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不见经传什么意思?有什么样典故及故事?
成语: 不见经传 成语简解 编号 : 749 成语 : 不见经传 注音 : ㄅㄨˋ ㄐ|ㄢˋ ㄐ|ㄥ ㄓㄨㄢˋ 汉语拼音 : bù jiàn jīng zhuàn 参考词语 : 不见书传 反义 : 史不绝书 , 名垂竹帛 , 名垂青史 , 名扬四海 , 引经据典 近义 : 没没无闻 , 湮没无闻 , 道听途说 释义 : 以往的典籍中从未记载过。经传,指经典和解释经典内容的著作,后用作典籍的代称。「不见经传」比喻没有名气。语本《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列传.序》。亦用于比喻缺乏根据,没有来历。 Emoji符号 : ️ (这是本站原创收集整理的汉字“不见经传”对应Emoji表情符号“️”,为汉字添加生动形象的符号️、对照PNG及动画GIF图,也方便大家复制粘贴到社交媒体等地方,点击Emoji符号"️"和链接还可以查看该符号在《EmojiAll表情词典》中更详细的介绍。)
成语详解 典故说明 : 「不见经传」原作「不见书传」。「经传」、「书传」都是典籍的代称,「不见书传」即是指从未出现于文献记载中,在《史记》里就有这种用法。〈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众弟子的身世,取材自古籍文献。孔子桃李满天下,教过的学生不计其数,但并非每个都像颜回、子路、子游、子夏等那么有名,可以在文献里找到相关的生平资料。有不少人是不见于书传中,生平不详,只好将他们列在后面。后来「不见书传」变为「不见经传」,较早的书证如宋.洪迈《容斋三笔.卷一三.再书博古图》:「考诸前代,叔液之名不见经传。」意思是说:「在以往众多典籍中,都没出现过叔液这个名字。」后来「不见经传」就被用来比喻没有名气,亦用于比喻缺乏根据,没有来历。如:「这种说法不见经传,恐是作者自创的吧!」 典源 : 《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列传.序》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冄伯牛,仲弓。政事:冄有,季路。言语:宰我,子贡。文学:子游,子夏。……自子石已右三十五人,显1>有年名及受业2>闻见于书传。其四十有3>二人,无年及不见书传者纪于左:冄季字子产。……公西葴字子上。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誉者或过其实,毁者或损其真,钧之未睹厥容貌,则论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余以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论语》弟子问并次为篇,疑者阙焉。 〔注解〕 (1)显:明白、清楚。 (2)受业:追随老师学习。 (3)有:音|ㄡˋ,通「又」。 书证 : 01宋.洪迈《容斋三笔.卷一三.再书博古图》:「考诸前代,叔液之名不见经传,惟周八士有叔夜,岂其族欤?」 02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六》:「俗语云:『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指心而言也。三字虽不见于经传,却亦甚雅。」 03《醒世恒言.卷四.灌园叟晚逢仙女》:「那九州四海之中,目所未见,耳所未闻,不载史册,不见经传,奇奇怪怪,跷跷蹊蹊的事,不知有多多少少。」 04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三.尧冢灵台》:「禹会诸侯于江南,计功而崩,其陵在会稽。惟尧之巡狩不见经传。而此其国都之地,则此陵为尧陵无疑也。」 05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二》:「痘神之说,不见经传。」 用法说明 : 一、 语义说明比喻没有名气。 使用类别用在「毫无名气」的表述上。 例 句 <01>今年参展的画家,虽多半名不见经传,但作品水准都很高。 <02>他只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但说的话却比你们这些有头有脸的人还要合情合理。 <03>这本文学杂志专门登载名不见经传的新人作品,对提携艺文新秀,推动文学创作,深具影响。 <04>历史上不知有多少伟大的成就,都是由名不见经传的人创造出来的,可见史书所载,确有其局限。 二、 语义说明比喻缺乏根据,没有来历。 使用类别用在「无凭无据」的表述上。 例 句 <01>这种说法不见经传,恐是作者自创的吧! <02>写文章要引据确实,尽量避免使用不见经传的资料,以征昭信。 成语接龙
“传”字开头的成语
传闻不如亲见“不”字开头的成语
不学无术 不共戴天 不伦不类 不耻下问 不可救药 不胫而走 不求甚解 不速之客 不寒而栗 不毛之地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足挂齿 不识时务 不翼而飞 不修边幅 不屈不挠 不胜枚举 不知所措 不见经传 不可一世“传”字结尾的成语
