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毛茛的功效与作用
扬子毛茛又叫辣子草、地胡椒等,主要分布在我国四川、云南东部、贵州、广西、湖南等地,扬子毛茛对生长环境要求比较高,一般在生于海拔300-2500米的山坡林边及平原湿地。下面为大家介绍的则是关于扬子毛茛的药用价值,主要是治疟疾,瘿肿,毒疮,跌打损伤等问题。
扬子毛茛的形态特征
年生草本。须根伸长簇生。茎铺散,斜升,高20-50厘米,下部节偃地生根,多分枝,密生开展的白色或淡**柔毛。基生叶与茎生叶相似,为3出复叶;叶片圆肾形至宽卵形,长2-5厘米,宽3-6厘米,基部心形,中央小叶宽卵形或菱状卵形,3浅裂至较深裂,边缘有锯齿,小叶柄长1-5毫米,生开展柔毛;侧生小叶不等地2裂,背面或两面疏生柔毛;叶柄长2-5厘米,密生开展的柔毛,基部扩大成褐色膜质的宽鞘抱茎上部叶较小,叶柄也较短。花与叶对生,真径12-18厘米;花梗长3-8厘米,密生柔毛;萼片狭卵形,长4-6毫米,为宽的2倍,外面生柔毛,花期向下反折,迟落;花瓣5,**或上面变白色,狭倒卵形至椭圆形,长6-10毫米,宽3-5毫米,有5-9条或深色脉纹,下部渐窄成长爪,蜜槽小鳞片位于爪的基部;雄蕊20余枚,花药长约2毫米;花托粗短,密生白柔毛。聚合果圆球形,直径约1厘米; 瘦果扁平,长3-4(5)米,宽3-35毫米,为厚的5倍以上, 无毛,边缘有宽约04毫米的宽棱,喙长约1毫米,成锥状外弯。花果期5月至10月。
扬子毛茛的功效与作用
全草药用,捣碎外敷,发泡截疟及治疮毒,腹水浮肿。
性味
①《分类草药性》:性热,味苦,有毒。
②《湖南药物志》:辛,有毒。
功用主治治疟疾,瘿肿,毒疮,跌打损伤。
①《分类草药性》:治一切恶疮,包鱼口,外治蛇咬。
②《四川中药志》:治跌打损伤。
③《重庆草药》:可以截疟。
④《湖南药物志》:治瘿肿。
扬子毛茛的用法和用量
外用:捣敷。
扬子毛茛的食用禁忌
有毒,不可内服。
扬子毛茛有毒吗
有毒。
扬子毛茛的附方
①截疟:发疟前以鸭脚板草嫩枝叶捣包脉筋(前臂内侧接腕处,也可包命门),但应以布垫之,包的时间不可太久。
②治毒疮或跌伤出血:鸭脚板草嫩茎叶捣烂,包伤口上,可以拔脓除毒,止血生肌。但不能敷在未伤的皮肤上,否则刺激起泡。
③治跌伤未破皮者:鸭脚板草少量,合酒涂揉之。
扬子毛茛是含有一定毒性的,因此在中药使用当中是需要谨慎把握的,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的影响。尤其是在使用上,只可以外用不可内服,最好在中医建议后再使用哪个,才是安全可靠的。希望上文中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鱼香草 (《分类草药性》) 异名留兰香(《四川中药志》),土薄荷(《重庆草药》),血香菜、狗肉香、圆叶留兰香(《贵州药植目录》)。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圆叶薄荷的茎叶或嫩枝头。 植物形态圆叶薄荷多年生草本,高可达60~70厘米,全株疏被短毛。 地下根茎蔓延。 茎四枝形,细长,直立或斜生,略分枝。 单叶对生;椭圆形或卵状矩圆形,叶片长可达3~10厘米,边缘具锯齿,两面均疏被短毛,基部近于心脏形或钝形;无柄或近于无柄。 穗状花序顶生,小花在花轴上轮状排列,序长可达5~10匝米;花萼5齿,被有短毛;花冠4裂,白色或淡红色;雄蕊4,花丝伸出花冠;子房4裂。 小坚果卵球形,表面光滑。 花期7月。 野生于山野,亦有栽培者。 本植物的根(鱼香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6月采。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内含L-葛缕酮、胡薄荷酮、新异胡薄荷醇、二氢葛缕醇、圆叶薄荷酮、檀萜烯。 