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散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太平圣惠方》卷四:吴茱萸散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圣济总录》卷二十:吴茱萸散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圣惠》卷七十八:吴茱萸散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圣惠》卷四十三 51 组成 52 主治 5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54 制备方法 6 《圣惠》卷五 61 组成 62 主治 6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64 制备方法 7 方出《百一》卷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三○八 71 组成 72 主治 7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8 《圣惠》卷四十七 81 组成 82 主治 8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84 制备方法 9 《圣惠》卷八十一 91 组成 92 主治 9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94 制备方法 10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101 组成 102 主治 10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104 制备方法 11 《圣济总录》卷三十九 111 组成 112 主治 11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114 制备方法 12 《疡科选粹》卷一 121 组成 122 功效 123 主治 12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13 《圣惠》卷三十 131 组成 132 主治 13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134 制备方法 14 《圣惠》卷五十 141 组成 142 主治 14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144 制备方法 15 方出《圣惠》卷五十六,名见《普济方》卷二五四 151 组成 152 主治 15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16 《普济方》卷三○六 161 组成 162 主治 16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17 《医方类聚》卷一九七引《医林方》 171 组成 172 主治 17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174 制备方法 18 《圣惠》卷五十八 181 组成 182 主治 18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184 制备方法 19 《千金翼》卷十六 191 方名 192 组成 193 主治 19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195 制备方法 20 《圣惠》卷六 201 方名 202 组成 203 主治 20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205 制备方法 21 《圣惠》卷四十九 211 方名 212 组成 213 主治 21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215 制备方法 22 《圣惠》卷四十二 221 方名 222 组成 223 主治 22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225 制备方法 23 《圣惠》卷五十九 231 方名 232 组成 233 主治 23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235 制备方法 24 《圣惠》卷九十 241 方名 242 组成 243 主治 24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245 制备方法 25 《圣济总录》卷二十一 251 方名 252 组成 253 主治 25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255 制备方法 26 《圣济总录》卷三十三 261 方名 262 组成 263 主治 26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265 制备方法 27 《圣惠》卷十一 271 方名 272 组成 273 功效 274 主治 275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276 制备方法 28 《鸡峰》卷二十二 281 方名 282 组成 283 主治 28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285 制备方法 29 方出《丹溪心法》卷四,名见《明医指掌》卷八 291 方名 292 组成 293 主治 29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295 制备方法 296 用药禁忌 30 《圣济总录》卷五十六 301 方名 302 组成 303 主治 30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305 制备方法 31 《圣济总录》卷一一九 311 方名 312 组成 313 主治 31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315 制备方法 32 《圣济总录》卷九十四 321 方名 322 组成 323 主治 32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325 制备方法 33 《医心方》卷二十三引《古今录验》 331 方名 332 组成 333 主治 33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335 制备方法 34 《婴童百问》卷四 341 方名 342 吴茱萸散的别名 343 组成 344 主治 345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35 《圣惠》卷四十八 351 方名 352 组成 353 主治 35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355 制备方法 36 《圣济总录》卷五十五 361 方名 362 组成 363 主治 36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36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吴茱萸散 1 拼音
