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保丸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神保丸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神保丸的别名 3 处方 4 制法 5 功能主治 6 神保丸的用法用量 7 摘录 8 《苏沈良方》卷四引《灵苑方》 81 方名 82 神保丸的别名 83 组成 84 功效 85 主治 86 神保丸的用法用量 87 制备方法 88 神保丸的临床应用 89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神保丸 1 拼音

shén bǎo wán

2 神保丸的别名

遇仙丹(《医学集成》卷三)。

3 处方

木香03克 胡椒03克 巴豆10枚(去皮、心,研)干蝎1枚

4 制法

上药以汤释蒸饼为丸,如麻子大,朱砂为衣。

5 功能主治

治心膈痛,腹痛,胁下痛,气喘,气噎,大便秘结。

6 神保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丸,心膈痛,柿蒂汤或灯心同柿蒂汤下;腹痛,柿蒂、煨姜汤下;血痛,炒姜、醋汤下;小便不通,灯心汤下;血痢脏毒,楮叶汤下;肺气甚者,白矾、蚌粉各09克,黄丹03克同研为散,煎桑白皮、糯米饮调下3丸,若小喘,只用桑皮、糯米饮下;肾气胁下痛,茴香酒下,大便不通,蜜汤调槟榔末3克同下;气噎,木香汤下;宿食不消,茶、酒、浆饮任下。

7 摘录

《苏沈良方》卷四引(灵苑方》

8 《苏沈良方》卷四引《灵苑方》 81 方名

神保丸

82 神保丸的别名

遇仙丹

83 组成

木香1分,胡椒1分,巴豆10枚(去皮心,研),干蝎1枚。

84 功效

消一切生冷积滞,宣通脏腑。

85 主治

心膈痛,腹痛,血痛,小便不通,血痢,脏毒,喘,肾气胁下痛,大便不通,气噎,宿食不消。妇人小腹痛,服诸药不愈者。

86 神保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丸,心膈痛,柿蒂汤送下或灯心同柿蒂汤送下;腹痛,柿蒂、煨姜汤送下;血痛,炒姜、醋、小便送下;小便不通,灯心汤送下;血痢、脏毒,楮叶汤送下;肺气甚者,白矾、蚌粉各3分,黄丹1分,同研为散,煎桑白皮、糯米饮调下;若小喘,只用桑皮、糯米饮送下;肾气胁下痛,茴香酒送下;大便不通,蜜汤调槟榔末1钱同下;气噎,木香汤送下;宿食不消,茶、酒、浆饮任下。