其变种的挥发油中还含(+)-新异异胡薄荷醇和胡椒烯酮。 性味《重庆草药》:味辛,性凉,无毒。 功用主治-鱼香草的功效散风热,消肿毒。 治伤风感冒,胃气痛,鼻衄,目赤,疔疮热疖。 ①《分类草药性》:去风,明目,散痰,清气。 ②《四川中药志》:健胃止吐。 治胃气痛;外用涂脚生皲裂。 ③《贵州药植目录》:驱风,散热,止血,消肿毒。 治乌疔,眼赤,回归热,鼻匿,全身麻木,小儿疮疖,鼻血,伤风感冒。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鲜品05~1两)。 外用:煎水熏洗或研末调涂。 选方治胃气痛:鱼香草二两,茴香(全草)一两,鱼鳅串半斤。 煎水服。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香樟根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香樟根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生境分布 27 性状 28 性味 29 归经 210 功能主治 211 香樟根的用法用量 212 附方 213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香樟根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香樟根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香樟根 1 拼音
xiāng zhāng gēn
2 《辞典》:香樟根21 出处
《分类草药性》
22 拼音名Xiānɡ Zhānɡ Gēn
23 香樟根的别名香通(《四川中药志》),走马胎(《贵州民间方药集》),樟脑树根、土沉香、山沉香(《四川中药志》)。
24 来源
为樟科植物樟的树根。2~4月间采挖。洗净,切片硒干。不宜火烘,免失香气。
25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樟木"条。
26 生境分布产四川、贵州、广东、湖南等地。
27 性状为横切或斜切的圆片,直径4~10厘米,厚2~5毫米。边缘有棕褐色的栓皮,常因干燥而脱落。切面淡棕色或黄棕色,有环状纹理。质硬,有樟脑气味。以片大、均匀、色黄白、气味浓香者为佳。
28 性味①《分类草药性》:"辛,无毒。"
②《贵阳民间药草》:"辛,温,无毒。"
29 归经《四川中药志》:"入肝、脾二经。"
210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除风湿。治上吐下泻,心腹胀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疥癣瘙痒。
①《分类草药性》:"治一切气痛,理痹,顺气,并霍乱呕吐。"
②《贵州民间方药集》:"治风湿疼痛,跌打损伤。"
③《贵阳民间药草》:"理气,行血,健胃。治胃病,筋骨疼痛,狐臭,脚汗。"
④《四川中药志》:"避邪恶,除风湿。治霍乱腹胀,宿食不化,手足风湿痹痛及疥癣瘙痒。"
⑤《湖南药物志》:"发表,散寒,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211 香樟根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6钱;或浸酒。外用:煎水洗。
212 附方①治气胀、气痛:香樟根末五钱。熬甜酒吃。
②治风湿,跌打损伤,筋骨疼痛:香樟根五钱,铁筷子五钱,白龙须五钱,巖川芎五钱(生者各一两)。泡酒吃,早晚一次,每次服酒五钱。
③治风湿疼痛:香樟根煎水外冼。
④治歪嘴风:鲜香樟根二两,枫香树根皮五钱。混合捣烂,外包(歪左包右,歪右包左)。
