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的历代名人有谁 特产美食有哪些,民风习俗有哪些,传说故事有哪些,请你写一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6收藏

洛阳的历代名人有谁 特产美食有哪些,民风习俗有哪些,传说故事有哪些,请你写一,第1张

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武周、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五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帝王辈出。

以下历史名人,或生于洛阳,或葬于洛阳,或长期生活于洛阳,或功业创立于洛阳。

史前伏羲:人文始祖,洛阳是河洛文化中“河图”的出现地,“人根之祖”、“人文之祖”伏羲的祭祀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夏朝:

后羿:传说中射日的英雄,

杜康:造酒祖师,在洛阳造酒。

还有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桀。

商朝:

商汤:灭夏后称为武汤,是商王朝的建立者。

还有商初名臣:伊尹。

周朝:

周武王,周武王伐纣时,聚八百诸侯于孟津,周武王克商后,迁九鼎于洛邑。

周公:是西周初年的政治家、思想家。称周公。 营建洛阳邑,在洛阳制礼作乐。 伯夷叔齐:劝阻武王伐纣,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周平王: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史称周王朝为东周。

老子:道家的创始人。所著《道德经》,亦称《老子五千文》,简称《老子》,是道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作。

孔子:鲁国人,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苏秦:东周洛阳人,战国时期倡导合纵说的重要活动家。传有头悬梁锥刺股发愤读书之故事。致力于纵横之术,先后游说六国,劝其合力抗秦,形成合纵之势。苏秦为纵约长,佩六国相印。

还有被历代商贾尊为鼻祖的白圭,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

秦朝:

吕不韦:秦国相国,史记中称他为秦始皇生父,著名政治家,主编《吕氏春秋》为秦的统一事业做出了贡献,封地有河南洛阳十万户。

西汉:

刘邦:刘邦称帝,定都洛阳三个月,置酒洛阳南宫,与群臣论所以取天下之道。

还有西汉名臣,贾谊、桑弘羊。

东汉:

汉光武帝:刘秀,东汉建立者。建都洛阳。25-57年在位。

班超:出使西域,对巩固我国西部疆域,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东汉恢复对西域的统治,保卫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和中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班固:投笔从戎修《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体例完备、内容丰富的断代史。

蔡伦:造纸术的发明者,对世界文化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中国四大发明之一。

张衡:东汉文学家科学家,张衡在洛阳发明地动仪,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还有东汉名将,马援、窦宪等,东汉文学家,许慎、蔡邕等。

三国:

魏武帝曹操:死后被追封为魏太祖。曹操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家

曹植:三国时期魏国的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洛神赋》是他赋中的名作。

曹丕:魏文帝,曹操长子。

司马懿: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为魏国重臣。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后,其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司马懿为宣帝。卒于洛阳。

关羽:蜀汉名将,忠义的化身,封建社会被尊为武圣,与孔子齐名,首级葬于洛阳。

此外三国时在洛阳的名人还有袁绍、董卓、吕布、司马师、刘禅、邓艾、钟会、钟繇、稽康、阮籍、马钧等。

西晋南北朝:

司马炎:自立为帝,西晋的开国皇帝,建都洛阳。

左思:致使洛阳为之纸贵。

陈寿,楚著作郎,终御史治书,在洛阳撰《三国志》。

祖逖:闻鸡起舞,志向宏远。

刘琨:西晋诗人,军事家。

还有西晋名将杜预,注《九章算术》的著名数学家刘徽,另外还有裴秀、石崇、绿珠、潘岳、桓温等。

拓跋宏:北魏孝文帝,是北魏一位杰出的皇帝,实行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为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出现了历史上的北魏盛期。

还有檀道济、高欢、兰陵王高长恭等。

隋朝:

隋炀帝:隋代第二位皇帝,营建东都洛阳,开掘运河,修筑长城,开辟驰道。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还有隋朝名将韩擒虎、贺若弼等。

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开创唐朝的著名千古一帝,文治武功难有比者,定东都洛阳一战是其一生最光彩的一幕。称帝后三次来到洛阳,共两年时间。

长孙皇后:洛阳人,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李世民升储登极以后,被立为皇后。

长孙无忌:字机辅,洛阳人,文德皇后之兄。好学,有筹略,佐太宗定天下,以功第一,封齐国公。

玄奘:通称为唐僧,古今以来,翻译经典最多的,舍唐僧之外其谁焉。

武则天:自立为则天皇帝,国号为周,在洛阳称帝,史称“武周”。

狄仁杰:唐代名臣,不畏权贵,正直无私。民间有广为流传的狄仁杰破案(狄公案》一书。在西方可谓家喻户晓。

上官婉儿:是武则天文笔上的得力助手。

唐玄宗李隆基:生于洛阳,玄宗在位年间,是唐代由盛变衰的关键时期。开元年间曾都洛近十年。

王维:唐诗人、画家。字摩诘。

李白:曾三次到过洛阳,做了多首传世名作,并与杜甫在洛阳相会。

杜甫:盛唐大诗人,长期生活于洛阳,并以洛阳为家乡。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吴道子:中国唐代画家。被尊为画圣。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

张旭: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长期生活于洛阳。

颜真卿:创立书法上另一种的新风格,后宋代四大家的书法,皆受颜真卿笔法的影响,因此颜真卿算的上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一个承先启后的人物。 葬于洛阳。

郭子仪:唐代著名的军事家。

白居易: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影响极为广泛。晚年隐居于洛阳。葬于洛阳。

刘禹锡:洛阳人,中唐诗人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曾长期在洛阳任职。

李商隐:长期生活于洛阳。

杜牧,曾在洛阳任御史。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其先太原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后隐居洛阳香山 ,并葬于此。(香山,在龙门山对面)。

还有与洛阳有关的名人有张说、许远、元稹、孟郊、李贺、韦庄等。

五代:

朱温:朱温以梁为国号,都开封,以洛阳为西都。

李存勖:迁都洛阳,以洛阳为洛京。

李存勖以继唐而有天下,故国号唐,史称"后唐"。

另外还有石敬瑭,灭后唐。建晋,建都洛阳。

宋代:

李煜:宋太祖封他为违命侯, 葬于洛阳。

赵匡胤:北宋开国皇帝。庙号太祖。洛阳人。

赵光义,宋第二代皇帝。

赵普:北宋名臣。字则平。洛阳人。

北宋名臣吕蒙正、富弼,洛阳人。

司马光:北宋名臣,史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曾在洛阳任西京留守,作《洛阳牡丹记》与《新唐书》。

邵雍:北宋哲学家。后居洛阳。

范仲淹: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葬于洛阳市伊川县。

程颢 :北宋理学家、教育家。洛阳伊川县人。

程颐:北宋理学家、教育家。洛阳伊川县人,世称"伊川先生"。

程颢弟。

还有很多历史名人未选入,

比如三国时在洛阳的名人还有袁绍、吕布、司马师、刘禅、邓艾、钟会等 隋朝的王世充,独孤皇后,单雄信等,唐朝名相姚崇,宋璟,李德裕等以上都是与洛阳关系密切的名人,可以说北宋以前的名人包括秦始皇汉武帝等绝大多数都来过洛阳。

河南洛阳特产: 唐三彩:唐三彩是著名河南特产之一,是我国唐代釉陶工艺中的生活用具和 宫廷的陈设及装饰品, 并作为达官贵人的随葬品。 因以黄、 绿、 白三种为主色彩、 始产于唐代,故称唐三彩,。洛阳唐三彩仿品,品种繁多,造型千姿百态,形象 生动逼真,釉色艳丽夺目,是高贵典雅的艺术品和收藏品。

杜康酒:据史书记载,杜康是夏代用粮食酿酒的鼻祖,洛阳酿造杜康酒的泉 水清冽碧透,味甘质纯,并采取“香泥窖封,低温入池,长期发酵,精心勾兑” 等先进工艺制成。三国曹操曾留下“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千古名句。

黄河澄泥砚:澄泥砚与我国端砚、歙砚、洮砚起名,唐宋时期为贡品,历来 为书画名家、文人雅士青睐。沉积的优质黄河澄泥,添加多种药品并用名贵种草 眼熏蒸,制出的澄泥砚泽若美玉,巧夺天工,贮墨不耗,积墨不腐,东不冻,夏 不枯, 写字作画虫不蛀, 放在案头赏心悦目, 具有极高的观赏、 使用和收藏价值。

1 河南特产

洛阳宫灯: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后,为庆贺天下重归一统,在宫 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以飨群臣, “宫灯”之名,即由此而来。后来,宫灯 的制作技术在民间广为流传。 洛阳宫灯品种繁多,常见的有白帽方灯、红纱 圆灯、六色龙头灯、走马灯、蝴蝶灯、二龙戏珠灯、罗汉灯等等,其中尤以红纱 灯最为有名,其造型优美,宜书宜画,撑合自如,易于保存,极具地方特色。

青铜器:洛阳青铜器制造业历史悠久,始于夏代,盛于西周。自 1973 年以 来,洛阳工艺美术研究所和工艺美术厂,复制了数千件仿古青铜器,主要有马踏 飞燕、犀牛、醉邪、方彝、车马俑、人物俑、奔马、各种酒器、刀、剑等。洛阳 仿古青铜器的制作成功,不仅再现了历史的风貌,而且还可以做为室内装饰品, 带给人们艺术的享受。

河洛奇石:“河出图,洛出书”,在远古的时候,黄河出现龙马负图,洛河出 现五彩神龟。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策源地,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 河洛一带自古就是先民、帝王们主要的活动中心,神奇土地上的神奇河流,出产 的美石品种,也同样有其独特之处。 2 洛阳处于黄河流域中段, 上游峡谷中各种山体岩石经过数百万年剧烈不停地 冲刷、撞击和洗磨,终于在洛阳这段特殊地理环境中沉落、留滞,生成了质地坚 硬、造型生动、线条流畅、图案美丽、色彩斑斓的天然奇石。真是天地、人间没 有一位巨匠具有黄河这样雄伟的气魄。她从九天直下,一泻千里,以无与伦比的 力度与刀工雕刻琢磨她的作品。所以黄河石才能成为天地间的自然瑰宝。 黄河石构图奔放, 粗犷雄浑, 洋溢着九曲黄河奔腾咆哮的力度和野性。 特别是黄河流域洛阳段发现一种很奇特的太阳石(或月亮石),在石面上产生 一种圆如太阳、月亮的图案,有的似东海日出,有的如彩霞满天、月上山岗等意 境。太阳石、月亮石是黄河中游的瑰宝,是河洛奇石中色彩最鲜艳、最独有的一 个品种。

洛绣:是洛阳传统的工艺品,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它是以纻麻布等纺织 品为主要原料,在有关药物的配合下,用特殊的技术织成。主要图案包括人物、 花卉、飞禽、走兽、山水、园林等。特点是色彩鲜明、工艺精巧。

洛阳剪纸:剪纸是洛阳民间传统装饰艺术的一种。早在汉、唐时期,民间妇 女即有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花鸟贴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逐步发展, 在节日中 用有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的故事贴在窗户上(叫窗花)、门楣上(叫门签) 作为装饰, 也有作为礼品装饰或刺绣花样之用的。 洛阳剪纸分为简刻和繁刻两类, 前者粗犷豪迈、 造型简朴,后者结构繁茂、精巧秀美。根据剪纸时用纸色彩不 同,分为单色剪纸和彩色剪纸两种 。建国后,洛阳剪纸艺术得到较大发展,出 现了以李少白、周绍凯为代表的一批剪纸艺术家。 李少白的剪纸把传统艺术和 现代艺术手法巧妙结合,创造了数千幅独具特色的剪纸艺术作品。其创作题材广泛,表现了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祖国花朵》等作品,构图明快自然,手法细腻,明暗协调,技法独特。李少白剪纸把洛阳剪纸艺术推到从未有的高度,代表了中原剪纸艺术的最高水平,赢得了海内外的声誉。

