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的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组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的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组成,第1张

名誉主任:周 林

主任委员:安平秋

副主任委员:章培恒 裘锡圭 许嘉璐 周勋初

顾 问:朱新均 白寿彝 邓广铭 季羡林 启 功 任继愈 饶宗颐 王学珍 张学书 夏自强 张岂之 马樟根

委 员:王汝丰、王彦、 毛庆其 、刘烈茂、 刘乾先、孙钦善、杨忠、李修生、严佐之、吴金华、张公瑾、林 沄 、范能船、 郑学檬、 宗福邦 胡大浚 荣新江 赵伯雄 费振刚、袁世硕、袁行霈、顾海良、 倪其心、黄天骥 、 黄永年、 曹亦冰、曹虹、龚书铎、龚延明、葛兆光、董治安 曾枣庄 楼宇烈、 阎延河、潘富恩

秘书长:杨 忠

副秘书长:曹亦冰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材及参考书目

“最低限度书目”中国古代文学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庚 《中国文学简史》北大、清华出版社都有。

一口气可以读完,酣畅淋漓。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下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北大中文系编,中华书局。

选录作品比较多,或许不太好找。

作品:《古文观止》 没事背几篇吧。

《天下才子必读书》 常森老师经常推荐的,是金圣叹的评点本,可以翻翻。

这两本书读完,古代散文一关勉强可以算过了。

这里面诸子文、骈文比较少,可以自己找来补充,《论语》《孟子》《庄子》等等,看不完全部,找个选本看。

后者可以看《文选》《六朝文絜》等。

汉赋就看《文选》中选的吧。

大赋太难,不想看的拉倒,《登楼赋》《洛神赋》这样的总该能看。

《诗经》《楚辞》 还是那句话,看不完的看选本。

沈德潜、《古诗源》 中华书局,汉唐之间的诗歌,看看也就够了。

《唐诗别裁集》 读这本书让人有勇气不考六级。

两千左右首诗,有点多。

关于唐诗,我最想说的是,可以先熟读《唐诗三百首》。

马茂元 《唐诗选》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 我很喜欢的一个注释本。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 大约有六七百首,比较全面的反映唐宋词的面貌。

钱钟书 《宋诗选注》不用我说了。

张鸣《宋诗选》 张老师的书,长长的一个序言,加上很精彩的作家小传、诗歌分析,了解宋代诗歌基本够用了。

汪辟疆《唐人小说》程毅中《宋元小说话本集》宋元之后,大家可以把以前作为最常识性的知识知道却没有读过的书读一下,比如《西厢记》《牡丹亭》还有传说中的四大名著等等。

可以不喜欢,可以尝试读一下读不下去再扔掉,但不能不读,总不能从中文系毕业后连四大名著都没有尝试读过吧。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材: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郭绍虞《历代文论选》 有一卷本和四卷本,各取所需。

像毛诗序、文赋、文心雕龙、诗品序、沧浪诗话等经典文献,不怕熟读成诵。

中国现代文学

课本: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文学史: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 我们现代文学的祖师爷。

其实他的《中古文学史论》也非常值得一看,虽然与现代文学专业不直接相关,其方法直承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唐弢 严家炎:《中国现代文学史》 经典之作,现在还出了一个简编本。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述几则书目都是陈平原老师开列的。

一个总括的现代文学史,以下是各类别的文学史,如小说史、诗歌史、批评史,都是各领域的专家撰写的。

研究著作: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虽然我们现在可以说它政治色彩、僵化偏颇,但我认为这种开山之作还是应该看一看。

会很有意思,很多与我们接收的主流文学史判然相悖的论述与视角,我当时还小,读完以后感觉像看了秘籍乱练功的小孩,两道内力在体内打架。

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 《心灵的探寻》 《1948天地玄黄》是一种很独特的文学史书写方式与视角,而且钱老师的浩然之气充溢了全书。

《心灵的探寻》是鲁迅研究的经典,看一看这种注重细读、从文本出发的研究方法,会让我们在这个理论沉滓泛起的时代沉静下来。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这是导师当年的博士论文,也是领我进门的第一本学术著作,治学眼界与态度迄今仍令我辈后生小子惊叹。

钱理群 黄子平 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 漫说文化》 经典的“三人谈”肯定是要了解一下的。

李欧梵:《上海摩登》 都市研究是现在的热门,《上海摩登》有滥觞之功,且李欧梵在史料上的扎实和谨严也值得我们学习。

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 个人很喜欢王德威,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独到视角,其瑰丽的书写风格也令人迷恋。

私下里认为讨论张派传人的《落地的麦子不死》,也是一个研究对象与研究者自身风格结合得天衣无缝的作品。

陈平原 王德威:《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 这本书是我个人的爱好,是陈王二师主办的一个北京学会议的论文集,汇聚了海内外汉学界的优秀学者。

北京学这个议题本身也很有趣味。

可一看。

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也是一本论文集,汇集了现代文学研究的大师们的经典之作。

一定要读一读。

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 也是一本在我领我进门的学术著作。

戴老师对于现代文学几位女作家犀利精辟的评析迄今仍富有启发性。

对女性主义感兴趣的同学应该看看。

金介甫:《沈从文传》 最精彩的现代文学作家传记,其学术价值早已超越单纯传记,而是一本深厚扎实的学术论著。

尤其是史料功夫,令人惊叹,注释值得注意。

此外就是,《中国新文学大系》各集的导言都要翻一翻。

作品:鲁迅《呐喊》、《彷徨》、《野草》郁达夫《郁达夫小说选》废名《桥》沈从文《边城》、《湘行散记》巴金《家》茅盾《子夜》曹禺《北京人》老舍《骆驼祥子》蓝棣之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派诗选》何其芳《画梦录》艾青《艾青诗选》萧红《呼兰河传》冯至《山水》、《伍子胥》穆旦《穆旦诗全编》赵树理《小二黑结婚》钱钟书《围城》张爱玲《传奇》、《流言》周作人、冰心、丰子恺、梁遇春、朱自清等人的散文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参考书目:洪子诚:《问题与方法》李 杨:《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抗争宿命之路》《50—70年代文学经典再解读》陈晓明:《无边的挑战》《表意的焦虑》张颐武:《在边缘处追索》《大转型》(与谢冕合著)曹文轩:《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韩毓海:《锁链上的花环》邵燕君:《倾斜的文学场》贺桂梅:《人文学的想象力》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戴锦华:《隐形书写》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旷新年:《写在当代文学边上》

