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项羽身高8。2尺,真能举起1千斤大鼎吗?专家:是真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4收藏

西楚霸王项羽身高8。2尺,真能举起1千斤大鼎吗?专家:是真的,第1张

历史总是在时间的变迁中不停地变化着,历史中的人物也在不同的时期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当西楚霸王项羽登上中功伐,自大虚荣,做事缺乏原则性,优柔寡断,缺乏远见,谋事不深,迂腐呆板,凶狠残暴,滥杀无辜,这样的性格使他成了孤家寡人,破坏了他的优势,以至于在乌江自刎,最终酿成了历史悲剧。 死则死矣,项羽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故事,让我们去欣赏,去品味。 在《汉书》的历史记载中,曾这样描述项羽:「 ”籍长八尺二寸,力扛鼎,才气过人。”籍就是指的是项羽,大致的意思就是项羽身高82尺,力气大得能举起大鼎,英气过人。在这句对项羽的描述,引起了后人的注意,并且争议也很大。由此产生出疑问,就是西楚霸王项羽身高真的有82尺吗?还有他真能举起1000斤的大鼎吗? 我就来揭开大家的疑惑,众所周知,项羽是楚国项氏一族,可以说是出身高贵,只不过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项氏一族逐渐没落。但是项羽的叔叔项梁不甘心沉寂,一直在私底下广招贤才,密谋着大事,为后来的起义奠定了基础。 其实,对于项羽的身高也曾有着争议,按照现在的单位换算来说的话,一尺就是333厘米,那么82尺就是273厘米,想想怎么也不可能。不过根据考古专家证实,按照秦汉时期当时的计量单位来算的话,一尺就是277厘米,那么82尺就是227厘米,姚明身高226厘米,那么项羽的身高和姚明差不多高,倒也在情理之中。 这样的身高对于项羽来说,足以俯视一些了,相当魁梧。除了身高之外,那么剩下一件事就是项羽举起1000斤左右的大鼎。有人说是夸张的说法,也有人说项羽真的能举起这么重的大鼎,只不过古时候的鼎并没有1000斤而已。 说起项羽举鼎,就不得不说一下关于他举鼎的一个典故。在当时,项羽和项梁起兵谋反,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于是项梁派出自己的侄子项羽联络桓楚一起反抗秦王朝的统治。但是桓楚对这个毛头小子一点儿也看不上,自以为是,并称:「 ”我家院子里面有一口大鼎,足足有千斤的重量,你如果能举得起来,我们就跟你”! 年轻气盛的项羽手下4个大汉去试试举鼎,但是4个人却都未让大鼎离开地面分毫。项羽挽起自己的衣袖,走到这个大鼎面前,然后用双手握住鼎足,大喊了一声「 ”起”!大鼎被项羽举了起来,而且为了掩饰还三起三落。看到力气如此惊人的桓楚,断定项羽并非凡人,于是答应合兵起义。 项羽能举起1000斤的大鼎,不外乎两种方式,第一就是举鼎的方式,第二就是举鼎的重量。古书中记载「 ”力扛鼎”,扛实则读音为gang,古意中就是举起来的意思。那么就是鼎的重量问题,历史考古学家研究过楚国的重量单位,那时候的一斤等于250克也就是半斤,力举千斤相当于现在500斤。 就目前挺举的举重世界纪录也就263公斤,那么按照项羽来说的话,能参加世界赛,但是得不了世界冠军。如果是按照当时的计量单位来算的话,专家证实项羽确实能举起1000斤的大鼎,这个传说是真的!按照如今的计量法,就是身高22米的项羽举起500斤的大鼎。 项羽对自己的力气可是有相当高的自信,曾作出:「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这样的千古名句,历史上对于项羽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没有一个像项羽那样敢爱敢恨,无所顾忌,充分地表现着自己人性中的优点与弱点。 英雄最难得的是真实。 项羽是真实的。

写作思路:可以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进行描述,首先司马迁是非常的推崇项羽,项羽是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在司马迁的眼里项羽是个大英雄,甚至被司马迁说成是舜的后人等等。

正文:

首先司马迁是非常的推崇项羽,项羽是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在司马迁的眼里项羽是个大英雄,甚至被司马迁说成是舜的后人。大力赞扬了项羽从没有一寸土地到成为楚霸王这中间的功绩,也称他是近古以来都没有这样的人物。