名不虚传 不见经传 道听途传 据经引传 不见书传参考《国语辞典》中的成语:不见经传。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的成语:不见经传。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成语“不见经传”分成的单字详解:
不, 见, 经, 传。
成语: 言之有物 成语简解 来自《国语辞典》的讲解: 编号 : 1006 成语 : 言之有物 注音 : |ㄢˊ ㄓ |ㄡˇ ㄨˋ 汉语拼音 : yán zhī yǒu wù 反义 : 空洞无物 , 蛙鸣蝉噪 , 游谈无根 近义 : 言必有中 释义 : 指言论或文章有根据、有内容。语本《易经.家人卦.象》。 △「 言之无物 」 Emoji符号 : (这是本站原创收集整理的汉字“言之有物”对应Emoji表情符号“”,为汉字添加生动形象的符号、对照PNG及动画GIF图,也方便大家复制粘贴到社交媒体等地方,点击Emoji符号""和链接还可以查看该符号在《EmojiAll表情词典》中更详细的介绍。)
成语详解 典故说明 : 「言之有物」原作「 言有物 」,指言语有内容,不说空泛无益的话。《易经》相传由伏羲制卦,文王作系辞,孔子作《十翼》。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经》的内容,最早只是记大自然、气象、天文等变化,供古代帝王施政参考之用,一般百姓则用为占卜吉凶。直到孔子为《易经》作传,才赋予它哲理上的意义,成为儒家的重要典籍。《易经》的内容充满神秘的色彩,理念幽微莫测,由宇宙运行乃至人事生灭,都有极精辟的见解。〈家人〉是《易经》的第三十七卦,指一家之人,卦形为火下风上(),取风由火出,人人各守其职之义。象辞的解说为:「风由火而生出,是〈家人〉这一卦的象征。因此君子讲话的内容必定实在,不会说空泛无益的话,做事也能持续不断,不会半途而废。」后来「言之有物」这句成话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言论或文章有根据、有内容。 典源 : 《易经.家人卦.象》〈象〉1>曰:风自火出2>,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注解〕 (1)〈象〉:易经十翼之一,是解释爻象的文辞。相传为孔子所作。亦称为「象辞」、「象传」。 (2)风自火出:〈家人〉的卦象,离下巽上;风指巽,火指离,火烧则空气上升形成对流,产生风,如同家之本,由人而出。 书证 : 01宋.苏轼《东坡易传.卷四.家人卦.初九》:「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至矣!言之有物也,行之有□也,虽有悍妇暴子弟,莫敢不肃。然而未尝废恩也,此所以为至也。」 02明.许孚远〈观我堂摘稿序〉:「究本言之无声无臭,浑然同源推用,言之有物,有则毫发不爽,故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皆所以止于至善之实事,本末终始,一以贯之者也。」 03《唐宋文醇.卷三九.眉山苏轼文》引宋.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书〉清.高宗评语:「尝考韩、李之书,其期于言之有物者,则此文固未尝论及。至其言词章者,虽昌黎无以逾矣。」 04《清朝四书文.刘子壮.君子笃于亲》:「中后四比,近情切理,亦从古籍沈浸得来。时文中言之有物者。」 05《孽海花.第二○回》:「惟首两句笼罩全篇,末句总结大意,不必言之有物。」 用法说明 : 语义说明指言论或文章有根据、有内容。褒义。 使用类别用在「内容充实」的表述上。 例 句 <01>这篇文章言之有物,掷地有声。 <02>这本书言之有物,的确值得一读。 <03>写文章必须要言之有物,切忌空话连篇。 <04>写作必须言之有物,不可流于虚妄空谈。 <05>如果你言之有物,就可以受人敬重和赏识。 <06>现在言之有物的电视节目,真是少之又少。 <07>这个节目言之有物,所邀请的来宾都是学有专精。 <08>他的演讲言之有物,因此吸引广大听众,场场爆满。 <09>口才好的人有三个条件:第一是把话讲清楚,第二是言之有物,第三是风趣。 成语接龙
“物”字开头的成语
物以类聚 物极必反 物换星移 物盛则衰 物极则反 物极则衰 物至而反 物至则反 物极必返“言”字结尾的成语
哑口无言 畅所欲言 逆耳之言 顿口无言 巧语花言 立马万言 不惭大言 蜚流之言 闭口无言 九鼎一言 直口无言 噤口不言 厉色疾言 尽所欲言 令色巧言 逆耳忠言“言”字开头的成语
言不由衷 言人人殊 言简意赅 言过其实 言之有物 言听计从 言行计从 言听计用 言若悬河 言简意足 言笑不苟 言简意深 言由衷发 言泪俱下 言何容易 言无伦次 言不由中 言从计行 言听计行 言类悬河
“物”字结尾的成语
暴殄天物 探囊取物 恃才傲物 言之有物 身无长物 家无长物 别无长物 殄天物 他无长物 室无长物 暴天物 恃才骄物 恃才凌物 囊中取物参考《国语辞典》中的成语:言之有物。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的成语:言之有物。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成语“言之有物”分成的单字详解:
言, 之, 有, 物。
朱元璋做皇帝治理国家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他以七十一岁高龄去世后,他意想不到的、自己的儿子与自己的孙子争夺皇位的惨祸发生了。
