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5收藏

游记是什么,第1张

游记一种记载游览参观等见闻、经历的文体。

一、读音

游记的读音是yóu jì。

二、出处

近代·巴金《光明·好人》:“我动身回国的时候,穆东先生还把他自己珍爱的一本绝版的游记送给我。”

近代·杨朔《<海市>小序》:“这本集子所收起来的主要是我近年来写的一些散文特写,有游记,有人物特写,也有文学杂记一类东西。”

清·杨名时《<徐霞客游记>序》:“大抵霞客之记,皆据景直书,不惮委悉烦密,非有意於描摹点缀,托兴抒怀,与古人游记争文章之工也。”

近代·林纾《<慎宜轩文集>序》:“得桐城之嫡传者,惟上元梅曾亮,顾其山水游记,则微肖柳州。”

三、文体

游记,顾名思义,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

在现当代文学中,游记被赋予了历史与人文内涵,其中以翦伯赞的《内蒙访古》、余秋雨的《山居笔记》、韩晗的《大国小城》、路东的《一路东去》最为代表。

四、分类

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

游记代表作品:

1、《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明末徐弘祖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

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

2、《马可波罗游记》

相传马可·波罗,出身于1254年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泰奥都是意大利威尼斯的商人,他也是欧洲当时著名的旅行家、商人。

在17岁时他跟随了自己的父亲和叔叔,途径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回国后著出《马可·波罗游记》,记录了他在东方国家-中国的旅途见闻,激起了很多欧洲人对东方中国的向往。

游记共分四卷,在游记的第一卷记载了马可·波罗诸人东游沿途见闻,直至上都止;第二卷记载了蒙古大汗忽必烈及其宫殿,都城,朝廷,政府,节庆,游猎等事;自大都南行至杭州,福州,泉州及东地沿岸及诸海诸洲等事;第三卷记载日本、越南、东印度、南印度、印度洋沿岸及诸岛屿,非洲东部。

第四卷记君临亚洲之成吉思汗后裔诸鞑靼宗王的战争和亚洲北部。每卷分章,每章叙述一地的情况或一件史事,共有229章。在书中有很大部分都是关于亚洲的记录,书中大多重点内容是关于当时中国元朝的游记记录,因为他在中国停留时间最长,足迹所至,遍及西北,华北,西南和华东等地区。

写出一篇好的游记的注意事项如下:

游记作文不要写成旅游路线图;针对你游览的某一地留下深刻印象的景点来作文;必须考虑游记的顺序,空间,时间,角度(远到近);描写不必面面俱到,选留有深刻印象的点来发挥。

游记是汉语词语,读音为yóu jì,意思是对旅行进行记录的一种文体,现在也多指记录游览经历的文章,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有带科学色彩的,有带抒情色彩的。

巴金《光明·好人》:“我动身回国的时候,穆东先生还把他自己珍爱的一本绝版的游记送给我。”杨朔《<海市>小序》:“这本集子所收起来的主要是我近年来写的一些散文特写,有游记,有人物特写,也有文学杂记一类东西。”

清杨名时《<徐霞客游记>序》:“大抵霞客之记,皆据景直书,不惮委悉烦密,非有意於描摹点缀,托兴抒怀,与古人游记争文章之工也。”林纾《<慎宜轩文集>序》:“得桐城之嫡传者,惟上元梅曾亮,顾其山水游记,则微肖柳州。”

游记,顾名思义,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

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明末徐弘祖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

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

新剧《刑警日记》介绍 剧 名:刑警日记

片 长:25集

原 著:彭祖贻

编 剧:徐 均、卢 莹

出 品 人:苗炜基

发 行 人:刘 阳

摄制出品:湖北华语广电传媒有限公司

广州国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老剧《刑警日记》介绍

剧 名:刑警日记

片 长:8集

制 片 人:程东海

导 演:程东海

副 导 演:王瑞

执行导演:朱建龙

公安顾问:张景山

摄 制: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影视系

河南电视台 新剧演员名单

所有演员正在拟定当中。 老剧演员名单

地区:大陆

类型:警匪/都市/言情/时装

主演:   新剧剧情

江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支队长田田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神探”,他思维缜密,屡破疑案,擅长通过动机分析与心理刻画直达犯罪的核心,是警队上下的“精神领袖”级人物。不过因工作疏忽家庭而愧疚的田田在老婆叶英面前却气不敢出,最令田田纠结的是他曾因办案耽误了儿子田小田的高考,导致父子间产生严重的亲情隔阂,但他不知道表面叛逆的儿子却潜移默化地受他影响成为一个“侦破迷”。

