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中药以龙为名,李时珍说“益肝胆之气”,神农说“久服益智”
有一味中药材以龙为名,它被李时珍称作“龙胆”,李时珍还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它“益肝胆之气”,另外神农氏在《神农本草经》中说它“久服益智”,它就是中药材龙胆草。
中药龙胆草又名龙胆,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它以龙为名的原因在古籍中也有记载:“叶似龙葵,味苦如胆,因以为名”。
[龙胆草的药材采集]
中药龙胆草是龙胆科植物龙胆的根以及根茎,不论南方还是北方大部分地区均可见到,一般在秋季即可采集,采集后保留根茎而除去其它部分,晒干后切成段或者切成片既可以备用。
[龙胆草的作用]
中药龙胆草五味属苦,四气属寒,归肝经、胃经以及胆经,有“清热燥湿,泻肝定惊”的作用。
[龙胆草的中医理解]
根据龙胆草的四气五味以及作用,中药龙胆草可用于肝胆实火与下焦的湿热。神农氏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久服益智不忘,轻身耐老”,但是关于龙胆草能“轻身耐老”之说后世的中医有很多不同观点。
比如李时珍就反对龙胆草能“轻身耐老”之说在《本草纲目》中第十三卷记载:“相火寄在肝胆,有泻无补,故龙胆之益肝胆之气,正以其能泻肝胆之邪热也,但大苦大寒,过用恐伤胃中生发之气,反助火邪,久服轻身之说,恐不足信”。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因为龙胆草属于“大苦大寒”之品,所以脾胃虚弱者忌用。
[龙胆草的现代研究认证与中医理解对比]
应部分读者的要求,特此写明中药龙胆草的现代研究认证,让中医药不再是“无科学依据”,但现代 科技 验证方式方法较为复杂,特此只写明现代研究的结果。
1中药龙胆草归胃经,又能燥湿,所以对脾胃有一定益处,但正如李时珍所说的“过用恐伤胃中生发之气”,过量服用对脾胃有不良影响。
现代研究发现,中药龙胆草有健胃的作用,少量饭前使用能刺激胃液分泌而健胃,但饭后或大量使用会导致消化功能减弱。
2中医认为,肝胆一般以“泻”为健,泻肝胆之火有益于肝胆,正如李时珍说龙胆草“益肝胆之气”。
现代研究发现,龙胆草有一定的保护肝脏、有利于胆、利尿的作用,这也正对应中医的理解。
中药龙胆以龙为名,不论是中医理解还是现代认证都有益于肝胆,是一味不可或缺的良药。但是需要注意一点,中药是中医与“病邪”抗争的武器,其药理与理论复杂,非一朝一夕便可理解,所以非专业人士不可擅自使用中药。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草药的适应证 5 草药的用法 6 注意事项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中草药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草药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草药 已经自动替换为 中草药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拼音
zhōng cǎo yào
2 英文参考Chinese medicinal herb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概述中草药(herb[1])是指一般无经典本草记载,民间按经验使用,加工炮制欠规范的天然药物[2]。习惯上指在中药书上没有记述的,我国局部地区、某些人群或民间习用,加工炮制欠规范的药用植物[3][1]。多为民间及中草药医所掌握使用[3]。近年来,已较广泛应用于临床,扩大了中药的品种,统称草药[3]。
中草药药源丰富,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疗效较好,民间使用中草药治疗外科疾病积有很多的经验。
4 中草药的适应证一切外科病之肿疡具有红肿热痛的阳证,创伤浅表出血,皮肤病的止痒,毒蛇咬伤等,均可应用。
5 中草药的用法
蒲公英、紫花地丁、马齿苋、芙蓉花叶、野菊花叶、七叶一枝花、丝瓜叶等,有清热解毒消肿之功,适用于阳证肿疡。用时将鲜中草药洗净,加食盐少许,捣烂敷患处,一日调换1—2次。早莲草、白茅花、丝瓜叶等,有止血之功,适用于浅表刨伤之止血。用时洗净,捣烂后敷出血处加压包扎,白茅花不用捣烂可直接敷用。徐长卿、蛇床子、地肤子、泽漆、羊蹄根等有止痒作用,适用于急慢性皮肤病。用时洗净,凡无渗液者可煎汤熏洗,有渗液者捣汁或煎汤冷却后作湿敷。泽漆捣烂后加食盐少许用纱布包后,涂擦白疤皮损处;羊蹄根用酷浸后取汁外搽治牛皮癣。半边莲捣汁内服,药渣外敷伤口周围,治毒蛇咬伤等。
6 注意事项熟地为玄参科植物地黄(学名:Rehmannia glutinosa)的块根,又名熟地黄或伏地,经加工炮制而成。通常以酒、砂仁、陈皮为辅料经反复蒸晒,至内外色黑油润,质地柔软粘腻。切片用,或炒炭用。熟地又名熟地黄或伏地,属玄参科植物,是一种上好中药材,具有补血滋阴功效,可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月经不调,崩漏等症,亦可用于肾阴不足的潮热骨蒸、盗汗、遗精、消渴等症,是虚证类非处方药药品六味地黄丸主要成分之一。
