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明军里为何会有蒙古骑兵?他们是如何来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3收藏

朱元璋的明军里为何会有蒙古骑兵?他们是如何来的?,第1张

朱元璋手底下的蒙古骑兵都属于归附明朝的蒙古和女真人的部族,而这些蒙古人和女真人之所以会选择投身明朝,就是因为元朝的苛捐杂税太多,令蒙古人和女真人苦不堪言。

也许很多人都没有想到,抗击元朝暴政的朱元璋手底下竟然会有一支庞大的蒙古骑兵队伍,而这些蒙古骑兵并不是朱元璋自己招募的,因为这些蒙古骑兵在归顺朱元璋之前就已经属于正式的骑兵队伍,所以当归顺朱元璋之后,这些蒙古骑兵在朱元璋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朱元璋的蒙古骑兵队伍属于归顺明军的蒙古贵族。

由于朱元璋起源自中原地区,所以朱元璋理应和蒙古部队扯不上任何关系,再加上朱元璋抗击的就是由蒙古人建立起的元朝,按理说朱元璋和蒙古人之间应该属于视同水火的恩怨,但是朱元璋却得到了很多蒙古贵族的响应,而这些蒙古贵族手底下有着很多的骑兵部队,所以朱元璋才顺理成章得到了一支庞大的蒙古骑兵部队。

二、蒙古骑兵归顺朱元璋是因为厌倦了元朝的苛捐暴政。

其实带领这些蒙古骑兵归顺朱元璋的蒙古贵族,在一开始都属于元朝的特权阶级,但是随着元朝后期的苛捐杂税变得越来越多,导致这些蒙古贵族也受到了极大的压迫。因此在元朝后期阶段,这些蒙古贵族为了摆脱元朝的暴政,就选择带领部队归顺了朱元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才得到了这样一支战斗力非常强悍的蒙古骑兵队伍。

三、蒙古骑兵队伍在朱元璋统一天下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虽然元朝末期元朝士兵的战斗力出现了严重的下滑,但是蒙古骑兵的战斗力依然不可小视,当朱元璋得到这样一支强大的蒙古骑兵队伍之后,朱元璋对于蒙古骑兵队伍进行了严格的整改,这使得蒙古骑兵重新发挥出了强大的战斗力,这使得蒙古骑兵在朱元璋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明朝内地。元惠宗仓促北撤时,仍有相当数量的蒙古军民滞留内地;许多北徙的蒙古贵族和民众为生活所迫,不断地返回内地;在蒙明战争中,成千上万的蒙古官兵和家属作了明朝的俘虏,也被安置在内地。对于蒙古上层,明朝往往给予优厚的待遇,有的封以大官,例如火里火真被封为同安侯、都督金事,也先土干被封为忠勇王。一些有文化的蒙古人,被安排到翰林院、四夷馆、鸿胪寺等官署从事翻译工作,例如翰林侍讲火源洁和编修马沙亦黑曾编译《华夷译语》、《元朝秘史》作为训练翻译人员的蒙古语教材。很多蒙古丁壮,则被编入军队,称为"达军",京军三大营之一的三千营,羽林军中的勇士营,就是由投降的蒙古士兵组成的,边境和内地的卫所中也有不少蒙古军士。更多的蒙古民众则散居各地,耕种自食。明朝对这些大量的蒙古人采取强迫同化的政策,不许他们自相嫁娶,令他们改为汉姓,改穿汉服。在长期的杂居和同化过程中,他们基本上融化到汉族和其他民族中去了。尽管如此,也有人至今仍保留着对祖先的回忆和若干蒙古民族特点,如河南有一些人认为自己是阿里不哥的后裔,福建有一些人认为自已是纳哈出的后裔,而云南通海县则聚居着四千多已得到确认的蒙古人。