其实司马迁的评价也并非都是司马迁自己一个人的意见,很多时候都是司马迁整合了许多意见和评论给出一个相对中肯的意见。

司马迁以“实录”的态度写史书,在书中无不透露着司马迁在贯彻这个思想,尤其体现在他对人物的评价之上。没有掩饰他们的缺点,不会夸耀他们的功绩,从事实出发,还原给后世一个最真实的历史。

而司马迁留下一句震古烁今的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中充分阐述了司马迁的生死观,短短几个字,称颂了多少伟人烈士,又讽刺了多少无胆鼠辈。

在司马迁看来,项羽是一个英雄。所以在项羽本纪中,极力描写出了项羽的个人勇猛,但是英雄却不适合做一个合格的帝王。因为项羽心中还有情意。在英雄末路之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宝马和美人。这样的描写,更加突出了项羽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而不是一个无情无义的枭雄。

到了最后,项羽不过江东,更加突出了他的情义。虽然他儿女情长,但是最后依然选择与他的部下一起战死沙场。而项羽最后一句“天要亡我,非战之过”则就是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隐含的说,项羽只能是一个有情有义之人,个人色彩浓厚的英雄,而成不了一个称王称霸的帝王。

因为他连自己失败的原因也搞不清楚,用现代话说,就是没有政治觉悟。这样的人,可以打天下,却是坐不成帝王的。

司马迁的历史观其实主要就体现在两方面:力求真实和爱憎分明,在对项羽的记载中无疑第二项占了主要因素,一句“天要亡我,非战之过”就足以看出司马迁对项羽的偏爱。但即使这样也保持着真实性与倾向性的统一,这是司马迁作传的最大特点。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只是说项羽烧秦宫,并未说烧阿房宫、烧阿房宫只不过是唐朝诗人杜牧的臆想而已。

项羽当时焚烧的应是秦都咸阳宫或其他秦宫室。这个纵火现场在咸阳,而不是地处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的阿房宫。

文献资料也可证明阿房宫并没有建成。

《史记》里记得很清楚:秦二世即位时,阿房宫“室堂未就”,因始皇“崩”,便停工,将70万劳力全赶去修秦陵。等到这年四月“复作阿房宫”,七月陈胜吴广就起义了。前后这么少的时间,显然建不成阿房宫。

《秦始皇本纪》中还有一段明确的表述:“……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房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因为这个宫殿就盖在近旁,暂时就叫作“阿房宫”,这并不是名字,本来秦始皇原是打算造完后起个名字的。但是,它没完成,所以也就没有名字,但“阿房宫”却一直叫到现在。

至于杜牧那篇声情并茂的《阿房宫赋》,考古队认为,那只可能是他根据生平所见过的宫殿发挥出来的想象了;而明代以后出现的阿房宫图,则是以杜牧的想象为基础的。

南宋程大昌在《雍录》中写道:“上可座万人,下可建五丈旗者,乃其立模,期使及此。”后两句的意思是:那是设计的模型,希望达到这种样子。这表明其实历史上早就有人指出过阿房宫前殿没有建成、关于其规模的描述都是图纸上而非实际上的。可惜的是,这种声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

在历史之中,阿房宫没有建成,更没有火烧阿房宫,它只是秦始皇一个未尽的梦想,它那过分的美丽与奢华加剧了秦王朝的噩运,这使它成为一座骂名昭著的宫殿,而当今的人们在与秦阿房宫前殿遗址一路之隔的一片空地上,建成一个包括阿房宫前殿、兰池宫、六国宫室、长廊、上天台、祭地坛等众多建筑的总占地面积780亩的人造景观――秦阿房宫。传说中的阿房宫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宫”,虽然豪华奢侈、雄伟壮丽的阿房宫,在历史上未曾建成,没有目睹了秦帝国昙花一现的辉煌和秦帝国的谢幕。但阿房宫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只是给项羽安一个“火烧阿房宫”的莫须有的罪名,确实是冤枉了这个在历史上享有盛誉的一代霸王!