基本介绍 中文学名 :熟地 拉丁学名 :Chinese Foxglove 别称 :熟地黄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唇形 科 :玄参科 属 :地黄属 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分布范围,主要价值,中药信息,化学成分,古籍论述,药理作用,常用药膳,入药搭配,相关菜肴,相关酒品,熟地当归酒,巴戟熟地酒,相关药品,熟地丸,熟地膏,药方选录,栽培技术,选地整地,选种栽种,田间管理,预防病虫害,采收加工,注意事项, 形态特征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全株有白色长柔毛和腺毛。块根肉质肥大,呈圆柱形或纺锤形,表面红**。基生叶丛生,倒卵形至长椭圆形,长3-10厘米,宽15-4厘米,先端钝圆,基部渐狭下延成柄,边缘有不整齐钝齿,页面多皱缩;茎生叶小。 熟地 总状花序顶生;花萼钟状,5裂;花冠筒状稍弯曲,先端5裂,略呈唇形,紫红色,内面常有**带紫色的条纹;雄蕊4,二强;子房上位,2室。蒴果卵圆形。种子多数。花期4-5月,果期5-6月。 药材形态 该品为不规则的块片、碎块,大小、厚薄不一。表面乌黑色,有光泽,黏性大。质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断面乌黑色,有光泽。无臭,味甜。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50-1100米之砂质壤土、荒山坡、山脚、墙边、路旁等处。此外,国内各地及国外均有栽培。 分布范围 分布于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江苏、湖北等省区。此外,国内各地及国外均有栽培。 主要价值 临床研究 熟地黄煎剂治疗高血压,血压、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有下降,且脑血流图和心电图也有所改善(熟地黄炮制加酒与否科研成果鉴定书,19806)。用复方五子地黄口服液治疗男性不育症总有效率为84%。 中药信息 药性甘,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补血养阴,填精益髓。 套用 1.血虚诸证。本品甘温质润,补阴益精以生血,为养血补虚之要药。常与当归、白芍、川芎同用,治疗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及月经不调、崩中漏下等,如四物汤);若心血虚心悸怔忡,可与远志、酸枣仁等安神药同用;若崩漏下血而致血虚血寒、少腹冷痛者,可与阿胶、艾叶等补血止血、温经散寒药同用,如胶艾汤。 熟地 2.肝肾阴虚诸证。本品质润入肾,善滋补肾阴,填精益髓,为补肾阴之要药。古人谓之“大补五脏真阴”,“大补真水”。常与山药、山茱萸等同用,治疗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遗精、盗汗、耳鸣、耳聋及消渴等,可补肝肾,益精髓,如六味地黄丸;亦可与知母、黄柏、龟甲等同用治疗阴虚骨蒸潮热,如大补阴丸(《丹溪心法》)。本品益精血、乌须发,常与何首乌、牛膝、菟丝子等配伍,治精血亏虚须发早白,如七宝美髯丹(《医方集解》);本品补精益髓、强筋壮骨,也可配龟甲、锁阳、狗脊等,治疗肝肾不足,五迟五软,如虎潜丸(《医方集解》)。此外,熟地黄炭能止血,可用于崩漏等血虚出血证。 用法用量煎服,10~30g。 鉴别用药地黄始见于《神农本草经》,临床使用有鲜、生、熟三种。均有养阴生津之功,而治阴虚津亏诸证。鲜地黄甘苦大寒,滋阴之力虽弱,但长于清热凉血,泻火除烦,多用于血热邪盛,阴虚津亏证;生(干)地黄甘寒质润凉血之力稍逊但长于养心肾之阴,故血热阴伤及阴虚发热者宜之;熟地黄性味甘温,入肝肾而功专养血滋阴,填精益髓,凡真阴不足,精髓亏虚者,皆可用之。 使用注意本品性质粘腻,较生地黄更甚,有碍消化,凡气滞痰多、脘腹胀痛、食少便溏者忌服。重用久服宜与陈皮、砂仁等同用,防止粘腻碍胃。 化学成分 熟地黄含较少量的环烯醚萜类成分,已分离得到:益母草甙(leonuride)、桃叶珊瑚甙(aucubin) 、梓醇(catalpol)、地黄甙(rehmannioside)A、B、C、D,美利妥双甙(melittoside) ,地黄素(rehma-glutin) A、D,地黄氯化臭蚁醛甙(glutinoside)等。又含单萜成分:焦地黄素(jioglutin)A、B、C,焦地黄内酯(jioglutolide)、焦地黄呋喃(jiofuran) ,地黄苦甙元(rehmapicrogenin)等。又含胺基酸,其组成与干地黄比较,不含赖氨酸(lysine)且含量均相应减少。也含糖类,其中单糖的含量比鲜地黄中多2倍以上。另含三羟基-β-紫罗兰酮 (trihydroxy-β-lonone)、二羟基-β-紫罗兰酮(dihydroxy-p-lonone)、野菰酸(aegiicacid)、5-羟基野菰酸(sec-hydroxyaegiic acid),琥珀酸(suinic acid)、5-氧脯氨酸(5-oxoproline)、5-羟甲基糠酸(5-hydroxymethylfuroic acid)、尿嘧啶(uracil)、尿核甙(uridine)等。又从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亚油酸(linole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山萮酸(be-henic acid)、十五酸(pentadecanoic acid)、棕榈油酸(palmitole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十九碳酸(nonadecanOic acid)、二十-碳酸(heneicosanoic acid)、十七碳酸(margaric acid)。