美国结构语言学 (American linguistics)美国语言学基本上独立发展起来的,其发展的动力在于对于美洲印第安语的实地调查。

在田野调查过程发展出来了一整套的调查规则和程序,代表语言学家由Boas和Sapir等。

美国结构语言学这门课所讲述的对象是Chomsky生成学派兴起之前美国的语言学状况。

主要的讲授内容是Hockett所著的《现代语言学教程》一书的部分章节,Hockett是美国结构语言学派的集大成者。

参考书目:Hockett 《现代语言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Sapir 《语言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Bloomfield 《语言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实验语音学 (phoics)这门课是实验语音学的入门基础课。

实验语音学主张用现代实验的方法取得比较可信的数据资料,对语言进行研究。

实验语音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与数学、电子工程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都有合作。

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实验语音学的各个分支,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语音学知识和方法。

这门课的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包括语音产生的生理基础、语音的声学分析、语音数据采集的基本操作和程序、语音的合成和识别基本知识等。

参考书目: 吴宗济 林茂灿 《实验语音学概要》 高等教育出版社PB邓斯 EN平森著 曹剑芬 任宏谟 译 《言语链——听和说的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理嘉,《音系学基础》,语文出版社 汉语音韵学汉语音韵学是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入门课程,主要介绍音韵学的基本概念、重要的韵书和韵图以及反切和现代普通话语音的相互转换方法。

参考书目: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鉴于自己的经验,我认为此书还是应该细读,最好是结合韵书、韵图一起读,有助于理解韵书韵图的格局和相关概念)耿振生,《音韵通讲》,河北教育出版社 唐作藩,《汉语音韵学常识》,上海教育出版社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 《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江苏教育出版社余乃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李新魁,《韵镜校正》,中华书局杨军,《韵镜校笺》,浙江大学出版社汉语史(上)汉语史(上)主要学习汉语语音史,此课程通过分期(时间)分区(地点)介绍各点语音的发展情况,使学生能够对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笔者认为,学习这门课程主要应该把握两点:一是汉语语音史发展的框架,它直接影响到我们学习研究汉语语音史的方法和眼界,我们需要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好好去体会;二是重要的语音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一般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但同时要注意三个部分的相互影响。

参考书目: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 ——《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年上述两本是通史,也是基本教材,虽然都是王力先生所著,但是内容较大差异,尤其体现在研究框架上,二书可相互参照阅读。

想要对框架和研究方法有更深入的认识,可以参看何九盈《音韵丛稿》。

下面的著作只研究某一时期的语音情况:上古:李方桂 ,《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最好将李、王、何三家对比阅读) 何九盈、陈复华,《古韵通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何九盈,《上古音》,商务印书馆 龚煌诚 ,《汉藏语研究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唐作藩 ,《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工具书)中古: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最好读1956年版) 邵容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好将邵、李两家对比阅读) 张渭毅,《中古音论》,河南大学出版社 周祖谟,《周祖谟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近代: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 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近代汉语音论》,商务印书馆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汉语史(下)汉语史(下)主要探讨各个时期重要的语法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过程,并且将相关联的语法现象(包括不同时期和同一时期)结合起来考察,使学生不仅能够对汉语语法、词汇的发展历史有一个大概的认识,还可以更深入地认识某些语法现象。

参考书目: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 向熹,《简明汉语史》(语法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 太辰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译),《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 ——《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宋绍年,《马氏文通研读》,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切韵》导读 《切韵》导读主要是学习研究《切韵》这一韵书。

《切韵》是汉语音韵研究中最为重要的韵书之一,搞好《切韵》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古语音和进行上古、近代语音的研究。

该课程主要介绍《切韵》的发展源流、校对以及《切韵》音系的研究。

参考书目:余乃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 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 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最好读1956年版) 邵容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好将邵、李两家对比阅读)现代汉语此课程是现代汉语的入门课程,主要让学生对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研究有最基本的认识。

(根据笔者自身的经验,不建议看很多参考书,能细读一两本经典之作,打好基础最为重要。

最好能一边读一边思考,结合具体的例子,便于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参考书目: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商务出版社 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 《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古代汉语该课程主要通过带领学生阅读原著,以提高古文阅读水平。

另外,这门课还会介绍有关古代诗词格律、古汉语语法、古文标注和翻译、古书版本校勘的基本知识,是古代汉语的基础课。

因此,学生上这门课时应多读古代原著,最好是先秦的典籍。

阅读时应该仔细推敲每一个句子甚至每一个字的含义,多进行古文的点断以及将古文翻译为现代白话文,以提高自己的古文语感和阅读能力。

参考书目: 郭锡良等,《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王力(主编),《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最好使用增订过的最新版本)汉语和汉语研究汉语和汉语研究这门课主要在汉语语法方面进行相关深入学习,通过介绍一些汉语语法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研究汉语语法的能力。

参考书目: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冯胜利1997《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商务印书馆刘丹青(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商务印书馆。

沈家煊:《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沈阳(编):《20世纪现代汉语八大家陆俭明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沈阳(编):《20世纪现代汉语八大家朱德熙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沈阳(编):《20世纪现代汉语八大家吕叔湘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沈阳、何元建、顾阳(2001)《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宋国明:《句法理论概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洪君1999《汉语非线性音系学—汉语的音系格局与单字音》,北京大学出版社吴福祥、洪波(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袁毓林:《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商务印书馆。

