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非族名非地名,这个来自洱海边的古邦与大理究竟有没有渊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3收藏

南诏非族名非地名,这个来自洱海边的古邦与大理究竟有没有渊源?,第1张

南诏,唐代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又往往被忽略的西南古邦。由于资料比较稀少,传承说法很多,南诏究竟是从何而来?究竟南诏这一名称是什么含义?如何演变壮大,以及他们是不是后来宋代大理祖先?今天对这个古代西南地区的邦国依然充满各种猜想,显得十分神秘。 今天云南洱海的南诏风情岛 一、「 ”诏”是什么意思?南诏究竟是什么部族? 唐朝前期原本生活有六诏,今天一般都解释相当于六个部落,可以这样认为,但不能认为他们是六种「 ”族群”。 「 ”诏”不是族名,诏的本义相当于「 ”王”,六诏就是指六个部落王,顾名思义,南诏就是称南边部落的「 ”王”。而这一部落正式名称是蒙舍诏,所以,南诏完整准确的含义是「 ”蒙舍部落的王”,而蒙舍也不是一个地点,而是从人名延续的部落称谓。 既然六诏并非族名,那么南诏与这些诏究竟是什么部族? 其实,他们是历史上乌蛮与白蛮的一部分,六诏,只是中原方面对西南诸部的一个概括性称呼,这与川西当时有「 ”西山八部”一样,这西山八部是西南羌族部落,被列入《旧唐书》「 ”南蛮西南蛮”中。 乌蛮与白蛮,是魏晋南北朝近三百年时间逐渐演变,形成相对比较强大的六诏部落。其中属于白蛮的有越析、磨些等族,与川南的一些部族有关,他们接近隋唐管辖地区,文明程度略高。六诏中,白蛮部落占了四个。 唐代时期云南部族分布示意图 而南诏祖先乌蛮,学术界倾向于是原本生活在昆明东川区到昭通巧家县一带的古爨人分化,其中有孟族,可能出自三国孟获一族,孟获不是汉姓,而是部族称呼。另有乾罗罗族等,后来他们移居到洱海南部地区。只有洱海以南与哀牢山的蒙舍和蒙嶲两诏是乌蛮后人。 另外,早期哀牢山一带有古王族的首领被称诏隆,意思是大王。下属各部落首领称呼哀隆或哀牢,就是大哥或头人,今天普遍认为是傣语泰语「 ”哀隆”一词转音。南诏的部族构成,就是古哀牢人和乌蛮部族融合而成。 隋朝后期,哀牢后裔舍龙(据说含义是老虎)在衰微之际,领族人投奔建宁豪族张乐进,避居巍山(今巍山县地界,位于大理州西部),是第一代正式的蒙舍诏,其姓氏为蒙。 张乐进家族世代居建宁(由三国蜀汉建宁郡分化而来,隋唐时大约是曲靖市味县、陆良县一带),也是部族出身,传说是诸葛亮收服西南诸部时封家族祖先为首领,赐姓为张,记于《南诏野史》(该书真正作者还没有完全定论,目前倾向于杨慎编辑,由清代乾隆时期的湖南人胡蔚进行增订)。 贞观二十三年(649),张乐进与蒙舍龙都向李世民称藩入贡,受封为首领大将军。当时西南各部林立,张乐进为了巩固力量,与蒙舍龙互相联姻,这就是南诏的正式开端。 二、南诏和唐朝关系的变化 唐高宗李治永徽四年(653),蒙舍龙的儿子细奴逻在位,派儿子逻盛炎出使,高宗封为巍州刺史,其他五诏在吐蕃力量朝东拓展时纷纷归附。唯有南诏相对偏远,始终附唐,一直得到扶持。 古籍南诏野史 唐玄宗开元中,皮逻阁继位,以响应唐朝打击河蛮为名拓展势力,封越国公,赐名蒙归义。史书记载皮逻阁扩张与获得封赏,时间有点混乱,归纳来说,先后打败的有邓赕诏、石桥诏、石和诏以及河蛮。唐朝杜佑《通典·南蛮上》「 ”松外诸蛮”说:「 ”有杨、李、赵、董等数十姓,各据地方……自称本来是 ,自滇池以西,都说是庄蹻之后裔。”河蛮是早期 与当地部族融合的后裔。 以《新唐书》记载,约开元二十五年(737),皮逻阁打败河蛮,占据太和城(今大理城南下关镇太和村一带)和大厘城(也作大厘城,今大理市北面喜洲镇),迫使河蛮向北迁徙至浪穹诏。几个月后,皮逻阁赶走外甥咩罗皮,占大厘城,将其赶回邓川。皮逻阁因受唐朝扶持封王,个人野心开始膨胀。 随着南诏势力逐渐扩大,唐朝为了防范其不服约束,也曾用兵给与警告。如《新唐书》记:「 ”初,安宁城有五盐井,人得煮鬻自给。玄宗诏特进何履光以兵定南诏境,取安宁城及井,复立马援铜柱,乃还……”安宁城原属于浪穹诏(在六诏中属于西北方向),河蛮迁居在此,而安宁城则属于今洱源县以北与安宁市相邻一带。 唐朝扶持南诏消灭其他几部,将其他部族进行安置,南诏势力开始逐渐北上,天宝以后,剑南节度使章仇(复姓)兼琼遣使至云南协调。这次出使,章仇兼琼在西川刚打退吐蕃对安戎城(今四川茂县、汶川西面某地)进犯,希望南诏能配合防守西南,但协商很不顺利,史书没有记载皮逻阁的正式态度,透露双方摩擦的前兆。 