从巡警支队调来的新刑警黄宜轩身手不凡但却有点鲁莽,初到刑警队的他却因为经验不足而失误,尝到失败教训的黄宜轩在田田的启发和教育下渐渐融入集体,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刑警。

家庭条件优越、外型清丽干练的女刑警郑琼在田田心目中最具刑侦的天赋,但是职业造成的泼辣个性却令男士们退避三舍,以致年近三十却没有男朋友,成为“市局第一剩女”。

刑警朱亚军拥有“发明家”般的气质,是刑警队技术侦察方面的业务标兵,善于运用技术手段寻找犯罪的痕迹。

老刑警韩刚从警30多年,经验丰富,是队里的“活字典”。

黄宜轩的同学兼巡警支队的同事刘志成积极表现为刑侦工作做好支持与配合,因为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像黄宜轩一样能成为刑警队的一员。

特殊的职业经历与真实平凡的生活相映成趣,构成了刑警们生活的全部,以他们为代表的警察团队是这座城市消失罪恶的核心力量。

田田与叶英补拍婚纱照当天知名摄影师卢继祖被刺死。田田从一幅人体摄影作品中看出端倪,分析出雇凶杀人者。

在侦破影楼案的过程中,女店员乐鸣走进了大家的视野,她以忧郁善良的气质打动了黄宜轩,两人互生好感。

在办案过程中,心直口快的师姐郑琼与新来乍到黄宜轩也不打不相识,成为一对姐弟冤家。

与黄宜轩感情日深的乐鸣迟迟不敢与黄宜轩真正走到一起,无法摆脱的过去令乐鸣成为隐藏得极深的罪恶源泉。

原来年幼的乐鸣目睹相依为命的哥哥见义勇为受伤流血,而她哥哥见义勇为帮助的对象洪志强和刘放却把店门一关不予救助,导致乐鸣的哥哥得不到及时治疗流血过多死亡。

多年后洪志强成为汽车美容店老板,刘放更是开办夜总会的企业家,乐鸣来到这座城市的目的就是想为哥哥讨个说法。

多年前廖铁与哥哥廖刚在江州作案时栽在田田的手里,哥哥死在江州刑警的枪下,逃脱后廖铁远遁他乡四处流窜,成为手段残忍、反侦查能力极强的流窜杀人犯,接受雇凶任务除了经济上的需要外,更是要向警方挑战。

洪志强和刘放两位私营企业家先后遇害,两宗杀人案无征兆、无动机、缺少线索痕迹;知名企业家郑庆山被绑架也无任何线索。一时间江州人心惶惶,警方承受着巨大的破案压力。

在田田的带领下刑警队员日夜奋战,案情脉络渐渐理清,黄宜轩发现自己倾慕的女友乐鸣一直隐瞒的神秘身世竟然与洪志强和刘放案件有着莫大的关联,就在刑警们来到乐鸣的住处时,乐鸣已经用自杀的方式向黄宜轩表达了心迹。

逍遥法外的廖铁杀害了正在执行清查巡逻任务的刘志成,刘志成的牺牲没有令大家退缩,反而激励了大家的斗志。正当廖铁把黑手伸向叶英和田小田时,田田赶到将恶贯满盈的廖铁击毙。

历经生命的考验,田田与家人紧紧相拥,收获了理解和亲情,黄宜轩、郑琼、朱亚军等年轻刑警在田田的影响下也渐渐成熟,守护一方平安的现代刑警用热血和青春诠释了他们的无声誓言。 老剧剧情