朱元璋共有二十六个儿子,长子朱标是皇太子,其他皇子被封为亲王,镇抚全国各地。如北平(今北京)的燕王、西安的秦王、太原的晋王等,地处边境,还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负有防御边疆的责任。
太子朱标最讨明太祖喜欢,但在公元1391年病死。朱标的儿子朱允被立为皇太孙,做皇位继承人。
但是,明太祖还健在时,朱允的那些手握重兵的叔叔们对侄儿就不太客气。朱允看得出来,便向师傅黄子澄请教对付的方法。黄子澄给他讲了历史上汉景帝削平藩王的事例,暗示将来可以运用皇帝权威,削弱他们的兵权。朱允记住了这个办法。
不过,其中潜伏的祸患,明眼人都看得出。有个训导(学校教官)借谈星象变化,上疏明太祖指出,亲王们势力过强,将引发政变,建议及早采取措施,消除隐患。但这一建议触怒了明太祖,上疏人被关进大狱而死。从此,吓得没有人再敢开口。明太祖也不是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而是不愿过早削弱边境防卫力量,也不愿外人插手他的“家事”。他临死时,遗诏不许外地亲王来京参加葬礼,强调各地官吏必须听从朝廷的指挥,就有防止变乱的意思,但为时已晚。
朱允登基后,改元建文,史称明惠帝。他那些拥兵一方的叔叔们都不乐意他的统治,燕王尤其激烈。
燕王名棣(dì),是太祖第四个儿子,从小在军中,又镇守北平二十多年,身经百战,既会打仗,兵力又最强大。
朱棣听到太祖去世,不顾禁令,强行到应天参加葬礼。走到半路,被建文帝派人阻止。
朱棣回到北平,异常愤怒。他一面与各亲王串连,对抗朝廷,一面招兵买马,吸纳人才,加紧练兵,壮大他的武装。
建文帝找到黄子澄,问对付的办法。黄子澄说:“请陛下放心,照当初我对陛下说的办就是了。”
黄子澄找大臣齐泰商议。齐泰要直接抓捕燕王。黄子澄说燕王势力大,不易下手。不如先逮捕其他亲王,削弱反抗势力,再抓他就会容易得多。两人统一了意见,并征得建文帝的同意。于是,周王等几家亲王首先被抓了起来。
为侦察燕王行动,黄子澄又向北平派出了忠于朝廷的高级官员,并调派重兵,加强防范。还在燕王府中安插内应,密切监视。
燕王为争取时间,装起疯来:满街乱跑乱叫,抢人家的酒吃,颠三倒四乱说话。又整天昏睡泥地,大热天里围炉烤火。
齐泰不信燕王真疯。他逮捕了一个燕王府军官,了解到燕王即将起兵造反,立即指派北平最高军政长官张、谢贵带重兵围住燕王府,说是逮捕府中图谋不轨的官员。同时密令北平都指挥张信逮捕燕王。
然而燕王接到张信告密,决心立即起兵。他假装答应交出府中密谋造反的官员,将张、谢贵二人引诱到府中杀死,清除了朝廷安置在他府中的内应,立即迅速占领整个北平,举起了反叛的大旗。
朱棣宣告,起兵是为了清除皇帝身边的奸贼,是“靖难”,也就是平定内乱。这次战争,被称为“靖难之役”,实质上是叔侄间争夺皇位的战争
永乐盛世是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所出现的盛世,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
此外,明成祖命人编纂了《永乐大典》。这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典籍。它包容了先秦以来所有经典的书,可以说就是本百科全书。这样的典籍客观上也备份了那些古籍,使得很多书不至于失传。
明成祖统治期间社会安定、国家富强,疆域辽阔。
由于明成祖年号为“永乐”,以至称赞该时期“远迈汉唐”,后世的史学家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
有学者认为永乐盛世远超过了后来的所谓“康乾盛世”。 明成祖开创的永乐盛世和后来的明仁宗、明宣宗开创的仁宣之治合称永宣盛世。
一饭千金源于韩信::以千金来报答他人的恩惠 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侯,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勤劳的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的。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随从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的。
它的意思是说: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助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能力时,应该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我们运用这成语时,必须透彻地了解它的含义:第一,真心诚意乐于助人的人,是永远不会想人报答他的;第二,有钱人对穷人的救济,那是一种资助,即使穷人真有一天得志了去报答他,也不能称之谓“一饭千金”;第三,最难能可贵的是在自己也十分困难的情形下,出于友爱、同情去帮助别人,这样的帮助,在别人看来,确是“一饭”值“千金”的。
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开卷有益的成语典故是什么,希望能帮到大家!
