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献中,传国玉玺是何模样?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历代文献中,传国玉玺是何模样?,第1张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出名的宝物都流传下来,它们也在后世有着非常大的名气,还有一些宝物,它们本身不见得会有什么价值,可由于它们独特的作用,渐渐就已经成了一种象征,在后世就有了非常高的地位,其中传国玉玺,无疑是古代最为有名的宝物,目前国内还没有发现这个传说中的圣物,一旦发现的话,必将成为历史级的国宝。

在史书以及各类的文学作品中,关于传国玉玺的记载是非常多的,它与九鼎一样,都是江山社稷的代表,而传国玉玺是历代帝王的象征,渐渐就成为君权的象征。

其实天子他们办公或者是颁布一些诏命,都是需要玉玺,通常天子是拥有很多的玉玺,不同的玉玺用在不同的场合中,造型与上面的文字也是不一样的,传国玉玺就与这些玉玺不同,从秦始皇打造这枚玉玺之后,它就是一个神圣象征,至于具体的用处还是非常有限的。

用现在的话来说,它就是皇帝的认证书,没有这个东西,做皇帝就不算合法,秦始皇作为第一个皇帝,他的王朝虽然没有能延续下来,但他所创造的理念,以及自己奉行的很多东西都被后世继承了下来,后来的这些皇帝,等于都是仿照秦始皇来做的,因此秦始皇打造出来代表皇权的玉玺,经过不断的宣传加工,就已经成为天命象征。

皇帝们常常自称为天子,他们主张皇权是上天授予的,用这种观念来糊弄当时迷信的民众,玉玺就被这些统治者们给神化得成为天命的象征,由于民间人们对于皇帝都是非常崇拜的,因此有关玉玺的传说也是非常多的,玉玺能在后世有这么大的名气,也多亏了这些说书人不断加工,把玉玺给捧了起来,可是这枚从秦代研制下来,一直流传几千年的传国玉玺,却没有能流传到现在,它在历史上神秘失踪了。

玉玺下落之谜?

有一种说法是秦始皇在南巡的时候,遇到风浪就将玉玺给扔到水中,后来他另外打造了一枚玉玺,这种说法明显是有些不现实的,天子的象征,怎么可能说扔就扔,就算是真扔了,史书上也不会真记载的。

另外一种说法,是玉玺一直传到五代时期,当时的后唐皇帝李从珂在自己皇位不保的情况下,主动自焚将玉玺也带走了。它的样貌,也就永远隐藏到了历史中,传国玉玺它的真实样貌到底是什么呢?其实传国玉玺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因为历来的皇帝都会打造属于自己的玉玺,人们寻找的这个玉玺,是特指秦始皇他所打造,让李斯写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秦始皇他本人除了这枚玉玺外,应该还有很多别的玉玺,不管怎么说,这些玉玺都可以被称为是皇帝的象征,除了皇帝外,古代没有人可以使用玉玺。

根据《独断》记载:天子玺以玉螭虎纽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

宋朝开始,所谓秦始皇的那个传国玉玺已经不见了,这些皇帝就自己打造玉玺,像明朝天子就掌握了二十四宝玺,清朝皇帝有二十五宝玺。所谓的传国玉玺,其实应该是这些玉玺的统称,皇帝继位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受玺,代表皇位的传承,因此这些玉玺都是代代传下来的。

传国玉玺是何模样?和人们想象中的一样吗?

