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有哪三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明代有哪三袁,第1张

袁宗道(1560~1600)明代文学家,"公安派"的发起者和领袖之一,与弟宏道、中道并称"三袁"。字伯修,号玉蟠,又号石浦。荆州公安人。万历十四年(1586)礼部会试第一,次年任翰林院编修,授庶吉士。万历二十五年八月,以翰林院修撰充东宫讲官,"鸡鸣而入,寒暑不辍"。万历二十八年秋,在北京"竟以惫极而卒"。终年41岁。光宗继位,赠礼部右侍郎。在文学上既反对模拟复古,又注重学习前人"古文贵达"的精神,先后发表《论文》上下两篇,在中国文学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至今仍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这两篇论文批驳前后"七子"违反文学发展规律,倡导剽窃蹈袭、复古倒退的谬论,主张作家应"从学生理,从理生文"。万历二十六年,三袁共同发起,在北京西郊崇国寺组织"蒲桃社",吟诗撰文,抨击"七子"。为人神清气秀,稳健平和。居官15年,"省交游,简应酬","不妄取人一钱",身为东宫讲官,死后竟仅余囊中数金,几至不能归葬。著有《白苏斋集》22卷行世。�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公安派"主帅,袁宗道二弟。字中郎,号石公,又号六休。荆州公安人。生性直爽,喜游山水。万历十六年(1588)乡试中举。翌年考进士落第,回乡与因公归里的胞兄宗道朝夕切磋学问。万历二十年中进士。万历二十三年出任吴县县令,不到两年,"一县大治","吴民大悦"。但他厌恶官场陋习,曾七次上书辞职。宰相申时行赞叹"二百年来,无此令矣!"获准离任后,遍游东南名胜,写下《虎丘记》、《晚游六桥待月记》等名篇。万历二十六年(1598),再次入京,先后任京兆校官、礼部仪制司主事。又作《满井游记》、《徐文长传》等名篇。胞兄袁宗道辞世,他悲痛不已,告假归里建"柳浪馆",栽花种柳、吟诗著文、参禅悟道、闲游山水达6年之久。万历三十四年(1606),又入京任礼部仪曹主事,两年后调任吏部验封司主事,致力整顿吏治。著名的《摘发巨奸疏》就作于这时。万历三十七年,被派往陕西任主考官,次年春天获假南归,同年九月初六因病去世。其文学主张的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文学要表现个性,道出真情,"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随着时代前进,文学应不断创新。传世的有诗歌1700多首,游记、书札、序跋、碑记、传状、日记、杂文等近600篇。成就最大的是山水游记,清新秀俊,自成一家。后人将其全部诗文编为《袁中郎全集》行世,近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袁宏道集笺校》本。�

袁中道

袁中道(1570~1626)明代文学家,"公安派"领袖之一,袁宗道、袁宏道胞弟。字小修。荆州公安人。16岁中秀才,以豪杰自命,性格豪爽,喜交游,好读老庄及佛家之书。成年后科场考试,几经落第,至万历三十一年(1603)34岁时才考中举人。考进士又多次名落孙山,从此更加纵情山水,学禅悟道,以诗酒自娱。宏道病逝,他悲恸过度而隐居玉泉山读书学佛、修身养性,但未移昔日处世之志。万历四十四年考中进士,次年朝廷授徽州府教授,后升国子监博士。此间他系统地整理、校对、出版了两胞兄及自己的著作,使"三袁"的作品及其文风发扬光大。万历四十八年升南京吏部主事。天启四年(1624)升南京吏部郎中。两年后病逝于南京,终年57岁。他的文学主张基本与两胞兄相同,反对模拟剽窃,崇尚个性。著作有《珂雪斋集》、《游居柿录》等。

人物生平 家庭出身

翁万达生于明孝宗弘治十一年农历六月二十八日(1498年7月17日,折算据《辞海》附录:中国历史纪年表明纪年表,下涉及处折算皆同),为广东潮州府揭阳县D江里举登村(今属汕头市金平区D浦一带。据李宏新《1991:潮汕分市纪事》附录:潮汕地区的历史沿革)人。

翁万达的出身,据《翁氏族谱》载:翁氏的始祖翁雄,为避战乱,在72岁时入潮汕,居于D江畔之举登村,创下初基,二年后去世。后四代单传,至翁万达之祖父翁可,才育有四子,翁万达父亲翁玉排行第三。翁家至翁万达出生,早已家道中落。

翁万达5岁丧母,从小就过着清贫艰辛的生活,但一直勤于诗书。至嘉靖五年(1526年)得中丙戌科进士,时年28岁。一朝成名后,翁万达开始了26年的从军从政仕途生涯,其中,戎马生涯就达16年之久。

仕途生涯

翁万达的仕途生涯,可分为四个阶段:

从28岁到34岁为户部属吏时期

翁万达中进土后不久,即授户部广西司主事,此后历任广西司员外郎、山东司郎中。在此期间,他查勘悬案,诅抑权贵,督税课兑,陈盐政利弊,赈畿辅饥民,精明练达。诸如豪强侵夺官地商税,阻挠漕运河道等等,都逃不出他的严正惩处。虽因此备受诽谤,他依然“略不为动”,秉公执法,诸豪强“毋敢挠其令”,因此“以廉法著称”

从35岁到43岁为梧守、征南副使、参政时期

嘉靖十三年(1533年),35岁的翁万达出任梧州知府。梧州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处的地方,边防要地,师旅众多,翁万达治理梧州4年,声绩大著,被誉为“治行第一”。期间,镇守两广的咸宁侯仇鸾,纵悍卒横行,翁万达不惮权贵,拘缚其为首分子十余人投之于狱。翁万达治梧声名远播,受兵部尚书毛伯温极力荐举,任命为广西副使。