詹卫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张伯江、方梅1996《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王理嘉等(编著),《现代汉语专题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汉语方言学汉语方言学主要学习内容有:方言的基本概念,国际音标,汉语七大方言的重要特征和形成历史,方言同汉语普通话、《切韵》音之间对应规律的描写和考察方法,是汉语方言学的入门课程。

参考书目: 《汉语方言概要》 全面论述现代汉语方言的著作,袁家骅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年出版,1983年第二版。

《汉语方音字汇》 现代汉语比较方言字汇集。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文字改革出版社1962年出版。

1980年起由王福堂主持进行修订,1989年出第二版。

《汉语方言词汇》 现代汉语比较方言词汇集。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文字改革出版社1964年出版。

1982年起由王福堂主持进行修订,1995年由语文出版社出第二版。

《昌黎方言志》 河北省昌黎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合著,主要执笔人员是丁声树和李荣。

1960 年科学出版社出版,1984 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再版。

《汉语方言学导论》 游汝杰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2000年第二版(修订本)。

这是第一部汉语方言学通论性专著。

《现代汉语方言概论》 侯精一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年出版《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 王福堂著,语文出版社 1999 年出版《汉语方言学》 [李如龙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年出版。

] 《汉语方言地理学》 贺登崧著,石汝杰、岩田礼译,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年语言学概论语言学概论主要介绍语言理论的基本知识,是语言学研究的基础课程。

参考书目:胡明扬、贺阳、沈阳、《语言学概论》(语音、词汇)语文出版社 叶蜚声、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理论语言学理论语言学主要分语音、语法两个部分介绍语言研究的一些理论、思路和方法,培养和提升学生独立研究语言能力。

参考书目: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山东教育出版社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实用的工具书:《辞源》,商务印书馆《汉语大字典》,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古汉语知识词典》,中华书局万国鼎《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华书局吴文治《中国文学史大事年表》,黄山书社《论语》导读教材: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参考书:孙钦善《论语注译》,巴蜀书社李零《丧家狗》,山西人民出版社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其余参见李零《丧家狗》P28-P50《孟子导读》教材: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参考书: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董洪利《孟子研究》,江苏古籍中文工具书教材:朱天俊、李国新《中文工具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参考书:朱天俊、陈宏天《文史工具书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教材:无参考书: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吴小如《中国文化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有插图本)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古代典籍概要教材:无参考书:金开诚、葛兆光《古诗文要籍叙录》,中华书局(原名《历代诗文要籍详解》,北京出版社)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举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十三经说略》、《二十五史说略》,北京燕山出版社吕思勉《经子解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柴德赓《史籍举要》,北京出版社王树民《史部要籍解题》,中华书局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鹭江出版社陈高华等《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天津古籍出版社安作璋《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福建人民 文字学:教材: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参考书: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陈梦家《中国文字学》,中华书局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文字形义学》,上海古籍出版社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商务印书馆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音韵学教材: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参考书:唐作藩《汉语音韵学常识》,上海教育出版社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耿振声《音韵通讲》,河北教育出版社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江苏教育出版社(做作业必备)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中华书局(做作业必备)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李珍华、周长楫《汉字古今音表》,中华书局余廼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商务印书馆训诂学教材:无参考书:董洪利《古籍的阐释》,辽宁教育出版社洪诚《训诂学》,江苏古籍出版社陆宗达《训诂简论》,北京出版社陆宗达、王宁《训诂与训诂学》,山西教育出版社郭在贻《训诂学》,中华书局齐佩瑢《训诂学概论》,中华书局赵振铎《训诂学纲要》,巴蜀书社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商务印书馆《汉小学四种》,巴蜀书社王引之《经传释词》,江苏古籍出版社俞樾等《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中华书局 目录学:教材:高路明《古籍目录与中国古代学术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参考书: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中华书局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李致忠《三目类序释评》,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齐鲁书社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中华书局王欣夫《文献学讲义》(又名《王欣夫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张之洞、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上海古籍出版社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张舜徽《广校雠略+汉书艺文志通释》,湖北教育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张舜徽《四库提要叙讲疏》,云南人民出版社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中华书局 版本学:教材: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参考书:钱存训《书于竹帛——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上海书店叶德辉《书林清话》,中华书局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凤凰出版社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大学出版社王欣夫《文献学讲义》(又名《王欣夫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姚伯岳《中国图书版本学》(原名《版本学》),北京大学出版社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典藏编》,齐鲁书社孙毓修等《中国雕版源流史+中国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李致忠《古书版本鉴定》,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中国版本文化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校勘学:教材: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大学出版社参考书:陈垣《校勘学释例》,中华书局陈垣《史讳举例》,中华书局王叔岷《斠雠学》,中华书局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齐鲁书社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中华书局、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王欣夫《文献学讲义》(又名《王欣夫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王念孙《读书杂志》,江苏古籍出版社王引之《经义述闻》,江苏古籍出版社张元济《校史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古籍点校疑误汇录》, 中华书局 日本中国学:教材:无参考书:严绍璗《日本中国学史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40年代中期》,江西人民出版社严绍璗《日本的中国学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严绍璗《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严绍璗《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湖南文艺出版社王晓平《日本中国学述闻》,中华书局李庆《日本汉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葛兆光《域外中国学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严绍璗等《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浙江人民出版社钱婉约《从汉学到中国学——近代日本的中国研究》,中华书局 文献学史:教材: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张舜徽《中国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刘师培《经学教科书》,上海古籍出版社马宗霍《中国经学史》,商务印书馆本田成之《中国经学史》,上海书店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商务印书馆吴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中华书局叶瑛《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天津古籍出版社《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 西方文学理论史:

教材:董学文主编:《西方文学理论史》

参考书目: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8卷)

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拉曼•赛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