章仇兼琼是玄宗年间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居然两唐书没有留下传记,据说他与杨贵妃、杨国忠一家关系匪浅,因为他在蜀地发掘了杨国忠。杨国忠接替李林甫当宰相,推荐过去在蜀地恩人鲜于仲通做剑南节度使,与南诏的关系发生了转变。 这一年是天宝十载(751),另一大将高仙芝也在西北塞外同大食交锋,无独有偶,西北与西南两处用兵,唐朝都以失败告终。 据说写《新唐书》的欧阳修等人痛恨杨国忠招来祸事,故意夸大其词,鲜于仲通实际应该没有从京师征调兵源,剑南方面有约六万人,除了留守,真正到南诏只有三四万人。引发南诏对抗的姚州都督(今姚安县,云南历史上最重要的古城之一)张虔陀,约天宝七载开始任职,坚守顽抗,最后身死(一说是服毒死)。鲜于仲通失败,史书称杨国忠以败为胜,欺瞒皇帝上奏表功。南诏转而与吐蕃交好,被赞普称为「 ”钟”,意思是弟弟。 影视剧中的唐玄宗形象 云南大学方铁先生早有考证,新旧《唐书》记张虔陀引起唐朝与南诏关系巨变,原因不近情理。他向阁罗凤索要贿赂,对南诏蛮横的事迹并不见《蛮书》《德化碑》等记载。 如《德化碑》记,南诏的确是把张虔陀作为反抗的主要责任人,但原因并不是索要贿赂和态度蛮横,恰恰张虔陀忠实执行唐朝的策略才导致矛盾尖锐。似乎有些不大容易理解,只有拉长时间审视唐朝的边疆策略才能找到原因。自太宗李世民以来,对于各部就是功利心,需要时加以扶持,一旦发现可能产生威胁就转变态度遏制,在西北有薛延陀,在东北就是契丹,在西南就是南诏。 阁罗凤不能忍受唐朝从扶持变为压制,所以起兵攻打张虔陀,因为他是代表唐朝的当事人,这才是《德化碑》数落张虔陀六大罪的原因。南诏攻姚州,唐朝于天宝十三载(754)由李宓领兵出击,再次失败。阁罗凤就在太和城中立《德化碑》,表明南诏与唐朝交兵是不得已的反抗,另一方面就为了说明事实真相。 三,南诏与唐朝的相爱相杀 安史期间,南诏经常与吐蕃联合行动,势力已经进入巴蜀。如肃宗时,吐蕃进犯川西维州、松州等地,严武接任剑南节度使,积极防范吐蕃与南诏的联合。 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名将李晟在大渡河大破吐蕃与南诏联军共十万之众,见于《资治通鉴》《新唐书》,可能数据有水分,但这一战的确又是南诏态度的转折点。因吐蕃怨恨败绩,取消与南诏的兄弟称呼,南诏王异牟寻不满,就希望恢复与唐朝友好。 异牟寻之父凤伽异原本很武勇,在昆明筑拓东城,一度被称为南诏副王,还数次参加战事。由于凤伽异死于阁罗凤前,所以由孙子异牟寻继位,迁居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市)。清平官郑回( )劝说:「 ”中国有礼义,对属国很少苛责索求,不像吐蕃那么贪婪刻薄,不如脱离他重归顺唐廷。” 保留在今大理太和村的南诏德化碑 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剑南节度使韦皋安抚西南,异牟寻就决定归顺唐朝。贞元九年(793),异牟寻与韦皋夹攻吐蕃,得铁桥等与吐蕃相邻的十六城。铁桥城原位于中甸县,今云南省西北迪庆藏族自治州著名的香格里拉市境内,可见恢复与唐朝关系后,南诏继续向西部扩张,这一番交好维持二十年左右。 文宗大和三年(829),因长年与南诏相安,剑南节度使杜元颖武备废弛,苛待将士,南诏收买雅州(今四川雅安市)方面唐军,乘虚而入攻到成都外城,杜元颖毫不知情,掠走数万人。要不是梓州方面郭钊(为重臣郭子仪的孙子)前来救援,杜元颖估计都被活捉。李德裕接替出任剑南节度使:「 ”德裕乃练士卒,葺堡鄣,积粮储以备边,蜀人粗安。” 这期间,南诏由王嵯巅揽事。王嵯巅早年参加过异牟寻时的一系列做战,成为北部重要的弄栋节度使(隶属于姚州都督,今楚雄州姚安县)。 王嵯巅能崛起是他除掉南诏王劝龙晟,但这一举动不能说他就是反派野心家,劝龙晟年纪轻轻当王也想与唐朝翻脸,率军攻打嘉定州(今四川乐山市南部犍为、峨边一带)。士卒都不愿打仗,劝龙晟编了一个「 ”飞天神将入嘉定”弥天谎言。 王嵯巅站了出来,扶持劝利晟继位,赐姓蒙氏,还称「 ”大容”,就是认宗兄大哥的意思。劝利晟仅二十出头病死,另一个弟弟劝丰祐继位,长达三十多年。而劝丰祐与王嵯巅相处也不错(大理著名的崇圣寺和三塔是这一时期扩建修缮),算是南诏中兴的阶段,所以王嵯巅不算跋扈揽权的反派。 李德裕来西川整顿,王嵯巅把握时机归还俘虏的蜀人,双方继续修好了十年左右。偏偏唐宣宗登位以后一反武宗与李德裕的策略,发生古宗之战。 武宗时期名相李德裕塑像 关于古宗当时究竟指什么说法不一。一般在云南历史上,古宗并不指地名,而是部族称呼。在南诏方面指不同于乌蛮、白蛮的西南其他部族,在吐蕃方面指臣服的西南诸部。