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王羲之的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1收藏

“书圣”王羲之的简介,第1张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原籍琅邪郡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后官拜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其书法师承卫夫人、锺繇。

王羲之在书法艺术史上取得的成就影响巨大,被后人誉为古今之冠,尽善尽美。但其真迹皆已失传,著名的《兰亭集序》等帖,皆为后人临摹。

扩展资料:

相传王羲之住处附近有一小池,王羲之练完书法均在此洗笔,每日习字,久之,池水为之变黑,竟能直接蘸取充墨之用。当年王羲之在温州担任永嘉郡守之际,曾在今温州墨池坊挥洒文墨,故于温州旧鹿城区市政府前有一墨池。

王羲之的书法实践,变当时流行的章草、八分为今草、行书、楷书,是书体转换时期平地而起的高峰。其书法尺牍散见于唐临诸法帖、十七帖、日本的丧乱、孔侍中等名品。其子王献之亦为书法家。王羲之曾指导陈郡谢氏的谢安,谢安书法亦成一格。

-王羲之

1279位粉丝

1、王羲之任太守时收到一村民状书,说某乡绅用一小块荒地让他葬父,言明只要一“壶”酒,事后却硬要他一“湖”酒。

王羲之便到乡绅家探访,乡绅久仰其名,欲求墨宝,于是盛情款待。王羲之书写了《乐毅传》给他,乡绅喜出望外,问送何礼答谢,王羲之顺口说:“只要一活鹅”。

乡绅立即提一活鹅送至府衙,王羲之却把脸一沉说:“当时说好是一河鹅,怎么只送来一只?”原来当地话“活”“河”同音。

乡绅急忙辩解道:“大人,鹅四以只计数,从不以河计数的呀!”王羲之冷笑一声,拿出村民状子说:“既然鹅以只计数,难道酒有用湖计数的吗?”乡绅自理亏,只得认错。

2、纪晓岚任侍郎时,和王申任尚书。有一次两人同一个御史官一起喝酒。席间,和王申指着一只狗问纪晓岚:“是狼(侍郎)是狗?”

纪晓岚非常机敏,听出和王申借谐音在辱骂自己,立刻泰然自若地回答:“垂尾是狼,上竖(尚书)是狗。”想讨好和王申的御史也听出了此中机巧,却故意接道:“是狼是狗我是明白了。”

纪晓岚一听,知道御史用意,又从容不迫地说:“还有区别呢,狼的习性是吃肉,狗的习性是遇啥吃啥,遇屎(御史)吃屎。”搞得和王申与御史狼狈不堪。

魏晋南北朝,名士风流。王羲之的五则小故事。听到伯父商量着将要谋反,担心自己会被杀。所以用口水来避祸。东床坦腹。练习书法的时候,因为专注,将墨汁当成蒜泥。因为喜欢鹅,被一位道士要求用他的墨宝作为交换。看到一位老婆婆,好可怜地卖扇子,没人买。于是在老婆婆的扇子上题了几句诗。对她说,您只要说是王右军的作品,您的扇子就会被抢购一空。作为一个作者要负责。为自己的作品负责,也要为读者负责。以上五件事,得之于早年所读的书。为了保证真实性,笔者特地搜索。道士用鹅来交换王羲之的墨宝的故事,老婆婆卖扇子的故事,来自《上下五千年》。练习书法的时候,因为太过专注,把油墨当成吃馒头时用的蒜泥的故事来自笔者小时候,小学时代的语文书。东床坦腹的故事来自同名成语。而这句成语,来源于《世说新语》。至于儿童王羲之偷听到伯父要谋反,害怕伯父因为自己听到而杀自己,所以用口水作为自己熟睡的证据,避免灾难,则是笔者早年在姑妈家里看一本名为《智霸》的谋略书记载的故事。用一篇文章说说这几个故事吧。名士,因为身处社会上层,所以不需要为衣食奔波。所以能够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我是有精神病的人,这是我的不幸。但是,这么些年,爸爸对我不离不弃。甚至为我背负所有的辛劳。世说新语能够教我智慧,但是智慧本身是无力的。它是人的精神修为。它需要知识和能力,力量的加持。几者叠加才有现实意义。精神与肉体是两个概念。是人都得吃饭。善良和邪恶都是人的本性。早晨,学习初中数学。吃完早饭,阅读朱碧莲先生的著作《世说新语详解》。联想起王羲之。觉得有必要记录自己头脑中闪现的想法。朱碧莲先生的《世说新语详解》,林汉达,曹余章先生的《上下五千年》。人记住的,人经历过的。人见过的,人记住的,都可以作为信息存留在头脑中。在合适的时候,取出。乌伊岭徐子豪。