87 制备方法

上汤释蒸饼为丸,如麻子大,朱砂为衣。

88 神保丸的临床应用

1项筋痛:熙宁中,予病项筋痛,诸医皆以为风,治之数月不愈,乃流入背膂,久之右注胁,挛痛甚苦。乃合服之,一投而愈,后再发,又一投而愈。

2腹痛:郑氏,得食腹痛,上及心胸,下攻少腹,甚至筋胀,扰于周身经络之间,大便欲解不通畅。此乃肠胃气阻,故痛随利减。神保丸一钱。

89 附注

遇仙丹(《医学集成》卷三)。

古籍中的神保丸 《杂病广要》:[身体类]胁痛

食积,由食停胁下,有一条扛起,以致胁肋痛。(宜神保丸,以枳实汤吞下。又当归龙荟丸。)一曰风寒,由外

《医学入门》:[外集·卷四杂病分类]外感

伤冷,郁遏元阳,宜草豆蔻丸、鸡舌香散温散之,或神保丸温利之。稍久寒郁为热,或因七情者,始终是火,此

《妇人大全良方》:[卷之七妇人两胁胀痛方论第十七]气针丸

子大,温水下三十丸。邓安人年五十,忽然气痛,投神保丸愈。不一、二日再痛,再服神保丸六、七十粒。大腑

《普济方》:[卷三百二十妇人诸疾门]两胁胀痛

如大全良方云。昔有邓安人。年五十。忽然气痛。投神保丸愈。不一二日。再痛。再服神保丸则筑问诊数日大实

《女科证治准绳》:[卷之二杂症门上]两胁胀痛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方之正气散 31 处方 32 炮制 33 功能主治 34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35 备注 36 摘录 4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绍兴续添方)之正气散 41 组成 42 制备方法 43 功效主治 44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5 《圣济总录》卷七十四方之正气散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摄生众妙方》卷四方之正气散 61 组成 62 功能主治 63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7 《普济方》卷三九○方之正气散 71 组成 72 功能主治 73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8 《医部全录》卷四九○引《幼幼全书》方之正气散 81 组成 82 功能主治 83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84 附注 9 《温热经解》方之正气散 91 组成 92 功能主治 93 运用 10 《镐京直指》方之正气散 101 组成 102 功能主治 11 《医方大成》卷二引徐同知方之正气散 111 组成 112 制备方法 113 功效主治 114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12 《魏氏家藏方》卷六方之正气散 121 组成 122 制备方法 123 功能主治 124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13 《鸡峰普济方》卷二十方之正气散 131 组成 132 制备方法 133 功效主治 134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14 《圣济总录》卷一八二方之正气散 141 组成 142 制备方法 143 功能主治 144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15 《普济方》卷二五四方之正气散 151 组成 152 制备方法 153 功能主治 154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16 《太平圣惠方》卷九方之正气散 161 组成 162 制备方法 163 功能主治 164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17 《种痘新书》卷九方之正气散 171 组成 172 功能主治 18 《慈幼心传》方之正气散 181 组成 182 功能主治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正气散 正气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zhèng qì sǎn

2 概述

正气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六首。

3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方之正气散 31 处方

炒甘草七钱,橘皮、藿香、白术各一两,厚朴、半夏各三两(二味为末,与生姜四两研烂为饼,微炒)[1]。

甘草(炒)七钱,陈皮、藿香(去梗)、白术,各一两。厚朴、半夏(同厚朴各三两,为末,生姜四两,研烂,同为饼子,微炒)。

32 炮制

上药为细末[1]。

33 功能主治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方之正气散主治伤寒阴证,憎寒恶风,胸膈噎塞,胁肋膨胀,心下痞坚,吐利咳逆,呕逆酸水,怠情嗜卧,不思饮食,疟疾心痛[1]。

34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食前服[1]。

每服二钱,生姜三片,枣一枚,水一盏,煎至七分,食前稍热服。

又治久患疟疾,膈气心痛,日进三服。

常服顺气宽中,辟除瘟疫。

35 备注

一方无白术

36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绍兴续添方)之正气散 41 组成

甘草(炒)7钱,陈皮1两,藿香(去梗)1两,白术1两,厚朴(为末)3两,半夏3两(为末),生姜4两(研烂,同为饼子,微炒)(一方无白术)。

42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43 功效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绍兴续添方)之正气散功在顺气宽中,正气逐冷,辟除瘟疫。主治伤寒阴证,憎寒恶风,胸膈噎塞,胁肋膨胀,心下坚痞,吐利,呕逆酸水,咳逆,怠惰嗜卧,不思饮食,久患疟疾,膈气心痛。

44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1盏,煎至7分,食前稍热服。治久患疟疾,膈气心痛,日进3服。

5 《圣济总录》卷七十四方之正气散 51 处方

缩砂蜜(去皮,炒)附子(炮裂,去皮、脐)赤石脂 肉豆蔻(去壳)龙骨 石榴皮(焙)甘草(炙,锉)人参 地榆 白术 吴茱萸(汤浸,焙干,炒)干姜各30克(炮)