河南洛阳美食:洛阳人喜爱喝汤,洛阳饮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汤水多,各色各样的汤成为洛阳街头最平常的风味小吃,如不翻汤、胡辣汤、牛肉汤等。

洛阳水席:历史悠久,古今驰名。千年以来,久传不败。红白大事,宴请宾 客,率先用之。所谓“水席” ,有二层含义。一是以汤水见长,二是吃一道换一 道,一道道上,象流水一般。故名“水席”。洛阳水席,来自民间,是洛阳一带 特有的传统名吃。酸辣味殊,清爽利口。唐代武则天时,将洛阳水席旨进皇宫, 加上山珍海味,制成宫廷宴席,又从宫廷传回民间。遂形成特有的风味。因仿制 官府宴席的制作方法,故又尔官场席。洛阳水席,有 24 件组成,简称“三八席” 。 先上 6 个冷盘下酒,冷盘为 4 荤 4 素。继上 16 个热菜,热菜用不同型号的青花3 海碗盛放。16 菜中有 4 个压桌菜。其它 12 个菜,每 3 个味道相近的为一组,每 组各有一道大菜领头。叫“带子上朝” ,吃一道上一道,如行云流水。洛阳水席,

御品银条:大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僧自天兰取经归唐,拜谒太宗皇帝 李世民。奉上从西域带回的一种无名珍贵菜种,李世民观罢龙颜大悦,赐于玄奘嘱其带回家乡种植,玄奘在偃师择地而种,唯洛水北岸寺庄堡方园四里内最佳,生长期一年。叶绿、花紫、果入土尺余,刨出后,洁白如玉、光亮似银、唐王赐名为“银条”而得名。自唐、宋、元、明、清一直为宫廷贡品。乾隆大帝举办千叟 宴,众百官品尝后,赞誉为膳食一宝。

洛阳不翻汤:洛阳不翻汤,已有 120 多年的历史。配料有绿豆粉、胡椒、味 精、酱油、醋、木耳、粉丝、海带、虾皮、紫菜、韭菜、锦珍、食盐。味道纯正、 酸辣利口、油而不腻,别具特色。

浆面条:它是洛阳人普遍喜食的一种风味小吃。浆面条的原料豆浆,是制作 粉丝的绿豆浆。将做绿豆粉时渗除的豆浆置于一定温度之下,使之发酵变酸,再 加温到 80℃左右,下入面条,加之韭菜、辣椒油、葱花、大绿豆以及盐,吃起 来味道极佳,增进食欲。

新安烫面饺

介绍:新安烫面饺,已有70多年的历史。新安烫面饺用精白粉作皮,用猪前胛后臀肉作主馅,配适量大葱、韭黄、白菜心、生姜,佐以白糖、料酒、小磨油、食盐、味精等,把面用开水和好,擀成薄皮,包成如新月型的面饺,上笼清蒸,十分钟即可。特点是皮薄如纸,色泽如玉,五味俱全,鲜香不腻

胡辣汤

介绍:是洛阳别具风味的小吃,只有早上才能吃到。特点是麻辣鲜香。胡辣汤的主料是精粉面、粉条、肥猪肉等,配料则为花生仁、芋头、山药、金针、木耳、葱花、蒜片、面筋泡等,调料包括糖、花椒、茴香、干姜、桂籽、胡椒、精盐、酱油等。

阎家羊肉汤

介绍:阎家羊肉汤至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调料配置适当,汤味鲜美,闻名豫西城乡。阎家羊肉汤的特点是用鲜羊肉,当天用肉,当天宰羊;香料齐全、量大。用胡椒粉而不用辣椒,咸淡适口,汤味鲜美。

锅贴是一种煎烙的馅类小食品,制作精巧,味道精美,多以猪肉馅为常品,根据季节配以不同鲜蔬菜。包制时一般是馅面各半,呈月芽形。锅贴底面呈深**,酥脆,面皮软韧,馅味香美。锅贴的形状各地不同,一般是饺子形状。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人所谓的饺子都是锅贴。锅贴是洛阳大众风味小吃。成品灌汤流油,色泽黄焦,鲜美溢口。

相传当年慈禧太后非常喜欢吃饺子,但是一旦凉了就不肯吃了,所以御膳厨房得不停煮出热腾腾的饺子,还得把冷掉的饺子丢掉。有一天太后到后花园赏花闻到宫墙外传来一阵香味,于是好奇的走出宫外,看到有人在煎煮状似饺子,面皮金黄的食物,尝了一口后,觉得皮酥脆陷多汁,相当美味。后来才知道,这是御膳厨房丢弃的饺子,因为凉掉了皮粘在一块,不容易用水煮,所以才用油煎热着吃。不过还有另一种说法呢,是有位广东师傅在偶然的机会下,到中国北方吃了煎饺,觉得很好吃,于是带回家乡,经过改良,才演变成今天的锅贴。

锅贴有讲究,须用平底锅,略抹一层油,将锅贴整整齐齐地摆好,要一个挨一个,煎时应均匀地洒上一些水,最好用有小嘴的水壶洒水,以洒在锅贴缝隙处,使之渗入平锅底部为好。盖上锅盖,煎烙二三分钟后,再洒一次水。再煎烙二三分钟,再洒水一次。此时可淋油少许。约五分钟后即可食用。用铁铲取出时,以五六个连在一起,底部呈金**,周边及上部稍软,热气腾腾,为最佳。食时,皮有脆有绵,馅亦烂亦酥,香气扑鼻,回味无穷。真是一美好享受也。

洛阳民间传说

1、洛阳牡丹

自唐代以来,牡丹之盛,莫过于洛阳,以“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名流传于世。据有关史料记载,宋代的洛阳牡丹有一百多个品种,而且有不少珍稀名贵的品种。其中的“姚黄”、“魏紫”,被誉为牡丹的“王”和“后”,尤为人们所喜爱。