古宗似乎是既臣服南诏,也臣服吐蕃,介于他们之间的某种族群。 而古宗大体生活在盐源附近,史学界推测是在今四川凉山州盐源县一带。换句话说,古宗之战表面上是唐朝与南诏之间争夺古宗,实际代表双方争夺盐源地区的战事,因为产盐地区对唐朝、吐蕃和南诏三方来说都是命脉,这是唐宣宗会出动大军的真正动因。 唐军这次达十万人,为历年与南诏交战人马最多的一次。王嵯巅带领王太子世隆出马,南诏以逸待劳,取得大胜,「 ”杀唐兵数万人,立铜柱于界上”。《南诏野史》说,「 ”古宗之战,唐帝惧世隆为患,妻以宗室女,伺察其所为”派去和亲女子充当间谍。 之后,南诏进一步让骠国成为附庸,这一幕也非常有戏剧性。南诏出兵的时候,西南方面狮子国带着象兵也朝骠国进犯。王嵯巅对南诏王劝丰祐示意让将军段宗牓(是大理段氏段思平的五世祖)领军相救, 南诏名义上成了保护者,顺利进军骠国与狮子国开打。南诏是能与唐朝、吐蕃一较高下的,狮子国怎么能相比? 骠国事后信守承诺,不但给了巨大的酬劳,还答应臣服。段宗牓得意洋洋返回南诏时,地位急剧提升,他对王嵯巅也开始动心思了。《南诏野史·劝丰祐传》写「 ”牓回至腾越,闻嵯巅篡位”,段宗牓听到传闻王嵯巅要自己当国君,于是设计除掉,他是一个忠心功臣。事实当然不是如此,试想王嵯巅年富力强的时候,接连扶持几代南诏王,长达四十年揽事,他什么时候夺位不好?要等到年过七十才来这么一出? 王嵯巅的死是南诏与唐朝关系再次转变,也是南诏本身走向衰亡的重要导火线。 王嵯巅时期扩建修缮的崇圣寺和三塔 四,南诏的衰亡 唐宣宗与劝丰祐先后死于同一年。 《新唐书·南诏传》记:「 ”会宣宗崩,使者告哀,是时丰佑亦死。坦绰(指嵯巅)立酋龙(世隆),恚朝廷不吊恤,又诏书乃赐故王。以草具进使者而遣,遂僭称皇帝,建元建极,自号大礼国。懿宗以其名近玄宗嫌讳,绝朝贡。”南诏不再向唐朝称臣,也成了西南的皇帝。 世隆其名与唐朝两个重要皇帝李世民、李隆基都犯忌讳,其人曾是王嵯巅亲自栽培,之前打败狮子国,受骠国臣服,开始膨胀,建号大礼,自认为礼仪之邦,也就是后来大理的名号渊源。 段宗榜杀王嵯巅,过去不少人认为是段氏揽权的开始,事实并非如此。南诏豪酋大姓势力众多,且世隆本身也有相当能力。《蛮书》作者樊绰评价说:「 ”伏以故南诏蒙异牟寻嗣孙酋龙,不守祖训,既违明誓,自掇祸殃。尚未悛心,犹恣狂暴。全驱蚁聚之众,攻劫邕、交之人。五载兴兵,三来虏掠。顾生灵之何负,受涂炭之辛苦。”显然对世隆与唐朝为敌的策略是很不满的。 另一方面,唐懿宗继位贪图玩乐,以至于南诏攻破安南交趾城。当地唐军退守岭南,向朝廷求援。咸通五年(864),宰相夏侯孜举荐高骈为安南都护兼经略招讨使,先进峰州(今越南河内市相邻富寿省一带)大破南诏军,进而收复交趾。 髙骈率军在交州斩敌将张诠,攻破波风三壁,李溠龙率万人投降;又打败南诏杨缉思,斩酋迁、脆些、诺眉,向唐朝献上三万敌军首级;又打败归附南诏的邕州(广西南宁一带)土蛮,杀死酋长,土蛮帅众归附者一万七千人。 南诏后期大将段宗牓塑像 南诏决心反击,世隆督大军向四川进发,直趋成都。唐朝博野将曾元裕在新都打败南诏军,斩二千级。大将宋威率忠武军斩首五千,获马四百尾。南诏初战不利,撤退星宿山(具体地点有争议,但大战在成都附近,倾向于成都市北郊十里左右的升仙山,升仙与星宿这一说法在古代文化有紧密联系,再从升仙山顾名思义,后来该地就发展为成都著名的磨盘山公墓),将领宋威进驻沱江驿。清代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七·四川二》载:「 ”沱江驿在(新都)县南。唐置驿于此,以沱江为名。” 南诏听说凤翔、山南军朝四川而来,打算挫其锐气,再次挺进,迎战于新都毘桥(今新都毗河一带),当时是成都通向广汉、绵阳,进出四川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这一次颜庆复为东川节度使,领军赶到设伏,宋威也从沱江驿北上合击,南诏为被唐朝大败,前后死七八千,伤者不计其数。史书称当地百姓都拿着棍棒参与围攻南诏军,可见南诏多次袭扰西川引起民愤极大。 当时从军在兴元(即陕西汉中,山南节度使所在与四川密切联系,山南军一度支援东川救援成都)的诗人唐彦谦为此写了《奏捷西蜀沱江驿》一诗。 乾符元年(874),高骈到西川任职,指挥步骑五千越过大渡河,活捉酋长数十人,送成都斩杀。髙骈派人修复邛崃关、大渡河诸城栅,又筑城于戎州马湖镇,号平夷军,又筑城于沐源川,在南诏进军要路各置兵数千驻扎。 多次战败使南诏「 ”屡覆众,国耗虚”,世隆并不醒悟。乾符三年(877)进犯黎州(今四川汉源县)再次大败,退至巂州(今凉山州越西一带)景净寺,世隆羞愧恼恨而死,年三十五岁。由于世隆连年出征,史料称「 ”弩藏不给,横剑于民,上下俱困。” 