莳萝子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4收藏

莳萝子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莳萝子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莳萝子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生境分布 27 性状 28 化学成份 29 莳萝子的药理作用 210 炮制 211 性味 212 归经 213 功能主治 214 莳萝子的用法用量 215 注意 216 附方 217 各家论述 218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莳萝子的方剂 2 古籍中的莳萝子 1 拼音

shì luó zǐ

2 《辞典》:莳萝子

21 出处

《海药本草》

22 拼音名

Shí Luó Zǐ

23 莳萝子的别名

时美中(侯宁极《药谱》),莳萝椒(《本草蒙筌》),小茴香(《纲目》),瘪谷茴香(《本草正义》),土茴香(《中药志》)。

24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莳萝的果实。果实成熟后采收果枝,晒干,打落果实,去净杂质,晒至干透为度。

25 原形态

莳萝(《海药本草》),又名:慈谋勒(《开宝本草》)。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茎直立,平滑,高60~90厘米。叶互生,有长柄,基部扩张呈鞘状,抱茎,叶3~4回羽状分裂,裂片线形,最后裂片长至18毫米。复伞形花序,直径大至15厘米,花梗稍不等长,无总苞及小总苞;花细小,花瓣5,**,向内弯曲,早落;雄蕊5,比花瓣长,花药2室: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2。双悬果稍扁,广椭圆形,长3~4毫米,宽2~3毫米,外面棕**,肋线膜状,两侧肋线延长成翅状,肋线间有油室4个,腹合面油室2个。花期夏季。果期秋季。

本植物的苗叶(莳萝苗)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26 生境分布

各地都有栽培或野生。产江苏、安徽等地。

27 性状

干燥果实多数裂成分果,呈扁平广椭圆形,长3~4毫米,宽2~3毫米,厚约1毫米。外表棕色,背面有3条不甚明显的肋线,两侧肋线延伸作翅状,少数未分离的双悬果基部有残存果柄。气微香。

28 化学成份

果实含葛缕酮、柠檬烯、莳萝油脑、佛手柑内酯、伞形花内酯金合欢醚即7羟基香豆精金合欢醇醚、蜡、γ谷甾醇等。

29 药理作用

葛缕酮的作用参见"藏茴香"条。种子中所含的非萜类油有抗真菌作用。

210 炮制

簸去泥屑,拣净梗及杂质。

①《品汇精要》:"水洗微炒用。"

②《本草从新》:"炒黄得酒良。"

211 性味

辛,温。

①《本草拾遗》:"辛,香。"

②《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

212 归经

入脾、肾经。

①《药品化义》:"入肝、肾、膀胱三经。"

②《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

③《本草求真》:"入肝、胃、肾、膀胱、小肠。"

④《本草再新》:"入脾、胃、肾三经。"

213 功能主治

温脾肾,开胃,散寒,行气,解鱼肉毒。治痧秽呕逆,腹中冷痛,寒疝,痞满少食。

①《本草拾遗》:"小儿气胀,霍乱呕逆,腹冷不下食,两肋痞满。"

②《海药本草》:"主膈气,消食,温胃,善滋食味,多食无损。"

③《日华子本草》:"健脾,开胃气,温肠,杀鱼肉毒,补水脏及壮筋骨,治肾气。"

④《医林纂要》:"润肾补肾,补命门,暖丹田,开胃调中,上达膻中,舒肝木,达阴郁,舒筋,下除脚气,治寒疝。"

⑤《随息居饮食谱》:"温胃健脾,散寒止痛,杀虫消食,调气止呕,定腰、齿疼,解鱼肉毒。"

214 莳萝子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

215 注意

气阴不足及有火者不宜。

《海药本草》:"不可与阿魏同合,夺其味尔。"

216 附方

①治小儿气胀,霍乱呕逆,腹冷食不下及胁痛:莳萝,为末,糊丸如绿豆大。三岁三十丸,青皮汤下。(《普济方》莳萝丸)

②治疝气偏坠,女子瘕病:莳萝一两二钱。炒褐色,为细末。无灰好酒调服。(《摄生众妙方》)

③治闪挫腰痛:莳萝,作末,酒服二钱匕。(《永类钤方》)

217 各家论述

①《本草求真》:"小茴,与宁夏大苘同功,入肝燥肾温胃,但其性力稍缓,不似大茴性热,仍看证候缓急,分别用之耳。酒炒盐水炒,各随病症活用。"

②《本草正义》:"莳萝子,藏器谓治霍乱呕逆,腹冷不下食,两胁痞满;《日华》调健脾开胃,杀鱼肉毒,治肾气,皆温辛行气散寒之功,治诸疝最佳,然辛香燥烈,耗气伤津,止可借以行经,不可独任重任。"

218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莳萝子的方剂 莳萝散

物如脓者泄出。制备方法: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附注: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莳

豮猪胆丸

)1分,芜荑(炒)1分,陈橘皮(去白,焙)1分,莳萝(微炒)半两,仓米(炒)3分。制法:上为末,用稀

四灵散

用獖猪肾1只,批破去筋膜,掺药1钱匕,并椒、盐、莳萝各少许在内,用湿纸裹,煨熟为度。早晨空心细嚼,温

煨肝散

,切作3片,每片用末1大钱许,掺于肝上,入葱白、莳萝、盐等,令有滋味,一重重布了,麸片裹之,煻灰火内

金铃散

肉微炒),马蔺花(炒黄)半两,茴香(炒黄)半两,莳萝半两。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小儿 偏肿,疼

更多用到中药莳萝子的方剂

古籍中的莳萝子 《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六卷菜之一]马蕲

月开碎花,攒簇如蛇床及莳萝花,青白色。结实亦似莳萝子,但色黑而重尔。其根白色,长者尺许,气亦香而坚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九十六救荒本草]草部

间分生叉枝,梢头开花,花结如伞盖,**。结子如莳萝子微大而长,亦有线瓣。味微苦辛,性平无毒。救饥

《证类本草》:[卷第九]莳萝

谨按《广州记》云∶生波斯国。马芹子即黑色而重。莳萝子即褐色而轻。主膈气,消食温胃,善滋食味,多食无

《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六卷菜之一]莳萝

∶按∶《广州记》云∶生波斯国。马芹子色黑而重,莳萝子色褐而轻,以此为别。善滋食味,多食无损。且不可

《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六卷菜之一]胡萝卜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煅硼砂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煅硼砂 1 拼音

duàn péng shā

2 处方

煅硼砂(月石)适量

3 制法

研为极细粉末,装瓶备用。

4 功能主治

据报道,应用本法治疗急性腰扭伤50例,治疗1次后,半小时内症状明显减轻或基本消失者46例,好转及无效者各2例。用药后,可有流泪,稍有刺痛感,但对眼睛无影响和损害,用药后1~3分钟,腰部便感舒适痛快,疼痛减轻。

5 煅硼砂的用法用量

每次用火柴棒(无火柴头)的一端,取药粉少许,点入两眼内、外角处。点后,闭眼,双手叉腰,两足分开站立,作前后左右腰部运动。不能站立者,由他人帮助作双下肢伸屈活动,约20分钟。每日用药3次,连用2~3次,直至痊愈。