清代李汝珍《镜花缘》中,记载了武则天怒贬牡丹花的故事:一年腊月天,武则天同太平公主在暖阁饮酒赏花,却发觉除腊梅、水仙、迎春之外,花圃尽是一片枯枝,于是武则天写下一首绝句:明朝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次晨,果然百花齐放,武则天大喜,一一赏花。然而武则天素爱牡丹,平日尤加爱护,却唯独牡丹无花。武则天大怒,遂吩咐将牡丹连根拔起,即刻烧毁,又下旨将4000 株牡丹贬去洛阳。自此,天下牡丹惟洛阳最盛。

2、洛神宓妃

这时,后羿来到了宓妃的身边,他听说了宓妃的遭遇,非常气愤,将宓妃解救出深宫,回到有洛氏中间,并与宓妃产生了爱情。河伯恼羞成怒,他吞噬了许多田地村庄,后羿听说后怒火填膺,射中了河伯的左眼,河伯仓皇而逃。 从此,后羿与宓妃这对情侣便在洛阳居住下来,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后来,为表彰他们,天帝还封后羿为宗布神,宓妃为洛神。洛河两岸的人于是在老城东关兴建了一座宏伟的洛神庙,洛神宓妃的故事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3、河图洛书

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

河图与伏羲

相传很久以前,黄河里爬出了个大怪物,这个怪物异常庞大,一打滚地里的庄稼全都遭秧。从此这里田地渐渐荒芜,百姓也吃尽苦头,无以谋生。百姓没办法只好找来了伏羲。羲皇听了大家的诉说后,忙带上宝剑,来到河边。那怪物原来是黄河中的龙马,知道逃脱不掉,忙伏地告饶,乞求羲皇放它条生路。 龙马承诺若放了它,定拿件宝贝给伏羲。羲皇听到说:“我不要什么宝贝,只要你答应不再祸害百姓,我就放你。”龙马答应潜入河中。几天后,它果然背负着一块玉版献给羲皇。伏羲一时也琢磨不出玉版上黑色小点和那些图案,只知它是黄河中的宝贝,便唤这块玉版为“河图”。

洛书与大禹

有年夏天,大禹凿开了龙门,待湖水渐渐流浅时,从湖底浮出一个足有磨盘大的乌龟。大禹的手下人见了忙挥剑去砍,被大禹拦住,他看这只龟对百姓也从没做过坏事,便把它放入洛河。 过了不久,有天,整个洛阳城都被大雾笼罩,大禹率领手下到洛河岸边察看水情。忽然,在大雾茫茫的洛河里升起了一束五彩宝光,随之,罩在空中的大雾也烟消云散。大禹仔细一看,那宝光升起的地方,浮出一只乌龟,那宝光也正是从乌龟背上的一块玉版放出来的。原来,当日的乌龟为抱答大禹,特将此玉版献上,拜称这块玉版为“洛书“ 。

很早很早以前,龙门还未凿开,伊水流到这里被子龙门山挡住了,就在山南积聚了一个大湖。

鲤鱼跃龙门的故事

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都想去观光。它们从孟津的黄河里出发,通过洛河,又顺伊河来到龙门水溅口的地方,但龙门山上无水路,上不去,它们只好聚在龙门的北山脚下。“我有个主意,咱们跳过这龙门山怎样?”一条大红鲤鱼对大家说。“那么高,怎么跳啊?”“跳不好会摔死的!”,伙伴们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线鲤鱼便自告奋勇地说:“我先跳,试一试。”只见它从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离弦的箭,纵身一跃,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变成了一条巨龙。山北的鲤鱼们见此情景,一个个被吓得缩在一块,不敢再去冒这个险了。这时,忽见天上降下一条巨龙说:“不要怕,我就是你们的伙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呀!”鲤鱼们听了这些话,受到鼓舞,开始一个个挨着跳龙门山。可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客头上呢。

后来,唐朝大诗人李白,专门为这件事写了一道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有: 象庄秦氏妇科、飞腾八法——针灸、杨氏沙园膏药、洛阳宫灯、河洛大鼓。 其中洛阳宫灯历史悠久,它创自东汉,盛于隋唐,久传不衰。相传汉光武帝建都洛阳后,为粉饰太平,于元宵佳节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盏盏宫灯,各呈艳姿。后来,宫灯的制作技术,逐渐传出宫廷,流向民间。

景点拓展:

1、象庄秦氏妇科:始创于清朝中叶嘉庆年间,已祖传十代,有二百多年历史。因秦家人世代居住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乡象庄村,独创中医妇科,闻名华夏,且世世代代祖传,故而得名 “象庄秦氏妇科”、“象庄妇科”。

2、飞腾八法:又称奇经纳干法,是以天干为主,按时开取八脉交会穴的方法。该法与灵龟八法略有不同,飞腾八法不论日干支和时干支,均以时干支的天干为主,取用天干所对应的八脉交会穴进行治疗。

3、杨氏沙园膏药: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洛阳宫灯:历史悠久,它创自东汉,盛于隋唐,久传不衰。相传汉光武帝建都洛阳后,为粉饰太平,于元宵佳节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盏盏宫灯,各呈艳姿。后来,宫灯的制作技术,逐渐传出宫廷,流向民间。

5、河洛大鼓:是一种以说、唱为艺术表演手段,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歌唱社会生活的传统音乐。其演唱艺术形式有十一种词牌,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刘公案》、《双打擂》、《大红袍》、《大八义》、《小八义》等。

洛阳纸贵,是中国古代文化繁荣与衰落的一个典故。在唐朝时期,洛阳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在这个时期,洛阳的文化水平非常高,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历史学家和哲学家。这些人的作品被广泛传播,成为了当时的文化瑰宝,因此被称为“洛阳纸贵”。

洛阳纸贵的兴起

唐朝时期,洛阳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这个时期,洛阳的文化水平非常高,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历史学家和哲学家。这些人的作品被广泛传播,成为了当时的文化瑰宝,因此被称为“洛阳纸贵”。

在唐朝时期,纸张的制作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纸张的生产成本也大大降低。这使得纸张的使用变得非常普遍,人们开始使用纸张来记录历史、写诗、写小说和写信。

由于洛阳是当时的文化中心,因此许多文学家、诗人和历史学家都聚集在这里。他们的作品被广泛传播,成为了当时的文化瑰宝。这些作品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因此价格非常昂贵,只有富有的人才能够购买。