第三刑侦小组由三名警官组成。他们是复转军人靳德祥、刘刚,警校毕业生李小奇。这个小组的职责是侦破、打击形形色色车匪路霸的犯罪活动。

主演王斑 –出演电视剧电视剧名称饰演角色沧海英雄王步文昌晋源票号增儿大理公主刘伯恩导弹旅长杜长河风雪飘落的季节田双全鸽子哨杨燕平归途如虹时涛豪门惊梦乔夕

游记是汉语词语,汉语读音为yóu jì,是对旅行进行记录的一种文体,现在也多指记录游览经历的文章,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有带科学色彩的,有带抒 彩的。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游记 性质 :一种文体 目的 :对游历进行记录 拼音 :yóu jì 词语,文体,游记分类,途径,代表作品, 词语 词目 :游记 拼音 :yóu jì 基本解释: [Travel notes] 对游历进行记录的文体 详细解释: 1文学体裁名。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巴金《光明·好人》:“我动身回国的时候,穆东先生 还把他自己珍爱的一本绝版的游记送给我。”杨朔《<海市>小序》:“这本集子所收起来的主要是我近年来写的一些散文特写,有游记,有人物特写,也有文学杂记一类东西。” 2 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 清杨名时《<徐霞客游记>序》:“大抵 霞客 之记,皆据景直书,不惮委悉烦密,非有意于描摹点缀,托兴抒怀,与古人游记争文章之工也。”林纾《<慎宜轩文集>序》:“得桐城之嫡传者,惟 上元梅曾亮,顾其山水游记,则微肖柳州。” 文体 游记,顾名思义,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 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 在现当代文学中,游记被赋予了历史与人文内涵,其中以翦伯赞的《内蒙访古》、余秋雨的《山居笔记》、韩晗的《大国小城》、路东的《一路东去》最为代表。 田间风景 游记分类 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 风景 途径 写作途径有两条,多看和多写。正如欧阳修所说:“作文无它术,唯勤读书多为之自工。” 欧阳修 多看包括阅读和阅历。 (一)阅读。这是写作的基础和前提。阅读,是读他人的书,有的称为读“死书”。 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编竹简的牛筋断了多次。杜甫“读书破万卷”,这才“下笔如有神”。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处若忘,行若思”。阅读对于写作的基础和前提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阅读能够开阔思路,积累材料,掌握写作规律,丰富语言辞汇。但是,这种作用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一般来说,阅读越多对于写作的作用越大。多是无限的,但是以写为目的。 阅读的内容,一是阅读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等方面的社会科学书籍。二是阅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书籍,文理兼通,尤其是阅读自己专业以外的书。三是阅读写作方面的书籍,揣摩名家的方法技巧。 阅读方式一是泛览。还可以称为博览,略读,通读,赏读等。陶渊明正是这样做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诸葛亮也是“观其大略”。阅读时候往往采用速读法,或者称跳读法。巴尔扎克在《路易·拉别尔》一书中描写了这种阅读法:“他的目光一下子能抓住七八行,而且他的智力理解意义的速度是与眼睛的速度相等的,往往是一个唯一的词便能使他掌握全句的意义。”二是精读。还可以称为攻读,研读,熟读。这是带着清醒的抽象思维的意识去阅读,以理解掌握书籍的内容。有的人还发展为抄读和诵读。尤其是诵读,可以说是对原著的一种再创造。 游褒禅山记 (二)阅历。人们称为读“活书”,是读“自己的书”。