胡经之:《西方文学理论名著教程》

赵一凡:《欧美新学赏析》

以及大量西方(文学)理论原著,从柏拉图往下,直到福柯、德里达等。

葛兆光,男,原籍福建,1950年生于上海。1984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1984年10月至1992年3月任江苏省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1992年至2006年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1968年上山下乡,1971年10月至1978年3月在贵州省凯里县砖瓦厂、农药厂、供销社当工人,1978年于当地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曾任扬州师范学院(今扬州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兼任国家古籍整理领导小组成员,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古文献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复旦大学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聘教授及日本京都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台湾大学等校客座教授。曾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主要著作有《禅宗与中国文化》(1986)、《道教与中国文化》(1987)、《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1989)、《唐诗选注》(1994,1999)、《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1995)、《葛兆光自选集》(1997)以及《中国思想史》两卷本(1998、2001)等。

《汉唐外交制度史》评介

张金龙

2003-12-23 00:02:49 阅读 1887 次

作者提供,原载《北魏政治与制度论稿》(甘肃教育出版社,2003年)

中国史研究网络资源导航

文章搜索

研究论文问题讨论读史札记史籍整理学界动态研究综述学林春秋图书评论新书选介史林书话论著目录期刊索引吴简研究商周断代古籍下载资源导航数码文史访古纪行读史随笔试题讲义

近期热点文章

累计热点文章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写法漫议 (林川)

元朝行省的两个基本特征——读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张帆)

读蔡鸿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 (余太山)

近半个世纪日本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最新总结—读《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史的基本问题》 (李凭)

评田余庆著《东晋门阀政治》 (祝总斌)

从“思想世界”到“历史世界”——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述评 (陈来)

《汉唐外交制度史》评介 (张金龙)

评陈爽著《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 (赵立新)

中国通史教材建设的积极探索——评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刘后滨)

阎步克著《乐师与史官》读后 (许兆昌、侯旭东)

理解中华帝国历史的一把新钥匙:读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 (孟宪石 )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评介 (张金龙)

评谷川道雄《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 (侯旭东)

中古社会史研究的数理统计与士族问题——评毛汉光先生《中国中古社会史论》 (韩升)

《中国移民史》的史料及史实问题 (孟彦弘)

20世纪的中国史学,无论广度和深度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研究层次日益深化,研究领域不断开拓,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就历史上中国与外国的交往关系而言,先后出现了中西交通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外关系史等学科领域。但对于历代王朝是以什么样的制度来管理对外关系的,学术界几乎无人问津。就中国政治制度史而言,各类专史、断代史、通史亦层出不穷,成果甚丰。但所有论著几乎全是研究内政方面的制度的,而对于与外交关系相关的制度则无专门研究,偶一涉及也是语焉不详。那么,中国古代是否存在着管理对外关系的 “外交制度”?黎虎教授所著《汉唐外交制度史》(506千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便很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中国古代不仅有管理对外关系的外交制度,而且这一制度随着历史进程特别是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而不断健全完善,及至唐代,已经确立起一套系统完备的古典外交制度。《汉唐外交制度史》是学术界第一部专门研究中国古代外交制度的著作,是中国古代外交制度史领域的开拓奠基之作。本书的学术价值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兹略作评述。

(一)《汉唐外交制度史》首次在学术界明确提出了“中国古典外交制度”的概念,并架构了中国古典外交制度史的结构与体系。

近代国际关系中有外交制度,这在学术界早已成为共识。中国古代是否存在外交以及规范外交活动的外交制度,对此学术界并无明确的认识。本书认为:“外交是国与国之间以和平方式进行交涉、交往的政治行为。它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内政的延伸,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实现国家对外政策的方式和手段。”“外交与人类文明历史同样古老,它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前言,第1、3页)先秦时期,外交层次较低,主要是配合中原王朝内部各诸侯国兼并战争的一种权宜之计,外交制度仅具雏型,零散而不成系统,处于萌芽和孕育阶段。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对外关系逐渐发展,特别是汉武帝开疆拓土,张骞凿空以后,中外关系空前活跃,外交制度也随之发生变化。经过汉—唐时期一千余年的发展演变,确立起一套系统完备的古典外交制度。

本书明确提出了中国“古典外交制度”的概念,认为中国古代存在一套管理对外交往、交涉事务的外交制度,这一制度随着历史进程特别是对外关系的发展而处于变化之中,总的来看是不断健全和完善的。中国古代外交制度和近代国际关系中的外交制度是有区别的,因此将其称为古典外交制度更为恰当。这与古典外交和近代外交的区别是相适应的。

为了证明古典外交制度的存在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作者积十余年研究之功,以大量的历史事实为根据,以汉唐外交制度为中心,架构了中国古典外交制度的结构和体系。本书将汉唐时期的外交制度分为决策制度和管理制度两个层面加以研究,这样的划分对于整个中国古代外交制度史也具有普遍意义。作者认为:“外交决策是外交制度中最首要和核心的问题。”外交决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机器的运作过程,并由此而决定其外交方针政策的成败得失”。“本书所要阐述的是这一历史时期外交方针政策的制订过程,即决策的方式、层次、程序、参与决策的成员、决策依据等。”(第12—13页)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本书三编中首列决策章,依次对汉代、魏晋南北朝、唐代三个历史时期的外交决策制度进行了考察。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不仅应该包括政府机构及其沿革、职能,而且还应该包括政治决策。在这一点上,日本学者近年的有关研究亦可资借鉴。

外交管理制度是外交制度的主体,也是本书的重心所在。本书从专职(主管)机构和关涉机构两个层面研究了汉唐时期的外交管理制度。所谓专职机构,就是以外交事务的管理(外交政令的制订和执行)为其主要职责的机构,主要是中央行政机构。所谓关涉机构,就是以外交事务的管理为其辅助职能或与外事活动有所关联的一些机构,既有中央机构,也有地方机构。本书用大量篇幅对汉唐千余年间外交管理制度的方方面面作了详尽的考察,其结构和体系对于认识整个中国古代外交制度史也具有普遍意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不仅架构了汉唐外交制度史的结构和体系,而且也架构了中国古典外交制度史的结构和体系;不仅是中国古典外交制度史的开拓之作,而且也是奠基之作。也就是说,本书不仅明确提出了中国古典外交制度史的概念,而且还架构了一套系统完备的结构和体系,并通过内容翔实的研究为这一新兴学科领域的继续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汉唐以外其他朝代外交制度史的研究提供了路径。