王羲之的故事20字左右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羲之和王献之练字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关于王羲之故事?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的故事有很多,比如竹扇题字、巧补春联、吃墨的故事、道教情缘、酒后而成的天下第一等故事。王羲之,字逸少,原来是现在的山东人,后来随着他的家人迁居到如今的浙江绍兴。他还是东晋时期最伟大的书法家,被后来的人尊称为书圣。

下面详细介绍两个关于王羲之的故事:

1、竹扇题字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看见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扇子,一直卖不出去,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2、巧补春联

大书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亲手写春联贴之于门,因为他的字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难得。

这一年,除夕又至,王羲之照旧写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八个字的春联,留下了下半截,想偷对联的人一看此八个字太不吉利,便扫兴而归,到了寅时,王羲之补了后半截,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第二天一大早,想偷春联的人见春联变了样,皆赞叹不已,拍手叫绝。

王羲之有什么关于酒的故事吗?

在我国民间,说起东晋时的王羲之,几乎家喻户晓:那就是从小苦练书法,到晚年终成“书圣”的故事

王羲之,字逸少,是丞相王导的侄子。儿童时代的王羲之拙嘴笨舌,毫无奇特可言。13岁时,曾去拜谒周颔,周颉见面后觉得此儿不凡,当时讲究吃烤牛心,牛心烤熟后还没给在座的客人吃,周觊就先割一块给王羲之吃。王羲之因受到名人的青睐抬举,才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青年时的王羲之,变化很大,能言善辩,出语惊人,以耿直著称,尤善隶书,晚年草书出神入化,炉火纯青。隶、草两种书法王羲之为古今之冠,书法评论家称其笔势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太尉郗鉴想与王导结为亲家,王导说:“你去东厢房众子弟中选去吧。”郗鉴便派门生前去观察选择,门生回家后对郗鉴说:“王家众子弟都不错,但听到选婿的消息后一起围拢过来,一个个都庄重严肃起来。只有一个人袒腹东床,不以为意,嘴里还吃着东西,像没听到什么似的。”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择的佳婿呀!”打发门生到府上访问那躺在东床的是谁,原来竟是王羲之,郗鉴就将女儿嫁给他。后世成语有“东床快婿”,说的就是这个典故。正应了“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古话。王羲之在政界没有太多作为。他在后世名声很大,是因他的绝世书法以及风流潇洒的处世风采而致。他写的著名法帖《兰亭集序》,号为“天下第一行书”,虽然真迹据说已被唐太宗带入坟墓,但其摹本仍留传于世,成为千古学书者的楷模。在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上已节”,时为会稽内史的王羲之召集酒朋诗侣,修禊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王羲之这次在兰亭聚集的文人雅士共41人,其中有谢安、谢万、孙绰、以及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王献之等。兰亭集会不仅是个山水之会,清谈之会,更是一个诗酒之会。大家寄情山水,饮酒吟诗,各骋其才,给后世留下一段风流雅饮的佳话。名士们围坐在一段弯曲的流水旁,用竹制的酒If盛酒,再把杯放在上流水面上,任杯随水漂流,流到谁面前谁就得作诗一首,并取杯饮酒。不能应时作诗的,罚酒三杯。此后,“流觞曲水”不仅成为千古美谈,而且被历代文人墨客争相效仿。这次聚会得诗37首,作了两首诗的有王羲之、谢安、谢万、孙绰等11人,作了一首诗的有郄昙等15人,被罚酒的有王献之等16人。当时将这些诗结为一集,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作序,这就是一直流传至今的《兰亭集序》的由来。这篇序全文共324字,写得飘逸清新,言简意深。文中写道:兰亭周围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溪水汩汩流淌,混漾着这些美景的倒影。天朗气清,春风和煦。时光美妙,胜景无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其情融融,一觞一咏,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真可谓心旷神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只可惜,好景不长,“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是一种快乐中充满着难奈的心情。不管是皇帝老儿,还是小民百姓,最终难逃一死,想来实在叫人痛心。一方面是生的快乐,另一方面又是死的胁迫。文中流露出王羲之对生命意义的关注和对生命有限性的焦虑