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10ml,浸泡24小时,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5-羟甲基糠醛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供试品溶液10μl、对照品溶液5μl,分别点于同一矽胶GF254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熟地 古籍论述 《珍珠囊》:“大补血虚不足,通血脉,益气力。” 《医学启源》:“虚损血衰之人须用,善黑须发。《主治秘要》云:其用有五:益肾水真阴一也,和产后气血二也,去脐腹急痛三也,养阴退阳四也,壮水之源五也。” 熟地 《纲目》:“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 《本草从新》:“滋肾水,封填骨髓,利血脉,补益真阴,聪耳明目,黑发乌须。又能补脾阴,止久泻。治劳伤风痹,阴亏发热,干咳痰嗽,气短喘促,胃中空虚觉馁,痘证心虚无脓,病后胫股酸痛,产后脐腹急疼,感证阴亏,无汗便秘,诸种动血,一切肝肾阴亏,虚损百病,为壮水之主药。” 古代临床套用 用于血虚诸证。如《景岳全书》两仪膏;《正体类要》八珍汤;《傅青主女科》加减四物汤。 用于肝肾阴虚诸证。如《医宗金鉴》知柏地黄丸。 用于小儿发育迟缓,如《景岳全书》贞元饮。 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畏寒肢冷,阳痿遗精,小便遗沥,或火不生土之食少便溏,多与附子、肉桂等温阳之品配用,此即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之意。用治阴疽寒凝,本品常与鹿角胶、肉桂、麻黄等配用以温经养血,散寒通脉。 《活法机要》:“熟地、当归合用名补髓剂。” 《本草经疏》:“同砂仁,治胎动下血腰痛。” 《得配本草》:“得乌梅,引入骨髓;得砂仁,纳气归阴;得炒干姜,治产后血块;得丹皮,滋阴凉血;使元参,消阴火;合当归,治胎痛;加牛膝,治胫股腹痛;和牡蛎,消阴火之痰。” 注 脾胃虚弱,气滞痰多,腹满便溏者禁服。 药理作用 1.对骨髓造血系统的影响:熟地黄水煎剂给失血性贫血小鼠灌服每只05g,每日1次,连续10日,可促进贫血动物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恢复,加快多能造血干细胞(CFU-S)、骨髓红系造血祖细胞(CFU-E)的增殖、分化作用。 2.对血液凝固的影响:熟地黄能显著抑制肝脏出血性坏死灶及单纯性坏死。对高脂食物引起的高脂血症,脂肪肝及大鼠内毒素引起的肝静脉出血症,均有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认为对纤溶酶原的激活作用,是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机制。 3.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熟地黄醇提取物给小鼠灌服,对受角叉菜胶抑制的巨噬细胞功能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抗体形成细胞有抑制作用。 4.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酒熟地黄及蒸熟地黄都有显著的降压作用,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下降。 熟地 5.抗氧化作用。 6.其他作用:用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给予大鼠造成阴虚模型并给予熟地黄水煎剂3ml(70%浓度)灌胃,共6日,对甲亢型阴虚大鼠的体重改变,24小时饮水量及尿量、血浆T3、甲状腺素(T4)及醛固酮(AD)浓度有显著改善,即T3浓度降低,T4浓度升高,并趋于正常,说明熟地黄不仅能改善阴虚症状,并能调节异常的甲状腺激素状态。 常用药膳 熟地黄芪羊肉汤——气血双补 材料:羊肉750克、当归头20克、白芍15克、熟地、黄芪各50克、生姜3片、红枣5个。烹制:羊肉洗净切块,用滚水拖过;红枣去核,当归头切片,白芍、熟地、黄芪、生姜均洗净。把全部用料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开后,改文火煲3小时,调味供用。 功效:气血双补,固本养颜。用于气血不足而致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食欲不振;或肾阳不足之肾虚肢冷、腰膝乏力、面部色斑等;或神经衰弱、贫血、肾炎及病后属气血不足、肾阳亏损者。熟地味甘微温质润,既补血滋阴,又能补精益髓。如熟地配以当归、白芍、川芎就是大名鼎鼎的治疗血虚症的四物汤。熟地配白芍能养肝,配柏子仁养心,配龙眼能养脾,配麻黄则通血脉。熟地,来源于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干燥根,味甘微温质润,入肝肾二经,既可补血滋阴,又能补精益髓。中医有言,女性血主其身,所以对于女人,熟地即是微温补血的上好补药。 熟地祛颤汤 熟地粳米粥,熟地+ 粳米=坚韧骨骼。