世隆儿子隆舜继位。乾符六年(879),西川节度使高骈为了趁机笼络,奏请和亲。右谏议大夫柳韬、吏部侍郎崔澹认为有辱身份。高骈到荆南以后仍然上奏和亲。隆舜探听到消息,派赵宗政往唐朝进贡,代其朝拜唐僖宗。唐朝派岭南节度使辛谠的幕僚徐云虔前往南诏,隆舜还向徐云虔请教《春秋》,表明结好的愿望。 唐僖宗因躲避黄巢到成都,陈敬瑄等再提议和亲,于是许婚宗室女安化长公主,公主是唐懿宗之女,僖宗的妹妹。君臣对公主远去南诏有一些犹豫不舍,加上当时避乱,以礼仪用度没有准备好,有些拖延。 光启元年(885),隆舜再派宰相赵隆眉、清平官杨奇鲲(一作杨奇混)、段义宗三人往成都行宫朝见,准备迎接公主。高骈上言:「 ”这三人是南诏的心腹,该把他们留下鸩杀,蛮人可控制。”《新唐书》认为唐僖宗采纳建议,鸠杀赵隆眉等三人,其实不可信。 高骈是力挫南诏,好容易恢复双方和睦的重臣,而且也是在世隆死后,最先提议与南诏新君和亲的,为什么会在僖宗同意和亲之后,南诏也非常重视,来迎亲的时候故意破坏?而且僖宗还在成都,不惜将唐朝卷入战事?如此不识大体,不顾僖宗安危的拙劣计策,这种事情想想也知道很不靠谱。《新唐书》的说法主要采自五代孙光宪的笔记史料《北梦琐言》。 孙光宪之所以会记「 ”高太尉请留蛮宰相”故事,主要是错记段义宗的生平事迹,他后来遇害与南诏时出使的顺序混为一谈。当时南诏和亲虽然波折,最后应该是成功了。高骈上书请多留三人不假,主要是因为这三人是南诏重臣,希望僖宗君臣多加笼络。三人出使中还留下一些诗歌,也表达了友好的意愿。 但隆舜毕竟是末代君主,喜好游猎,赵隆眉与杨奇鲲不久相继身故。郑回的后人郑买嗣当上清平官,拉拢蒙氏近臣杨登杀死隆舜,另立舜化贞为君,仅仅几年再次杀掉,建立大长和国,南诏就此覆灭。 金庸影视剧中浪漫化的大理段氏形象 五、大理兴起与南诏的渊源 段义宗是仅存的南诏旧臣,可能郑买嗣与段义宗关系较好,还提为宰相。郑氏家族对南诏王族十分严酷,号称杀八百多人,南诏毕竟是多部族聚居,郑氏的做法不得人心。随着唐朝被灭,郑氏与王建的前蜀还发生过摩擦,段义宗出使成都,这才因此被扣留毒害。 郑氏时期,杨氏等其他宗族势力依然不小,如东川节度使杨干贞(南诏后期设东川郡,当时含四川凉山州的会东、宁南等地,辖区很大),以扶持白蛮赵氏的赵善政为名,除掉郑隆亶,没多久废掉自立为大义宁王。杨氏当了几年皇帝,这时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起兵,杨干贞出逃,携家人隐居剑川(今大理白族自治州西北),也算平稳着陆。 南诏时期,段氏先祖就地位显赫(如异牟寻时大将段俭魏,服狮子国骠国的段宗牓等),段思平之父段保隆也是宰相,杨干贞十分忌惮,所以将段思平弄到相对偏远的通海为节度使。 通海位于滇南,实际上是回到南诏发家地区,段氏出身在白蛮、乌蛮中都有渊源,加上自己文武双全,号称有滇东黑爨等三十七部借兵支持他反对杨干贞。《南诏野史》记载他们结盟于秀山,至今留有石碑。赶跑杨干贞以后,段思平就建立大理,改通海为秀山郡,改秀山为玉隐山。相传段思平出家还法号「 ”玉隐”。因为段思平的确十分英勇,使金庸创造了大理段氏为武学世家的艺术化形象。 段氏是得到白蛮、乌蛮部族支持上位,所以对部族大姓有优待,算是恢复南诏部族大姓豪酋的利益,如白蛮高氏不仅封侯,几乎一直是大理宰相世家。 大理与南诏的关系是很容易产生误解,有必要梳理澄清一下,总的来说两者是有渊源,但不是传承和延续的关系,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释: 第一,大理这一名号是来自南诏后期世隆建号大礼的变异,可以理解相通,但不是直接的延续。古代儒家经典希望崇尚礼仪,最理想的社会为「 ”礼治”,而理与「 ”礼”「 ”治”分别通音和通义,所以段氏定号为大理。 第二,从身份来说,段氏家族并不是南诏蒙氏的王族,连偏远支系都算不上,段氏与蒙氏可能有过联姻,但就史料看也很少记载。段氏与大理的其他权贵基本是白蛮居多,如赵氏、杨氏都是白蛮出身,而南诏的蒙氏王族则是乌蛮,所以从出身来说,大理段氏也不是南诏蒙氏的延续。 第三,从其他方面说,南诏时期云南地区各部族百姓相对原始落后,南诏权贵属于开拓阶段,崇尚武功策略,到后期才逐渐受唐朝影响,转向文治,包括推崇佛教。而段氏大理时期,西南地区基本有了较深的中原文化影响,大理崇尚文治,中原宋朝也崇尚文治,双方相对都比较安宁。除了大理内部有过一些争位,几乎没有大的战事发生,虽然民众很多是南诏各部后人,但两者治理方式也颇为不同,所以大理本身文化方面,与南诏方面只有间接相似(如崇佛),但并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

