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入门看什么书,各个类别的都有
周易入门看什么书
1、基础书
(1)周易原文注解类:
如果不读周易原文,而想彻底搞懂周易基本是不可能的,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越牢,对后面的帮助越大。
建议采用中国易经协会会长、哲学教授刘大钧着的《周易概论》,其他如上海古籍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较大的出版社出版的《周易》都是比较可靠的。
南怀瑾老师倡导的儿童经典导读中心出版的原文《易经》,可以帮助大家认识和听懂一些难读的字。
(2)周易精华思想融汇类:
应该说,目前只有紫钦天老师的《太极博弈原理》一书能做到这点,全书中是没有解释卦象的。但是如果对于一个研究周易几十年的学者来说,一看这书,应该明白其实里面是是蕴含了周易的推演过程,也就是即是你不懂周易,没有看过周易相关的书籍,也能从中培养到周易的思想,对理解现在所有文化(玄学,易学)都会个统一的思路,增强第六感判断力。可以说,这本书的研究意义十分珍贵!建议入门,进阶,和自我升华阶段研读一番。
(1)易理类
张延生是一个易学实力派人物,张延生的作品(易学入门、易学应用、易象延、易与和谐、心易、气易)是研究易理者的首选,相信可惜能真正看懂的并不多。
易理方面建议还是看一些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出版的古籍影印本,原汁原味。
(2)梅花类
梅花的古籍可以看《梅花易数》,现代的可以看大陆的紫钦天老师《太极博弈原理系列》,黄鉴老师的《易魂》,邓海一老师的《俏梅花》系列,台湾的梁湘润、王士文,都推荐阅读。
(3)六爻类
六爻的精华在古籍中很多,尤其是七大经典《易隐》、《卜筮正宗》、《增删卜易》、《易林补遗》、《易冒》、《火珠林》、《断易天机》。
3、四柱类
就是八字,以现代人为主,李居明的《四柱测命术》是四柱类无错字的好版本,目前只有繁体版的,认简体字的人读得可能有点费劲,李居明书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培养兴趣。
《周易》语法研究管见《周易》语法研究管见
——《易经语法分析》序
最近,洛阳赵荣珦先生以大作《易经语法分析》垂示。据我孤陋所知,海内迄今尚无同类专书面世,仅此一端,已足见其筚路蓝缕之功。《易》曰:“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知者,智也。赵先生,智者夫!
展读之余,我有以下三点感想:
一、何谓“《易经》语法”?
我们知道,《周易》包含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本:一是成书于西周的《周易》古经,即通常所谓《易经》;二是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周易》大传,即儒家称作“十翼”的《易传》。赵先生的《易经语法分析》,就是对前者的语法现象的研究。
具体说来,所谓“《易经》语法”,就是《周易》古经的筮辞(卦辞、爻辞)的语法。该文本中的语法现象是很丰富的,赵先生从词法和句法两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词法方面,赵先生是既讲词性,也讲词义。我想,这大约是因为:虽然词义(这里不是指的语法意义,而是指的词汇意义)本来不属于语法学范畴,而属于语义学范畴;但是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词语来说,如果不能确定其词义,也就不能确定其词性。在这个意义上,语法乃是语义的一种表现,语法是功能性的,而语义才是实质性的。
句法方面,赵先生也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给我尤为深刻印象的是,他首先对卦辞、爻辞进行了“主—谓”二元结构的分析,即将卦名、爻题视为第一层次的主语。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卦辞、爻辞作为占断,是对卦名、爻题的意义的断定。例如乾卦:“乾:元亨,利贞。”翻译成现代汉语,即:
乾卦 || 象大通,有利于占问。
显然,“元亨利贞”是对“乾”的断定,这是主谓关系。其实,传统易学已经指明了这种关系,因为:象“元亨利贞”这样的筮辞,称之为“彖辞”;彖者,断也;断也者,断一卦之吉凶也。
不仅如此,《易经》语法的意义远不限于《周易》本身。整个《周易》语法乃是中国轴心时代(Axial Period)的汉语语法的代表形态:《周易》古经的语法是殷周之际的语法代表,《周易》大传的语法是战国时代的语法代表。赵先生的《易经语法分析》就是对以《周易》古经语法为代表的殷周之际汉语语法的研究,这里显示出赵先生的独到眼光:研究殷周之际的汉语语法,《周易》古经是最恰当不过的文本选择。这是因为,其它的文本在时代问题上或多或少都是存在疑问的。例如《尚书》中的《商书》和《周书》,由于“伪书”混入的问题,我们很难甄别它们的确切时代,因而很难加以利用。而《周易》古经的时代则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绝大多数学者都承认它是西周初期的文本,因此,它就可以作为我们研究殷周之际的语法的范本。在这个意义上,所谓“《易经》语法”就是西周语法乃至殷周之际的语法。因此,象赵先生这样的对《易经》语法的研究,乃是用历史比较语言学方法来研究汉语语法史的必由之路,是汉语史研究当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如何研究《易经》语法?