6 摘录

《外治方》

古籍中的煅硼砂 《本草纲目》:[石部第十一卷金石之五]硼砂

鹏砂(《日华》)、盆砂。时珍曰∶名义未解。一作硼砂。或云∶炼出盆中结成,谓之盆砂,如盆硝之义也。

《本草述钩元》:[卷六卤石部]蓬砂

即硼砂。生西南番。有黄白二种。西者白如明矾。南者黄如桃胶。皆是炼结成。西者柔物去垢。杀五金。与硝石同

《医宗金鉴》:[外科卷上口部]鹅口疮

,内服凉膈散即愈。方剂:冰硼散组成:冰片(五分)硼砂元明粉(各五钱)朱砂(六分)共研极细末,用少许搽

《外科心法要诀》:[卷五口部]鹅口疮

用冰硼散搽之,内服凉膈散即愈。冰硼散冰片(五分)硼砂元明粉(各五钱)朱砂(六分)共研极细末,用少许搽

《验方新编》:[卷十七咽喉]吹喉药末方

明朝是华夏大地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完成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国祚绵延276年。

在明朝的这二百多年里,曾经无论是制造业、 科技 、铸造业、织造业、文化等等各个方面都遥遥领先于世界,明太祖朱元璋接手时也是中国封建王朝 历史 上版图最辽阔的时候。

可即使是这样偌大的家业,大明王朝的历代君王活脱脱的把明朝治理成了中国封建王朝 历史 上最动荡、最乱套、最奇葩的朝代,明朝的276年里,百姓没有几天过的是安稳的日子。

尽管如此,这仍旧不耽误后宫妃子们争芳斗艳,争夺宠位。七嫔墓出土的文物,就有一个金灿灿的小瓶子,据说装着的是明朝后妃美容养颜的“神秘武器”——“金汁”。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金汁”,让这些文物带我们梦回大明,看看奇葩王朝那些事儿。

明朝是很罕见的在中期就出现衰败状态,却还颤颤巍巍地坚持了16任皇帝的王朝。除了前三位皇帝很有皇帝样外,其他的皇帝都属于“奇葩”类型。

有胖到要两个人架着才能走路的皇帝;有即使被敌人俘虏,还能完好无损地被送回来的皇帝;有宠爱年长自己17岁老宫女的皇帝;有偷偷摸摸活到6岁,才知道自己是皇子的皇帝;有一言不合就出宫游玩一年半载的皇帝;

有专心修仙问道的皇帝;有三十多年不上朝的皇帝;有在位只有30天的皇帝;还有专业木匠“兼职”做个皇帝的皇帝。总之,看上去没一个正常皇帝。

万历皇帝就是这个奇葩皇帝中不算太奇葩的一员,他在位的48年里,有三十几年不上朝。万历十岁继位,因为年幼,朝中大事皆由太后以及大臣张居正做主,张居正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万历年间国力渐渐有了恢复的势头。

但可能是被母亲和首辅管得太严了,万历在亲政之后,不但一改张居正执政时的改革政策,更是对朝政大事不理不睬,贪图享乐。

万历皇帝的定陵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被发掘的皇帝陵寝。在发掘定陵前的几年,万历皇帝的七嫔墓先被发掘,一系列明朝文物得以重见天日,让我们对明朝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这就是著名的 董四墓村 ,所谓“董四墓村”的称呼也是由坊间对《海淀杂诗》的“东四墓西四墓”讹传而来。

金山陵园是明代的皇家园陵,后妃、王公大臣、公主等都安葬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景帝朱祁钰因为与皇兄朱祁镇之间的嫌隙,死后也被安葬在金山陵园。

金山陵园中的陵墓众多,在明嘉靖到清顺治的百余年间,由二十几个升至五十三个。到清乾隆年间,这里因陵园荒废而逐渐形成了村落。

乾隆年间的《重修天仙庙记》和魏源的《海淀杂诗》中都有记载,此处是明代的贵族陵园,后聚集了人烟,变成了现如今的村落。

考古工作人员现如今发掘的两座妃陵,一处是天启帝朱由校三个妃子的合葬墓,另一个就是我们本文要重点讲述的,万历皇帝朱翊钧的七个内嫔合葬墓。

从出土的圹志能够看出,这七位合葬与墓陵中的女性皆是万历皇帝的内嫔,她们分别被安葬在这座嫔墓之中,享年不尽相同。按照先后亡故的年纪,去世的先后时间差竟长达五十多年。

嫔陵的形制有宝顶、墓门、前室和后室组成,大小、长短和规格都是严格按照明朝后妃等级制度修建的嫔墓形制。

但是,其中有四个墓室都被洗劫一空,看得出来,先后有很多批盗墓贼光顾。可不知为什么,其中三个墓室却幸免于难。

保存完好的三间墓室里,陪葬品数目众多、品种齐全,为专家研究明朝的制度及后妃生活提供了相当完整的实物考证。

出土文物包括金银盆、手镯、耳环、凤冠、法器、银元宝、全幅头面等等,还有十分珍贵的仿宋隐花“大明嘉靖年制”白瓷梅瓶和“大明万历年制”梅瓶。

这其中最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一个精致的小瓶子,摇晃一下感觉里面装着液体,这支全金打造的瓶子,外表无花很是素雅,混放在后妃的头面首饰之中,难道是什么神秘的美容“药水”?

清理好了墓室中的陪葬品,专家组把它们带回研究所里进一步清理研究,随着进一步的研究,这个小金瓶的真身显露人前。

按照陪葬品的一般习惯,珍贵的东西都要贴近墓主人,甚至是放在棺椁里。

这样看来,这一小瓶不明液体就显得十分贵重,因为它是与梅瓶放在一起,最靠近墓主人位置安放的。这瓶不明液体是古方的防腐产品吗?可一般墓室里的防腐用品怎么会被密封在瓶子里?

带着这样的疑问,专家组的工作人员小心翼翼的打开了小金瓶,专家手法娴熟,并未损坏金瓶,瓶中液体也并未洒出。

打开金瓶之后,瓶内的液体澄清透明、无色无味。专家们一时也拿不准这是什么,只好把液体送到检验部门进行化验,得知具体成分之后,才好顺藤摸瓜、翻找史料,再来确定液体究竟何物。

很快成分检验结果出炉, 专家们再经过翻找古籍、详细对比之后得出结论——这个小金瓶中的液体就是“金汁”,又叫“粪水金汁”!

“金汁”听起来就是很金贵的东西,可是再一听“粪水”,相信很多人顿时就明白这是什么东西了吧!没错!就是字面意思!