wú zhū yú sǎn
2 《太平圣惠方》卷四:吴茱萸散21 处方
吴茱萸75克(汤浸七遍,焙干微炒)厚朴15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芎藭30克 干姜15克(炮裂,锉)甘草15克(炙微赤,锉)附子225克(炮裂,去皮、脐)
22 制法上药捣为粗散。
23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治小肠虚寒,小腹刺痛,或绕脐结痛,身出冷汗。
2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9克,以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
25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四
3 《圣济总录》卷二十:吴茱萸散31 处方
吴茱萸(汤洗,焙干,炒)15克 肉豆蔻仁 干姜(炮)甘草(炙)各15克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高良姜各60克 缩砂仁 陈曲(炒)白术各30克
32 制法上十一味,捣罗为散。
33 功能主治温中祛寒,健牌燥湿。治肠痹。寒湿内搏,腹满气急,大便飧泄。
3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每服3克,空腹时用粥饮调下。
35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
4 《圣惠》卷七十八:吴茱萸散41 处方
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微炒),五味子1两。
42 制法上为末。
43 功能主治产后体虚,汗出心烦,食少,四肢羸弱,涩涩恶寒。
4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以酒2大盏浸半日,煎至1盏3分,去滓,分3次温服,不拘时候。
45 摘录《圣惠》卷七十八
5 《圣惠》卷四十三 51 组成
吴茱萸1两(用米醋1中盏,浸1宿,掘1地坑可深56寸,用炭火烧令赤,去灰,入茱萸及醋,用盆合,勿令泄气,候冷取出),木香半两,当归1两(锉,微炒),桂心半两,青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槟榔3分。
52 主治冷气攻心腹,相引头痛,四肢逆冷。
5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热酒调下,不拘时候。
54 制备方法上为细散。
6 《圣惠》卷五 61 组成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煨,或炒),当归3分(锉,微炒),干姜3分(炮裂,锉),厚朴2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桂心半两,枳实半两(麸炒微黄),人参3分(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麦糵1两(微炒)。
62 主治脾胃虚冷,水谷木化,心腹疼痛,四肢无力,少思饮食。
6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食前稍热服。
64 制备方法上为散。
7 方出《百一》卷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三○八 71 组成吴茱萸散。
72 主治蜈蚣伤。
7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嚼烂擦之。
8 《圣惠》卷四十七 81 组成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82 主治霍乱吐逆下利,心腹胀满,脚转筋,手足冷。
8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84 制备方法上为粗散。
9 《圣惠》卷八十一 91 组成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丁香半两,熟干地黄1两,当归半两(锉,微炒)。
92 主治产后血气冲心,闷绝疼痛。
9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热酒调下,不拘时候。
94 制备方法上为细散。
10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101 组成炒吴茱萸45g,乌贼骨45g,硫黄10g。
102 主治湿疹。
10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湿疹渗液多者,撒干粉;无渗液者,用蓖麻油或猪板油调敷。
104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11 《圣济总录》卷三十九 111 组成吴茱萸(汤洗,焙炒)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2两。
112 主治霍乱暴利,昏塞不自知。
11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米饮调下,不拘时候。
114 制备方法上为细散。
12 《疡科选粹》卷一 121 组成吴茱萸(炒,为末)。
122 功效疏散。
123 主治气滞痈肿。
12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用鸡子清调搽。
13 《圣惠》卷三十 131 组成吴茱萸3分(汤浸7遍,焙干,微炒),当归1两,桂心1两,白芍药1两,细辛3分,木通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白术1两。
132 主治虚劳四肢逆冷,脉厥绝,面无颜色。
13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个,煎至6分,去滓温服,日34次。
134 制备方法上为粗散。
14 《圣惠》卷五十 141 组成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当归1两(锉,微炒),人参1两(去芦头),青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荜茇3分,高良姜3分(锉),槟榔3分,胡椒半两。