汉语语法研究,由来已久:传统语文学(philology)范畴的汉语语法研究,大约肇始于元代,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一部讨论文言虚词的专著,是卢以纬的《语助》,而所谓“文言虚词”,依我的看法,其实质乃是汉语所特有的一种语法形态(词法形态、句法形态);现代语言学(linguistics)范畴的汉语语法研究,滥觞于晚清,第一部专著,是近代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后者实际上是用西方语言的语法规律来硬套汉语的语法,结果带来许多类似“格义”的弊端;但是,我们显然又不能简单地回到前者去。时至今日,这仍然是汉语语法学界面临的困惑:我们缺乏本土的、原创的、切合汉语语法实际的语法理论。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停止汉语语法的研究工作;唯一的选择,就是只好暂时仍然采取“以西说中”的办法。这就犹如当年的佛学东来,最初的理解虽然扞格不通,但正是经过这样的“格义”,佛学才最终被中国化、本土化了,形成了中国原创的佛学。
赵先生的《易经语法分析》即属于这样的“以西说中”,虽属“格义”,也是眼下别无选择、而必须勉力从事的历史阶段性的任务。那么,按西方语言学的观念,《易经》语法研究涉及两个方面,从而涉及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方法:一方面,研究《周易》语法必然涉及与其前后时代的语法的“历时”比较问题,这就可以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但另一方面,《周易》语法本身的存在却是“断代”的,我们首先必须“共时”地去描写它,这就可以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方法。两者之间,具有一种辩证的关系:一方面,后者乃是前者的基础,因为我们必须首先弄清了每个时代的共时的语法结构特征,才可能对它们进行历时的比较;但另一方面,前者也是后者的条件,因为假如不对不同时代的语法结构进行历时的比较,我们也难找出一个时代的语法的共时特征。因此,现时语法学界把这两种研究对立起来的倾向是不可取的。
赵先生的《易经语法分析》就是一种共时的研究,即是对殷周之际的语法结构的静态描写。这种共时的静态描写当然应该在历时比较的条件下进行,但这种共时描写的结果本身又对历时比较的研究提供基础。例如,古经语法的研究可以与大传语法相比较;然后,比较的结果又可以用于对大传语法的更进一步研究。赵先生这样对《易经》语法进行共时研究,就可以为历时研究提供赖以比较的基础;这种比较不仅仅是古经与大传的语法比较,而且意味着殷周之际的语法与战国时代的语法的比较,从而构成汉语史研究中的重要的一环,这是很有意义的。
三、研究《易经》语法有何意义?
前面实际上已谈到了《易经》语法研究本身具有的语法学、语法史的学术意义,此处不再赘言。我这里还想谈的,则是《易经》语法研究所具有的超越了语法学及语言学的更为一般的意义。
我想,我们今日研究《周易》,绝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更不是为了满足古董商、收藏家那样的嗜好;我们今日研究《周易》,乃是为了先儒所说的“通经致用”,今人所谓“古为今用”,也就是《易传》所说的“正德、利用、厚生”。通经者,正德也;致用者,利用厚生也。然而,非通经则无以致用;通经者,所以致用也。因此,首先是要通经。
那么,何谓通经?为什么要通经?所谓通经,就是读懂《易经》;通经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理解“圣人之意”,而其最终目的,则是利用厚生。《系辞传》说: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这里,“立象”、“设卦”是指《易经》卦爻的符号系统;“系辞”是指《易经》的语言文字系统,亦即赵先生所研究的筮辞。通经就是首先弄通筮辞之意,由此弄通卦爻符号之意,以至弄通圣人之意,进而正德,进而利用,进而厚生。
这也是赵先生《易经语法分析》的最终意义所在;而其直接所关的意义则是:如何才能通经?古人有言,通经必自通小学始。所谓“小学”,乃是古人对传统语文学的称谓。自刘向、刘歆父子《七略》、班固《汉书·艺文志》以至《四库提要》以来,“经部”必录“小学”之目。这个道理是很简单的:通经的前提是通该经的语言文字。试想,假如连书都没有读懂,假如连书的语言文字都没有弄通,如何可能通经?如何可能理解圣人之意?又如何谈得上正德、致用?这正是今日学者中的一种大病:即以《周易》研究来看,或者望文生义,或者游谈无根。当然,关于《周易》的训诂之类的小学研究,自古至今,不绝如缕;但对《易经》进行现代语言学意义上的“语法分析”的专书,恐怕前无古人。
按照传统的称谓,赵先生的《易经语法分析》即属于所谓“小学”:它是我们读懂《易经》的前提,也是我们通经致用、利用厚生的前提。我想,这就是赵先生《易经语法分析》的最大意义所在吧?