嘉靖十七年(1538年),安南国(今越南)莫登庸父子篡位称制,勾结广西土官反叛朝廷,明世宗朱厚忻两广总兵仇鸾、兵部尚书毛伯温率部征安南。征南号令传出后,兵部、礼部意见不一,翁万达提出以“重兵威慑,抚剿兼施,迫其乞降”的策略,被毛伯温和两广总督张经接受,转呈中央,成为朝廷的国策。翁万达遂被推荐为征南副使,成为征南大本营决策层中的智囊以及广西一路前线的指挥官。在征南一役中,翁万达先平定与莫登庸互为呼应的少数民族上层(土司)的叛乱,并实行策反,兵不刃血迫使莫登庸乞降。两广总督张经大称之:“翁君神算也。”班师论功,翁万达功居第一,毛伯温上奏,朱厚写笙玻于嘉靖二十年(1541年)擢升其任四川按察使。次年,先后转任陕西左、右布政使。

从44岁至51岁为川、陕巡抚,宣、大总督,人掌本兵时期由于安南一役受知于朱厚校翁万达开始步步荣升,由四川按察使、陕西布政使,一跃而为右副都御史(明设都察院,专司察劾,副都御史和佥都御史、监察御史均为副职),巡抚陕西,不久又被擢升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大、偏、保军务,即三边总督。最后还被任命为兵部尚书。这中间,还曾半载两迁。由于练达夷情,深谙边务。翁万达率领明军赢得了多次胜利,包括:铁裹门鏖兵、鹁鸽峪血战、阳和退顽敌、曹家庄大捷等。

同时,翁万达嫉奸锄暴。宣府总兵部永、副总兵姜爽与豪宗恶少盘居城中,多方盘剥致万军茹苦。翁万达上书弹劾,直至罢其官,撤其职。大同和川王府奉国将军充灼等通敌谋反,约为内应。翁万达发觉后,一面秘密地按名捕获反者,一面发兵埋伏于各关隘,迎击如约进犯的敌兵,终大获全胜。

翁万达督边六载,主要对手是蒙古鞑靼部的俺答汗。其时,俺答虽“势方张,控弦数十万”,但总不敢大规模进犯。边关一度出现了升平景象。

从52岁至55岁为丁忧、起复、罢官时期

曹家庄大捷后,朱厚惺谟栉掏虼锉部尚书之职。不久,又召其回京“入掌本兵”,主持兵部大事。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翁万达的父亲去世,他遂于年底南归奔丧。按明制,大臣遇丧事,可守丧三年,称“终制(终三年之制)”或“终丧(终三年之丧)”。俺答汗得知翁万达离开边关,即兴兵犯境。在他归乡后,大同失守。朱厚胁还“终制”,急诏翁万达返抵边关,掌其督抚重任。翁万达因丧期未满,又加之背疽发作,所以匆忙修书,派义子翁从云携带《乞恩陈情终制疏》上京,请求“待三年服阕而后起用”。翁从云至河间府地界遇盗,失落表疏;尚未抵京,而俺答已从古北口“溃墙南下,直薄都城”。朱厚杏至下两道金牌,催促翁万达起程。翁万达命侄翁思远带《题知起程疏》先行赴京。由于翁万达家处“岭海极南之地,去京万里,虽间道兼程,犹必历四十一日”才抵京到鸿胪寺报到。

当朱厚性诩钡任掏虼锏志┦保权贵严嵩上疏,谓翁万达“盘桓久顿,未知至日”,“谋武盈朝,何必翁某,”仇鸾则更是“衔宿怨,谗言构于帝”,结果翁万达被降职派往边关,经略紫荆诸关。越年,翁万达因背疽发作,故乘“京察”,呈上《再辞免重任恳乞陈情疏》,终引起朱厚械姆锤校遂免其职,接着又以翁万达的《谢疏》有讹字为由,将其“削籍为民”。于是,翁万达“冒暑买车,微服就道,人亦不知其曾为尚书”。

客死归旅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55岁的翁万达约同友人抵闽游武夷山,途经三河,被当地山川形胜所吸引,顺便为自己选择了墓地。在福建清流县途中,背疽疾发,急忙回归,至上杭县,于十一月十三日(1552年11月28日)卒于舟中。此前,朱厚杏指械椒辣咧厝畏峭虼锬属,于是年十月十三日(1552年10月30日)颁诏,曾第三次起复其为兵部尚书,但为时已晚。翁万达卒后二日遗体运抵家乡,又四日诏命才临门。《明史》说其“未闻命而先卒”,即指此。死后葬于大埔三河镇。隆庆(1567年-1572年)年间,明穆宗追赠太子少保,谥号“襄敏”。

历史评价 史书评价

张廷玉《明史》卷一百九十八·列传第八十六·翁万达:

“(平安南役)是役也,万达功最,赏不逾常格”。

“(修长城)万达精心计,善钩校,墙堞近远,濠堑深广,曲尽其宜。寇乃不敢轻犯。墙内戍者得以暇耕牧,边费亦日省。初,客兵防秋,岁帑金一百五十余万,添发且数十万,其后减省几半”。

“(守疆)万达顺风鼓噪,扬沙蔽天。寇惊曰:翁太师至矣。是夜(闻名)东去。诸将追击。大胜。”

(综述)“万达事亲孝。父殁,负土成坟。好谈性命之学,与欧阳德、罗洪先、唐顺之、王畿、魏良政善。通古今,操笔顷刻万言。为人刚介坦直,勇于任事,履艰危,意气弥厉。临阵尝身先士卒,尤善御将士,得其死力。嘉靖中,边臣行事适机宜、建言中肯U者,万达称首。”“赞曰:毛伯温能任翁万达、张岳,以成安南之功,不失为持重将。万达饬边备,整军实,其争复套,知彼知己,尤深识远虑云。”