142 主治膈气,不能饮食,食即呕逆。
14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热酒调下,不拘时候。
144 制备方法上为细散。
15 方出《圣惠》卷五十六,名见《普济方》卷二五四 151 组成韭根1把,乌梅7个,吴茱萸1分(汤浸7遍,焙干,微炒)。
152 主治中恶,心神烦闷,腹胁刺痛。
15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以水1大盏,煎至7分,去滓,分2次温服,不拘时候。
16 《普济方》卷三○六 161 组成吴茱萸。
162 主治蛇蝎螫人。
16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上煮汤,以渍疮上。
17 《医方类聚》卷一九七引《医林方》 171 组成吴茱萸、槟榔、木瓜各等分。
172 主治奔豚气上至,心烦乱,不省人事,上至心下,从少腹起,上至咽喉,闷绝不能言语,或吐或汗出。
17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每服5钱,生姜汤调下。
174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18 《圣惠》卷五十八 181 组成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干姜半两(炮裂,锉),赤芍药半两,桂心半两,当归半两(锉,微炒),桃白皮半两(锉),人参半两(去芦头),细辛半两,真珠末1分,雄黄1分(细研)。
182 主治气淋,腹胀不通。
183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加真珠、雄黄末各1字,搅令匀,更入酒半小盏,煎23沸,放温,食前服之。
184 制备方法上为散。
19 《千金翼》卷十六 191 方名吴茱萸散
192 组成吴茱萸半两,干姜半两,白敛半两,牡桂半两,附子(炮,去皮)半两,薯蓣半两,天雄(炮,去皮)半两,干漆(熬)半两,秦艽半两,狗脊1分,防风1两。
193 主治风跛蹇偏枯,半身不遂,昼夜 ,医所不能治者。
19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日3次,酒送下。
195 制备方法上为散。
20 《圣惠》卷六 201 方名吴茱萸散
202 组成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缩砂1两(去皮),神曲1两(捣碎,炒微黄),白术1两,厚朴2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203 主治大肠虚冷,肠鸣腹痛,食不消化。
20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食前以粥饮调下。
205 制备方法上为细散。
21 《圣惠》卷四十九 211 方名吴茱萸散
212 组成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鳖甲3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当归3分(锉,微炒),京三棱1两(微炮,锉),槟榔1两。
213 主治痃癖气不消。
21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每服1钱,食前以暖酒调下。
215 制备方法上为细散。
22 《圣惠》卷四十二 221 方名吴茱萸散
222 组成吴茱萸1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白术1两,鳖甲1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赤茯苓1两,前胡1两(去芦头),青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京三棱1两,桂心1两,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槟榔1两,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
223 主治胸痹噎塞,不能下食。
22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个,煎至5分,去滓稍热服,不计时候。
225 制备方法上为散。
23 《圣惠》卷五十九 231 方名吴茱萸散
232 组成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白术3分,白石脂1两,木香半两,当归1两(锉,微炒),黄连半两(去须,锉,微炒),干姜3分(炮裂,锉),厚朴1两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233 主治久冷痢不止,心腹疼痛,饮食不消,四肢乏力。
23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粥饮调下,不拘时候。
235 制备方法上为细散。
24 《圣惠》卷九十 241 方名吴茱萸散
242 组成吴茱萸半两(微炒),赤小豆半两,熏黄半两(研入),鸽粪半两(微炒),白矾灰半两,葶苈子1分(微炒),皂荚1分(烧灰),漏芦1分。
243 主治小儿头面风疮,及身上,或如麻豆,多痒。
24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以生油旋调,涂疮上。以愈为度。
245 制备方法上为细散。
25 《圣济总录》卷二十一 251 方名吴茱萸散
252 组成吴茱萸(汤洗,焙,炒)1分,硫黄(研)1分,桂(去粗皮)1分,附子(炮裂,去皮脐)1分,芎1分。
253 主治伤寒,手足厥冷,面青,唇口无色,心中寒栗。
25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煎艾叶汤调下。阴盛者,兼灸气海数10壮。
255 制备方法上为散。
26 《圣济总录》卷三十三 261 方名吴茱萸散
262 组成吴茱萸(汤洗3遍,焙干,炒)1分,槟榔(锉)3分,当归(切,焙)3分,木香3分,郁李仁(微炒,去皮)3分。
263 主治伤寒后脚气,心腹妨闷胀痛,坐卧不安。
26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用水1盏,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
265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27 《圣惠》卷十一 271 方名吴茱萸散
272 组成吴茱萸1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厚朴2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半夏3分(汤洗7遍,去滑),麻黄1两(去根节),肉桂1两(去粗皮),干姜3分(炮裂,锉),白术半两,附子3分(炮裂,去皮脐),细辛半两,天南星半两(炮裂),木香半两。