取熟地30克,用纱布包扎,加水300毫升,放入沙锅内浸泡片刻,用文火先煮,经过数次沸腾后,见药汁呈棕**、药香扑鼻时,渐转为慢火。成微波形的沸腾时,放入粳米40克烹煮。待米仁开花、形成粥糜、呈稀薄粥时,去掉熟地即可食用。滋补成效:由于血虚引起的面色黄暗,骨蒸潮热,不自觉地出虚汗,腰膝酸痛,身怠无力。 熟地白酒盅熟地+白酒=乌黑头发。熟地黄120克、枸杞子60克、檀香2克、白酒15升,以上的药物上药研磨为粗粉末,用白布袋盛之,与酒共置入净器中,浸泡14日后,开启即可饮用。滋补成效:用于精血亏损的辅助治疗,对阴虚血枯所致的须发早白也非常有效。 入药搭配 生地味甘苦、性寒而入血分,清热凉血。主治阴虚发热,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 熟地味甘、性平而入血分,功能滋阴补血、补精益髓。治阴虚血少,脑髓空虚所至的腰膝痿弱、劳嗽骨蒸,遗精,崩漏,月经不调,消渴,溲数,耳聋、目昏,心悸失眠、健忘,盗汗等。 二者合用,取其既能补益,又能清热之功用。用于治疗阴血亏虚、兼有热象的病症:如两地汤——用于血需有热的月经先期;保阴煎——用于月经过多、崩漏所至的贫血等证。 熟地,甘,微温,可养阴补肾、填精,主治血虚所致面色萎黄、头昏心悸;肾精不足之腰膝酸软、头晕目眩、须发早白;肝阴不足之双目干涩、视物昏花。而当归药用其根,功在补血、和血,主治月经不调,血虚眩晕,疮疡肿等症。 当归分归头、归身和归尾三部分。各部分所含化学成分不同,故药理作用也不一样,归头能止血,归身能养血,归尾能行血。既可分部位使用,也可全用。 中医认为阴血同源,养血、滋阴应同步进行,当归与熟地搭配,有两大好处,一是通过补血达到养阴的目的,滋阴又是补血的有效方法之一。二是当归本身具有非常好的活血功能,补而不滞,熟地和当归结合在一块用远胜于一药单用。虽说当归因其补血功效也被称作女人要药,但活血补血对男人同样重要。尤其是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肾阴、肾精匮乏,气血、 暗耗,应适时补充。 相关菜肴 在有资格被称为补品的各种汤料中,总少不了熟地的淡淡滋味。外面是凛冽的寒风,为自己煲上一杯“多情汤水”,实在是季节里的享受。熟地,来源于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干燥根,味甘微温质润,入肝肾二经,既可补血滋阴,又能补精益髓。熟地即是微温补血的上好补药,而且,熟地生性“多情”,它的多种配伍成就了它的多种滋补。 熟地猪蹄煲 菜名:熟地猪蹄煲 做法:炖 菜系:家常菜谱 主料:猪肉 味型:咸鲜 成菜:煲仔 原料:猪蹄500克,油菜100克,葱段、姜片各10克,药包1个(内装熟地20克,酸枣仁10克),料酒10克,精盐3克,味素1克,胡椒粉05克,清汤1000克,芝麻油5克。 制作: 1.油菜从中间顺长剖开。猪蹄治净,从中间顺骨缝劈开,再从关节处斩成块,下入沸水锅中焯透捞出。 2.沙锅内放入清汤、料酒,下入药包烧开,下入猪蹄块、葱段、姜片烧开,煲至猪蹄熟烂,拣出葱、姜、药包用。 3.下入油菜、精盐烧开,炖至熟烂,加味素、胡椒粉,淋入芝麻油即成。 特点: 猪蹄软糯,油菜脆嫩,汤汁醇美,营养滋补。 功效:熟地味甘,性微温,入肝、肾经,有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的功能。酸枣仁味甘,性平,入心、脾、肝经,有宁心安神、敛汗生津的功能。猪蹄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A、B、C)和丰富的胶原蛋白,能补血抚疮,营养肌肤。此款菜肴能滋阴补肾,补血安神,对妇女更年期综合征月经紊乱、眩晕、心悸、失眠多梦、心烦不安、宫冷干燥、潮热盗汗者有较好的食疗功效。 操作提示:猪蹄一定要刮净皮上的油脂,以免有异味。盖上锅盖用小火长时间煲制。 熟地羊肉汤 菜名:熟地羊肉汤 主料:羊肉(瘦)700克 辅料:熟地黄30克、当归15克、黄芪30克、枣(干)10克、姜10克 调料:白砂糖3克、盐2克、鸡精2克、味素1克 做法: 1将洗净的羊肉切成小块,用开水焯一下,除去血沫。 2羊肉块放入盛有适量清水的锅内,放入生姜、熟地黄、当归、黄芪,用文火煲三个小时左右。 3放入大枣,加入糖、盐、鸡精、味素,搅拌均匀,再用文火煮十五分钟左右即可。 中文名称: 熟地祛颤汤 功效: 养血除风,滋阴补肾 出处: 神经症药膳60种配方 。 熟地……20克 木瓜……20克 枸杞子……20克 何首乌……20克 当归……10克 熟地祛颤汤 川牛膝……10克 白芍……10克 丹参……10克 鸡血藤……10克 乌鸡……1只(500克) 料酒……20克 姜……10克 葱……15克 盐……4克 制作: ①配方中几味药物除熟地、当归、枸杞子、何首乌外,均装入纱布袋内扎紧口;何首乌润透切片;熟地切片;当归切片或节,枸杞子洗净去杂质;乌鸡宰杀后,除去毛、内脏及爪;姜切片,葱切段。 ②将乌鸡放入炖锅内,抹上料酒、盐,把药包放入鸡腹内,加入姜、葱、枸杞子、熟地、何首乌、当归,注入清水1000毫升。 ③将炖锅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炖煮1小时即成。 食法:每日2次,喝汤200毫升。吃鸡肉50克,吃枸杞子、当归、何首乌。 适应症:用于震颤麻痹症患者。 类别:药膳 相关酒品 熟地当归酒 配方:熟地30克,当归30克,川芎20克,白芍20克,黄芪30克,白术30克,香附15克,白酒3斤。 制作方法:将上述各药加工成碎末,用纱布袋装,扎紧袋口,放入酒中,密封浸泡,每日摇动1次,15天后开封,取去药袋,过滤装瓶备用。 功效与主治:补益气血,理气解郁。