52 制法

上药十二味,捣罗为散。

5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七十四方之正气散主治水泻腹痛,日夜不止。

54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9克,煮粳米饮调下,不拘时,以止为度。

5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6 《摄生众妙方》卷四方之正气散 61 组成

苍术、厚朴、川芎、柴胡、藿香、半夏、陈皮、甘草各等分。

62 功能主治

《摄生众妙方》卷四方之正气散主治伤寒感冒,中寒重者。

63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用水2钟,煎至8分,温服。汗出为愈。

7 《普济方》卷三九○方之正气散 71 组成

陈皮、厚朴、苍术、槟榔、肉豆蔻、大腹皮、麦芽、香附子、草豆蔻、秦艽、甘草。

72 功能主治

《普济方》卷三九○方之正气散主治疟发后,脾胃虚弱,手足浮肿。

73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加姜钱、苏叶,水煎服。

8 《医部全录》卷四九○引《幼幼全书》方之正气散 81 组成

甘草(炙)2分,陈皮5分,木香5分,苍术5分,厚朴(姜制)2钱,麻黄1钱,官桂3分。

82 功能主治

《医部全录》卷四九○引《幼幼全书》方之正气散主治痘疹初起,因伤于寒,作热无汗,头身痛,肢强。

83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温服。

84 附注

《痘疹全书》本方用法,加生姜一片,大枣一枚,水煎服。

9 《温热经解》方之正气散 91 组成

藿香1钱半,川朴1钱半,陈皮1钱半,茯苓3钱。

92 功能主治

《温热经解》方之正气散主治秋令伏暑内蕴,泄泻者。

93 运用

腹痛者,加建曲、麦芽、山楂、鸡内金、木香;呕吐者,加左金丸、六一散、竹茹;舌苔白腻者,加蔻仁、砂仁、草果、苍术、建曲;舌苔黄腻者,加酒芩、滑石、竹叶、猪苓、白通草;口渴者,加竹叶心、荷叶边、青蒿、莲子心、连翘。

10 《镐京直指》方之正气散 101 组成

浙藿香3钱,制苍术3钱,猪苓3钱,延胡索3钱,广木香1钱,川朴1钱,姜夏2钱,赤苓3钱,生香附3钱,红藤5钱,老姜3片。

102 功能主治

《镐京直指》方之正气散主治六气杂扰,霍乱吐泻,痧暑腹痛。

11 《医方大成》卷二引徐同知方之正气散 111 组成

藿香4两,草果4两,半夏1两,陈皮1两,厚朴1两,缩砂1两,甘草1两。

112 制备方法

上为锉散。

113 功效主治

《医方大成》卷二引徐同知方之正气散功在退寒疟,止胃寒,进饮食。

114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枣子煎,温服。疟疾,俟发日早服。

12 《魏氏家藏方》卷六方之正气散 121 组成

苍术5两(米泔浸1宿,去粗皮),陈皮4两(去白,炒)1两,香附子(去毛,炒)1两,益智(炒)1两,茴香(淘去沙,炒)1两,甘草(炒)1两,麦芽(炒)1两,茯苓(白者,去皮)1两,厚朴(去皮,姜制,炒)1两,草果子1两,诃子(炮)1两,乌药1两,丁香皮1两,白姜(炮,洗)1两,蓬莪术(炮)1两,三棱(炮)1两,青皮(去瓤)1两,良姜(炒)1两,人参(去芦)1两。

122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23 功能主治

《魏氏家藏方》卷六方之正气散主治脾肾虚弱,气不归元,腹急胀满雷鸣,有时泄泻,不思饮食。

124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3片,枣子1枚,盐少许,煎7分,食前服。

13 《鸡峰普济方》卷二十方之正气散 131 组成

厚朴1两,人参1两,甘草1两,半夏1两,陈皮1两,藿香1两。

132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33 功效主治

《鸡峰普济方》卷二十方之正气散功在调顺阴阳,祛寒正气。主治体虚客寒,阳气内弱,中焦不和,寒热相搏,头痛昏倦,肢节烦疼,痰逆恶心,呕吐冷沫;及八般疟疾,山岚瘴气,久不能除,时作寒热;或暴冷内伤,霍乱吐利;或气脉壅滞,手足虚肿;又治妇人但病头痛恶心,五种膈气,食饮不下。

134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5片,煎至6分,去滓,食前服。

14 《圣济总录》卷一八二方之正气散 141 组成

京三棱1枚3分(紧小者,猛火炮令中心存性,纸裹1重,净土埋1宿)。

142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4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八二方之正气散主治小儿(疒颓)疝,及少阴受邪冷气滞。

