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的书(关于中医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的书(关于中医的)?,第1张

1、《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2、《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

卷“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元诸家之论居多。

卷3~4为“百病主治药”,沿用《证类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病原为纲罗列主治药名及主要功效,相当于一部临证用药手册。

3、《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4、《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5、《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难经

-本草纲目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气功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之中的 瑰宝明珠 ,在 养生 康复领域更是做出了极大贡献,流传数千年之久,在 强身健体、祛病延年、陶冶性情 等方面也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更是 历史 上各家各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们练习中医气功要明白所追求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其中要经历哪些阶段,在这些阶段我们如何去应对操作才能使自己安全快速的渡过。

中医气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已经作为治病方法受到大家的关注,很多慢性病患者通过练习中医气功如: 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五行掌、新气功、六字诀 等功法,不打针不吃药并且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而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练习、研究气功的行列中,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一个顶峰阶段,气功锻炼的大军数以千万计,练功的对象由老年人、患病者逐渐扩展到中青年、 健康 人,很多大学、小学企事业单位都开展了气功锻炼的辅导学习班。

气功作为一种实效性强并且经济适用的特征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人把神秘色彩、迷信色彩引入其中,破坏了气功练习最根本的目的 强身健体,祛病延年 。我们练习中医气功必须从 形、气、神 三位一体的生命观去 探索 与开拓,才能保证气功练习环境的纯净。

练习中医气功讲究最后达到 三调合一 的境界,那么是指那三调呢?这三调指 调形、调气、调神 ,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最早在《淮南子》中是这样记载的:“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所以说形、气、神三者是相互关联的,三者缺一不可。我们一起看看中医是如何定位这三者的。

所谓“ 形”者 ,就是 形体官窍 ,我们生命有型的实体,作为我们生命活动的基础。中医传世经典《黄帝内经》中提出“气血已合,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必具”。可见中医是十分分重视身体官窍、五脏六腑,以及身体内部气血是否流畅、荣卫是否协调合一。

所以调 形一词指调有型之实体,是指生命的实体,外而四肢百骸形体关节,内而五脏六腑营卫气血 。其实在中医气功练习过程中我们也是最先经历这一阶段的,这里更是强调指出,形体动作的准确性才是保证我们调形进度的关键。大家在练习形体动作时都能够粗略模仿动作,但是很少有人去细致入微的研究动作细节处,这就是大家练习中医气功调形时要注意的事情。

我们继续谈一下关于“ 气” 的认识,气在中医中被认为是人体生命活动中的根本物质,人体之气的分布在身体各个部位,部位不同也产生了不同属性的气,如:元气、精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而且气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气得额变化是升降出入的,所谓 调气就是将气的运动调节到能够与身体动作相协调配合的状态,并实现气的分布能够符合人体生命规律 。那么我们调气从哪里入手呢?

我们调气要从身体最明显感受到气的变化的位置出发,那么就是呼吸之气,通过不同的呼吸方式锻炼,达到调动身体之气的效果。通过古人与今人的研究指出呼吸之气主要锻炼方式是腹式呼吸,尽量达到呼吸细长匀静的状态效果更佳。

最后一个生命要素—“ 神” ,在中医的认识中“神”指身体的生命活动表现和人的思维意识活动,从而我们得出在调形与调气的过程中就已经在调神了,也就是我们调神的活动贯穿着练习中医气功的始终,包括我们在最后调神阶段其实是气神同调,以神引导气走向不同的身体部位。中医气功,多是通过神引导气沿身体经络而行走。如此长期锻炼可有利于精神集中、神思敏捷。

我们练习中医气功最终要达到三调合一的境界,指形体、气的运动、神思的运动三者合而为一,达到相互配合的程度。

神农尝百草

神农看到人们得病,又到都广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园取瑶草而遇天帝赠神鞭,神农拿着这根神鞭从都广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都多亏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并建药王庙四时祭祀。在我国的川、鄂、陕交界传说是神农尝百草的地方,称为神农架山区。

扩展资料

经过长期尝百草发明了药草疗疾,炎帝神农悟出了草木味苦的凉,辣的热,甜的补,酸的开胃。他教民食用不同的草药治不同的病,先民因病死亡的也少多了。为“宣药疗疾”还刻了“味尝草木作方书”。这便是人类医学科学的发端!神农亲验本草药性,是中药的重要起源。

这一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无数次的反复实践,积累下来许多药物知识,被纂刻记载下来。随着岁月的推移,积累的药物知识越来越丰富,并不断得到后人的验证,逐步以书籍的形式固定下来,这就是《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成为中国最早的中草药学的经典之作,后世本草著作莫不以此为宗,对中医药的发展一直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并逐步发展丰富,形成了如今世界闻名的中医药宝库。