适用于血虚气弱,气郁不舒所致的妇女月经不调,痛经,身软乏力,食欲不振,神疲声微等。 服法:每日2次,早晚各服15~20毫升。 说明:酒力不足者,可用黄酒浸药;或以水、酒各半制备。 巴戟熟地酒 配方:巴戟天60克 熟地黄45克 枸杞子30克 制附子20克 甘菊花60克 蜀椒30克 醇酒1500ml 功用:补肾壮阳,长肌肉,悦容颜。 制法:1 、将上述6味药材一起捣为粗末,放入干净的器皿中;2、 倒入醇酒浸泡,密封;3 、5日后开取,过滤去渣用。 用法: 每次10~20ml,每日早晚2次,将酒温热空腹服用。 药材功效解析:巴戟天:味甘性温,补助元阳,而兼散邪,强筋骨,安五脏,为肾经血分之药。熟地黄: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为滋精补血之要药。 枸杞子:味甘性平,味重而纯,补阴补气,滋阴而不致阴衰,助阳而能使阳旺。菊花:滋养肝肾,兼利血气。附子、川椒:辅助巴戟天温肾壮阳。此酒主治肾阳久虚,阳痿早泄,腰膝酸软。 方剂来源:《民间验方》。 相关药品 熟地丸 熟地丸是以正宗怀地黄为主要原料、经科学配方、精湛工艺,彩先进设备生产的纯天然补品,具有口味纯正、入口甘甜、气味芬芳、补养全面的特殊功效,老少皆宜,长期服用,有益健康。 主要成份:据中科院研究表明,怀熟地含有丰富的葡萄糖、甘露醇、铁质维生素A、多种胺基酸等有益成份。 功能与功效:怀熟地具有滋阴补血、益精补髓之功效,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微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等症。 食用方法:用温开水浸泡30分钟切片,无论煮粥、炖肉、煲汤、火锅均可食用,滋补全面有益健康。 参考食谱: (熟地八宝粥) 配料:熟地30克配以黑芝麻、枸杞、桂圆、莲子、百合、白果、杏仁。 (熟地莲子甲鱼汤)配料:熟地30克、莲子(去心)20克甲鱼一只。(熟杞狗肉汤) 配料:熟地30克、枸杞60克、狗肉1000克。 熟地膏 来源:《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组成:大热地144千克 用法:将熟地煎熬三次,分次过滤,去滓,合并滤液,用文火煎熬浓缩至膏状,以不渗纸为度,每30克膏汁,兑炼蜜30克成膏,装瓶。每服9~15克,开水冲服。 功用:滋阴补肾,添精益髓。 主治:血虚发热,精髓不充,腰酸腿软。 药方选录 1、治男妇精血不足,营卫不充等患;大怀熟地(取味极甘者,供晒干以去水气)八两,沉香一钱(或白檀三钱亦可),枸杞(用极肥者,亦烘晒,以去润气)四两。每药一斤,可用高烧洒十斤浸之,不必煮,但浸十日外,即可用。凡服此者,不得过饮,服完又加酒六、七斤,再浸半月,仍可用。(《景岳全书》地黄醴) 2、治诸虚不足,腹胁疼痛,失血少气,不欲一伙食,发热,及妇人经病,月事不调:熟干地黄(切,焙)。当归(去苗,切,焙)各等分。为细未后,炼密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粒,食前白汤下。(《鸡峰普济方》万病丸) 3、治暗痱,肾虚弱厥逆,语声不出,足废不用:熟十地黄、巴戟(去心)、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酒侵,焙)、附子(炮)、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麦门冬(去心)。菖蒲、远志(去心)等分。上为未,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薄荷同煎至八分,不计时候。(《宣明论方》地黄饮子) 4、洽骨蒸体热夯倦:熟地黄。当归、地骨皮、枳壳(麸炒)、柴胡、秦艽、知母、鳖甲(炙)等分,未,水一盏,乌梅半个,煎七分,和梅热服。(《幼幼新书》地黄散) 5、调益荣卫,滋养气血,治冲任虚损,月水不调,脐腹痛,崩中漏下,血瘕块硬,发歇疼痛,妊娠宿冷,将理失宜,抬动不安,血下不止,及产后乘虚,风寒内搏,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当归(去芦,酒浸,炒)、川芎、白芍药、熟干地黄(酒洒蒸)各等分,上为粗未,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热服,空心食前,(《局方》四物汤) 6、治小便数而多:尤骨一两,桑螵蛸一两,熟干地黄两,恬萎根一两,黄连一两(去须)。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 7、治小儿肾怯失音,额开不台,神不足,口中白睛多,面色白等:熟地黄八钱,山英肉、干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钱。上为未,炼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丸。(《小儿药证直诀》地黄丸) 8、治气短似喘,呼吸促急,提不能升,咽不能降,气道噎塞,势极垂危者:熟地黄七、八钱,甚者一、二两,炙甘草二、三钱,当归二、三钱,水二盅,煎八分,温服。(《景岳全书》贞元饮) 9、治水亏火盛,六脉浮洪滑大,少阴不足,阳明有余,烦热干渴,头痛牙疼失血等证:生石膏三、五钱,熟地三、五钱或一两,麦冬二钱,知母、牛膝各钱半。水一钟半,煎七分,温服或冷服。若大便滔泄者,乃非所宜。(《景岳全韦》玉女煎) 10、治肝木乘胃,胃脘当心而痛,及胁痛吞酸,吐酸,疝瘕,一切肝病:麦冬、北沙参、地黄、当归、枸杞、川楝,(《柳洲医话》一贯煎) 11、肺肾虚寒水泛为痰 或年迈阴虚血气不足 外受风寒 咳嗽 呕恶 多痰 喘急等证:当归二钱 熟地三五钱 陈皮一钱半 半夏二钱 茯苓二钱 炙甘草一钱.