144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字匕,煨葱米饮调下,不拘时候。

15 《普济方》卷二五四方之正气散 151 组成

麝香1钱,茯神、人参、天门冬(去心)、鬼臼、菖蒲各等分。

152 制备方法

上为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53 功能主治

《普济方》卷二五四方之正气散主治客杵,心腹绞痛胀满,气冲心胸,烦躁壮热,或气闷又刺痛。

154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温酒送下,日3次。

16 《太平圣惠方》卷九方之正气散 161 组成

麻黄3两(去根节),桂心2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干姜1两(炮裂,锉),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青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吴茱萸1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厚朴2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162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6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九方之正气散主治伤寒,头目四肢疼痛。

164 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不拘时候热服。

17 《种痘新书》卷九方之正气散 171 组成

藿香、陈皮、半夏、紫苏、大腹皮、厚朴、茯苓、木香、白芷、山楂、神曲、炙草,白芍。

172 功能主治

《种痘新书》卷九方之正气散主治痘后腹痛,而吐泻交作者。

18 《慈幼心传》方之正气散 181 组成

二陈汤加柴胡、干葛、紫苏、厚朴、青皮、槟榔、草果、山楂。

182 功能主治

目录 1 拼音 2 《圣济总录》卷七十七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香艾丸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3 《活幼心书》卷下 31 方名 32 组成 33 功效 34 香艾丸的用法用量 35 加减 36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香艾丸 1 拼音

xiāng ài wán

2 《圣济总录》卷七十七 21 方名

香艾丸

22 组成

艾叶(炒)、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等分。

23 主治

气痢腹痛,睡卧不安。

24 香艾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盐汤送下。

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酒煮烂饭为丸,如梧桐子大。

3 《活幼心书》卷下 31 方名

香艾丸

32 组成

净香附1斤,干艾叶4两。

33 功效

小儿常服,惊积自除,色泽殊异,手足肥健,脾胃调和;兼理男子、妇人诸虚不足,生气血,暖中焦,固养精神,消进饮食;男子服之身体强壮,寒暑耐安;妇人投之百病不生,经脉通顺。

34 香艾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或70丸,汤、酒、米饮随意送下,不拘时候。

35 加减

妇人血气素虚无生育者,加琥珀2两,同作丸服,粒数汤使皆依前法,或用大枣汤送下。

36 制备方法

上瓦器盛之,用醇醋浸经7日,于净锅内用火煮令醋尽,就炒干为细末,仍用醋煮粳米粉为糊,入乳钵和匀,小儿丸如萝卜子大,大人丸如梧桐子大。

古籍中的香艾丸 《普济方》:[卷二百十泄痢门]气痢

。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温浆水下。日午再服。香艾丸(出同前)治气痢腹痛。睡不安。艾叶(炒)陈橘皮

《圣济总录》:[卷第七十七]气痢

十丸,温米饮下,食前服。治气痢腹痛,睡卧不安,香艾丸方艾叶(炒)陈橘皮(汤浸去白焙等分)上二味。捣

《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上七窍病上口病第三]熏衣香方

粥,以生布绞去滓,用和香,干湿如捺,捣五百杵,成丸,密封七日乃用之,以微火烧之,以盆水纳笼下,以杀

《幼幼新书》:[卷第二十八]下利腹痛第十三

,加减服之。《圣惠》治小儿久赤白痢,腹胀痛。黄柏丸方黄柏(微炙,锉)当归(锉,微炒。各一两)上件药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七·脾脏部(上)泻痢兼证]腹痛

目录 1 拼音 2 《松崖医径》卷下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秘传羌活保生汤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秘传羌活保生汤 1 拼音

mì chuán qiāng huó bǎo shēng tāng

2 《松崖医径》卷下 21 方名

秘传羌活保生汤

22 组成

羌活、独活、防风、荆芥、连翘、黄连、白芷、柴胡、木通、陈皮、桔梗、甘草。

23 主治

发背、痈疽、疔肿、瘰疬、便毒等疮初起十日内,焮赤肿痛。

24 秘传羌活保生汤的用法用量

用水酒各1盏,煎至1盏,去滓,察病上下服。

25 制备方法

上细切。

古籍中的秘传羌活保生汤 《普济方》:[卷三百三十八妊娠诸疾门]心腹痛

胎不安。治法宜祛散寒湿。安和胎气。则痛自愈。方保生汤治妊娠心腹痛。祛散寒湿。安和胎气。紫菀(去苗土

《张氏医通》:[卷十二婴儿门下]魏桂巖逆顺险三法论

之兆也。险者毒虽犯上。其气未离。候其气血交会。保元汤加桂。二三日。根窠圆混。气满血附。长发饱满。光

《景岳全书》:[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诠痘疮(中)]报痘三朝治款(二十五)