273 功效回阳。
274 主治阴毒伤寒。
275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衣覆取汗,如人行10里未汗,即再服之。
276 制备方法上为散。
28 《鸡峰》卷二十二 281 方名吴茱萸散
282 组成槟榔1两,硫黄半两,吴茱萸1钱,川乌头1个。
283 主治风寒湿注,下成疮。
28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掺疮上;干者油调敷之。
28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29 方出《丹溪心法》卷四,名见《明医指掌》卷八 291 方名吴茱萸散
292 组成白矾2钱,吴茱萸2钱,樟脑半钱,轻粉5分,寒水石2钱半,蛇床3钱,黄柏1钱,大黄1钱,硫黄1钱,槟榔1个。
293 主治春天发疮疥。
29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香油调,先洗疮去疥,再敷之。
295 制备方法上为末。
296 用药禁忌不宜抓破敷。
30 《圣济总录》卷五十六 301 方名吴茱萸散
302 组成吴茱萸(水浸一宿,焙干,炒)半两,鹤虱(微炒)1两半。
303 主治蛔心痛。
30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空心温酒调下。
305 制备方法上为细散。
31 《圣济总录》卷一一九 311 方名吴茱萸散
312 组成吴茱萸(汤洗,焙,炒)、白芷各等分。
313 主治牙齿疼。
31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用沸汤浸药1钱匕,漱疼处。
315 制备方法上为散。
32 《圣济总录》卷九十四 321 方名吴茱萸散
322 组成吴茱萸(汤洗过,炒)、楝实49个,巴豆半两(捶令微破,3味同炒,候入楝实黄焦色,去巴豆、茱萸不用,将楝实去核用),沉香半两,木香1分,马蔺花(炒)1分,茴香子(炒)1分。
323 主治小肠疝气,牵引脐腹疼痛,腰曲不伸。
32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炒葱酒调下,空心、夜卧、发时服。
325 制备方法上除巴豆、吴茱萸不用外,为散。
33 《医心方》卷二十三引《古今录验》 331 方名吴茱萸散
332 组成吴茱萸1两,薯蓣2两。
333 主治产后余血不尽,多结成(??疒尔)。
33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日3次,酒送下。
335 制备方法上为末。
34 《婴童百问》卷四 341 方名吴茱萸散
342 吴茱萸散的别名茱萸散
343 组成吴茱萸不拘多少。
344 主治初生儿吃乳后口内即生白屑,烦躁;亦治口疮。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345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醋调,敷儿脚心内。退即去之。
35 《圣惠》卷四十八 351 方名吴茱萸散
352 组成吴茱萸1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白术1两,当归1两(锉碎,微炒),紫菀1两(去苗土),槟榔1两,桂心1两,鳖甲1两(涂醋,炒令黄,去裙襕),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微炒),枳实半两(麸炒微黄)。
353 主治积聚,心腹胀痛,饮食减少,四肢不和。
35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稍热服。
355 制备方法上为散。
36 《圣济总录》卷五十五 361 方名吴茱萸散
362 组成吴茱萸(水浸一宿,炒干)3分,荜茇半两,胡椒1分,高良姜半两,当归(切,焙)3分,防葵(锉碎)3分,白茯苓(去粗皮)3分,陈橘皮(水浸,去瓤,微炒)半两,槟榔2个(微煨)。
363 主治厥心痛,及气膈心痛。
364 吴茱萸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空心温酒调下,日晚再服。
365 制备方法上为细散。
古籍中的吴茱萸散 《明医指掌》:[卷八外科]疮疡疥癣证十气因而亏损,以致羸者多矣。疥疮干疥,开郁为主,吴茱萸散敷,或黄连、大黄末猪胆调敷。湿疥,一上散。沙疮
《太平圣惠方》:[卷第五]治脾胃气虚冷水谷不化诸方。水谷不化。心腹疼痛。四肢无力。少思饮食。宜服吴茱萸散方。吴茱萸〔半两汤浸七遍焙干微煨(炒)〕当归(
《太平圣惠方》:[卷第六]治大肠虚冷诸方前稍热服。治大肠虚冷。肠鸣腹痛。食不消化。宜服吴茱萸散方。吴茱萸(半两汤浸七遍焙干微炒)陈橘皮(一两
《太平圣惠方》:[卷第十一]治阴毒伤寒诸方稍热服。如人行十里未汗。再服。治阴毒伤寒。回阳吴茱萸散方。吴茱萸(一两汤浸七遍焙干微炒)浓朴(二两去
《太平圣惠方》:[卷第四十二]治胸痹噎塞诸方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按中国古人的习惯,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以示对亲朋好友的怀念。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曾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在中国史料及中医著述中,有藙、樧、枣皮、药枣、蜀枣、蜀酸枣、魁实、石枣、鼠矢、鸡足、汤主、山萸肉、萸肉、肉枣等名称。古人已经认识到了茱萸的药用价值,并把它用于祭祀,还把它作为地方向朝廷进贡的贡品。
茱萸分布较广,山茱萸、吴茱萸多分布在陕西秦岭、四川、河南、福建、浙江、江苏等地;英国、美国、朝鲜、日本等国也有分布。
祭祀:《周礼·内则》中记载:“三牲用樧。”清代段玉裁解释道:“樧,煎茱萸。”
饰物:中国古人在重阳节时,头插茱萸,登高游兴。
药用:西晋冯翊(今陕西关中西部)太守孙楚《茱萸赋》一文中写到:“有茱萸之嘉木,植茅茨之前庭,历汉女而始育,关百载而长生。森蔓延以盛兴,布绿叶于紫茎。鹑火西阻,白藏授节,零露既凝,鹰隼飘厉。攀紫房于歉枝,缀朱实之酷烈。应神农之本草,疗生民之疹疾。”中国古代许多医学名著,如晋代《神农本草经》、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以及《吴晋本草》、《健康记》、《图经本草》等,均记载了茱萸的药用价值。山茱萸之果实山萸肉,味酸涩,性微温,有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健胃壮阳等功能,中医常用以治疗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遗精、尿频、肝虚寒热、虚汗不止、心摇脉散、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等症。茱萸还是中成药知柏地黄丸、益明地黄丸、爱味地黄丸、十全大补丸、六味地黄丸的主药。山茱萸含有生理活性较强的山茱萸甙、马草鞭甙、皂甙、鞣甙,以及丰富的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能抑制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金黄涩葡萄球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利尿、降压、防癌作用。