开卷有益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打开书本,总有益处。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
这个成语来源于《渑水燕谈录》,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
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这部书是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故定名为《太平总类》。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
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
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
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十分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读书,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的阅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有益处。
黄河的传说 :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灌上黄河水。
传说,牛首山上住着几户回回和汉人,他们人老几辈在山底挑水,在山头上种地。老老小小忙个不停,却吃不饱,穿不暧,天长日久,谁也 受不了这种折磨。
有一年,一个七十开外的老回回,名叫尔德,在山上开了一个瓜果园,种了些黄瓜。他每天起早贪黑,到黄河里去挑水浇黄瓜,肩膀压肿了,脚底起皮了,精心地务育着黄瓜,黄长得又嫩又甜。
这一天尔德老汉累了,躺在菜园门上睡着了。
他刚睡熟,就梦见天空飘来一朵白云,渐渐地,那白云变成了一个白胡子阿訇,抖动着银色的胡须,对尔德老说:“今天有两场大风,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场黄风,能把黄瓜吹蔫;后晌有一场黑风,能使黄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风,你都不要把黄瓜摘下来。
尔德老汉惊醒一看,不见了白胡子阿訇,却见北面黄风弥天盖地,霎时刮到牛首山来了。尔德老汉细细瞅着黄瓜,果然一个个蔫了,他心里非常难过,一年的血汗白费了,可一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话,就没有动。
到了后晌,一股黑风过,吹得山摇地动,树叶落下一层又一层。尔德老汉一看,黄瓜快要落地,他气得摘掉了一个又蔫又小的黄瓜使劲扔进了黄河。黄河马上断了一条线。像神仙用刀切过一样,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河底,尔德老汉往下猛扑时,河水“哗”地一下又并拢了。老汉又累又饿,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乱舞,晕晕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这时,尔德老汉又听见那位白胡子阿訇说“这黄瓜就是征服黄河的钥匙,它可以叫黄河断流,也可叫黄河听人的话。可现在黄河叫黄风和黑风这两个伊比利斯折腾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种一园子黄瓜,黄瓜熟了的时候,你拣最大的一个扔进黄河里。那时,你走进河底洞里,珠宝由你挑,粮种由你拿,还有一把宝剑可以斩龙杀妖,驯服黄河,你指哪里,黄河水就流向哪里。”
第二年,勤劳的尔德老汉又种了一园子黄瓜,他不怕路远,不惜流汗,从黄河里挑水浇瓜。工夫不负苦心人,最后,园子里结了一个三尺长的黄瓜,长得像一把钥匙。老汉高兴地日夜睡在瓜园里,一直等到瓜熟。
这一天,天气晴得没一点子云彩。尔德老汉把那三尺长的黄瓜摘下来,念了个“太斯米”,扔进黄河里。这时只听黄河一声咆哮,裂开了一条长缝河底的石头都看得清清楚楚。尔德老汉下到河底,见靠着河岸有个洞,洞里珍珠玛瑙应有尽有。老汉拿了些,刚往出走时,听得一阵暴风狂吼,一时河面上波涛滚滚,一浪高过一浪。尔德老汉拿起宝剑向那黑旋风和黄旋风左右猛劈几十剑。一会儿,黑风和黄风吹出天边去了。
这时,黄河的断缝渐渐地合严。尔德老汉想起白胡子阿訇的嘱咐,这宝剑可以征服黄河,他心里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黄河填满沟壕,淤平山梁。老汉手持两把宝剑,向黄河猛劈下去,黄河的水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长城,只是节节升高,远远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后,南至六盘山,西至贺兰山,到处都是水,只留下几个山尖尖。尔德老汉这才抽出宝剑,叫黄河水向前流去。