根据本书的研究,其所架构的以汉唐为中心的中国古典外交制度史的结构和体系可图示为:

┌—皇帝决策·御前决策

┌—外交决策制度—┤

│ └—公卿百官决策

│ (宰相·百官大会决策)

中国古典—┤

外交制度 │

│ ┌—中央外交专职(主管)机构

�� └—外交管理制度—┼—中央外交关涉机构

└—地方外交交涉机构

(二)《汉唐外交制度史》对汉唐时期的外交决策与外交主管机构的职能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开拓性研究,勾画出了汉唐外交制度的基本面貌及其发展轨迹。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汉唐时期的中国古典外交制度,着重研究汉唐各王朝在对外交往时的决策、管理体制。全书分上、中、下三编共十章依次考察了汉代、魏晋南北朝、唐代的外交制度,由于隋代时限短促而有关制度又与唐代基本无异,故下编实包括隋唐两代制度。在每一编中,首叙外交决策制度,然后依次论述外交专职机构与外交关涉机构,关涉机构则是先中央后地方,地方机构则是先行政后军事与边防。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主次有序。

汉代的外交决策为皇帝与公卿百官集议决策两级体制,皇帝决策是汉代外交决策制度的核心。“根据外交问题的大小轻重缓急,以及统治集团权力分配的变化,在具体进行外交决策时,则有公卿百官集议决策、中朝决策、中外朝合议决策和有司决策等不同形式。”(第529页)皇帝决策的基本方式是御前决策,主要有御前公卿会议、御前中朝会议、御前公卿将军大议等三个层次。本书依据大量史实依次考察了参预外交决策的成员、外交决策的程序、议题以及决策结果等问题。作者认为:汉代外交决策制度的特点是,“首次确立了一套大体完整的、系统的外交决策制度,在以皇帝为核心的金字塔式的外交决策体制中,采用多层次的多种多样的决策方式方法,较好地调动了统治集团的群体智慧,保证了外交决策的正确性”。其“精髓是外交权力的高度集中”。(第46页)汉代外交决策制度,“成为此后中国古代封建皇朝外交决策的基本模式”,“具有开创和垂范的意义”。由于汉代外交决策制度处于古典外交制度的确立阶段,局限较大,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无序性,皇帝决策与公卿决策之间的关系还不十分协调,对决策之封驳、审议未完全制度化,有时还保留着某些落后的决策方式,如卜筮决策。

魏晋南北朝特殊的政治形势使得外交决策制度呈现出多样性、变动性的特点,处于汉代二级决策向唐代三级决策体制的转变阶段。这一时期“外交决策中的独断专行较两汉时期突出”,“大体经历了三国时期的帝王专决到两晋时期的权臣专决,再到南北朝时期皇帝专决的曲折转化过程。”(第529、530页)外交决策与政局变迁及朝议制度的关系在魏晋南北朝动荡多变的政治形势下显得尤为突出。

唐代外交决策制度较前代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确立了“以御前决策为核心,宰相决策为基础,百官决策为辅助,多层次、多渠道密切配合、相辅相成的决策体制”。(第286页)唐代的皇帝决策主要是皇帝以不同方式召见臣下,即通过召开各种御前会议来进行外交决策,皇帝的独断专行少了,更多地集中了臣下的有益见解。御前决策在不同时期先后主要有朝参、仗下、延英等方式,谏诤奏议是御前决策的主要补充形式。宰相决策是唐代外交决策的第二个层次,其议题一般由皇帝下达,宰相集体讨论后以奏状上报皇帝,宰相也可主动提出问题讨论后上奏,奏状经皇帝批准后以诏敕方式下达执行。百官大会是对汉魏以来公卿集议决策的继承,是指分别由尚书省和中书、门下二省召集的百官大会和台省联席会议,其主持者为宰相或皇帝指定的专人,大会“议状”上报宰相裁处之后再上报皇帝决断。

汉唐时期的外交主管机构是诸卿之一的鸿胪和尚书省主客曹,大体上是“以鸿胪主管外交事务,以主客主管外交政令”。在汉唐一千余年间,中央外交主管机构及其职能随着社会形势的变迁特别是中央政治体制的演进而发生了变化。本书结合具体史料,在各编中分别对鸿胪和尚书主客曹在汉唐时期的外交职能作了详尽考察,凡与外交有关的属官、职能均予以论述。本书归纳出汉代大鸿胪接待来使、转递外交文书等六个方面的外交职能。(第62—70页)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主客曹在外交管理上的职能加强,地位也比鸿胪寺重要,本书将魏晋南北朝尚书主客曹的外交职能归纳为外交行政管理、外交接待事务、降附与侨民管理三条,并认为作为外交官的主客郎需具备博学高才、口齿辩捷等条件。(第171—196页)魏晋南北朝鸿胪寺的外交职能主要有接待来使、礼宾司仪等六项。鸿胪寺官员仍需具备博识多闻、较好的仪容风度以及一定的外交工作经验等特殊的任职条件。(第196—209页)