⑤治狐臭:香樟根为细末,加入生米饭混合成团,搓揉腋下。
⑥治脚汗:鲜香樟根皮,捣烂,包脚底过夜。(①方以下出《贵阳民间药草》)
⑦治虫牙痛:樟根白皮加食盐少许,捣烂敷痛处。(《湖南药物志》)
213 摘录《辞典》
用到中药香樟根的方剂 正骨水
麻藤、过江龙、香樟、徐长卿、降香、两面针、碎骨木、羊耳菊、虎杖、五味藤、千斤拔、朱砂根、横经席、穿壁
云香精荷桂、虎杖、买麻藤、过岗龙、广西海风藤、穿壁风、香樟、徐长卿、山豆根、细辛、薄荷脑、樟脑制法:以上二
更多用到中药香樟根的方剂用到中药香樟根的中成药 正骨水
麻藤、过江龙、香樟、徐长卿、降香、两面针、碎骨木、羊耳菊、虎杖、五味藤、千斤拔、朱砂根、横经席、穿壁
云香祛风止痛酊(云香精)荷桂、虎杖、买麻藤、过岗龙、广西海风藤、穿壁风、香樟、徐长卿、山豆根、细辛、薄荷脑、樟脑制法:以上二
云香精荷桂、虎杖、买麻藤、过岗龙、广西海风藤、穿壁风、香樟、徐长卿、山豆根、细辛、薄荷脑、樟脑制法:以上二
更多用到中药香樟根的中成药古籍中的香樟根 《种福堂公选良方》:[卷四·公选良方]诸疯
,皆不能效。必要使两膝眼发泡,用老虎脚迹草,取其根打烂,入蚬壳内,合膝眼上扎好,待发泡挑穿出水,俟
《本草纲目》:[主治第三卷百病主治药]湿姜干姜芥子蒜、葫香〔果木〕吴茱萸胡椒子莲实桂心丁香樟脑乌药山茱萸〔兽部〕貘皮木狗皮诸兽毛皮毡火针湿
《急救广生集》:[卷七·疡科]诸风渣蒸热,捏作饼贴之。(《千金博济》)一切手足风用香樟木打碎煎汤,每日早晚,温洗三四次,半年必愈。(《
《本草纲目》:[主治第三卷百病主治药]心腹痛胡索末,酒服。)槐枝(九种心痛,煎水服。)槐花乌根石瓜(并主热心痛。)栀子(热厥心痛,炒焦煎服;冷
《本草纲目》:[主治第三卷百病主治药]诸虫中药有很多种类型,植物药,也就是中草药,是里面种类以及数量都最多的一种,而植物药其实也分很多种类型,比如有的植物药可能是根茎叶入药,有的可能是全草入药,_莶就是一种植物药,那么,一般_莶都有哪些具体的功效作用呢?
1、别名异名
莶草(《海上方》),火莶,猪膏莓、虎膏,狗膏,火草(《新修本草》),猪膏草(《本草拾遗》),粘糊菜(《救荒本草》),希仙、虎莶(《本草纲目》),黄猪母(《医林纂要》),肥猪苗(《分类草药性》,稀莶草(《中药志》)。
2、药材鉴别
莶以叶多,茎粗,花未开放,灰绿色,无须根及杂质者为佳。主产于湖北、湖南、江苏等地。
干燥全草,茎方柱形,略具四棱,侧面下陷成纵沟,灰绿色至灰棕色,被有灰白色柔毛,分枝对生,上有叶柄的环形残痕,形成明显的节。质轻而脆,易折断,断面有白色髓部。叶对生,多破碎而不完整,灰绿色,上下面均前灰白色柔毛,质脆易碎。在茎顶或叶腋间有时可见**头状花序,外有匙形的总苞,总苞上可见点状腺毛。气微,味微苦。
3、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与海州常山以1:2混合之水煎l0克/公斤给予大鼠,对鸡蛋清性关节肿胀有抑制作用,如单用毛梗莶则无明显抑制作用。
2、降压作用:水浸液,乙醇一水浸液和30%乙醇浸出液,有降低麻醉动物血压的作用。
4、性味归经
性味苦,寒。
归经入肝、脾、肾三经。
5、功效主治
1、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本品走窜开泄,其性猛烈,祛风湿,调血脉,通经络,利关节。可用于风湿痹痛,中风等证。
2、截疟《本草拾遗》:“主久疟,痰饮。”此证多由疟疾目久,气血耗伤,加之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故致倦怠乏力,短气懒言,食少,面色萎黄,形体消瘦。遇劳则复发,寒热时作,舌质淡,脉细无力。在疟疾发作时,可用莶祛邪截疟。