辟邪:屈原的《离骚》里提到了茱萸是恶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茱萸的品质“辛辣蜇口惨腹,使人有杀毅党然之状”。古人“悬其子于屋,辟鬼魅”。南朝时就有插茱萸辟邪的记载。晋周处在《风土记》中说:“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茱萸雅号“辟邪翁”。
酿酒:在古代诗文中有不少咏颂茱萸酒的篇章。现代人生产山茱萸系列果酒、饮料,味道淳美,药效显著。
风俗
:古人把茱萸作为祭祀、佩饰、药用、避邪之物,形成茱萸风俗。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于每年九月九日,头插茱萸,饮菊花酒,食蓬饵,出游欢宴。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秋高气爽,正是茱萸成熟之时,茱萸被认为能祛病驱邪,所以古人或头插茱萸枝,或臂佩茱萸囊,登高游兴,并把重阳节称为登高节、茱萸节、茱萸会。直至民国时期,一些文人秋季聚会请贴的常用款式为:“×月×日,登高萸觞,候光。”到民国以后,茱萸风俗逐渐衰退。
目录 1 拼音 2 《伤寒微旨论》卷下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茵陈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26 附注 3 《伤寒全生集》卷三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茵陈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茵陈茱萸汤 1 拼音
yīn chén zhū yú tāng
2 《伤寒微旨论》卷下 21 方名茵陈茱萸汤
22 组成吴茱萸1两,木通1两,干姜1两半,茵陈1两半,当归3分,附子2个(作8片)。
23 主治阴黄,服茵陈附子汤证未退及脉伏者。
24 茵陈茱萸汤的用法用量水4升,煮取2升,去滓放温,分作4服。
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26 附注本方方名,《准绳·伤寒》引作“茵陈吴茱萸汤”。
3 《伤寒全生集》卷三 31 方名茵陈茱萸汤
32 组成吴茱萸、当归、附子、木通、干姜、茵陈、人参。
33 主治阴黄,腹痛或脉伏不出。
34 茵陈茱萸汤的用法用量加灯心,水煎服。
古籍中的茵陈茱萸汤 《医门法律》:[卷六黄瘅门]黄瘅门方炮)干姜(炮二两半)上为粗末,水煎,分三服。茵陈茱萸汤治服茵陈附子汤,证未退,及脉伏者。吴茱萸(一
《校注医醇剩义》:[卷三黄瘅]女劳瘅附子(一枚切)干姜(二两五钱)水煎,分温服。茵陈茱萸汤治服茵陈附子汤,症未退及脉伏者。茵陈(一两五
《医垒元戎》:发黄兼诸杂证茯苓汤茵陈橘皮汤小茵陈汤茵陈四逆汤茵陈附子汤茵陈茱萸汤大抵只是仲景阴证药内加茵陈也用者要当识之掌中
《类证治裁》:[卷之四黄胆论治]附方甘草〔阴黄〕茵陈姜附汤即茵陈四逆汤。〔阴黄〕茵陈茱萸汤茵陈茱萸附子干姜木通当归〔阴黄〕理中汤参术姜
《医宗己任编》:[卷七西塘感症(中)]感症变病重阳节美食:
1、重阳糕。
2、流沙包。
3、鲜虾蛋卷。
4、花生腰果小酥饼。
5、菊花酒。
6、菊花糕。
7、九品羹。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自1989年开始人们又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在这个特别的节日也有特别的风俗习惯。下面我们看看重阳节的饮食习俗都有哪些。
1、重阳登高:山为阳泽为阴,高为阳低为阴,山巅峰顶正是极阳与重阳之处,且秋高气爽、天空万里,故重阳节登临。有些地方用重阳登山时祭扫祖墓。福建莆田、仙游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州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晚秋寒气常被视为鬼魅恶气,有驱风逐邪、稍积祛寒作用的茱萸便成为驱病疗疾的巫术用品。
2、吴茱萸:另一种是茴香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吴茱萸。吴茱萸因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且质量最好,因而得名,也叫越椒或艾子。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成熟后变成紫红色,小粒裂状,香气浓烈,味苦微辛辣。中药采用吴茱萸未成熟的果实,以色绿、饱满者为佳,是祛寒药。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所以古人重阳佩茱萸应该是佩吴茱萸。
3、山茱萸:茱萸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山茱萸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山茱萸,又名石枣、药枣等,是我国名贵的药用经济树种,也是世界上三大名贵木本药材(山萸肉、金鸡纳霜、血竭)之一种,具有很强的药用价值。山茱萸主要是生长在河南的伏牛山,陕西、山西一带,河南省西峡县产量达全国的1/4以上,号称中国的山茱萸之乡。山茱萸一般清明时节开有**的花,“秋分”至“寒露”节气时会生长成熟,核果椭圆形,成熟时红色。山茱萸的食用和药用已经有1500多年历史了,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4、菊花: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重阳时节,正值菊花怒放。秋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长寿之草,菊是汉方医学重要的入药植物。故重阳节赏菊、饮菊花酒。据说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从医学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之妙。
======================================================================================
明天就是九九重阳节了,每个节日里美食各有特色,各有讲究,元宵节吃汤圆,端午包粽子,中秋有月饼,那么我们的重阳节又有什么传统的美食呢?