作者在这里使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的表现手法

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描就是描绘,写就是摹写。描写就是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作者一般综合使用描写、叙述等方法来塑造形象。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按内容来分,描写有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即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则包括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三种。

项羽本纪表现了项王多情、知耻、重义、仁爱、勇敢、豪迈的性格这些是从项王英雄末路时感慨命运不济、慷慨悲歌、诀别虞姬、愧见江东父老、宁死不辱这些地方得以表现的

项羽出生于楚国下相,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孙子。

公元前224年,秦始皇二十三年,秦国灭亡楚国,项燕战死,项羽跟随他的叔叔项梁一起过上了逃亡生活。当时项羽才九岁。最后,项梁与项羽定居于吴中。项梁无妻无子,视项羽为己出,找人教他文学、剑术、兵法。项羽十分勇武,吴中的人都非常惧怕他。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九月(秦历十月为首,九月为末),项梁和项羽在吴中起兵,时年24岁。单说起兵这件事就是一个传奇,当时陈胜已经起兵,天下大乱,吴中是会稽郡的治所,会稽太守也想趁乱起兵,他认识项梁,就找来项梁一起商议。项梁带着项羽来到太守府,与会稽太守谈话时,让项羽突然发难,杀死了会计太守,接着,太守府的卫士们一起进攻项羽,而项羽竟凭一己之力击杀了一百多个卫士。最终,活着的卫士们全部趴在地上不敢起来。项梁和项羽就这样起兵了。长江是个天然的屏障,江西的起义军暂时无法来到江东,项梁和项羽短短数月间便统一了江东。

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正月,陈胜势力覆灭,陈胜部将召平来到江东,与项梁一起假冒陈胜的命令,拜项梁为上柱国(相当于大将军),率军渡江西进,兵力八千人,这就是江东八千子弟兵,很多都是项羽的发小。项梁有谋,项羽有勇,江东兵马一路势如破竹,部队迅速壮大到六七万人。项梁在范增的指点下,拥立了楚国王室后裔为楚怀王,以笼络楚国王室的残余势力。

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九月,秦将章邯击败并杀死了项梁,楚国起义军各路兵马退保楚怀王,楚怀王顺势夺了各路义军的兵权,进行了重新分配。项羽以前是只管打仗,不管谋略,稀里糊涂的就没了兵权。

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后九月,楚怀王派出两路兵马,一路北上,一路西进。北上部队以宋义为主将,项羽为副将,范增为末将。途中,项羽杀死了宋义,夺取了兵权。

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正月,项羽创造了一个军事奇迹,他以5万农民军击败了秦将章邯的20万精锐部队,震惊天下,所有的起义军部队全部宣誓效忠。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元年,正月,项羽基本扫平了关东地区,准备进攻秦国本土,却发现秦国本土已经被刘邦攻破,而刘邦也派兵驻守函谷关,阻挡诸侯的起义军部队。项羽大怒,攻破了函谷关,并招来刘邦问罪,这就是鸿门宴。最终,项羽还是放过了刘邦。接着,项羽将秦国王室屠杀殆尽,将秦国宫殿付之一炬,将天下土地进行分封,最后各回各家。然而,项羽的分封极度的偏心,使诸侯们极度的不满,散伙饭刚完,诸侯们就乱了套,有的互相攻击,有的甚至与项羽为敌。刘邦被封为汉王,在封地待了还没一个月就回军吞并了秦国本土地区。与项羽为敌的是齐国。

公元前205年,汉高祖二年,四月,项羽出兵齐国,刘邦趁机联合不满项羽的诸侯们,组成一支56万人的庞大军队,突袭了项羽的都城彭城。之后,项羽创造了他人生的第二次军事奇迹,以二万的精锐骑兵突袭了彭城,将刘邦联军56万人打的丢盔弃甲,刘邦险些被杀,刘邦的父亲和妻子被俘。之后,刘邦退守荥阳,楚汉之间在荥阳附近展开了一场持续将近两年的消耗战。期初,项羽一直压着刘邦打,但是,刘邦的部将韩信渐渐的吞并了北方的魏国、赵国、齐国,南方的英布也叛变了项羽,投靠了刘邦,还有一位悍将彭越在不知疲倦的掳掠着项羽的粮草,胜利的天平慢慢的倒向了刘邦。

公元前203年,汉高祖四年,九月,刘邦为了救出父亲和妻子,向项羽提出和谈。项羽自知无法击败刘邦,答应了和谈,放回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之后,刘邦撕毁合约,再次开战。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十二月,项羽被围在垓下,兵败逃亡,被包围在乌江边。当时,江东的乌江亭长划着一艘小船在江边接应项羽,而项羽觉得当初带着八千的江东子弟出来,现在却只有自己生还,实在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于是自刎于江边,终年31岁。

关于项羽的评价,韩信和刘邦都曾作出过:

韩信: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於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

刘邦: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西楚霸王项羽身高8。2尺,真能举起1千斤大鼎吗?专家:是真的

历史总是在时间的变迁中不停地变化着,历史中的人物也在不同的时期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当西楚霸王项羽登上中功伐,自大虚荣,做事缺乏原则性...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