3、退黄,黄疸是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的病证。可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脾胃虚寒以及积聚转化而发病。若身目俱黄,兼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腹胀,舌苔厚腻微黄,脉弦滑或濡缓。可用稀莶宣利气机而除湿退黄。
4、平肝降压,本证多由索体阳盛,肝阳上亢。或因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肝阴暗耗,风阳升动,或肾阴素亏,以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症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可选用本品平肝安神降压。
5、疗疮肿毒,本品味苦,性寒。苦主泄下,寒能清热,故可选用本品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新修本草》:“主金疮,止痛、断血,生肉,除诸恶症,消浮肿,捣封之。汤渍、散敷并良。”
6清利湿热止泻。
6、鉴别应用
臭梧桐与本品均能治疗风湿痹痛,风疹湿疹,皮肤瘙痒。然莶、善祛筋骨间风湿,可治中风瘫痪;而臭梧桐,又能平肝阳,治疗肝阳眩晕头痛。
7、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2克,捣汁或入丸,散。外用:捣敷、研末撒或煎水熏洗。
8、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1、多食则令人吐。《新修本蕈》
2、凡病人患四肢麻痹,骨问疼,腰膝无力,由于脾、肾两亏,阴血不足,不因风湿所中而得者,不宣服之。《本草经疏》。
3、忌铁。《本草述》。
4、阴血不足者忌眼。
配伍应用
1、配海桐皮,功能祛风除湿,通利血脉,降低血压。可治疗风湿痹痛,筋骨不利,骨节疼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或小儿麻痹后遗症。
2、配威灵仙,功效更著。可治风湿筋骨疼痛、四肢麻木等。
3、配臭梧桐,祛风湿、活血功效加强。可治风湿痹痛麻木。
9、方剂制剂
1、莶散(《活人方汇编》):莶草不拘多寡,去梗取叶,晒干,陈酒拌透,蒸过晒干,再拌再蒸,如法九次,晒燥,为细末,贮听用,蜜丸,早空心温酒吞服十二、十五克。治风、寒、湿三气着而成痹,以致血昧凝涩,肢体麻木,腰膝酸痛,二便煤结,无论痛风,痛痹,湿痰,风热,宜于久服,预防中风瘘痹之病。
2、桐丸(《养生经验合集》):地梧桐(花、叶、梗、子俱可切碎晒干,炒,磨末子)500克,莶草(炒,磨末子)240克。上二味,和匀,炼蜜丸,如桐子大。早晚以白滚汤送下12克,或单用臭梧桐60克。煎汤饮,以酒过之,连服十剂,其痛即瘥,或煎汤洗手足亦可。忌食猪肝、羊血、番茄等物。治感受风湿,或嗜饮冒风,内湿外邪,传于四肢脉络,壅塞不舒。以致两足软酸疼痛,不能步履,或两手牵绊,不能仰举,凡辛劳之人,常患此症,状似风瘫。
3、治发背丁疮方(《乾坤生意秘韫》):莶草、五叶草(即五爪龙)、野红花(即小蓟)、大蒜等分。擂烂,入热酒一碗,绞汁服,得汗效。
4、治痈疽肿毒,一切恶疮方(《乾坤生意秘韫》)莶草(端午采者)30克、乳香30克、白矾(烧)15克。为末。每服6克,热酒调下,毒重者连进三服,得汗妙。
5、火松丸(《世医得效方》):火丰欠草,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治风气行于肠胃泄泻。
6、治翻胃及脾问诸疾。腹痛泄泻方(《百一选方》):皱面地葱花(即火扶草花)不以多少,焙干,为细末,蜜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自汤送下,不拘时候。