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日,时值金秋送爽,菊桂飘香的时节。重阳节活动丰富多彩,情趣盎然,有登高远游、放风筝、聚会赋诗,欣赏菊花、插带茱萸等,各地略有不同。重阳节的美食中最有影响力的当数重阳糕、菊花酒、肥螃蟹了。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糕上插着彩色的小旗,点缀着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仁等果实。北方的重阳糕,以发面花果蒸糕最为著名,又名发糕。发面蒸糕是将面粉发酵后扣入小碗中,每小碗底放上各种花果,如红枣、果仁、蜜饯、红丝、绿丝等,上笼蒸熟后将面糕倒出,正好各种花果均在面糕上面,并呈馒头状。发面的重阳糕,松甜软糯,味美十足。
重阳时节,正值菊花怒放,农历九月也必饮的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叫“菊月”或“菊节”,故赏菊是重阳不可缺少的活动。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的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据说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制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菊花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之妙。
九月,也正是食蟹的大好季节,这时的螃蟹膏黄味美,肉质细嫩。我国吃蟹的历史悠久,蟹的菜肴也不断发展,各个时期,都有各个时期的螃蟹名菜肴。
重阳节又是老人节,取九乃大数,寓意健康长寿。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祝愿天下的老人们吃好喝好,快乐幸福,健康长寿。
======================================================================================
重阳节 如何饮食才会更健康
重阳节如何饮食健康有保证?很快就要到九月初九重阳节了。重阳节是登高望远思念亲人的日子。中国传统的节日,都是和吃联系在一起的。重阳节吃什么好呢?传统九九重阳节要吃重阳糕,喝菊花酒,当然,九月初九,也正是菊黄蟹肥时,所以吃螃蟹也很方便哟。
重阳节的花糕和栗子糕
北京的小吃中有两样是专在重阳节时食用的,一为花糕,一个是栗子糕。
花糕,别名也叫栗子糕。它的制法是用江米面加水蒸熟,用屉布沾水包起蒸熟的江米面揉均匀至光滑,分成四块,再分别拍成2厘米厚的片放在案板上,抹一层豆馅,再铺一层江米面,依次类推连铺三、四层后,在最上面密密实实的码上煮熟的栗子、桃仁、瓜仁,最后撒上京糕丝、青梅果脯等就算制成。无论看着还是吃着都类似于多层的酥皮儿。早年间在北京以东四牌楼那儿的致美斋、桂馨斋做的花糕最有名。
栗子糕,是用栗子泥为主料制作而成的。具体做法是:将生栗子去皮蒸熟后捣成泥状,分成三份,一份摊开做底,然后铺一层京糕片,再铺一层栗子泥,再铺一层澄沙馅,最后在上面铺第三份栗子泥。而后,用切成小块的京糕片和青梅丝拼成各种图案。这样就制成了黄、红、褐三色相间五层码放的栗子糕。吃的时候再浇上用白糖和桂花熬成的糖汁。
在中国重阳节时吃花糕的风俗早在汉代就有,据当时的《西京杂记》中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食人长寿。”其中“食蓬饵”,就是吃蓬糕的意思。说到九月初九吃重阳糕,在民间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古时候,在某地的一座高山上住着一户淳朴善良的农民,一日他耕地时遇见一位老者,告诉他在九月初九那一天他的家中将会有难,必须往高处搬家,搬得越高越好。这位农民将信将疑,犹犹豫豫终于在九月初九的早晨下定决心,举家向山上搬。还没有走出多远,原来家的地方就着起了大火,火接风势向上一直蔓延,他带着全家就不停的向上爬,一直爬到山顶才避开火势。以后,就有了在九月初九登高避祸的习俗。后来,为了方便,又逐渐演变成了在这一天“吃糕”代替“登高”,以求避祸的习俗。
重阳节的三种食俗
古代把农历三月三为春天的大节,叫上已;九月九为秋天的大节,曰重阳。上已踏青,以后逐渐被清明节所替代,但“三月三”这个吉祥的日子仍是壮族、黎族、畲族等少数民族重要节日。九月九,因为月日同声,又值秋日,历来受人们的重视。《易经》将“九”定为阳数,而“九”为阳数是最大的,两九相重称为“重九”,两阳相重叫“重阳”,可以引发人们许多的联想。中秋已过,步入盛秋,季节变化,又引起人们对人生的感叹,多种情感的交集,使得重阳节发展成为以娱乐为主的节日。在节日食品民俗事项中有三项,俗称:“三宝”。
第一,重阳要饮“菊花酒”。九九与“久久”谐音,与“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这一说法。金秋九月,秋菊傲霜,文人将九月称“菊月”,老百姓把菊花称“九花”,北京将菊花当成市花之一。由于菊花斗寒的独特品性,所以使得菊花成为生命力的象征。在古人那里有着不寻常的文化意义,认为它是“延寿客”、“不老草”,可使人老而弥坚。
第二,是吃花糕。重阳节敬老,登高以避灾。“糕”与“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寿高九九”之含义,所以“重阳花糕”成了普受欢迎的节日食品。秋高气爽,登高辞青,品尝花糕,赏菊吟陶渊明诗句,举办各种尊老敬老活动,充满了人间亲情。我国南方普遍有重阳节插茱萸驱邪的习俗,而北京则以敬老为主要内容,所以赏菊多,而插茱萸者少。
第三,是吃羊肉面。“羊”与“阳”谐音,应重阳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顶上的“一”,有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的寓意,以应“九九”之典。京城给九十九岁老人过生日叫“白寿”。有钱人家当日可举行以羊肉为主的宴会,爆、烤、涮以至全羊席。秋天是羊儿最肥的季节,羊肉性暖,可以御寒。
==================================================================================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在这里小编为您打造的重阳节美食专题不要错过哦!让我们一起在重阳佳节为父母做一顿丰盛的饭菜吧!