“粪水金汁”就是粪水。不必诧异,这“粪水金汁”在古代是一种圣品一样的存在,能解毒凉血、消痘祛疮。如此说来,被当做珍贵物品放入陪葬品中也就不是奇闻了。

粪水怎么会是金贵的药材?明明应该奇臭难闻,又怎么会清澈无味?怎么会有“金汁”这么雅致的名字?这些疑问古籍中都有解释。

古籍中首次记载“ 粪清 ”一词是在《日华子本草》中:“ 粪清,冷。腊月截淡竹,去青皮,浸渗取汁 ”。

之后,再被医学世家取名为“金汁”。可见,“金汁”果然是人类粪便的提取物。至于为什么能被称为“金汁”,应该源于这味中药的提取过程太过繁琐吧。

很多古籍医书中都有记载“金汁”的制作方法,传统的制作方法描述都是大同小异的。被大家最为广泛了解的医书《本草纲目》中记载,“金汁”的制作方法不仅繁琐,还需要很久才能完成。

在冬至前后一个月左右,采取十一二岁男孩子的粪便为原料。因为中医学者认为,在这个时候是人身体状况最好的时候,这时候人的粪便最不容易变质,是制作“金汁”最好的原材料。

把粪便加五桶上好的井水或者是泉水后,充分搅拌均匀。

此后,再依次用竹筛和纱布进行两道过滤,把原浆中的杂质彻底滤除,再把剩余液体倒进准备好的瓦罐中。之后,加入一小碗甘草水,用碗碟将瓦罐口盖住,再用赤土进行密封。最后,还要埋入两米深的泥土里。

接下来,就跟酿酒的方式大概相同了。瓦罐中的液体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封存,而且是封存的时间越久,药效越好。

古籍中记载,至少要密封一年才可取用,而密封时间越长效果越好。启封取用的液体分为三层,最上一层的液体即为可以入药的“金汁”。

制成的“金汁”是微**的,有点像浅茶的颜色,无毒无味。由此可见,“金汁”的制作过程耗时数年,这样看被称为“金汁”就不足为奇了。

“金汁”不仅制作程序繁杂,成药需耗时数年,从古籍中记载的疗效看,“金汁”也确实是一味难得好药。总结起来,关于“金汁”的药性药效是这样的:性大寒,无毒,味甘苦,入心经。

可以治疗阳亢、解毒、消热痰、祛疮毒、退烧、凉血消斑,是一味难得的凉药。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金汁”是后妃之宝了,因为它能祛痘消斑,是一个美容圣品!

翻阅众多的古今文献中,关于“金汁”的使用很是频繁,疗效也是非常显著。因为“金汁”属凉药,就被频繁的使用在真对治疗各种热病、毒伤等等病症中,这在《本草纲目》、《白喉条辨》、《伤寒指掌》等古籍中均有治疗的医案作为佐证。

而且据这些古籍中记载,“金汁”对内火旺盛、中毒等病症都有很好的效果,针对很多毒热之症可以说是效果立竿见影也不为过。

“金汁”不仅能治疗毒热之症,治疗疫病也是一位难得的良药。

在《吴医汇讲》中记载,“治疫之法,总以毒字为纲领,凭他如妖似怪,自能体会无疑”,书中详尽的阐述了,古往今来治疗疫病的方子都是以解毒为主的。

因此,“金汁”这味解毒凉药一下子就成为了治疗疫病的良药,效果也是毋庸置疑的。可这些都仅仅证明,“金汁”在古代被应用甚广,现代医学基本上没有人应用。

非也!现代医学家也有运用“金汁”成功治疗的案例。孟澍江老先生就曾记载过,一例运用“金汁”治愈瘟疫昏痉的案例。孟老曾经跟随岳父学医,一年的夏天,当地疫病四起,成流行趋势。

其中一位姓周的夫人找到了他们治病,这位夫人三十岁左右,按脉象看来是温热病,内热、口渴、烦躁不安、舌苔黄、舌头焦红、有痉厥的症状,脉数滑。

之前看过医生,但是医生误诊给她开了疏肝理气的方子,这一下病情不但没好,还更加严重了。

孟老的岳父少江公给这名妇人号脉问诊后,开了“金汁”为药,让她自己去寻找“金汁”服用。妇人遵医嘱服用了“金汁”,第二天傍晚病情就有所好转,在经过几天的调养就痊愈了。

泉州市中医院的张永树教授也曾公开表示“金汁这一珍贵药材的疗效确实很好。”张教授的讲述中就说道,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有人用“金汁”给小孩子退烧。他当医生后,也用过“金汁”治疗高烧不退的孩子。

张教授还说,在《泉州民间偏方选编》里也记载了“金汁”治疗发热的方法,还曾经在2007年向上级部门报告过“金汁”的治疗方法。

但是,“金汁”治疗发烧的应用还是很复杂的,不是所有人都能用。这要区分不同人的体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来制定治疗方案。

这很考究医者的基本功,医者需要对病人的诊断和药理都很熟练才行。张教授还详尽的推测过“金汁”能清热解毒的原因,他说,埋“金汁”的红土本身就是能清热解毒的凉药,“金汁”的药性和疗效可能与制作材料和过程都有关系。

福建中医药大学施文荣副教授也认为,“金汁”的疗效来自于红土。

因为红土中存在放线菌,这种放线菌在发酵过程中可以产生抗生素。通过这样的方式产生的抗生素很多且都有毒性,所以“金汁”有疗效,但同时也存在毒副作用很大的风险。

虽然“金汁”在医学界很有研究价值,但是缺少实验数据来对毒副作用的大小作为实际支持,还是要谨慎使用于临床中。

可见,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医家都认可了“金汁”的药效。

这味很好用的凉药曾经不只一次被医者使用,无论从解毒、消热、凉血、消痘、治疗疫病等方面,都能收到很好的疗效。

但是,随着医学的进步,这味良药几乎很少被使用在临床上,而且很多医生都很少听说,这不得不说是医学界的遗憾。

[1]刘精义,明代妃嫔陵园及圹志期刊>·哲学与人文科学·考古;《故宫博物院院刊》,1980年02期32_47

[2]赵妍,基于古今文献金汁及人中黄考析期刊>·医药卫生 科技 ·中药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年04期94_95

中 华为什么叫“ 华”?《 春秋》[疏] 的解释是“ 有服章之

美谓之 华”。形容 “服章之美 ”的文字很 多,我们的祖先为

什么一 定要称中国为“ 中华” ,而不可以称“ 中美”、“中

丽”、“ 中采”呢?

其 实在“披树 叶、裹兽皮” 的原始社会,哪有什 么“服章

之美”? 中国历史 上也找不出以服章之美 作为民族自称的

先例。 历史上常提到的“ 有巢氏” 以巢居树上为特征 ,“燧

人氏” 以钻木取火 为特征,“ 伏羲氏”以 食、用瓠瓜为特

征,“ 神农氏” 以首创农耕为 特征,“轩 辕氏”以善 于驾车

为特征 ,几曾有过以服饰华美 为族称的古代民族呢?