鲁迅先生说,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阅历是写作的根本途径。写的都是个人在当代生活中的认识和感受。因此,古人常常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历实际上是一生经历中的观察体验。观察是对事物外在形态及其所处环境从总体到局部的视觉运动。而体验则是自身在现实生活处境中的独特感受和发现。从记叙文体来说,观察成分多的文章多是报告文学一类的新闻或者套用文,注重认识的反映论。不少偏重于题材新颖的小说实际上是这样的。而体验成分多的文章,向内心深处开掘,能够写出灵魂深处的东西,情绪气氛沉浸笼罩全篇。不管怎么说,阅历都是写作的根本的途径。 多写 俄罗斯著名作家契诃夫说:“我们大家都应该写,写,写,写得尽量多……写到手指头断了为止。(人生大事不就是写得干净漂亮嘛!)”有志于写作的人,都应该多写多练。 多写是写好的关键。要把写作当作生活中的乐事,随意地写,不要总是绞尽脑汁。写作是学习写作理论的目的和归宿。正如古人所说:“读十篇不如做一篇。”多作自好,写得少是一种通病。当然,不能盲目多作,要和现有水平的突破结合起来。可以说,一个人的写作水平有这样三道关:顺畅关,发表关,风格关。一旦突破某一个关口,就不会倒退回去。多作还要和争取发表实用结合起来。 提倡模仿。模仿是写作教学的必经阶段。对模仿这种方法的确认,来自于长期的思考和反复的实践。人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使用模仿来写作。人尽皆知,学习绘画要求临摹,学习书法要求临帖。不管是学习国画还是学习西方画的创作,都要求学生首先把所有的绘画名作用心阅读一遍,然后还一定要精心地临摹相当数量的名作。自古至今, 模仿的例子可以说数不胜数,特别是不少大作家都是这样。汉代杨雄以善于模仿出名。他的著作中《太玄经》模仿《易经》,《法言》模仿《论语》,诗赋模仿司马相如的作品。小小的王勃模仿瘐信的诗句“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写出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国古典四大小说都有比较清楚的模仿的著作或者底本。《红楼梦》模仿了《金瓶梅》。《西游记》和《三国演义》都有历代传下来的神话或者话本。郭沫若的诗歌模仿了歌德、泰戈尔和惠特曼三位世界大诗人的诗歌。他还爽快地说:我有一个写作秘诀,就是先看人家的书再写。鲁迅的小说模仿了东欧的一些小说,据说在他的26篇小说中就有16篇属于模仿之作,最明显的是第一篇成名作《狂人日记》就和果戈里的一篇小说同名。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据人们研究,模仿了莎士比亚的剧作《李尔王》中的父女关系发展线索。文学传统中伟大的作家都不排斥模仿,我们更没有理由自负高傲地反对模仿。 代表作品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明末徐弘祖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 徐霞客游记 马可波罗游记 相传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出身于1254年义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泰奥都是义大利威尼斯的商人,他也是欧洲当时著名的旅行家、商人。在17岁时他跟随了自己的父亲和叔叔,途径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回国后著出《马可·波罗游记》,记录了他在东方国家-中国的旅途见闻,激起了很多欧洲人对东方中国的向往。 游记共分四卷,在游记的第一卷记载了马可·波罗诸人东游沿途见闻,直至上都止;第二卷记载了蒙古大汗忽必烈及其宫殿,都城,朝廷, ,节庆,游猎等事;自大都南行至杭州,福州,泉州及东地沿岸及诸海诸洲等事;第三卷记载日本、越南、东印度、南印度、印度洋沿岸及诸岛屿,非洲东部;第四卷记君临亚洲之成吉思汗后裔诸鞑靼宗王的战争和亚洲北部。每卷分章,每章叙述一地的情况或一件史事,共有229章。在书中有很大部分都是关于亚洲的记录,书中大多重点内容是关于当时中国元朝的游记记录,因为他在中国停留时间最长,足迹所至,遍及西北,华北,西南和华东等地区。