7、首乌延寿丹(《世补斋医书》):何首乌、女贞子、旱莲草、莶草、菟丝子、杜仲、牛膝、桑叶、银花、生地、桑椹、金樱子、黑脂麻。主治:阴虚血虚,腰膝酸软,眩晕目暗,耳鸣,失眠,须发早白。
8、治肠风下血方(《方泳正宗》):本品,酒蒸为末。炼蜜丸。每服9克,白汤下。
10、吃调经中药的禁忌
1、对于那些因为血热导致经期提前的人,一定要注意不要食用辛辣,葱,蒜,姜等刺激性动火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抵消掉中药的作用,甚至还会造成更多的消极影响,反而不如不吃中药。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就完全不能发挥中药的功效了,岂不是得不偿失。
2、对于那些虚寒导致经期异常的人,通常会出现身体发寒的情况的,所以要忌吃生冷瓜果,酸寒苦辣食物。所以在食用调经的药物的时候,不要去吃这些食物,再少也不要碰,一定要在吃药的期间做到,才能真正起到调理的作用。
3、海鲜,对于任何中药来说,都是一种禁忌,所以调经中药也是不能食用海鲜的,大家要学着自控,学着忌口哦。
4、妇科病所有的病人都得忌生冷特别的冰的的东西,一般调经病人在服中药的时候,菜里忌萝卜和芹菜,辛辣的东西不要吃。有囊肿或者肌瘤的病,海鲜和豆制品的东西不要吃。蛋白质和含激素类的食物不要吃,输卵管方面疾病的病人,海鲜也不要吃,湖蟹不要吃。孕妇忌吃湖蟹,甲鱼,羊肉等热性食品,荔枝,桂圆也不要吃。特别有囊肿的病人不要参加剧烈的运动,以防囊肿的扭转。在喝药的时候,浓茶不要喝。
出处《分类草药性》
拼音名Xiānɡ Zhānɡ Gēn
别名 香通(《四川中药志》),走马胎(《贵州民间方药集》),樟脑树根、土沉香、山沉香(《四川中药志》)。
来源 为樟科植物樟的树根。2~4月间采挖。洗净,切片硒干。不宜火烘,免失香气。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樟木条。
生境分布产四川、贵州、广东、湖南等地。
性状为横切或斜切的圆片,直径4~10厘米,厚2~5毫米。边缘有棕褐色的栓皮,常因干燥而脱落。切面淡棕色或黄棕色,有环状纹理。质硬,有樟脑气味。以片大、均匀、色黄白、气味浓香者为佳。
性味
1《分类草药性》:辛,无毒。
2《贵阳民间药草》:辛,温,无毒。
归经《四川中药志》:入肝、脾二经。
功能主治
理气活血,除风湿。治上吐下泻,心腹胀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疥癣瘙痒。
1《分类草药性》:治一切气痛,理痹,顺气,并霍乱呕吐。
2《贵州民间方药集》:治风湿疼痛,跌打损伤。
3《贵阳民间药草》:理气,行血,健胃。治胃病,筋骨疼痛,狐臭,脚汗。
4《四川中药志》:避邪恶,除风湿。治霍乱腹胀,宿食不化,手足风湿痹痛及疥癣瘙痒。
5《湖南药物志》:发表,散寒,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6钱;或浸酒。外用:煎水洗。
附方
1治气胀、气痛:香樟根末五钱。熬甜酒吃。
2治风湿,跌打损伤,筋骨疼痛:香樟根五钱,铁筷子五钱,白龙须五钱,巖川芎五钱(生者各一两)。泡酒吃,早晚一次,每次服酒五钱。
3治风湿疼痛:香樟根煎水外冼。
4治歪嘴风:鲜香樟根二两,枫香树根皮五钱。混合捣烂,外包(歪左包右,歪右包左)。
5治狐臭:香樟根为细末,加入生米饭混合成团,搓揉腋下。
6治脚汗:鲜香樟根皮,捣烂,包脚底过夜。(1方以下出《贵阳民间药草》)
7治虫牙痛:樟根白皮加食盐少许,捣烂敷痛处。(《湖南药物志》)
摘录《辞典》
扬子毛茛的功效与作用
本文2023-10-17 10:54:2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0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