中 华民族即“ 华族”,要 回答“中华 为什么叫华” 这个问

题,应 该到古代那些叫“ 华” 的民族中去找,只有弄 清

了“ 华族” 为什么要叫“ 华” ,才能够找到答案。

中 国是有一个叫“ 华”的 原始民族的,那就是“ 华胥

氏”。“ 华胥氏”为 什么要叫“ 华”呢?在 甲骨文中,只

有“ 华” 字而没有“ 花”字, “华” 字画的是一株长 满了花果

的花树 。《通训定声》说:“ 开花谓之华 ”,如

《诗》 :“桃之夭 夭,灼灼其华”。 在我们的祖先还 没有创

造出“ 花” 字以前,“ 华”字 可以泛指一切的花草瓜 果。此

外,“ 华” 字还可以象征日、 月、星、辰与火的光华 ,

如“ 日华”、“月华 ”、“华光” 等。因此,“ 华”字最 早是对

一切光 彩夺目的东西的总称。

常 言道:“民 以食为天” ,在人类处在采集阶段 ,手还

不足以 捕猎飞鸟,足还不足以 追杀野兽的时候,“ 衣食父

母” 主要是植物的 花木瓜果,也就是说, 人类对花木瓜果

的依赖 超过对其他食物的依赖 。他们见到了如日月光 华一

般光彩 夺目的花木瓜果,必然 会发出“华 !华!”的 叫喊

声,招 呼同伴一齐去采摘(就 像我们今天表示惊喜时 还会

发出“ 哇!” 的尖叫声一样) ,久而久之,“ 华”便 自然而

然地成 了他们这个氏族的名称 了。

中 国神话时代的历史,过 去疑古风太盛,不是“ 存疑" 便

是“ 不求甚解”。 其实,祖先 们往往在无意中留下了 非常宝

贵的资 料。例如古人留下来的 古帝世系,在有巢氏之 后,

依次是 燧人氏、华胥氏、庖牺 氏和神农氏,就是非常 真实

的。在 燧人氏之前,人类都是 无名的,所谓有巢氏、 燧人

氏并不 是他们的“ 自称”,而 是后人的“ 他称”。到 了燧人

氏时代 末期,由于氏族的不断 繁荣和分支,大家再没 有名

称就会 相互混淆,必须创造氏 姓以相互区分。因此, 古人

说“ 伏牺、燧人始 名物虫鸟兽” ,便是与历史非常吻 合的真

实记录 。从无氏姓的“ 有巢氏” 与“燧人 氏”到有氏 姓的“华

胥氏” 与“ 庖牺氏” ,的确是中国文化史 上的一大进步。据

《遁甲 开山图》说:“ 女祸氏殁,大庭氏 王,次有柏皇

氏、中 央氏、栗陆氏、骊连氏 、赫胥氏、尊卢氏…… 凡十

五代, 皆袭包牺氏之号”。 说得虽不一定 准确,但却足够

证明伏 羲氏时代的种姓制已相 当丰富,民族语言也相 当发

达,她 的“子系统 ”各氏族, 都已知道在“ 包牺氏” 这一“母

系统” 之下,为自 己的族群分别命名了。

正 由于“华胥 氏”是中国 第一个有名称的“ 民族之母” ,

是庖牺 、炎帝、黄帝等氏族之 母,而且还是创立中华 民族

语言的 人文始祖;因此,“ 华胥氏” 理应是中华民族 “人文

始祖” 中的“ 始祖”。 古人出于“ 尊母崇祖” 的原因,

以“ 华” 为我们民族的总称, 而不

以“ 燧”、“庖”、“ 炎”、“黄” 为民族的总称,就顺理 成章

了。

当 我们找到了“ 中华”为 什么要叫“ 华”的原因 后,华胥

氏是哪 里人就成了我们要探索 的第二个问题。

由 于中国史学界一直是“ 黄河中心论 ”,华胥氏 也理所

当然地 被人视为黄河上的一个 原始民族。甘肃的华池 、陕

西的华 山等都被认为是因华胥 氏而得名。这一地区的 老官

台遗址 曾出土了距今7000 多年前的彩陶文化 ,画面上又

以花卉 纹为主,更进一步证明 了甘、陕地区的确有一 个以

花为民 族标志的氏族,她的名 字也许就是“ 华胥氏” 或“花

胥氏”?

但 考古发现很快又在中国 的南方找到了比陕西老 官台更

古老的 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 江西万年县的仙人洞、 吊桶

环和湖 南道县的蛤蟆洞,距今 都在10000年以上,两遗 址

有一个 很少见的共同现象:出 土的原始陶器内壁也有 杂乱

的草搓 纹或粗绳纹。有人认为 原始陶器的纹饰是出于 人

类“ 爱美” 的本性,这是一种 肤浅的见识,如果说陶 器外壁

的纹饰 还可以用“ 美”来解释 的话,陶器内壁的纹饰 又

与“ 美” 有何干呢?在有神论 的世界里,把最美好的 东西献

给神是 人们的共同心愿,脱离 宗教信仰而去追求“ 美” ,不

但是不 可能的,而且是触犯禁 忌的。陶器上加纹饰应 该是

出于人 们原始思维中赋予陶器 以灵魂的巫术行为。原 始陶

最先可 能是用于烹煮杂谷类的 食物,这些食物也许就 是他

们心目 中的“日月 之华”的结 晶,因此,在陶器内外 打上草

木纹或 绳纹的印记,很有可能 是在赋予陶器以“ 草木花

华” 的灵魂。特别 是绳纹,在古人心目中 有约束万物和捆

妖缚怪 的能力,在陶器上施以 绳纹,是不是有利用“ 草木

之华” 以约束自然 、改造自然的原始巫术 观念在内呢?

