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典籍有什么好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2收藏

阅读历史典籍有什么好处,第1张

读历史可以增长间接经验,丰富阅历,可以用很短的时间在思想上经历数百年的沧桑增长智慧,提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但凡,有才能,有建树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在政治军事方面,几乎都读史书“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成为中国古代无数能臣良将的写照关羽常夜读春秋,李世民也常以史为鉴,毛泽东一生读史,单资治通鉴就读了十七遍史书读的多,见多识广,间接阅历丰富;史书读的精,看破人世玄妙,参透世间迷茫看惯了,历史上众多智者牛人的尔虞我诈,现实生活中的小伎俩会看不破吗看透了历史展现的大道、权谋,即使不会施展,也能做出防范吧读历史,能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而历史对于习惯思考的人,是常读常新的,总有新的体会和感悟,有助于自己不断提升读历史的好处绝不仅于此,每隔几年都会有新的认识

“历史学好不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本人就是历史学专业的,2018年入学,今年6月份即将毕业,我来说下对这个专业的感受。

01 历史专业学些什么呢?

评价历史学到底好不好,我们首先来看看这个专业到底是学什么的。历史是记录过去发生的事,从简单来说,这个专业就是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并且把学习研究的这种成果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个专业主要包括三个一级学科: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以及博物馆学、民族学、文物学三个二级学科。

主要课程有这些: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上古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史学概论、历史要籍介绍、古代汉语、考古学、历史地理、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等。

有很多辅助学习历史的课程,比如历史文选、古代汉语、历史英语等。中国史主要是文言文和繁体字,要研究中国史必须读得懂原始文献,因此要联系看竖排繁体的史书,没有标点符号,自己也要练习句读。世界史的学习就需要历史英语的学习,英文史学论著的难度不亚于四六级。大一大二打完通史的基础后,在大三大四会有专题史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按国家分:美国史、英国史、苏联史等,按领域分:法制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等,目前最火的应该是医疗史。

02 就业前景怎么样

历史这个专业一直以来最被人诟病的是就业问题,就业面窄,就业率不高,必须承认的是,历史学就业困难是结构性的,因为历史学并非伴随着现代工业社会应运而生的学科,所以在现代工业社会就业市场中,没有办法有一个专门对应的领域。

但是历史学的也就率也没有到非常难就业的地步,也有许多不错的就业机会:

中小学老师:这是历史学本科毕业后极为对口的工作,也是大部分历史学专业毕业同学的出路。

大学老师:本科毕业后,学生继续深造,读研读博,进行学术研究,进高校和科研院所。

文物保护单位:例如各地的博物馆,也是极为对口的单位,也算是体制内,比较稳定。

编辑、文案类:这算是所有文科专业都可以从事的岗位,可以从事历史类文案编辑。

公务员:考公也是许多历史专业同学的选择,进入体制内,谋一份安稳的工作。

03 个人感受

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专业,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读史不仅可以使人明智明理,更是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但是,这个专业较为冷门,也不是所有的学校都开设这个专业,在开设的院校中,很多学校都会将此专业和师范专业相结合,成为历史学(师范),以保证学生的就业率。本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是被调剂过来,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热爱这个专业,所以选择了这些专业。据本人观察,最后往往是这些一开始因为热爱而选择该专业的学生在学术上有所建树,会选择继续深造,为史学界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但是,假如你对此专业的热爱没有那么浓厚,你也不想在此专业继续深造,它也可以成为你谋生找工作的一个专业,没有到那么难就业的地步。

此外,进入到专业学习之后,会发现历史学比较枯燥,会看大量的古文,比如下面的日本冈山国清寺藏本(橘黄)《毛诗》,这就是本专业学生需要接触的古籍原文,因此专业学习不像中学课堂中讲的历史故事那样有趣,因此在选择该专业的时候要做好心理准备。

04  与其他专业的对比情况

与其他文科专业相比,历史学是一个相对冷门的专业,开设此专业的院校不多,招的学生也不多,不像中文、法学这种比较热门的专业招那么多学生,因此大部分是小班化教学。就业面也没有大热的中文、法学那么宽广,只能说是一个小众化的专业,但是只要你对这个专业保有热情,那么它就是好专业!但是发现一个现象:历史这个专业会吸引很多理工科的男生转专业或者考研跨考,也许是源自中学时的喜欢吧!