唐代鸿胪寺主要负责“藩国朝觐之礼”,已经基本上成为单一的外事管理部门。本书爬罗剔抉,从大量零散史料中归纳出唐代鸿胪寺的外交职能共十六项(迎来送往;辨其等位;拟授官位;执行册封;接转文书奏事;朝见礼宾;接受贡献;设宴款待;馆待宾客;廪食供应;医药丧葬;蕃客活动安排与监督;质子、留学生管理;翻译;了解蕃情;衔命出使)(第314—341页),使唐代鸿胪寺行使外交职能的方方面面非常生动具体地呈现出来。鸿胪寺还具有外交场所的职能(宣示、吊唁、盟誓、教授留学生场所)。鸿胪寺有三个突出的专业机构特点:官员人选要求严格,须具备外交素质和才能;对鸿胪寺官员在办理外交公务中的纪律要求很严;鸿胪机关的管理也很严格。主客司是唐代“负责外交政令的专职机构,与负责外交事务的鸿胪寺共同构成中央外交管理部门”。“主客司主管外交的政令,指导鸿胪寺的工作,由鸿胪寺去具体办理外交事务。因此主客司与鸿胪寺的外交职掌范围是一致的,只是政令指挥与执行政令的区别。”(第347、349页)本书将主客司的外交职能归纳为八个方面(蕃客入朝审批及待遇、食料供应、朝见宴享、返国程粮、宿卫、市易、官爵授受承袭的管理以及出使管理)。(第347—354页)

(三)《汉唐外交制度史》对汉唐时期的外交关涉机构的外交职能作了全面翔实的考察,全方位、多角度描绘了多姿多彩的汉唐外交制度史画卷。

“外交工作复杂、细致而敏感,所以还需要中央与地方政府各个部门的配合与协作,才能实施并圆满完成这一任务,因而还有许多关涉机构参与其事。这些机构的主要职能并非外交,它们只是在外交工作的某些方面或环节加以协助或配合……这些机构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外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和部门,有了这些关涉机构才能保证外交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圆满完成。在中央,汉唐时期的外交关涉机构呈现了由少而多、由简而繁的发展趋势,由汉代的寥寥几个机构,到了唐代已发展到三省、六部、九寺、五监、诸省的许多部门,几乎覆盖中央政府的绝大多数机构和单位。”(《前言》,第15—16页)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本书从大量分散零碎的史料中钩玄提要,条分缕析,对汉唐时期外交关涉机构的外交职能极其详尽地加以描述。通过关涉机构及其外交职能,使我们看到了多姿多彩的汉唐外交制度史画卷。 汉代外交制度初创,关涉机构较少而职能并不十分明确。本书考察了中央与外交事务有关的大司农、谒者台、符节台、黄门署等四个机构。(第80—84页)汉代地方机构亦具有一定的外交职能,如缘边州郡具有接待来使、供应使者等九方面的外交职能。(第85—94页)边防关塞、西域都护、使匈奴中郎将等亦有外交职能。(第94—122页)

魏晋南北朝中央外交关涉机构,本书考察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相关机构以及符节令与谒者台的外交职能。南朝的中书舍人具有外交文书起草与外交接待两方面的职能;北朝的中书监令与舍人具有外交文书起草与外交宣诏、外交接待等职能;南北朝中书舍人下属之传诏一职亦有奉皇帝之命出使和参与外交礼仪工作之职能。门下省在外交决策中有重要的作用,在外交管理中负有一定的职责。北魏的南北部尚书主要负责南北边州郡,涉及与南北外交有关的事务也在其管辖之列。(第210—223页)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机构主要是缘边州郡具有九方面的外交职能,如接转使节、对外遣使、通互市、缔结盟约等。都督、行台、总管、军镇以及边关、边境镇抚机构(护乌桓校尉、护鲜卑校尉、西域长史)等职亦具有外交职能。(第244—263页)�唐代外交制度的完善,还表现在外交关涉机构外交职能的制度化。唐代外交关涉机构是作者用力最勤的内容之一,也是极其精彩的部分。本书分中央和地方两章对唐代外交关涉机构进行研究。中央外交关涉机构一章分别考察了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及九寺、五监、诸省的外交职能,并对唐后期外交管理体制的变化进行了论述。中书省本部主要是指以中书侍郎和中书舍人为核心的中书省办公厅,其外交职能表现在外交文书与政令的起草等六个方面。中书省下属的四方馆(由通事舍人主持)亦是唐代重要的外交机构,甚至可以认为是外交专职机构,其主要职责便是接待来使,也是外交警示场所。中书省所辖客省、史馆也有一定的外交功能。史馆“掌修国史”,凡有关外事方面的活动,各部门均需向史馆上报,以便作为修史之原始资料。正是通过史馆的修撰,外国情况及唐朝外交关系才得以翔实地记载下来。(第355—375页)门下侍中及其属官典仪与赞者、符宝郎均具有一定的外交职能。门下省有时也作为宴请蕃客的场所,具有外交场所功能。(第375—381页)尚书都省的外交职能主要是在外交文书的上传下达方面。尚书礼部官员还参与各种外交礼仪活动,延揽外国人材之“宾贡科”也由礼部主持。除主客司外,礼部其余三司与外交事务有密切关系:礼部司所掌五礼中的宾礼全为外交礼仪,其余四礼也与外交有或多或少的联系,鸿胪、主客在处理蕃国丧葬之后也要向礼部司报告;祠部司负责域外传入宗教和外国僧侣的管理工作;膳部司负责来唐蕃客的食料供应方面的政令。吏部司封司、户部户部司、金部司以及兵部及其所辖诸司(库部司、兵部司、职方司)、刑部司门司、工部虞部司等亦有外交职能。礼部是唐代外交政令的主管机构,其主客司即为外交专职机构之一,凡有关外交之政令及礼仪均汇总于礼部。此外,太常、卫尉、光禄、宗正、太仆、司农、太府诸寺及国子、少府二监、内侍省之内府局等机构的职掌也与外事工作有一定联系,本书对此也都加以考察。�唐代地方外交关涉机构,本书分为地方行政系统的道、州、县,军事与边防系统的道与军、镇、戍、关等,边境镇抚系统的都护等,其他有关的使职和中央派出机构等四个系统进行研究,“唐代地方外交管理工作就是由这四个系统分别负责、协同进行的”。(第411页)本书综合大量中外史籍的记载,对唐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外交职能进行了深入翔实、全面系统的论述。关于唐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外交职能,归纳为迎送外交使节,行使对外权力、执行对外交涉,接转对方外交事项,边境贸易管理,外交行政与事务管理,掌握、上报蕃情六个方面22条(第414—468页),使我们对唐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外交管理职能有了极为详尽具体的了解。唐代地方行政机构“具有全方位的外交管理职能”,“还有很大的、广泛的对外交往权力”,“是中央政府在地方对外联系与交涉的总代表”。“唐代地方政府对于外交及涉外事务的管理,从最高地方行政机构的道,而州、县、乡直至最基层的村,逐级构成一个严密的、完整的金字塔式的管理网络。来自天庭的敕旨可迅速地逐级下达到基层,基层碰到的涉外问题也可迅速地逐级上达天听。只要需要,任何涉外事务均可通过这个网络上行下达,层层负责,上下协力,步调一致,密切配合,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第468—469页)