蒙古东西部之间的斗争

蒙古汗鬼力赤在知院阿鲁台的协助下,与势力不断扩张的瓦剌展开斗争,互有胜负。不久,阿鲁台 及部众和鬼力赤发生冲突,在1408年(永乐六年):肾鬼力赤杀死,另立本雅失里为汗,继续与瓦刺争战。在明朝方面,明成祖新即帝位,力图巩固边防,于是利用蒙古内部矛盾,扶持瓦刺来打击东蒙古这个主要对手,当然有时也对瓦刺用兵。东蒙古、瓦刺、明朝三方面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瓦剌与明朝建立了朝贡关系,1409年(永乐七年)明成祖封瓦刺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把秃孛罗为安乐王。瓦刺乘势击败前来进攻的本雅失里和阿鲁台,迫使他们退守胪朐河(今克鲁伦河)。明朝决定进一步打击刚刚战败的本雅失里和阿鲁台,于是以本雅失里杀死明使郭骥为口实,命丘福率领十万大军北征。在胪朐河,丘福孤军轻进,渡河追敌,被蒙古军包围,全军覆没。

丘福之败,使明成祖感到,如不歼灭蒙古的有生力量,明朝的江山难以稳固,决定"亲征漠北"。在明成祖的一生中,他总共五次率兵去攻打蒙古,其中三次深入到了漠北深处。

14l0年(永乐八年)明成祖抽调长江以北全部可以抽调的士兵,组织五十万大军亲征。本雅失里听到重军压境的消息,感到害怕,打算向西方逃跑。阿鲁台认为西方瓦刺是宿敌,不肯相从。结果群臣分道,各奔东西。本雅失里在斡难河被明军追及,大败,仅以七骑逃入瓦剌,后被瓦剌所杀。随后阿鲁台在兴安岭也被明军击败。

瓦剌杀死本雅失里后,另立答里巴为汗。他们"挟天子以令诸侯",趁阿鲁台新败,向东扩展势力,占领了和林。阿鲁台为了避免受到瓦刺和明朝的两面夹击,主动向明朝表示和好,派遣使者进贡马匹。明朝并不希望瓦剌坐大,于是转而扶持阿鲁台,回赠他优厚的礼品,并且封为和宁王。1414年(永乐十二年)明成祖再率五十万大军征讨瓦剌,双方激战于忽兰忽失温(蒙古土拉河、克鲁伦河两河上游之间)。瓦刺军占据山头向明军冲击,明军依靠"神机铳炮"进行轰击、取得了胜利,但自己的伤亡也相当大。答里巴、马哈木等率瓦刺余部退往西北故地,不久答里巴死去。明朝以高昂的代价暂时挫败了不断膨胀的瓦剌势力。

阿鲁台既假明朝之手击败瓦剌,势力开始恢复,控制了兀良哈三卫。1416年(永乐十四年)进攻瓦剌,马哈木败亡。马哈木子脱欢袭封顺宁王,与太平、把秃字罗向明朝谢罪,恢复了朝贡关系。阿鲁台与明朝的关系转而恶化,他经常率兵南下,劫掠边境地区。明成祖开始重新对阿鲁台用兵,不惜花费极大的人力物力,甚至杀掉反对他穷兵黩武的大臣,在1422年、1423年和1424年连续三次亲征。这三次出兵,最远到达过今呼伦湖和贝尔湖一带,然而都因没有遇到阿鲁台的主力而师劳无功,明成祖本人也死在最后一次亲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约在今多伦县境)。

从上述东蒙古与瓦刺互相斗争和明成祖五次远征的情况可以看到,蒙古的力量由于内部矛盾的加剧和明朝对此矛盾的利用,被大大地削弱了,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权威一落千丈,异姓封建主们割据称雄,大汗成了他们手中的工具。同时也可以看到,尽管蒙古的力量被削弱,但是蒙古的强悍骑兵,灵活机动的战术,屡次要与明朝决一雌雄的企图,仍然对明朝有着很大的威胁。明成祖采取打击东蒙古为主,打击瓦刺为辅的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这个成功并不显著,因为到底没有使蒙古人真正屈服。相反的是,明成祖不遗余力地打击东蒙古,到头来却扶持出一个更加强大的瓦剌,在他死后二十余年,瓦剌不仅控制了整个蒙古,而且危及了他的后代。从明成祖之后,明朝对北方用兵的高潮就结束了,其防线一缩再缩,一直缩到长城之内。