晚清末年,改制无数,“科举”被废大概是让遗老遗少们最为糟心的一件大事,那些残留乡间懵懂憨痴的老童生,从当年颇受尊敬的人中龙凤,摇身一变成了下岗待业的收容对象。他们就像长在现代国家肌体上的脓血毒瘤,似乎人人都有份儿变身外科医生挥刀斩除。今人蔑视科举略显得有些幸灾乐祸,搭上过科举末班车的人倒是很实际,他们总觉科举是穷人谋生的手段,不走死求功名这条路难免让人看不起,寒门中举是荣耀门楣的大事,父辈不识字儿辈却有机会登堂入室,所以不好轻易啐骂科举害人。

“科举”挨骂的另一个理由,是因为今人不了解考试规则,遂把“八股文”误当作科举的全部一律骂倒批臭。以为那些驼背缩腮,面目可憎的考生不过是一帮只会引经据典的迂腐书虫。在此需要澄清的是,明清以来的科考至少举行三场,第一场第二场铁定要考《四书》《五经》,不挨塾师几顿板子脱掉几层嫩皮算你有种,若年年赶考,一辈子窝在童生的圈子里,真真容易把人逼成呆子,变疯自残也不罕见。不过别忘了科举考试还有第三场“策问”,这场涉及兵、农、刑、礼、吏治、河防、工赈,完全是聪明人摆弄的学问。如果析分出来,很像现在大学里的专科考试,考的是“经济史”“法律史”“边疆民族史”“思想史”之类的话题。

与须死记硬背的头场二场相比,这场出题有点像体操比赛的自选动作,要是仅靠那八股模仿秀的死功夫不大容易蒙混过关。即使到了殿试一级,皇帝也会特意强调不要一意揣摩古人文字,鼓励说出心里话,顺治年间到了皇帝面试的一级就规定策论不限长短,不得故意拘泥旧式用套话官话敷衍,要求直陈胸臆,无所隐瞒。乾隆以前,第二场还有所谓表、诰、判等内容,表、诰模仿的是臣民上书皇帝或模拟皇帝下诏令议事,意思是测验考生站在不同方位处理政事是否允当,“判”就像现在的法律案例解读,列出几条案子考考法律知识和断案水准,几乎条条应对都要求切近实用,不说空话。如果再加上策论的部分,考生就如被摆上地方官员的位子处置公务,临场应变所要求的机敏迅捷绝非现在考生所能想像。乾隆之后虽取消了诰、表、判的测试,策论部分的发挥仍有相当难度,想靠花拳绣腿的虚词俗套蒙混过关绝无可能。

人们把“科举”与八股直接挂钩也不是没有理由,大致是因为八股文写作设置在头场和二场,头场二场不过,你就是满纸写出天花乱坠的治世奇想也是白搭,于是大家纷纷在八股文上比拼较劲,可遇到聪明人,这请君入瓮式的八股研习立刻就会变成束缚心灵的鸡肋,他们痛苦的是在考试策论之前还要背上一段格式严苛拘泥古板的经书文字,摹写一首矫揉造作的试帖诗,这是最虐心害人的事情,这部分通常称作时文制艺。但骂科举的人却几乎无人对“策论”的重要性提出质疑。

“策问”的结构一般是四到五问,第一问大都与“经学”历史有关,相当于当今的“基础学科”测试,有强调“经”是立身之本的意思,这部分考的还是刻板记诵的死功夫,与第一二场的内容有交叉重叠的地方,目的是摸摸考生文献学的根柢。从第二问起考生自由发挥的余地开始增加。提问大多涉及制度史演变,例如中央官制沿革、官吏选拔考课之法。甚至会出现“何谓‘循吏’?”这样很难用只言片语回答的题目。第三问常问及地方治理问题,水利海塘如何整治也会安排在这部分提及。第四问包涵历史地理沿革的辨析或者是各类仓储积粟之法的议论,我曾看到有一题要求结合现实分析古代农书《齐民要术》和《农桑辑要》,有点像是在考经济学知识。考卷中如有第五问会涉及兵事和海防等议题。策问还会考虑到地区性的状况,如江南的试题就会集中问及海塘工程沿革和漕运的利弊。道光年间海宁乡试的一道题曾专门讨论明代治河名家潘季驯的治水著作《河防一览议》,以及相关的多篇治河策的讨论。我看到一则有关“币制”的考题竟然细致地问到钱“币”用字从唐朝的隶、篆向宋代草、行书转变后如何换算这样的专门话题。