历代评论

叶春及·《翁襄敏安边记·序》:曾有躬出御虏,介而先驱若襄敏者耶?史臣谓嘉靖中边臣动合机宜,画中綮U,惟公一人而已。

霍尚守《翁襄敏安边记·序》:“①嘉靖中套虏跳梁,边事孔棘,阃臣战守无策,屡获重谴。故边阃有命,莫不惴惴孤任使是惧。独翁襄敏公以雄才当之,功盖可纪云。”“②公开府宣大、偏保六载间,诸所注厝,悉具载焉。余观公安边之术,大都有十:选将校,抚士卒,固险要,饬守备,广库蓄,明赏罚,严诘边,谨侦谍,奖豪俊,急救援。经画布置,详密周悉。岂非折冲之宏谟,保障之长策哉。乃其匪躬自矢,见虏必赴,决胜若神。即《诗》所称:‘赫赫南仲,文武吉甫。’何以加焉。然公分部苍梧,身肩其事,首诛土酋之外构者,两江积寇以次剪平。寻募死士,间入莫氏伪都,尽获要领。机算既定,则请大司马帅诸军临之,莫氏震惧,束身归命者谁之力哉?西北之烈,何足以概公也。”

王锡爵《翁襄敏公神道碑》:“治行第一。”

何乔远《名山藏》:“万达言(阙),谈说时事,如倒囊出物。心灵敏健,遇事一思,便彻终。始家居,束修无少瑕玷,论者以方郭泰、徐a云。”

郑莆样《刻东涯集书后》:“学闻至道,文率性成,笔引千钧,心雄万变。”

查继佐《罪惟录》:“余谓兵有三十声,威近袭远,此声之大者也。而当时录安南(阙两字)及此。使以刍杖远因交南,而交南之耳目应之,即不(阙四字)必登庸就G,乃及藤峡等,是先难而后易也。何似先易(阙)难者亦易,所差岂寻杖哉。曳柴之计,与昔蒙马虎皮一例,是误之以形耳。”

冯奉初《潮州耆旧集·东涯集题辞》:“经世之文,非小儒所能及。”

个人作品

翁万达虽然著述丰赡,诗、文、议、纪等各种文体充备,除了现能见到的书札集《稽愆集》、诗集《稽愆诗》,以及纪念集《东涯集》外,尚有见诸目录家著录的《总督奏议》、《三镇兵守议》、《平交纪略》和《思德堂集》,等。其中,翁万达好友兼亲家邹守愚将关于他所写的序、碑、记、议、论、说、疏、书、传、墓表、墓志铭、祭文编定为《东涯集》,凡17卷。其中篇幅最大的是奏疏,有10卷之多。《东涯集》最初的刻本为嘉靖乙卯邹刻本,此后多次重刻。另,据饶锷在《潮州艺文志》中所说,上述《总督奏议》、《三镇兵守议》二议,在明代时还有单行本。

199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出版有吴奎信、朱仲玉整理的《翁万达集》,该书结集了有现存可见的大部分翁万达各时期的作品,为研究翁万达的重要资料。

轶事传说 落海遇救

翁万达四岁时随父亲翁玉出海打鱼为生。翁万达,天天缠着要跟父亲去打鱼。传说,海中鱼虾将翁万达看成是白毛老虎,互相呼喊着逃开了。他父亲网网落空,只好返航。自此,凡是带翁万达跟着出海便打不到鱼;反之则鱼虾满载。翁玉终于得出晦气来自儿子的结论。

某次,父亲翁玉见翁万达不在,遂上船出海。正要下网,忽见船舱里钻出万达来。翁玉一时气急,顺势将翁万达抛进大海,随后后悔不迭,以为以致溺死亲子,不由眼泪直流。悲哀回家里,却见翁万达在床上睡觉。传说,翁万达掉进大海之后,南海龙王知道他是天上“白虎星”再世,日后要为明朝建功立业,便急命几名虾兵蟹将,护送“白虎星”回家。翁玉只认为是神明保佑,大难不死,必成大器。从此,便不再翁万达将当成晦气。

张飞再世

明世宗朱厚畜菩诺澜蹋终日炼丹服药,某晚,正在品尝长生不老药间,突后官起火。朱厚形疟ù缶,就在这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忽闻空中有人大喊道:“兄皇勿忧,为弟来救驾。”朱厚形派,见空中来者是关羽,朱厚芯醯闷婀郑遂问:“云长称朕为皇兄,莫非我是刘备再世,那三弟张飞在何处。”关羽答道:“三弟张飞,就是前三边总督翁万达。”朱厚幸惶,心头不禁一惊。关羽接着说:“即是翁万达贤。”说罢便腾云而去。朱厚刑了关羽的这席话,很是后悔,连夜命一位大臣为钦差,即时奔赴揭阳宣召已被罢官的翁万达回京升用谁知这时翁万达正与友人在福建游山玩水解闷,不想骤染急病,背发大疽,不幸中途死在船中。当钦差带圣旨跨进揭阳蓬州所城尚书府大门时,翁万达已归天六日了。

斩诸翰林

传说,翁万达更有一事,亦为乡人所传诵者,顺及之。盖万达与潮州状元林大钦原为中表。当其为新进士时,一日与林大钦到翰林院参观,大钦谓:“尚有人询汝现居何官,但说是举人可也。”万达颇感奇怪,自思:明明为进士,如何以举人对。心甚不然。而不钦之意:以为进士未入翰苑,恐势利之人不加敬重;而举人还得再考,前程未可 ,故诸翰林不敢轻蔑耳。两人一进翰林院,众人见其与状元同来,皆礼而迎之。其时果有人询其官职,万达以“进士”对。其人一听顿现蔑视之态,背后并对诸翰林曰:“吾以为是何大官员,原来一个小小进士耳,劳动我等迎接。”适为万达听见,一时怒不可遏,乃曰:“海水虽阔,船头有时相撞。”不料其人曰:“撞是撞,但汝不得撞到翰林院。”万达一听,更为愤怒,即刻离座而去。迨后万达统军征摇,奏请诸翰林为押粮官,藉故一一杀之。此虽传说,却可为势利而蔑人者诫。事或未可全信,然而妄言妄听可也。