朱厚_,明朝嘉靖皇帝,在位45年,一直被认为是一朵奇葩:热爱修道和炼丹,20多年不上朝。奸臣严嵩一伙在他眼皮底下倒了二十年。每当后人回顾这段历史,总能闻到一股浓烈的恶臭。

不过,这朵“奇葩”其实也有不少建树:他执政的前半段,整个大臣够狠,但用人够准。明代政府廉洁高效,工商业繁荣,“萌芽资本主义”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历史上称为“嘉靖中兴”,可谓明朝二十年的黄金岁月。

后期虽然有所懈怠,导致腐败和动乱增多,但还是解决了明朝史无前例的国防问题:南侵北侵。

日本是入侵东南沿海的敌人,北麓是长城沿线肆虐的蒙古骑兵。他们都是明朝的老对手,但嘉靖年间同时进入了狂躁期,每年都辗转反侧,每次都让明朝损失惨重,不断造成南来北往的麻烦。

这是明朝开国以来,崇祯第一次经历明末长期双线作战的阵痛。嘉靖后半年,他也在榨捞葫芦的过程中煎熬了20年。

但是这种麻烦被嘉靖皇帝镇压了,于是戚继光等一批英雄先被日本人追杀,再被日本人追杀,最后跨国进攻。终于,在嘉靖皇帝驾崩的那一年,明军在越南万桥山消灭了最后一个敌帮。这群蹂躏了中国海域三个世纪的日本土匪,基本上被消灭了。这一事件中的光辉事迹永远不会在历史上消失。其中表现最好的戚继光被奉为民族英雄,能给的荣誉都给了。

然而名声并不高,但与此同时,在另一个战场上,大明的北方边防军与蒙古人的入侵浴血奋战。曾经让蒙古人闻风丧胆的铁血将军:马方。

将军的军旅生涯可能是一部战争**的名字:从奴隶到将军。

1贝鲁有多尴尬?

比起在东南沿海四面八方杀戚继光,在长城浴血奋战的马方也没有什么不好的成绩。说到他的成就,首先要看他的对手:“北足”有多残忍。

“北陆”,明朝的老对手:长期入侵明朝边境的蒙古部落。虽然自明朝开国以来,他们的生活比他们那一代人差,但生存能力普遍不强。每当他们的实力恢复,就会反咬明朝一口。此前最恶毒的一次进攻,是瓦拉汗先攻下了木图保,一举击溃了数十万明军,活捉了亲征而来的明英宗。

嘉靖年间,明朝赶上了他们争强好胜的时代:鞑靼可汗阿里坦,明朝人称安达。成吉思汗的后代可以说是此时蒙古草原上最杰出的军事家。比起穆图宝里瓦拉的恶意撕咬,阿力坦更能让你眼前一亮。他给明朝带来的是年年不断的打击。战斗力更强,他指挥的骑兵是当时蒙古草原上最精锐的。他经常以高超的指挥和猛烈的冲击多次袭击明朝的边防军。

就战功而言,他几乎创下了北元失陷以来最恐怖的纪录:攻克了石州、朔州、延水、松子岭、朔州、广昌、古北口等17座边城。最差的是大同。从嘉靖十九年到二十一年,连续三次占领大同。死在他手里的明朝将领,嘉靖年间累计四个总兵。当时轮流修北方边塞军,明朝最好的将军,最好的明军。