不过在文学作品里面,要让人能看明白,就刻意简化了,搞得好像传国玉玺就只是代表一枚玉玺。那么传说中始皇帝的这枚玉玺,应该并没有真正流传下去,汉朝作为秦之后的新建王朝,他们应该是直接继承传国玉玺的,况且刘邦当初入秦,也是直接接受子婴奉上的玉玺。可汉代的一些文献记载中,并没有指出汉代的传国玉玺就是李斯刻的那几个字。

我认为传国玉玺应该是一枚有些精巧的小玉玺,不可能真是一个大印,而传国玉玺也并非是著名的和氏璧打造的,在史书中,是明确记载秦始皇用蓝田玉打造的传国玉玺。在玉玺传承的过程中,数量是越来越多,体积也是越来越大,上面刻的字也会更多的,始皇的传国玉玺,应该也是方底,上面螭虎纽扣形状,代表着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

在春秋战国时期,玉璧的加工雕刻技术就已经非常发达了,像蓝田玉这些名贵的玉器,在同时期的墓葬里面也有很多,秦始皇一统天下,他就能收集到天下的宝物,始皇帝打造的这枚玉玺不一定是真会传下去,秦始皇他自己就没有打算要死亡,因此他到死前都没有做好传位的准备,虽然他表面说要传到万世,但他行动还是非常现实的。

不仅没有立太子,也没有立皇后,这就说明他想要一个人一直做皇帝,他当初打造的玉玺,被成为天子玺,是天子的象征。以秦始皇他的性格,这样的好东西肯定是要跟着他一起到墓葬里面去的,因此在始皇地宫里面,他那最初打造的玉玺应该是在那,而子婴他们所献上的玉玺,可能是后来打造出来的。

以皇帝他们的条件,上位之后随便找个美玉就能打造出玉玺来,这枚玉玺应该不是始皇帝办公时候用的,因此它也不是什么必需品,秦朝从始皇帝之后,剩下的胡亥,子婴两位皇帝,都不是合法上位的,对他们来说,只要他们手里有皇帝办公玉玺就可以了,至于额外的这枚天子玺,自己想怎么打造就怎么打造,后来传国玉玺传承的记载,没有指出过是这枚始皇专有的玉玺。

传国玉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拿一整块玉打造出来的,当然,雕刻的过程中必然会消耗掉大部分的玉,而这枚玉玺还绿色中泛蓝,既然是一整块玉石打造的,就必然不是什么成品加工,而是从原始状态的玉石开始打磨。

像和氏璧这种东西,在当时的记载里面,应该是成品,并且中间还有圆孔,用这些玉来做玉玺是明显不可能的。在各类记载中,更多是关于秦始皇这枚传国玉玺的描述,可它并没有真正传下去,否则像后来刘邦以及历代的帝王,他们都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玉玺就是传国玉玺,比如后来宋哲宗时期,有个农民捡到了玉玺,经过朝中大臣的讨论,就认定了它是传国玉玺,至于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为何能被认定为传国玉玺,也没有能说清。

这就非常明显了,从秦之后的传承中,没有人能说明白传国玉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光是玉玺上面的文字就有很多版本。而蔡邕他在自己的作品里面就特意提到了天子拥有的几个玉玺,其中没有关于传国玉玺的记载,这就说明这个东西在秦汉时期没有那么重要。否则刘邦当初接受了玉玺,那么他在赶赴鸿门宴的时候,就应该将这个玉玺主动献给项羽,可他却只带了几件玉器,没有提起他将玉玺献给项羽。

项羽也没有因为这件事就找他的麻烦,后来没有关于玉玺在项羽手里的记载,因此它并没有那么重要,历来不是说谁得到玉玺就能得到天下,而是要看实力强弱,至于传说中的始皇传国玉玺,我认为就不可能真正传下来,只是由于始皇帝他的名气太大了,这就导致很多人都将后世帝王们打造的玉玺与始皇的这枚玉玺联系在一起。

参考文献:

《独断》

《史记》

作为古代的传国玉玺并不像电视剧里面那么巨大。史书中记载方圆四寸,古代的尺寸比现在要小,所以现在电视剧里面看到的传国玉玺的个头非常的大,主要是因为都是根据现在的尺寸所设计的。这也使得我们对传国玉玺有了很大的误解。当然也因为传国玉玺的丢失,使得我们现在人并没有办法亲眼见到传国玉玺长什么样子。