结语

在我看来,一个专业好不好,不能单从就业方面来看,要遵从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热爱,四年的求学生涯我感触最深的便是想要学好本专业,第一步便是要建立热爱爱你所爱就是最好的!

对于一般人来说,学习历史的确没太大意义,但是我们一出生就在学习历史常识,比如我们都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不过一个人不学历史,不会对他造成任何影响,但是假如整个国家都不学习历史,就会有非常严重的后果—

假如水利专家不懂历史,那他就没办法直接应用“堵不如疏”的办法治理洪水,他需要重新想办法,哪怕他依靠自己的才智想到办法,也会浪费更多时间,付出更大代价。在这个时候,历史起到的就是经验作用。就好比普通人昨天遇到了某个处理不了的问题,下次再遇到就明白怎么处理了一样。

假如军人不懂历史,HK在去年发生问题时,兵哥哥们就不会用到史书中记载的光武帝平定赤眉绿林军的相同策略来解决问题啦

而对于文言文,它存在于历史,也是现代汉语的母亲,看不懂文言文,我刚刚所说的那些历史经验也许就只能靠心口相传或者失传。政治界对于文言文的应用在于外交辞令,如“小康”、“勿谓言之不预也”等,军事界对于文言文的应用在于查阅资料研究战术,天文界对于文言文的应用在于研究古代的天文历法以指导现代天气预报、航海航天、以及指导农业生产。科技界对于文言研究较少,但是化学领域和医学领域是需要研究古籍的

当然要。古文是读古代史料的重要工具,有了专门系统的学习,就掌握了一种工具。而且要求较高,要能读懂比较枯燥的史料。高中的文言文是比较好懂的,而且多是有趣的。要成为好的历史学家还要精通多门外语,才能驾驭外语史料。如大史家陈寅恪先生就精通30多门外语。一般而言,有比较好的汉语和英语是必需的。如果你只想获个文凭,那不系统的学也行。

吕世浩:北京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博士、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曾追随清朝皇室后裔、一代大儒爱新觉罗·毓鋆,在传统私塾中学习四书五经近二十年,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后师从宿白、徐苹芳、阮芝生等历史学大家,现任教于台湾大学历史学系,致力于《史记》、中国传统经典、上古秦汉史、历史考古学等领域的研究。

二十多年前,当高校招生录取放榜之后,许多长辈朋友都会问我:

“你考上哪里?”“学什么专业?”

当我回答“台湾大学”后,所有人的反应几乎如出一辙地惊喜:“哇!”

当我接着回答“历史”后,所有人的反应几乎如出一辙地失望:“哦。”

从他们的反应,可以清楚地看出社会大众对于学历史前景的看法。

从那一天起,也常听到许多朋友终于忍不住问我:“学历史到底有什么用?”

是啊,在这个时代,学历史到底有什么用呢?

希望正在读这本书的你,能够认真问自己这个问题,不要犹疑也不要回避:

学历史对你而言,究竟是有用还是无用?

如果无用,为什么我们从小就要学历史?

如果有用,请明确地说出来,用处是什么?