崇 拜日月之华与草木之华 这一现象,到了8000 年以前

的湖南 彭头山与河南贾湖遗址 更加突出,这两个遗址 出土

的陶器 纹饰,都有日华纹、月 华纹,绳纹也日益丰富 ,出

现了与 戮印纹、拍印纹、滚压 纹相结合的绳纹。因为 彭头

山比老 官台要早一两千年,不 可能出现彩陶,但却出 现了

红色的 陶衣,这种红色陶衣很 可能就是彩陶的前身? 特别

是彭头 山出土的刻画纹中,出 现了一种X 形的巫术符号,

这种X 形符 号既是老官台花卉纹彩 陶的主体风格,也是整

个原始 时代彩陶的主体风格, 这一考古信息似在告诉 我

们:中 华民族在发展壮大的过 程中,新的氏族名称虽 然不

断增多 ,但以“日 月花草之华” 为民族主体标志、尊 “华胥

氏” 为“ 民族之母” 的思想却是根深蒂固 的。于是,“ 华”就

这样成 了我们民族不可替代的 民族族称。

在 中国最早出现花卉彩陶 的江汉鱼米之乡,洞庭 苍梧之

野,民 间对花的深情和崇拜是 异乎寻常的。人们认为 :花

就是人 的灵魂,而花魂是由花 林女神(华胥氏?)掌 管着

的。当 妇女怀孕之后,人们就 要去祈求“ 花林女神” 赐予花

魂,只 有花魂进入了胎体之后 ,婴儿才会获得生命。 胎死

腹中, 是因为花林女神没有赐 予花魂,夫妻无子,要 双双

去花树 下求子。婴儿出生,要 为婴儿栽一棵花树,作 为生

命树陪 伴小儿一生;小儿病了 ,便认为是花树有病, 要请

巫师来 为花树浇水除虫;老人 死了,便认为是花魂已 被花

林女神 召回,要请巫师来唱《 散花歌》,欢送花魂返 回花

林。

2000 年前,屈原 《九歌》的最后一章《 礼魂》,内容

就是“ 传芭兮代舞 ”,2000 年后的今天,苗 、侗等族巫

师,在 祭祀完毕以后,同样还 是要“传芭 兮代舞”, 抢着迎

奉“ 花魂”。 西南的少数民族 青年男女的“ 跳花”, 有立花

树、跳 芦笙、抛花包、赠花带 的风俗,两广地区普遍 有祭

祀“ 花王父母” 和“ 金华夫人” 的风俗等等,都是“ 华胥

氏” 时代的风俗在 过去和今天的反映。

“ 华胥氏” 的“ 胥”字, 用汉语解读不出意思, 应该是方

言,杨 雄《方言》说;楚人称 女人为“婴 ”。按古语 同音相

假的规 律,“华胥 氏”的“ 胥” 与伏羲氏的“ 羲”、 包牺氏

的“ 牺”、 宓戏氏的“ 戏”、 屈原《离骚》中“ 女

婴” 的“ 婴”应可 通假,都是女性之意。 中国南方壮侗语族

中,多 称“花林女 神”为“ 婴华” ,读作xia -fa(胥华 ),译

成汉语 ,就是“华 胥”。“华胥” 在楚越方言中就是“ 华

女” 或“ 华巫”。 因此,华胥氏应是中国 母系氏族社会里

对“ 华族大巫女” 和“ 华族女领袖” 的尊称。

《中医大辞典》·羊乳羊乳为中药名,出《本草经集注》。来源牛科动物山羊CaprahircusL或绵羊OvisariesL.的乳汁。性味甘,微温。功能主治补虚润燥,和胃,解毒。1治虚劳羸瘦,消渴,心痛,反胃,哕逆。煮沸内服。2涂敷口疮,漆疮。化学成分每100g约含蛋白质38g、脂肪41g、碳水化物5g,钙140mg,磷106mg,铁01mg,维生素B1005mg,维生素B2013mg,尼克酸03mg,维生素C1mg,维生素A80IU。《辞典》·羊乳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YánɡRǔ来源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乳汁。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羊肉"条。化学成份每100克约含水分87克,蛋白质38克,脂肪41克,碳水化物5克,灰分09克,钙140毫克,磷106毫克,铁01毫克,硫胺素005毫克,核黄素013毫克,尼克酸03毫克,抗坏血酸1毫克,维生素A80国际单位。与牛乳比较,山羊乳较富于脂肪及蛋白质,而绵羊乳更高。山羊、绵羊乳脂肪的脂肪酸,饱和者皆以棕梢酸为最多,但山羊比绵羊含肉豆蔻酸、癸酸较多;不饱和脂肪酸皆以油酸为主,也稍含十二碳烯酸、十四碳烯酸、十六碳烯酸等。性味甘,温。①《别录》:"温。"②《药性论》:"味甘,无毒。"功能主治温润补虚。治虚劳羸弱,消渴,反胃,哕逆,口疮,漆疮。①《别录》:"补寒冷虚乏。"②《药性论》:"润心肺,治消渴。"③《孟诜》:"治卒心痛,可温服之。"④《食疗本草》:"补肺、肾气,和小肠,亦主消渴,治虚劳,益精气。"⑤《日华子本草》:"利大肠,(治)小儿惊痫疾。"⑥《本草纲目》:"治大人干呕及反胃,小儿哕啘及舌肿,并时时温服之。"用法用量内服:煮沸

详见百科词条:羊乳 [ 最后修订于2016/8/11 19:16:27 共93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金针菜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金针菜的别名 24 来源 25 性味 26 功能主治 27 金针菜的用法用量 28 附方 29 各家论述 210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金针菜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金针菜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金针菜 1 拼音

jīn zhēn cài

金针菜又叫黄花菜,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其地上部基生叶丛生,叶子呈半直立状,叶片深绿色,长带形,密生平行叶脉,中脉粗而下凹,叶片两侧沿中脉向上一起合拢。夏季抽花茎,伞房花序,每序有花十余朵。花蕾呈小律锤状,上部为浅**,基部为浅黄绿色。花蕾开放后,花冠为金**,香味浓。金针菜用分株浩繁殖。在春季新芽未出上前。将母株连根掘起,分株,然后栽植。它对土壤的适应性强,耐旱,对光照要求也不严格,可以利用边隙地种植,也可间作果园、桑园、茶园中。蕾期花冠肥厚,品质好,可新鲜炒食.亦可晒成干菜。

2 《辞典》:金针菜

21 出处

《滇南本草》

22 拼音名

Jīn Zhēn Cài

23 金针菜的别名

萱草花、川草花(《救荒本草》),宜男花(《滇南本草》),黄花菜、鹿葱花(《纲目》),萱萼(《随息居饮食谱》)。

24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萱草、黄花萱草或小萱草的花蕾。

25 性味

甘,凉。

①《救荒本草》:"味甘,无毒。"

②《滇南本草》:"味甘,平。"

③《纲目》:"甘,凉,无毒。"

26 功能主治

利湿热,宽胸膈。治小便赤涩,黄疸,胸膈烦热,夜少安寐,痔疮便血。

①《日华子本草》:"治小便赤涩,身体烦热,除酒疸。"

②《本草图经》:"安五藏,利心志,明目。作葅利胸膈。"

③《滇南本草》:"治妇人虚烧血干。"

④《纲目》:"消食,利湿热。"

⑤《岭南采药录》:"煎水饮之,治牙痛。"

⑥《安徽药材》:"治夜盲。"

27 金针菜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

28 附方

①治忧愁太过,忽忽不乐,洒淅寒热,痰气不清:桂枝五分,白芍一钱五分,甘草五分,郁金二钱,合欢花二钱,广皮一钱,贝母二钱,半夏一钱,茯神二钱,柏仁二钱,金针菜一两,煎汤代水。(《医醇剩义》萱草忘忧汤)

②治内痔出血:金针菜一两,水煎。加红糖适量,早饭前一小时服,连续三至四天。(福建《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29 各家论述

《本草正义》:"萱草花,今为恒食之品,亦禀凉降之性,《日华》谓治小便赤涩,身体烦热;苏颂谓利胸膈,安五脏;濒湖谓消食利湿热,其旨皆同。又今人恒以治气火上升,夜少安寐,其效颇著。"

210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金针菜的方剂 金针猪蹄汤

拼音:jīnzhēnzhūtítāng处方:鲜金针菜根15克(或用干金针菜24克)猪蹄1只制法:将

萱草忘忧汤

忽忽不乐,洒淅寒热,痰气不清者。用法用量:上药用金针菜30克煎汤代水煎药服。摘录:《医醇剩义》卷二

黄花菜

,被视作“席上珍品”。黄花菜的别名:黄花菜又称金针菜、忘忧、宜男、金菜、南菜、萱草黄花菜使用提示: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苓桂汤