,其毒必甚,此证最忌温补,宜搜毒煎加柴胡主之,或羌活散加牛蒡子、紫草、蝉蜕,或调保婴丹;热甚者,调退

《景岳全书》:[卷之六十三长集·痘疹诠古方]痘疹

多洗,洗后如无起势,乃气血败而津液枯,多不可治。秘传茶叶方(一二一)铺床席用。茶叶要多,楝去粗梗,入

《寿世保元》:[卷八痘疮]起胀治法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白术当归煎丸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白术当归煎丸 1 拼音

bái zhú dāng guī jiān wán

2 处方

白术、当归、木香各等分。

3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4 功能主治

胎寒腹痛,遇夜啼叫,身体偃张,有如痫状,吐(口见)不止,大便酸臭,乳食虽多,不生肌肤。

5 白术当归煎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煎木香汤化下。

6 摘录

《幼幼新书》卷七引《王氏手集》

古籍中的白术当归煎丸 《医灯续焰》:[卷十六小儿脉证第七十八]小儿杂述

散。夜啼宜花火膏、蝉花散、茅先生抹唇膏。啼宜白术当归煎丸之类。)《医灯续焰》清潘楫公元164419

《证治准绳·幼科》:[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悲哭]啼

如黍米大。每服五七丸,空心食前,煎麝香汤下。白术当归煎丸治胎寒腹痛,遇夜啼叫,身体张,有如痫状,吐不

《医灯续焰》:[卷十六小儿脉证第七十八]附方

血调药,抹儿上、下两唇,即止。夹朱砂膏与服。白术当归煎丸治胎寒腹痛,遇夜啼叫,身体张,有如痫状,吐不

《幼幼新书》:[卷第七]躯啼第八

、七丸,空心、食前,煎麝香汤下。《王氏手集》白术当归煎丸方治胎寒腹痛,遇夜啼叫。身体躯张,有如痫状。

《幼科证治准绳》:[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悲哭]啼

少腹痛为病证名。出《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

详见百科词条:少腹痛 [ 最后修订于2016/1/18 18:59:54 共78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古籍中的少腹痛如下:

下一页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保证100%正确,涉及到药方及用法用量的问题,不保证正确,仅供参考。由此造成的问题,本站概不负责。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没药散处方没药(一两)独活(一两半)晚蚕沙(微炒一两半)芎藭(一两半)防风(去芦一两)蔓荆子(一两)当归(一两)赤芍药(一两)桂心(一两)虎胫骨(一两酥炙黄)炮制上捣烂为细末。功能主治治白虎风,流注筋骨疼痛。用法用量每服二钱,食前热酒调下。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博济方》卷四:没药散别名四味没药调经散(《古今医鉴》卷十一)。处方没药红花(拣净)延胡索(洗)当归(洗)各等分制法上四味,研为细末。功能主治治妇人月水将来或将尽,前后数日腹痛。用法用量每服6克,以酒75毫升,童便75毫升和匀,烧赤秤锤或小铃子淬过后调下。常服只用温酒调下亦可。摘录《博济方》卷四《杨氏家藏方》卷十六:没药散处方血竭(别研)肉桂(去粗皮)当归(洗,焙)蒲黄红花木香没药(别研)延胡索干漆(炒尽烟)赤芍药各等分制法上药研为细末。功能主治治血瘀气滞,脐腹撮痛;产后恶露不快,儿枕块痛。用法用量每服6克,空腹时用热酒调下。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十六《普济方》卷三十二引《博济》组成没药3分,甜瓜子半两(炒),自然铜2两(烧,醋淬一度,研碎),乳香1分,骨碎补半两,红芍药半两,五灵脂半两,当归半两(微炒),地龙1分。主治肾脏风攻疰,脚膝疼痛,疮肿。用法用量每服空心、临卧以温酒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附注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没药丸”。《圣济总录》卷一四四组成没药(别研)半两,当归(切,焙)半两,芎半两,白芷半两,甘草(炙)半两,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半两,桂(去粗皮)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槟榔(生,锉)半两。主治伤折,风寒所侵,风肿不消。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以温酒调下,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散。《圣济总录》卷一四一组成没药1两(研),黄矾半两,白矾半两,溺垽(火煅)半两,麝香1钱(研)。功效消毒。主治五痔。