怒贬土地神

翁万达少年时在桑浦山龙泉岩一个幽僻去处读书,往返该处需要涉水过小沟。某天清晨,不知谁人搬来“土地之神”字样的石碑在沟中垫脚,翁万达不慎被碰鲜血。遂骂石碑道:“土地神,我贬你到北口外充军喝西北风去。”并把脚朝石碑一踢,据说这块石碑顿时飞去无踪。

后,翁万达成边塞重臣。某夜,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兵忽进军帐,跪倒说道:“老朽本是广东潮州府揭阳县桑浦山土地神,三十多年前在龙泉岩坑沟被大人踢了一脚,贬到北口外充军,现请求解除军籍,复回桑浦山。”翁方达应允了,但提出:“你是土地之神,老虎属你管,你得派一只猛虎来替本总督擎旗打先锋,为国杀敌。”老兵(土地神)随即立即唤来一只老虎听总督差遣。从此,翁万达打仗时,总有猛虎擎旗打先锋。

相关争议

关于翁万达罢官、起复以至逝于旅途各节,其莆田姻亲邹守愚所撰《翁公万达行状》及其《墓志铭》(薛应脐撰)、《神道碑》(王锡爵撰)、《明史》等都说得十分清楚。后人无端生造出如翁万达错斩十八翰林,惧帝加罪,藏于棺内,终至在三河坝遇暴雨被沙土堵住气孔,活活闷死于棺木之中等故事,只是传说而已。

墓址

翁万达墓位于梅州市大浦三河坝汇城虎星山,建于1551年,座西向东,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于1957年开山造田时被毁坏,1986年由旅泰华侨陈宾出资重建。墓碑有“明赐进士出身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赐太子少保谥襄敏崇祀名宦乡贤东崖翁公墓”,墓前左右对称竖有石翁仲、石马、石虎、石羊,寓意千里扬威,是封建时代皇帝诏封有军功的大臣将士的一种殊荣。这些石像雕刻精美,是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品,但石翁仲的头部被不法分子盗走,其后人依照原造型做了修补。墓左是新建的翁衙书屋,内陈列翁万达生平事迹,墓右侧建有一凉亭,供游人歇息。

从墓前可见韩江、梅江和汀江蜿蜒流过,据说古代顺流而下的船只至此因江流曲折,不能扬帆而象下旗致哀,逆流而上的船只因水流喘急,船工要府身船舷奋力撑篙而象匍匐跪行,而夜间因三段水域都有船只灯火,故此墓人称“日受千夫拜,夜观万盏灯”。

1、 赵志皋,他是东阁大学士

赵志皋(1524年-1601年),字汝迈,号濲阳。浙江兰溪城中隅人。

赵志皋为隆庆二年(1568年)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万历初年迁侍读。

历任国子监祭酒,吏部左侍郎。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万历二十年(1592年)为首辅。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卒于官。谥文懿。

2、赵贞吉,他是文渊阁大学士

赵贞吉(1507年-1576年),字孟静,号大洲,内江桐梓坝人。

嘉靖十四年(1535年)进士,初任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王敏肃对他十分称赞。后任右春坊右中允,管司业事,嘉靖二十九年,升任左春坊左谕德,兼河南道监察御史。

之后因得罪严嵩,而被贬为贵州荔波县典史,量移徽州通判,后历任吏部文选司主事、郎中,光禄寺少卿、通政使司参议、右通政,光禄寺卿、户部右侍郎。

隆庆改元,起用为吏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掌詹事府事。上幸学,暂掌祭酒事,出为南京礼部尚书。召入兼翰林院学士,协管詹事府事,寻拜文渊阁大学士。隆庆年间,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因与高拱不睦,遂辞官返家,在桂湖街讲学。

万历四年三月十五日,赵贞吉过世,享年69岁,赠少保,谥文肃。

  明末四大公子:冒辟疆、侯方域、方以智、陈贞慧,是和秦淮八艳同时代的风流人物:

  冒辟疆

  冒辟疆是明末著名的四大公子之一。当时,国事淆于上,清议激于下。冒辟疆与侯朝宗,方密之,陈贞慧并称四大公子,都是缔结复社的骨干,他们欲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在南京由吴次尾起草了《留都防乱揭》。历数阉党余孽阮大铖之流的罪状,吓得佞臣不敢出门,后阮大铖之流死灰复燃,复社受挫,冒辟疆险遭迫害。紧接着清兵南下,明王朝摇摇欲坠。大浪淘沙。吴次尾抗清殉国,方密之隐匿乡间,侯朝宗则降清做官去了。饱经风霜的冒辟疆,作为一介书生,空怀报国之心,便信效生于乱世的阮籍,陶渊明,归隐皋邑,更园为庵,啸傲园林了。冒辟疆具有营造园林的高度才华,他善于学习,《游冒氏水绘园记》中所述,冒辟疆的父亲历任吴楚,“辟疆不时省亲,所过名山大川,往往按图考记,留连不忍释去,其故衡湘诸胜,雄览博采,咸得备于简编”。而于浙江兰亭,烟雨楼,西湖诸胜,他也加以研集。明亡他 “结庐乡国”,追忆向之所历者,乃构石为山,因川为池,殆臻乐阿洞壑之美于斯为最矣!