传国玉玺传说是古代的和氏璧打造而成的。这主要是因为秦始皇统一六国,为了留下一件能够流传万事的物品,所以才会令李斯用和氏璧打造玉玺。因为这样才能配得上秦始皇的身份。并且李斯在上面配上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几个字。所以这在最后也成为了各个王朝证明自己正统身份的象征。很多军阀都为了传国玉玺打的你死我活。

而到了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当时的汉朝皇帝非常的年幼,才会把传国玉玺交给太后保管,王莽在他的篡权计划基本完成之时,立刻派其弟王舜前往长乐宫,逼迫太后交出玉玺,太后大怒、将其“投于地”,传国玺被摔碎一角。王莽后来又命人用黄金将其补全。汉光武中兴后,传国玺便归了刘秀。

而现在传国玉玺并没有任何的踪迹。所有人都不知道这块玉玺到底在何处。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朝代的更替使得传国玉玺流离失所。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传国玉玺已经没有了任何作用,大家只不过把它当做一件文物来看待罢了。

皇后玉玺

高2厘米 边长28厘米 重33克1968年9月陕西咸阳韩家湾乡狼家沟出土,现原件由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

此玉玺选料为上等新疆和田羊脂玉,温润洁白,玉质晶莹,精美灵秀。玉玺印面为正方形。玉玺上方的玺钮为凸雕的一螭虎形,螭(chi,音吃。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螭又有“雌龙”之说,龙为至高无上,虎为百兽之长,它除了能驱除恶魔外,还是权势、军威的象征。玉玺四侧面阴刻云纹,底部印面为阴刻篆书“皇后之玺”四字,印纹排布疏朗,书体端庄而流畅,结构方整,笔势方中带圆,刚柔相济,刀法娴熟,可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体现了当时高超的篆刻艺术水准。

《后汉书·祭祀志》指出:“三皇无文,结绳以治,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然犹未有金玉银铜之器也。”“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诈伪”、“奸萌”显然是私有制出现后的诈骗、冒认、偷盗、侵夺等不正当的行为。因此,能在器物上戳压记号,以证明物归谁主的印章便应运而生。印章不仅是持信之物,而且是权力的象征。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印章已出现,在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它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印章是用金、玉、银、铜等材料制成,称“方寸玺”,人人皆可佩带。

据东汉蔡邕的《独断》记载:秦以前的玺印尊卑共之,“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群臣以金、银、铜的材料做印。这说明秦以后,玺印不仅是持信物,而且是天子权力的象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少府设置了专门掌管印章制度的“符节令丞”,说明秦代曾经建立过官印制度。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汉以前,文书大都写在竹木简牍上,为避免简牍散失,密封文书内容,就在写好的简牍外,再加上一块挖有方槽的木块并用绳子捆扎,把绳结放入方槽内,加上一块软泥,用印在泥上按捺出印文,这种软泥即我们今天说的“封泥”。另有一些特大的印,上面可插入木柄,是专门用来烙在马身上作为印记的,也有可能为大件物品发送的封用印记。