从此以后,山大沟深的宁夏,变成了一马平川,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渠造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2)炎黄二帝与尧舜禹的传说(陈梧桐陈名杰)
黄河和她的儿女们,是如何从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时代的门槛的,要揭开这个谜底,除了依靠考古文物资料外,还要利用古籍记载的许多远古神话传说。炎黄二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便可帮助我们探明黄河及其儿女从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时代的某些轨迹。
黄帝和炎帝其实并不是皇帝,而是古书记载中黄河流域远古时代的两个部落首领。黄帝和炎帝都出生于黄河的支流渭河流域,当时已是父系氏族公社时代。传说他们都是“有熊国君”少典氏的后裔,“昔少典娶于有氏,生皇(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里所说的“生”,并非说黄帝和炎帝是少典氏亲生,而是说他们都是少典氏的后裔。“黄帝以姬水成”,是说他在姬水岸边长大,因而以姬为姓。姬水当即古漆水,发源于今陕西麟游县西部偏北的杜林,在今武功县汇入渭河。姜水为渭河支流歧水下游的一段,即今之清姜河,在陕西宝鸡汇入渭河。这就是说,炎黄两个部落,最初的活动地区都在黄河的支流渭河的上游地区。
传说黄帝原姓公孙,因长于姬水,才改姓姬;曾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因是有熊国君之苗裔,又称有熊氏。他“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伶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后来被推举为部落首领,率部迁徙到陕西北部定居。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了寻找更加平坦、开阔、肥沃的土地,又沿北洛河南下,到达今陕西的大荔、朝邑一带。那里的黄土地给了他们发展农业的便利条件,但不时出现的干旱又困扰着他们,迫使他们去继续寻找理想之所。于是,黄帝又率领族人从大荔、朝邑东渡黄河,顺着中条山和太行山麓进入汾河谷地,再向东北迁移,到达今河北涿鹿附近。那里有由桑干河、洋河冲积而成的适宜农耕的宽阔谷地,附近还有可供狩猎的山林,他们觉得环境非常优越,就定居了下来。
就在黄帝率领他的部落东迁的时候,炎帝也率领他的族人开始长途跋涉。炎帝又称赤帝,一说他降生于厉(烈)山即今湖北随州市厉山镇,一说他降生于常羊即今陕西宝鸡神农乡常羊山,“育于姜水,姜姓,以火德王,亦曰烈山氏”。同是为了寻找理想的定居之地,他也率领部落东迁。但走的路线与黄帝不同,他们先是沿渭河东下,到达今河南西南部,再顺黄河东下,到达现在的豫东地区,在那里安顿了下来。
那时候,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和氏族制度的瓦解,部落首领逐步掌握了一定的特权。部落之间为了争夺生存空间,为了互争雄长,经常发生战争。一些部落首领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内行刀锯,外用甲兵”,也发动掠夺财富、奴役其他氏族部落的战争。这种战争加剧了社会的分化,给正常的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威胁,但氏族制度调节社会矛盾的习惯法此时又已丧失作用,对此显得无能为力。面对日益增多的战争,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部落便互相联合起来,结成联盟,进而结成范围更大的联合体。炎、黄两大部落这时也都使用武力征讨四方,扩大自己的势力,从而引发大规模的冲突。双方在阪泉(今河北怀来)进行了三次大战,黄帝指挥属下的熊、罴、貔、貅、、虎六个氏族,与炎帝部落杀得天昏地暗,炎帝部落遭到惨败,只得缴械投降。由于这两个部落有血缘亲属关系,黄帝没有屠杀炎帝部落,而是和他们结成部落联盟,黄帝便成了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炎黄部落联盟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日后华夏族的雏形。
后来,定居在山东曲阜地区的九黎首领蚩尤扩展势力范围,又引发了与炎帝部落的战争。九黎即九夷,属于东夷族。传说蚩尤领有9个部落,81个氏族,他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如同妖魔,这可能是出自炎黄子孙对其他部落首领的故意丑化。“蚩尤作冶”,“以金作兵”,制造兵杖、刀、戟、大弩,英勇善战,威震天下。他率领9个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西进豫东,进攻炎帝部落。炎帝部落无法抵挡,节节败退,居地尽失。蚩尤紧追不舍,炎帝向黄帝寻求援助。黄帝于是率部迎击,与蚩尤在涿鹿展开激战。这场战争进行得极其惨烈,据说黄帝与蚩尤九战不胜,蚩尤放出大雾弥漫了三天三夜,黄帝的部落看不清方向,黄帝之“臣”风后受北斗星座的启示发明了指南车,他们才得以冲出大雾。