  侯方域

  侯方域与方以智、陈贞慧、冒辟疆合称明复社四公子,又与魏禧、汪琬合称清初文章三大家。以其才气而言,可与吴伟业、陈子龙、张溥相匹敌,但他盛年早逝(卒时仅37岁),又把自己留下的文章取名《壮悔堂文集》,这段经历与钱谦益相仿。

  侯方域,字朝宗,河南商丘人。世宦之家,其父侯恂,做过明朝户部尚书。叔父侯恪,任国子祭酒。朝宗少年天赋异禀,读书的速度与悟性都胜于同辈,行文奇特,落笔气势不凡,结尾则出人意外。崇祯五年,15岁的侯方域中了秀才,他读书甚多,又博闻强记,少时即能辨忠奸,遂有“日后必为国家栋梁”之誉。并与当时俊才登高赋诗,激浊扬清,品评人物,并加入了复社,深得张溥等人的赏识。侯方域曾参加乡试,因其文章锋芒毕露,批评崇祯帝用人不当,主考官为私欲而不取。但侯方域落第后,文名更盛,又在媚秀楼结识李香君,引出一段美丽而凄惨的爱情故事。于是便有孔尚任据此而创作了《桃花扇》。朝宗闻李香君死,伤心至极,他大哭一场,随父返回商丘。当时明亡清立,清政府为巩固其政权,举行会试。当时的汉族知识分子大都不予理睬,陈贞慧隐居不出,冒辟疆放意林泉,方以智出家为僧,杨文聪抗清殉国,陈子龙自沉明志,但侯方域却耐不住寂寞,他自忖,以己之才决不在他人之下,便参加了顺治八年的乡试,他一心想“龙门三尺浪,平地一春雷”,尽管侯的文章见解不凡,但主考官妒忌其文名,故意降为副榜。侯方域得知后羞愧无比,他这次参加考试,又引起许多人非议,侯方域在种种打击下,盛年而逝。他因后悔这段事乃将其室取名为,“壮悔堂”,他的好友方以智当年曾以“美才而豪,不耐寂寞”评点侯文,不想此论后来果然应验。侯方域文承韩愈、欧阳修之气韵,又聪捷而有悟性,可惜其生不逢时,不甘寂寞,又遭时人非议忧郁而逝,其功过且留待后人评说。

  方以智

  方以智是桐城人,桐城(安徽)的方家十分有名,比如明清之时,有女文学家方维仪,有桐城派散文创始人方苞。查《辞海》文学分册与历史分册,均未见方以智大名,再查《中国历史人物辞典》,有方以智小传,他是崇祯年间进士,通音韵之学,著有《通雅》四十卷,是个语文学家,还写了《物理小识》十二卷,其书受西方思想影响。

  方以智与冒辟疆(冒襄)、魏学濂并称明末“三大才子”,又与陈贞慧、冒辟疆、侯方域合称为“复社四公子”。以其生平所为,写他和研究他的文章太少。我在此作一个简介。

  方生于万历三十九年,其祖父方大镇官至大理寺少卿,父方孔火召官居湖北巡抚。方幼年读“四书五经”,六岁读文史,七岁能吟诗,九岁通平仄,十岁习剑艺。方以智从小接受了严格的国学古文训练,其姑母方维仪学识渊博,文才出众,品格高洁,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度,方以智后来志高而气盛,乃受其影响。

  方以智生活于明末清初之际,混乱的世道令其一生坎坷,他二十岁离开新婚妻子,云游天下,结交名士,指点江山,与南明宰相瞿式耜、明末东南文坛领袖钱谦益、复社才子沈士柱、陈子龙、夏允彝、李雯结为好友,后来又与黄宗羲、陈贞慧、吴应箕、魏学濂同气相求。方以智文武全才,既以诗文议论朝政,又跃马挥剑,演习兵阵。但当时朝政为杨嗣昌所把持,使方以智报国之志无以实现,其父入狱,仕途风急浪高,方以智本是一狂生,几乎神经失常。明亡后,方以智去东华门为崇祯哭灵,被农民军抓获,打得遍体鳞伤,后亡命浙闽,寄情山水,以出家当和尚力辞清政府委任。清将领马蛟麟以死相迫,方以智在生死关头不为所动,气节如此,令清将叹服而离去,方死后不刻清朝年号,以示读书人气节。

  陈贞慧

  明代万历四年(1604),陈贞慧出生于宜兴高塍毫村,字定生,是东林党中坚人物陈于廷的三儿子。他读书勤奋,颇重气节,善交天下士,与冒襄、侯方域、方以智为“明末四公子”。诗人陈子龙赠诗云::“此子乘青翰,飘然若有神”。陈贞慧是复社的重要成员,崇祯三年(1630)中副榜,他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崇祯十一年(1638),他与贵池吴应箕和无锡顾子方等共同起草《留都防乱檄》,揭发阉党阮大钺的罪状,阮一直怀恨在心,蓄意伺机报复。时值福王建都南京,阮大钺任兵部尚书,专权于朝,于是诬陷陈贞慧叛逆之罪,令缇骑将他们逮捕,欲杀东林党之后,吴应箕不幸瘐死于狱中。经多方奔波呼救,陈贞慧终被营救生还。

  明代亡后,他隐居宜兴乡间,足迹不入城市达二十年之久,坐卧村中小楼,以书为伴,偶有知已相逢,乃举杯痛饮,抒发其亡国之痛和沧桑之感。他倍赞其兄贞达被执不屈的精神,竟醉酒悲歌骂座,能殉甲申之难,可谓报国耀祖也死得其所,丹心光照千秋。

  他那小楼上珍藏着《十三经》、《二十一史》,陈列着《楼山堂集》、《陈黄门遗诗》等古籍,朝夜破卷吟诵,寒暑诀读不辍。有时拄杖漫步田间,思绪万千,唏嘘叹息。每当文思躁动,那沉浮脑际的抗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交织着真挚沉痛之感跃然纸上,尽露于散文笔端。他酒醉纳闷时,沉默寡言,便要儿子维崧捧读屈原的《卜居》,边听边思,悲泣不已。他著有《皇明语林》、《雪吟集》、《交游录》、《山阳录》、《秋园杂佩》、《书事七则》等传世之作。

  看来除了侯方域以外,其他几人对清廷基本采取不合作态度,气节上还是过得去的。

  袁崇焕简历:(1584-1630年)平南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崇祯帝即位后,于崇祯元年(1628年)四月被超擢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兼管登、莱、天津军务,委以抗清重任,并多次重创清军,后皇太极施行反间计,被诬以“谋叛欺君”之罪,处以磔刑。