他指挥骑兵进攻的能力达到了顶峰。一次,攻克雁门关,然后高速突袭。在爆裂声中,

最恶性的流血事件发生在嘉靖二十九年。当时为了绕过明朝的宣大线,进行了一次转移。在古北口击溃三万明军后,一路南下,杀到京外。此后,他掠夺京郊,几乎摧毁了明成祖的陵墓。最后,他带着大量的财产和人口,骄傲地走出了军队。

被绑架的人一路上大声哭喊,很多人在路上自杀。北京城外被毁的县城和村庄成了一片废墟。北京周边的八万明军,自始至终没有打起来。愤怒的嘉靖皇帝终于砍倒了兵部尚书丁汝奎,但明军只敢跟着附和。这是明朝从土木保改头换面后的又一耻辱国耻:农书之变。

明军胆子那么大,还是因为有田太凶了,不能硬打,但是不能耍手段,所以没有,就打不起来。明朝一些非常勇敢的将军甚至为阿力坦偷钱,要求阿力坦不要打自己。就是因为有太多不明智的包,所以Aritan的入侵变得越来越容易。最嚣张的时候,他不打电话,很多明军营走了,人民的粮食打包收好,就像一次悠闲的上路旅行。游了一圈,终于在北京的大门口有所发现。

在这场明军集体怯懦的“耿变”中,怀柔一个33岁的家庭表现得相当出色:他率领的一支小分队没有逃跑,而是遇到了算术主力,主动出击。这个人冲在前面,一下子就把阿里坦布打死了。不明真相的Aritan以为有埋伏,仓惶逃走。

这一次卑微的挫折,在有田无敌的军旅生涯中不算什么,但就是这个年轻的千人世家,后来成为了有田最强的对手:马方。

这个男人的出现,意味着阿里丹“上路旅行”的好日子即将结束。

可以说这个强大的对手还是阿力坦自己培养出来的。马方在明朝当兵之前,是阿力坦家族汉族的奴隶。

2人工调平记录

嘉靖四年,阿里谭的祖父可汗,一只蒙古大雁,在明朝傅玄大通发动了对before/的入侵。大量的村庄和城镇被摧毁,成千上万的人被俘虏,无数的家庭被拆散。其中就有马方的家人:他的父母在战争中失散了。八岁时被蒙古骑兵抓走,成为草原上的奴隶骑手。

当时这样悲惨的命运太多了。草原上抓来的汉人,大多不是奴隶,就是草原上的耕地。他们已经受够了屈辱,只想安全的活着。

但在八岁的马芳心中,另一个强大的信念正在燃烧:复仇!

有了这个坚定的信念,小马家就很聪明了,先当奴隶,再当苦力,为牛、马、羊或者主人服务。但无论做什么,总能赢得主人的赏识,交到很多蒙古军人的朋友。当你是牛马的时候,你可以尽情享受。

除了会来事,马放会读书,没有任何读书的条件,带着爪牙研究汉人。他的文学和笔墨也很流畅。武术更像是自学。我砍柴做弩,练习射箭。我还学会了骑马和打蒙古士兵。我的技术提高了,箭术也出名了。史书上没有说他们吃了多少苦,败了多少,支撑的是知道他们的习惯,学习他们的技能,发现他们的弱点,总有一天会被打败的信念。

等着阿力坦成为可汗的马方,已经是一个年轻的奴隶,眼前一亮:有一次阿力坦外出打猎,他用斜刺打死了一只老虎,冲向阿力坦。看守他的蒙古武士当场吓得半死,但马方并没有惊慌失措。他沉着地拉弓搭箭,立刻打死了老虎。Xi阿里坦当场赏给他一匹马和一把好弓:天才!