参考资料:

-神农尝百草

《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时期,用阴阳五行阐述了人的生理病理,尤其是经脉别论是临床医生必须参考的。为中医致经典。

《神农本草》只要介绍中药的药性,将中药分成:上品,中品,下品。

上品药属于延年益寿的,可以久服。也作为医家参考。

这两本书皆为经典,不过如今的药材市场以假乱真,想买到真正的地道药材很不容易,况且古人用药需要:依法炮制,现在的人利益熏心为了赚钱改为机械的简单制作,令人伤心。如今的中药只是名称,很难达到治病的效果。所以《黄帝内经》更适合养生。

另外,中医属于玄学不属于科学。不过,中医给人类做出的贡献远大于科学

  大家好,又到了三土养生堂讲课时间,我是你们的好朋友圣天三土。上一期,我对针灸减肥做了简单讲解,不知道有没有帮助到那些想要减肥的小伙伴。这一期,我就来带领大家感受中医脉诊的奥妙。

 脉诊,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中的切,也是中医最终得出结论的诊断手法。但现在很多人都不相信脉诊的正确性,在他们眼里,脉只不过是一小段血管,只能说明心脏的搏动,所谓的脉诊,只不过故作神秘罢了。然而,我却不那么认为,脉诊能一直流传几千年,绝对有它的过人之处,有那种想法的人,只是他们根本没有领悟到脉诊精髓所在。

 我第一次接触脉诊,是在中医门诊里面,当瞧见主任和其他中医大夫通过诊脉,就能说清病人病情时,我便感觉到了脉诊的神奇,并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脉诊学好。

 不过,说真的,想学好脉诊并非易事,那不光是要背许多脉象,还要能实实在在去体会脉搏搏动才行。

 学脉诊的人,基本上都看过《濒湖脉学》,那一共有27种脉象,当然除了这些之外,还存在7种绝脉,不过这绝脉基本很难见到,在这里我也不必多说。

 对于这么一个庞大体系,很多学习脉诊的伙伴便不知道无从下手,因而放弃的人更是数不胜数,以至于现在中国会号脉的人少之又少,再过些年说不定这技术就进博物馆了。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会号脉,号准脉是必不可少的。为了使大家更好入门,弘扬中华医术,现在我就把我脉诊心得与大家分享,当然了,我只是讲重点,不可能把所有脉象讲出,如想要进一步了解,可多看看关于脉诊的书籍。接下来,我讲的东西如有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要想号脉,首先要知道正常的脉象是什么,一些脉书上都有讲解,不过,我还是感觉太过繁琐,用我的理解来说就是一次呼吸脉搏跳动4次,并且和缓均匀,有神即为常脉,其余脉象均为病脉,当然也要考虑特殊人群,如老人脉略弦,小孩脉数等。

 知道了常脉,下一步就是要知道4种重点脉象,即浮,沉,迟,数。

 浮脉轻轻搭手既得,沉脉需重按方得,小于4次跳动的为迟脉,大于4次的为数脉。浮脉多主表证,沉脉主里证,迟脉主寒,数脉主热。脉之有力无力,当以沉脉为准,无论浮取脉力如何,只要沉取无力即为虚,沉取有力即为实。阴阳方面,寸、浮为阳,尺、沉为阴。

 为何要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因为这属于中医中的八纲辩证,是诊断病情必不可少的手段。

 接下来,需要回到我们的手上,来说一下诊脉部位。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

 左手,寸脉主心、膻中,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小肠;右手,寸脉主肺、胸中,关脉主脾胃,尺脉主肾、命门、大肠。

 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把这些脉象再重新组合,因为临床会有很多脉象组合在一起,如,浮迟,浮数,浮长,浮细,同样,沉脉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数,都需要我们结合起来细细分析。举个例子,如左寸沉短而无力,寸关平脉。

 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短主不足,无力也主不足心脉不足会导致什么病呢,心的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动输送血液到全身,他的不足首先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健忘。全身无力,每天懒洋洋的。

 如左尺脉见沉数,沉主里证,主阴,数主热证,在病位在肾与膀胱,那么就是肾与膀胱有热,会出现小便黄,热,手脚发热,腰膝酸软,盗汗等症状。

 再如,寸脉浮数,尺脉沉细,寸脉主阳,数主热,浮脉也主阳,尺为阴细为不足,结合起来就是阴虚不制阳,阳浮于上,这样的病人必然会头晕,用药也可补阴潜阳为治。

 当然了,知道一些基本脉象,之后要多实践,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我们的朋友亲人,我们都可以作为实习对象,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多练才会出成绩,才会熟练运用,最后慢慢掌握。

 好了,以上是我关于诊脉的一些心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这一期的三土讲堂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