“策问”题目的字数一般都较长,不像现在高考的标题只有一两行,往往是考官发表一种见解,由考生验证或反驳。道光元年海宁的乡试卷子中有一条讨论“保甲”的题目,从周代保甲创立开始谈起,一直讲到明代的保甲制度沿革,俨然就是一篇“保甲史”。考官的提问也很尖端,一是问宋代王安石力行保甲,百姓多觉不便,经司马光上疏废止,可为什么明代王守仁在江西实行起来却卓有成效?二是问:城市乡镇人口聚居稠密,容易稽查,可那些山谷密林零敲碎打的地块,和隐秘偏远的寺庵居所如何巡查?对于密布客家棚民的萧疏地界,或者针对来往飘忽的商船渔户,保甲如何发挥编查的功用。提问结尾处不忘提醒说考生们来自田间,可以凭借各自的切实经验从容应对。

要准确回答策问中的内容,确实需要广博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不是光凭死记硬背的笨功夫就能搞定,那些习于记诵模仿的考生自然不会乐意接触。为迎合此种心理,科场中就会相应发明出一些逃避策问的偷懒办法,以减少考试难度。翻看曾任安徽大学堂总教习的姚永概所写的《慎宜轩日记》,里面有一条记载称,他的兄弟一次参加科考,居然发现试卷中只有诗赋一题,没有策论题。更加奇葩的是策论居然可以随意改为诗赋,如诗赋还是做不出来,随意改作一首诗也可凑合交卷。姚永概不禁大骂起来,说策论是有用之文,诗赋是无用之文,轻策论却重诗赋,世态如此卑鄙下流,士风日下识见浅薄也就可想而知。

应对策问既然要具备相当渊博的见识,那么除八股制艺的训练外,考生这部分的知识从何获取呢?从当事人的经历看,一条途径是在少儿的启蒙家教中有意进行灌输,姚永概的父亲就强调须于农田水利上讲究一番,开具的书目中分地理(天文附)、兵盐、漕河、水利、农田、度支、礼乐、洋务数门,督促逐一细究。其实,儒者一直不回避研习日常俗事,一种说法叫做“习农业而无农心”,每天忙忙叨叨处理俗务还能守着心底那澹然纯净的道德气象才是真君子。

正因策问有利于实用,所以清末科举首先就从颠倒考试场序入手变革,最著名的一个举措是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发出“江楚会奏三疏”。第一疏中就提出头场考试考中国政治、史事,称之为博学;二场考各国政治、地理、农工、武备、算学,名曰通才;这两部分考试内容相当于科举中的“策问”,一般都放在第三场,奏疏中却请求置于头场和二场,最传统的根本之学四书五经被挪到第三场,称之为纯正。道德根器之学与经世学问被完全倒置,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

江楚三疏发出后,在底层士绅中立刻得到了响应,同时也有所动作。比如一份日记记录着这年八月湖北黄安的童生朱峙三去私塾上课,塾师突然宣布不做八股文,改做“义论”,讲求时务,我猜塾师说的“义论”大致相当于“策问”类的题目。这天塾师出题叫“练兵论”。此人据说喜读新书,思想新锐,就在几天前还出过《中国易于富强论》这样的时髦题目。更有如下新式策问曰:中国欠西洋款项四十年才能还清,你有何办法?此问法有点像电视剧中狄仁杰问助手元方:“你怎么看?”。有点让人吃惊的是,这名草根塾师居然还能抛出如下相当先锋的问题:君主之国、民主之国、君民共主之国的区别何在?可见戊戌六君子被杀虽只有六年,当年君主民主之议却已如潜藏的地下之火,在底层塾师的意识中蔓延开来。不过,在乡里民间,对时事策问考试的抵制一直存在,县级考试出题凡涉时务时,往往就有大批学生罢考。

要在策问里填充进现代知识,光靠科举系统内部的变通改制显然不够,以日本为师遂成时髦的进学捷径。那时清廷还没明令开设学堂,各省都是自行发动,地方官也是不理不睬,听之任之。私塾改为学堂最缺乏的就是教师,塾师的知识结构太旧,对算学理工政法这些新学问茫然无知,最简捷的办法一是请外教,二是直接派青年赴邻近日本留学,归国后再教学堂,这个时期小学堂大多喜欢聘请日本教习,原来热衷科举的家族也愿意把孩子送往日本做短期培训,其中不乏速成的功利考量。去日本读速成师范和法政科目的学生居多,一般是公费捐款和自费留洋二种自选其一。如安徽某地赴日学生就以捐款公费二成,自费一成的比例获得资助,条件是学成归国后须给家乡服务三年。