  明末爱国名将袁崇焕活动年谱:

  日期:万历四十七年(1619)

  ⊙二月 辽东经略杨镐誓师辽阳, 率军二十二万,兵分四路,大举攻清。

  ⊙ 三月 萨尔浒大战杨镐所部三路丧师,明军惨败。

  ⊙ 三月 袁崇焕中进士。授邵武知县

  日期:天启二年(1622)

  ⊙正月 袁崇焕朝觐在都,御史侯恂请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职方主事。

  ⊙ 同年 袁崇焕单骑出阅关内外。还朝,具言关上形势。遂超擢佥事,监关外军

  ⊙ 未几,经略王在晋题袁崇焕为宁前兵备佥事。

  ⊙ 袁以王在晋议筑重城八里铺为非策,争不得,奏记首辅叶向高。

  ⊙ 大学士孙承宗行边,主袁崇焕议守宁远。

  日期:天启三年(1623)

  ⊙九月 孙承宗决守宁远。命满桂偕崇焕往。依袁崇焕定制筑宁远城。次年完工。

  日期:天启四年(1624)

  ⊙九月后 偕大将马世龙、王世钦率水陆马步军万二千,东巡广宁,谒北镇祠,历十三山,抵右屯,遂由水道泛三岔河而还。

  ⊙ 进兵备副使,再进右参政。

  ⊙ 崇焕东巡,请即复锦州、右屯诸城,承宗以为时未可,乃止。

  ⊙

  ⊙ 同年 遭父忧,夺情视事。

  日期:天启五年(1625)

  ⊙十二月 袁崇焕进按察使

  日期:天启六年(1626)

  ⊙正月 清兵围宁远。

  ⊙ 正月 崇焕刺血为书,激以忠义,为之下拜,将士咸请效死。满桂、袁崇焕固守。围解。

  ⊙ 正月 清分兵数万略觉华岛,杀参将金冠等及军民数万。

  ⊙ 二月 袁崇焕为佥都御史,专理军务,仍驻宁远。

  ⊙ 三月 复设辽东巡抚,由袁崇焕升任,巡抚辽东、山海。

  ⊙ 三月 朝廷设各边镇监军内臣。太监刘应坤镇守山海关。崇焕抗疏谏,不纳。叙功,加兵部右侍郎,赉银币,世廕锦衣千户。

  ⊙ 其后 崇焕既解围,与桂不协,请移之他镇,乃召桂还。

  ⊙ 崇焕以之臣奏留桂,又与不协。中朝虑偾事,命辽东经略王之臣专督关内,关外由辽东巡抚袁崇焕指挥。

  ⊙ 其冬 袁崇焕偕应坤、用、率教巡历锦州、大、小凌河,议大兴屯田,渐复第所弃旧土。

  ⊙ 十月 袁崇焕遣使吊努尔哈赤,且以觇虚实。

  ⊙ 十一月 皇太极遣使报之,崇焕欲议和,以书附使者还报

  日期:天启七年(1627)

  ⊙正月 皇太极再遣使,致书袁崇焕求和。

  ⊙ 正月 朝议召之臣还,罢经略不设,以关内外尽属崇焕。

  ⊙ 四月 袁崇焕为议和之事上言,帝优旨报闻。

  ⊙ 五月 清兵围锦州,攻宁远。

  ⊙ 六月 锦州围解。时称宁、锦大捷。

  ⊙ 七月 袁崇焕乞休,朝廷允其归,而以王之臣代为督师兼辽东巡抚,驻宁远。

  ⊙ 八月 天启帝崩于乾清宫,年二十三。遗诏以皇第五弟信王由检嗣皇帝位。

  ⊙ 十一月 撤各边镇守内臣。魏忠贤缢死。免天启时逮死诸臣赃,释其家属。

  ⊙ 十一月 任袁崇焕为右都御史,视兵部添注左侍郎事。

  日期:崇祯元年(1628)

  ⊙四月 袁崇焕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

  ⊙ 七月 崇祯帝召对廷臣及袁崇焕于平台。

  ⊙ 七月 袁以"五年平辽"方略相对

  ⊙ 宁远兵变,巡抚都御史毕自肃自杀。

  日期:崇祯二年(1629)

  ⊙闰四月 叙春秋两防功,加太子太保,赐蟒衣、银币,锦衣千户。

  ⊙ 六月 袁崇焕杀毛文龙于双岛。

  ⊙ 十月 清兵从西路进军,入大安口。

  ⊙ 十一月 京师戒严。

  ⊙ 十一月 山海关总兵官赵率教战没于遵化。

  ⊙ 十一月 大清兵入遵化,巡抚都御史王元雅、推官何天球等死之。

  ⊙ 十一月 总兵官满桂入援。

  ⊙ 十一月 袁崇焕入援,次蓟州。宣、大、保定兵相继入援。

  ⊙ 十一月 崇祯帝召袁崇焕等于平台,大加慰勉,赐御馔和貂裘 崇焕请入城休兵,不许。

  ⊙ 十一月 清兵薄德胜门,与满桂五千兵激战。袁崇焕以九千关宁军与十余万清军血战广渠门外,自上午八时至下午四时,清兵败退十余里。

  ⊙ 十二月 皇太极行反间计。崇祯帝再召袁崇焕于平台,下锦衣卫狱。关宁军闻讯哗然,总兵官祖大寿愤而领军东出关,后被袁崇焕手书召回。

  ⊙ 十二月 崇祯帝遣中官趋满桂出战,桂及前总兵官孙祖寿俱战殁。

  ⊙ 十二月 总兵官马世龙总理援军。

  日期:崇祯三年(1630)