黄帝在困境中还得到玄女的帮助,制作了80面大鼓,用东海神兽夔的皮蒙鼓,用雷兽的骨头作鼓槌,在战斗中擂响,声闻500里。战斗延续了很长时间,最后在冀州进行决战。黄帝派应龙向蚩尤进攻,应龙蓄水,摆下水阵。蚩尤请来风伯雨师,一时风雨大作,冲垮水阵,使黄帝再次陷入了困境。黄帝又请来天女旱魃阻止风雨,使天气突然转晴。蚩尤不知所措,部下惶恐不安,黄帝指挥大军掩杀过去,取得最后的胜利,蚩尤和他请来的风伯雨师都投降了黄帝。黄帝便进入东夷活动的地区,他“驾象车而六蛟龙,毕言(兆火鸟)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凰)覆上”,至泰山之顶大会鬼神,并演奏了他亲自作的一支激越悲凉的《清角》乐曲,以纪念涿鹿之战的胜利。蚩尤后来被杀,一部分九黎人加入炎黄部落联盟,融入了华夏族;一部分南下,融入南方的苗蛮之中。
(3)涿鹿战争的胜利,进一步扩大了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发展成规模更大的部落联合体。黄帝的权威大大提高了,集审判权、祭祀权、军事指挥权与生产指挥权于一身。各部落均需听从他的号令,不听从号令的,即出兵进行征伐。他还开山修路,努力打通部落地区的隔绝,增进部落之间的交往。传说黄帝一生“未尝宁居”,在118岁那年出巡河南时死在荆山,人们将他护送回陕北,葬在今陕西黄陵县的桥山之上,这就是前面提到的黄帝陵。
由于黄帝后来被追尊为华夏的祖先,后人便把远古时代的许多创造发明都归功于他和他的“大臣”们,如说黄帝建造屋宇,开凿水井,缝制衣冠,制造舟车弓弩,炼石为铜,创制乐律,他的妻子嫘祖发明育蚕,他的“大臣”仓颉创文字,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等等。同样的原因,由于炎帝也被追尊为华夏的祖先,后人也将一些创造发明的功劳算到他的身上,并称他为神农氏。在先秦的传说中,神农氏和炎帝原本是时代不同的两个人物,神农氏生活的时代要早于炎帝。到战国时,人们将两个人合在一起,称为炎帝神农氏,说“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又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为市”。这些发明当然也是原始时代人们的集体创造。
尽管炎黄二帝只是传说中的人物,他们的发明创造也都是远古时代黄河儿女智慧的结晶,但是他们作为华夏民族先祖的象征和中华文明奠基者的化身,还是受到后人的无限尊崇与怀念。因此,在黄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之外的中华大地上,一直流传着许多有关炎黄二帝的传说,留下了许多同他们有关的名胜古迹。除了前面提到过的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和宝鸡市的炎帝祠、炎帝陵外,比较著名的还有山东曲阜的景灵宫,河南新郑的黄帝故里,济源的王屋山天坛,灵宝荆山的黄帝陵,河北涿鹿的黄帝城、黄帝泉,四川都江堰的黄帝祠、轩皇台,盐亭的嫘轩宫、嫘祖墓,安徽黄山的黄山轩辕峰,湖南岳阳的轩辕台,浙江缙云的仙都鼎湖峰,甘肃平凉的问道宫,湖北宜昌西陵山、嫘祖庙,随州的神农祠,山西高平的神农城、神农井,河南淮阳的神农五谷台,郑州炎黄二帝塑像,湖南炎陵县的炎帝陵,等等。这些源远流长的传说和名胜古迹,对于增强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激发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黄帝以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几位杰出的部落联合体首领,他们就是尧、舜、禹。这时已是龙山文化的晚期,处于氏族制度行将崩溃的时代。传说中尧又称陶唐氏,他的发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现在山西临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尧茅茨土阶”碑,尧庙村有尧庙,临汾县有尧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简朴,古书说他“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裘,夏日葛衣”,也就是说,他住的是用没有修剪过的茅草芦苇、没有刨光过的椽子盖起来的简陋房子,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冬天披块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但他对百姓却很关心,部落里有人挨饿受冻,他说这是他使他们挨饿受冻的,有人犯罪受了处罚,他说这是他平时没有管教好的缘故,自己出来承担责任。舜又称有虞氏,出生在姚墟(今山西垣曲东北)。传说他在接替尧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之前接受尧的考察时,曾在历山(中条山别称)耕田,在雷泽(今山西芮城北)捕鱼,在河边的陶城(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北)制陶,后来尧把他封在虞地(今山西平陆西南),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后,又都蒲坂(今蒲州镇),看来他的活动中心在现在山西的西南部,今天山西运城市安邑镇还有舜帝庙、舜帝陵。