1968年9月,当时还是陕西咸阳韩家湾乡小学生的孔忠良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在一水渠旁捡到此枚玉玺。回家后,他把此印章交给其父孔祥发,其父认定是一件文物,于是把它交给陕西历史博物馆。汉代有官印制度,且对玺印的文字数、官职名称、特别是对印之材料、绶带、钮制都作了规定。据《汉官旧仪》记载:“皇后之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纽。”这件“皇后之玺”玉印与这一记载正好一致同时,又因其出土地点位于汉高祖刘邦的长陵陵冢和皇后吕雉陵冢西侧约一千米处,因此研究者推测,这件玉玺很可能是吕后生前使用过的印章,并且葬入陵中为供祭品,因陵墓被盗,玉玺流落土中,后被雨水冲刷到沟中。吕后前后掌权十六年,当时位于今天的广州地区有一个南越国,不向西汉朝贡,为此,吕后颁布命令禁止卖铁器和马牛给南越,借以对南越国实行经济封锁。吕后当时用来发布命令的,就是这块皇后之玺。中国古代帝后,尤其早期的玉玺传世罕见,是因为改朝换代之际,新的王朝往往要将旧王朝的玉玺毁废,以防止旧王朝死灰复燃。这枚“皇后之玺”玉印是汉代皇后玉玺的唯一实物资料,对研究秦汉帝后玺印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这传国玉玺早在朝代更迭过程中不知所踪,至今杳无音讯。都说“得玺者得天下”,这传国玉玺在中国古代便就是皇帝正统身份的象征。传国玉玺所使用的材料为蓝田玉。先秦时期的楚国曾经偶然得到过一块和氏璧,因为这是一块稀世宝玉,所以楚国一直将其视为国宝。后来楚赵两国联姻,这块和氏璧也因此成为赵国之物。赵国得到和氏璧之后同样将其视为珍宝,谁知后来这块宝玉竟是引来了秦国的觊觎,于是便有了“完璧归赵”这一历史事件。

在“完璧归赵”这一历史故事的最后,秦国并没有如愿得到这块和氏璧,它被蔺相如安全带回了赵国。公元前228年的时候赵国被秦国所灭,赵国的和氏璧也随之变成秦国的所有物。而秦王嬴政在顺利完成统一大业之后则命李斯将这块和氏璧制作成了玉玺,这玉玺便就是传国玉玺。和氏璧变身为传国玉玺之后被另外赋予了新的意义,也就是皇帝正统身份的代表信物。

这传国玉玺上方刻有八个字,具体内容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字体为当时秦朝的官方文字——小篆。相传,这玉玺曾于公元前219年不慎失落于洞庭湖。但是时隔八年之后,它又被重新找到,从而复归于秦。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传国玉玺落入汉高祖刘邦手中,然后世代相传。不过关于汉传玉玺,据个别古籍的记载,它上面所刻字迹为“受命于天,既寿且康”。也就是说,汉传国玺有可能并不是最初的那个传国玉玺。

西汉末年社会混乱,外戚王莽趁机篡位夺权。在王莽夺权之前,传国玉玺在汉哀帝驾崩之后便掌握在太后王政君手中。所以王莽在篡位之后,也曾派人前去王太后宫中讨要传国玉玺。王政君虽是王莽姑姑,此前对王莽也多有照拂,但是她对王莽的篡位行为却十分不满。为此她在受到王莽逼迫时也是气得直接将国玺砸到了地上,传国玉玺也因此缺失了一个角。

王莽所建立的新朝灭亡之后,传国玉玺曾先后辗转于刘玄、刘盆子之手,待刘秀建立东汉之后国玺重回汉室。东汉末年时国玺因战乱而一度失踪,再次出现便落入了孙坚手中。等到了隋唐时期,隋朝被灭之后传国玉玺被萧后带至漠北,所以唐太宗在登基之后又另外命人雕刻“受命宝”等玉“玺”。不过在公元630年的时候,传国玉玺又重新回归到了中原。这之后传国玉玺也是时隐时现,而在元朝之后传国玉玺便从此不知所踪。

古代皇帝玉玺上面刻的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嬴政一统天下,称始皇帝。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璧磨平,雕琢为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这便是传国玺。

玉玺指的是古代皇帝专用的印章,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利,玉玺的使用是从秦始皇时期开始的,在周朝以前,印和玺被统称为印,是用金子或者玉为材料做成的。

到了周朝才开始有了印和玺之分,只有皇帝使用的印才能叫做玺,而普通臣民所用的只能称之为印,皇帝用的玉玺下面刻的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在汉书当中记载的是,玉玺下面刻字为昊天之命皇帝昌寿,虽然两者的记载不一样,但一般指的都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种说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