王畿乐调2:雅,正也,雅乐即正乐,当时称诸侯国的地方音乐为俗乐,周天子的都城是全国的中心,出于尊王观念,把王畿之乐称为“正乐”两种解释都可通。“雅”诗分为大雅,小雅,大小雅类于后代的大小曲,大小调,其中小雅较接近于“国风”可能是未被贵族改造的王畿地方音乐。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多数是贵族之作,少数是人民。关于产生年代,“大雅”大部分是西周初的作品,“大雅”小部分、“小雅”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
“颂”,颂是祭祀用的宗教音乐,内容分为赞美神灵,祖先的功德,颂诗中周颂31篇,产生于王畿地区,渭水流域,是西周初年作品。鲁颂4篇,商颂5篇,它们都是东迁以后到春秋中叶的作品,产于鲁国,宋国(宋是商的后代)。
本文2023-08-04 20:18:4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