此外,中央派驻地方的某些使职如押蕃使、押蕃舶市、市舶使、互市监等职也具有一定的外交职能。押蕃使是唐代后期设于四周边境地区负责外交与民族事务的官职,多由节度使兼领,但与节度使并非一套机构,而是有自己的官印与属官。押蕃使所负外交职能与节度使相同,文献所见押蕃使管理外交事务的情况,主要表现在朝贡管理、接转贡献、上报蕃情、过所管理等方面。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东南沿海的广州、交州、扬州等城市发展为进行海外贸易的都会,其中广州成为唐代海外贸易的中心。适应管理蕃舶之需,市舶使于唐代中后期应运而生。“市舶使作为采购舶货这样一种特定商品的专使,与全面负责边境外交、外贸的押蕃舶使或押蕃使是不同性质、不同序列的官职。前者是由边境地方长官兼任以负责外交、外贸管理的使职;后者是朝廷派往外地负责采购特定商品的一种专使。”(第523页)互市监名义上属少府管辖,实际上派驻于边境地区,由边境地方政府领导,“是中原王朝设于边境地区的对外贸易机构”。(第526页)唐朝对边贸的管理严格周密:“首先要设置特定的互市场所,这个场所是封闭式的,保证其管理之便利和贸易之安全。其次须在事先由互市官员与蕃人 商定物价。第三,贸易有一定的日期和时间,在该日之卯时开市。”(第527页)

通过以上概略的介绍,我们看到,本书对汉唐外交制度的研究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其内容涵盖汉代至唐代政治制度和中外关系的方方面面,多姿多彩的汉唐外交制度史画卷如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一点是本书的成功之处,也是其有别于以往有关论著的一大特色。其研究思路将对今后的有关研究提供借鉴,有所启迪。

(四)《汉唐外交制度史》遵循求真务实的史学原则,以大量史料为依据,在诸多问题上有创新和突破,可谓新见迭出,创获良多。

本书所有的观点都以充分的史料为根据,无一字无来历,表现了作者严谨的学风和扎实的治学态度。上文所述汉唐外交机构的各项外交职能,史书记载或极零散或语焉不详,作者在搜集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门别类,钩玄提要,终于将其极为清晰地归纳出来,这本身就是艰苦的学术创造工作。此外,本书在诸多问题上都提出了有说服力的新见解,兹列举数例如下,以见其大概。

关于汉代大鸿胪的外交职能,官志仅记掌“四方归义蛮夷”,不仅简单,而且极为笼统含糊。本书综合各种记载,具体归纳为六个方面。据《汉书·功臣表》韩延年事,结合《百官公卿表》记载,说明其具有“接待来使,转递外交文书”之职能;据张衡《东京赋》及《汉书·萧望之传》、《续汉书·礼仪志》本文和注文,说明其具有“礼宾来使”的职能;据《汉书·西域传》、《后汉书·南匈奴传》等记载,指出其具有“礼送使者”之职能;据《续汉书·百官志》、《后汉书·南匈奴传》及《汉书·功臣表》记载,说明其具有“主持封拜”的职能;据《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汉书·王莽传》、《宣帝纪》及《西域传》等记载,论证了“来宾生活服务”的职能,并对“蛮夷邸”(使馆前身)予以着重考证;据《说文解字》、《汉书·贾捐之传》注、《后汉书·马融传》注等记载,指出其具有“翻译”之职能。(第60—69页)

东汉尚书主客曹,官志仅记其“主外国四夷事”,但究竟如何主管却并不明确。本书据《后汉书·钟离意传》并结合其他史料,比较清晰地说明了主客曹主管外事的具体程序:匈奴来降(或入侍),汉明帝下诏赐缣→事下尚书台,主客曹负责起草诏书,下达大司农执行→执行完毕,经尚书台上报皇帝。作者据此得出结论:“诏旨来源于皇帝,尚书负责起草诏书并下达外朝公卿执行。”(第77页)还通过外交文书档案的管理与运用情况,进一步论证其职掌。据《后汉书·应劭传》、《风俗通》、《论衡·程材》等关于《五曹诏书》及条品簿书的记载,推断主客曹亦应保存有相关诏书及行政档案。又据《后汉书·陈禅传》,论证“由于尚书台保管了大量的有关文件,因此遇到在外交上的疑难问题时,就可以从中查阅有关资料,以为定夺之参考和根据”。综合以上所述,最后指出:“主客曹对外交工作的管理,主要是在外交政令方面,即有关诏令起草与颁行,以及有关文书档案之收藏保管。”(第77页)这样就使主客曹与鸿胪寺的外交职掌明确区分开来。