洛阳纸贵的衰落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逐渐走向衰落。在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逐渐转移到了南方。同时,纸张的制作技术也逐渐传到了南方。这使得南方的文化开始兴起,取代了洛阳的文化地位。

由于洛阳的文化地位逐渐下降,因此洛阳纸贵也逐渐失去了它的地位。同时,印刷技术的发明也使得书籍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书籍的价格也随之降低。这使得手抄本的价格变得不再那么昂贵。

如何操作洛阳纸贵

如果你想了解洛阳纸贵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可以参观洛阳博物馆。洛阳博物馆是中国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其中就包括许多唐代的手抄本和文学作品。

如果你想亲自体验洛阳纸贵的制作过程,可以参加洛阳的纸张制作体验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你可以学习如何制作纸张,并亲手制作一张纸张。这个活动非常有趣,也非常适合家庭和朋友一起参加。

斧类兵器为何在古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流传至今的典故乃至神话传说中,“斧”的身影随处可见。盘古抓来一柄斧头,便开天辟地;程咬金凭借三斧子半,便闯出“混世魔王”的名号;至于那“斧声烛影”,则是让赵匡胤之死平添了几分诡谲莫测。

且不论成语当中还有班门弄斧、疑邻盗斧、大刀阔斧、双斧伐孤树等典故,人们于古籍中常见的其他冷兵器,其实与“斧”也有莫大关联。如刑天所舞干戚、天子常用黄钺,都是斧类兵器的一种。

据现有记载,斧类兵器贯穿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已成常制。尤其在上古时期,斧类兵器更是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么,看似有些“笨重”的斧类兵器,为何在这一时期备受欢迎呢?

冷兵器中的各种 斧

一、斧的“兄弟”们:斤、戊、钺、戚

在古代冷兵器中,“斧”有不少“兄弟姐妹”。如果说,“斤”与“戊”是“斧”的两个“化身”,那么“钺”与“戚”就是“斧”的同族晚辈。换言之,前者与“斧”字有同义,后者则是与“斧”有略微不同的斧类兵器。

先说“斤”。《说文解字》曰:“斤,斫木器也。”从其象形字体来看,正像是古人用斧在劈砍树木。是以,段玉裁注曰:“凡用斫物者皆曰斧。斫木之斧,则谓之斤。”用来伐木的斧头,就是“斤”。

传说“神农作斤斧陶冶”,可见斧在冷兵器中“辈分”很高。仰韶文化(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到前3000年)中出土的石斧,便印证了这个观点。

新石器时代 石斧

在旧石器时代,石斧用途广泛,适用于伐木与农耕,故而颇受远古初民喜爱。为加强杀伤力,他们又增大刃面,从而让斧头具有了大而阔的特点,并逐渐成为当时战争中的大杀器。

这种大号斧头,便可称为“戊”。按《说文解字》:“戊,斧也。”段玉裁注曰:“大斧也”,而后又援引《司马法》:“夏执玄戊,殷执白戚,周左杖黄戊,右乘白髦。”说明在“上三代”,“戊”是斧的一种常见叫法。

又据《尚书·汤誓》记载:“(周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人云“钺大而斧小”,可知武王所执黄钺,乃一大斧,带有肃杀之意。

窃以为,“戊”与“钺”有时可划上等号。二者的区别在于:“戊”字可释为“大斧”,出现时间更早,与“斧”字一样,是斧类兵器的统称,它既可用于农耕与伐木,也可用于战争;而“钺”则诞生于青铜时代(且看它的大金旁),是带有自己特点(或者说它有特殊文化内涵)的一种斧类兵器,多用于战争、刑罚、威仪等方面。

青铜钺 商王武丁时期 妇好墓出土

斧的“族人”还有“戚”,其象形文字似带齿之斧,同样是一种斧类兵器,亦如上文所述“殷执白戚”。另外,按照《尚书·禹贡》中“禹锡玄圭”的记载,“圭”也极有可能是一种斧类兵器。

不难发现,上古时期的重要事件,多伴随斧类兵器而出现。那么,为何斧类兵器会在上古社会中备受青睐呢?

这还要多亏“钺”和“戚”这两个优秀“后辈”。殷周以来,尽管斧类兵器依旧非常实用,但“钺”和“戚”背后的象征意义,同样不可小觑。

兽面纹铜钺

二、斧钺之王权象征

诸多迹象表明:斧钺与王权之间密不可分。考古研究发现,石斧是颇为常见的陪葬品,而在一些葬品极为丰富的墓葬中,还有可能出现玉斧。这便意味着:在原始社会,只有地位非比寻常之人,才有资格以“玉斧”衬托身份。

不仅如此,“王”字甲骨文便作斧钺状。武王伐纣,曾执黄钺;商汤灭桀,亦是如此。斧钺常跟随君王征讨四方,定鼎天下,业已成为王权象征。因此,《太平御览》引《字林》明确指出:“钺,王斧也。”

斧钺之于王权,亦曾流传后世。彼时,斧钺反倒是一种礼器,成了帝王彰显自身权威的“信物”。在一些特殊场合,君王赐臣子以黄钺,便如同天子亲临,付与臣下以“专擅之权”。

钺戟 徐州博物馆藏

以汉末三国时代为例。在“假节遍地走”的情况下,被冠以“假节钺”的臣子可谓屈指可数,非权臣、都督、武将之巅,不可轻易相授。

注:据《三国志》统计,汉末三国时代的假节钺者有:董卓、曹操、司马懿、诸葛亮、关羽、陆逊、曹真、曹休、曹爽、夏侯尚、于禁、满宠、司马昭。而夏侯尚、满宠等人之所以能假节钺,是因他们需要都督地方,以便于行事。

蜀章武三年(223年),诸葛亮率众南征,后主下诏“赐亮金鈇钺一具”。《礼记·王制》有云:“赐鈇钺,然后杀。”诸葛亮得刘禅“付之以专命之权”,自此掌控三军,不在话下。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

三、斧钺之礼乐教化

按《礼记·乐记》:“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孔颖达疏曰:“干,盾也;戚,斧也。武舞所执之具。”

古代社会礼制森严,戚既然是一种“武舞”礼器,便不可能太大,否则便不易施展。而根据“戚”字状似豆荚来看,它应当是较为狭长且形状不大的斧钺。那么,戚为何会成为一种礼器呢?