这些问题,让我足足思考了二十多年。这本书就是身为历史人的我,针对许多非文史专业的朋友所呈现的答案。

不是历史没有用,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方式出了问题。

近代以前,无论在中国或是西方,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觉得学历史很有用,甚至视为培养各种领袖人才的必要教育。

可是到了现代,忽然之间,有许多人都觉得学历史没有用,即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说不出学历史的实际用处何在。

为什么对于学历史有没有用,过去和现在的认知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难道是古人实在太笨,误把没有用的东西当成是有用?还是现代人的智能忽然有了数十上百倍的增长,比古人要有智能得太多?事实上,历史学还是历史学,只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方式出了问题。

现代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一种时代的产物,是为了因应工业革命以后,填补各种专业人力的需求而设计出的教育。换句话说,现代教育是一种专门用来培养工匠的教育,至于人文教育的本质──人怎样才能活得像个人,基本上不是关心的重点。

在这种工匠教育的影响下,历史教育也受到了极大的改变。短期、大量的灌输式记忆成了现代历史教育的面容,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大学,我们人人都接受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教育,花费了无数时间背诵年代、人名、地名、事件,但却往往不明白,除了应付考试外,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长此以往,年轻人普遍对历史学失去兴趣,更不知学习历史的作用何在。最糟糕的是,我们的教育生产了大量的专业工匠,但却很难培养出宏观的领袖人才。其弊害之深,远超想象。

古人如何学历史?

事实上,古人不是这么学历史的。

宋代着名的史学家吕祖谦,就说过如何读历史的方法:

人二三十年读圣人书,一旦遇事,便与里巷人无异,只缘读书不作有用看故也。何取?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而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智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

“里巷人”就是现在网络上所说的“乡民”,如果读了几十年的书,碰到事情除了跟乡民们一样凑热闹,发表一点个人的感想外,却对于如何解决事情,一点方法也没有,那读书有什么用?如果读了这么多历史,自己却在应付现实事情时,半点帮助都没有,那学历史有什么用呢?各位对此难道没有疑惑吗?

怎么读历史才能有用呢?

当你读一本历史书,读到书中的古人面临重要的抉择关头时,请你这时立刻把书合上。

好好想一想,如果你身处对方的位置时,你会如何决定?做什么样的决定?把一切都想清楚后,再把书打开,看看这个人物是怎么做的,他最后做了什么样的决定?他的决定带来的是成功还是失败?原因何在?然后比较自己与古人,在选择和方法上有何异同之处?

这种学习历史的方法,重视的不是“记忆”,而是“思辨”。

像吕祖谦这样学历史,每个人都可以透过一件又一件史事的锻炼,一位又一位人物的分析,来一步步锻炼自己的思辨。最后不仅历史知识会有所增长,连处世智慧也会不断提高。

事实上不只吕祖谦这么读历史,清代的名臣左宗棠也是这样读历史的,他说:

读书时,须细看古人处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气象?及自己处事接物时,又细心将古人比拟。设若古人当此,其措置之法,当是如何?我自己任性为之,又当如何?然后自己过错始见,古人道理始出。断不可以古人之书,与自己处事接物为两事。

左宗棠比吕祖谦更进一步,他不但要读史者“设身处地”地思索古人为何这么选择,还要我们当自己面临现实中的抉择时,去设想如果是你学的那位古人处在这个环境下,他会如何做出决定。

历史学所以在古代如此被重视,绝对不仅仅是为了“陶冶人文情怀”“丰富人文素养”而已。古人重视历史,是因为历史有很强烈的实用性──它教导人们如何从前人发生的无数案例中分析事情,了解成功和失败的道理。这也就是太史公所说的,读史是为了“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太史公自序)、“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报任少卿书)。

如果你读完了一本书后,书还是书,你还是你,没有任何改变,你就等于没读过这本书。读书最重要的,就是要拿书中的道理和自己的生命历程不断相互印证,不断地去思索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运用前人的智慧,最后将书上的道理与自己的生命融合为一体,让古人的智慧为己所用。

这样读书、这样学历史,才是真正有用的方法,历史学也才能成为一门真正有用的学问。

什么是“思辨”?

真正的历史教育应该重视“思辨”,但什么是“思辨”呢?

在这里,我举个大家熟知的例子来说明。相信各位在中学课本里都读过《木兰诗》这篇诗歌,诗歌的一开头是这样说的: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请问各位,“唧唧”是什么声音?