我们都知道,明成祖朱棣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位以骁勇善战而著名的皇帝,他先后五次北伐蒙古,最终得以削弱蒙古的势力,巩固了北方领土,巩固了国土版图。而在这五次北伐蒙古的作战之间,有一次作战朱棣痛失十万精锐军队,得意门将也惨死沙场,这就是朱棣北伐蒙古的第一战。

明成祖在位期间年号为永乐。在永乐三年春(1409年),朱棣来到了北京。他是我国明朝时期的第三位皇帝,不仅骁勇善战,而且治国有方,历史中著名的郑和下西洋、征服蒙古、战胜倭寇等事件均是于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发生的。朱棣治国威严有序,可是好战的本性犹在心中慢慢生根发芽,以武治国更是他"说一不二"的本性的有力证明;至于郑和下西洋,也更是不惜劳民伤财、动用国力,只为在西洋小国之间树立起威严的形象。一个决策的历史影响往往好坏参半,今天就只以历史的角度来看看,明成祖朱棣在第一次北征蒙古之战中,精锐覆没、五大名将惨死的损失。

朱棣在位之前,北方蒙古一族就已经开始出现了骚动的迹象。蒙古族一心想要分裂独立,接二连三地寻衅滋事,发起大大小小的叛乱。朱棣在朱元璋还在世时,就已经意识到了北征蒙古一事的重要性,平定北方叛乱迫在眉睫。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开始了营建北京天寿山长陵,以示立足北方的决心。与此同时,明政府还赐予鞑靼、瓦剌各部以封号,表示想与北方建立友好关系的决心。朱棣上位后也凭借自己早年跟着哥哥在边塞作战的经验,从容不迫地发起了平定各方叛乱的作战,著名的"靖难之役"就是其中一个大胆而有效的胜利。今天所说的五大名将之中的丘福就是在"靖难之役"中一战成名。

而平定蒙古却远不似朱棣想象的那么简单。那时候的蒙古分为两个部族,即东部鞑靼和西部瓦剌。当时,东部鞑靼和西部瓦剌之间的冲突频繁,但也却是这种实力相当的冲突使得整个国家的北方势力相对较弱,对中部暂未构成重大的威胁。但自从鞑靼推举本雅失里为新任大汗之后,鞑靼和瓦剌的冲突越来越大。最终鞑靼被有着明王朝联姻关系的瓦剌所战败。

若是单纯的一个部族的失败不要紧,但瓦剌战胜鞑靼后,势力越来越强,整个北方领土都掌握在他们一族手中,这对明王朝来说明显构成了更大的威胁。永乐七年(1409年)七月,战败的本雅失里恼羞成怒,斩杀了明朝派来的使臣郭骥,并准备发起侵扰明朝的战乱。朱棣听说后暴跳如雷,命自己信任的将军丘福率十万精骑,同武城侯王聪、同安侯火真、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远一齐前往北伐。

丘福,早年就跟着朱棣战无不胜,更是在靖难之役中夺得了头等功劳。位高权重的他带领十万军队一路北去,途中一路顺风,并没有遇到很多本雅失里的队伍。早期自己取得的胜利和此行途中的顺利使得丘福逐渐轻敌,警惕性越来越低。在一次与蒙古骑兵的交战中,丘福带领的军队俘获了一名"蒙古将军"。据这位"蒙古将军"所述,本雅失里被瓦剌击败后军心不一,在听说丘福要北伐之后逃到了卢驹河距岸不足30里的地方。

失去警惕的丘福轻信了敌人的话,带领军队前锋前往追击本雅失里。当时众军都对这位自称"蒙古将军"的俘虏将信将疑,跟着丘福的副将李远、王聪都直言进谏不可大意,不能轻信敌军俘虏,要记得行军慎重。《明史纪事本末》中有李远进谏的一段话:

"将军轻信敌闲,悬军转斗。敌示弱诱深入,进必不利,退则惧为所乘,独可结营自固。昼扬旗伐鼓,出奇兵与挑战;夜多烯炬鸣炮,张军势,使逢莫测。俟我军毕至,并力攻之,必捷。否,亦可全师而还。始上与将军言何如,而遂忘之乎?"