上古社会,“君权神授”之说蔚然成风。无论是征战四方,还是王权更替,君王都会举办宗教性质的祭祀活动,以奠定其举动的合法性。这种制度,对后世可谓影响深远。

王莽篡汉

据《汉书·王莽传》记载:“是以伯禹锡玄圭,周公受郊祀,盖以达天之使,不敢擅天之功也。”颜师古注曰:“言天降贤才以助王者,王者当申达其用,而不敢自专。”

王莽僭越称帝前,曾极力渲染“天命神授”思想。在他受封大将军时,也曾“受钺高庙”,以示其权柄来路之“正”。是以,王莽欲完成篡位之举,自然要效仿大禹、周公这些上古贤王,将斧钺给高高“捧起”。

讽刺的是,王莽在称帝之后,并没有让天下万民归心。洛阳一带,起兵反抗者多如牛毛。司徒王寻得王莽之令,欲镇压各路叛军,却在出发时“亡其黄钺”。此事虽不见得为真,但史家此语,恐怕是打算借“失黄钺即失王权”的说法,来隐喻王莽政权多行不义必自毙的结局。

商代晚期蛙纹钺,城固五郎庙出土,陕西博物馆藏

言归正传,继续看斧钺之“演变”。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作为王权象征,斧钺难免会在此过程中被“神化”,进而成为各项礼仪活动中的“常客”。

然而,斧钺原本用于作战,其“笨重”形态显然不太适合展示。或因如此,礼官才会对斧钺进行“改造”,于是,更加适合“武舞”的戚便诞生了。

当然,戚不止能用来“表演”。作为斧钺的一种形态,戚自然不会堕其雄风。它仍保留了一定杀伐之权:因其刃较为狭长,戚还常作为一种刑具,用于斩首要犯。

周最、苏代、白圭、苏、乐羊子妻、长孙澄、贾谊、范迁、长孙无忌、吴雄、单超、孙堪、左称、左珀、种拂、种勋、挚恂、庆鸿、史晨、晋灼、赵廷美、温仲舒、赵安仁、范雍、赵尚宽、张奎。

1、白圭

白圭,战国时期中原(洛阳)人,名丹,字圭。有“商祖”之誉。在魏惠王属下为大臣,善于修筑堤坝,兴修水利。《汉书》中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

他主张减轻田税,征收产物的二十分之一。提出贸易致富的理论。主张根据丰收歉收的具体情况来实行“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方法经商。

谷物成熟时,进收粮食;蚕茧出产时收进絮帛,出售粮食。白圭并提出了农业经济循环说,认为农业的一个周期为12年。他亦认为经商要按时机,就像孙子吴起用兵、商鞅行法。

2、苏秦

苏秦(?—前284年),己姓,苏氏,名秦,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早年投入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学成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游说列国,得到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

联盟解散后,齐国攻打燕国,苏秦说齐归还燕国城池。后自燕至齐,从事反间活动,被齐国任为客卿,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死前献策诛杀了刺客。

著作有《苏子》31篇,收于《汉书·艺文志》,早佚。书《战国纵横家书》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其中十一篇不见于现存传世古籍。

3、温仲舒

温仲舒(944年—1010年),字秉阳,北宋河南(今河南洛阳东)人。北宋大臣,与寇准并称“温寇”。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考中了进士,位列探花。曾任枢密院副使,改任同知枢密院事,位列宰执,后外放秦州知州,驱逐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使之从边地成为北宋的内地。回朝后担任过参知政事。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温仲舒被封为昭文馆大学士,不久去世,享年67岁。追赠左仆射,谥号为恭肃。

4、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唐朝初期政治家,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为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文德皇后同母兄。

自幼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聪明鉴悟,雅有武略,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进而结为姻亲。晋阳起兵后,前往谒见投效,跟随唐太宗征战四方,成为心腹谋臣,封上党县公,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

贞观年间,历任左武侯大将军,领吏部尚书,拜尚书右仆射,迁司空、司徒兼侍中、检校中书令,封赵国公,图形凌烟阁,位列第一。立储之争时,支持外甥唐高宗,成为顾命大臣。

永徽年间,拜太尉、同平章事,主持修订《唐律疏议》,冤杀吴王李恪,反对“废王立武”。显庆四年(659年),为许敬宗所诬,削爵流放黔州(今重庆市),自缢而死。上元元年,追复官爵,陪葬昭陵。

5、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

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深受庄子与列子的影响。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

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洛阳

——白圭

——苏秦

——温仲舒

——贾谊

——长孙无忌

洛阳因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

远在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两岸及伊、洛、_、涧等河流的台地上,分布着许多氏族部落,新中国成立后在洛阳一带发现的孙旗屯遗址、王湾遗址、矬李遗址等近200处聚落遗址,便是当时人们居住、生活的地方。

禹划九州,河洛属古豫州地。洛阳是夏王朝立国和活动的中心地域,太康、仲康、帝桀皆以斟_为都。

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

商汤建都西亳。商汤之后的数代帝王均以此为都,前后累计200余年。公元前1046年,西周代殷后,为控制东方地区,开始在洛阳营建国都。

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史称成王初迁宅于成周定鼎于郏_,曾迁殷顽民于成周,并以成周八师监督之。当时洛阳称洛邑、新邑、大邑、成周、天室、中国等,亦称周南。

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自此,有23个国王都居洛阳,前后历经500余年之久。

秦庄襄王元年,秦在洛阳置三川郡,郡治成周城。

汉王元年,项羽封申阳为河南王,居洛阳。

汉高祖五年,刘邦建汉,初都洛阳,后迁长安,改三川郡为河南郡,治洛阳。辖洛阳、河南、偃师、缑氏、平、平阴、新成、_成及巩、荥阳、新郑、中牟、开封等22县。汉武帝置十三州部刺史,河南郡属司隶。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改洛阳为宜阳,设新室东都和中市。