按过去在课堂上老师讲解,绝大多数的人都会立刻回答我:“唧唧是织布机的声音。”为什么呢?因为课本的标准答案是这样写的。

如果你也是这么想的,那么你可能在“思辨”上还需要更努力一点。因为真正的答案,作者其实已经写在接下来的两句里: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作者清楚地说出,这时只听见叹息的声音,因此“唧唧”是叹息声。

不愿面对这样的答案吗?历史学讲求“孤证不立”,我们可以举出更多的例证来证明这一点。

“唧唧”一词,也出现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前句是“已叹息”,后句是“重唧唧”,可见白居易也以“唧唧”为叹息声。试想,如果“唧唧”是织布机的声音,难道白居易是先听了琵琶乐声后叹了口气,然后听了女子讲话后就开始当场织布吗?

当然,或许各位不服气,《琵琶行》是唐朝的诗,《木兰诗》是南北朝的作品,两者可以这样互证吗?

说得有理,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唧唧”在南北朝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意思。

1南朝梁施荣泰《王昭君》诗:“唧唧抚心叹。”

2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高树出云,咸皆唧唧。”

3北魏《元举墓志铭》:“履朝独步,伦华非匹。一见唧唧,宋朝更生。”

这些都是唐前文字,所有的“唧唧”都是指叹息之意,可以证明当时人确以“唧唧”为叹息声。

事实上,将“唧唧”当作织布机的声音,这样的解释除了中学课本外,在古籍中似乎找不到任何例证(如果你能找到,欢迎提供)。因此不管你认为“唧唧”听起来多么像织布机的声音,这都是一种没有根据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误会,是因为古时的语音和今日有很大的差别。而在古代,织布机也不是发出“唧唧”声,而是“札札”声。《古诗十九首》有“札札弄机杼”,白居易《缭绫──念女工之劳也》有“丝细缲多女手疼,札札千声不盈尺”,都足以为证。

希望各位千万不要误会,以上的讨论并不是在考验大家的语文水平,而是想点出一个可怕的事实:

明明问题的答案就在下面两句,明明作者已经说得这么清楚,为什么我们过去却毫不质疑课本的答案,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思辨能力?

无论你读了再多的书,记得再多的标准答案,得到了再好的成绩,如果这一切要拿你宝贵的思辨能力去交换,都是不值得的。因为,思辨是一切智慧的开始。

读书,是为了做知识的主人,不是为了做知识的奴仆。

学习历史的三个功用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学习历史到底有什么用处呢?我个人认为学习历史一共有三个功用,而第一个功用是“启发智能”。

我先说个故事给各位听。在古代有一对兄弟,都是小孩子,兄弟俩非常聪明。有一次他们的私塾老师有事进城,要中午才回来。私塾老师怕他不在的时候,兄弟俩会偷跑出去玩,于是规定功课,要两人背书,回来后考试。

要背什么书呢?老师手边有的书,兄弟俩都已背过;手边没有的书,自然也没办法叫他们背。于是老师灵机一动,黄历上不是有“初一宜某某、忌某某”“初二宜某某、忌某某”……吗?就叫他们背黄历吧!

果然,知徒莫若师。老师前脚一走,这对兄弟后脚就跑出去玩了。很快地,中午就到了,哥哥看老师快回来了,连忙回私塾开始翻黄历。他才刚看完一遍,老师就回来了,这时弟弟才姗姗来迟。

老师开始考他们兄弟功课了,先问哥哥,哥哥就开始背“初一宜某某、忌某某”“初二宜某某、忌某某”……真是滚瓜烂熟,一字不差。原来哥哥过目不忘,居然只是看一遍就记下内容了!

哥哥背了快一半,老师很满意,就换成考弟弟。各位这时会想:“弟弟完全没看书,这下他糟了吧?”错了,弟弟一样从头背“初一宜某某、忌某某”“初二宜某某、忌某某”……一样滚瓜烂熟,一字不差!

可是弟弟背到中间,突然停了下来。老师很奇怪,问他为何不背了,弟弟说:“刚刚哥哥就只背到这里。”原来这弟弟比哥哥还厉害,他只在旁边听一遍就记下来了!