大理必玩4大景点:苍山、洱海、大理古城、双廊。 大理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海拔2090米,东邻楚雄州,南靠普洱市、临沧市,西与保山市、怒江州相连,北接丽江市。大理地处低纬高原,四季温差不大,干湿季分明,以低纬高原季风气候为主。

苍山

苍山又名点苍山,古籍中另有玷苍山、熊苍山、大理山之称。苍山山脉由十九峰自北向南连脊屏列组成最高点海拔4122米(马龙峰),最低点海拔1360米(漾濞江与西洱河交汇处),4000米以上山峰有七座。

洱海

洱海是大理“风花雪月”四大名景之一,外形如同耳朵,是由西洱河塌陷形成的高原湖泊。洱海共有三岛、四洲、五湖、九曲,湖水清澈见底,被称作“群山间的无瑕美玉”。

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东临碧波荡漾的洱海,西倚常年青翠的苍山,形成了“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城市格局。从779年南诏王异牟寻迁都阳苴咩城,已有1200年的建造历史。

双廊

双廊位于洱海东北岸,紧靠碧波荡漾的洱海,可远眺苍山十九峰,集苍洱风光之精华于一处。主要景点玉几岛和南诏风情岛是看夕阳的好地方。

鹤庆银都水乡新华旅游村

鹤庆银都水乡新华白族旅游村是依原生态自然村落建成的国家AAAA级景区。新华村原名石寨子,坐落于云鹤古城以北7公里处,距丽江机场12公里,村子总面积1688平方公里,全村有1149户人家, 5227人,白族占总人985%,是一个典型的白族寨子。新华村是一个“小锤敲过一千年”的古老村寨,早在南诏时期,先辈们即以手工艺品加工制作养家糊口,“鹤川匠人”的美名传誉海外。

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简称叶榆,又称紫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今城之西三塔附近),为其新都。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方圆十二里,城墙高二丈五尺,厚二丈。东西南北各设一门,均有城楼,四角还有角楼。解放初,城墙均被拆毁。1982年,重修南城门,门头“大理”二字是集郭沫若书法而成。 由南城门进城,一条直通北门的复兴路,成了繁华的街市,沿街店铺比肩而设,出售大理石、扎染等民族工艺品及珠宝玉石。街巷间一些老宅,也仍可寻昔日风貌,庭院里花木扶疏,鸟鸣声声,户外溪渠流水淙淙。“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的景象依然。

古城内东西走向的护国路,被称为“洋人街”。这里一家接一家的中西餐馆、咖啡馆、茶馆及工艺品商店,招牌、广告多用洋文书写,吸引着金发碧眼的“老外”,在这里流连忘返,寻找东方古韵,渐成一道别致的风景。古城的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今城之西三塔附近),为其新都。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方圆十二里,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大理古城为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理古城处云南省中部偏西,海拔2090米,东邻楚雄州,南靠普洱市、临沧市,西与保山市、怒江州相连,北接丽江市。地跨东经98°52′~101°03′,北纬24°41′~26°42′之间,东巡洱海,西及点苍山脉,辖大理市和祥云、弥渡、宾川、永平、云龙、洱源、鹤庆、剑川8个县以及漾濞、巍山、南涧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是中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

大理挖色镇

古称鲁川,挖色。位于洱海东岸,地处大理市中东部,北与双廊镇接壤,南临海东镇,东与宾川县鸡足山镇毗邻,其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西对如屏苍山而遥望大理古城,东通佛教胜地鸡足山而隐窥金顶,自古即为洱海东岸一个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洱海地区历史渊源久远的白族外乡文化发源地之一。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独特,临时以来便是洱海东岸连接周边地区的水陆交通集散地和集贸中心,其经济活跃、文化发达、民俗风情浓郁,洱海区域白族外乡文化保管较为完整的地区之一。

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

背靠秀美的苍山,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坐落于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苍洱景区的中心和风光秀丽的大理省级旅游度假区山丽片区。东临碧波万顷的洱海,东距大理古城15公里,北距大理三月街会场05公里,距崇圣寺三塔2公理,大理省级旅游度假区为《天龙八部》影视剧拍摄投资兴建的一个大型影视拍摄基地。根据《天龙八部》剧组的设计和构想,影视城按照“大理特点、宋代特色、艺术要求”三结合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占地面积700余亩。主体建筑有城墙、城门、皇宫、王府、大理街、女真部落、西夏城等。二期工程将根据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扩充内容,建设以展示远古时期大理白族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白族农庄》天龙八部》中描写的聚贤庄、信阳城马夫人家,无量山石洞房,西夏石窟,大碾房,以及木,铁古桥及客寨、茶花园等其他配套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将达4万平方米。整个天龙八部影视城由三大片区组成:第一局部为大理国,包括大理街、大理皇宫、镇南王府;第二部分是辽国,包括辽城门和大小辽街;第三部分就是西夏王宫和女真部落了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依照大理特色,宋代特点,参照《清明上河园》影视拍摄与旅游风光相结合的原则,大理又一个较大规模的旅游景点。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与大理古城、崇圣寺三塔、元世祖平云南碑等现有景点相辉映,形成集中展示大理历史文化的旅游核心区。天龙八部》制片人张纪中称赞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堪称“中国一流、西部第一”。

苍山

苍山又名点苍山,古籍中另有玷苍山、熊苍山、大理山之称。苍山山脉由十九峰自北向南连脊屏列组成最高点海拔4122米(马龙峰),最低点海拔1360米(漾濞江与西洱河交汇处),4000米以上山峰有七座。苍山东坡两峰夹一溪,形成了十九峰夹十八溪的梳状地貌,风景优美。是一个很多人向往的栖息之地。苍山溪流属澜沧江水系,为山地型源头河,具有河流短小、河谷深切、河床狭窄、比降大、下切侵蚀力强,洪枯水季节流量变化大的特点。西坡的鸡邑铺有温泉出露,水温约为36℃。苍山东坡的洱海盆坝区年均气温15℃,西坡漾濞江河谷区年均气温161℃,年降雨量均在1050毫米左右。苍山是我国重要的第四纪古冰川遗迹地之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德国学者CredenerW首次考察苍山地质、地貌。1937年奥地利学者HVWissmann根据苍山典型的冰川遗迹,将此次冰期命名为“大理冰期”。“大理冰期”作为第四纪古冰期的末次冰期已为学术界普遍采用。

剑川钟山石石窟

位于剑川县南部的石钟山。石钟山古时候称为中山,因有形如巨钟的红丹霞岩,故称为石钟山。石窟分石钟寺、狮子关和沙登箐三个片区,共计16窟139尊造像,是我国最南方的一个石窟群,有“南天瑰宝”之称。石钟山石窟在内容上可分为南诏王室造像、外国人造像及原始崇拜造像等几类,这些造像明显地表现出三大特点:

一是较为集中地展示了白族所崇信的佛教室宗神祗。二是将王放造像也雕刻到佛教石窟中。三是原始崇拜与神佛同时供奉。四是外国人的造像。

由于石钟山石窟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大理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点之一。

佛图寺塔

于大理市下关镇阳皮村北侧的佛图寺前,塔高307米。为十三级密檐方式形砖塔,塔基为二层台方形基座,下层台边长197米,高12米,用毛石垒砌,条石压沿。搭身内容,内壁为筒体结构,直通至十二级。外壁塔身壁身整体呈抛物线状,第一级方长45米,直砌。

“蛇骨塔”经1981年维修实测后,定名为“佛图寺塔”塔西面的佛图寺,现存大殿、南北厢房和过厅,为清代建筑。1983年1月,佛图寺塔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世祖平云南碑

位于大理市大理镇西门村委会大纸房村东北侧,坐落在大理古城西门外一公里许的点苍山中和峰麓之三月街场上,地处南诏、大理国故都阻苴咩城遗址西南隅。

碑由碑座、碑身、碑额和护碑边匡几个部分组成。青石质赑屃头部残损。碑身由两块青石相接而成,上截碑石长(高)13米,下截碑石长(高)155米。上下两石宽均为了155米。碑文直行楷书。

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喜洲白族民居古建筑群

喜洲镇位于大理古城北17公时针,喜洲为大理坝子中较大的一个白族自然村。

喜洲白族居民历史修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发展到近现代,形成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是中国建筑史的一大遗产。2001年6月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和城遗址

南诏故都太和城遗址,位于大理市下关镇太和村,地处下关(南诏时期的龙尾关)至大理之间的苍山佛顶峰麓,南距下关6公里,北与大理古城相隔7公里。

太和城在作为南诏开国都城之前,已是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河蛮”城邑。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17年),蒙舍诏主皮罗阁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开始了统一六诏的大业,“夺据大和城”。次年,被唐王朝册封为首任云南王的皮罗阁对大和城进行了增修扩建。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皮罗单身汉率众离开蒙舍诏定都大和,大和城开如了作为南诏开国都城的历史。唐天宝六年十月(公元747年)南诏王阁罗凤又在大和城西部的核桃山顶增筑内城,“因唐赐金刚经至,故名金刚城。”到了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南诏王异牟寻决定“更徒苴咩城”,太和城结束了作为都城的历史。

《南诏德化碑》是唐代南诏政权遗留下来的“云南第一大碑”,是研究南诏初期社会制度,职官制度以及南诏与唐王朝和吐蕃的关系,与云南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之极其重要的碑刻文献资料。

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处,是由一大二小三个组成。大塔又外千寻塔,当地群众称它为“文笔塔”,通高6913米,底为99米,凡十六级,为大理地区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砖塔。塔顶有铜制覆钵,上置塔刹,塔顶上角设金翅鸟,在1925年大理地震时随搭刹震落。南北小塔均为十级,高4219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寻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卫,雄伟壮观,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方面的旧越成就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中庸》:儒家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3、《孟子》:《四书 》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所作。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4、《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5、《三字经》: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大理曾有着显赫的地位和作用。秦、汉之际,大理是“蜀·身毒国道”(从四川成都,经云南大理、保山进入缅甸,再通往印度)的必经之地,这条通道,对促进大理地区和内地的联系、促进中国和东南亚诸国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理地区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遗址广泛分布在以洱海为中心的高原湖泊群周围。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先民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种植水稻,驯养家畜,从事采集、渔猎,创造了大理地区的远古文明。汉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5年),汉王朝在大理地区设置了叶榆、云南、邪龙、比苏4县,属益州郡管辖,从此大理地区正式纳入了汉王朝版图。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属永昌郡,蜀汉时期分属永昌、云南2郡;晋朝时分属宁州的永昌、云南2郡,刘宋王朝时分属宁州的云南郡、东河阳郡、西河阳郡,南齐时期分属宁州的云南郡、东河阳郡、西河阳郡、永昌郡;隋代属昆州;唐武德四年(621年),洱海地区置有“八州十七县”,麟德元年(664年),改属姚州都督府。8世纪30年代,洱海地区“六诏”中的南诏,在唐朝的支持下,合六诏为一,统一了洱海地区,建立了南诏国。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南诏权臣郑买嗣发动宫廷政变,建立了大长和国,南诏亡。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又先后建立了大天兴国和大义宁国。后晋天福二年(937年),通海节度段思平联合滇东三十七部,进军大理,推翻了大义宁国,建立了大理国。南宋宝元年(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大军灭大理国,建立云南行省。南诏、大理国历唐、宋两朝,达500余年,使云南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政治统一体,奠定了祖国的西南边疆,推动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元代,云南政治中心东移昆明,元朝在大理地区设立了上下二万户府。元至元十一年(1274),改设路、府、州、县,大理地区分属大理路、鹤庆路、威楚路和云龙甸军民府。明代,大理地区分属大理府、鹤庆府、蒙化府、永昌府、楚雄府。清代,大理地区分属大理府、丽江府、永昌府、蒙化直隶厅。1913年,大理地区属滇西道。1929年,国民政府实行省、县两级制,大理地区设祥云、弥渡、宾川、凤仪、蒙化、大理、永平、云龙、漾濞、邓川、洱源、剑川、鹤庆13县。40年代后期,云南省政府在大理、蒙化、鹤庆设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2月1日,大理专员公署建立,辖下关、大理、凤仪、邓川、宾川、祥云、弥渡、蒙化、云县、缅宁、顺宁(凤庆)、永平、漾濞、云龙、洱源15县市。1956年,云县、缅宁、顺宁3县划归临沧专区,丽江专区的鹤庆、剑川2县划归大理专区。1956年11月22日,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关定为自治州首府。2000年止,大理白族自治州辖1市11县,即: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县、祥云县、宾川县、弥渡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永平县、云龙县、洱源县、剑川县、鹤庆县。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大理地区设叶榆县,直至南北朝叶榆县的建制一直未变。唐初,洱海地区“六诏”中的蒙舍诏势力渐强,在唐朝支持下,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诏国都城由巍山迁至太和城(今大理苍山太和村附近),此后又迁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城西一带)。南诏与以后建立的三个王朝及大理国都城均定都于羊苴咩城。从公元8至13世纪的唐宋五百多年间(即从公元738年南诏国建立至公元1253年大理国覆灭),大理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诏、大理国的都城所在地。