1钱,桂枝1钱,阿胶2钱。功能主治:疹后频频泄利脓血。用法用量:流水煎,温服。摘录:《医学金针》卷八

理中温胃汤

丁香4分。功能主治:小儿脏寒,肠鸣泻水,足冷气逆,大哭不已。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幼科金针》卷上

更多用到中药金针菜的方剂

用到中药金针菜的中成药 金菌灵胶囊

nang标准编号WS3B175994本品为金针菇的菌丝体经加工制成的胶囊剂。制法取干燥后的金针

礞石滚痰丸

祛痰止咳和抗炎作用。出处:《玉机微义》卷四《幼科金针》卷上之礞石滚痰丸:方名:礞石滚痰丸组成:明天麻

竹沥达痰丸

运痰丸(《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四)、竹沥丸(《医学金针》卷三)。《医方集解》方之竹沥达痰丸:组成:青礞

东方活血膏

狗骨木鳖子黑木耳雄黄白矾檀香冰片金银花生石膏蘑菇金针菇儿茶细辛性状本品为摊于布上的黑膏药。鉴别(1)

八宝丹

手足厥冷,不省人事。用法用量:薄荷汤送下。《幼科金针》卷上方之八宝丹:处方:狗宝3钱(如无,九节菖蒲

更多用到中药金针菜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金针菜 《本草征要》:[第三卷心经及小肠经](二)怡悦心情

平,无毒。入心经。长于利水快膈,令人欢乐忘忧。金针菜∶主用亦同。萱,古作谖。诗云∶焉得谖草,即此种

《奇效简便良方》:[卷三便淋泻痢]小便不通

通。或杏仁(去皮尖)七枚,炒黄研末,米汤服。或金针菜,煎水多饮。或陈麦草凉帽煎服,或菊根捣,白酒冲

《医门补要》:[卷下]医案

仁、茯神、丹参、麦冬,夜合花、九节菖蒲、龙齿、金针菜,六帖而安。一人手碗生肉瘤,大如杏,经针后随耘

《校注医醇剩义》:[卷二劳伤]忧伤

夏(一钱)贝母(二钱)茯神(二钱)柏仁(二钱)金针菜(一两煎汤代水)此方根据合欢蠲忿,萱草忘忧,《

《寿世传真》:[修养宜饮食调理第六]菜类

十星的中医典籍:

《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

九星的中医典籍:

《温病条辨》,《内外伤辨惑论》,《内科摘要》,《外科发挥》,《温热论》,《景岳全书》,《正续名医类案》,《脾胃论》,《兰室秘藏》,《正体类要》,《张氏医通》

八星中医书籍:

《旧德堂医案》,《伤寒来苏集》,《临证指南》,《医学衷中参西录》,《陆氏三世医验》,《寓意草》,《丹溪心法》,《冯氏锦囊》,《温热经纬》,《王孟英医案》,《医宗必读》,《杂兵源流犀烛》,《证治汇补》,《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宣明论方》,《医学心悟》

注意看一下图中两册中医书籍左上角,回答中的所有中医书籍在均出自基内,且内中都有电子书的中医书籍可看

点评一下这些中医书籍:

《温病条辨》《温热论》

有人说现在人没多少温病,所以条辨不重要,其实只是医生没研究过温病,不觉得该用而已。比如桑杏汤,沙参麦冬汤,桑菊饮都非常常用,包括宣痹汤,加减复脉汤,加减木防己汤也都常用,关键在于会不会用,想不想得到。

《景岳全书》

我极爱读景岳全书,景岳因杂症谟偏于补阴而被诟病,其实景岳哪里算偏,如《医贯》,《杂症会心录》才能叫偏,景岳教人八纲辨证,教人治病求本,教人重视补虚,教人少开大方,我毫不讳言,这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书。

《正续名医类案》

读一读这种综合性的医案,可以学到各家所长,因此这本书尤其重要,我更爱读续一些。

《脾胃论》,《兰室秘藏》

李东垣真的很神,方子神,议论神,配伍神。对内经阴虚的发挥,及对脾胃的论述,被大多数医家认为是开千古不传之秘,我也这样认为。

《内外伤辨惑论》

用我自己的一个医案来表述我的观点吧。

余挚友某,畴昔自诉头痛,咽痒,腹胀,失眠。余诊之,脉沉而弱,曰:此气也。以四七汤合七气汤加槟榔,大腹皮。七日服用不过四剂,而气顺咽清,头痛大减。余询其仅服四剂之故,其曰:七日以来大醉三次,是以未饮。

《内科摘要》,《外科发挥》,《正体类要》等

薛立斋是中医历史上的关键角色,他讲的方剂,每个方贡献,我都恨不能背下来,对药物的理解也是巅峰水平。当然最最关键的是医案,其实也备受诟病,即便大家如李冠仙也会对薛一男子,一妇人这种语焉不详的记载发起抨击。但即便如此,薛氏医案的详实,和通过补虚治疗大病的思路也可称震古烁今,就看你能不能识证了。

《张氏医通》

张璐是明末清初极耀眼的大家,同时代的傅青主,吕留良,高鼓峰也都毫不逊色,但成就最高的反而是张璐,医通极厚,极能扩宽思路,而且百家理论无不摘录,足称王道。所以这种书更要反复看,反复抄。明清医家但凡不刚愎自用,能够尽得百家之长的,都是大家,不可忽视。

《冯氏锦囊》

这本书包罗万象,包括儿科妇科,这本书讲的也很全面,甚至冯兆张被尊为儿科大师。锦囊中的药性讲的也极好,而且没有那么多装的色彩,八星群书,锦囊第一,足称完备。

《温热经纬》《王孟英医案》

温病有多重要,这两本就有多重要,甘寒养阴,轻可去实,重视津液等等。四明称伤寒论全书都在提醒医生要重视津液,王孟英用详实,丰富的医案告诫我们温病学的不可或缺,与薛立斋作摘要异曲同工,不过读这本书不能走入误区。医生不能撇开莫须有的门路之见,妄学医。

《医宗必读》

这本书算是指路明灯,但凡李中梓写的,都非常经典,无论医论,脉学,还是药理,内科,都极有过人之处,我连个尤其也写不出来,足见这本书之经典。最可惜的是,必读中的内科太少了,真的意犹未尽。另外,用这本书学伤寒也蛮不错。

《杂兵源流犀烛》

这本书与医通可谓双璧,一句废话都没有,全是干货,不过恐怕老沈也未必能够全部记住,最后的还是作为工具书,天天翻看,开发思路。

《证治汇补》《旧德堂医案》

我极赞赏李用粹,李很少用成方,顶多选一个小方打底,然后根据病人的病情加减用药,这是最高明医生的选择,也是最难达到的境界。这本书我抄的次数最多(除脉学书),基本每天上班都带,