详见百科词条:没药散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1:49:03 共475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腹痛为小儿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凡剑突以下、脐的两旁及耻骨以上部位发生疼痛者,均称为腹痛。有人统计,从幼儿到小学毕业的儿童中,有1/3以上经历过腹痛。腹痛涉及的病变很多,许多内、外科疾病均可出现腹痛症状,其原因有功能性的,也有器质性的。这里所说的是指排除了器质性病变、局限于脐周围的、反复发作性的小儿腹痛。发病年龄以3~14岁多见,在学龄儿童中的发病率为10%~20%。中医称本病为“肠气病”、“肠痛”或“盘肠气”,认为其发生多与感染蛔虫、饮食失当、寒冷 、脾胃虚弱、气滞血瘀、肝气犯胃等原因有关。根据小儿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辨证治疗。

1.虫积腹痛:多见脐周疼痛,时痛时止,重则出现吐蛔现象,食则痛作,形体消瘦。治以杀虫、导滞、通便为主,方用乌梅丸加减煎服。

2.伤食腹痛:指小儿饮食不节,过食油腻、香脆之品,损伤脾胃所致的腹痛。表现为胸脘痞闷、胃纳减退、嗳腐吞酸、脘腹胀痛、口臭苔厚等,婴幼儿可吐出不化奶块或未消化食物,或有哭闹烦躁现象。治宜消食导滞,方用保和丸加减,亦可用焦三仙治疗。

3.寒凝腹痛:小儿平素体质较弱,当气温变冷,寒邪易侵袭腹部,寒凝气滞,导致腹痛。表现为阵发性腹痛,或大便稀溏,小便清长,面色发青,吞酸,形寒肢冷,得热痛减。治宜温中散寒,方用小建中汤,或用吴茱萸汤加减。

4.饮冷腹痛:为小儿过食生冷、瓜果等损伤脾胃所致,夏季饮冷过后最易诱发。表现为阵发性腹痛,以脐周疼痛多见,恶心呕吐,吐物带有酸味和食物残渣,肠鸣腹泻,大便检查无异常。治宜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可用四逆汤加减。呕吐兼腹泻时,服用藿香正气水,效果亦佳。

5.脾虚腹痛:指小儿平素脾胃虚弱导致的慢性腹痛。表现为体质虚弱,四肢无力,少气懒言,完谷不化,或吐或泻,腹部隐痛等。宜健脾补气,和胃渗湿,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6.肝气犯胃腹痛:症见胃脘胀闷,脐周痛甚,时痛时止,善太息。矢气后腹痛减轻,反复发作,每于情志变化而腹痛发作。治宜舒肝理气,和胃止痛,方用柴胡舒肝散加减。

7.气滞血瘀腹痛:症见脐周胀闷不舒,痛而拒按,或痛如针刺,痛有定处(脐周围),或触之有块,推之不移,按之痛甚,面无光泽,舌质暗红,或舌有瘀点,脉细弱或细涩。治宜理气化瘀,散结止痛,常用少腹逐瘀汤加减。若气滞症状明显,可加川楝子、乌药理气止痛;若腹有包块,可酌加少量三棱、莪术、川山甲,以散瘀化结止痛。

总之,小儿腹痛的病因很多,应根据患儿临床表现仔细审辨。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也可根据患儿具体病情,配合针灸、推拿、理疗等方法。另外,平时注意预防和调养,饮食有规律,不暴饮暴食,不恣食生冷、煎炸、油腻之品;注意饮食卫生,蔬菜要洗净煮熟,瓜果要洗净去皮,不喝生水,饭前便后要洗手;注意腹部保暖。

提醒您:中医药治疗小儿反复性腹痛 此民间偏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