舜严于律己,而又宽厚待人。他曾几次遭到继母和同父异母兄弟的陷害,好在他贤惠的妻子巧设智计,才使他化险为夷。但他被推举为首领后,却不计前仇,宽待他的继母和弟弟,使他的一些仇人都受到感动,一心向善。禹的先祖传说住在河套一带,禹的时候迁徙到今河南西部。他以天下为己任,率领百姓治理水患,发展生产,更是受到高度的赞扬。由于尧、舜、禹治理有方,当时的社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呈现一片安宁、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无事”,他们也因此被后人尊奉为圣贤人物。
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灌上黄河水。
传说,牛首山上住着几户回回和汉人,他们人老几辈在山底挑水,在山头上种地。老老小小忙个不停,却吃不饱,穿不暧,天长日久,谁也 受不了这种折磨。
有一年,一个七十开外的老回回,名叫尔德,在山上开了一个瓜果园,种了些黄瓜。他每天起早贪黑,到黄河里去挑水浇黄瓜,肩膀压肿了,脚底起皮了,精心地务育着黄瓜,黄长得又嫩又甜。
这一天尔德老汉累了,躺在菜园门上睡着了。
他刚睡熟,就梦见天空飘来一朵白云,渐渐地,那白云变成了一个白胡子阿訇,抖动着银色的胡须,对尔德老说:“今天有两场大风,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场黄风,能把黄瓜吹蔫;后晌有一场黑风,能使黄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风,你都不要把黄瓜摘下来。
尔德老汉惊醒一看,不见了白胡子阿訇,却见北面黄风弥天盖地,霎时刮到牛首山来了。尔德老汉细细瞅着黄瓜,果然一个个蔫了,他心里非常难过,一年的血汗白费了,可一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话,就没有动。
到了后晌,一股黑风过,吹得山摇地动,树叶落下一层又一层。尔德老汉一看,黄瓜快要落地,他气得摘掉了一个又蔫又小的黄瓜使劲扔进了黄河。黄河马上断了一条线。像神仙用刀切过一样,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河底,尔德老汉往下猛扑时,河水“哗”地一下又并拢了。老汉又累又饿,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乱舞,晕晕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这时,尔德老汉又听见那位白胡子阿訇说“这黄瓜就是征服黄河的钥匙,它可以叫黄河断流,也可叫黄河听人的话。可现在黄河叫黄风和黑风这两个伊比利斯折腾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种一园子黄瓜,黄瓜熟了的时候,你拣最大的一个扔进黄河里。那时,你走进河底洞里,珠宝由你挑,粮种由你拿,还有一把宝剑可以斩龙杀妖,驯服黄河,你指哪里,黄河水就流向哪里。”
第二年,勤劳的尔德老汉又种了一园子黄瓜,他不怕路远,不惜流汗,从黄河里挑水浇瓜。工夫不负苦心人,最后,园子里结了一个三尺长的黄瓜,长得像一把钥匙。老汉高兴地日夜睡在瓜园里,一直等到瓜熟。
这一天,天气晴得没一点子云彩。尔德老汉把那三尺长的黄瓜摘下来,念了个“太斯米”,扔进黄河里。这时只听黄河一声咆哮,裂开了一条长缝河底的石头都看得清清楚楚。尔德老汉下到河底,见靠着河岸有个洞,洞里珍珠玛瑙应有尽有。老汉拿了些,刚往出走时,听得一阵暴风狂吼,一时河面上波涛滚滚,一浪高过一浪。尔德老汉拿起宝剑向那黑旋风和黄旋风左右猛劈几十剑。一会儿,黑风和黄风吹出天边去了。
这时,黄河的断缝渐渐地合严。尔德老汉想起白胡子阿訇的嘱咐,这宝剑可以征服黄河,他心里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黄河填满沟壕,淤平山梁。老汉手持两把宝剑,向黄河猛劈下去,黄河的水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长城,只是节节升高,远远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后,南至六盘山,西至贺兰山,到处都是水,只留下几个山尖尖。尔德老汉这才抽出宝剑,叫黄河水向前流去。
从此以后,山大沟深的宁夏,变成了一马平川,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渠造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神话传说: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地面上七股八道,沟沟汊汊全是黄河水。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冯夷喜出望外。满口答应。这一来可了却自己成仙的心愿,二来可报被淹死之仇。