但谁承想丘福急了眼,不仅不听手下的劝谏,还扬言要"违命者斩",众军只好跟着丘福继续前行。然而,他们果真还是落入了蒙古军队的圈套。行军数日的明军疲惫不堪,在众敌的埋伏包围下,原本旗鼓相当的军力此时也无法相互抗衡。

《蒙史文献》记载,永乐七年(1409年),丘福率军北伐鞑靼,轻敌冒进,中伏战死,以致10万精锐全军覆没。王聪、李远在被包围的突战中战死沙场,丘福、火真、王忠也被擒杀。明成祖朱棣北伐蒙古的第一战,就这样以失败告终了。

众所周知,明中叶之后,原有的卫所制度已经崩溃。明朝边将们纷纷自行招募勇士,以抵御强敌。这些精锐士兵,在明史中称呼各异,所谓「 ”苍头”、「 ”亲丁”、「 ”选锋”、「 ”死士”,不一而足。但最普遍、其最为后人所熟知的称呼是----家丁。本文综合各家史料,拟对明代家丁问题做一概述,以飨读者。 明代史料中有关家丁的最早记录,当属正统年间宣大总督罗亨信的「 ”督屯大同等处将校,无事率家丁以耕,有警驱家丁以战”。直接统领这些家丁作战的,是正统、景泰年间的名将石亨。同时期的另一名将杨洪,多次击败蒙古,以功封侯,其中家丁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所谓「 ”苍头得官者十六人”。到正德、嘉靖年间,北方边将们越来越多地使用起家丁来。当时的总兵马永,「 ”尽汰诸营老弱,听其农贾,取备直给健卒,由是永所将独雄于诸镇”。这里虽未明确提及「 ”家丁”这一称号,但是这些「 ”健卒”们承担的职能当与之无二。后期马永出任辽东总兵,平定兵变,靠的就是这些家丁,所谓「 ”永畜士百余人,皆西北健儿,骁勇敢战”。 同时期的另一员名将梁震,也是靠着家丁建功立业。嘉靖十五年,边关重镇大同发生兵变,乱军连杀巡抚、总兵,朝廷不得已,只能招抚。面对这帮骄兵悍将,继任的文武官员束手无策,不敢约束。于是只好调梁震前去镇守大同,而其去后果然稳定了局势。其原因就是「 ”震素畜健儿五百人”,靠的就是这五百精锐来弹压。嘉靖年间的名将马芳,「 ”家蓄健儿,得其死力”,故能一路高升,所向披靡。 到了万历年间,由于边防形势的进一步恶化,家丁越来越普遍。当时拥有家丁数量最多的,当属辽东总兵李成梁,史载其拥有「 ”雄冠诸路”的家丁数千。其子李如松在抗倭援朝期间,也带着千余家丁,纵横沙场。到了崇祯年间,虽然边防已几近崩溃,但是高级将领们还是拥有大量家丁,比如当时的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就有三千家丁。可以说,从明朝中期到明朝灭亡,这百余年的时间里,家丁一直活跃在历史舞台上,其影响力不可谓不盛。 明代家丁的来源,主要有三种类型。最主要的来源是招募。根据《明史》记载,当时的边将们纷纷「 ”招募勇壮,优加恩养,多者千人,少者百名,名为家丁”,可见招募风气之盛。比如前述梁震的五百家丁,就是他「 ”收虏中逃回人口养为家丁者”。以上是边将们的私募行为,到了明朝后期,朝廷不得不以国家的名义大规模招募家丁,家丁成为受国家财政支持的正式编制人员。比如嘉靖四十二年颁布的一道诏令,「 ”令副、参、游、守等官自募家丁,执名在官,一体给粮”,就明确了家丁的正式身份。等到了万历年间,九边诸镇比如蓟镇、延绥、固原、辽东等都大量招募家丁。比如单是辽东镇开原城协营一处,就「 ”招募家丁四百名”,而开原城其他地区又招募了四百四十名,则仅开原一城,就招募家丁八百四十名。 其次是招降。主要的对象为蒙古人。这一传统由来已久,明初朱元璋平定北方,就收编了大量蒙古士兵。到永乐时,其御驾亲征的「 ”三千马队官军内”,就与大量的蒙古骑兵。到后来又以蒙古骑兵为骨干,正式组建「 ”三千营”。最初这些招降的蒙古骑兵被称为「 ”夷丁”,后来随着家丁招募之风的兴起,到嘉靖时,明确规定「 ”纳真夷之降者以充家丁冲战之用”。这些蒙古籍的家丁,因为作战勇敢,所以特别为边将们所喜爱。到隆庆二年,大同镇共招降了两千一十一名蒙古家丁,宣府镇共招募了四百一十一名。等到了明朝末年,辽东战事危机,前来救援的诸路明军中,蒙古籍家丁就占了很大一部分。