《伤寒来苏集》

柯琴是一位神人,极聪慧,解古方也解的极妙。伤寒的注解我基本读完了,还是推荐这一本,别的我都不会再提,特别是近人的著作,免得打口水仗。历代医家治病,但凡多读过基本医案,也不会说出六经与经络无关这样的话,言尽于此。

《临证指南医案》

这是一本极不适合初学者或者半瓶水的书,认真学的,读了自然能发掘奇妙,不过还是可惜太过语焉不详,但顶级中医治病大略如叶天士,能够留下这本书,就已经幸甚,我推荐读原书,徐灵胎有太多稀奇古怪的想法。

《医学衷中参西录》

是个中医,应该没有不读这本的,只是可惜这本书并不全面,不过但凡讲到的都足可效仿,只是白璧也有微瑕,千万别尽信一家之言,白术山药必用生,我是不信的。没人不喜欢这本书,张的新方我也常用。

《陆氏三世医验》

脉学是中医中璀璨耀眼的宝珠,如果不能精通,那就是方证对应,和朱丹溪批评过的局方之学并无不同,这本书是学习脉学,研究古人医案最重要的一本书之一,而且大家的书都是精品,远非刚愎自用者可比。

《寓意草》

喻嘉言是个爱秀的人,历史上这种人多数不行,喻嘉言是个例外,喻氏最重要的三本书,只有这一本成就最高,讲理颇精,议论有理。不过喻也有过于自信而轻视诸老的弊端,读一读就明白了,这本读起来偏费劲些,也隐晦些,但又很重要。

《丹溪心法》《格致余论》《局方发挥》

心法这本书,算内科,总结的很到位,不过后世医家,特别是我之前写到的书都有更详尽的总结,所以一般不读也是可以的,不过我之前推荐的,我也只是读过两遍,并未太深入。《格致余论》有得说,作为医论医案的结合,而且又不长,说一句必读不为过。我读的第一本古书,就是高三逛书店买的这本,对我来讲,感情蛮深,其实这本书不太适合初学者,我当时只能当故事书读,我读过不下二十遍,自己想当然的评论都一大堆,现在看来笑掉大牙。至于《局方发挥》肯定没有八星的必要,但也很薄,而且讲了很重要的道理,半天看完不亏。

《宣明论方》

四大家的书,我只有刘河间的读不进去,唯一读进去的就是这本,刘将内经的薄厥,痿痹,风疟等扩充治法,不可谓不精,读了能更有助于理解素问,理解方药,完素极擅长内经,而且不是理论上的擅长,所以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其他的书,我认真研究后再补充。

《医学心悟》

我一直在想,这本书够不够八星,确实这本书太过简略了,只有伤寒讲的丰富,但世上懒人是很多的,不想多读书,那就读这本,不仅是个初学,哪怕学富五车也能从中学到很多,比如加味甘桔汤,止嗽散,益母胜金丹,启膈散都足称神剂,而且医论和伤寒都讲的极好,好过当代全部。所以八星是很值得的,切不可忽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熟大黄的炮制方法 5 熟大黄的性状 6 大黄的性味归经 7 大黄的功效与主治 8 熟大黄的炮制作用 9 大黄的炮制研究 9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9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93 工艺研究 10 熟大黄的贮存方法 11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熟军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熟大黄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熟大黄 已经自动替换为 熟军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拼音

shú jūn

2 英文参考

prepared RADIX ET RHIZOMA RHEI with vino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熟军为大黄的炮制品,方法为清蒸或酒蒸(酒炖)。大黄的炮制汉代已有,见《金匮玉函经》等。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1]。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的功效,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疗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酒熟军表面黑褐色,质坚实,有特异芳香气,味微苦[1]。熟军,经酒蒸后,泻下作用缓和,腹痛之副作用减轻,并能增强活血祛瘀之功[1]。

4 熟军的炮制方法

汉代有炮熟、酒洗、酒浸(《金匮玉函经》)、蒸制(《金贵要略方论》)等方法[1]。

唐代有炒制、制炭(《备急千金药方》)、醋煎制(《食疗本草》)、湿纸裹煨(《颅囟经》)等法[1]。

宋代有九蒸九 、酒浸炒、蜜焙、醋炒、姜制(《圣济总录》)、湿纸裹蒸(《普济本事方》)、酒蒸(《小儿药证直诀》)、醋蒸(《博济方》)、麸煨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童便制(《苏沈良方》)、米泔浸(《类证活人书》)等方法[1]。

明、清以后又增加了酒煮(《普济方》)、醋煨(《证治准绳》)、黄连吴萸制(《寿世保元》)等方法[1]。对其炮制目的阐述,如:“欲使上行须资酒制,酒浸过巅顶上,酒洗至胃脘中……如欲下行务分缓速,欲速生使,投滚汤一泡便吞,欲缓熟宜同诸药入煎方服”(《蒙筌》)[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酒炙、酒蒸、醋炙、炒炭、清蒸等[1]。

大 、大黄块的制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捞出,淋润至软后,切厚片或小方块,晾干或低温干燥,筛去碎屑[1]。

熟军的炮制有清蒸和酒蒸两种方法:

清蒸:取大 或块,置木甑、笼屉或其他容器内,隔水蒸至大黄内外均呈黑色为度,取出,干燥[1]。

酒蒸:取大 或块,用黄酒拌匀,闷约1~2小时至酒被吸尽,装入炖药罐内或适宜容器内,密闭,隔水炖约24~32小时至大黄内外均呈黑色时,取出,干燥[1]。

每100kg大 或块,用黄酒30kg[1]。

5 熟军的性状

大黄为不规则厚片或块,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中心有纹理,微显朱砂点,习称“锦纹”,质轻,气清香,味苦而微涩[1]。

酒熟军表面黑褐色,质坚实,有特异芳香气,味微苦[1]。

6 大黄的性味归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中医大辞典》:苦,寒。入胃、大肠、肝经[2]。

《中药大辞典》:入胃、大肠、肝经。

《中华本草》:胃、大肠、肝、脾经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

《吴普本草》:"神农、雷公:苦,有毒。扁鹊:苦,无毒。李氏:小寒。"

《名医别录》:"大寒,无毒。"

《药性论》:"味苦甘。"

《汤液本草》:"入手、足阳明经。"

《本草纲目》:"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药。"

《本草经解》:"入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少阳三焦经,兼入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

7 大黄的功效与主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的功效。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疗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

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

熟军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

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中医大辞典》:大黄具有泻热毒,荡积滞,行瘀血的功效[2]。

1治实热便秘,谵语发狂,食积停滞,腹痛泻痢,湿热黄疸,淋浊、溲赤,痈肿疮疡,暴眼赤痛[2]。

2治吐血,衄血,血瘀经闭,症瘕。煎服:3~12g[2]。

3治烧汤伤及热毒疮疖,研末调敷;宫颈糜烂,以大黄浸膏棉球浸透,涂擦局部[2]。

4急性肾衰高氮质血症,口服、静注或高位保留 [2]。

《中药大辞典》:大黄具有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的功效。治实热便秘,谵语发托,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症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亦,痈疡肿毒,疔疮,汤火伤。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黄具有泻实热,破积滞,行瘀血的功效。主治:实热便秘,食积停滞,腹痛,急性阑尾炎,急性传染性肝炎,血瘀经闭,牙痛,衄血,急性结膜炎、外用治烧烫伤,化脓性皮肤病,痈肿疮疡。