这对兄弟如此聪明,各位知道他们两个是谁吗?

答案是:我也不知道。

大家不要笑,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要问各位:“聪明有用吗?”

聪、明、有、用、吗?

这对兄弟的天资,绝对胜过我们十倍。但他们在历史上,却没有留下姓名。各位就可以知道,聪明如果不能提炼成智慧,是半点用也没有的。

那么聪明要如何提炼成智慧呢?

最好的方法,是接近有智慧的人。但能不能遇见有智慧的人,他愿不愿和你交友,能认识到多深,这都是不能掌握的事。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读有智慧的书。因为有智慧的书就在那里,它不会跑。

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用古人的智慧,来启发我们的智慧。

打个比方,历史就是磨刀石,它最大的功用就是磨利我们脑子中名叫智慧的那把刀。磨刀石不能帮助我们披荆斩棘,只有刀才可以。光是记忆历史是没有用的,只有从历史中学到智慧才是有用的。

如果以为光是记住古代的历史,就能解决今日的问题,那就好像拿着磨刀石去切东西,自然问题百出。这不是磨刀石没有用,是我们的用法错了。

为什么读历史没有用,因为你本来就不是以“有用”的方法来读历史。

书有古今,智慧没有古今。如果想让自己的智慧更加充实而锐利,那么学习历史是最简单的快捷方式。

历史是总结了在过去的几千年中,上自帝王将相,下到贩夫走卒,各种各样的人与事。如果不能从历史中磨炼智慧,我们所读的古人古事都早已逝去腐朽,他们连骨头都烂成灰了,光是背诵他们的事迹又有何用?他们的智慧,才是我们应该活用的宝贵资产。

历史学的第二个功用是“审时度势”。这个世界上,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而历史学正是为了培养眼光不局限于当代,而能洞彻事物发展脉络与前因后果的人才,这也就是古人会把历史学当成是领袖必备教育的原因。

历史的第三个功用,也是最后一个功用,就是“感动人心”。

荀子说:“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经过无数个时代却始终没有改变的东西,才能作为纵贯古今的“道”而存在。什么是这样的东西呢?那就是人性,就是良知。

要改变世界,只能从改变人心开始。要成就大事业,也一定要了解人性、掌握人性。只有人心变了,世界才能改变。

历史是追求真实之道的学问,只有从真实出发才能提炼出真实的道理,也唯有“真”才能打动人心,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当年我还是学生的时候,第一次阅读《史记·秦始皇本纪》,读到最后的“后五年,天下定于汉”,不禁潸然泪下。因为历史终究没有放弃我们,人类最后还是走向了光明。

在那一刻,《史记》越过了两千多年的时空深深感动了我,而我从此深信历史学必能感动人心。

如同前面所说,生在这样一个充满机会的巨变时代,只要我们肯抱持“历史终究会走向光明”的信念,就一定能开创一个比过去更加美好的新时代。

与同生于第三次巨变时代的各位共勉之。

历史文献学主要侧重文献记载。古籍类多有十通等,而《文史通义》等书也不可少。敦煌学更是我国文献学极其重要一部分。研究文献学还要注意古籍版本,前人研究成果。如果说要去研究的话,并且希冀入门,我不建议你直接去看这些书籍,很多人写的古籍,其实也只是一知半解。

学好文献学,史学史方面的知识不可少。因此譬如白寿彝、瞿林东等人的书籍需要看;同时敦煌学方面的姜亮夫、郝春文;而思想史方面,是萧公权、章太炎、梁启超等,总之还有好多,不能一一列举。只有入门后,才能再去看古籍,记得了解各种书籍的体例,譬如,了解学案体,明白《七略》的地位。建议还是有一套较系统的培训

阅读历史典籍有什么好处

读历史可以增长间接经验,丰富阅历,可以用很短的时间在思想上经历数百年的沧桑增长智慧,提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但凡,有才能,有建树的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