重阳节养肺润肠敬老汤-鲫鱼萝卜汤
“九九”也即“久久”,寓意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我们都希望长辈们拥有健康快乐的晚年生活,最在乎的也是老人们的身体健康。为老人创造舒适而健康的生活环境,提高长辈的生活质量,是我们做晚辈的应尽责任。重阳时值金秋,正是一年养生滋补时,一款养肺润肠、美味滋补的好汤也可以是我们重阳节孝敬老人回报父母的一份好礼物。
=======================================
重阳节养肺润肠敬老汤-鲫鱼萝卜汤
“九九”也即“久久”,寓意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我们都希望长辈们拥有健康快乐的晚年生活,最在乎的也是老人们的身体健康。为老人创造舒适而健康的生活环境,提高长辈的生活质量,是我们做晚辈的应尽责任。重阳时值金秋,正是一年养生滋补时,一款养肺润肠、美味滋补的好汤也可以是我们重阳节孝敬老人回报父母的一份好礼物。
鲫鱼:含有优质蛋白质,易消化易吸收,经常食用可增强抗病能力;
白萝卜:是药食兼用的最佳蔬果之一,养肺润肠,平喘止咳,顺气消食,可谓百病皆宜;
西班牙橄榄油:其主要脂肪酸--油酸液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增加肠道动力,通畅肠道。其含有的微量元素(尤其是由苯酚,维生素E和胡萝卜素构成的抗氧化剂),可以抗氧化,改善动脉循环和防止血栓的形成,具有保护老年人健康和延年益寿等功效。
原料:
活鲫鱼1条、白萝卜100克、西班牙橄榄油25克、盐、胡椒粉、姜、香菜适量。
做法:
1、鲫鱼让摊主代劳宰杀后去鳞、鳃、肠洗净,抹干表面水分;
2、萝卜去皮切丝,入沸水焯一下捞起滤水;
3、炒锅烧热后下西班牙橄榄油至6成热,将鲫鱼慢慢滑入锅中;
4、中火将鱼煎黄后翻面也煎至金黄;
5、倒入足量开水,大火煮10分钟,倒入萝卜丝再煮2分钟;
6、调入盐和白胡椒粉,撒上香菜即可。
===================================================================================
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佩茱萸·簪菊花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吃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
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 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 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 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 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
饮菊酒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一种特殊的炮制方法。这句话的出处在这里,治食已吞酸,胃气虚冷者,吴茱萸(汤泡七次,焙)、干姜(炮)等分。为末,汤服一钱。(《圣惠方》),汤泡七次是这本古医书上的记载,一种特殊的炮制方法。中药材吴茱萸是一味温里药,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茱萸:俗称“越椒”、“艾子”,是一种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的常绿带香植物。茱萸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山茱萸科的山茱萸,一种是芸香科植物吴茱,都是著名的中药。
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果实成小粒裂状,味极辛香,可食用,茎、叶可入药,功能暖胃燥湿,为“十全大补丸”、“六味地黄丸”的重要成分之一。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扩展资料
山茱萸别名:肉萸、枣皮、药枣、山萸肉等。科名:山茱萸科 Cornaceae 、灯台树属。植物形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老枝黑褐色,嫩枝绿色。叶对生,卵状椭圆形或卵形,长5—12厘米,宽约75厘米,顶端尖,基部浑圆或楔形,表面疏生柔毛,背面毛较密,侧脉6—8对,脉腋有黄褐色短柔毛;叶柄长约1厘米,有平贴毛。伞形花序腋生,先叶开花,有4个小型苞片,卵圆形,褐色,花**;花萼4裂,裂片宽三角形;花瓣4,卵形;花盘环状,肉质。核果椭圆形,成熟时红色。花期5—6月,果期8—10月。分布:浙江、安徽有分布;生于山沟、溪旁或较湿润的山坡。山茱萸是我国传统中药材,以去核后的果肉入药。陕西佛坪县,位于秦岭南坡腹地,汉中地区东北部,境内多山,林木葱笼,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土壤疏松肥沃,是山茱萸的最佳生长区,自古就是山茱萸的著名产地。南朝梁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山茱萸,生汉中山谷”。《名医别录》载:“山茱萸,生汉中山谷,九十月采实”。