正是东晋名士们在“流觞曲水”中,在那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郊野上,伴随着杯中一缕缕飘然不尽的酒香,才使得这段风流雅饮历千年而至永恒。至今闻来,犹有那令人心醉的芳香

“流觞曲水”是一种劝酒益智的高雅竞赛游戏,名士们一边饮酒助兴,一边借兴吟诗,收到了既快乐又启迪心智的双重效果。相比之下,西晋富豪石崇的劝酒却令人不寒而栗。据《世说新语汰侈》中记载:石崇每次邀集客人宴饮,常让漂亮的女子行酒劝酒;客人中有饮酒不尽的,便将劝酒的女子交给黄门斩杀。丞相王导与大将军王敦一同到石崇府上拜访,石崇设酒宴招待,本来丞相王导平素不能饮酒,但迫于美人劝酒,就皱着眉头硬喝,直喝到沉醉。美人将酒劝到大将军王敦面前,王敦却坚持不喝一口,以此来观看石崇的动向。三次劝酒三次坚持不喝,石崇下令连斩三位美人,王敦脸色一点儿未变,还是不肯饮酒。王丞相实在看不下去了,便责怪王敦。王敦却说:“他自杀自家人,关你何事!”这算是千古以来最为严厉而充满血腥恐怖的劝酒。本来饮酒是为了求乐。要求乐,就难免劝酒甚至攀酒。有以巧言劝酒者;有以捏鼻劝酒者;有以歌声劝酒者;有以酒令劝酒者;有以游戏劝酒者劝客饮酒,可谓花样繁多,形式各异。但以杀美人劝酒恐怕古往今来,独无仅有。以杀人劝酒摆阔,以冷眼旁观示豪,也可知那时人不如狗的现实。石崇是以杀人扬名起家的魔鬼,他自称:“兽者,朕也。”他以杀美人来劝酒,这是在人类饮酒史上写下的最血腥的一页。文末值得一提的是王羲之的二儿子王徽之。此人风流儒雅,颇有其父遗风值得一记的风流雅事有两件。一是喜欢竹子,每听到谁家栽有好竹,便坐车上门拜访观览。常一人静坐竹下,讽啸良久。他让人在自己空院里种满竹子,有人问其原因,王徽之捂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邪”他把空心有节的竹子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宋苏轼、明徐渭、清郑板桥爱竹画竹,其祖师大约就是王徽之吧。二是他曾住在会稽山阴时,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四望皎然,对此自然美好的夜景,他独自一边饮酒一边吟咏左思的《招魂诗》,忽然想起当时的大名士戴逵。而戴逵住在剡县,王徽之便迫不及待地夜乘小船前去拜访,临天亮时才到了戴逵住处,下船走到门口,突然止步而返。人问其故,王徽之说:“吾本乘兴而去,此时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是说,当时由于见戴的心情冲动而前去,此时由于见戴的心情歇灭而返回,这正是人们“无意识”的真实反应。弗洛伊德倘若在世,正好是他研究人们意识的第一手资料,这是一次绝好的“精神旅游”

晚唐诗人杜牧曾写诗赞道:“大抵南朝多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诗中的“怜”本意是“爱”,杜牧喜爱东晋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喜爱东晋人的风流潇洒,纵意所如。我想,在东晋人的风流韵事中,不能不包括充满永恒魅力,极具审美情趣的“流觞曲水”“以竹为友”“雪夜访戴”吧。

“书圣”王羲之的简介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原籍琅邪郡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后官拜右军...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