水二盅 生姜三五七片 煎七八分。食远温服。(《景岳全书》金水六君煎) 12、治电光性眼炎:将熟地洗净切片 每片约 2mm厚薄4片。患者平卧,头后仰,将熟地片贴在眼上,约2分钟换1次,轮流重复使用。(《新中医》1979(5):41) 13、治鹤膝风、贴骨疽 及一切阴疽:熟地一两、肉桂一钱(去皮研粉)、麻黄五分、鹿角胶三钱、白芥子二钱、姜炭五分、生甘草一钱,煎服。如治乳癖、乳岩,加土贝五钱。(《外科全生集》阳和汤)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宜选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于头年冬季或早春深翻土壤25厘米以上,每亩同时施入腐熟的堆肥2000-3000千克,过磷酸钙25千克作基肥。然后,整平耙细作畦,一般畦宽13米。特别注意的是熟地不宜重茬,这也是选地上应注意的关键措施。 选种栽种 一般栽培熟地以根茎作为繁殖材料,生产上称“栽子”。熟地的“栽子”一般选用上一年7-8月栽培的“倒栽”“栽子”,这是因为“倒栽”“栽子”作种用时,熟地产量高、质量好、且能防止品种退化。在栽前,将“栽子”去头斩尾,取其中间段。然后截成3-6厘米长的小段,每段要留二至三个芽眼,切口沾以草木灰,稍晾干后下种,一般种植密度行距30-40厘米,株距25-30厘米,在整好的畦面上挖深3-5厘米的 ,每穴横放“栽子”1-2段,覆盖拌有粪水的火土灰1把,再用细土盖与畦齐。每亩需“栽子”40-60千克。注意选种时要尽量使用“倒栽”“栽子”,避免使用小商品,同时“栽子”要摘除掉“老母子”。即上旬栽的种栽。 田间管理 ⑴及时间苗补苗。当苗高10-12厘米时,开始间苗,每穴留壮苗1株。遇有缺株,应于阴天及时补栽,补 栽时应带土起苗,这样成活率较高 ⑵中耕除草。熟地根茎入土较浅,中耕宜浅,避免伤根,幼苗周围的杂草要用手拔除,植株封行后,停止中耕 ⑶追肥。熟地喜肥,除施足基肥外,在间苗后每亩施入过磷酸钙100千克、腐熟饼肥30千克,以促进根茎发育膨大,封行时,于行间撒施1次火土灰,促植株健壮生长 ⑷灌溉。熟地前期需水量大,应勤浇水,后期为地下根茎膨大期,应节约用水。雨季应注意及时排水,防止根腐病的发生 ⑸除串皮根。熟地除主根外,还能沿地表长出细长地下茎,称串皮根,这些串皮根损失较多的营养,应及时铲除。 预防病虫害 熟地的病害主要有斑枯病、轮纹病、枯萎病,这些病一般于5月上旬开始发生,6-7月发生严重,应注意及时防治;虫害有红蜘蛛、地老虎、蛴螬等,这些按常规方法除治,注意选择药剂时应避免使用高毒农药。 采收加工 春栽熟地于当年11月前后地上茎叶枯黄时应及时采挖。采挖时应在畦的一端开35厘米的深沟,顺次小心摘取根茎;加工熟地利用专门的烤炉将其加工为熟地,即成商品。 注意事项 在服用熟地的期间,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尽量避免熬夜。 2、少吃辛辣或者 性食物。 3、积极参加户外运动,放松心情。 4、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学会合理减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青木香的别名 7 来源 8 产地 9 性味归经 10 功效与主治 11 青木香的化学成分 12 青木香的药理作用 13 青木香中毒 131 不良反应机制 132 青木香中毒的症状 133 治疗 14 青木香的药典标准 141 中药名称 142 拼音名 143 英文名 144 来源 145 性状 146 鉴别 147 炮制 148 性味与归经 149 功能与主治 1410 用法与用量 1411 贮藏 15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青木香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青木香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青木香 1 拼音
qīng mù xiāng
2 英文参考aristolochiae,radix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lender Dutchmanspipe roo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Radix Aristolochiae(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lender dutchmanspipe roo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青木香为中药名,出《本草蒙筌》。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 et Zucc 的干燥根[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Radix Aristolochiae(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slender dutchmanspipe root(《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青木香的别名马兜铃根、独行根、青藤香[2]。