即使这样,朝廷还嫌不足,要求各路将领「 ”各收取壮夷一千名,分配各队”,其对蒙古籍家丁之倚重,可见一斑。 最后是卫所兵转化。这一类型,提供的家丁数量相对较少,但可能是最自然的一种。随着卫所制的逐渐崩溃,将领们越来越感到士兵战斗力的崩溃。于是裁汰老弱,拣选精壮,以之对敌,就成了自然而然的选择,所谓「 ”总兵、副总兵、参将、都指挥、指挥、千户等官,先年各选骁勇军士随从杀敌,久之,遂为家人”。弘治时期,边将们纷纷「 ”役占健卒,置于标下”。到了嘉靖年间,总兵马永公开「 ”汰诸营老弱,听其农贾,取备直给健卒,由是永所将独雄于诸镇”。 家丁是明代边将手中的精锐部队,其待遇自然也要高于普通士卒。在朝廷正式承认家丁为正规编制人员之前,家丁的饷俸主要靠将领自筹,方法各异。石亨镇守大同期间,家丁平时耕田,战时作战,类似军屯士兵;马永靠的是老弱军士种田经商,以其获利供给家丁;梁震则依靠战利品补贴家丁,「 ”在边专练家丁,时时出塞劫虏营,得虏营马尽与诸出塞者”;李成梁则是靠借贷激励,「 ”当其穷时则贷之,或责以零剿劫帐,或责以御虏先登,计级受赏,即除前贷”。另外还有操纵边境贸易等非法手段。 嘉靖年间,朝廷正式承认家丁的编制,承担起支付家丁饷俸的责任。一般来说,家丁具吃双粮,比如当普通士兵的月饷为二钱五分时,家丁可以「 ”食双粮五钱”。万历十五年,普通士兵的月饷增至四钱,家丁的月饷就升至九钱。等到了万历中后期,家丁的月饷又增加到了一两一钱五分,待遇不可谓不厚。 之所以从将领到朝廷都如此厚待家丁,是因为他们的战斗力确实远高于普通士兵,从而成为将领们立功受封的核心保障。家丁虽来源各异,但基本的条件是武艺过人,所谓「 ”骁勇绝伦之人”。马芳手下的家丁极其精锐,「 ”尝命三十人出塞四百里,多所斩获,寇大震”。而李成梁屡次率领数百家丁「 ”远出捣巢”,所战无不克捷,由此加官进爵,依仗的就是家丁出众的武艺。李如松碧蹄馆之战,以三千人对数万日军得以全身而退,靠的也是家丁们的死命战斗。 明朝末年,朝廷越来越依仗家丁作战。历次大规模的战役,动辄调拨数千家丁。比如宁夏平叛,李如松率领数千辽东家丁参战。之后为对付崛起的满洲势力,大量家丁云集辽东。比如万历四十七年,辽东告急,朝廷一次性调拨其余诸镇家丁六千五百名参战。后期诸如萨尔浒等大战,朝廷往往命令各将「 ”听其带惯战裨将,所携家丁或千计,或百计”。如此算来,加上辽东地区各将领的家丁,最多时明朝可能集结了数万家丁作战。那么,拥有这么多精锐士兵的明朝,为何还是打不过后金呢? 从家丁的角度来说,此家丁非彼家丁。在家丁发展的中前期,由于属于非正式编制,家丁的饷俸几乎全由将领自己负担,将领没有吃空饷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家丁的选拔极其严格,毕竟没有将领愿意自己坑自己。所以此时的家丁,战斗力强,胜率高。等到了中后期,朝廷正式承认家丁的国家编制,各种吃空饷的事就层出不穷。当时经过调查,发现「 ”各处家丁原称精锐,今则童稚厮役尽冒双粮矣”,而且将领「 ”多以家人寄名侵饷”。万历三十七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 ”总兵董一元等以废弁而冒多饷,各家丁所冒七千七百七十余名”。接近万人的家丁,都是不合格的,可见此时的家丁质量早已大不如前。到崇祯年间,熊廷弼经过调查,得出一个悲观的结论,「 ”全辽八万余军,堪战亲丁不满八千”,可知明朝理论上拥有的数万家丁的水分有多大。 从将领的角度来说,萨尔浒之战时,三路明军协调性极差,不能前后呼应。大凌河之战,总兵吴襄开战即跑路,把友军的侧翼暴露给对方。俗话说:「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明朝的将领们军事素养堪忧,即使有「 ”真”家丁数万,怕是也不能取胜。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超重装轻骑兵,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两次,一次是土木堡之变,一次是庚戌之变。