元代大理国灭亡后,仍然将云南政治中心设于大理。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建立云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迁至昆明,但大理仍为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袭至今。

国学典籍里的好名字

 国学典籍里的好名字,名字的学问是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存在的,取一个好名字必须要精心考虑整体内涵以及寓意,哪怕在网络世界里,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也是从网名开始,那么下面来看看国学典籍里的好名字有哪些。

国学典籍里的好名字1

  攸泽

 出处: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四海会同-禹贡-尚书

 “攸泽”选自尚书,意思是说九州由此统一,四方土地都可以居住,九条山脉都修路同行,九条河流都疏通水源,九个湖泽都修筑堤防,四海之内畅通无阻。“攸泽”可以理解为天下统一以后的四海的繁盛景象,作为男孩名字可以理解为众望攸归、泽被后世,寓意宝宝志向远大、成就不凡,不负父母的期望。

  泰恒

 出处: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第07章 述而-论语

 “泰恒”选自论语,孔子说:那些没有而装作有,空虚而装作充足,贫乏而装作饱满的人,难有坚定的操守。“泰恒”作为宝宝的名字,可以理解为精神世界和学识都十分饱满、具有坚定操守的人,寓意宝宝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自己严格要求、能够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毅仁

 出处:刚、毅、木讷,近仁-第13章 子路-论语

 “毅仁”选自论语,孔子说:公正的人秉性刚直,果毅的人立志坚定,质朴的人居心笃厚,口纳的人说话信实。能够做到这四点,离仁道就接近了。“毅仁”作为男孩名字,可以理解为坚毅果敢的仁德之人,寓意宝宝具有刚强、果敢、诚信、谨言这四种美德,内外兼修。

  云章

 出处:节义傲青云,文章高白雪,若不以德性陶镕之,终为血气之私、技能之末-概论-菜根谭

 “云章”选自菜根谭,意思是结义之情胜过官位富贵,文采之气高于苍山白雪,之用有厚德品质陶冶培养这样的节操,才不会使它荒废。“云章”作为男孩的名字,乍一看会觉得文字彬彬十分儒雅,细品之下又可以发现其有着青云直上、文采斐然的意思,寓意宝宝有着渊博的学问与知识、高雅的情操以及远大的前程。

  学益

 出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第四十八章-道德经

 “学益”选自道德经,意思是探求外物智慧的人,知见智巧日益增加,探求自然无为之道的人,私欲妄念越来越少。“学益”作为宝宝名字,可以理解为学识日渐增长,学问日益精进,寓意宝宝好学上进,有求知欲和好学之心,有高才大学。

  思南

 出处: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第03章 公孙丑上-孟子

 “思南”选自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下万物没有不对圣明者感到心悦诚服的。“思南”作为男孩的名字,彰显出男孩不同凡响、出类拔萃的气质,寓意宝宝才思敏捷、睿智聪颖。

  茂维

 出处: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离骚-楚辞

 “茂维”选自楚辞,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古代圣王德行高尚,才能够享有天下的土地。“茂维”作为男孩名字,可以理解为才智丰茂,寓意宝宝品德和才华能够向圣人贤者看齐,为人稳重、才德兼备。

国学典籍里的好名字2

  一、国学有哪些好听的名字女

  (婉悦)

 声调为上声、去声,音律优美,悦耳动听,朗朗上口。出自明代宋濂《怡养堂记》“爱而肃恭之礼存焉,敬而婉悦之意备焉,斯可以为善养矣。”意指恭顺和悦,引申为懂事、温柔、贤淑之义,突出女性阴柔之美,适合女孩子起名。

  (兰)

 “兰”取自国学所涵盖的唐诗中提取,出自《奉酬中书李相公早朝于中书候传点,偶书所怀》“兰釭竟晓焰,琪树欲秋阴”,意指精致。此外成语“蕙质兰心”延伸了此字的寓意内涵,比喻女子心地“蕙心”似的纯洁,品质“兰花”似的高雅。

  (静月)

 读音是jìng、yuè,声调均为去声,使其名字整体给人一种响亮的感知。此名字源自范仲淹《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意指安好、吉祥之义,适合女孩起名。

  (疏兮)

 “疏兮”一名在发音上给人一种如痴如醉的感受,非常有意境且好听。取自于《楚辞·九歌·东皇太一》“疏缓节兮安歌”使其名字整体富有诗意内涵。其中“疏”独特用字,突出名字的独特性。“兮”语气用字,加强名字的音调特色。

  (妍姿)

 “妍姿”yán、zī,声调为阳平、阴平,音律优美,悦耳动听。取自柳永《雪梅香》“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形容女孩优雅美丽。是一个既好听又展现女性之美的名字。

  二、国学有哪些好听的名字男

  博艺

 ——此名在发音上悦耳动听、朗朗上口。取自国学所包涵的文学典籍《孔子家语弟子行》“好学博艺,省物而勤也,是冉求之行也。”之中,意指博学多才,才华横溢之义。展现出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与寄予,希望他有文化修养。

  志远

 ——从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取得的名字。志远,顾名思义意指有志向、有远大目标。 此外,从笔画结构来说,“志远”一名简单、易写,便于记忆。

  嘉瑞

 ——出自陆游的《除夜雪》“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无论是从这首诗的整体意境,还是从这个名字的内涵来看,此名字带有吉祥的寓意内涵。“嘉”意指美好;“瑞”意指祥瑞,两字结合寓意孩子幸福美满、吉祥如意。