由于赴日学生太多,日本人也逐渐做起了骗钱的生意,据包天笑的回忆,速成师范不管学的程度如何文凭照发,一年就可毕业,回国即可混个小学教师资格骗吃骗喝。还有的更极端,对不懂日语的国人,日人一律迁就,干脆雇来口译人员,老师一面讲解,译员就站在一旁解说,更过分的是,居然有的日本教员还负责把日文教材直接翻译成中文供留学生阅读,这些海归回国后日语会奇烂到何种程度可想而知。

从日本归来的速成师范生经常笑话迭出,有学问装的半瓶子醋,就敢上台东拉西扯,全靠在日本偷来的遗闻逸事吹牛媚众。县级师范班中的教习只认片假名、平假名,日文程度浅显的惊人,有一位堂长在东京只学了半年就敢上台肆意乱说。时人觉得日本近代文化本来就贩自欧美,再经一道转手,国人全成了三道贩子,对贩卖货色的纯度顿生疑问。怪不得当时的试卷会出现这样的质疑:游学日本学生、上海学生个个猖狂放荡,不为人表率,不勤治学问,这样的学生可靠吗?若不废科举,恐自强无望,若不惩学生,却又有自由放任的弊端,到底应该怎么办?

科举被废,教私塾的先生数量太大,又不能听任其下岗失业。于是各地纷纷办起了“师范传习所”,聘任留日学生给这些老冬烘授课,旧塾师经短期回炉培训后匆匆出任小学师范教员,算是暂时可以谋生,这就闹出了不少笑话。台下常常坐着若干白发苍苍的老者,台上却站着个二十郎当岁的小青年,有的出国前还曾是台下某位老塾师的学生,回来一转眼就成了老师的师傅。这些“学生”比这些小老师年岁要长上一辈甚至两辈。在乡里要喊他公公的,底下没准还坐着姻亲中的尊长,世谊中的父执,这类师生尊卑颠倒的例子实在是太多。包天笑回忆,有一位青年看了一张传习所报名的单子,摇头道:“我不能教!”问他原因,原来里面有一位是教过他的老师,此青年太过顽劣,被此老打过手心,而今却反过来教他,面对面太觉难堪。没办法,只好把这老先生调到别的讲习所才作罢。最有趣的是,这些老学员还把向来常不离手的小茶壶和水烟袋也带到课堂里来,听得兴起还要不时喝茶润喉,摇头晃脑,点头称是,或者干脆划着一根火柴呼噜呼噜地吸起水烟来。

科举即废,基层教育难免陷入新旧杂糅的困境,在安徽办学堂的姚永概深知此敝,提出分流办学的思路,他主张一部分高等学堂招收有旧学根柢之人,让他们尽量多学西文和普通科学,因为无须担忧他们的国学基础不牢,良莠不分。发蒙阶段的小学堂应招收年龄小的学员,特重伦理道德根基的培养,同时兼顾研习算学、体操和音乐。但这一思路无法改变近世中国人文教育滑坡的终极命运,府州县中学太偏于西学理工,国文素养持续走低,大学堂学生中文优秀者也寥寥无几。国文考试时经常搜出夹带者,学生也并不以为耻。姚永概已洞察到学堂学生的心理变化,觉得他们戾气嚣张,藐视师长的行为随处可见,最终导致他愤而辞职。他在给侄子的一封信中写道:士大夫搞旧学应开通,玩新学应守法。大意是指迷恋新学者肤浅躁妄,很难打好学问的根基。若比较科举和新学教育,我还是觉得科举三场考试兼顾的是道德人文与经世致用的均衡,其学问导向甚为妥帖,现代教育则一味追求实用,而没有人文的根基做底盘,养出的人才自然难免步入偏颇之途。

游记是什么

游记一种记载游览参观等见闻、经历的文体。一、读音游记的读音是yóu jì。二、出处近代·巴金《光明·好人》:“我动身回国的时候,穆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