1、土木堡之变,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亲率二十万精锐大军北征瓦剌兵败并且被俘的事变。

当时京师二十万精锐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于谦力排众议请郕王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人心渐定,也先送英宗回去,要求守城者开门,于谦等大臣私立郕王为帝,并亲自守城拒绝也先送英宗回京。

2、庚戌之变,是明世宗在位时期的一次蒙古的侵犯明朝事件。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鞑靼土默特部领袖俺答率军犯大同,总兵官张达和副总兵林椿皆战死。因贿赂严嵩子严世蕃而任宣大总兵的仇鸾惶惧无策,以重金贿赂俺答,使移寇他塞,勿犯大同。八月,俺答移兵东去,八月十四日,入古北口,杀掠怀柔﹑顺义吏民无数,明军一触即溃,俺答长驱入内地,营于潞河东二十里之孤山(今通州东北)、汝口等处,京师戒严。

俺答突然兵临城下,一时极为震恐,手足无措。当时京师兵籍皆虚数,禁军只四五万,半为老弱,半为内外提督大臣之家役使。又缺少战具甲仗,战斗力很差。严嵩也要求诸将坚壁勿战,听凭俺答兵在城外掳掠。此时,俺答兵自白河渡潞水西北行。十九日至东直门。二十一日德胜门、安定门北民居皆被毁。

八月二十二日,俺答由巩华城(在昌平县)攻诸帝陵寝,转掠西山、良乡以西,保定皆震。

扩展资料

影响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精锐军队损失殆尽,这必然会引起相关的政策、制度的重大变化,突出表现在边防形势和军事制度的改变上。尽管有景泰帝的改革,但也达不到明朝顶峰时的状态。边防政策由积极进攻转变为被动防守,最终形成了著名的九边防御体系。军事制度上则是募兵制的兴起。

庚戌之变使得明朝政府勉强答应“通贡互市”,实际实施却拖延反悔,只在次年(1551年)在大同开马市。但毕竟坚冰已破,而且互市的好处也逐渐为明朝统治集团所认识,于是,当1570年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负气出走明朝时,这一偶然事件却促成了蒙、明贸易的正常化。从此,这块双面舞台自丰州城被毁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期拉开了序幕。

——土木堡之变

——庚戌之变

朱元璋的明军里为何会有蒙古骑兵?他们是如何来的?

朱元璋手底下的蒙古骑兵都属于归附明朝的蒙古和女真人的部族,而这些蒙古人和女真人之所以会选择投身明朝,就是因为元朝的苛捐杂税太多,令...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