  ⊙正月 清兵克永平,副使郑国昌、知府张凤奇等死之。不久又克滦州。兵部右侍郎刘之纶败没于遵化。

  ⊙ 五月 马世龙、祖大寿诸军入滦州。清兵东归,永平、迁安、遵化相继复。

  ⊙ 八月十六日 袁崇焕被凌迟处死。

  ⊙ 八月 一佘姓家仆夜收其骸骨葬于广渠门内广东义园,并终身守墓不去。其子孙亦遵祖训世代相继守墓至今。

  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开国儒师介绍

  人物小结: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明清之际最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之一,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主义学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倡导者。

  顾炎武简介:

  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汉族,南直隶(清改江南省)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顾炎武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顾炎武-人物生平

  早年求学

  顾炎武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原为顾同应之子,曾祖顾章志,顾氏为江东望族,徐干学顾炎武、徐秉义、徐元文三人是顾炎武的外甥。顾炎武过继给去世的堂伯顾同吉为嗣,寡母是王逑之女,十六岁未婚守节,“昼则纺织,夜观书至二更乃息”,独力抚养顾炎武成人,教以岳飞、文天祥、方孝孺忠义之节。他14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便与同里挚友归庄共入复社。二人个性特立耿介,时人号为“归奇顾怪”。顾炎武以“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学问宗旨,屡试不中,“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盛于咸阳之郊”,故退而读书,自27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崇祯十四年(1641)二月,祖父顾绍芾病故。崇祯十六年(1643)夏,以捐纳成为国子监生。

  南明抗清

  清兵入关后,顾炎武暂居语濂经,由昆山县令杨永言之荐,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务,“须知六军出,一扫定神州。”(《亭林诗集》一,《感事》)顾炎武把复仇的希望寄托在弘光小朝廷之上,他满腔热忱,“思有所建白”(吴映奎《顾亭林先生年谱》),撰成《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即著名的“乙西四论”,为行朝出谋画策,针对南京政权军政废弛及明末种种弊端,从军事战略、兵力来源和财政整顿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议。顺治二年(1645)五月,顾炎武取道镇江赴南京就职,尚未到达,南京即为清兵攻占,弘光帝被俘,南明军崩溃,清军铁骑又指向苏、杭。其时,江南各地抗清义军纷起。顾炎武和挚友归庄、吴其沆(字同初,上海嘉定人)投笔从戎,参加了佥都御史王永柞为首的一支义军。诸义军合谋,拟先收复苏州,再取杭州、南京及沿海,一时“戈矛连海外,文檄动江东”(《亭林诗集》一,《千里》);惜乎残破之余,实不敌气焰正炽的八旗精锐,义军攻进苏州城即遇伏而溃,松江、嘉定亦相继陷落。顾炎武潜回昆山,又与杨永言、归庄等守城拒敌;不数日昆山失守,死难者多达4万,吴其沆战死,炎武生母何氏右臂被清兵砍断,两个弟弟被杀,炎武本人则因城破之前已往语濂径而侥幸得免。9天后,常熟陷落,炎武嗣母王氏闻变,绝食殉国,临终嘱咐炎武,说:“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先妣王硕人行状》) 安葬王氏后,这年闰六月,明宗室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年号隆武。经大学士路振飞(字见白,号皓月,河北曲周人)推荐,隆武帝遥授炎武为兵部职方司主事;由于嗣母新丧,炎武二时难以赴任,只能“梦在行朝执戟班”(《诗集》一,《延平使至》)。当时,清松江提督与巡抚土国宝不和。前明兵科给事中陈子龙(字卧子,复社名士,松江人)、成安府推官顾咸正(字端木,昆山人)、兵部主事杨延枢(字维斗,江苏吴县人)等暗中策动吴胜兆举义反正,咸正为炎武同宗长辈,陈子龙等都与炎武往来密切,这件事炎武也是参预了的。顺治四年(1647)夏,事情败露, “几事一不中,反覆天地黑”;(《诗集》一,《哭陈太仆》),胜兆被解往南京斩首,清廷大肆搜捕同案诸人。子龙往投炎武,炎武当时已离家出亡;于是子龙逃入顾咸正之子天遴、天逵家躲藏,不久三人即被逮,炎武多方营救,未能奏效。其间,炎武还往寻成正,“扁舟来劝君:行矣不再计”(《诗集》一,《哭顾推官》)、催促他及时出走,而咸正不听。结果,陈子龙乘差官不注意时投水自尽,杨延枢及顾氏父子先后遇害,受此案株连而死者40余人。

  在策动吴胜兆反正的同时,炎武还进行了其他一些活动。顺治三年(1746),炎武本打算赴福建就职方司主事之任,大约将行之际,路振飞派人与他联系,要他联络“淮徐豪杰”。此后四五年中,炎武“东至海上,北至王家营(今属江苏淮阴),仆仆往来”(邓之诚《清诗纪事》),奔走于各股抗清力量之间,“每从淮上归,必诣洞庭(按即太湖)告振飞之子泽溥,或走海上,谋通消息”,意图纠合各地义军伺机而动。 虽然弘光及闽浙沿海的隆武等南明政权先后瓦解,炎武亲身参与的抗清活动也一再受挫,但是,炎武并未因此而颓丧。他以填海的精卫自比:“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集》一,《精卫》)。

  家族风波

  当崇祯末年,炎武嗣祖绍芾及兄长顾缃(字遐篆)先后去世,又逢吴中大旱,“一时丧荒赋徭猖集”(归庄《送顾宁人北游序》),炎武无奈,曾将祖产田800亩贱价典给昆山豪族叶方恒(字嵋初);其时,炎武的堂叔等人为争夺遗产,又挑起家难,他们还与本来就蓄意侵吞炎武家产的叶氏内外勾结,炎武在昆山千墩的故唐和在常熟语濂径的住所曾几次被这伙人洗劫及纵火焚烧。到顺治七年(1650),叶方恒又企图加害顾炎武,炎武为了避祸,只得“稍稍去鬓毛,改容作商贾”(《诗集》二,《流转》),离开昆山出走,更名为商人蒋山佣。此后五年中,他都在吴、会之间奔波往来。尽管遁迹商贾,炎武依然心存故国,时时关注着沿海一带抗清斗争的进展情况,希望能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他在《流转》诗中写道:“……晨上北固楼,慨然涕如雨……浩然思中原,誓言向江浒。功名会有时,杖策追光武。”