土木香、玛奴、祈木香、黄花菜、云南根、蛇参根[3]
7 来源青木香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et Zucc的根[2]。
青木香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 et Zucc 的干燥根[1]。
8 产地青木香主产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地[2]。
9 性味归经青木香味苦、辛,性寒,有小毒;入肺、胃、肝经[2]。
10 功效与主治青木香具有行气止痛,平肝降血压,解毒消肿的功效[2]:
青木香治胃痛,腹痛,胸胁胀痛,疝气,肠炎,咳嗽痰喘,高血压:煎服,3~9g[2]。
青木香治痈肿疔疮,湿疹,皮肤瘙痒:研末调敷或磨汁涂[2]。
青木香治毒蛇咬伤:研末内服并调敷[2]。
11 青木香的化学成分青木香含挥发油,其中已分离出马兜铃酸A、B和C,青木香酮(Debilone)、7羟基马兜铃酸A、7甲氧基马兜铃酸A等。还含马兜铃内酰胺(Aristolochialactam)、木兰堿、轮环藤酚堿等[2]。
12 青木香的药理作用青木香的主要药理作用有镇痛,消炎,降压,抗细菌,抗原虫[3]。
木兰堿对麻醉猫、正常大鼠、肾性高血压狗均有明显降压作用,对舒张压的降低更显著,降压作用与神经节阻断有密切关系[2]。
青木香粗制剂对小鼠有镇静作用,高浓度在体外对金**葡萄球菌等有某些抑菌作用[2]。
马兜铃酸对小鼠腹水癌有抑制作用[2]。
13 青木香中毒青木香又名土木香、玛奴、祈木香、黄花菜、云南根、蛇参根等,含有挥发油等成分,主要药理作用有镇痛,消炎,降压,抗细菌,抗原虫[3]。
青木香中的木兰花堿成分大量可致毒性反应。
131 不良反应机制其木兰花堿成分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尤其影响舒张压,其降压作用与神经节阻断有密切关系,大量可致毒性反应,马兜铃酸对胃肠道有 作用,能明显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还能造成肾实质损害。[3]
132 青木香中毒的症状头晕、恶心、呕吐、血压下降、抽搐、血尿、蛋白尿、血便。[3]
133 治疗青木香中毒的治疗要点为[3]:
1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05%~1%的鞣酸溶液洗胃,口服浓茶、食醋或药用炭悬液、牛奶、蛋清或通用解毒剂等,静脉输注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500ml加维生素C 1~2g,清除毒物。
2对症治疗:有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呼吸兴奋剂及人工呼吸。有蛋白尿或血尿者给予消炎药加糖皮质激素类药。对于过敏反应给予抗过敏治疗。
14 青木香的药典标准 141 中药名称青木香
142 拼音名qingmuxiang
143 英文名RADIX ARISTOLOCHIAE
144 来源本品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 Et Zucc 的干燥根。
春、 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145 性状本品呈圆柱形或扁圆柱形,略弯曲,长3~15cm,直径05~15cm。
表面 黄褐色或灰褐色,粗糙不平,有纵皱纹及须根痕。
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淡 **,木部宽广,射线类白色,放射状排列,形成层环明显,黄棕色。
气香特异,味苦。
146 鉴别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棕色木栓细胞,皮层中散有油细胞,内含黄棕色油滴。
韧皮部较宽,亦有油细胞,形成层成环。
木射线宽广,薄壁组织较发达;本质部常有几束较长大,自中央向外成放射状排列,其余较短小,由导管、管胞、木纤维组成,导管直径至120μm。
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单粒圆形或椭圆形,直径至117μm;复粒由2~21 分粒组成。
147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148 性味与归经辛、苦,寒。
归肺、胃经。
149 功能与主治平肝止痛,解毒消肿。
用于眩晕头痛,胸腹胀痛,痈肿疔疮,蛇虫咬伤。
1410 用法与用量3~9g;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1411 贮藏目录 1 拼音 2 《辞典》:石首鱼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石首鱼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化学成份 27 性味 28 归经 29 功能主治 210 注意 211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石首鱼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石首鱼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石首鱼 1 拼音