吴茱萸别名:曲药子、伏辣子、茶辣、臭泡子。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的近成熟果实。植物形态:灌木或小乔木,高25~8m。幼枝、叶轴、叶柄及花序均被黄褐色长柔毛。羽状复叶对生;小叶5~11,长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14cm,宽2~6cm,上面疏生毛,下面密被白色长柔毛,有透明腺点。花单性异株,密集成顶生的圆锥花序。骨突果紫红色,有粗大腺点,每果含种子1粒。花期6~8月,果期9~10月。分布:生于温暖地带山地、路旁或疏林下。产区分布于浙江、陕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湖南、湖北、福建、江西。采制: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食茱萸学名: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食茱萸别名:红刺_、红刺葱、大叶刺葱、仁刺葱、刺江某、江某、越椒、毛越椒、鸟不踏等。特征:枝干分布瘤乳状尖刺,连鸟儿也不敢在上面栖息,因此有“鸟不踏”之称。叶片为羽状复叶互生,长30-80厘米,小叶片为披针形,长6-12厘米,边缘有锯齿,小叶密布透明油腺,有芳香味,幼叶常呈红色,故名红刺_。很多凤蝶幼虫也喜爱吃食茱萸的叶子,为诱蝶植物。食茱萸春季开花,圆锥花序,花小,黄白色。食茱萸是重要的蜜源植物,开花时常吸引许多蝴蝶、蜂类、甲虫等昆虫来前来吸食花蜜,形成“蝴蝶树”的奇特景观。果实于秋季成熟,为__果,球形,直径05-06厘米。味道及用途:辛苦,温,有毒。①《千金食治》: "辛苦,大温,无毒。" ②《唐本草》: "辛苦,大热。"③《纲目》: "有小毒。"入肝、胃经。自古以来食茱萸就是药食兼用的本草。在辣椒传入中国前,是川菜辣味香料的主要来源之一。四川古人称其为“艾子’。至明代中叶时,食茱萸已成为四川食物中广泛使用的调味品。《本草纲目》记,食茱萸“味辛而苦,土人(此处“土人”指四川湖北一带——引者)八月采,捣滤取汁,入石灰搅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味辛辣,入食物中用”。在中国千年历史里,茱萸也曾扮演十分重要的辛香角色,是六味中“辣”的 的主要来源,但因茱萸多为野生,采摘不易,而且处理工序较为复杂,在明中代辣椒从美洲传入中国(被当为观赏性植物),并在明后期用为调味品后,茱萸才逐渐退出厨房。
目录 1 拼音 2 方出《丹溪心法》卷四,名见《医统》卷六十 21 组成 22 主治 23 吴茱萸煎的用法用量 24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吴茱萸煎 1 拼音
wú zhū yú jiān
2 方出《丹溪心法》卷四,名见《医统》卷六十 21 组成吴茱萸半两,寒水石3钱,黄柏2钱,樟脑半两,蛇床子半两,轻粉1钱,白矾3钱,硫黄2钱,槟榔3钱,白芷3钱。
22 主治肾囊湿疮。
23 吴茱萸煎的用法用量先用吴茱萸煎汤洗,麻油调搽。
24 制备方法上为末。
古籍中的吴茱萸煎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八十二妇科心镜(上)]通用方论
》云∶男子宜熟,女子宜生,以其行血,合用生者)上煎法及加减法并见《螽斯广育》卷中。(《局方》)四君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六十前阴十证]病机三分)上为末,干掺上。避风湿冷处坐卧。(丹溪)吴茱萸煎治肾囊湿痒。吴茱萸(半两)寒水石(三钱)黄柏(
《本草纲目》:[主治第三卷百病主治药]霍乱乌头(水泄寒利,半生半炒丸服。)艾叶(泄泻,同吴茱萸煎服。同姜煎服。)莨菪子(久泄,同大枣烧服。)菝
《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二卷果之四]吴茱萸苦酒调涂帛上,贴之。(《外台秘要》)阴下湿痒∶吴茱萸煎汤,频洗取效。(同上)骨在肉中不出者∶咀茱萸封
《太平圣惠方》:[卷第五十九]治休息痢诸方吴茱萸散简介
本文2023-10-17 11:09:5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0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