冯夷当了黄河水神,人称河伯。他从来没有挨过治水的事儿,一下子担起治理黄河的大任,束手无策,发了愁。咋办呢?自己道行浅,又没什么法宝仙术,只好又去向玉帝讨教办法。玉帝告诉他,要治理好黄河,先要摸清黄河的水情,画个河图,有黄河的水情河图为依据,治理黄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着玉帝的指点,一心要画个河图,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乡亲们帮帮忙。乡亲们都讨厌他好逸恶劳,没人答理他。他找到村里的后老汉,讲了他治理黄河的大志。后老汉见他如今成了仙,要给百姓们办点好事,就答应帮帮他。从此,河伯和后老汉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黄河水情。两个人一跑就是好几年,硬是把后老汉累病了。后老汉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继续沿黄河察看水情。分手时,后老汉再三嘱咐河伯,干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废,画好图就动手治理黄河,人手不够,他说服乡亲们帮忙。
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河伯看着河图,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楚。只可叹自己没有气力去照图治理黄河了,很伤心。河伯想想,总有一天会有能人来治理黄河的,那时,把河图授给他,也算自己没有白操心。
河伯从此就在黄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没有露面。不料,黄河连连涨水,屡屡泛滥。百姓们知道玉帝派河伯来治水,却不见他的面,都骂河伯不尽职尽责,不管百姓死活。
后老汉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见面。他对治理黄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儿子叫羿,射箭百发百中。无论后老汉如何讲,羿不让他去找河伯。后老汉不听儿子劝阻,结果遇上黄河决口,被冲走淹死,连尸体都没找到。后羿非常恨河伯,咬着牙说,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
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你是谁?”
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
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
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
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
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历史人物:
夏禹、、郑国、贾让、张戎、王景、司马孚、姜师度、刘晏、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宋用臣、苏辙、都实、周用、万恭、潘季驯、杨一魁、朱之锡、靳辅、陈潢、高斌、郭大昌、栗毓美、林则徐、吴大澄、张曜
俗语、谚语:
跳进黄河洗不清、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天下黄河富宁夏、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成语: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带砺、黄河水清、砺山带河、鲤鱼跳龙门、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民谣:
黄河滚滚波浪翻,牛皮筏子当轮船
九曲黄河十八湾,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碛口金银山
信天游:
黄河船夫曲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 几十几道湾上,几十几只船哎?
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竿哎? 几十几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 九十九道湾上,九十九只船哎,
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竿哎, 九十九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成语: 不见经传什么意思?有什么样典故及故事?
本文2023-10-17 11:17:3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0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