shí shǒu yú
2 《辞典》:石首鱼21 出处
《食性本草》
22 拼音名Shí Shǒu Yú
23 石首鱼的别名黄花鱼(《临海异物志》),石头鱼(《岭表录异》),江鱼(《浙志》),黄鱼(《本草述》),海鱼、黄瓜鱼(《医林篆要》)。
24 来源
为石首鱼科动物大黄鱼或小黄鱼的肉。
25 原形态①大黄鱼,又名:大黄花鱼。
体近长方形而侧扁,背缘及腹缘的前方隆凸而后方为低。体长约30余厘米。头大而侧扁,吻圆钝。眼中等大,侧上位;眼间隔宽而稍隆凸。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圆而小,后鼻孔长形,较大,接近于眼。口前位,宽阔而斜。上、下颌相等,唇薄;上颌骨能伸缩。前鳃盖骨边缘有细锯齿,鳃盖骨后端有一扁棘。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耙较长。鳞片栉状,侧浅鳞57;侧线下鳞较侧线上鳞为大。背鳍及臀鳍的鳍条部2/3以上均蒙小圆鳞。侧线前部较弯曲,后部较直。背鳍Ⅷ~Ⅹ31,起点在胸鳍起点的上方。臀鳍Ⅱ9,起点约与背鳍鳍条的中部相对,胸鳍15,起点在鳃盖后。腹鳍小于胸鳍。尾鳍楔形。体背侧灰**,下侧金**;背鳍及尾鳍灰**,胸鳍、腹鳍及臀鳍为**。
多活动于海水中下层,有洄游习性。分布我国东海、南海;浙江舟山群岛最多,黄海很少见。
②小黄鱼,又名:小黄花鱼,花鱼,古鱼,大眼。
形状和大黄鱼相近而小。体长约20厘米。侧线鳞60~63。背鳍Ⅸ34~36,起点与胸鳍的起点相对。臀鳍Ⅱ9,起点稍后于背鳍鳍条的中部。胸鳍19,长而尖,末端超过腹鳍的末端。腹鳍稍短于胸鳍。尾鳍楔形。体背侧灰褐色,两侧及腹侧为**,背鳍边缘灰褐色。
有洄游习性。分布我国黄海、渤海。
以上两种动物的干制品(石首鱼鲞),头骨中的耳石(鱼脑石)、鳔(鱼鳔)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26 化学成份每100克大、小黄鱼分别含:水分81,79克;蛋白质176,167克;脂肪08,35克;灰分09,09克;钙33,43毫克;磷135,127毫克;铁09,1。2毫克;硫胺素O01,O01毫克;核黄素010,014毫克;尼克酸08,O9毫克。每1公斤鲜石首鱼含碘120微克。
27 性味甘,平。
①崔禹锡《食经》:"味甘,温,无毒。"
②《医林纂要》:"甘咸,平。"
28 归经《本草撮要》:"入足阳明、少阴经。"
29 功能主治①崔禹锡《食经》:"主下利,明目,安心神。"
②《开宝本草》:"和莼菜作羹,开胃益气。"
③《随息居饮食谱》:"填精。"
210 注意①《本草汇言》:"动风发气,起痰助毒。"
②《随息居饮食谱》:"多食发疮助热。"
211 摘录《辞典》
用到中药石首鱼的方剂 石首鱼脑汤
1钱,荆芥5分,细辛5分,人参5分,桔梗2钱,石首鱼脑骨5钱(煅存性,为末)。主治:肺气虚寒,鼻流
聤耳散ngěrsǎn《疡科遗编》卷下:聤耳散:处方:石首鱼枕骨2两(炙),胭脂1钱(炙),冰片3钱。制法
珠珀救苦散sǎn《天花精言》卷六:方名:珠珀救苦散组成:石首鱼枕骨1钱(未经盐渍,鲜黄花鱼脑内白石2块,置水
通淋琥珀丸组成:琥珀3钱,鳖甲5钱,滑石8钱,黄连8钱,石首鱼脑骨3对(煅),牛膝8两(熬膏)。主治:砂石淋
温肺止流丹hǐliúdān处方:诃子3克甘草3克桔梗9克石首鱼脑骨15克(煅过存性,为末)荆芥15克细辛1
更多用到中药石首鱼的方剂用到中药石首鱼的中成药 胃太平胶囊
次。规格:每粒装04g贮藏:密封。注:鱼鳔为石首鱼科动物大黄鱼pseudosciaenacroc
更多用到中药石首鱼的中成药古籍中的石首鱼 《疡医大全》:[卷十二颧脸部]鼻渊门主论
辛各五分,诃子、甘草各一钱,桔梗三钱,水煎,调石首鱼脑骨五钱,末服,一剂即止。(此方气味温和,自能
《慈幼新书》:[卷二杂症]鼻草(各一钱)荆芥细辛人参(各五分)桔梗(二钱)石首鱼脑骨(五钱,存性)为末,将上件煎好,去渣,入末
《普济方》:[卷二百十四小便淋秘门]总论毛。烧取半钱。水服。瘥。一方用尾烧灰服。又方取石首鱼脑中枕骨。烧为末。饮下。水服亦可。治小便不利。
《外台秘要》:[卷第二十七]诸淋方三十五首一两炙)贝子(五合烧)通草(二两)茅根(三斤)石首鱼头石(四两)上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
《普济方》:[卷二百十五小便淋秘门]沙石淋白色条状似海棉的中药应该是通草。
通草,为五加科植物通脱木Tetrapanax papyrifer(Hook)KKoch的干燥茎髓。秋季割取茎,截成段,趁鲜取出髓部,理直,晒干。
主治:用于湿热淋证,水肿尿少,乳汁不下。
功能:有清热利尿,通气下乳的功效。
生理特性:
品呈圆柱形,长20~1000px,直径1~625px。表面白色或淡**,有浅纵沟纹。体轻,质松软,稍有弹性,易折断,断面平坦,显银白色光泽,中部有直径03~125px的空心或半透明的薄膜,纵剖面呈梯状排列,实心者少见。气微,味淡。
相关论述:
1、《神农本草经》: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去恶虫。
2、《别录》:疗脾疸,常欲眠,心烦哕,出音声,治耳聋,散痈肿诸结不消,及金疮恶疮,鼠折, 鼻息肉,堕胎,去三虫。
3、《本草纲目》:通草烧研酒服,治洗头风。
一味中药以龙为名,李时珍说“益肝胆之气”,神农说“久服益智”
本文2023-10-17 09:35:5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0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