汉光武建武元年,刘秀定都洛阳,改洛阳为雒阳,建武十五年,更河南郡为河南尹。

汉永和五年,河南尹有户二十万八千四百八十六,有口一百零一万零八百二十七。黄初元年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阳,变雒阳为洛阳,设司隶校尉部。

泰始元年,西晋代魏,仍以洛阳为都。太延二年,北魏在洛阳置洛州,太和十八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都洛共计330余年。

隋开皇元年,在洛阳置东京尚书省;次年,置河南道行台省;三年,废行台,以洛州刺史领总监;十四年,于金墉城别置总监。大业元年,隋炀帝迁都洛阳,在东周王城以东,汉魏故城以西18里处,新建洛阳城。同年,改洛州为豫州,三年又改河南郡,十四年复置洛州,辖河南、洛阳、偃师、缑氏、阌乡、桃林、陕、熊耳、渑池、新安、巩、宜阳、寿安、陆浑、伊阙、兴泰、嵩阳、阳城等18县。

唐代自高宗始仍以洛阳为都,称东都。武德四年,置洛州总管府,辖洛州、郑州、熊州、_州、嵩州、管州、伊州、汝州、鲁州等九州,洛州辖洛阳、河南、偃师、缑氏、巩、阳城、嵩阳、陆浑、伊阙等9县。贞观元年,分全国为十道,洛阳属河南道。显庆二年置东都。开元元年,改洛州为河南府。开元二十一年,于洛阳置都畿道。天宝年间,改东都为东京。洛州、河南府均治洛阳。武则天光宅元年始,改东都为神都,对都城进行扩建,修建了明堂、万国天枢等。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以更大的规模开凿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像龛便是盛唐雕刻艺术的辉煌代表。武则天还令薛怀义为白马寺住持,大规模整修白马寺。唐代,中国佛教臻于鼎盛,佛教史上势力最大、影响最广、流传最久的教派禅宗在洛阳形成。唐玄宗长期居洛,曾敕令大修中岳庙,并赐风穴寺内佛塔名七祖塔。

唐天_四年,唐室亡祚,其后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暂的王朝,史称五代。其中,后梁、后唐、后晋均曾都洛阳,后汉、后周以洛阳为陪都。这一时期洛阳仍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以上计夏、商、西周、东周、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朝以洛为都,洛阳成为中国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此外,新莽末年更始帝、隋末王世充、唐中叶安禄山都曾在洛阳立国。

宋以洛阳为西京,置河南府。朝廷设国子监于洛阳,名臣遗老和文人学士多会于此,赵普、吕蒙正、富弼、文彦博、欧阳修都曾居住洛阳。理学家程氏兄弟、邵雍等,在洛阳著书讲学。司马光在洛阳完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金代定洛阳为中京,改河南府曰金昌府,并河南县入洛阳县。时因洛阳旧城毁弃,便在隋唐城东北角另筑新城,周围不足9里,即今日老城之前身,它仅是隋唐洛阳城的一小部分而已。

自元代始,洛阳不复为京,降为河南府治。明代河南府辖洛阳、偃师、巩县、孟津、登封、新安、渑池、宜阳、永宁、嵩县等10县,又是伊王和福王的封地。清代洛阳仍为河南府治。

民国元年,民国建立,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署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19县。民国9年,直系军阀吴佩孚盘踞洛阳,在洛阳设置了两湖巡阅使公署和陆军第三师司令部。民国12年,河南省长公署适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民国21年,日军进攻上海,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适洛办公。七七事变后,华北大部分地区沦陷,洛阳成为北方抗日前哨,国民党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驻洛阳。民国28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

1948年,洛阳解放,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析洛阳县城区为市,与洛阳县并置。次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次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宜阳等县。1956年,相继建成洛阳市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次年成立_河区。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区。1983年,新安、孟津、偃师改隶洛阳市。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亦改属洛阳市。1993年,偃师县改为偃师市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辖8个乡镇,1个办事处。至2015年,洛阳市共辖1市8县6区,1个正厅级规格的洛阳新区、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17个省级产业集聚区。

 丽景门是中国历史上 最为典型、最为优秀的城门,最早始建于隋代,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东都皇城西面有两门,南曰丽景门,北月宣辉门。是洛阳古城的西大门。自从代表夏、商、周三朝王权的九鼎置于洛阳后,这个古代称为“天中”的洛阳,(中国一名即由此而来)就成为历朝历代必争之地,英雄、枭雄竞相表演。隋唐时代,丽景门内是朝廷诸省(内侍省、门下省、殿中省等)、府(左、右卫率府,左、右御卫府等)、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威武卫等)、堂(东、西朝堂等)、馆(四方馆等)、局(尚辇局等)、台(司隶台、御史台等)、寺(太府寺、光禄寺等)的办公场所,另有内坊,左、右春坊等供官员居住。丽景门内右侧为大社,是百官及万民祭祀土神和谷神的地方。由隋唐至宋,各代所设的官衙名称不尽相同,但所设省、府、台、卫等大抵如此。1945年,日本侵略者在丽景门缴枪投降,解放洛阳时,其它城门都攻破,唯有丽景门久攻不下,国民党被围自动投降,丽景门城楼屡经毁败、屡经修复,所以,宋代大历史学家司马光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据《河洛民风》记载:丽景门长期以来是百官及万民祭祀神的地方,祈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富贵吉祥,合家平安。这说明丽景门的兴盛繁荣、经久不衰是和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的。 今日的丽景门是由洛阳市政府投资三千多万元于2002年在原址新建的,占地面积一万八千余平方米,城门楼共分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2004年竣工。整个工程由城门楼、瓮城、箭楼、城墙和丽景桥(古时为吊桥),护城河等部分组成,其城垣高厚,月城宏阔,重门叠关,上干浮云,气势磅礴,成为洛阳老城历史文化古城街区的龙头。其规模之宏大在河南古建筑中居于首位,成为洛阳古城历史文化最具特色的标志,是为中原第一楼,古都第一门。新建后的丽景门被评为洛阳市新八大景。