承蒙赵先生不弃鄙陋,命我为序;而我对《周易》语法素无研究,实在惶恐之至。然而有感于赵先生“通经”之志,故本乎《周易》“修辞立其诚”之意,拉杂如上,以就教于赵先生并海内学人,或有未达,幸见谅焉。
周易》研究参考文献(八)
--------------------------------------------------------------------------------
作者:吴辛丑 来源: 发表时间:2005-09-07 浏览次数:207 字号:大 中 小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华书局,1984年。
马宗霍《说文解字引经考》,台湾学生书局,1971年。
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中华书局,1988年。
高亨《古字通假会典》,齐鲁书社,1989年。
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主编《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3年。
王念孙《广雅疏证》,中华书局,1983年。
王引之《经传释词》,岳麓书社,1984年。
王引之《经义述闻》,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
阮元《经籍纂诂》,成都古籍书店,1982年。
徐朝华《尔雅今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
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中华书局,1999年。
王力主编《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
张永言、杜仲陵、向熹、经本植、罗宪华、严廷德《简明古汉语字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修订本,2001年。
陈复华主编《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
因为《周易》都是难懂的古文,所以要参考的文献肯定与古文研究中的常用辞典,字典。这些都是必要的。
《周易》的作者是周文王姬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两句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易经》是中国古代一部神秘的著作,因为流行在周朝,所以叫《周易》,并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从其编排体例及文字内容看,是占卜用书。本条目讨论宽泛的易经,即包括《易经》和《易传》在内;在古籍里仅提到名字的“连山”、“归藏”(无论是否事实存在)则不予讨论。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偷偷将《易经》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 关于其作者,《史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马迁之说而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今人则有不同观点。由于成书很早,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为此古人专门撰写了《易传》以解读《易经》。今天我们所说的“周易”通常指《易经》和《易传》二者的结合。 有人认为,占卜之书的性质并不能掩盖《易经》作为一部伟大著作的价值。占卜起源于人类解释世界的渴望,哲学的萌芽从原始宗教中生发出来,《易经》为此提供了很好的例证。中国哲学中阴阳相生相克、对立统一的基础理论,便是根植于《易经》。后人从《易经》中发展出了复杂的哲学系统,儒家和道教的学说均明显受到《易经》的影响。今人更是从《易经》中解读出哲学、政治、历史、军事、民俗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根据《周礼》的记载,占卜有“三易之法”,《易经》只是其中之一,另两部《连山》、《归藏》均已失传。 《易》被其后的诸多研究者所推崇,许多易学研究者都是当时公认的渊博学者。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为两个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义理派注重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象数派则着重将周易用于占卜。前者如东汉王弼、北宋程颐,后者如西汉京房、北宋邵雍。像广为人知的河图洛书、太极图(含阴阳鱼的圆形图案)等,都是《易经》原著中所无、后人根据对《易经》的理解添加进去的。 现在流传下来的《周易》有两部分组成: 《易经》:共六十四卦,每卦的内容包括卦画、卦词、爻题、爻辞。形象地说,六十四卦如同著作的六十四章;卦画如同每章的序号;卦辞如同每章的题目和主旨;每卦六爻如同六个小节,爻题如同每节的序号;爻辞如同每节的内容。六十四卦共384爻,但为首的两卦乾和坤各多一爻,所以共386条爻辞。 《易传》:有十篇,又称“十翼”,是对《易经》的注释。《十翼》包括:一、彖上传(《周易》每卦有“象辞”,《彖传》就是解释“彖辞”的话),二、彖下传,三、象上传(又称“大象”),四、象下传(又称“小象”),五、系辞上传,六、系辞下传,七、文言传(文言是解释二卦经文的言语),八、序卦传,九、说卦传,十、杂卦传。 在唐朝之前,《十翼》一般都认为是孔子作的。到了宋朝,欧阳修首先提出疑问,朱熹则深信不疑,现在已证明非孔子所作。吕绍纲先生说道:“《易传》已经是《周易》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离开《易传》研究《周易》,像汉人那样另搞一套,是一条绝路,没办法走通。” 《易经》包含一套独特的符号系统,用阳爻“—”(一个长横)和阴爻“--”(两个短横)三个一组相叠构成八卦,六个一组相叠构成六十四卦。八卦分别象征天、地、水、火、风、雷、山、泽,以及这八种事物内涵的特质,并借由以上特质可以取类比像万事万物。 《易经》六十四卦的顺序绝非随意排列,而是象征了事物的发展过程,每卦的卦画也富有深意。首两卦乾和坤各象征天地,又不仅止于天地,抽象出了世界初始状态中纯阳和纯阴的性质。接着阴阳相荡,化生万物,接下来的一卦便是“屯”,描述了世界初生时混沌的状态 至第六十三卦为既济,其卦画是阴爻与阳爻均匀分布,并且阳爻居于奇数位(阳位),阴爻居于偶数位(阴位),意思是阴阳已发展至完全调和的平衡态,似乎世界归于静止了。但《易经》令人叹服的是以“未济”作为第六十四卦来结尾,在看似平衡的静止之后,体现出世界本质上是运动不息的。 如同六十四卦的顺序一样,每卦中六爻的顺序也反映事物在某细节发展阶段的规律,这种规律因该爻所处的卦的主旨、该爻的具体位置(从下至上六个位置中的哪一个),以及该爻的性质(阴还是阳)等因素综合而决定。 易经六十四卦, 以自古流传的“上下经卦名次序歌”来简述为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本文2023-08-04 20:24:3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