  文轩

 ——取自国学所涵盖的文学《轻薄篇》“文轩树羽盖,乘马鸣玉珂。”提取连续的字词“文轩”作为男孩名字,不仅在发音上给人古风古韵的诗意之感,而且在寓意内涵之上也延伸了古诗词所蕴含的含义,意指有文化、有气概。

  国豪

 ——巧妙借助《道州敬酬何处士书情见赠》 “意气曾倾四国豪,偶来幽寺息尘劳。”中的“国豪”两字起名,不仅在发音上响亮大气,而且展现出了男子汉气概特点,非常有气势的名字,意指孩子有所作为,引以为傲之义。

 综上所述,可以了解到对于国学有哪些好听的名字,可从几个方面去查找,1、从不连续的字词搭配;2、从连续的字词提取;3、可提取单字起名。在以下我还整理了一些出自国学好听的名字,有需要的大家不妨继续往下参考。

  一、好听的男孩名字出自国学

 01、浩民 晋德 弘继 展诚

 02、昌泽 安胜 均瑞 荣涛

 03、旭韬 煜智 昌烟 硕豪

 04、杰雅 彬曲 城春 健旭

 05、弘祺 浩楠 浩辉 柏尚

 06、玮楷 彬德 鼎杰 浩玮

 07、智涛 苑蝶 寒江 君啸

 08、文涛 俊凡 铧云 雨铭

国学典籍里的好名字3

  纯熙

 取自《诗经》“於铄王师,遵养时晦,时纯熙矣,是用大介”之中,“纯熙”释义为光明,多用于道德或品德。提取作为女孩名字,不仅寓意美好,而且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女孩子性格的发展,意指正直、善良。

  采薇

 取自《诗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之中,“薇”指野菜。采薇,就是采集野菜。其中“薇”字在现义意指,白薇,引申为美丽之义,引申为女孩的质朴和高雅,美丽动人,是女孩起名常用字。

  舒兮

 源自《诗经·陈凤·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是指身姿窈窕步履轻盈。是形容美丽小姑娘的字词。提取“舒、兮”两字搭配起名,不仅适合舒姓女孩自己起两字名,而且与其它姓氏搭配也很完美,如陈舒兮,既洋气又好听。

  静思

 出自《诗经·邶风·柏舟》“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意指静下心来好好地想一想。提取“静、思”两字作为女孩名字,一体现出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希望她文静、稳重、自律。二突出女孩子气质。三名字好听、易读,易记。

 温馨提示:国学典籍里除了诗经可以提取女孩好名字外,其实其它诗篇也是可供大家提取的。虽然,在这里我只分享国学典籍诗经里的女孩名字,但大家可以不用局限于诗经,如下面为大家分享的国学典籍里的男孩名字,就是从各方面提取的。

  国学典籍里的好名字男

 好名字的定义不同,所查找的方向也会不同。对于男孩子来说,想要借助国学典籍提取好名字,可以从男孩阳刚之气来提取,下面就跟随我一起参考!

  之源

 《旧唐书·儒学传序》“启生人之耳目,穷法度之本源。”提取“之源”作为男孩名字,带有提高孩子对自身的理解和认识的含义,引申义是希望孩子不忘初心,勇往直前,敢于探索之义。

  邦彦

 《诗经·郑风》“彼其之子,邦之彦兮。”提取其中的“邦、彦”两字作为男孩名字,展现出男孩子有担当、有能力,聪明、杰出的特点。其中“彦”意指杰出的人才。北宋有词人周邦彦,想必就取自这里。

  仁泽

 《庄子·大宗师》“泽及万世而不为仁。”提取其中的“泽、仁”两字搭配取名,既保留诗句寓意内涵,又延伸了其它寓意,意指仁德恩泽,展现出男孩子善良、感恩、道德品行好。

  松柏

 《论语·子罕》“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提取描写植物的字词,作为男孩名字,不仅保留的原本诗句的寓意,又延伸的字词的寓意内涵。“松柏”在古诗词中意指松树与柏树。用作人名意指孩子的品性正直、坚强不屈。

  之志

 取自《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之中,其中“之志”体现出男孩子的气概特点,意指有志向,有远大目标之义。非常大气响亮的名字,适合男孩子起名。

  国学典籍里的好名字大全

 国学又被人们分类为“经、史、子、集”四大类,而这也是大家参考与提取的方向。在这里还为大家整理了出自国学典籍里的好名字大全,提供大家更多的参考与挑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①出自国学典籍“经”的好名字:“经”是指古籍经典,如《易经》、《论语》、《诗经》、《尔雅》、《孝经》、《孟子》等等。

 若惠:出自《尔雅》“若、惠,顺也。”

 民则:《孝经》“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知心: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仁美: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②出自国学典籍“史”的好名字:“史”指一些史学著作,如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等。

 孝惠:《史记》“十月,孝惠与齐王燕饮太后前,孝惠以为齐王兄,置上坐,如家人之礼。”

 依人:《史记》“余至大行礼官,观三代损益,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所由来尚矣。”

 以思:出自汉·班固《汉书·武帝纪》“夙兴以求,夜寐以思。”

 心如:《三国志》“其得人心如此。”

 ③出自国学典籍“子”的好名字:“子”是指中国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荀子》,法家的《韩非子》、《商君书》,道家的《老子》、《庄子》等。

 于善:出自《荀子·荣辱》“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安之:出自《荀子·非相》“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

 行惠:出自《韩非子·有度》“行惠施利,收下为名,臣不谓仁。”

 慈恩:出自《庄子·天下》“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

 ④出自国学典籍“集”的好名字:“集”是历史上诸位文人学者的总集和个人的文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荆公集》等。

 明秋:出自唐·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与晴:出自唐·李白《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青天:出自《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船。”

南诏非族名非地名,这个来自洱海边的古邦与大理究竟有没有渊源?

南诏,唐代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又往往被忽略的西南古邦。由于资料比较稀少,传承说法很多,南诏究竟是从何而来?究竟南诏这一名称是什么含...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