关于洛阳的历史故事:

伊阙,是伊河流域的最后一段峡谷,由熊耳山东端悬崖和嵩山西端峭壁夹峙而成。它南临伊川盆地,北系洛阳盆地,为两个盆地间之咽喉。因其两山对峙,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被称为“伊阙”。

与其它峡谷不同,伊阙所系的两个盆地几乎处在一个地平面上,因而这个峡谷几乎不见落差。

伊水从上游山区泻出,进入低平的伊川盆地,形成几度弯曲,经过狭窄的伊阙水道缓缓北流,至洛阳盆地腹部与洛水汇合成“伊洛河”。伊洛河继续向东北流,至盆地边缘的神堤穿过黄土丘陵沟谷,注入黄河干流。

伊水、洛水滋润的两个盆地,土质肥沃,自流灌溉便利,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是著名的两大粮仓。散居在嵩山周围的崇部落是开发这两个粮仓的主人。以两个粮仓为经济支柱,崇部落是当时“万国”之中经济实力最强者。

距今约4000多年,由于气候变热,西部高山冰雪融化,黄河流域大小河流暴涨,发生了上古史上史无前例的洪水大灾难。黄河中游南岸的伊川盆地、洛阳盆地成了重灾区。伊河在伊阙之南的伊川聚成湖海,洛河在伊阙以北、神堤之南的洛阳盆地汇成汪洋。

湖海汪洋淹没了崇民的家园、良田,阻绝了崇民的交通,威胁着崇民的安全:为了生存,崇部落在首领鲧领导下,与洪水展开了殊死的搏斗。由于鲧治水失当,处处防堵,治水九年不成,还造成重大损失。部落联盟首领舜按律行事,将鲧处死。

鲧的儿子禹,处事谨慎有谋略,悉心为公不辞劳苦,在崇民中享有厚望;为发挥崇部落治水的骨干作用,帝舜令禹继承父职,为崇部落首领。

禹继首领之位后,首先要解决的是威胁祟部落生存的伊洛水患问题。他登上高山,举目望去:伊河受阻于伊阙,洛河受阻于神堤,两个咽喉造成了两个陆中海洋;欲使两处湖水消退,必先疏通两个咽喉部位。鉴于伊阙是石质峡谷,神堤是土质沟谷,禹决定先易后难——先治洛后治伊。

他率众北赴神堤,掘沟挖谷,拓宽疏通神堤水道,十日之后,洛川之水泻人黄河,洛阳平原重见天日。此后,禹挥师伊阙。由于伊阙水道太狭,即使洛阳盆地湖水泻去,伊水出伊阙的流量仍然不大。而要疏通拓宽这岩石峡谷,仅凭他们的石制、铜质工具谈何容易!

禹愁眉不展,在伊阙山上转来转去,蓦然间,一颗斗大的石头被蹬动,那石头向山下滚去,接着发出一声巨响!禹十分惊讶,寻声赶到崖底,只见一个山洞被砸毁。原来,这伊阙山下有许多溶洞,密密麻麻地排列在峡谷底部。由于长气水浸和风蚀,这些溶洞质地松脆,一经重击,便成碎石。

这一发现,使禹感奋不已,他立即调动人马,一部分持石锤、铜钎打击溶洞;一部分搬运碎石,清理谷底。他身先士卒,挥动大锤,砸击之声震撼峡谷。

这是华夏先民力战洪水的英雄史诗中扣人心弦的一幕:

一个个溶洞被销毁,一筏筏碎石被运出,一月之后,奇迹出现,湖水从峡谷中呼啸而出!急流搬走了峡谷中淤积的泥沙,急流动摇着失去溶洞根基的悬崖峭壁,破裂后的岩石不断落人急流被卷走,狭窄的伊阙逐渐开阔,久积的湖水迅速消退,伊川终于亮出了肥壤沃土。

伊河象一条玉带从伊川盆地伸向洛阳盆地,在伊洛平原上静静地流淌。

久困于嵩山的崇民们终于重返伊洛平原,恢复了他们的自流灌溉农业,一年后,伊洛平原上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呈献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扩展资料:

打开尘封的历史画卷

洛阳从史前时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到夏、商、周三代,从氏族社会到3000年间迭相更替的封建王朝,文化渊源一脉相承。源于洛阳的河洛文化体系影响着整个中国的文化脉络。

自夏朝起,先后有13个王朝在洛阳建都,历时三四千年,积淀了以五大都城为代表的古城遗址,以龙门、白马为代表的佛教胜迹,以北邙山为核心的贵族墓地,以传统文化为内涵的名人故里等。它们都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透过风霜雪雨熠熠闪耀着华夏历史文明的光辉。

截止到1996年,洛阳的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家级8项,省级54项,市县级1074项,一般文物不计其数。仅洛阳出土的文物数量就占河南省的1/3,约占全国的1/13,堪称“地下文物宝库”。

其龙门石窟、五大都城城址(夏、商、周、汉魏、隋唐)、白马寺等都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另外洛阳自然资源也别具特色,正在建设的小浪底水库区、黄河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等,都是生态旅游中的精品。

汉魏洛阳城位于洛阳市与偃师县、孟津县的相邻处。早在东汉以前,西周成周城曾修建于此。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又一次将都城建立在此。东汉以后,曹魏、西晋也曾建都于此,“永嘉之乱”洛阳城毁于战火,北魏孝文帝再次将都城迁至这里。

汉魏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军事、民族冲突频繁的时期,以汉魏洛阳城为背景,既有中原汉臣的雄才大略,也有草莽英雄的赫赫神威;既有文坛俊秀的不朽篇章,也有影响世界的科技发明。

这一切不但使汉魏洛阳城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而且使留在这里的不仅限于城市遗址,还有许多文化、科技遗址。

人民网-洛阳  中国最古老而新兴的城市

洛阳的历代名人有谁 特产美食有哪些,民风习俗有哪些,传说故事有哪些,请你写一

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武周、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五个”朝代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