根据《洛阳伽蓝记》、《魏书》有关记载,本书对北魏四夷馆的性质、作用及统属问题作了考辨,多发前人所未发。认为四夷馆“作为降附与外侨的居住区”;“四馆与四里相互配套,密切配合为用。这些投附者先安置于四馆中,待三年之后才安置于四里之中,成为北魏的正式居民。”指出《北齐书·徐之才传》所载萧综投魏后“敕居南馆”即四夷馆之一的金陵馆;《魏书·蠕蠕传》所载“洛南之馆”即四夷馆之一的燕然馆。“四馆具有宾馆的性质,四里则是侨民居住区。”“四夷馆除接待高级侨民之外,也居住着许多普通侨民……为一特定的外侨居住区。”四夷里是一拥有五万人的规模巨大的外侨小区。“四夷馆的设置是当时中外交流、南北交往发展的结果,是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个成果的进步举措。”《历代职官表》认为四夷馆属鸿胪管辖,是历史上惟一指出其统属者。本书据《魏书·萧宝夤传》、《肃宗纪》、《常景传》记载,认为四夷馆归尚书丞、吏部、主客郎这一系统负责,具体由主客郎管理。(第181页)

在考察南朝主客曹沿革时,根据《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魏书》有关列传及《酉阳杂俎》、《酉阳杂俎续集》、《八琼室金石补正》等文献记载,列出了南朝主客郎的详细名单。又据《魏书》、《北史》有关列传及北朝墓志详细列出了北魏南北左右主客郎中名单,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北魏主客之分曹。《魏书》及《北史》之《邢伟传》记其于北魏末为“尚书郎中”,本书据出土《邢伟墓志》载其为“尚书南主客郎中”,说明直到北魏末主客仍是分曹治事。据《南齐书·王融传》所载其于永明十一年(493年)以主客郎接待北使后所写《接虏使语辞》事,指出:“南朝已经形成了主客郎完成接待任务之后的工作总结报告制度。当时规定在接待工作完毕后,接待来使的负责人要把接待过程中的谈话内容记载下来,完成书面报告——《语辞》。”(第174页)又据《南齐书·刘绘传》载,主客郎接待来使,“事毕,当撰《语辞》”。可见这一规定确已制度化,“这表明我国古代外交的接待、谈判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已经相当规范,而主客郎在外交接待工作中已经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第175页)

关于唐代的客省,资料零散,各种政治制度史论著均很少涉及,本书从零散史料中钩稽考索,对其沿革、职掌、性质等问题作了深入论证。据《通志·宗室传》记载,客省始设于隋文帝开皇三年,唐代沿置。据《玉海》及《旧唐书》、《通鉴》、《唐会要》等书记载,知唐代有内外客省。又推断东内、西内客省为前后之别,并非同时有二内客省。据《唐六典》知,京都有客省院。据《全唐文》及《文苑英华》所载有关诏令知,唐后期有客省使、副使,由内官充任。据《通鉴》胡注、徐松《唐两京城坊考》注,推断客省当隶中书省。客省的职掌在官志中不见记载,本书综合《通鉴·代宗纪》、《新唐书·食货志》、《旧唐书·德宗纪》等记载,指出:“客省的主要功能是收留两部分人员,一部分是国内人员,包括四方贡计未奏者、上书言事忤旨或不足采者、官员失职未叙者;部分是蕃国人员,即来朝见、贡献而尚未报答者、未封授者。他们在客省等待期间,由度支供给廪食。从外交工作而言,客省的作用与鸿胪寺客馆相类,但

我是学中文的

大学中文系上课肯定和高中不同,一般会生动很多,深很多,也难很多,不是高中那么刻板,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阅读……但肯定和你想象的不一样

嗯,大学中文系一般是有语言和文学两个方向,北大有三个(下面那个单子上看得到),还有一个古籍整理专业(你也可忽略)

语言专业可以忽略,可能枯燥一点,不过你可以不学

文学专业差不多和语文很像,但是绝对非常自由,非常有意思,天天读小说读到爆……

理科生一般大学不招入中文专业,少数几个学校招生(例如北大)

这样招生的学校里是可以理转文的

不招生的可能困难一点

如果你想学中文,我建议你学文,因为中文需要博大精深的知识,尤其是文科方面的,想要学好中文至少要很懂历史和哲学,还要懂很多其他文科学科,高中不学文基础打不牢很难学好的说……

不是所有的院校中文都好,而且很多学校就业不一定好,所以你慎重考虑下

附上北大中文系的课程和书单(你可以直接跳过语言学部分看文学部分,非常有意思)

语言学

1,美国结构语言学 (American linguistics)

参考书目:Hockett 《现代语言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Sapir 《语言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Bloomfield《语言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实验语音学 (phonetics)

参考书目: 吴宗济 林茂灿 《实验语音学概要》 高等教育出版社

PB邓斯 EN平森著 曹剑芬 任宏谟 译

《言语链——听和说的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理嘉,《音系学基础》,语文出版社

3、汉语音韵学

参考书目: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耿振声 《音韵通讲》, 河北教育出版社

唐作藩,《汉语音韵学常识》,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 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

《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江苏教育出版社

余乃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

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

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

李新魁,《韵镜校正》,中华书局

杨军,《韵镜校笺》,浙江大学出版社

4、汉语史(上)

参考书目: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

——《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年

何九盈《音韵丛稿》(版本原文未注明)

下面的著作只研究某一时期的语音情况:

上古:李方桂 ,《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最好将李、王、何三家对比阅读)

何九盈、陈复华,《古韵通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何九盈,《上古音》,商务印书馆

龚煌诚 ,《汉藏语研究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唐作藩 ,《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工具书)

中古: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最好读1956年版)

邵容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好将邵、李两家对比阅读)

张渭毅,《中古音论》,河南大学出版社

周祖谟,《周祖谟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近代: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

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近代汉语音论》,商务印书馆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

5、汉语史(下)

参考书目: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

向熹,《简明汉语史》(语法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

太辰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译)《中国与历史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

——《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宋绍年,《马氏文通研读》,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

6、《切韵》导读

参考书目:余乃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

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

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最好读1956年版)

邵容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现代汉语

参考书目: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商务出版社

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

—— 《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8、古代汉语

参考书目:

郭锡良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