  率众结社

  当张名振(字候服,南京人)于顺治十年(1653)九月在长江口大破清兵,进屯崇明(今属上海),明年正月,又率“海舰数百”溯长江而上,直抵镇江,并登金山遥祭孝陵(明太祖朱元璋陵,在今南京中华门外)之际,炎武为之欢忭鼓舞,他兴奋地写道:“东风吹江水,一夕向西流。金山忽动摇,塔铃语不休。水军十一万,虎啸临皇州。巨舰作大营,飞舻为前茅。黄旗亘长江,战鼓出中洲……沉吟十年余,不见旌旆浮,忽闻王旅来,先声动燕幽。阖闾用子胥,鄢郢不足收。祖生奋击揖,肯效南冠囚。愿言告同袍,乘时莫淹留。”(《诗集》二,《金山》) 这一时期,顾炎武还同归庄、陈忱(字遐心,浙江吴兴人)、吴炎(字赤溟,江苏吴江人)、潘柽章(字力田,吴江人)、王锡阐(字寅旭,吴江人)等共结惊隐诗社,表面上以“故国遗民”“优游文酒”(汪曰桢《南浔缜志》),其实是以诗社为掩护,秘密进行抗清活动。炎武在淮安结识定交的挚友王略(字起田,淮安人)、万寿祺(字年少,徐州人)也都是富有民族气节的志士。

  顺治十一年(1654)春,顾炎武迁居南京神烈山南麓。神烈山即钟山,三国时改名蒋山,明嘉靖中又一度改称神烈山。三百年前,朱元璋攻克南京(当时名集庆),以此为根据地,东征西讨,10余年后在南京即帝位,建立了大明帝国。炎武“遍游沿江一带,以观旧都畿辅之盛”(《神道表》),山川依然而人事全非,颇有不胜今昔之感。

  牢狱之灾

  顺治十二年(1655)春季,炎武回到家乡昆山。原来,顾氏有世仆名陆恩,因见顾家日益没落,炎武又久出不归,于是背叛主人,投靠叶方恒,两人且图谋以“通海”(即与闽浙沿海的南明集团有联系)的罪名控告炎武,打算置之死地。炎武回昆山,秘密处决陆恩,而叶方恒又与陆之婿勾结,私下将炎武绑架关押,并迫胁炎武,令其自裁。一时“同人不平”,士林大哗。所幸炎武知友路泽博(字苏生)与松江兵备使者有旧,代为说项,炎武一案才得以移交松江府审理,最后,以“杀有罪奴”的罪名结案。当事情危急之际,归庄计无所出,只好向钱谦益求援。谦益字受之,号牧斋,常熟人,顺治初曾任礼部右侍郎,是当时文坛领袖。钱氏声言:“如果宁人是我门生,我就方便替他说话了。”归庄不愿失去钱氏这一奥援,虽然明知炎武不会同意,还是代炎武拜谦益为师。炎武知道后,急忙叫人去索回归庄代书的门生帖子,而谦益不与;便自写告白一纸,声明自己从未列于钱氏门墙,托人在通衢大道上四处张贴。谦益大为尴尬,解嘲道:“宁人忒性急了!”

  十三年(1656)春,炎武出狱。尽管归庄等同邑知名之士极力排解,而叶方恒到此时仍不甘心,竟派遣刺客跟踪。仲夏,炎武返钟山,行经南京太平门外时突遭刺客袭击,“伤首坠驴”,幸而遇救得免;嗣后,叶方恒还指使歹徒数十人洗劫炎武之家,“尽其累世之传以去”(归庄《送顾宁人北游序》)。这之前的几年当中,炎武曾数次准备南下,赴福建参加沿海地区风起云涌的抗清复明事业,但由于各种原因,最终都未能成行;至此,炎武决计北游,以结纳各地抗清志士,考察北中国山川形势,徐图复明大业。远行避祸当然也是一个原因。

  累拒仕清

  顺治十四年(1657)元旦,炎武晋谒孝陵。7年之间,炎武共六谒孝陵,以寄故国之思,然后返昆山,将家产尽行变卖,从此掉首故乡,一去不归。是年炎武45岁。顺治十六年(1659),至山海关,凭吊古战场,此后20多年间,炎武孑然一身,游踪不定,足迹遍及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亭林佚文辑补·书杨彝万寿棋(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晚年,始定居陕西华阴。康熙七年(1668),又因莱州黄培诗案入狱,得友人李因笃等营救出狱。康熙十年(1671),游京师,住在外甥徐干学家中,熊赐履设宴款待炎武,邀修《明史》,炎武拒绝说:“果有此举,不为介之推逃,则为屈原之死矣!”。

  康熙十七年(1678),康熙帝开博学鸿儒科,招致明朝遗民,顾炎武三度致书叶方蔼,表示“耿耿此心,终始不变”,以死坚拒推荐,又说“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矣!”。康熙十八(1679)清廷开明史馆,顾炎武以“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回拒熊赐履。康熙十九年(1680),顾炎武夫人死于昆山,他在妻子的灵位前痛哭祭拜,作诗云“贞姑马鬣在江村,送汝黄泉六岁孙。地下相逢告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康熙二十一年(1682)正月初四在山西曲沃韩姓友人家,上马时不慎失足,呕吐不止,初九丑刻卒,享年七十。

  顾炎武-学术思想

  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他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顾炎武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钱穆称其重实用而不尚空谈,“能于政事诸端切实发挥其利弊,可谓内圣外王体用兼备之学”顾炎武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卷十三《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另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