《神农本草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名医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

《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塑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疮疖痈毒。"

《本草纲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8 熟军的炮制作用

生大黄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具有攻积导滞、泻火解毒的功能[1]。用于实热便秘,高热,谵语,发狂,吐血,衄血,湿热黄疸,跌打瘀肿,血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痈肿疔毒;外治烧烫伤[1]。如治热结便秘,潮热谵语的大承气汤(《伤寒论》);治湿热黄疸的茵陈蒿汤(《伤寒论》);治热毒肠痈的大黄牡丹皮汤(《金贵要略方论》);治疮痈肿毒,或烧伤、烫伤的金黄散(《外科精义》)[1]。

熟军,经酒蒸后,泻下作用缓和,腹痛之副作用减轻,并能增强活血祛瘀之功[1]。如治瘀血内停、腹部肿块、月经停闭的大黄䗪虫丸(《金贵要略方论》)[1]。治跌打损伤,瘀血凝积,气绝欲死,烦躁疼痛的鸡鸣散(《三因方》)[1]。

9 大黄的炮制研究

大黄中含游离型和结合型蒽醌类衍生物,还含鞣质类、二苯乙烯苷类、萘酚苷类和苯丁酮类成分等[1]。

9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1)对蒽醌类成分的影响:大黄经酒炒后,结合型蒽醌有所减少[1]。熟军,经蒸、炖后其结合型与游离型蒽醌类衍生物均减少,其中结合型大黄酸显著减少,番泻苷仅余微量[1]。大黄炒炭后,其结合型大黄酸被大量破坏,但仍保留少量的各型蒽醌类衍生物,番泻苷已不存在[1]。实验证明,大黄炭中的大黄酚含量为生大黄的27倍左右,大黄素6甲醚为生大黄的41倍左右[1]。研究证明,炒大黄中,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两种成分的含量分别为生大黄的27倍和34倍左右;大黄炭则分别为生大黄的19倍和28倍左右[1]。

(2)对鞣质类成分的影响:大黄鞣质类成分含量较高,约为10%~30%,以缩合鞣质与水解鞣质两大类混合存在[1]。炮制过程中鞣质类成分变化亦较复杂[1]。研究结果表明,炒大黄总鞣质含量下降约18%,熟军降低50%,大黄炭减少近80%[1]。

(3)对多糖成分的影响:制大黄多糖含量随炮制次数的增加而升高,但六制大黄和九制大黄的含量相近[1]。

9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1)泻下作用:结合型蒽醌为大黄泻下的主要有效成分,酒炒大黄泻下效力比生品降低30%,熟军(酒炖)、清宁片降低95%,大黄炭无泻下作用[1]。

(2)解热作用:炮制对大黄解热作用无明显影响,无论动物解热实验还是临床某些病例均显示:服用大黄生品或制品后体温下降时间早于泻下出现时间[1]。说明起解热和泻下作用的不是同一种物质,而是不同成分在发挥作用[1]。解热成分似比泻下成分对热更稳定[1]。

(3)抑菌作用:大黄中游离苷元如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为抑菌、抗肿瘤的有效成分,其泻下作用极其微弱[1]。体外抑菌实验表明,大黄生品、制品煎剂对金**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等菌种均有一定抑制作用[1]。对金**葡萄球菌最敏感[1]。不同炮制品抑菌活性各有特点,酒炒与酒炖大黄保持了与生品相近的抑菌效力,特别是对金**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抑制作用较好[1]。为临床应用熟军等制品治疗肠伤寒、痢疾等细菌感染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1]。选择治疗痢疾进行临床验证比较,生、熟军两组,大便常规转阴与大便培养转阴天数基本一致,但从副作用及机体一般情况恢复快慢来看,以熟军为优[1]。其他炮制品如醋炒大黄、石灰炒大黄及大黄炭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但对绿脓杆菌、金**葡萄球菌仍保持较好抑制作用[1]。这为临床外用石灰大黄、大黄炭治疗烧伤、烫伤提供了科学依据[1]。

(4)消炎作用:对大鼠关节肿、巴豆油诱发小鼠耳部炎症及棉球肉芽肿等模型,酒炒大黄消炎作用与生大黄近似,熟军、大黄炭消炎作用减弱[1]。但在临床应用中,熟军(酒炖)在治疗成人及儿童化脓性扁桃体炎时,不仅有较好的解热抑菌作用,还显示了较好的消炎作用[1]。

(5)止血与应激作用:大黄酚具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伤口渗出,改善血管脆性,缩短凝血时间,促进血小板生成的作用;大黄素6甲醚也有明显的促血凝作用[1]。大黄中鞣质成分也可能与其止血、止泻作用有关[1]。以大鼠应激性及幽门结扎法两种胃溃疡出血实验模型证明,生大黄、熟军、大黄炭内服,对实验性胃溃疡的出血和出血灶的发生均有良好的止血和预防作用[1]。生大黄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临床验证中显示止血速度快、作用好等优点,在止血天数上明显优于熟军(酒炖),但熟军胃肠道副作用小,较生大黄更受患者欢迎[1]。

(6)免疫作用:体外实验证明,大黄生品、制品去鞣质煎剂,均对人血清中的特异性抗原抗体血凝反应有明显的阻断作用[1]。熟军的阻断效力明显强于生品及其他制品,大黄炭作用最弱[1]。

(7)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生大黄水煎液仅对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低切、中切、血沉、RBC聚集)有一定作用,白酒炙后对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有显著作用,作用比生品显著增强,故认为酒制可增强大黄的活血作用[1]。

(8)其他:熟军尚具有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以热压制品作用最显著),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的治疗作用,镇痛、镇静作用,降尿素氮作用等[1]。

(9)毒性:炮制能降低大黄的毒副作用,在临床应用中,生大黄的主要副作用是引起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而熟军在应用中,则无上述消化道不适反应,说明适宜的炮制程度可消除这一副作用[1]。

急性与亚急性毒性实验表明,熟军和大黄炭的毒性显著减弱[1]。炮制可减弱生大黄抑制胃酸分泌和消化酶活性的作用,熟军、大黄炭、清宁片“苦寒败胃”的副作用消失或缓和[1]。炮制能缓和大黄的泻下作用,对不需要攻下的大黄适应症患者,特别是年老体弱、婴幼儿、孕妇及长期服药者,既可排除其肠内积滞,又可降低其“伤阴血”的副作用[1]。

93 工艺研究

熟军酒热压制法新工艺:黄酒加适量水稀释,在一定的压力下蒸制即得[1]。

10 熟军的贮存方法

莳萝子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莳萝子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莳萝子的别名 24 来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